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會學概論的本質是什麼
同的社會生活。這是社區的本質特徵。(4)有自己的社區文化。表現為社區風俗和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社區其文化不同。(5)社區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對自己所屬的社區有歸屬感和認同感。
27.馬克思是怎樣看待社會的:A、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社會關系的總和。B、人類社會區別於動物社會的特徵是勞動。C、人類社會是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與自然界有重大區別的特殊領域。
28.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1)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是建立在個人和社會不可分割的整體觀的哲學基礎上的,個人和社會是辯證的統一;
(2)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是歷史的、辯證的看待人性與動物性(獸性)的區別的,認為人性與動物性既有區別又有聯系;(3)馬克思把人類的需要活動放到歷史的進程中去考察,放到生產的歷史發展中去考察,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從生產生存資料進步到生產享受資料再進步到生產發展資料。
29.馬克思主義的交往理論:(1)交往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概念。它既包括個人與與個人,團體與團體之間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既包括物質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 (2)馬克思的交往理論揭示了社會交往的物質條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類勞動創造的財富的基礎上進行的,離開了物質基礎,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就無從發生。 (3)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指明人的需要是產生社會交往的根本原因。社會交往則是滿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4)經濟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礎。馬克思分析了社會交往的層次,指出:物質交往首先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種交往的基礎。
30.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社會變遷理論:(1)社會的變遷,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變動而引起的; (2)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或快或慢地要發生變革; (3)隨著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也改變著生活方式,也就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 (4)社會的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作用當社會的上層建築所維護的是先進的經濟基礎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經濟基礎時,它對社會起著推動作用;反之,則是對社會發展起著阻滯作用。
3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主要理解和掌握馬斯洛需要論的五個等級: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了解它們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現。
❷ 社會學的定義是什麼
我是福州大學的社會學大二的學生,以後可以多交流。
鄭杭生在《社會學概論新修》中說社會學是一門關於社會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不過我向你們老師要的應該不僅僅是這種定義。下面我簡要說一下幾個學者把,說的可能也不是很好~
孔德最早提出的社會學名詞,是為了表明一門用實證方法研究社會現象基本規律的獨立學科,以區別於神學、形而上學與那種思辨的歷史哲學或社會哲學。孔德的「社會學」應該被放在他的科學分類體系中去理解。孔德把宇宙現象分為天文、物理、化學、生物、社會五種現象,與之相應的便是金字塔式的科學體系,社會學就是最頂端。孔德還把社會學的按內容分為分為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提出了一系列的社會學研究方法。他注重的是「實證」,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就是鄭氏書中的社會學產生的背景,是密切相關的,你去看一下吧。
斯賓塞是社會學形成時期英國的代表人物之一,我認為他對與社會學的看法是很牛的,因為他把社會學劃分到了自然科學的范疇。他的理由是社會現象也是自然因果關系中的一環。在斯賓塞那裡,人們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構成了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他的社會有機體論、社會進化論和社會分類的思想和孔德一樣,由於時代因素而較多地收到了自然科學的影響,而且與個人主義思潮緊密相連。
德國學者滕尼斯以以公社和社會為基礎的社會學系統而出名。他從社會學史研究人類共同生活的這一理解出發,認為社會學的知識體系應該包括兩個基本類別:一般社會學和專門社會學。這些在網上都應該搜得到的。滕尼斯的社會學思想與當時浪漫主義思潮和在其影響下產生的歷史學派的觀點有著密切的聯系。
這些社會學形成時期的學者的學說在我看來都是在為把社會學獨立於自然科學、與思辨的社會哲學之外而不斷的努力,但是這樣做不免又有失之偏頗的地方。他們都在從科學分類的原則出發通過與自然科學的對比規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馬克思韋伯是個社會學大家,他的理解社會學與當時德國的理論背景,尤其是哲學家狄爾泰的精神科學的理論和新康德主義的思想聯系尤為突出。「社會學是指這樣一門科學,即他以解釋的方式來理解社會行動。據此通過社會行動的過程及其結果,對社會行動做出因果解釋。」(韋伯,經濟與社會,第1~2頁)
塗爾干則把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定義為社會事實(社會現象):「社會事實是任何可以對個人施以外在制約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為方式。」
···應該夠了吧?
