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藝術類科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藝術類科學

發布時間: 2021-03-23 19:29:47

① 藝術與科學

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藝術美感和創作鑒賞能力,具備獨立從事平面設計、環藝設計、網頁設計以及多種藝術設計等工作能力的高級技術型應用人才。畢業生能在廣告公司、綜合企業、網路公司工作。要求掌握電腦藝術創作軟體及藝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藝術美感和創作鑒賞能力,能夠利用多種軟體工具實現不同設計項目。

② 簡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藝術與科學的同一性使世界變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樣,藝術與科學的又對立,又統一的現象,也不是源於人類社會,而是源於大自然.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中說:大自然在最基礎的水平上,是按美來設計的.所有圖形按一定比例關系排列和組合,最容易產生美感,三角形、圓形、方形和流線型等,各有自身的藝術審美功能.如圓具有很高的對稱性,自然中的許多形態都是圓形的.圓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圓滿、完善之類的說法.但是,這種美感又是在對立統一中實現的.直升飛機在空中飛行,象雄鷹在空中盤旋,十分的美麗,但是,能夠使它在空中美麗盤旋的兩組葉輪圓,則必須同時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旋轉,否則直升飛機就不會在空中盤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則構成的.一片樹葉在對稱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正是這種有韻律的組合,才使我們對花草樹木格外偏愛;人以眉宇間的中線垂直延伸,可以相當精確地分成左右兩半均等的對稱體,這種對稱使人類更加健美.但它們又不能絕對對稱,如果人體有兩個頭,那就是畸形.所以,只有對稱中的不對稱才有藝術韻味.漢代武梁祠石刻畫像,描繪了人類始祖伏羲和女禍人首蛇身的神奇藝術造型,這是古人的科學審美觀.古人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或者只有陽而沒有陰,那不但這畫像失去了藝術的魅力,整個世界都會暗淡無光.
● 藝術與科學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真善美和假丑惡,都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共同存在的,藝術與科學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須揭露和鞭笞假丑惡.這就是同處一個統一體中的藝術與科學,最美的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科學史專家、比利時人喬治·薩頓認為: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要科學.他對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做了這樣的概括:「藝術和科學最明顯的差別在於科學是逐漸進步的,而藝術則不然.正因為科學的本質是不斷進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經久持年的.每項成就或早或晚註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博物館展櫃中被人遺忘的工具.而與此相反,正由於藝術並非不斷進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藝術與科學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藝術與科學缺一不可,缺少藝術,科學就會枯燥;缺少科學,藝術也會蒼白.人類正是因為不想做科學的奴隸,才努力從科學中尋找藝術;人類不想讓藝術孤獨,就不斷地給藝術注入科學的動力.

③ 藝術和科學是什麼關系

所有的文學藝術門類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通過不同的「藝術語言」去發現去反映去展示生活之美,並由此喚起人們對生活的嚮往的激情與創造的動力。也就是說同樣是服務於人們的生活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諧」的思想。並且將這些原則運用到建築、雕刻、繪畫、音樂等各門藝術中去。就像中國古代的長城、兵馬俑。還有許多外國的著名建築像埃菲爾鐵搭、金字塔等等,他們都是人類建築歷史上的奇跡。在建造之初他們的作用都是為國家服務,用於軍事、生活。像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而金字塔和兵馬俑則是古代君王用於殉葬的祭品。但是它們同時又都是藝術和科學的完美結合。他們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它們同時也給當時時代的藝術文化有著莫大大的沖擊。在建造他們同時許多當時的藝術家也都投入其中。於是創作出了許多藝術上的成就而。比如在建造兵馬俑時為了給陶俑的顏色做到最出彩,中國古代的工匠們調制出了一種名為『中國紫』的顏色。中間獨特的成分使其非常艷麗,並且在之後的藝術作品上得以沿用。
這些例子充分表明,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是廣泛和深刻的,除了將自然科學的成果直接運用到藝術領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來促進藝術家文化心理結構的改變,從而推動藝術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的革新,推動藝術形態的發展。
而在現代科學技術正以從未有過的速度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更是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但為藝術提供了從未有過的大眾傳播媒介,而且創造出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如電影藝術、電視藝術和計算機多媒體藝術等。在許多領域和許多方面,科學技術與藝術已經是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至很難將二者區分開來。

