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哲學與感悟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學與感悟

發布時間: 2021-03-23 11:54:03

1. 求一篇 哲學與人生的心得體會

說句實話,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在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原意是「愛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這種態度稱為「愛智」。作者同時指出「愛智」的原則,「擁有智慧不等於愛好智慧」。愛智代表的是一種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靈的開放。所強調的「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詢問,永遠在等待著接受驚訝。這是否暗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問題導引、學生自學的認知理論的本源和基點呢?
既然「愛智」是一種追求過程,那麼又是什麼影響了我們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體。因為人體是物質的,有惰性同時也是軟弱的。這種軟弱會妨礙人類擁有智慧。比如,有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早起,卻怎麼也爬不起來,這時候會覺得身體實在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身體如此沉重,就是因為它是物質,所以有惰性。又有時候我們很願意幫助別人,這代表心靈上的美好,卻可能因為需要花時間、花力氣,所以懶得行動。由此可知,人的身體是軟弱的。人應該減少身體的控製程度,亦即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生影響力。如此,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師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導學生、引領他們走向事物的真善美、遠離假惡丑、使學生們的素養日臻完善、成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觀和積極人生觀的社會公民。
哲學的三個層次
哲學到底揭示了什麼?不同的哲學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釋了世界的本質屬性和客觀規律,進而思考人生。。
「哲學」出現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它的原始定義,philosophy,它源自希臘文,叫做「愛好智慧」。三個層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較感性,這是感覺。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來變成知識,比如現在的學生們都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這是古人無法了解的。但是這種知識是分而不合,每種學科都有不同的知識。第三叫做智慧,融會貫通且閃耀著理性的光芒。
從信息、感覺到知識、智慧是三個層次,到智慧的時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談及人生經驗的全面反省,因為牽扯到反省和根本。人們一定會說這樣講太抽象了,但是它會落實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會看現在,他一定會看未來、既看現象又洞察本質。教育者施教時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無他,教育規律使然。
比如教育學生上車讓座,學生會思考:我現在把座位讓給老人家,這個動作我就要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座?因為每個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權利,畢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師導入哲學的思想:每個人都會老,也需要別人讓座,但是沒有人保證你現在讓座給別人,你老了別人會讓座給你。如果從哲學角度解釋這個道理,人跟人相處的時候這個模式是比較合理的,這樣做就會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現在,還能想到將來。
下一個要點就水到渠成了。
哲學是對人生經驗的全面反省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樣,如果你沒有羅盤,就不知道自己往哪裡走。羅盤就是哲學,哲學是對人生的經驗做全面的反省。人們可以向哲學家借這樣的一個羅盤或者指南針,參考他們思考後的見解,也可以在自己內心裏面啟發這樣的智慧,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他的羅盤,只不過他不一定經過嚴格的訓練或者是適當地去反省而找到。
所以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它沒有內容。如果離開哲學的話,人生是盲目的,人生變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該往哪裡走。
很多時候教師不知不覺的在給學生們說「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這里就有哲學的含義在裡面。所以,人生的智慧,它歸結為生命歷程中不同的抉擇。
書的作者傅佩榮用三句話來描寫哲學:第一句,培養智慧,這跟西方的傳統很接近。第二,發現真理。因為人常常發現變化的事物,覺得非常迷惘,你就要發現變化背後有沒有不變真實的東西。比如道家,道就是最後的真實,讓你知道這些變化有來源,有歸宿。第三,驗證價值。價值不能離開主體,不能離開你我他每一個人。
前面培養智慧,然後發現真理,然後去驗證價值。這樣就會使生活產生具體的改變,懂得自己往哪裡走,就像在航海的時候我有指南針,別人說這個路線不好,但是自己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選擇。人最怕不知道,這樣選擇是受風氣的影響,受別人的影響,甚至是別人的操縱,結果走的路好像很多人都走,到最後不見得是自身願意走的路。
由此看來哲學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題材。在生命的階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轉折點、重大的痛苦、罪惡或者是災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特別需要能不能有一個方向讓我知道我這樣做是對的,或者給自身這樣一個選擇的機會,讓自身可以改變生命不同的路線。
哲學性的思維:理性的反省
「人當用理性反省經驗的時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時刻」。不過,理性思考有時候是很困難的,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也經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說吧!」到最後乾脆不想,就是因為實在想不清楚,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么多復雜的事情發生。
看書到這里,我想,這不正是阻礙我們進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嗎?我想學習哲學,應該學會用哲學性的思維,來思考這些事,才能更快的解開這些迷霧。

