① 為何要劃分歐洲和亞洲
各大洲間是根據自然地理事物來劃分的。劃分的目的是突出每一個大洲與眾不同的特色來。
亞洲和歐洲明顯的不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形不同:歐洲主要以平原為主,亞洲主要以高原和山地為主。
2、地勢不同:歐洲是世界上地勢最低的大洲,亞洲是除南極洲外最高地勢的大洲。
3、氣候不同:亞洲主要以大陸性氣候為主,季風氣候顯著,歐洲主要以海洋性氣候為主。
4、人種不同:亞洲60%是黃色人種,歐洲90%以上是白種人。
5、文化不同:兩文明之間一般都是隔著大海大江大山,交流很少,文明獨立發展。
(1)亞洲自然哲學擴展閱讀: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劃分是在地理大發現,人類全面掌握了地球海陸分布以後劃定的,而在此之前,人類並不知道世界上有七大洲。
在人類歷史的很長時間內,亞歐大陸才是人類東西方文明活動的主要地區,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大洲的概念早已有之,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
也就是說,亞洲和歐洲同屬亞歐大陸,在大陸的東西兩端的東西方文明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而把對方看成蠻夷。
由於東西方文明主要活動的地區分別位於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而內陸地區本身由於地理環境相對惡劣,人類活動較少,同時也處在東西方文明的沖突地帶,可以看成是一個過渡地帶,在歷史上應該沒有一個明確的亞洲和歐洲的界線劃分。
② 亞洲人曾創造了什麼文化
阿拉伯文化
公元637年,阿拉伯人戰勝波斯人,兩河流域並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在阿拔斯王朝統治時期,兩河流域發生了一件重大事情。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從大馬士革遷到底格里斯河河畔的巴格達,巴格達遂成為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帝國首領哈里發的皇宮用大理石砌成,城門裝飾著精雕細刻的花草、動物圖案,窗戶鑲嵌著彩色玻璃,牆上掛著精美的壁毯;宮廷大院有噴水池,種植奇花異草;夜晚,來自帝國各地的達官顯貴、皇親國戚聚集宮中,仙樂飄飄,載歌載舞,通宵達旦。宮廷外圍則是另一番景象。那裡水渠縱橫,沃野千里,田禾茂盛。兩河沿岸的碼頭上停泊著密密麻麻的商船,河畔城市的市場繁榮,貿易興盛。在政治統一、經濟繁榮的基礎上,以巴格達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麥蒙統治時期,巴格達建立了智慧館,翻譯了古希臘重要的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阿拉伯數學家引進印度的十進制和數字0,傳入歐洲後這些數字至今仍被稱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所有這些文明傳入歐洲,加快了歐洲走出神權黑暗統治的步伐,點燃了歐洲思想智慧之燈,促進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近代自然科學的建立。
③ 東南亞和亞洲這兩個概念是什麼關系
亞洲(Asia)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洲。
東南亞只是亞洲的一部分,東南亞在亞洲的東南部,他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
亞洲東南部:
東南亞(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才出現的一個新的地區名稱。該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面積約45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6億。
④ 亞洲歐洲這類,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一前193)生於希臘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昔勒尼(cyrene,在今利比亞)。他在昔勒尼和雅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為一位博學的哲學家、詩人、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他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不過他的成就則主要表現在地理學和天文學方面。
埃拉托色尼繼承和發展了亞里士多德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將世界分為歐洲、亞洲和利比亞(非洲)三大洲和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兩個寒帶等五個溫度帶。他改進了亞里士多德的分帶法,對五個地帶的南北界線,均給予緯度的嚴格劃分。埃拉托色尼的區域和地帶的劃分,與前輩學者相比,科學性和系統都要強得多。他的地球分帶已同現代地理學的「地帶」概念相當接近。他確定的回歸線位置,與其實際位置(23˚30′)僅差半度,其精確性令人為之贊嘆!不過,埃拉托色尼關於世界陸地三大洲的劃分,與實際情況相差甚大,顯然這是受到當時認識論和科學水平的局限
