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普通心理學:感覺剝奪實驗、睡眠剝奪實驗、艾賓浩斯記憶實驗;
發展心理學版:視崖實驗(知覺發展)、三山權實驗(前運算認知)、猴籠實驗(依戀理論)、海因偷葯實驗(道德發展);
社會心理學:布魯納錢幣實驗(社會認知)、羅森塔爾實驗(認知偏差-皮格馬利翁效應)、拉皮爾實驗(態度)、米爾格拉姆電擊實驗(服從)、阿希實驗(從眾);
人格心理學: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巴甫洛夫)、小阿爾伯特實驗(華生)、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斯金納)、觀察學習實驗(班杜拉)、小白鼠迷津實驗(托爾曼)、雙生子研究實驗(高爾頓遺傳論);
管理心理學:霍桑實驗(霍桑效應);
教育心理學:桑代克貓籠實驗(試誤說)、奧蘇貝爾學習實驗(下位學習理論)、布魯納學習實驗(上位學習理論);
生理心理學:海兔實驗(條件反射的生理運行機制)。
⑵ 心理學實驗
1939年寒冬的一天,愛荷華大學語言學教授溫德爾·約翰遜將22名孤兒領出孤兒院,送至達文波特的一個實驗室,在助手瑪麗的協助下,開始了一個史上臭名昭著的「語言能力」實驗。
這些孩子中,有10名患有口吃疾病的分為第一類,其他12個孩子第二類,第一類孩子被分為2組各5個。一組被視為語言能力正常,一組被視為嚴重口吃。正常孩子也被如此劃分,6個孩子被視為嚴重口吃。
實驗開始後,瑪麗告訴11個被視為嚴重口吃的孩子,他們有語言障礙,必須認真治療。對於另外11個孩子,她則說你們語言能力不錯,我可以幫你們變得更好。
實驗從1月持續到5月,瑪麗多次用交談和引導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實驗,實驗影響最大的無疑是那6個本來健康的孩子,瑪麗不停的給他們灌輸「你們語言能力很差」和「你們如果不會好好說話,乾脆就不要說話」等各種打擊孩子的言論。
結果,本該正常的6個孩子,很快變得交流困難,甚至拒絕說話,他們對自己開始悲觀,並產生嚴重的自卑和焦慮,學業也一落千丈,變得比真正口吃的孩子還嚴重。
出於良心的自責,瑪麗在實驗結束後,努力去說服孩子們你們是正常的,不管如何鼓勵,孩子們依然我行我素,不可挽回了。她在論文中寫道:」我曾經堅信他們會復原……然而我們對他們產生了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
令人發指,這場對孤兒們的實驗激怒了整個美國
實驗被披露後,引起了軒然大波,激怒了整個美國的輿論,公眾對其進行了強烈批評,指責他們是「魔鬼實驗」,甚至說他們這種實驗堪比納粹的一系列人體實驗。
2001年,愛荷華大學終於公開道歉,2007年,州政府為這6名孩子承擔了總額92.5萬美金的賠償。
此文轉載。
⑶ 有個經典心理學實驗
這個主要反映了教師的期望對學生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皮革馬利翁效應
⑷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1、從眾實驗來
2、服從實驗自
3、競爭實驗
4、羅森塔爾效應實驗
5、皮亞傑品德發展階段論實驗
6、人際關系的相似性因素實驗
7、社會助長現象實驗
8、「遲延滿足」實驗
9、「感覺剝奪」實驗
10、情緒實驗
11、人為什麼會感到快樂?為什麼會感到痛苦?
12、為什麼女孩子愛笑?
13、印刻實驗
14、視崖實驗
15、霍桑實驗
16、神奇的"莫扎特效應"
17、蔡格尼克效應
18、責任分散效應
19、習得性無助實驗
20、證人的記憶
21、如何表揚孩子?
22、評價自己與評價他人哪一個更客觀?
23、用綠墨水寫紅字
2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5、「見錢眼開」
26、汽車相撞之後地上是否有碎玻璃?
27、美國人真的沒有種族歧視了嗎?