2. 學哲學與人生之後的感想

哲學與人生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最近剛看完一本名為《哲學與人生》的書,這是一位台灣作者寫的書,這本書被列為「高等學校哲學通識教學指導專家推薦用書」,這位教授在大學開設「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17以來座無虛席,本書集作者數十年授課之精華,開宗明義地講述了哲學的有關知識,通俗易懂,無半點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許會問,「學哲學有什麼用?又不能當飯吃。」的確,學哲學是不能當飯吃,但學了後卻能知道「吃飯是為了什麼?」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後頗有感觸,摘抄出來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鳴。
「人的經驗有時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現內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這句話太精闢了!一個人假設碰到一種情況或一種經驗,但卻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不知道這種情況和經驗是什麼,也無法去處理,沒有體會也沒有心得,更沒有感知力,不久以後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為對照,幾十年的人生雖然經歷很多,但用言語表達出來卻很少,對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無視,彷彿一生都是很蒼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樂和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在解釋這句話之前,先講這句話「文化有三個層次:器物層次、制度層次、理念層次。」那麼這句話和上面這句話有什麼關系呢?打個比方,現代人都講究快樂,做什麼事都是以是否快樂為前提。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里,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慾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裡輪回。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優,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為匱乏的社會里,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系。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至於教育,我們知道關鍵在於內涵而不在於程度。」——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這句話使我聯想起前不久在電視上曝光的那位從事教育工作的碩士生硬闖紅燈,不聽勸阻並阻撓民-警執法,還故意推桑民-警,最終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學文化、碩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學文化甚至文盲,這只能說明一個人的學歷或教育程度,不能說明這個人的人品是按照學歷排列的,博士生的學歷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教育工作所承擔的是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肩負的責任是重大的,古人說,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傳不習乎?」意思就是,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處了么?顯然,那位碩士生肯定沒有學到實處,更不知道她是怎麼教育別人的,中國的教育如果都落在這等人身上,後果真的很可怕。
我從小是被我外婆帶大的,我外婆有七個兒女,只有我外公一人養活全家,可以說我媽從小都過著這種清貧的日子,再說我外婆也沒什麼文化,最多隻能看看報紙而已。但她經常和我說,人要窮得有志氣,不要隨便要人東西,說話吃飯都要講禮數,當時雖然小,不能全懂。要知道,一個大人的言行舉止對於一個人的童年時期具有深遠意義,甚至可以影響成年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時間的長短,而是活得有沒有意義。意義是指」理解的可能性「。」——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這句話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甚至有點老套,不過往往越是在老套里越能發現精髓的東西。隨著基因科學的不斷發展,人的壽命可以長得無法想像,活到一兩百歲算是年輕的。有一個問題卻不能忽視,這樣活著有沒有意義,如果僅是生命的延長,意義何在呢?意義是什麼?生命又是什麼呢?(人生感悟 www.lz13.cn)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哇!是不是頭有點暈了,不錯,不要說你暈了,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都被這些問題搞暈了,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但至少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那就是,意義不在於意義本身,也就是意義的結果,而在於創造意義的過程,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意義就沒有意義。意義在於過程。
「很多人不快樂,就是因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然而,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一個人在念中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是要考大學;念大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則是要順利畢業或繼續深造。這樣的意義一直往後推延,最後總是要碰到結束,而在這個關卡上,不能在以一個具體的東西作為意義了(如賺到多少錢、當到什麼官)。這個意義是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無法達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內向尋找,也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達成一種最高的、圓滿的境界。」——摘自第十三章《教育與自我》
所謂「最好總是要碰到結束」那就是死亡吧。一個人一生中會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事,難道當他死了後,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沒意義了么?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你既然問了,那就一定有意義。很少人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但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在追求圓滿的過程中么!只有人才會有這樣的提問,才會有這樣的終極思考,動物不會,這就是動物與人最根本的區別。