另外古代的閃米特人將西方日落處叫「歐羅巴」。以後在傳播過程中略有發展,他們逐步把居住地的東部地區叫「亞細亞」、西部地區叫「歐羅巴」。歐、亞兩洲緊緊連在一起,兩洲的劃分是根據兩地不同的自然條件來決定的。兩洲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作為其分界線。
附各大洲名字由來
亞洲:亞洲的全稱是「亞細亞洲」。該詞來源於古代西亞等地古人的閃米特語。亞細亞的意思是指東方日出的地方。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巴比倫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詳地,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歐洲:全稱為「歐羅巴洲」。古代的閃米特人將西方日落處叫「歐羅巴」。以後在傳播過程中略有發展,他們逐步把居住地的東部地區叫「亞細亞」、西部地區叫「歐羅巴」。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一個洲。十九世紀中葉,歐洲不少國家已進入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帝國主階段。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一直表現得很劇烈,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在歐洲發生的。
歐、亞兩洲緊緊連在一起,兩洲的劃分是根據兩地不同的自然條件來決定的。兩洲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作為其分界線。
美洲:美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合稱,也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又稱新大陸。從公元1492年開始,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三次西航。他到達了現在美洲的巴哈馬群島,自己以為到了印度,就把自己發現的島嶼稱為西印度群島,並把那裡的土著居民叫印第安,意即印度人。「亞美利加」是由一位探險者的名字演變而來的。公元1499年至1504年間,義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到美洲探險,到達了南美洲北部地區。他證明1492年哥倫布發現的這塊地方只是歐洲人所不知道的「新大陸」,而不是印度。後來義大利歷史學家彼得·馬爾太爾在他的著作中首先用新大陸稱呼美洲。德國地理學家華爾西穆勒在他的著作中以亞美利加的名字稱這塊大陸為亞美利加洲,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非洲:非洲是阿非利加的簡稱。希臘文「阿非利加」是陽光灼熱的意思。赤道橫貫非洲的中部,非洲3/4的土地受到太陽的垂直照射,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0度以上的熱帶佔全洲的95%,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區終年炎熱,故稱為「阿非利加」。
澳洲:澳洲是澳大利亞洲的簡稱。「澳大利亞」一詞來源於西班牙文,意思是「南方的陸地」。人們在南半球發現這塊大陸時,以為這是一塊一直通到南極洲的陸地,便取名「澳大利亞」。後來才知道,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之間還隔著遼闊的海洋。澳洲又稱為大洋洲。大洋洲是指太平洋中的三大群島 —— 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
南極洲:南極洲因為地處地球南端而得名。它還有不少別名:因為它最後被人發現,所以也稱為「第七大陸」;因為它在地球上的酷寒地區、終年冰雪覆蓋,一片白皚皚的景象,所以又叫「冰雪大陸」、「白色大陸」。
⑤ 日本有哲學嗎
日本有哲學。
《日本哲學史》朱謙之 著
日本哲學的產生
日本的哲學思想是在日本特有的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有自己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日本適應本身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和階級斗爭的需要,大量吸收了先進國家的哲學思想:最初是中國的儒家思想和佛教,後來是西方近代、現代的各種哲學思想。這些思想同日本原有的神道思想相結合,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階級斗爭的變化,經歷了一個逐漸深化的發展過程:開始時,佛教的教義成為日本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繼而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封建道學占據了主導地位,最後引進了西方自然科學,使理性進一步脫離信仰而自立,逐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在這個過程中,貫穿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
溯源
