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哲學層面的意識現象是什麼意思,
道者規律。
道不可見又無處不在。
老子的思想上達天聽,下接地氣。
哲學來自各方面的科學,又有反過來指導各方面科學的意義。
話說哲學層面的意識現象到底是個啥??
⑵ 哲學中概念 本質 現象是什麼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現象與本質是辯證統一的。
1.兩者相互區別:
1)現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變的、豐富多彩的、膚淺的。本質是事物的內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對穩定的、單純的、深刻的。
2)現象是感覺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質則只能運用抽象思維,間接地被人認識。
2.兩者相互聯系:
1)兩者相互依存,本質只能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只能是本質的表現,現象與本質統一在同類事物中。
2)現象是人們認識本質規律的向導,人們只有認識了現象,藉助抽象思維,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規律。
概念 Dictionary 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產物。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觀念或充當指明實體、事件或關系的范疇或類的實體。在它們的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異,如同它們是同一的去處理它們,所以概念是抽象的。它們等同的適用於在它們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它們是普遍的。概念也是命題的基本元素,如同詞是句子的基本語義元素一樣。 概念是意義的載體,而不是意義的主動者。一個單一的概念可以用任何數目的語言來表達。狗的概念可以表達為德語的 Hund,法語的 chien 和西班牙語的 perro。概念在一定意義上獨立於語言的事實使得翻譯成為可能 - 在各種語言中詞有同一的意義,因為它們表達了相同的概念。
概念是人類對一個復雜的過程或事物的理解。從哲學的觀念來說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在日常用語中人們往往將概念與一個詞或一個名詞同等對待。
⑶ 哲學中現象和規律的分別是什麼
規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首先規律所講述的兩個事物之間必須有聯系,繼而他們之間的聯系又是必然的。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規律總是以其鐵的必然性起著作用。人在客觀規律面前並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人們在實踐中,通過大量的外部現象,可以認識或發現客觀規律,並用這種認識指導實踐,即應用客觀規律來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為社會謀福利。人們要想在活動中獲得預期的目的,即取得成功,就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認識和尊重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否則就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規律=真理。而現象是事物表現出來的,能被人感覺到的一切情況。現象是人能夠看到、聽到、聞到、觸摸到的。按照是否有自然屬性來分,現象可分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如月亮東升西落、刮風下雨、蘋果落地、太陽是圓的、狗長四條腿、人長兩只手、人類的產生與滅亡、人的生死,都是自然現象;如戰爭、犯罪、起義、資本主義的產生與滅亡、國家的產生與滅亡、貧富分化、通貨膨脹,都是社會現象。
⑷ 哲學中的范疇指的是什麼
范疇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系的基本概念,人類理性思維的邏輯形式。各門具體科學都有各自的范疇體系。
哲學范疇不同於各門具體科學的基本概念,它不是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或某一問題的反映,而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過程最本質、最普遍的聯系的反映。哲學范疇對各門具體科學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
詳細:
范疇一詞語出希臘文。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第一次對范疇體系進行了較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它從產生時起,就一直同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解相聯系。G.W.F.黑格爾在《邏輯學》一書中著重研究了范疇的運動和轉化。但是,黑格爾對范疇本性的理解是唯心主義的,他把范疇看作是絕對精神自我發展和自我認識的產物。唯物辯證法是對人類歷史的實踐和認識經驗的科學概括,是一個嚴密的范疇體系,這些范疇包括:單一、特殊、普遍、形式、內容、本質、現象、原因、結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現實性等等。范疇是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范疇作為思維的形式是主觀的;范疇的內容則是客觀的,范疇是對現實的反映,是對現實事物和現象的本質的概括。范疇也是主體和客體聯系的紐結。任何范疇都是包含諸種要素的概念系統,范疇的本質表現在構成它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結構中。諸種范疇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對立的范疇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和轉化。哲學和各門具體學科正是通過范疇的這種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構成了它們自身的范疇體系。只有通過范疇體系,才能有條件地、近似地反映永恆運動和發展的客觀世界。建立範疇體系的基本原則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即整個范疇體系的邏輯發展順序以簡化和揚棄的形式包含、再現著事物形成的歷史。
⑸ 哲學的基本問題指的是什麼它有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也可說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1)所謂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指這一問題貫穿於包括社會歷史觀在內的所有哲學問題之中,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出發點,也是哲學的起點,其他所有哲學問題都是從這個問題中派生出來的.