④ 藝術科學和自然科學分別是講什麼的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藝術科學講 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書法、繪畫、攝影、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電子游戲(第九藝術)等。
藝術是語言重要補充方法,就像講話中我們會用大聲代表生氣,用笑聲代表開心,用手舞足蹈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來傳遞給對方。所以,每件藝術品都應該有他獨特的訴求,這種訴求就是藝術的生命力。
自然科學講 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包括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
聯系. 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是廣泛和深刻的,除了將自然科學的成果直接運用到藝術領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來促進藝術家文化心理結構的改變,從而推動藝術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的革新,推動藝術形態的發展.
當今社會中,科學技術正以從未有過的速度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更是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但為藝術提供了從未有過的大眾傳播媒介,而且創造出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如電影藝術、電視藝術和計算機多媒體藝術等.在許多領域和許多方面,科學技術與藝術已經是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至很難將二者區分開來.
區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立的現象.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總和;藝術是人類進行審美創造的最高形式.科學求真,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藝術求美,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審美需要.科學主要運用抽象思維,強調理性因素;藝術主要運用形象思維,強調情感因素.科學客觀冷靜地對待事物,准確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藝術則是一種主觀色彩很濃的創造活動,除了反映生活外還應當評價生活與表現情感.科學理論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藝術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⑤ 選課,是人文科學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類都得選一次嗎

分四大類:人文科學類,如世界女性史概覽、唐宋詩詞鑒賞、西方哲學等,文史哲這三個學院開設的都屬於人文類;社會科學類,如中學班主任、刑法學、人體解剖學、健美操、中國教育史啥的,注意體院開的課屬於這類;自然科學類,如使用氣象學、旅遊地理、現行代數、天文學等等理科的課;藝術類,如現代美學創意、美學與藝術等。有些學院要求學生修的選修課要包含這四大類,但是一般就要求文6學分理4學分(文科專業),或是理6學分文4學分(理科專業)。強烈推薦課程(輕松又好過):旅遊地理、實用氣象學、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人體解剖學、人體構造與健康、刑法學、中國民俗文化史、美學與藝術希望以上對你有幫助

