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匱乏心理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匱乏心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3-23 09:47:20

1. 心理學名解

就趕上前者。格塞爾認為,這一實驗充分說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
【感覺編碼】我們的神經系統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輸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學能量,這些能量必須經過感官的換能作用,才能轉化為神經系統能夠接受的神經能或神經沖動。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說得感覺編碼。
[內隱記憶]是不能進入心靈意識,但可以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記憶.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內隱記憶是程序性記憶,也即"如何做"這一類程序或技能知識.另一種內隱記憶出現與"啟動效應"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觸的相同或類似信息,促進某個具體信息的加工.
【表象】指當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於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觀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通過高度結構化的聲音組合,通過書寫符號、手勢等構成的一種符號系統,同時又是一種運用這種符號系統來交流的行為。
【圖示】是知識的心理組織形式。它說明了一組信息在頭腦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預期的排列方式。
【語言表徵】是語言材料所負載的信息在頭腦中的存在方式。
【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的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或內在動力。動機是一種心理過程,而不是心理活動的結果。
【驅力】是指個體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它能激發和驅動個體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機體的平衡狀態。
【誘因】是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和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
【意識】是有意識的支配調節行為,通過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
【意識行動】受意識支配的行動。
【沖突】由於在意識行動中人們常常具有兩個以上的目標,而這些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因而引起拉意識行動中的目標沖突或動機斗爭。
【挫折】指個體的意志行為受到無法克服的干擾或阻礙,預定目標不能實現是所產生的一種緊張狀態和情緒反應,也就是俗話說的碰釘子。
默許心向反應
acquiescence response set
在問卷調查中,被試沒有看清題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應傾向。
適應
adaption
在一系列連續的刺激後神經反應性的降低。
上癮
addiction
依賴葯物,當停止服葯時,會導致症狀復發。
後像
afterimages
當視覺刺激消失後仍殘留的視感覺。
注意
attention
通常指從大量刺激中選擇某一刺激進行進一步加工。
喚醒
arousal
生理上的覺醒階段,它包括交感神經系統的激活和身體的活動准備。
供選假設
alternative hypothesis
觀察者開始提出的假設,通常認為變數間有差異或相關。
虛無假設
null hypothesis
觀察者提出的要放棄的假設,通常認為變數間無差異或不相關。
分析內省
analytical introspection
一種自我報告的方法,被試主要報告他們的個人經驗的特定方面。
語法缺失
agrammatism
由於腦損傷而導致造句困難、遺漏重要詞語和詞尾的症狀。
稱名失能症
anomia
由腦損傷而導致對物體和物體圖片無法命名的病症。
游動效應
autokinetic effect
一種知覺錯覺,靜止的光點看起來會動的現象。
自動加工
automatic process
加工過程非常快,無須心理能量,不受意識控制,不能避免的加工。
自主神經系統(ANS)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神經系統中控制身體內活動(如心跳)的部分,它通過肌肉和腺體起作用。
行為遺傳學
behaviour genetics
關於遺傳對行為影響的研究,以研究雙生子和領養子為主。
行為療法
behaviour therapy
以行為主義理論為基礎的臨床治療方法。
患者中心療法
client-centred therapy
由羅傑斯發展的心理治療方法,此方法多採用鼓勵的方法以促進患者的個人發展。
認知療法