28、第一印象重要還是第二印象重要?
29、想自己曾經發生的錯誤還是想自己曾經獲得的輝煌?哪個辦法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
30、中國人有兩種不同的假設
⑸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心理學家長久以來一直尋求著關於 「我們怎麼感知這個世界、什麼因素激發我們的行為」 的答案。他們也在揭開這些秘密的神秘面紗上獲得了很大的進步。過去的一個世紀,除了為在增加社交場合提供對話素材,一些十分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揭露了一些心理學上的普遍規律,往往都是關於人性的令人震驚的事實。下面是可能會改變理解自己的觀點的10個心理學實驗。
我們都有成為惡魔的潛在可能
在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具有爭議性的實驗,是1971年斯坦福大學的監獄實驗。它從微觀上展現出社會環境會怎樣影響人的行為。由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領導的研究者們,在斯坦福的心理大樓的地下室設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且挑選了24名大學生(沒有犯罪記錄以及被視為心理健康)去扮演囚犯和監獄的警衛。然後研究人員通過使用隱蔽攝像頭觀察囚犯(必須每天24小時留在監獄里)還有獄警(每8小時輪班)。
實驗原本打算持續兩周,但因為獄警的虐待行為,實驗在實驗的第六天就被迫中止——有時候他們甚至讓囚犯遭受心理折磨——從囚犯展現出極度的情緒緊張和焦慮可以看出。
「獄警對囚犯的攻擊升級,讓他們脫得赤裸裸的,把袋子套在他們頭上,最後強迫他們做一些讓人羞辱的關於性的行為,」Zimbardo 這樣對《美國科學家》說。「6天之後我不得不結束實驗因為這個實驗實在是失控了 —— 除了擔心警衛會怎麼對待囚犯之外,我晚上都睡不著覺。」
我們沒有注意到在我們的前方正在發生什麼
試想一下,你知道你周圍將會發生什麼事嗎?你可能沒有像你認為的那樣保持清醒。在1998年,哈佛大學和肯特州立大學針對大學里的路人展開關於人們對即時環境的警覺程度。在實驗中,一個演員向路人迎面走來,然後向他問路。當路人向演員指示方向的時候,有兩個人拿著一扇大木門從演員和路人之間經過,在幾秒內完全阻擋了他們的視線。在那段時間內,本來的演員會替換成另一個演員,不僅他們的身高、體格不同,連衣著、發型還有聲線都不一樣。超過一半的被試都沒有注意到這個替換改變。
這個實驗是最先闡明「變化視盲」的現象的實驗之一,它僅僅向我們展示了對於現有提供的視覺場景,我們是非常選擇性地接受——那似乎顯示出我們比想像中還要依賴我們的記憶和模式識別。
延遲滿足很困難——但如果延遲滿足,我們會更成功
斯坦福在19世紀60年代末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是測試學前兒童的抗拒即時滿足的的誘惑的能力。這個實驗引申出很多關於意志力和自製力的一些很有力的觀點。在這個實驗中,4歲的孩子們進入到一個房間里,在他們面前的事放在碟子上的一塊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他們要不就把棉花糖吃掉,要不就等15分鍾後研究人員回來,他們會獲得兩塊棉花糖。
雖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說他們會等,但是他們很多都難以抗拒面前的吸引然後屈服了——在研究人員回來之前就把棉花糖吃了,這里有《時代》的跟蹤報道。成功延遲整整15分鍾的孩子一般的採取了迴避策略,例如別過頭去或者蓋著自己的眼睛。孩子們的行為意義很深遠: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在青年時期很少會過於肥胖、有毒癮或其他行為問題,他們將來的生活也會更成功。