⑥ 藝術與科學都有哪些關系求解。

你好/
二者之間的關系就如同人類本身從猿走出一樣,藝術與科學從一開始也是一個出發點,只是當我們越走越遠的時候,才把它們分開。這一分開,就是幾千年。這期間,對立,統一;統一,對立,始終在矛盾中相處。直到今天,我們才真正認清藝術與科學的內在關系,這就是共同借鑒、融合、促進、發展。
● 藝術與科學的同一性使世界變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樣,藝術與科學的又對立,又統一的現象,也不是源於人類社會,而是源於大自然。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中說:大自然在最基礎的水平上,是按美來設計的。所有圖形按一定比例關系排列和組合,最容易產生美感,三角形、圓形、方形和流線型等,各有自身的藝術審美功能。如圓具有很高的對稱性,自然中的許多形態都是圓形的。圓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圓滿、完善之類的說法。但是,這種美感又是在對立統一中實現的。直升飛機在空中飛行,象雄鷹在空中盤旋,十分的美麗,但是,能夠使它在空中美麗盤旋的兩組葉輪圓,則必須同時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旋轉,否則直升飛機就不會在空中盤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則構成的。一片樹葉在對稱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正是這種有韻律的組合,才使我們對花草樹木格外偏愛;人以眉宇間的中線垂直延伸,可以相當精確地分成左右兩半均等的對稱體,這種對稱使人類更加健美。但它們又不能絕對對稱,如果人體有兩個頭,那就是畸形。所以,只有對稱中的不對稱才有藝術韻味。漢代武梁祠石刻畫像,描繪了人類始祖伏羲和女禍人首蛇身的神奇藝術造型,這是古人的科學審美觀。古人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或者只有陽而沒有陰,那不但這畫像失去了藝術的魅力,整個世界都會暗淡無光。
● 藝術與科學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真善美和假丑惡,都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共同存在的,藝術與科學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須揭露和鞭笞假丑惡。這就是同處一個統一體中的藝術與科學,最美的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科學史專家、比利時人喬治·薩頓認為: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要科學。他對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做了這樣的概括:「藝術和科學最明顯的差別在於科學是逐漸進步的,而藝術則不然。正因為科學的本質是不斷進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經久持年的。每項成就或早或晚註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博物館展櫃中被人遺忘的工具。而與此相反,正由於藝術並非不斷進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藝術與科學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藝術與科學缺一不可,缺少藝術,科學就會枯燥;缺少科學,藝術也會蒼白。人類正是因為不想做科學的奴隸,才努力從科學中尋找藝術;人類不想讓藝術孤獨,就不斷地給藝術注入科學的動力。
● 藝術的挑戰促進科學更快進步
藝術總是在向科學發起挑戰,也就是說,人類的精神追求,總是要求物質給予相應的支持和體現。而科學又總是以自身的進步,不斷地響應著這種挑戰,不斷地支持和體現美的藝術(FINE ARTS)。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最早的英國,迅速地成為「全球車間」(WORKSHOP OF THE WORLD),於是,為了擴大世界貿易,就有了1851年舉辦國際博覽會的需求。博覽會的巨型展廳,通過設計這個載體,把藝術與科學緊緊地拉在一起。由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設計的展覽大廳,後來被人們稱為「水晶宮」的建築,就成了藝術向科學挑戰的傑作。科學技術也很快回應了這一挑戰。當時,鋼鐵和水泥已經大量生產,正好為建築提供新材料並促進技術革新,使建築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設計、新工藝、新材料的水晶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到了1977年,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這是藝術向科學挑戰的更高階段。這種挑戰也許預示著現代藝術走向新生,也許預示著科學技術在創造藝術。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鋼管和玻璃管構成的龐然大物,特別引人注目。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個容造型藝術、建築藝術、城市規劃藝術、影視、文學、音樂、舞蹈,以及其它種種最現代化的表現手段於一身的傑作。
● 科學進步刺激藝術大膽創新
當然,科學也不是永遠被動地接受藝術的挑戰,科學也在積極地誘導著藝術的大膽創新。當人類剛剛邁進汽車時代的門檻時,設計最簡陋的汽車,也很快就取代了設計最精妙的馬車,工業化滿足了人們的實用主義心理。於是,科學開始刺激藝術的靈感,要求藝術與自己連起手來,為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變革,創造更美好的產品。應運而生的是流線型的設計
● 藝術與科學聯手打造新紀元
但是,藝術與科學的緊密結合並沒有到此停止,當人類從工業社會突然邁進信息社會門檻的時候,藝術家與科學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藝術與科學竟然同處一個載體中,以至於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這種密不可分的現象,幾乎遍及藝術與科學的任何一個領域,舞蹈、音樂、繪畫、戲劇、影視……一切視覺藝術都離不開新技術,有了新技術,傳統的藝術形式更加絢麗多彩。藝術需要藉助科學技術創造更新、更奇、更異的藝術效果。科學也同樣離不開藝術,它需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證明和推銷自己的新技術,藉助藝術來增加新技術的高附加值。信息社會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藝術與科學開始在這個廣闊的新天地里,上演更加引人入勝的一幕。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一切現代藝術設計,又爭先恐後地在這場新的「藝術+科學」的運動中,充當著開路先鋒。新媒體藝術成了藝術與科學攜手的最前沿。
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已經融入科學之中,科學也披上了藝術的盛裝。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在今天這個大融合的時代,誰也離不開設計。它們必須通過設計這個載體,來完成它們自身無法實現的夢想。
法國19世紀著名文學家福樓拜在談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時,曾經做過一次非常生動的比喻,他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集。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在談到東西方藝術發展時,也打過一個類似的比方,他說:學藝像爬山,有人從東邊爬,有人從西邊爬,開始相距很遠,彼此不相見,但到了山頂,總要碰面的。他們的比喻,恰好說明了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關系。
《詞源》對科學作如下解釋: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適應人們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是實踐經驗的結晶。每一門科學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觀世界發展過程的某一個階段或某一種運動形式。科學可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類,哲學是二者的概括和總結。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南。
《詞源》又對自然科學作了進一步的解釋: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海洋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以及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空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等應用技術科學。