3. 哲學與人生感悟的句子

人這一輩子,有能力時,就做點大事;沒能力時,就做點小事。有餘錢,就做點善事;沒有錢,就做點家務事。盡量避免做傻事,堅決不要做壞事。
2.人生,不怕走在黑夜裡,就怕心中沒有光,歲月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途,好的壞的都是風景,別讓往事絆住你的腳,別讓回頭影響你走前方的路,只要你願意為自己努力,世界就會給你足夠的驚喜,對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不會被上天虧待。
3.前塵舊事,舊夢難圓,光陰不曾停止腳步等待,所以,不要再為難自己,讓一切愛恨都隨意,往事也清零,不管是愛過,還是恨過,都是經歷過,感受過,再執拗,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
4.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遠是個觀眾;平台再好,自己不參與永遠是個局外人;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動永遠是個失敗者。

5.成功沒有奇跡,只有軌跡,我們只有努力堅持了,才有美好的明天。
6.成年人的世界,崩潰都是無聲的,笑容都是強擠的。辛苦,自己清楚;淚水,自己擦拭;傷口,自己撫平。
7.生命無常,沒有來日方長;人生短暫,沒有重頭再來。活好當下,珍惜眼前,量力而行,自我保重。
8.人生,苦樂自渡,沒有完美的人生,面對自己的缺陷,面對人生的潮起潮落,不完美便是人生。

9.生活有苦有甜,才叫完整;愛情有鬧有和,才叫情趣;心情有悲有喜,才叫體會。最美的所在,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裡。
10. 人與人,不是都可以信任,心與心,不是都願意付出誠懇。下雨了,才知道誰會給你送傘;遇事了,才知道誰會對你真心。
11.不摔一跤,不知誰會扶你;不缺錢用,不知誰會幫你;不病一場,不知誰最疼你;不經一事,不知誰要騙你。
12.生活,就應該平平淡淡,無論苦甜,要的是一種知足,工作,就應該辛辛苦苦,無論成敗,為的是一種生存,家庭,就應該老老少少,不論大小,要的是一種和睦。

4. 學習哲學後的感想(1000字)