我們可能有非常矛盾的道德沖動體驗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在1961年進行了一個相當令人驚恐的著名實驗,是關於人們當被要求傷害他人的時候,內心關於個人道德和服從權威的想法,進行了激烈的斗爭。
Milgram希望通過進行這個實驗,可以在二戰這個災難後深刻理解納粹戰犯可能保有的永不可饒恕的行為。為了達到研究目的,他共同測試一對被試,一個擔當「老師」,另一個擔當「學生」。如果學生答錯問題,老師被要求對學生進行電擊(學生大概是坐在對面的房間,但實際上他不會受電擊)。取而代之,Milgram會播放一些喊叫聲,聽起來就像是那個學生處於痛苦之中。假若那個「老師」在研究的壓迫中表達出希望停止電擊的意願,實驗人員會促使他繼續下去。在第一次的實驗中,百分之65的被試執行了最痛苦的、最後的450伏電擊(標記為「XXX」)——即使許多被試明顯處於有壓力的狀態,對於繼續進行電擊也感到不自在。
盡管這個研究被普遍認定為對權威盲目服從的警告,《科學美國人》最近再次提起這個研究,並主張這個實驗結果更傾向於暗示深刻的道德矛盾。
「人類的道德自然包括移情的傾向,仁慈、友善地對待我們的同胞親屬和群組成員,再加上一種排外的傾向,殘暴、惡毒第對待其他部落的人,」記者 Michael Shermer如此寫道,「電擊實驗所反映的並不是人們的盲目服從,更多的是植根於人們心中的矛盾的道德傾向。」
近日,一些評論者也對Milgram的研究方法提出質疑,其中一位評論家就特別提到,在耶魯大學進行的實驗記錄表明百分之60的被試實際上違抗執行最高電壓的命令。
我們很容易會因權力而貪污腐敗
事實上,那些有權力的人有時候會對他人呈現出權力感和無禮感,這背後也蘊含著心理學原理。2003年,一個發表在《心理學評論》雜志上的研究里,學生三人一組並且共同寫作一篇短論文。兩個學生被指示去寫論文,而第三個是負責評估這篇論文,然後決定那兩個學生分別會獲得多少錢。在合作的中段,研究人員拿來了一碟餅干,一共五個。雖然通常最後的那一塊都沒人吃,但是「老大」幾乎總是把第四塊餅干吃掉——還要吃得拖泥帶水,嘴巴大張。
「當研究人員在科學實驗中向被試給予力量,他們更有可能用可能不恰當的方式,和他人有身體上的接觸,或者用更直接的方式和別人調情,做出有風險的抉擇和賭博,在談判中首先提出報價,說出心中所想,還有像甜怪餅[1]那樣吃餅干,在下巴和胸前都是餅乾的碎屑,」心理學家Dacher Keltner,研究的領導人之一,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更大善意科學中心的雜志上這樣寫道。
我們在社交群體里尋找忠誠,而這樣很容易被群體間的矛盾吸引
這個在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心理學經典實驗,在心理學基礎上有希望、有可能解釋為何社交群體和國家會捲入與其他國家的矛盾中——以及他們可以學習怎樣再次合作。
研究的領導者Muzafer Sherif 要求每組為11個小男孩的兩個小組(他們都是11歲)去俄克拉何馬州的穴州立公園進行「夏令營」。這兩個小組的人(分別命名為「鷹」和「響尾蛇」)分別花了一個星期從分散的,變為一起游戲和建立友誼,同時對另外一組的存在一無所知。當這兩個小組整合在一起,男孩們開始互相以名字稱呼對方,而當他們開始在各種游戲中相互較量,更多矛盾隨之出現,最終這兩個組都拒絕和對方一起吃飯。在研究的下一個階段,Sherif 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讓他們一起享受悠閑的活動(結果不成功)然後讓他們一起解決難題,去嘗試讓他們和解。最後他們開始緩和了沖突。
我們只需要一樣東西讓我們快樂
持續了75年的哈佛授權研究——是歷史上進行過的最具廣度和深度的實驗之一——伴隨著268位來自1938~1940屆的哈佛男大學生(現在他們正好邁入他們的90歲)大約75年,定期收集他們生活的各種層面的數據。普適的結論?愛真的就是一切,至少當我們要決定長時的幸福和生活的滿足感的時候,它是如此。