⑦ 論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關於科學與藝術,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主編的大型畫冊《科學與藝術》(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中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於自然現象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於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植根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於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起源的角度說明科學與藝術本是同根生,後來隨著學科的分化才走上不同的道路;科學與藝術之發展都試圖進行有條件的、謹慎的創新;在歷史上兩者共濟進化,譜寫了人類文明的壯麗篇章;科學理論的選擇從內部和外部都受審美原則的支配;作為生成與組織原則的對稱性,是科學與藝術最主要的共性所在,對稱性對於理解科學與藝術至關重要。

藝術美感在科學創造中往往能給人們意想不到的啟迪。特別當你在科學創造過程中遇到困難,思路受阻,百思不得其解時,某些藝術美感的啟示,能使你茅塞頓開,接通已經失掉和忽略的線索,溝通「已知」與「未知」的聯系,促使你浮想連翩,觸發靈感,使難題迎刃而解。

科學與藝術的互動關系是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同時科學與藝術是發展也是行影相隨的,藝術需要科學的眼光來創作,科學指導藝術的發展,藝術為科學提供了服務,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既是互動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藝術離不開科學,科學也少不了藝術,藝術時刻都發生,是永恆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與藝術的交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並已成為當今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特徵之一。藝術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藝術的深層哲學思考也越來越深入。對於藝術的哲學思考,我個人並沒有太獨到的見解,一直都在努力的探索著和追尋著,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哲學,這個概念非常的抽象,很難理解,藝術與哲學有什麼樣的關系呢?到底裡面有什麼聯系呢?這樣的問題似乎也引起思考過,一直沒形成系統的東西,但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很難讓人跟得上,藝術的發展也呈現了非常繁華的局面,這讓我發現了一些東西,看到藝術和科學的跟緊密聯系,工業化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創新,就是所謂的學科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同時也需要藝術設計,藝術規劃,他們之間就形成一種互動關系,形成一種彼此依賴關系,科學的進步,對藝術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對藝術進行了思維的導向創作,一個科學的產品,必須要有藝術的成分和藝術設計畫在裡面,這個方面是從產品的外觀來分析,科學是服務人類的,科學的產品也是一樣,藝術是也是一樣,科學的產品是按照個人的生活需要來定製的,是用科學的方式加工製造出來的,同時也是藝術設計的結果,這個過程也是藝術思維指導的過程,如果沒有藝術的思考,沒有對產品造型的理解,沒有通過藝術抽象思考,那麼製造出來的科學產品就可以和我們生活所需求的不一樣,那就是不科學了,不是藝術了。打個比方,製造一個電視機的形狀你不可能製造成航空母艦的形狀。製造一個手機的形狀也不可能搞成大炮的形狀啊等等,當然我這里是指得是體積和重量。藝術設計是要人性化的,是和人的需求結合在一起的,這樣才能讓人接受,這都是根據他們的內在聯系,組建的位置的擺放來進行組合的,而這個過程就恰恰是藝術設計的過程,是藝術思考的過程,是藝術與科學互動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藝術設計往往提供的一個形象,或者是構架,或者是模板。也可能有更深的藝術化。一般的情況是這樣的。

藝術和科學的互動關系,在過去的許多著作中都有過論述,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有些專家和有些記者又在媒體上做了進一步的闡釋,認為「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是21世紀藝術發展的大趨勢。」「與科學結合,有利於克服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偏向』」,「有利於藝術家介入社會、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現和反映社會生活」。是不是「大趨勢」現在還不敢說,至於怎樣「融合」更有待討論。但是,說到「克服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偏向』」,卻反映出目前被說得比較熱的「藝術與科學」這一個話題在認知上存在著一些誤區。