❸ 《社會學概論》課程講什麼內容
《社來會學概論》是一門應用性十分源廣泛的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在社會中的各種社會生活、社會交往、社會工作、社會結構、社會發展等方方面面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使人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中各種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形成對社會整體的認知的一門學科。
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范疇都離不開社會的范疇,都與社會的方方面面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因此,社會學的學習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個較廣闊的視野,較深刻的洞察能力與分析能力,給同學們一種解釋各種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的方法。
本課程由淺入深,既有一定的理論介紹,又有大量的實例解釋,通俗易懂,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轉型期間的特點,突出了啟發性和應用性。
❹ 請問社會情景的定義是什麼
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出發,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綜合性學科。它從過去主要研究人類社會的起源、組織、風俗習慣的人類學,傾向變為以研究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中的組織性或者團體性行為的學科。在社會學中,人們不是作為個體,而是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群體或機構的成員存在。
社會學作為對現代性突出矛盾的回應出現於19世紀。這個現代性矛盾是: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和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個人的世界經驗卻變得越來越分裂和分散。社會學家不但希望了解什麼使得社會團體聚集起來,更希望了解社會瓦解的發展過程,從而作出「糾正」。(這種觀點主要是社會學中塗爾干學派所持的觀點,而其他派別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並不探索對社會的救治,因為他們認為對社會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個小群體的觀念強加到絕大多數人的身上,這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問題加重)
今天,社會學家對社會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從宏觀結構到微觀行為的研究,包括對種族、民族、階級和性別,到細如家庭結構個人社會關系模式的研究。社會學系分成更多更細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離婚,在微觀方面例如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學家還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從數量上來描述一個社會總體結構,以此來研究可以預見社會變遷和人們對社會變遷反應的定量模型。這種由拉扎斯費爾德(Paul F. Lazarsfeld)倡導的研究方法,現在是社會學研究中的主要方法論之一。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另外一個流派是定性研究,包括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專題小組討論等收集資料的方法,以及基於紮根理論、內容分析等定性資料的分析方法。從事定性分析的部分社會學家相信,這是一種更好的方法,因為這可以加強理解「離散」性的社會和獨特性的人文。這種方法從不尋求有一致觀點,但卻可以互相欣賞各自所採取的獨特方式並互相借鑒。主流的觀點認為,定量和定性這兩種研究方式是互補的,而不是矛盾的。
❺ 社會學概論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
《社會學》是一門應用性十分廣泛的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在社會中的各種社內會生活、社容會交往、社會工作、社會結構、社會發展等方方面面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使人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中各種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形成對社會整體的認知的一門學科。它以社會運行論為主線,以社會轉型論為視角,貫徹社會學中國化和國際化的導向,反映中國社會現實的變化和趨勢。這門課程根據我國社會轉型的實際和教學實踐的需要分別介紹了社會運行概述、社會運行的微觀分析、社會運行的客觀分析、社會運行的問題與對策分析、社會運行的研究手段。尤其是後兩部分內容同社會保障專業息息息相關,相互聯系,相互滲透,通過社會學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更加熟練的將所學地社會保障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社會中去
自己看情況抄吧.期末考試了?
❻ 什麼是情境定義
在任何自決行為之前,總有一個審視和考慮的階段,我們可以稱之為情境定義
作者認為:人際傳播本質上並非是一個由「訊息」、「通道」、「噪音」、「反饋」等因素組成的,外在於人的機械過程,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相遇,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符號互動」。由於個體的創造性譯解與既定符號世界或 社會 共同定義之間本質上的存在的同構性,人與人之間溝通和理解便得以可能,但人際傳播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所謂「溝通」或「理解」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而是一個無限逼近的過程。
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這樣指出:「對於情境,現在還沒有簡潔的定義……而且,情境和情境之間的界限雖然可能不清楚,但每一個情境本身又有某種「完整性」,某種「同一性。」托夫勒認為:任何一種情境都可以用五個組成部分來加以 分析 ,它們包括「物品」--由天然或人造物體構成的物質背景;「場合」――行動發生的舞台或地點;一批角色,這就是人;社會組織系統的場所;概念和信息的來龍去脈[5]。「情境」它幾乎涉及到與人發生關系的整個外部環境或外部世界。
「情境定義」屬主觀活動,但這種主觀活動所產生的結果卻是客觀的根據托馬斯的觀點,人們的情境定義一經確定,相應的客觀行為也就隨之產生,尤其是一種定義得到社會成員某種程度的認可,或成為社會共同定義後,情況更是如此。「情境定義」的過程事實上是人類「給予意義」的過程,也即「符號過程」,在托馬斯看來,它不僅關涉人的具體行為,而且影響人的一生的策略和個體的個性。參考資料:http://www.lwlm.cn/html/2008-06/63092.htm
❼ 社會學概論 名詞解釋 什麼是孔德
本人就是學社會學的,來解釋一下好了。
應該說「社會學概論」不算一個名詞,所以無所謂名詞解釋,凡學過社會學的人聽到這個詞,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鄭航生主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這本書,可以說這是國內大學應用最廣泛的社會學入門教材了;
「社會學」的名詞解釋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切入點,很多社會學家都給出了不同的社會學名詞解釋,出現在剛才提到的《社概》里的名詞解釋是這樣的:社會學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註:此概念的定義依據社會運行論)
孔德,全名August Comte,是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人稱「社會學之父」,他曾任聖西門的秘書,在學術研究上深受聖西門影響。1826年形成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實證主義。1839年到1842年所著的《實證哲學教程》完整地闡述了他的實證主義理論體系,這是他重要的一部社會學著作和政治理論著作,書中闡發了他的「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思想。其社會動力學的某些思想很有研究意義,但他理論中的「規律」指的是主觀規律,這樣由一個錯誤的命題必然會引導出有偏差的結論,因而最終不得不用人性、本能、道德的演變來作為社會形成和發展的實質,把人的智力和理性的發展作為這一過程的根本動力,這也是為什麼孔德到了晚年會醉心於「人道教」的建立。所以總的來說,孔德的社會學是立足於唯心主義基礎上的。就這點而言,他的理論是片面的,或者說歷史上出現過的諸位社會學大師都不是完美的,其理論都有缺陷或謬誤。但更多的,是孔德作為社會學先驅所帶來的貢獻,他的著作仍有很多可供後人參考的地方,他提出的實證主義仍然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學派和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