研究的長期負責人,精神病學家George Vaillant,和赫芬頓郵報說到有兩種幸福:「一種是愛。另外一種是尋找一個適合生活的方法,不會把愛拒之門外。」舉個例子,一個被試開始研究的時候他在未來所有方面的穩定性都是最低分的,然後他之前也嘗試過自殺。但是在他生命最後的日子,他是最幸福的人之一。為什麼?就像Vaillant所解釋的那樣,「他用他的一生去尋找愛。」
擁有強烈的自尊心和社會地位的時候,我們會有更好發展
獲得名聲和成功不僅僅是提高自我——這也可以是長壽的關鍵,這是根據著名的奧斯卡得獎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多倫多新寧醫院、婦女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奧斯卡獲獎演員和導演比那些被提名卻沒被選上的人更趨於長壽,獲獎的男女演員比落選的同行要多活近4年。
「我們不是說你獲得奧斯卡獎就可以長壽,」Donald Redelmeier,研究的領導作者,對ABC新聞這樣說,「不然人們就該去上表演課程。我們主要的結論僅僅是社會因素是很重要的……它表明個體內部自尊對於健康,以及保健都是很重要的方面。」
我們一直嘗試為我們的經歷辯護,讓這些經歷對我們有意義。
每個以大一新生的身份參加心理101編號課程[2]的人,都對認知失調很熟悉——一個主張人類有避免心理矛盾、不和諧現象或者互斥理念的理論。在一個被廣泛引用的1959年進行的實驗,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要求被試去完成一系列很枯燥無聊的實驗任務,就像是在木門把手上轉動釘子,持續一個鍾頭。他們最後獲得1美元或者20美元,然後他們要去告訴那些「等待中的被試者」這項任務很有趣。那些只收獲1美元的被試者會說謊,把實驗評價得很有趣,比那些收獲20美元的被試者的評價還要高。結論?那些獲得更多錢的被試者,感到自己有充分理由去用1個小時執行這個死板的任務,但是那些只獲得1美金的被試者則感到自己需要為自己浪費了的時間做解釋(還有減少自己的信念和行為之間的失調程度),於是他們騙說這個活動很有趣。
換而言之,我們經常讓自己撒謊去讓這個世界看起來更符合邏輯、更和諧。
我們十分認同刻板印象
在社交群組的基礎上,對不同種群的人抱有刻板印象,進行種族劃分或等級分類是我們幾乎都會做的事,即使我們盡力不這樣做——刻板印象可以使我們對整個群體得出不平等和有潛在危害的結論。紐約大學NYU心理學家John Bargh的對於「社會行為的自動化」揭示,我們經常依據無意識的刻板印象判斷一個人——而我們禁不住這樣想,但行為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也傾向於接受在社交群體里我們是其中一人的刻板印象。在一個研究中, Bargh發現,還原不清晰的關於年老的單詞——"Florida,"(佛羅里達州)[3] "helpless" (無助的)和"wrinkled" (有皺紋的)的這個任務的被試,實驗之後相對於其他對照組——還原不清晰的單詞但不是關於年老的意思而言,在走廊里會走得極度的慢。Bargh在另外兩個比較研究重復了這個發現,這有力證明了刻板印象基於種族和禮貌。
「刻板印象是一些太過火的分類方式,」 Bargh對今日心理學這樣說,「當我們採用刻板印象,我們會以我們面前的人的性別、年齡、膚色分類,我們的意識會根據這些信息反應過來,認為他們不友善,愚蠢,動作緩慢,弱小。這些品質不是單看外表就能斷定的,這樣並不反映出真實情況。」
⑹ 心理學的經典實驗有哪些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作者: 勞倫·斯萊特 (Lauren Slater)這書很好看的,講了10個心理學的經典實驗。
.
⑺ 歷史上有哪些很有意思的心理學實驗
你能快速地識別出這些漢字的顏色嗎?