平安時代以前的哲學在5世紀前後,漢字和儒家思想傳入日本,6世紀中葉佛教也經過朝鮮傳入。它們對日本的文化和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日本有文字記載的哲學思想,最初出現在據傳是聖德太子於 6世紀末、7世紀初寫成的《維摩經義疏》等著作中。7世紀初,聖德太子為了給革新政制准備思想條件,派遣留學生到中國(隋朝)學習,直接引入了儒學和佛教思想。他頒布的《17條憲法》的思想基礎就是儒學和佛教教義。其中第 1條的「以和為貴」和第4條的「其治民之本,要在於禮」,都出自儒學;第 2條的「篤敬三寶,三寶者佛、法、僧也」和第10條的「絕忿棄」,都屬於佛教思想;其餘各條則多採用儒家經典及子史資料。儒學對於當時的日本起了很大的作用。古代天皇制度在建立過程中曾採取中國的法制,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國家。7世紀下半葉,儒學的影響特別顯著。當時,日本政府已經把儒學看作是有利於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而加以庇護。編纂於 8世紀的《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也帶儒學的色彩。這兩本歷史經典起了維護天皇制度的作用。
佛教與日本哲學
佛教經朝鮮傳到日本以後,起初並非一種以教義為核心的宗教,而只是對佛像和佛經等的信仰和崇拜。貴族們曾經利用佛教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日本政府當時認為佛能鎮護國家、保護王室,因而在8世紀初發布「僧尼令」,把佛教變成國教,從而使佛教思想佔了優勢。這時,日本原有的神道教雖然繼續流傳,但實際上處於佛教思想的指導之下。
到了奈良時代,佛教與政治結合得更加緊密,加強了作為國教的地位。神道教和佛教這時開始在教理上調和、折衷,但是神道仍然被置於從屬的地位。日本對佛經內容的認真研究,始於平安朝(8世紀)。9世紀初,名僧最澄和空海來中國(唐朝)留學,回日本後分別創立了天台宗和真言宗,在日本確立和傳播大乘佛教。日本的天台宗與中國的雖然名字相同,教義卻有所區別。
日本的佛教哲學,也是建立在所謂「世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和「一念三千」等唯心主義觀點的基礎上的。天台、真言兩宗除被賦予「鎮護國家」的任務外,在當時日本人的生活中還作為世界觀來看待。這時候佛教在日本獲得了獨立活動的地位。到10世紀,出現了關於凈土觀念的說教,佛教思想開始滲透到平民中間去,神道教和佛教的調和、結合也有所發展。
日本宗派哲學的發展
鐮倉時代至明治維新的哲學進入鐮倉時代,由於平安朝的貴族勢力衰退,封建關系在地方上逐漸發展,形成了武士階級。到13世紀,社會動盪不安,農民生活困苦,產生了簡化宗教儀式的要求。宗教界適應這種形勢,開始出現新的動向。過去主要以貴族為對象的日本佛教,這時興起了面向民眾的思想,於是出現了凈土宗、禪宗、真宗、日蓮宗、時宗等派別。從平安時代到鐮倉時代,日本的哲學思想主要以佛教教義為特徵,實際上是宗教迷信,還談不上真正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後來在佛教禪宗與中國宋明理學結合的時候才開始出現。
17世紀,德川幕府鞏固了封建制度以後,儒學取代佛教而成為維護幕府統治的思想主流,作為支配士(武士)、農、工、商這四民的意識形態,影響越來越大。當時,日本的儒學體系主要分為朱子學派、陽明學派和古學派;朱子學是官學,長期占居主導地位。此外,還出現了復古神道和一些獨立的學派和學說。
各宗派哲學觀點
①朱子學派。藤原惺窩是這個學派的先驅,他的學生林羅山在使朱子學成為德川幕府的官學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個學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在同佛教和神道教斗爭中,曾經用理性主義去批判非理性主義。這一學派內部,也存在過唯物主義傾向和唯心主義傾向的矛盾,如安東省庵、貝原益軒等人雖然都從朱熹的理氣觀出發,最後卻把自己的宇宙觀歸結為理、氣合一說,接近於唯物主義;齋'" class=link>;山崎齋、三宅尚齋卻把自己的世界觀歸結為理一元論,陷於唯心主義。山崎齋和水戶學派甚至把朱子學完全神道化了。水戶學提倡「大義名分」論,它的尊王攘夷思想有助於重新鞏固封建統治。當時日本的封建階級企圖用朱子學把封建等級制度合理化,但是,到17世紀,隨著商品生產的日益發展和商人的抬頭,朱子學便開始逐漸喪失影響,代之而起的是古學派。
②古學派。這一派的哲學家排斥漢唐以後的儒學。代表人物有山鹿素行、伊藤仁齋和荻生徂徠。仁齋和徂徠都用氣一元論去反對朱熹的理氣觀。這派學者以民間異端思想家的姿態出現,代表非當權派,名義上提倡復古,實際上是對日本朱子學派發動了一場哲學革命。此外,還出現了朱子學派的另一個反對派──陽明學派。
③陽明學派這個學派由中江藤樹開創,主張陽明學的良知說。其他代表人物有熊澤蕃山、佐藤一齋、大鹽平八郎等。幕府末期的志士吉田松陰等人也受過陽明學的影響,大鹽曾經領導大阪的貧民和郊區農民起義。這一派的學者並非自覺地組成一個集團,而是各自信仰王陽明的學說,其中有的人在方法論上具有一些辯證法因素。陽明學在中國一般說來是起了消極的作用,但是,日本的陽明學派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④復古神道。在17世紀,德川幕府前期,與尊王論相關聯,出現了復古神道。這種神道反對以往神道依附於佛教或儒教,反對用儒、佛思想解釋日本的古典和神道。這派思想首先由神官荷田春滿倡導,賀茂真淵、本居宣長加以發展,集大成者是平田篤胤。他們依據《古事記》等日本古籍所記載的神話,提倡「日本精神」哲學,鼓吹「皇國之道」,宣揚「皇國精神」。他們聲稱,日本的神道出自神靈,只有這種道才是「真實之道」;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應當統治世界。這種神道理論在德川幕府末期成了尊王思想的一大支柱,對明治維新時王政復古有很大的影響。明治維新(1868)以後,作為國家神道的神社神道,基本上繼承了復古神道的理論,使這種充滿宗教迷信的理論,成為這個時期支配日本民眾的思想武器,並且為軍國主義者、法西斯主義者對外侵略所利用。