學習哲學的感想作者:畢小林

我一直覺得哲學是最為高深的學問,以前對哲學望而生畏,連所謂的一知半解也談不上,但是學習哲學的興趣一直非常濃厚。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經說過:「哲學!人生的導師,至善的良友,罪惡的勁敵,假使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麼!」學習哲學肯定不能為你提供生活中所需要的柴米油鹽醬醋及其他的生活必需品。當然生活並不僅僅意味著就是這些東西,它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容。你如果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更為豐富、更為幸福、更為美好,那麼哲學是少不了的。
對哲學的感覺也是從小隨著知識的積累才開始慢慢有了一點,最早接觸「哲學」這個字眼,可能從中學歷史課上才領教的那些名字特長的古希臘思想家時,他們天馬行空般的思想只能讓我死記硬背,無從體會其中深層次的意義。後來,讀到了有關哲學的定義是「愛智慧的科學」,我又認為凡是聰明的想法都可歸屬於哲學的范疇,只要學好哲學,就會讓人變得更加聰明,事實亦如此。我想哲學相比其它學科,起點更高;不像數學一樣可以從一加一學起,直到更高級的微積分學。學習哲學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首先需要對你周圍存在的事物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印象,而後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對周圍所有事物都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從而形成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時候,哲學家發明出一系列的術語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外行人看來好像天外之物一樣深奧,比如黑格爾在他的《法哲學》中,為了「公民社會」這個概念作了詳盡的論述。他採用了burgerlicheGesellschaft這一術語,黑格爾認為公民社會是歷史過程的產物,是現代世界的產物,它的出現標志著現代世界的來臨。好像只好這樣才能正確全面的描述哲學家心中的思想,對於普通人來說,要明白哲學的一般原理,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哲學是凌駕於其它學科的科學,對其它學科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哲學可以為自然科學技術的開拓創新提供新思想、新原則、新方法,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前進開辟新的道路。但另一方面哲學又來源於其它學科,只有把握了其它學科的規律性,經過不斷提練才謂為壯觀的。近代的哲學家甚至可稱得上是博物學家,他們對各種學科的洞知,讓人驚訝,比如康德,曾先後講授過物理學,數學,自然地理學,人類學,邏輯學,形而上學,倫理學,教育學,自然神學等課程,甚至開設過煙火製造術和要塞建築術,康德在哲學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總之,任何人都在一定的哲學思想指導之下,不受哲學思想支配的人是不存在的。一個人無論對一切理論思維多麼輕視,可是沒有理論思維,就會連兩件自然的事實也聯系不起來,或者連兩者之間所存在的聯系都無法理解,那根本無從在科學的道路的走得很遠。

最後,作為一個總結,我認為哲學做為科學規范,讓人們認識到科學的本質精神和基本方法,科學與哲學是分不開的。而且,要想有幸福美好的生活,你就得學習哲學。哲學是美好生活的向導,是精神生活的守護者,是心靈的「源頭活水」。因為生活的幸福指的是精神生活的幸福,是必須內求於心才能得到的。不僅我們的身體需要食糧,我們的精神、思想和心靈也同樣需要食糧。而且後一種食糧對於人的幸福生活而言更為重要。

5. 哲學與人生的收獲與感悟

我讀了很多關於哲學的書。(個人喜歡)感悟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但我最大氣的感悟是,讀完後,我眼前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6. 談談你對《哲學與人生》的感受

生命是一個體驗的過程,挫折能使一個人變得勇敢,失敗能讓人積累經驗,而痛苦能專促進我們的心智成長。屬 悉心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次小小的喜悅,享受你自己所做的事情,享受生命。 把握現在. 享受現在的年齡。 乖乖活在別人的眼光下,也許會得到比較多的贊賞,但卻不一定符合自己對人生的期望。 愛過,失去過總比沒愛過好。

7. 學習哲學後的感悟

學習兩用哲學後的感悟 在聽這堂哲學課之前,我對哲學的了解還很膚淺,只是接觸過一些哲學常識和故事,像這樣全面系統的學習哲學還是第一次。通過學習我了解到,哲學能夠提升人們的觀點,從而使人對事物產生更深的理解,它提高的是人的思想和主觀意識,這種根深蒂固的變化,使人的思想變的成熟,所以說,以哲學的視角看待世界,應該是站在一個超越世界的立足點之上的,這種俯瞰一切的高度是哲學獨有的,它不同於其它人類的思維,它是精神的自由與主動所賦予的反思人類自身、以至於反思整個世界的能力。作為一名普通職工,要學會用哲學的眼光對待同事、親人、朋友,應當理性處理好自然、社會和人三者的關系,做到「仁」、「恕」、「忠」、「信」。對待工作要做到「忠」,為人處事要忠厚,在本職工作面前不受任物質誘惑,要樹立自己的行為准則,當遇到困難時不要急躁,和領導、同事及時溝通,要用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中難免會出現意見的分歧,當意見不統一時,首先應當檢討自己,先從對方的角度考慮,用辯證的思想了解情況、分析矛盾、解決問題,妥善的處理好領導和同事的關系,只有抱著謙虛的態度,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的提高工作業績。對待親人要做到「仁」和「恕」,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孝敬父母、善待家人,才能使家庭更加和睦。我認為,一個人在自己的親人面前,往往是最真實的,當與家人發生了爭吵時,我們應當寬容體諒對方,而不是一味的指責或埋怨,因為爭吵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何不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問題的所在呢?不要認為自己的讓步會在親人面前失掉面子,恰恰相反,必要的讓步也會換來親人對你的理解和尊重。對待朋友要做到「信」。與朋友相處時,要講誠信,相互信任,你尊重別人才能換來對方的尊重,誠信體現了一個人良好的品格,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所以在結交新朋友時,首先要了解對方的為人,結交益友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幫助,相反與品格低劣的人在一起是百害而無一益的。通過這次學習,我對哲學又有了更高的認識,它使我在分析、處理事物的時候思路更加清晰,眼光更加寬廣,在今後,有機會我還會多接觸哲學的書籍,相信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哲學,才能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對人生有更多的感悟。