對你來說是不是很容易?但是蘇聯間諜不是這么想的。他們會受到詞義的干擾,從而降低認知速度,露出馬腳。嘴上說不懂俄語,反應時卻很老實嘛。
Stroop 效應還可以被用來診斷某些心理疾病。比如對於有抑鬱傾向的人而言,他們判斷負面情緒詞的顏色花費的時間要比判斷中性情緒詞彙的顏色更長。這種範式被稱為情緒 Stroop 範式,其機制與傳統的詞彙顏色 Stroop 範式不同。之所以抑鬱傾向的人判斷負性情緒詞彙的顏色耗時更久,可能是因為由於負性情緒詞彙與他們本身相關性更強,因此他們在判斷顏色時,詞彙本身的含義佔用了更多的注意資源,導致反應速度下降。
⑻ 關於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來自科學的證據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認為精神是由大腦自然產生的。為了回答人類的精神有別於動物,就必須找到人腦與動物的本質區別,許多科學家一生都在致力於尋找證據,然而後來的科學研究卻證明,這些證據有許多都是錯誤的。
人腦的平均重量在1300克左右,但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形體較大的動物,相對腦子的重量也大,比如大象的腦重4000克左右,鯨魚的腦重是7000克左右,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用腦容量與身體重量之比的方法來說明精神產生的根源,但事實證明,這個方法也是行不通的,看一下數據就明白了。人是1:38,鯨是1:2500,大象是1:500左右,猩猩是1:100左右,似乎人占的優勢較大,然而,白鼠是1:26,長臂猿是1:28,麻雀是1:34,都比人優秀得多,可它們並沒有產生過精神。
隨著人類大腦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類似乎終於發現了精神的來源地,那就是人的大腦溝回多,故而精神像山溝里的清泉源源不斷流淌出來。人的大腦左右半球表面展開來的面積大約有2250平方厘米,就相當於一張四開八版的報紙那麼大,而老鼠和兔子的腦表面都比較平坦,這好像挺有道理的!可是,沒過多久,科學家在無意中發現,海洋中海豚的大腦溝回一點也不比人少,甚至比人類還要多,如果僅按大腦溝回的多少,來評選精神豐富的程度,我們相信其結果一定不是人類,而是
一種意想不到的動物。
還有的人認為:人的大腦細胞比其他動物的腦細胞多,所以人類能夠產生精神。
可惜的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取0.0001立方毫米的大腦細胞數作為比較的基準,那麼人們會發現,人類是10.5,鯨魚是6.8,貓是30.8,老鼠是105.0,越是體形小的動物,大腦細胞的密度就越大。
進化生物學家曾指出,人類的額葉較靈長類動物大得多,這是我們具有創造性思維和語言能力的根源。然而,美國依阿華大學的學者們卻認為,人類大腦額葉的大小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並無顯著差別。依阿華大學的馬西奧和謝曼迪費里兩人對包括人類在內的一些靈長類動物作了磁力共振影象掃描,然後測算大腦每一部分的大小,結果他們發現,人類大腦的額葉與靈長類動物的區別並不明顯,大猩猩額葉佔大腦的31.7%,黑猩猩佔36.1%,人類佔36.8%。黑猩猩比大猩猩高出5.4個百分點,但它並不比大猩猩聰明多少,相反。人類比黑猩猩僅高出0.7個百分點,但人類卻比黑猩猩聰明了許多。因此,額葉的大小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科學發現表明,大腦作為一個天然的信息處理系統,人類的意識在其生理機制方面,其特性與其他動物相比,只有復雜程度的區別而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表現為一種很普遍的生物電過程和生物化學過程。
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家醫院里出生了一個怪嬰兒,嬰兒出生時整個顱腦只是一個囊腫,裡面都是水,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無腦嬰兒。醫生曾經斷言,這個無腦嬰兒不會有任何思維活動,永遠都不會笑,能存活幾個星期就算很幸運了。但事實證明醫生錯了,這個嬰兒有一些類似人的意識,他喜歡看電視,會隨著有趣電視節目的情節發出咯咯的笑聲,他活了整整五年。請問,這個嬰兒的意識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總不能說來自於水吧!