吳冠中先生說:「科學揭示宇宙的奧秘,藝術揭示情感的奧秘」,基本上把科學和藝術的各自特性說得比較明白。因為藝術家和科學家之間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藝術家的「情感偏向」,正是科學家所要克服的,也正是科學家所要學的,一個優秀的科學家,他是思維應該是一位藝術家的思維,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抽象和具象的綜合考慮,生產和設計出來的產品可能就更加的人性化了,更加的適合我們的需要了,就更能體現科學和藝術的深層互動關系,如果藝術家在發揮「情感偏向」的同時,那藝術和科學具體結合起來,就象一個室內設計師在裝修的同時把裝飾的材質材料,性能,效果,安全考慮進去一樣,把藝術和科學有效的結合起來。這樣的話我想應該是一種綜合知識的結合和優秀智慧的運用。有一種說法「科學與藝術追求的目標都是一種普遍性」,科學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追求的目標是情感的普遍性。他們之間追求的都是一種認可,一種讓人們接受的普遍性,科學的真理有一定的標准,它的普遍性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並被人們普遍地接受;藝術的情感也許沒有什麼沒有標准而言,每個人的審美觀點都不一樣,但是他們所進行的都是最廣泛對象的活動,他們的目的都是努力的讓人接受。不過藝術的普遍性則是通過模糊的審美認識被人們廣泛地接受。科學的普遍性是通過客觀的真理顯現科學的共性;從而也讓人廣泛的接受。

關於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考,藝術與科學除了有互動關系之外還有哲學關系,他們就是哲學的關系,是哲學思考的關系,他們是同時進行的,同時發生的,上面我也提到過,藝術和學科是形影相碎的,誰都離不開誰的,有科學的出現就存在著藝術,有藝術的地方就有科學的成分,這可能絕對了一點,但是也並不誇張(當然這個也可以反駁為那宗教藝術是什麼呢?也算是有科學的成分在裡面嗎?我說有,他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就是用科學的思想在進行指導,否則是不可能完成的,科學是一門規律性,所以只有遵循他我們才得以開展活動,進行實踐。)那麼就有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考,科學的進步是藝術發展的標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看看他們的藝術發展情況就可以推出他們科學技術水平,在歐洲,藝術是非常發達的,科學技術也是非常進步的,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他們是藝術是世界上有名的,同時他們的科學技術水平也是非常發達,做為工業革命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德國,他們的藝術在世界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就引起哲學和藝術的思考,用哲學的眼光看帶,用唯物辨證主義和方法論來看待,來思考。科學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必然推動了藝術的進步,藝術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邏輯思維,非常的通俗,想一下就知道了,但是哲學思考,用哲學來思考就不那麼一定了,我上面的所進行的論證也許不夠能證明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但我想應該也有一定的道理,哲學與藝術、科學的關系也應該是緊密聯系的,哲學的思考的越深入就能更好的理解藝術與科學的關系,科學與藝術的進步,發展也就越能促進哲學的思考。

總上所述,藝術與科學的互動關系哲學思考是相互聯系的,科學的進步促進藝術的發展,對藝術提出新的要求,藝術的發展也對科學起到了指導作用。藝術、科學、哲學、這三個是連在一起的,思考起來三個都要涉及到的。

⑧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和影響

關於科學與藝術,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主編的大型畫冊《科學與藝術》(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中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於自然現象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於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植根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於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起源的角度說明科學與藝術本是同根生,後來隨著學科的分化才走上不同的道路;科學與藝術之發展都試圖進行有條件的、謹慎的創新;在歷史上兩者共濟進化,譜寫了人類文明的壯麗篇章;科學理論的選擇從內部和外部都受審美原則的支配;作為生成與組織原則的對稱性,是科學與藝術最主要的共性所在,對稱性對於理解科學與藝術至關重要。

藝術美感在科學創造中往往能給人們意想不到的啟迪。特別當你在科學創造過程中遇到困難,思路受阻,百思不得其解時,某些藝術美感的啟示,能使你茅塞頓開,接通已經失掉和忽略的線索,溝通「已知」與「未知」的聯系,促使你浮想連翩,觸發靈感,使難題迎刃而解。