⑤非傳統諸學派。17~18世紀,還出現了一些獨立的學派和學說。從18世紀20年代前後起,西方的書籍開始流入日本,許多日本學者研究蘭學,即通過荷蘭語研究西方學術的學問,接受西方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引起了世界觀方面的變化,出現了一些具有批判精神、自我意識或唯物主義思想萌芽的、不屬於任何傳統學派的思想家,如安藤昌益、富永仲基、三浦梅園、皆川淇園、司馬江漢、山片蟠桃、鐮田柳泓等。在整個德川時代 260多年間,只有安藤昌益徹底地批判、否定了封建制度及其意識形態,他站在勞動農民的立場上提出了無統治無剝削的絕對平等的社會觀;富永仲基認識到思想的基礎是物質,並且把這種認識運用到他的歷史方法中;三浦梅園富於獨創精神,建立了「條理學」;皆川淇園根據他對《周易》的「開物成務」的理解,創立了「開物學」,並且完成了日本最初的范疇論;司馬江漢是具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先進的市民思想家,具有自然科學物理學的自然哲學見解,提倡地動說;山片蟠桃是無神論者、唯物主義者,成為日本實學的先驅;鐮田柳泓知識淵博,不僅批判儒學、神道和佛教,而且在說明知識和感官的關系方面接近了唯物主義。此外,在18世紀上半葉,隨著商人地位的進一步提高,出現了心學,它的代表人物是石田梅岩、手島堵庵、中澤道二等。他們都是工商業者的思想家,認為「節約」、「正直」、「勤勉」這些都是人生而具有的美德,是在封建制度下士、農、工、商四民通有的心。他們的思想尚未達到否定封建制度,但已含有人間平等的思想。上述獨立的學派和學說,為無神論和唯物主義哲學在明治維新以後的發展准備了一定的思想條件。
在德川幕府以前約1000年間,主要是唯心主義支配了日本人的思想。但是,隨著德川幕府的崩潰,幕府的官方思想體系朱子學也喪失了統治地位。
西方哲學影響下的日本哲學
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哲學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大量吸收了西方的哲學在介紹西方哲學的過程中,始終貫串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條路線的斗爭。明治時代初期一些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介紹的是英國和法國的哲學:西周移植了法國哲學家A.孔德的實證主義和英國哲學家J.S.密爾的功利主義,並首先把西方的philosophy譯為「哲學」;福澤諭吉傳播了英國的經驗主義和功利主義;中江兆民輸入了法國機械唯物論和法國啟蒙思想家J.-J.盧梭的民主思想明治二十年(1887)前後,隨著天皇專制主義的確立,開始介紹德國哲學,同時出現了一些唯心主義者,如西村茂樹、井上哲次郎、井上圓了等。西村茂樹把哲學和儒學結合起來;井上哲次郎首先引進德國哲學,提出現象即實在論這種本質上屬於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井上圓了將哲學和佛教熔冶於一爐。他們的哲學都宣傳東方思想,維護天皇專制主義。
唯物與唯心
在明治三十年(1897)前後,發生了兩次關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爭論:一次是由加藤弘之、元良勇次郎對井上圓了所著《破唯物論》一書的批判引起的,一次是由井上哲次郎、高橋五郎等對中江兆民所著《續一年有半(無神無靈魂)》一書的批判觸發的。這兩場爭論雖然頗為激烈,但是,爭論者對於哲學上的唯物主義還缺乏明確的理解,所以爭論對於當時日本的唯物主義的發展沒有起多大推動作用。在這個時期,唯物主義陣營出現了幸德秋水、片山潛和利彥,他們繼承了中江兆民的唯物主義,介紹和傳播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幸德秋水在理論宣傳上表現突出。他寫的《社會主義精髓》一書不僅表露出唯物史觀的觀點,而且包含一些辯證思想。1904年,他和利彥共同翻譯了《共產黨宣言》。他還通過對基督教的批判在無神論上放出了異彩。在明治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中葉,德國哲學繼續被大量地移植到日本,在思想界逐漸佔了上風,成為日本講壇哲學的主流。初時介紹I.康德和G.W.F.黑格爾的哲學,後來陸續引進新康德主義、現象學、存在哲學等。新康德主義曾經成為大正時代的「新思潮」。通過對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哲學的研究和消化,到了大正和昭和時代,涌現出一些唯心主義的哲學家,如桑木嚴翼、朝水三十郎、波多野精一紀平正美左右田喜一郎、西田幾多郎、田邊元等。其中,西田幾多郎建立了所謂日本獨創的「西田哲學」,提出了以所謂「絕對無之辯證法」為中心的「場所邏輯」和「絕對矛盾自己同一」的邏輯;田邊元構造出所謂「絕對辯證法」和「種之邏輯」。他們的哲學,基本上是吸取新康德主義和存在主義加上佛學的一些內容構成的。繼西田之後,還出現了哲郎'" class=link>;和哲郎和三木清。和哲郎用存在主義的觀點展開他的解釋學,並且試圖建立自己的人學。三木清研究所謂「人學之馬克思的形態」,也是從存在哲學出發的,他終於把存在主義和日本的佛教結合了起來。他的貢獻在於,使日本的講壇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接觸,吸引了不少青年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