現代科學證明,大腦在缺氧幾分鍾就會徹底死亡。原東德曾經作過一項試驗,醫生將一個在車禍中身體已經破碎,但頭顱卻是完好的頭切下來,這個離開了身體的頭顱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存活了146個小時,電子儀器在這個期間一直跟蹤頭顱發
出的電子信號,76個小時之內,頭顱十分正常,可以用眨眼睛來與人溝通,此後就慢慢衰退了,146個小時以後腦電消失。這是一個非常規意識存在的例子,我們很難用現代腦科學的一切知識解釋它。
在英國北部的謝菲爾德大學的數學系有一位學生,智商一直很高,在歷次考試中都是優秀,深得同學和老師的喜愛。後來,在一次體格檢查中,謝菲爾德大學神經學專家約翰DangerCode;洛伯教授在為他做CT掃描時,意外發現,這位智商很高的學生竟然 沒有腦子,他的大腦皮質厚度只有衛毫米,而一般正常人則有4.5毫米,他的皮質下是腦液。這位教授驚嘆不已,他不知道這位學生的高智商是從哪裡來的。
在現代生活中,由於腦外雌技術的日益成熟,被切除了半個腦子而存活的人越來越多。昆明地區有一位患者,他於1960年因病切除了半個大腦,但他與正常人基本無異,1973年參加工作以後,基本上能夠勝任工作。
所有的證據似乎都在證明,人類的精神現象很可能與肉體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一個自在生命體,假如這個論點可以站得住腳,那麼人類早期關於靈魂的所有論點都應該重新考慮。
美國心理學家做了如下心理試驗:醫生將一名受試者帶到一間空房間中,此時,從隔壁房間傳來陣陣慘叫。醫生告訴這位受試者:這個試驗主要是測試人類忍受疼痛的能力極限。說著打開隔窗,讓這名受試者參觀試驗的全過程。只見一個人被牢
牢捆在一把椅子上,旁邊爐里碳火燒得通紅,一位醫生用火鉗從爐中夾出一個被燒得通紅通紅的硬幣,然後把這枚硬幣放到捆著的人的手臂上,只聽「刺啦」一聲輕響,手臂被燒起一縷輕煙,隨後傳來一聲痛徹肺腑的慘叫聲。試驗結束,坐在椅子
上的人踉踉蹌蹌走下來,手把著被燒傷的手臂,一個硬幣大小燒焦的傷疤赫然出現在手臂上。
醫生讓這名受試者連續看了幾個相同的試驗後,將受試者領到試驗室中,把他牢牢地捆在椅子上。然後,從爐中夾出一個同樣燒紅的硬幣說:「我現在要把這枚硬幣放到你的手臂上。」受試者突然感覺到有一熱物落到手臂上,隨後感到一陣鑽
心的疼痛,不由大聲慘叫起來。醫生們發現,受試者的手臂上出現了一個硬幣大小的三度燒傷疤痕。
實際上所有的試驗都是假的,燒傷、慘叫統統是假裝出來的,真正的試驗對象只有一個,那就是最後那名受試者。真正落在受試者手臂上的那枚硬幣,只是稍微加了一下溫,略高於體溫而已,根本不可能造成燒傷。那麼這個三度燒傷的傷疤從
何而來呢?因為沒有任何外在的因素,我們只能認為:是精神一意識使肉體燒傷,因為精神意識認為肉體在那樣的情況下應該燒傷,於是就真的燒傷了。在這個試驗中,我們可以排除肉體使自己燒傷的可能性,因為肉體只能對外來刺激作出被動反應。
這個試驗證明,精神對肉體有絕對的支配能力,可以讓肉體在某種情況下作出難以想像的反應,肉體只是精神的奴隸,或者說是一種工具而已。
科學試驗的這個結論,與宗教中關於靈魂的各種觀點是相似的。比如說,道家就認為,人的身體只是一個修煉的爐,人可以利用這個爐子來精煉自己的「三寶」,最終達到精神進化的目的。佛教也同樣認為,「佛性」是可以支配肉體的。
美國的《生物心理學》雜志曾發表過心理學家克拉特的一個心理學試驗例子,這個試驗起源於一起死亡事件的法律訴訟。
在美國的一所大學里,有幾個大學生搞了一次惡作劇:在一天深夜,他們用一條布袋子將一位朋友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裝進了袋子。幾個人誰也沒有說話,抬起這個袋子來到一個火車站,他們選擇了一條早已廢棄的鐵道,將這位可憐的朋