科學與藝術的互動關系是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同時科學與藝術是發展也是行影相隨的,藝術需要科學的眼光來創作,科學指導藝術的發展,藝術為科學提供了服務,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既是互動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藝術離不開科學,科學也少不了藝術,藝術時刻都發生,是永恆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與藝術的交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並已成為當今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特徵之一。藝術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藝術的深層哲學思考也越來越深入。對於藝術的哲學思考,我個人並沒有太獨到的見解,一直都在努力的探索著和追尋著,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哲學,這個概念非常的抽象,很難理解,藝術與哲學有什麼樣的關系呢?到底裡面有什麼聯系呢?這樣的問題似乎也引起思考過,一直沒形成系統的東西,但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很難讓人跟得上,藝術的發展也呈現了非常繁華的局面,這讓我發現了一些東西,看到藝術和科學的跟緊密聯系,工業化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創新,就是所謂的學科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同時也需要藝術設計,藝術規劃,他們之間就形成一種互動關系,形成一種彼此依賴關系,科學的進步,對藝術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對藝術進行了思維的導向創作,一個科學的產品,必須要有藝術的成分和藝術設計畫在裡面,這個方面是從產品的外觀來分析,科學是服務人類的,科學的產品也是一樣,藝術是也是一樣,科學的產品是按照個人的生活需要來定製的,是用科學的方式加工製造出來的,同時也是藝術設計的結果,這個過程也是藝術思維指導的過程,如果沒有藝術的思考,沒有對產品造型的理解,沒有通過藝術抽象思考,那麼製造出來的科學產品就可以和我們生活所需求的不一樣,那就是不科學了,不是藝術了。打個比方,製造一個電視機的形狀你不可能製造成航空母艦的形狀。製造一個手機的形狀也不可能搞成大炮的形狀啊等等,當然我這里是指得是體積和重量。藝術設計是要人性化的,是和人的需求結合在一起的,這樣才能讓人接受,這都是根據他們的內在聯系,組建的位置的擺放來進行組合的,而這個過程就恰恰是藝術設計的過程,是藝術思考的過程,是藝術與科學互動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藝術設計往往提供的一個形象,或者是構架,或者是模板。也可能有更深的藝術化。一般的情況是這樣的。

藝術和科學的互動關系,在過去的許多著作中都有過論述,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有些專家和有些記者又在媒體上做了進一步的闡釋,認為「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是21世紀藝術發展的大趨勢。」「與科學結合,有利於克服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偏向』」,「有利於藝術家介入社會、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現和反映社會生活」。是不是「大趨勢」現在還不敢說,至於怎樣「融合」更有待討論。但是,說到「克服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偏向』」,卻反映出目前被說得比較熱的「藝術與科學」這一個話題在認知上存在著一些誤區。

吳冠中先生說:「科學揭示宇宙的奧秘,藝術揭示情感的奧秘」,基本上把科學和藝術的各自特性說得比較明白。因為藝術家和科學家之間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藝術家的「情感偏向」,正是科學家所要克服的,也正是科學家所要學的,一個優秀的科學家,他是思維應該是一位藝術家的思維,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抽象和具象的綜合考慮,生產和設計出來的產品可能就更加的人性化了,更加的適合我們的需要了,就更能體現科學和藝術的深層互動關系,如果藝術家在發揮「情感偏向」的同時,那藝術和科學具體結合起來,就象一個室內設計師在裝修的同時把裝飾的材質材料,性能,效果,安全考慮進去一樣,把藝術和科學有效的結合起來。這樣的話我想應該是一種綜合知識的結合和優秀智慧的運用。有一種說法「科學與藝術追求的目標都是一種普遍性」,科學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追求的目標是情感的普遍性。他們之間追求的都是一種認可,一種讓人們接受的普遍性,科學的真理有一定的標准,它的普遍性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並被人們普遍地接受;藝術的情感也許沒有什麼沒有標准而言,每個人的審美觀點都不一樣,但是他們所進行的都是最廣泛對象的活動,他們的目的都是努力的讓人接受。不過藝術的普遍性則是通過模糊的審美認識被人們廣泛地接受。科學的普遍性是通過客觀的真理顯現科學的共性;從而也讓人廣泛的接受。