由於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日本國內工人運動的高漲和社會主義思潮的發展等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開始在日本廣泛地傳播,馬克思的《資本論》日譯本於1920年問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日譯本於1928年開始刊行。於是在日本哲學界也出現不少唯物主義哲學家。1925年開始的福本和夫同河上肇、山川均進行的激烈爭論,掀起了一次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熱潮,對於進一步研究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起了很大的作用。河上肇、戶坂潤、 永田廣志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比較正確和深入的理解。1932年,戶坂潤、 三枝博音、岡邦雄等組織了「唯物論研究會」,出版了機關雜志《唯物論研究》,進一步探討和普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各種各樣的唯心主義流派,並且反對日本法西斯化和發動侵略戰爭,在日本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1938年,這個研究會被日本政府解散,戶坂潤被捕後死於獄中。永田廣志也因為參加該會的活動而多次被捕,身體健康受到損害。
哲學淪陷
隨著日本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擴大,日本的哲學陷於越來越法西斯化的境地。鼓吹所謂「日本精神」的日本主義十分猖獗,法西斯思想、非理性主義橫行一時。不久,出現了所謂「世界史哲學」,亦稱「世界史派」,代表人物是高坂正顯、高山岩男、西谷啟治等,他們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提供理論根據,把侵略行徑美化為「世界史的當為」。西田幾多郎和田邊元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表示支持侵略戰爭。直接充當軍部喉舌的所謂「皇道哲學」更加瘋狂,它散布「絕對服從天皇」的倫理,虛構「神國不敗」的神話,肆無忌憚地毒害日本人民,一直到日本帝國主義滅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哲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民主思潮的高漲中,過去被鎮壓、禁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進入了復興時期,而曾經喧囂一時的日本主義、「皇道哲學」和「世界史哲學」迅速銷聲匿跡。松村一人、古在由重、森宏一、山田坂仁等進步哲學家,一面努力介紹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成果,一面積極批判西田、田邊的哲學和存在主義等唯心主義流派。東京大學教授出隆以及西田的學生、著名哲學家柳田謙十郎等,從唯心主義陣營轉入唯物主義陣營,在哲學界引起很大的反響,在這個時期,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著作和期刊等大量出版。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等被介紹到日本。在日本有不少地方建立起唯物論研究會。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無論在廣度或深度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階段。40年代後期到50年代初期,發生了一場關於「主體性」的爭論梅本克己等企圖用西田田邊的哲學和存在主義去「填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空隙」,遭到了松村一人等的批判。從60年代末起,圍繞「實踐唯物論」問題,唯物主義哲學家之間進行了另一場爭論。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是「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或「實踐唯物論」,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試圖建立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有人表示反對。這次討論,同民主德國的哲學家在60年代進行的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結構、表述方法和體系的爭論有密切的關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研究自然辯證法的學者,如武谷三男、坂田昌一等取得了新的成果。關於形式邏輯和辯證法的關系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分析哲學家之間展開過爭論。
另一方面,歐、美的資產階級哲學流派於戰後對日本的哲學界特別是大學講壇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在西方一些主要國家中有較大影響的現代哲學思潮,在日本都有傳播人、闡述者或追隨者。