(2)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因為:
①這個問題是任何哲學派別都必須回答的問題.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理論,必然要對思維和存在(或意識與物質)兩大類現象及其關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②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一派哲學的基本傾向和性質.哲學作為一種理論體系,它的出發點和理論前提對它的思維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規定著它的基本性質.而對基本問題的回答,就具有出發點和理論前提的意義.
③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類實踐的基本問題.
(3)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確定為哲學的基本問題的重要意義:
①它揭示了哲學作為世界觀理論體系的根本特徵.
②它揭示了哲學的根本路線和方向.
③它揭示了哲學斗爭的焦點,給了我們理解哲學歷史的線索.
④它揭示了人類實踐的基本矛盾.
2、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兩個層次:
(1)第一方面是關於思維和存在(或意識和物質)誰是第一性、何者為本源的問題.即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的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是劃分哲學史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條路線的根本依據.
(2)第二個方面是物質和意識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即人的意識能否認識和反映物質世界的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論」方面,是劃分哲學史上的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條認識路線的根本依據.
(3)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是從不同側面闡明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其中,第一方面是主導的方面,而第二方面則是從屬的方面.第一方面規定著第二方面論證的前提;第二方面所持的基本觀點,是以第一方面的回答為轉移的.
望採納
⑹ 哲學是什麼什麼是哲學
1、基本釋義
哲學,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認識、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為研究內容的科學。 同時,在著名的科技融合體模型中,哲學處於該模型的頂端,匯聚並指導了具體科學,與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起源
源自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philein指愛和追求,sophia指智慧。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3、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恩格斯在1886年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第一次對此作出了明確表述。它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哲學派別以及對它們的客觀評價提供了正確的標准。
⑺ 哲學:現象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編輯本段]概念
現象學phenomenology, 20世紀在西方流行的一種哲學思潮。
狹義的現象學指20世紀西方哲學中德國哲學家E.胡塞爾創立的哲學流派或重要學派。其學說主要由胡塞爾本人及其早期追隨者的哲學理論所構成。廣義的現象學首先指這種哲學思潮,其內容除胡塞爾哲學外,還包括直接和間接受其影響而產生的種種哲學理論以及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中所運用的現象學原則和方法的體系。
現象學不是一套內容固定的學說,而是一 種通過「直接的認識」描述現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說的現象既不是客觀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觀存在的經驗事實或馬赫主義的「感覺材料」,而是一種不同於任何心理經驗的「純粹意識內的存有」。
[編輯本段]詞源