cognitive therapy
以改變非理性思想和信念為基礎的臨床治療方法。
領悟療法
insight-oriented therapies
強調治療著重於患者對自己問題本質的了解。
心理動力學
psychodynamic
包括所有強調無意識沖突和早期經歷的治療方法。
行為順從
behavioural compliance
盡管態度或信念與別人不一致,但仍屈從於別人的行為方式。
順從
compliance
在集體行為中,個體為了得到表揚和獎賞或為了逃避懲罰而選擇團體要求的行為。
從眾
conformity
指個人根據准則和他人的期望行為。
信念偏見
belief bias
在演繹推理中,不管結論的實際效度如何,接受可信結論和拒絕不可信結論的傾向。
歸屬感
belonging
個人感覺自己屬於一個和諧的社會團體的一部分。
自下而上加工
bottom-up processing
由刺激本身決定的刺激加工。
自上而下加工
top-down processing
受上下文、已存儲知識和期待等因素影響的加工方式。
組塊
chunks
有意義的信息單元。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當個體同時擁有兩種心理上矛盾的認知(如信念或態度)時出現的現象。
認知神經心理學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通過研究腦損傷病人了解人類認知能力的一種心理學方法。
經典條件反射/巴甫洛夫條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一個刺激和另一個帶有獎賞或懲罰的無條件刺激多次聯結,可使個體學會在單獨呈現該一刺激時,也能引發類似無條件反應的條件反應。
Aggridant 優勢成員:
在生物學上指人類或其他物種占優勢的成員,較好的觀察者與選擇者,在所屬種類的社會中傾向與處與主導或者領導者地位.
Apollonian Mystic 日神式的神秘人物:
指通過深思冥想而體驗到超越和神聖的人.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權力主義人格:
指這樣一種人,他具有"叢林觀",認為善意仁慈等都是能被人利用的軟弱的表現.
Basic needs 基本需要 基本需求:
指與生俱來的人類本能的低級心理需要,自下而上的層次順序為獲得安全和保護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受尊敬和咨詢的需要.
Being cogition (B-cognition) 存在性認識:
通過沉思得到的清晰的認知,尤其是指關於人或者事物的超越性神性以及永恆方面的認知,自我實現的人在高峰體驗狀態中經常產生這種認識,但並不是只有自實習那的人才產生這種認識.
Being humon (B-humor) 存在性幽默:
富有哲理的或者是啟發性的幽默,它反映了高度的成熟與高層次的動機,如林肯.
Cognitive Pathologies 認知病態:人在認識和理解周圍世界時在需要上的病態或者焦慮,包括無法容忍模糊不清,對於精確性的難以抑制的需要,過度的理智化,程式化,以及假愚等
Counter Values 逆反性價值 :對存在價值,例如真善美以及人的優秀品行的恐懼害怕或者厭惡
Counter valuing 逆反性評價:直接體驗或者表達對存在價值以及能夠體現存在價值的一切事物的敵意.包括帶著敵視態度對存在價值進行貶低或者醜化,這是我們面對存在價值時,由於感受到了敬畏,驚訝,對比自身的渺小與匱乏,內心產生了仇恨感,進而採取的一種防衛機制.
Deficiency cognition (D-cognition) 匱乏性認知:常見的認知方式.如通過邏輯或者理性分析,孤立片面地看待人或者事物的某些細節.
Deficiency humor (D-humor)匱乏性幽默:帶有敵意,幸災樂禍或者貶低等意味的幽默.例如在嘲諷他人的不幸等.它反映了當事人的不成熟以及低層次的動機
Deficiency love (D-Love) 匱乏性愛:在愛情中,把對方看成是滿足自己基本需要的手段.
Deficiency motivation (D-motivation) 匱乏性動機 與滿足基本需要相關的動機.
Deficiency needs (D-needs) 匱乏性需要: 見基本需要
Deficiency psychology (D-psychology) 匱乏心理學 :心理學的一分支,主要研究在基本需要和普通意識領域內的認知,體驗以及動機.
Desacrilization 非神聖化: 在我們文化中常見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它表現為對積極的情緒例如溫和,友好,崇高感,出身入迷,以及人類行為中任何神秘體驗和美好感受加以否認或者壓抑
Dionysian Mystic 酒神式神秘人物:
指通過達到如痴如狂的狀態來體驗超越與神聖的人。
Eupsychia 優心態文化 :
正式的定義為一千個自我實現的人在一個孤島上所形成的文化。在廣義上是指在人性許可的范圍內,人類所能達到的最完美的社會,這種社會能夠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而且還能夠為每個成員提供自我實現的機會
Eupsychian 優心態:
朝著優心態文化發展的狀態。也就是可達到的健康心理發展。它指的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改良,而不僅僅是烏托邦。也指能夠使人更加健康的社會或者組織條件。還可以指教師,治療家或管理者為推動,鼓勵這種運動而採取的行動。
Eupsychian Managerment 優心態管理:
正式的定義為由一百個自我實現的人合作所建立的企業管理制度。這一百個人把積蓄集中起來,投資到這個企業,所有每個人都有同等的發言權。廣義上是指一種開明的管理。在一個組織內,每個人的成長和創造力的發揮與這個組織的產品或者服務質量以至整個組織的健康發展都密切相關。