友橫放上去,然後幾個人蹲在一旁看笑話。這時,不遠的火車站里傳來火車出站的「轟轟」聲音,大地在輕輕顫抖著。只見橫放在鐵路上的朋友開始掙紮起來,他當然不知道他躺的這條鐵道已經廢棄,開來的火車將要從他身旁的鐵道通過。隨著機車越來越近,幾位惡作劇的大學生發現,當火車離這位朋友尚有近百米時,那位可憐的同伴靜止不動了。隆隆的機車帶著刺耳的金屬撞擊聲向前駛去。
然而,等機車過後,當惡作劇者來到他們朋友身邊時卻發現,他們闖下了大禍
——他們的朋友已經死亡了。
在接下來的屍體解剖中,法醫沒有發現任何內部器官損壞的痕跡。那麼,這個人是怎麼死的?是他殺,還是自殺?法律應該如何來定罪呢?這個案子一時成了大家議論的話題。
心理學家們沒有參與到無聊的議論中,他們做了一系列心理試驗,試圖解開這謎。在眾多的心理試驗當中,有一例就是克拉特所作的心理試驗,實驗是這樣的:
他們將一隻小白鼠放到一個巨大的水池當中,藉此來觀察在危險情況下小白鼠的行為。大家知道,鼠類一般有很強的游泳能力,心理學家選定的水池雖然大,但依然在小白鼠游泳能力可及的范圍之內。只見這只小白鼠一落入水中,它並沒有馬
上游動,而是轉著圈子發出吱吱的叫聲,它是在測定方位,小白鼠的鼠須就是一個方位探測器,它的叫聲傳到水池邊沿後,聲波反射回來,被鼠須探測到,以此來判定目標的大小、方位、距離等。小白鼠尖叫著轉了幾圈以後,朝著一個選定的方向奮力游過去,不一會兒它就游到了岸邊。幾次試驗都是如此。
心理學家又選了一隻小白鼠,這次他們將小白鼠的鼠須統統剪掉,然後將它放到水池中心。只見這只小白鼠同樣轉著圈子發出吱吱的叫聲,但由於鼠須被剪,使它無法測定方位。它著急地繼續轉著、叫著,但依然無能為力。不一會兒這只小白
鼠就沉到水底淹死了。
關於小白鼠的死亡,心理學家是這樣作出解釋的:由於白鼠的須被剪,使它無法准確測定方位,在它的腦子里,茫茫四處都是水,它自認為無論如何是游不出去的。在這種情況下,小白鼠停止了一切努力,自己強行結束了生命,實際上在小白鼠沉入水底之前就已經死亡了,是它自己殺了自己。
心理學家最後得出結論:所有的動物,在生命徹底無望的前提下,都會強行終止自己的生命,這就叫「意念自殺」。當放在鐵路上的人聽到火車隆隆漸近,身下的鐵軌發出輕輕顫動時,掙扎著要逃離危險,但他又被裝在袋子里死死捆著,他知
道是無法「逃脫了,為了免受被火車分屍之苦,早在火車離他尚有近百米時,他就自己終止了生命。所以,他是自殺而死的。
那麼,他自殺的機理又是什麼呢?我們在這個例子中,又一次看到了獨立於肉體的精神生命的作用。事實上,有關這一論點的例征多得不可枚舉,在深度催眠的心理試驗中,我們就常常困惑於一些不可理解的現象,像血糖濃度無緣無故地增加等。這些試驗都指向了一個結論,那就是:精神獨立於肉體,精神可以支配肉體。
遠古的宗教信仰持此觀點,嚴密的中醫學持此觀點,頗具科學色彩的道家理論持此觀點,現代科學試驗又證明了此觀點。這一連串的線索使我們堅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實際上在人類科學發展的過程中有大量的實例可以證明我們的觀點,而這些實驗在以前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
1934年,在印度的首都新德里,有幾位心理學家想做一個離奇的心理學實驗,可受試者卻十分難找。幾經周折,他們在警察局和法院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位即將被處死的罪犯。
一天,警察將罪犯帶到一間實驗室,並對罪犯說:由於你罪大惡極,所以決定將你流干鮮血處死。接著,人們將罪犯捆到床上,將手臂伸出床外固定好,並將罪犯的視線隔開。