關於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考,藝術與科學除了有互動關系之外還有哲學關系,他們就是哲學的關系,是哲學思考的關系,他們是同時進行的,同時發生的,上面我也提到過,藝術和學科是形影相碎的,誰都離不開誰的,有科學的出現就存在著藝術,有藝術的地方就有科學的成分,這可能絕對了一點,但是也並不誇張(當然這個也可以反駁為那宗教藝術是什麼呢?也算是有科學的成分在裡面嗎?我說有,他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就是用科學的思想在進行指導,否則是不可能完成的,科學是一門規律性,所以只有遵循他我們才得以開展活動,進行實踐。)那麼就有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考,科學的進步是藝術發展的標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看看他們的藝術發展情況就可以推出他們科學技術水平,在歐洲,藝術是非常發達的,科學技術也是非常進步的,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他們是藝術是世界上有名的,同時他們的科學技術水平也是非常發達,做為工業革命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德國,他們的藝術在世界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就引起哲學和藝術的思考,用哲學的眼光看帶,用唯物辨證主義和方法論來看待,來思考。科學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必然推動了藝術的進步,藝術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邏輯思維,非常的通俗,想一下就知道了,但是哲學思考,用哲學來思考就不那麼一定了,我上面的所進行的論證也許不夠能證明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但我想應該也有一定的道理,哲學與藝術、科學的關系也應該是緊密聯系的,哲學的思考的越深入就能更好的理解藝術與科學的關系,科學與藝術的進步,發展也就越能促進哲學的思考。

總上所述,藝術與科學的互動關系哲學思考是相互聯系的,科學的進步促進藝術的發展,對藝術提出新的要求,藝術的發展也對科學起到了指導作用。藝術、科學、哲學、這三個是連在一起的,思考起來三個都要涉及到的。