Existential Gratitude 存在主義感激:
當人與人之間有了愛和同情之時所產生的適當的,健康的感激之情。包括與此相應的話語和心理上的感動。
Existential guilt 存在主義內疚:
當我們在生活中違背了我們的高層次的本性或者存在價值(如正義,真理)時所產生的適當的健康的內疚感。也可以稱為天生負罪感。
Existential Psychology 存在主義心理學:
這種心理學強調個性和經驗,致力與研究解決人類存在的現實問題以及人類自身面對的一些困境。例如:對生活意義的探索。
Existential 存在主義治療:
指專門針對那些價值觀紊亂或者處於超越性病態的人的心理治療
Fourth Force 第四種力量:
見超個人心理學
Growth Needs 成長需要;
見超越性需要
Hierarchy of needs 需要層次:
指與生俱來的包括基本需要與超越性需要的各種生理,心理需要的層次排列。每當較低級的需要得到滿足,較高級的新需要就會出現。
Holistic 整體論的:
指從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不是從零碎的分離的細節入手進行研究的方法。與原子式的和還原論的研究方法剛好相反。
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本心理學:
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流派。它是由馬斯洛 羅洛梅 ,卡爾羅傑斯和其他人建立起來的具有廣泛基礎的心理學。它超越了弗洛伊德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成為心理學的第三種力量
Instinctoid Needs 類本能需要:
天生的心理需要,包括「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盡管這些本質上較弱,但是使我們可能並追求生活中的某些價值,如「真」或「美」。只有滿足類本能需要才能獲得身心的完全健康。
Intrinsic guilt 內在性內疚:
同存在性內疚
Intrinsic value 內在性價值:
那些出與本能的人類價值,我們需要滿足它們,才能促進全面發展並且防止疾病。剝奪內在價值會導致超越性精神疾病。內在價值也是超越需要的對象。
Jonah complex 約拿情結:
一種從《聖經》人物約拿引申出的情緒狀態,它反映了一種「對自身偉大之處的恐懼」。並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在日常生活中,約拿情結可能表現為缺少上進心,或稱「偽愚」。
Jungle outlook 叢林觀:
具有權利主義傾向的人所持的人生觀,認為人不是羊就是狼,既不是受害者,便是潛在的掠奪者。持有叢林觀的人常常無法對直系血親以外的任何人產生感情。
Love Needs 愛的需要:
感覺到被他人如朋友或家人愛的基本。
Metamoticvation 超越性動機狀態:
指一種渴求存在價值,如真理,正義完滿的動機狀態。這是自我實現者的主要動機狀態。
Metagrumble 超越性牢騷:
當我們感到被剝奪了存在性價值或超越性需要時所產生的抱怨(如在工作中沒能發揮創造性時所產生的抱怨)
Metamotives 超越性動機:
人類在獲得基本需要的滿足後受到存在性價值的激發而產生的動機。
Mettanneeds 超越性需要:
我們天生的除基本需要的滿足後受到存在性價值的需要,雖然不強烈,但如果失去,就會導致超越性精神疾病(meta-pathologies)或靈魂病態。
Metapay 超越性報酬:
滿足高層次需要的報酬,例如能夠實現創造性和自主性的工作。
Nadir Experience 失落體驗:
指一種孤獨的體驗,來自精神上的退步,失落或悲劇感,還可能因面臨死亡或現實中的絕境而產生,這種體驗可能使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狀態徹底崩潰或改變。
Non Peaker 反高峰體驗者:
指因懼怕進而抑制,拒絕其高峰體驗的人。他們通常通過否定,壓抑或是忘記的方式而使這種體驗從意識和記憶中消失。這些人往往過於理性,實際,唯物,或執迷不悟,有強迫心理。
Normative psychology 規范心理學:
關於人們怎樣從認知和感情兩方面發揮能效的心理學。
Peak-Experience 高峰體驗:
通常指一種短暫的狂喜,入迷,出神,極大的幸福感和愉快。在這種短暫的時刻里,我們能感受到敬畏,崇拜和奇妙的心情。體驗到此時此時以及真實而統一地存在的感覺,同時也體會到超越與神聖。這種體驗多發生在自我實現者身上。
Plateau-Experience 高原體驗:
指對與感受到的敬畏與神氣作出平靜的,穩重的反應,與高峰體驗相比,它沒有那麼強烈的感情色彩,相反,它更多地含有理性與認知的成分,也更多地是處於意志的行為。例如,一個母親靜靜地坐著,照看她的小寶寶在地上玩耍。
Pratyeka Buddha 緣覺:
佛教用語,指只為自身的開悟而不關心眾生的修行者。與菩薩相對
Proctological View 直腸病世界觀:
指那些玩世不恭的人或處與絕望中的人世界觀,他們總是輕視別人,貶低別人,或是尋求別人行為中的最惡劣的動機。這是患有超越性精神疾病的表現。
Pseudo-stupidity 偽愚:
一種認知方面的病態,它是約拿情結的一種表現。其特徵上是對自身智力的一種抵制或否定。
Reality freshening 現實鮮活化:
有意識地重新喚起對存在價值的體驗,如對美,真理,公正的體驗,是對與想當然態度的一種必要的有效防止法。參見重現神聖。
Re-sacrilization 再神聖化:
試圖從永恆的角度來衡量人或物,在日常生活中重現奇異和神聖之感。參見重現現實。
Rhapsodic communication 狂想式傳達:
詩意的語言,如使用隱喻或神話式的象徵。這種傳達方式常出現與高峰體驗時期,並超越了純粹理性的邏輯的表達的限制。
Rubricize 標簽化:
將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歸人某一類,而不是將其視為一個獨特的個體。例如:將某人歸類為一個侍者或一個警察而非獨特的個人。周期性的「重現現實」可有助與我們克服標簽化的傾向。
Safety needs 安全需要:
先天的一種對身體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它是一種基本需求。
Self 自我(或譯人格核心):
人格的生物基礎核心。
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實現:
個人成長的頂峰期,這時,我們已擺脫由基本需求和匱乏性動機帶來的憂患。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不是終點,而是完成充分發展的一種動力和渴望。同時,也是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程度上發掘自身潛在的天賦,能力和趨勢的一個過程。雖然我們都有這個動力,但我們也有對與成長的恐懼。
Self-Actualized person 自我實現者:
一個精神上健康,成熟,正是實現自我完善的個體,他的基本需求已得到滿足,因而為超越性需要所驅動,成為存在價值的積極追求者,這種類型的人有特徵,包括創造力,睿智,情感的自發性,對某種職業的熱忱等。
Self-Esteem Needs 自尊需要:
先天的對自尊和自我價值的精神需求。它是一種基本需求。
Synergic 協同性的:
具有協同作用的特製。也是個人和組織,社會的需要,目標互相促進的一種程度。比如,一個具有協同性的社會是美德能得到回報的社會。一個美滿的婚姻也是協同性的。
Synergy 協同作用:
由人類學露絲本尼迪克特在1941年提出並由馬斯洛詳細闡述的概念。可以用來概括不同的文化。在高協同的文化中,對某個人有益的,同時也對大家有益,反之亦然。比如,一種廣泛 推崇利他主義的文化就是如此。在一種低協同的文化中,對某個人有益,而對其他人則有害,反之亦然。比如,個人的成功必須要他人付出代價的組織。
Taoist 道家精神:
具有接受和順其自然的品質,不侵犯也不幹涉別人。
Taoist cience 道家科學:
具有道家特點的科學。能夠通過「存在性認知」而不僅僅是匱乏性認知來追求知識。
Theory Z Z理論:
馬斯洛提出的管理理論,旨在綜合並超越道格拉斯麥克雷戈與60年代提出的頗具影響力的X理論和Y理論。
Third Force 第三思潮力量:見人本心理學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超個人心理學:
馬斯落與60年代在人本心理學基礎之上建立的一種研究方法,旨在把人的精神放在一個廣泛的人類本性與前能的框架中來研究。它與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四種思潮力量。
Unitive Perception 統一性知覺 :
指通過世俗的生活來領會神聖的能力,是存在領域知覺與匱乏領域的知覺的綜合。
Value disturbance 價值混亂:
見超越性精神疾病
Valuelessness 價值貧乏感:
指一種失去價值體系的生存狀態,它能夠導致多種超越性精神疾病,也能引起身體上的疾病。
【雙盲控制】在實驗中,主試者和被試者都不知道自變數是怎樣被控制的,這種實驗叫雙盲控制,它對排除實驗者的偏好有作用。
【知覺恆常性】知覺恆常性是指人能在一定范圍內不隨知覺條件的改變而保持對客觀事物相對穩定特性的組織加工的過程。它是人們知覺客觀事物的一個重要的特性。
抽樣偏差
在被選擇的總人數中,某些特徵或類型的人比例失調。
抽樣誤差
統計樣本和總體樣本在同一數值上有差異。
結構化訪談
同樣的問題按照同樣的順序呈現給被訪談者,並盡可能用同樣的言辭。
繼發性抑鬱
指人們知道自己抑鬱而更感抑鬱,是抑鬱狀態繼續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攝入作用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越來越受他人的觀點和價值觀念影響。
投射
將自己不希望具有的特徵歸咎於他人。
弗林效應
在多數國家中IQ平均值每10年提高3點。
虛假同感偏差
人們高估與他們的特定行為和態度有相同偏好的人數之傾向。
基本歸因錯誤
感知者傾向於低估情境因素的影響,而高估內在因素的重要性。
行為者-觀察者偏差
行為者傾向於將他們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在情景因素,而觀察者則傾向於將同一行為的原因歸結於行為者穩定的內在特徵。
自我服務偏差
感知者傾向於將受贊許的行為歸因於他們內在的心理原因,而將不受歡迎的行為歸因為外在環境方面。
自我圖式
對自我的認知概括,它來源於過去的經驗,組織並指導個人社會經驗中與自我相關的信息之加工。即一種人們對其自身擁有的一切信息與屬性的認知結構。
重復啟動效應
當對一個刺激的反應成績在第二次呈現比第一次呈現更好時,就表現了重復啟動效應。
直接後效管理
指系統性的應用獎勵和懲罰來矯正行為。
殺人狂 ——個體在感受到輕視或受侮辱後,突然出現不可控制的狂怒攻擊,事後對該過程發生遺忘。
過度理由效應——如果人們被以高報酬或殘酷的懲罰引誘去做某事的話,他們就會對自己的行為和經歷做外部歸因,從而減少內部動機;相反,如果缺乏對行為進行合理解釋的外部歸因,個體就會傾向於通過內部歸因來增強自己的行為動機。
類型——指在人口中可以因被覺察到的特點而歸入一個群體的人。
特質——是在個人的行為中重復出現的特點,由特質構成。
模型——通常指理論建構,包括在一定范圍關於解釋績效的結構和過程的假設,也包括對假設的准確演繹。