一位醫生將一把明晃晃的手術刀伸到罪犯面前說:我就用這把刀切開你的動脈血管。說著,用鋒利的手術刀在動脈處輕輕一劃,由於受傷甚輕,少許鮮血流出後不久就自行凝固了。但心理學家在手臂的下部,放置了一個迴音很好的金屬盆,然後,用滴漏將水一滴一滴滴到盆里。水滴擊打著金屬盆發出滴答、滴答的輕響。四周靜悄悄的,大家都屏住呼吸仔細觀察罪犯的表情。幾位化妝成醫生的心理學家偶爾說幾句話。一會說:已經有300毫升了。一會又輕輕說:快半盆了。隨著滴嗒、滴嗒的聲音持續不斷,罪犯的臉色變得蒼白起來,好像真的失去了血色。又過了一會,罪犯的呼吸微弱起來,最後罪犯終於面色蒼白地死去。
實驗過後,心理學家大惑不解:這個罪犯是怎麼死的,是他殺還是自殺?
現代的心理治療中也常常引出一些奇怪的生命現象。下面我們再來看兩則真實的心理學實驗。
在一次催眠心理測驗中,醫生隨手拿起一杯自開水,然後對受試者說:這是一杯放了很多糖的水,很甜很甜,你喝下去後一定會很舒服。受試人被深度催眠的狀態下喝下了這杯白開水。大家知道,當我們喝下去糖分很大的飲料之後,糖分會自動被腸胃吸收到血液中去,增加血液中的血糖濃度。可奇怪的是,當受試人喝下這杯白開水後立刻被喚醒,然後抽血檢查受試人的血糖濃度。結果是出乎意料的,在腸胃沒有吸收糖分的情況下,受試人的血糖濃度竟然比受試以前增加了許多,就如真的喝下了一杯甜度很大的飲料一樣。這些莫名其妙的糖分是從哪裡來的呢?是誰製造了這些糖?
在另外一起催眠測試中,一個人被深度催眠後,醫生對他說:在你醒後,一看見我拿起水杯,你就將這支筆從窗戶拋出去。隨後喚醒了受試者。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當醫生拿起水杯時,這位受試者竟真地抓起桌上的筆,並把它從窗戶拋了出去。
事後,人們問這位受試者:你為什麼要把筆從窗戶上拋出去呢?受試者竟然不知道
剛才為什麼這樣干。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結果。
精神與肉體的分裂,從其他科學試驗中也能得到證明。1966年,當醫生打開人的頭顱用微小的電極去刺激大腦某一區域時,他們發現,從刺激開始到人體作出相應的刺激反應,中間有長達0.5秒的間隔。如果意識是大腦的機能,那麼刺激與反應應該是同步發生的。這種情況只有一種可能:意識和大腦並不是一體的,意識獨立於大腦。
1978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神經生理學家艾克爾斯總結他多年的研究經驗,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新觀點:大腦的興奮並不等於精神和意識。他認為人有一個獨立於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他說:「我們每個人在胚胎發育或幼小的某個時期,就具有非物質的思維和自我領悟能力,這種人的『靈魂』,使我們具備了人類的特徵:意識、思考、愛。恨、怕等。」他推測,非物質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依然活著。
艾克爾斯所說的「自覺精神」又是什麼呢?它決不是通常意義下源於大腦機能的那種意識,而是與宗教和神話中的「靈魂體」相類似的東西。
問題轉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它原來的出發點,我們用了幾百年的時間僅僅認識到「精神與肉體分裂」的觀點也許並不是荒唐的宗教迷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