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在20世紀初就被田中王堂等介紹到日本,20年代曾得到廣泛的傳播,後來因為不適合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擴張的需要而逐漸喪失影響。戰後,在以技術革命為基礎的經濟復興和工業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實用主義哲學在美國軍隊佔領期間重新抬頭,對日本的學術界和實際生活都產生過明顯的影響。
存在主義思想早在20世紀初就傳到日本。和哲郎曾介紹過F.W.尼采和S.克爾凱郭爾的觀點。這種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對日本人的精神生活造成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使悲觀、彷徨、苦悶、不安的氣氛在戰後籠罩了日本。有的日本哲學家還將佛教教義和存在主義融為一體,把佛教看作是亞洲型的存在主義,說存在主義就是現代化的佛教。
邏輯實證主義大約從60年代起,現象學從70年代起,在日本也有相當多的學者介紹、探討。此外,科學哲學、語言哲學以及結構主義也都相繼出現在日本哲學思想界。對哲學史,對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對佛學和儒學,關於人、異化、人道主義等問題,也有不少哲學史家和哲學家進行研究。有的學者將幾種不同哲學的某些觀點糅合在一起,有的開拓了比較哲學、比較美學等新領域。上述種種情況,使現代日本哲學界呈現出各種思想紛然雜陳的局面。
⑥ 說一說你對亞洲的了解
亞洲(字源古希臘語:Ασία;拉丁語:Asia),全稱「亞細亞洲」和「亞西亞洲」,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7%(或言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的約60.5%(2010年)。
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
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169° 39′ 7″W,66° 4′ 45″N),南至丹絨比亞(103°31′E,1°16′N),西至巴巴角(26°3′E,39°27′N),北至切柳斯金角(104°18′E,77°43′N),最高峰為珠穆朗瑪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13h。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發源地。
亞洲地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圍低。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平原占總面積的1/4,計1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主
亞洲的地形
要有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托羅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等。在以上主幹山脈之間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德干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
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平原,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脈和山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和窪地(死海)。
亞洲不僅陸上起伏極端,且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樣表現出起伏極端,列島上的山脈與極深的海溝伴生。亞洲最高峰與鄰近海域最深海溝高低相差約20千米。[3]
截止2007年上半年,亞洲人口35.13億,世界人口65.67億,人口自然增長率位於世界第三,僅次於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恆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
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第二是印度。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達4400多人,是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僅1人多;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等國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要人種。其餘為白種人、棕色人及人種的混合類型。
全洲大小民族、種族共有約一千個,約佔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80%。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3]
綜述