2. 內心匱乏怎麼辦

內心匱乏就是精神生活匱乏,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說明你最近交際少了,與外界的交流也少了,沒有了解外界的動力,是很容易得憂鬱症的。你應該「走出去」,打開自己的心扉,豐富內心世界,才能減壓。

3. 馬斯洛心理病態原因

就趕上前者。格塞爾認為,這一實驗充分說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感覺編碼】我們的神經系統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輸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學能量,這些能量必須經過感官的換能作用,才能轉化為神經系統能夠接受的神經能或神經沖動。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說得感覺編碼。[內隱記憶]是不能進入心靈意識,但可以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記憶.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內隱記憶是程序性記憶,也即"如何做"這一類程序或技能知識.另一種內隱記憶出現與"啟動效應"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觸的相同或類似信息,促進某個具體信息的加工.【表象】指當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於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觀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通過高度結構化的聲音組合,通過書寫符號、手勢等構成的一種符號系統,同時又是一種運用這種符號系統來交流的行為。【圖示】是知識的心理組織形式。它說明了一組信息在頭腦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預期的排列方式。【語言表徵】是語言材料所負載的信息在頭腦中的存在方式。【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的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或內在動力。動機是一種心理過程,而不是心理活動的結果。【驅力】是指個體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它能激發和驅動個體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機體的平衡狀態。【誘因】是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和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意識】是有意識的支配調節行為,通過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識行動】受意識支配的行動。【沖突】由於在意識行動中人們常常具有兩個以上的目標,而這些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因而引起拉意識行動中的目標沖突或動機斗爭。【挫折】指個體的意志行為受到無法克服的干擾或阻礙,預定目標不能實現是所產生的一種緊張狀態和情緒反應,也就是俗話說的碰釘子。默許心向反應acquiescenceresponseset在問卷調查中,被試沒有看清題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應傾向。適應adaption在一系列連續的刺激後神經反應性的降低。上癮addiction依賴葯物,當停止服葯時,會導致症狀復發。後像afterimages當視覺刺激消失後仍殘留的視感覺。注意attention通常指從大量刺激中選擇某一刺激進行進一步加工。喚醒arousal生理上的覺醒階段,它包括交感神經系統的激活和身體的活動准備。供選假設alternativehypothesis觀察者開始提出的假設,通常認為變數間有差異或相關。虛無假設nullhypothesis觀察者提出的要放棄的假設,通常認為變數間無差異或不相關。分析內省analyticalintrospection一種自我報告的方法,被試主要報告他們的個人經驗的特定方面。語法缺失agrammatism由於腦損傷而導致造句困難、遺漏重要詞語和詞尾的症狀。稱名失能症anomia由腦損傷而導致對物體和物體圖片無法命名的病症。游動效應autokineticeffect一種知覺錯覺,靜止的光點看起來會動的現象。自動加工automaticprocess加工過程非常快,無須心理能量,不受意識控制,不能避免的加工。自主神經系統(ANS)autonomicnervoussystem神經系統中控制身體內活動(如心跳)的部分,它通過肌肉和腺體起作用。行為遺傳學behaviourgenetics關於遺傳對行為影響的研究,以研究雙生子和領養子為主。行為療法behaviourtherapy以行為主義理論為基礎的臨床治療方法。患者中心療法client-centredtherapy由羅傑斯發展的心理治療方法,此方法多採用鼓勵的方法以促進患者的個人發展。認知療法cognitivetherapy以改變非理性思想和信念為基礎的臨床治療方法。領悟療法insight-orientedtherapies強調治療著重於患者對自己問題本質的了解。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包括所有強調無意識沖突和早期經歷的治療方法。行為順從behaviouralcompliance盡管態度或信念與別人不一致,但仍屈從於別人的行為方式。順從compliance在集體行為中,個體為了得到表揚和獎賞或為了逃避懲罰而選擇團體要求的行為。從眾conformity指個人根據准則和他人的期望行為。信念偏見beliefbias在演繹推理中,不管結論的實際效度如何,接受可信結論和拒絕不可信結論的傾向。歸屬感belonging個人感覺自己屬於一個和諧的社會團體的一部分。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processing由刺激本身決定的刺激加工。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processing受上下文、已存儲知識和期待等因素影響的加工方式。組塊chunks有意義的信息單元。認知失調cognitivedissonance當個體同時擁有兩種心理上矛盾的認知(如信念或態度)時出現的現象。認知神經心理學cognitiveneuropsychology通過研究腦損傷病人了解人類認知能力的一種心理學方法。經典條件反射/巴甫洛夫條件反射classicalconditioning一個刺激和另一個帶有獎賞或懲罰的無條件刺激多次聯結,可使個體學會在單獨呈現該一刺激時,也能引發類似無條件反應的條件反應。