⑨ 什麼是藝術學科 什麼是藝術科學

這是兩個概念。藝術學科是藝術類的學科,如美術、音樂、表演等。藝術科學是探討藝術學術領域的規律。

⑩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如同人類本身從猿走出一樣,藝術與科學從一開始也是一個出發點,只是當我們越走越遠的時候,才把它們分開。這一分開,就是幾千年。這期間,對立,統一;統一,對立,始終在矛盾中相處。直到今天,我們才真正認清藝術與科學的內在關系,這就是共同借鑒、融合、促進、發展。● 藝術與科學的同一性使世界變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樣,藝術與科學的又對立,又統一的現象,也不是源於人類社會,而是源於大自然。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中說:大自然在最基礎的水平上,是按美來設計的。所有圖形按一定比例關系排列和組合,最容易產生美感,三角形、圓形、方形和流線型等,各有自身的藝術審美功能。如圓具有很高的對稱性,自然中的許多形態都是圓形的。圓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圓滿、完善之類的說法。但是,這種美感又是在對立統一中實現的。直升飛機在空中飛行,象雄鷹在空中盤旋,十分的美麗,但是,能夠使它在空中美麗盤旋的兩組葉輪圓,則必須同時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旋轉,否則直升飛機就不會在空中盤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則構成的。一片樹葉在對稱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正是這種有韻律的組合,才使我們對花草樹木格外偏愛;人以眉宇間的中線垂直延伸,可以相當精確地分成左右兩半均等的對稱體,這種對稱使人類更加健美。但它們又不能絕對對稱,如果人體有兩個頭,那就是畸形。所以,只有對稱中的不對稱才有藝術韻味。漢代武梁祠石刻畫像,描繪了人類始祖伏羲和女禍人首蛇身的神奇藝術造型,這是古人的科學審美觀。古人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或者只有陽而沒有陰,那不但這畫像失去了藝術的魅力,整個世界都會暗淡無光。● 藝術與科學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真善美和假丑惡,都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共同存在的,藝術與科學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須揭露和鞭笞假丑惡。這就是同處一個統一體中的藝術與科學,最美的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科學史專家、比利時人喬治·薩頓認為: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要科學。他對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做了這樣的概括:「藝術和科學最明顯的差別在於科學是逐漸進步的,而藝術則不然。正因為科學的本質是不斷進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經久持年的。每項成就或早或晚註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博物館展櫃中被人遺忘的工具。而與此相反,正由於藝術並非不斷進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藝術與科學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藝術與科學缺一不可,缺少藝術,科學就會枯燥;缺少科學,藝術也會蒼白。人類正是因為不想做科學的奴隸,才努力從科學中尋找藝術;人類不想讓藝術孤獨,就不斷地給藝術注入科學的動力。● 藝術的挑戰促進科學更快進步 藝術總是在向科學發起挑戰,也就是說,人類的精神追求,總是要求物質給予相應的支持和體現。而科學又總是以自身的進步,不斷地響應著這種挑戰,不斷地支持和體現美的藝術(FINE ARTS)。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最早的英國,迅速地成為「全球車間」(WORKSHOP OF THE WORLD),於是,為了擴大世界貿易,就有了1851年舉辦國際博覽會的需求。博覽會的巨型展廳,通過設計這個載體,把藝術與科學緊緊地拉在一起。由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設計的展覽大廳,後來被人們稱為「水晶宮」的建築,就成了藝術向科學挑戰的傑作。科學技術也很快回應了這一挑戰。當時,鋼鐵和水泥已經大量生產,正好為建築提供新材料並促進技術革新,使建築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設計、新工藝、新材料的水晶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到了1977年,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這是藝術向科學挑戰的更高階段。這種挑戰也許預示著現代藝術走向新生,也許預示著科學技術在創造藝術。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鋼管和玻璃管構成的龐然大物,特別引人注目。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個容造型藝術、建築藝術、城市規劃藝術、影視、文學、音樂、舞蹈,以及其它種種最現代化的表現手段於一身的傑作。● 科學進步刺激藝術大膽創新 當然,科學也不是永遠被動地接受藝術的挑戰,科學也在積極地誘導著藝術的大膽創新。當人類剛剛邁進汽車時代的門檻時,設計最簡陋的汽車,也很快就取代了設計最精妙的馬車,工業化滿足了人們的實用主義心理。於是,科學開始刺激藝術的靈感,要求藝術與自己連起手來,為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變革,創造更美好的產品。應運而生的是流線型的設計● 藝術與科學聯手打造新紀元 但是,藝術與科學的緊密結合並沒有到此停止,當人類從工業社會突然邁進信息社會門檻的時候,藝術家與科學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藝術與科學竟然同處一個載體中,以至於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這種密不可分的現象,幾乎遍及藝術與科學的任何一個領域,舞蹈、音樂、繪畫、戲劇、影視……一切視覺藝術都離不開新技術,有了新技術,傳統的藝術形式更加絢麗多彩。藝術需要藉助科學技術創造更新、更奇、更異的藝術效果。科學也同樣離不開藝術,它需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證明和推銷自己的新技術,藉助藝術來增加新技術的高附加值。信息社會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藝術與科學開始在這個廣闊的新天地里,上演更加引人入勝的一幕。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一切現代藝術設計,又爭先恐後地在這場新的「藝術+科學」的運動中,充當著開路先鋒。新媒體藝術成了藝術與科學攜手的最前沿。 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已經融入科學之中,科學也披上了藝術的盛裝。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在今天這個大融合的時代,誰也離不開設計。它們必須通過設計這個載體,來完成它們自身無法實現的夢想。法國19世紀著名文學家福樓拜在談到時,曾經做過一次非常生動的比喻,他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集。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在談到東西方藝術發展時,也打過一個類似的比方,他說:學藝像爬山,有人從東邊爬,有人從西邊爬,開始相距很遠,彼此不相見,但到了山頂,總要碰面的。他們的比喻,恰好說明了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關系。《詞源》對科學作如下解釋: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適應人們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是實踐經驗的結晶。每一門科學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觀世界發展過程的某一個階段或某一種運動形式。科學可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類,哲學是二者的概括和總結。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南。《詞源》又對自然科學作了進一步的解釋: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海洋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以及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空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等應用技術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