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捨得」在哲學里怎麼解釋
追根溯源,「捨得」一詞,最早出自《了凡四訓》。「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故《金剛經》雲:應無所著而生其心。在傳人中國後,迅速與中國傳統的老莊道學思想相互融會,成為「禪」的一種哲理。隨著光陰的流轉,「捨得」這一禪理,又迅速滲透到了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並逐步演進為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捨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Ⅱ 捨得的人生哲學
捨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你若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