Aggridant優勢成員:在生物學上指人類或其他物種占優勢的成員,較好的觀察者與選擇者,在所屬種類的社會中傾向與處與主導或者領導者地位.ApollonianMystic日神式的神秘人物:指通過深思冥想而體驗到超越和神聖的人.AuthoritarianPersonality權力主義人格:指這樣一種人,他具有"叢林觀",認為善意仁慈等都是能被人利用的軟弱的表現.Basicneeds基本需要基本需求:指與生俱來的人類本能的低級心理需要,自下而上的層次順序為獲得安全和保護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受尊敬和咨詢的需要.Beingcogition(B-cognition)存在性認識:通過沉思得到的清晰的認知,尤其是指關於人或者事物的超越性神性以及永恆方面的認知,自我實現的人在高峰體驗狀態中經常產生這種認識,但並不是只有自實習那的人才產生這種認識.Beinghumon(B-humor)存在性幽默:富有哲理的或者是啟發性的幽默,它反映了高度的成熟與高層次的動機,如林肯.CognitivePathologies認知病態:人在認識和理解周圍世界時在需要上的病態或者焦慮,包括無法容忍模糊不清,對於精確性的難以抑制的需要,過度的理智化,程式化,以及假愚等CounterValues逆反性價值:對存在價值,例如真善美以及人的優秀品行的恐懼害怕或者厭惡Countervaluing逆反性評價:直接體驗或者表達對存在價值以及能夠體現存在價值的一切事物的敵意.包括帶著敵視態度對存在價值進行貶低或者醜化,這是我們面對存在價值時,由於感受到了敬畏,驚訝,對比自身的渺小與匱乏,內心產生了仇恨感,進而採取的一種防衛機制.Deficiencycognition(D-cognition)匱乏性認知:常見的認知方式.如通過邏輯或者理性分析,孤立片面地看待人或者事物的某些細節.Deficiencyhumor(D-humor)匱乏性幽默:帶有敵意,幸災樂禍或者貶低等意味的幽默.例如在嘲諷他人的不幸等.它反映了當事人的不成熟以及低層次的動機Deficiencylove(D-Love)匱乏性愛:在愛情中,把對方看成是滿足自己基本需要的手段.Deficiencymotivation(D-motivation)匱乏性動機與滿足基本需要相關的動機.Deficiencyneeds(D-needs)匱乏性需要:見基本需要Deficiencypsychology(D-psychology)匱乏心理學:心理學的一分支,主要研究在基本需要和普通意識領域內的認知,體驗以及動機.Desacrilization非神聖化:在我們文化中常見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它表現為對積極的情緒例如溫和,友好,崇高感,出身入迷,以及人類行為中任何神秘體驗和美好感受加以否認或者壓抑DionysianMystic酒神式神秘人物:指通過達到如痴如狂的狀態來體驗超越與神聖的人。Eupsychia優心態文化:正式的定義為一千個自我實現的人在一個孤島上所形成的文化。在廣義上是指在人性許可的范圍內,人類所能達到的最完美的社會,這種社會能夠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而且還能夠為每個成員提供自我實現的機會Eupsychian優心態:朝著優心態文化發展的狀態。也就是可達到的健康心理發展。它指的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改良,而不僅僅是烏托邦。也指能夠使人更加健康的社會或者組織條件。還可以指教師,治療家或管理者為推動,鼓勵這種運動而採取的行動。EupsychianManagerment優心態管理:正式的定義為由一百個自我實現的人合作所建立的企業管理制度。這一百個人把積蓄集中起來,投資到這個企業,所有每個人都有同等的發言權。廣義上是指一種開明的管理。在一個組織內,每個人的成長和創造力的發揮與這個組織的產品或者服務質量以至整個組織的健康發展都密切相關。ExistentialGratitude存在主義感激:當人與人之間有了愛和同情之時所產生的適當的,健康的感激之情。包括與此相應的話語和心理上的感動。Existentialguilt存在主義內疚:當我們在生活中違背了我們的高層次的本性或者存在價值(如正義,真理)時所產生的適當的健康的內疚感。也可以稱為天生負罪感。ExistentialPsychology存在主義心理學:這種心理學強調個性和經驗,致力與研究解決人類存在的現實問題以及人類自身面對的一些困境。例如:對生活意義的探索。Existential存在主義治療:指專門針對那些價值觀紊亂或者處於超越性病態的人的心理治療FourthForce第四種力量:見超個人心理學GrowthNeeds成長需要;見超越性需要Hierarchyofneeds需要層次:指與生俱來的包括基本需要與超越性需要的各種生理,心理需要的層次排列。每當較低級的需要得到滿足,較高級的新需要就會出現。Holistic整體論的:指從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不是從零碎的分離的細節入手進行研究的方法。與原子式的和還原論的研究方法剛好相反。HumanisticPsychology人本心理學: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流派。它是由馬斯洛羅洛梅,卡爾羅傑斯和其他人建立起來的具有廣泛基礎的心理學。它超越了弗洛伊德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成為心理學的第三種力量InstinctoidNeeds類本能需要:天生的心理需要,包括「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盡管這些本質上較弱,但是使我們可能並追求生活中的某些價值,如「真」或「美」。只有滿足類本能需要才能獲得身心的完全健康。Intrinsicguilt內在性內疚:同存在性內疚Intrinsicvalue內在性價值:那些出與本能的人類價值,我們需要滿足它們,才能促進全面發展並且防止疾病。剝奪內在價值會導致超越性精神疾病。內在價值也是超越需要的對象。Jonahcomplex約拿情結:一種從《聖經》人物約拿引申出的情緒狀態,它反映了一種「對自身偉大之處的恐懼」。並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在日常生活中,約拿情結可能表現為缺少上進心,或稱「偽愚」。Jungleoutlook叢林觀:具有權利主義傾向的人所持的人生觀,認為人不是羊就是狼,既不是受害者,便是潛在的掠奪者。持有叢林觀的人常常無法對直系血親以外的任何人產生感情。LoveNeeds愛的需要:感覺到被他人如朋友或家人愛的基本。Metamoticvation超越性動機狀態:指一種渴求存在價值,如真理,正義完滿的動機狀態。這是自我實現者的主要動機狀態。Metagrumble超越性牢騷:當我們感到被剝奪了存在性價值或超越性需要時所產生的抱怨(如在工作中沒能發揮創造性時所產生的抱怨)Metamotives超越性動機:人類在獲得基本需要的滿足後受到存在性價值的激發而產生的動機。Mettanneeds超越性需要:我們天生的除基本需要的滿足後受到存在性價值的需要,雖然不強烈,但如果失去,就會導致超越性精神疾病(meta-pathologies)或靈魂病態。Metapay超越性報酬:滿足高層次需要的報酬,例如能夠實現創造性和自主性的工作。