亞洲各國中,除日本,新加坡,韓國為發達國家外,其餘均是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都有一定的發展。許多國家發揮其自然條件和資源的優勢,經營多種熱帶和亞熱帶作物;積極勘探、開采礦產資源;大力發展製造業,使經濟體制由以農業、礦業為主的「單一」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亞洲的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在世界經濟中已佔重要地位.畜牧業、漁業也很發達。[3]
農業
稻米、天然橡膠、金雞納霜、馬尼拉麻(蕉麻)、柚木和胡椒等產量均佔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中國稻米產量佔世界第一位,印度占第二位;馬來西亞的天然橡膠產量佔世界第一位,印度尼西亞占第二位。
金雞納霜主要產在印度尼西亞;馬尼拉麻主要產在菲律賓;柚木和胡椒主要產在東南亞各國。
黃麻、椰干、茶葉的產量均佔世界總產量的80%左右。黃麻主要產在中國、印度和孟加拉國;椰干主要產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和斯里蘭卡等國。
茶葉主要產在印度、中國和斯里蘭卡。
其他還有棉花、花生、芝麻、煙草、油菜子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3]
工業
石油年產量約7-10億噸。佔世界年產量的27%-30%:天然氣年總產量約1000億立方米,約佔世界年總產量的6%以上;煤年產量約10多億噸,佔世界年總產量的22%以上:年發電量約一萬億度,約佔世界年發電量的13%;鋼產量年約1.7億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4%;錫精礦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左右,其中馬來西亞的錫精礦產量佔世界各國中第一位。鎢精礦產量約佔世界產量的45%。
亞洲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和農產品加工及輕紡工業佔主要地位。中國工業發展迅速,工業體系完整。日本是高度發達的世界經濟大國。蒙古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印度尼西亞和汶萊以生產原油為主。印度工業較發達。除阿富汗、黎巴嫩和土耳其外。西亞多數國家工業均以生產原油和煉油為主,西亞能源在世界能源中占重要地位。[3]
由於亞洲地區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文化的多樣性很強,差異
亞洲各國(地區)國花(區花)(18張)
很大,幾乎沒有統一的「亞洲文化」。
所有的世界性宗教都誕生於亞洲,如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在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之前,由於世界的經濟重心在亞洲,所以大部分人類的技術成就都產生於亞洲。早在公元前3000年,亞洲人已經發明了燒制陶器和冶煉礦石,亞洲的蘇美爾人首先發明了文字和系統的灌溉工程,中亞的游牧民族發明了馬鞍、挽具和車輪,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馬蹬、火葯、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並最早種植稻穀。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發明了十進位計算技術。亞洲各種地方性的醫葯技術即使今天也非常有效,還在很多地區使用。
西方和東方的許多樂器是有同一起源的,所以非常相似,如小提琴和二胡,吉他和琵琶,雙簧管和嗩吶,幾乎相同的東西方笛子。其實這些樂器多數都是起源於中東地區。
中國、阿拉伯、印度等各亞洲民族的文化對世界文化有著巨大影響。[7]
宗教
亞洲是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源地。此外還有印度教及錫克教、儒教等亞洲宗教。
道教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中國的傳統宗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濟世人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現代世界也有著一定影響性。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漢朝之後才有教團產生,其個別派系為奉老子為道德天尊,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葯,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佛教
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形成於南亞次大陸北部的印度和尼泊爾毗鄰處。創立者為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6~486年),屬釋迦族,後被稱為釋迦牟尼。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起源於亞洲阿拉伯半島,於公元7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創立,為一神教。麥地那和麥加是伊斯蘭教聖地,《古蘭經》為最高經典。
基督教
基督教起源於西亞巴勒斯坦的伯利恆。創始人是猶太拿撒勒人耶穌基督(公元元年12月25日?生於伯利恆)。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聖地,《聖經》為最高經典。