「現象學」的詞源可上溯至18世紀法國哲學家蘭伯爾以及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G.W.F.的著作,但其含義均與胡塞爾的用法不同。胡塞爾賦予「現象」的特殊含義,是指意識界種種經驗類的「本質」,而且這種本質現象是前邏輯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現象學還原法的結果。
[編輯本段]發展時期
現象學思潮從20世紀初以來,按時序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胡塞爾現象學時期(20世紀初至30年代中)、存在論現象學時期(20年代末至50年代末)和綜合研究時期(40年代以後)。三個時期互有交叉,各時期均包括一些主要代表人物。
胡塞爾現象學時期
胡塞爾現象學是在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F.布倫塔諾(1838~1917)意向性心理哲學的影響下創立的,但布倫塔諾認為心理行為的意識與該行為對象的意識是同一現象。胡塞爾則認為二者有分別,意識經驗的內容既不是主體也不是客體,而是與二者相關的意向性結構,從而離開了主張主體內在性的傳統唯心主義,返回到原始的「現象」,即各類經驗的「本質」。在他的倡導下所形成的早期現象學運動,旨在使哲學關注的重點,從當時新康德主義的「批判唯心主義」的主體概念,轉向意識經驗中的實在對象。這一運動的主要成員除胡塞爾和對意識中的情緒及價值結構進行現象學描述的舍勒,M.以外,還有所謂哥丁根與慕尼黑小組的A.賴那赫、A.普凡德爾(1870~1941)、M.蓋格(1880~1937/1938)、H.康拉德-馬修斯以及因加爾登,R.等。他們分別在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學、心理學、自然哲學、文學理論等研究中,運用現象學描述法探尋研究對象的「本質」,在對象中尋找不變的「先天」因素。胡塞爾的追隨者們當時認為,現象學是一種實在論哲學。早期現象學運動興起不久便由於胡塞爾轉向先驗現象學而趨分化。胡塞爾通過對意向結構進行先驗還原分析,分別研究不同層次的自我、先驗自我的構成作用和諸主體間的關系以及自我的「生活世界」等等。他認為,現象學的根本方法是反思分析,在先驗反思過程中存在著意向對象和與其相應的「諸自我」之間盤結交錯的反思層次。胡塞爾指責其追隨者們誤解了他的「事物本身」的概念,並由於囿於客觀主義和實在論而無法達到先驗意識水平。其追隨者們指責胡塞爾重返側重主體概念的唯心論老路。現象學研究的胡塞爾時期,最終由於海德格爾,M.學說被提出以及舍勒去世(1928)和納粹上台而宣告結束。
存在論現象學時期
胡塞爾的弟子海德格爾在20年代末改變了現象學研究的方向,開創了側重探討存在問題的新思潮。這一時期一直持續到50年代末,研究基地也從德國移向法國,並逐漸擴展到其它地區。海德格爾認為,反思的意識盡管重要,但必須首先研究意識經驗背後更基本的結構,即所謂前反思、前理解與前邏輯的本體論結構——此在 (da-sein)結構。只有通過對這一基本結構的研究,才能了解意識和先驗自我的可能性及其條件,從而揭示隱蔽的「存在」。由於海德格爾探討存在的意義問題,因而其學說又被稱作是解釋學的現象學。然而,海德格爾的後期哲學無論是從對象還是方法上看,都與現象學越來越疏遠了。
梅洛-龐蒂是法國現象學最主要的代表之一。他也認為意識結構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但也既不同意胡塞爾把人最終還原為先驗意識,也不同意海德格爾把人的生存還原為神秘的「存在」,同時也反對薩特把自我的生存還原為自我對生存的意識。他認為「我思」必然把我顯示於歷史情境中,現象學還原的結果是先驗性的「知覺世界」。他強調知覺世界是人與世界的原初關系,因而主體必然「嵌於」世界之中,與世界和他者混同,以此否認唯心主義與實在論的界限。梅洛 -龐蒂是現象學意義論的重要研究者,認為知覺世界是一切意義的源泉,但意義始終是含混性的,其結果是意義與無意義混雜難分,現象學還原也就永無完成之日。
綜合研究時期的現象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比利時、聯邦德國、美國、法國分別建立了胡塞爾研究中心,對胡塞爾的思想重新深入研究,出現了不少精通胡塞爾哲學的現象學者,如比利時的梵布雷達,聯邦德國的蘭德格里伯、芬克和比麥爾。50~70年代在美國更出現了很多介紹研究現象學的學者,除早先的法伯、肯恩斯外,還有考夫曼、古爾維奇、舒茨、艾迪、伊迪、斯皮格伯格、泰美涅茨卡和納湯森等。在歐洲戰後較具獨創性的現象學者還有瑞士的精神病理學家賓斯方格、心理學家閔考夫斯基等。這一時期的現象學者盡管在研究的原則對象和方法論上具有更大的綜合性,但其學術地位一般而言尚不及前兩個時期的主要現象學者。然而,它作為一個整體的現象學思潮,在當代西方人文科學領域的影響卻比以前大得多。它的突出特點是: 研究活動擴展到東西歐、南北美以及亞非各洲,研究人數與學術活動均較前增加。 與其它哲學流派如分析哲學、實用主義、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解釋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等的比較研究進一步增強。 作為方法論的現象學,較為廣泛地應用於歷史學、社會學、語言學、宗教學、精神病理學、文學理論等人文學科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