NadirExperience失落體驗:指一種孤獨的體驗,來自精神上的退步,失落或悲劇感,還可能因面臨死亡或現實中的絕境而產生,這種體驗可能使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狀態徹底崩潰或改變。NonPeaker反高峰體驗者:指因懼怕進而抑制,拒絕其高峰體驗的人。他們通常通過否定,壓抑或是忘記的方式而使這種體驗從意識和記憶中消失。這些人往往過於理性,實際,唯物,或執迷不悟,有強迫心理。Normativepsychology規范心理學:關於人們怎樣從認知和感情兩方面發揮能效的心理學。Peak-Experience高峰體驗:通常指一種短暫的狂喜,入迷,出神,極大的幸福感和愉快。在這種短暫的時刻里,我們能感受到敬畏,崇拜和奇妙的心情。體驗到此時此時以及真實而統一地存在的感覺,同時也體會到超越與神聖。這種體驗多發生在自我實現者身上。Plateau-Experience高原體驗:指對與感受到的敬畏與神氣作出平靜的,穩重的反應,與高峰體驗相比,它沒有那麼強烈的感情色彩,相反,它地含有理性與認知的成分,也地是處於意志的行為。例如,一個母親靜靜地坐著,照看她的小寶寶在地上玩耍。PratyekaBuddha緣覺:佛教用語,指只為自身的開悟而不關心眾生的修行者。與菩薩相對ProctologicalView直腸病世界觀:指那些玩世不恭的人或處與絕望中的人世界觀,他們總是輕視別人,貶低別人,或是尋求別人行為中的最惡劣的動機。這是患有超越性精神疾病的表現。Pseudo-stupidity偽愚:一種認知方面的病態,它是約拿情結的一種表現。其特徵上是對自身智力的一種抵制或否定。Realityfreshening現實鮮活化:有意識地重新喚起對存在價值的體驗,如對美,真理,公正的體驗,是對與想當然態度的一種必要的有效防止法。參見重現神聖。Re-sacrilization再神聖化:試圖從永恆的角度來衡量人或物,在日常生活中重現奇異和神聖之感。參見重現現實。Rhapsodiccommunication狂想式傳達:詩意的語言,如使用隱喻或神話式的象徵。這種傳達方式常出現與高峰體驗時期,並超越了純粹理性的邏輯的表達的限制。Rubricize標簽化:將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歸人某一類,而不是將其視為一個獨特的個體。例如:將某人歸類為一個侍者或一個警察而非獨特的個人。周期性的「重現現實」可有助與我們克服標簽化的傾向。Safetyneeds安全需要:先天的一種對身體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它是一種基本需求。Self自我(或譯人格核心):人格的生物基礎核心。Self-actualization自我實現:個人成長的頂峰期,這時,我們已擺脫由基本需求和匱乏性動機帶來的憂患。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不是終點,而是完成充分發展的一種動力和渴望。同時,也是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程度上發掘自身潛在的天賦,能力和趨勢的一個過程。雖然我們都有這個動力,但我們也有對與成長的恐懼。Self-Actualizedperson自我實現者:一個精神上健康,成熟,正是實現自我完善的個體,他的基本需求已得到滿足,因而為超越性需要所驅動,成為存在價值的積極追求者,這種類型的人有特徵,包括創造力,睿智,情感的自發性,對某種職業的熱忱等。Self-EsteemNeeds自尊需要:先天的對自尊和自我價值的精神需求。它是一種基本需求。Synergic協同性的:具有協同作用的特製。也是個人和組織,社會的需要,目標互相促進的一種程度。比如,一個具有協同性的社會是美德能得到回報的社會。一個美滿的婚姻也是協同性的。Synergy協同作用:由人類學露絲本尼迪克特在1941年提出並由馬斯洛詳細闡述的概念。可以用來概括不同的文化。在高協同的文化中,對某個人有益的,同時也對大家有益,反之亦然。比如,一種廣泛推崇利他主義的文化就是如此。在一種低協同的文化中,對某個人有益,而對其他人則有害,反之亦然。比如,個人的成功必須要他人付出代價的組織。Taoist道家精神:具有接受和順其自然的品質,不侵犯也不幹涉別人。Taoistcience道家科學:具有道家特點的科學。能夠通過「存在性認知」而不僅僅是匱乏性認知來追求知識。TheoryZZ理論:馬斯洛提出的管理理論,旨在綜合並超越道格拉斯麥克雷戈與60年代提出的頗具影響力的X理論和Y理論。ThirdForce第三思潮力量:見人本心理學Transpersonalpsychology超個人心理學:馬斯落與60年代在人本心理學基礎之上建立的一種研究方法,旨在把人的精神放在一個廣泛的人類本性與前能的框架中來研究。它與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四種思潮力量。UnitivePerception統一性知覺:指通過世俗的生活來領會神聖的能力,是存在領域知覺與匱乏領域的知覺的綜合。Valuedisturbance價值混亂:見超越性精神疾病Valuelessness價值貧乏感:指一種失去價值體系的生存狀態,它能夠導致多種超越性精神疾病,也能引起身體上的疾病。【雙盲控制】在實驗中,主試者和被試者都不知道自變數是怎樣被控制的,這種實驗叫雙盲控制,它對排除實驗者的偏好有作用。【知覺恆常性】知覺恆常性是指人能在一定范圍內不隨知覺條件的改變而保持對客觀事物相對穩定特性的組織加工的過程。它是人們知覺客觀事物的一個重要的特性。抽樣偏差在被選擇的總人數中,某些特徵或類型的人比例失調。抽樣誤差統計樣本和總體樣本在同一數值上有差異。結構化訪談同樣的問題按照同樣的順序呈現給被訪談者,並盡可能用同樣的言辭。繼發性抑鬱指人們知道自己抑鬱而更感抑鬱,是抑鬱狀態繼續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攝入作用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越來越受他人的觀點和價值觀念影響。投射將自己不希望具有的特徵歸咎於他人。弗林效應在多數國家中IQ平均值每10年提高3點。虛假同感偏差人們高估與他們的特定行為和態度有相同偏好的人數之傾向。基本歸因錯誤感知者傾向於低估情境因素的影響,而高估內在因素的重要性。行為者-觀察者偏差行為者傾向於將他們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在情景因素,而觀察者則傾向於將同一行為的原因歸結於行為者穩定的內在特徵。自我服務偏差感知者傾向於將受贊許的行為歸因於他們內在的心理原因,而將不受歡迎的行為歸因為外在環境方面。自我圖式對自我的認知概括,它來源於過去的經驗,組織並指導個人社會經驗中與自我相關的信息之加工。即一種人們對其自身擁有的一切信息與屬性的認知結構。重復啟動效應當對一個刺激的反應成績在第二次呈現比第一次呈現更好時,就表現了重復啟動效應。直接後效管理指系統性的應用獎勵和懲罰來矯正行為。殺人狂——個體在感受到輕視或受侮辱後,突然出現不可控制的狂怒攻擊,事後對該過程發生遺忘。過度理由效應——如果人們被以高報酬或殘酷的懲罰引誘去做某事的話,他們就會對自己的行為和經歷做外部歸因,從而減少內部動機;相反,如果缺乏對行為進行合理解釋的外部歸因,個體就會傾向於通過內部歸因來增強自己的行為動機。類型——指在人口中可以因被覺察到的特點而歸入一個群體的人。特質——是在個人的行為中重復出現的特點,由特質構成。模型——通常指理論建構,包括在一定范圍關於解釋績效的結構和過程的假設,也包括對假設的准確演繹。