⑦ 為什麼得諾貝爾獎的幾乎沒有亞洲人
近代科學起源於西方,而東方人對近代科學沒有做出任何一點貢獻,我們所在課本上學的知識,都是學西方所創造的東西,諾貝爾獎對亞洲人沒有任何一點偏見,是亞洲人,自己認為自己無法獲得諾貝爾獎,認為諾貝爾獎對亞洲人有很大的偏見,我們應該多多努力追趕西方,如果諾貝爾獎,頒發給了那些沒有自主創新的人,那諾貝爾獎將會變得一文不值,現在日本就獲得了十幾個諾貝爾獎,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印度人獲得的,而中國人才獲得了僅僅兩個諾貝爾獎,這無關乎是種族差距,只要誰對人類文明做出巨大的貢獻,諾貝爾獎就毫不猶豫的,將其頒發給他,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不會分種族,而中國人,也是對近代科學沒有做出任何一點貢獻,做出近代科學貢獻的人是,西方人,因為科學都起源於西方,西方的著名科學家才是現在科學的先驅者,你所用的手機,wifi,以及各種家電,電燈,電動車,電視機,飛機,火車,等等我們看到的所有先進科技,都是起源於西方,中國只是將西方的先進科技,引進到國內,亞洲人,將西方人所研製的,先進科技,引進到亞洲,請不要再說抵制外國的東西了,如果離了外國的先進科技,我們就等於去,返回那封建愚昧的時代,西方的先進科技對我們非常重要,我說的沒有任何一點錯誤,請所有的各位網友不要噴我,說我崇洋媚外,四大發明,准確而言是技術,不是科學,即使中國人發現了,那外國人也會用很短的時間內,發現四大發明,那不是偶然,那會是必然,四大發明,和這些比,如同宇宙和人類,宇宙多麼浩瀚龐大,人類多麼的渺小。
⑧ 求哲學中自然界的物質性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概念。
自然界的物質性是人類感覺器官所感知的事物存在性及它們存在的多樣性。
——在自然界,除我們思想意識之外的所有事物,都是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感覺器官才認識到它們的產生、存在、發展變化及它們而此又是多樣性的。即便是在200多萬年以前未有人類出現的宇宙自然現象,也是通過生物化石或原子蛻變原理的才得以知道的,所以,即便有人提出宇宙黑洞理論或外星人猜測,如果不是我們用五官感覺到,那它只能說明思想意識里的想像。事實上,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東西除了我們人類發現的106種物質元素的組合與排列,還沒有誰證明自然界的非物質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是人類自身DNA基因的存在性和受DNA基因差異而影響形成的民族性及因物質性的所有而形成人類的階級、階層和團體性。
——首先形成人類自身及其人本身的是物質性的演變過程。並且經過科學家們多方面生化考察,人類社會從類人猿到原始部落,從原始部落到民族結構甚至是到國家的建立,追根溯源主要還是由人本身遺傳基因DNA的相同或差異而形成的。比如中國有56個民族,亞洲都是黃皮膚黑頭發,非洲大都是黑頭發黑皮膚,歐洲大都是黃頭發藍眼睛,等等這些是由於DNA 基因信息存在和受其影響的多樣性而產生的民族或國家。其二是由地域、物質擁有條件和方式而使代表物質性的階級,階層和團體的人類社會形成。而且,這些階級,階層或利益團體所產生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也是由他們的物質使用性和物質擁有多寡性決定的。綜合兩點可見人類社會也是物質性的。
⑨ 請問亞洲第二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是誰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
主要作品有小說《婚禮的華蓋》、《大海深處》、《過夜的客人》、《釘婚記》等。1966年作品《行為之書》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他的敘述技巧深刻而獨特,並從猶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題。」
1888年7月16日,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出生在波蘭加利西亞巴哈奇小鎮上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中。身為猶太望族後裔,原姓恰茲克斯,童年受猶太宗教文化熏陶。8歲時,阿格農便每天寫一首詩。
1903年,發表處女詩作《雷納的約瑟夫》。自1903年到1906年,他先後用猶太德語、意第緒語和希伯來文寫了大量詩歌、傳說和民間故事,發表在當地的猶太雜志上。
(9)亞洲自然哲學擴展閱讀
阿格農是位多產作家。一生著有六十餘篇作品,短篇、中篇、長篇小說都有,以短篇小說為主。作品的內容主要取材於十九世紀以來猶太人的生活,代表作有《新婚的華蓋》、《夜間來客》、《就在昨天》等。
阿格農被西方文學界譽為現代希伯來文學巨匠。確實,他對希伯來文做過深入的研究,除了早期有少數作品是用猶太德語和意第緒語寫的以外,絕大多數作品都是用希伯來文創作的。這同他的「復國」思想密切相關。
十九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者為了使猶太人具備民族意識,決定復興希伯來文,阿拉伯文學界普遍認為希伯來文的復興標志著猶太復國主義文學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此外,他在作品中使用的語言多出自猶太教法典和俄國、波蘭的哈西德派著作,他認為神的語言和世俗語言一脈相通,不可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