8. 哲學是什麼請你談談對「哲學」的理解與感悟

哲學就是讓我們面對自己熟知的事物,然後引導並動搖我們原有的認知。換言之,就是不學哲學之前我們知道什麼是對是錯,進入哲學領域我們不能斷定什麼是對是錯。跳開哲學,我們依然能作出對與錯的認知。

9. 學習哲學的體會與感受

越學越覺得哲學確實是所有科學的統領,越覺得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導人類不斷向前的引航燈。辯證的思維給了我們冷靜思考、細心分析、實事求是的態度,知道事物的發生、發展、消亡都有其規律,通過內因和外因作用,矛盾的多方面性,我們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懂得了對立和統一,因果的多樣性,知道任何事情的成功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尊重客觀,發揮主觀能動性,把事情做好。

10. 學習哲學後的感悟

在聽哲學課之前,我對哲學的了解還很膚淺,只是接觸過一些哲學常識和故事,像這樣全面系統的學習哲學還是第一次。通過學習我了解到,哲學能夠提升人們的觀點,從而使人對事物產生更深的理解,它提高的是人的思想和主觀意識,這種根深蒂固的變化,使人的思想變的成熟,所以說,以哲學的視角看待世界,應該是站在一個超越世界的立足點之上的,這種俯瞰一切的高度是哲學獨有的,它不同於其它人類的思維,它是精神的自由與主動所賦予的反思人類自身、以至於反思整個世界的能力。作為一名普通職工,要學會用哲學的眼光對待同事、親人、朋友,應當理性處理好自然、社會和人三者的關系,做到「仁」、「恕」、「忠」、「信」。對待工作要做到「忠」,為人處事要忠厚,在本職工作面前不受任物質誘惑,要樹立自己的行為准則,當遇到困難時不要急躁,和領導、同事及時溝通,要用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中難免會出現意見的分歧,當意見不統一時,首先應當檢討自己,先從對方的角度考慮,用辯證的思想了解情況、分析矛盾、解決問題,妥善的處理好領導和同事的關系,只有抱著謙虛的態度,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的提高工作業績。對待親人要做到「仁」和「恕」,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孝敬父母、善待家人,才能使家庭更加和睦。我認為,一個人在自己的親人面前,往往是最真實的,當與家人發生了爭吵時,我們應當寬容體諒對方,而不是一味的指責或埋怨,因為爭吵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何不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問題的所在呢?不要認為自己的讓步會在親人面前失掉面子,恰恰相反,必要的讓步也會換來親人對你的理解和尊重。對待朋友要做到「信」。與朋友相處時,要講誠信,相互信任,你尊重別人才能換來對方的尊重,誠信體現了一個人良好的品格,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所以在結交新朋友時,首先要了解對方的為人,結交益友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幫助,相反與品格低劣的人在一起是百害而無一益的。通過這次學習,我對哲學又有了更高的認識,它使我在分析、處理事物的時候思路更加清晰,眼光更加寬廣,在今後,有機會我還會多接觸哲學的書籍,相信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哲學,才能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對人生有更多的感悟。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