4. 匱乏感是什麼意思

匱乏的字面意思是缺乏和貧窮之意,而匱乏感卻不單純地指向物質的匱乏。有匱乏感怎麼辦?解決心裡的匱乏感也有三個實用的方法值得試試。

匱乏是什麼意思
字面意思是缺乏,貧窮之意。
匱乏感是什麼意思
第一印象映入腦海的第一件事就是沒錢,貧窮限制了自己的想像,沒錢不是真的匱乏,金錢不是阻礙你夢想與創造的障礙物,會阻礙你的是你對金錢的錯誤幻覺,那是一面你心中恐懼所建起的高牆。

有匱乏感怎麼辦
1、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當你看到別人擁有一些東西,而自己沒有時,匱乏感就產生了。而當你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麼,就不會再隨波逐流,不會被外面的誘惑所蠱惑。
2、懂得付出
如果一個人他內在有匱乏感的話,外在會表現為:不願意付出;要先看到結果然後再付出;又或者是想要不勞而獲。
去付出、去給予,從自己能做的一點點小事情開始。因為你越是給予,你就會感覺越豐盛。
3、懂得感恩
積極心理學有個實驗顯示,如果一個人每天記錄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過段時間後他的幸福感就會顯著地提高。

5. 有沒有一種心理疾病是對感情匱乏的

相對的感情匱乏的病是有的,一個人可能對一件、多件、甚至是絕大多數事情都不感興趣(比如嚴重的抑鬱症、自閉症),但沒有絕對的感情匱乏,假如說這樣的一個人確實存在的話,那就一定不是單一的心理病了,他可能同時患有多種心理病,嚴重的話還可能伴有人格分裂,而且這個人物一定要受到過強烈的精神層面上的打擊,否則的話,以上的種種都不能成立。
我個人的觀點就是:沒有這樣一種病,但同時患有多種心理疾病的話這種現象也有可能會出現。
另外我想說的是,凡事必有因與果,現象就是果,一定要透過一個因才能表現出那個因所產生的結果。如果說只有那些現象而沒有與之對應的原因,那個果就不能成立。

6.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情感匱乏匱乏了怎麼辦

情感匱乏是相對來說的,根本無法判斷,只能比較。一個人的理智與情感是長期所接觸的事物所決定的,因此要想改變不可能短期內達到,只要有意識的改變自己,長時間堅持就可以。比如想多情一些就多看看情感小說,戀愛電影,感傷故事,想更理智一些就多學習物理,看看心理學等等。我自己的理解。

7. 美國心理學家誰把人的動機分為匱乏動機和成長動機

馬斯洛認為,上述五種基本需要是逐級上升的,當較低級的需要滿足後,追求蓋以及的需要就成了驅動行為的動力。

低級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高級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高級低級的內容比較好理解,而關於缺乏性動機(需要)和成長性動機(需要)就不太好理解。基本上認為,前四種為缺乏性需要,自我實現為成渣功能性動機。具體看圖。

馬斯洛需求層次|缺乏性動機和成長性動機的歸類
以下是馬斯洛專著《動機與人格》中的截圖

馬斯洛需求層次|缺乏性動機和成長性動機的歸類
馬斯洛需求層次|缺乏性動機和成長性動機的歸類
通俗的理解就是

馬斯洛需求層次|缺乏性動機和成長性動機的歸類
在咨詢師考試的教材中,同時也說,層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強,低層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層次的需要又叫生長需要。所以,關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有三個關鍵詞。

低級需要(前二)&高級需要(後三)

缺失性需要(前四)&成長性需要(後一)

低層次需要(前四)&高層次需要(後一)

馬斯洛需求層次|缺乏性動機和成長性動機的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