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和諧哲學原理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和諧哲學原理

發布時間: 2021-03-23 08:36:17

『壹』 哲學方面的「和諧」是什麼

和諧是世界的本質!例如: 有一個未知數X,怎麼知道它是多少呢?我們都知道要解方程。方程在哪裡?方程就在和諧當中,我們依據和諧去列方程。也就是說根據和諧的原則能找到這個未知數。這個未知數必須符合和諧才能存在。 和諧也是制約的條件,有一個未知數就有一個制約的條件,有兩個未知數就有兩個制約的條件,形成一個方程組,然後去解方程。有哪些和諧的條件呢?比如:事物必須符合拉普拉斯方程,事物必須符合最小功能原理,事物必須符合邊界條件,有了這些和諧事物得以確定。 一個人,一件事物,不管是大,還是小,也不管是簡單,還是復雜,不管是聰明,還是愚昧,這些外在的形式毫無影響,他們一律都是和諧的。未知數是大是小,並不知道,但是,它必須是和諧的,才能列出方程。和諧是和外在形式無關的,所有事物的本質。它即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必須遵守。 和諧是一切事物的原則,工作、學習、生活、文章,條例,它們內在必須是和諧的,和其它事物的關系必須是和諧的。如果不和諧就不可能存在,一點的變化,必然引起其它的變化,所以是不可阻擋,因為它們有內在的聯系,有和諧的本質。所以,一個謊言,為了掩蓋它,必須編造另一個更大的謊言。一個扭曲,會造成另一個更大的扭曲。斗爭,只是現象,和諧才是它的本質。為什麼要解方程?為了解決問題。只有和諧才能解決問題,和諧就是條件。斗爭只是手段。為了解決問題,不得不,迫不得已,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為了達到和諧,雙方的利益,不得已而為之。為了更高的和諧,斗爭更微妙復雜。就象兩個球隊。這就象比賽,兩個球隊。有人看球賽,就是看輸嬴。有人則不然,他們欣賞的是和諧。比賽,激烈的拼搶,有時還大打出手,他們不和諧嗎?不!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合諧的。他們表面上勢不兩立,其實,他們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利益,那就是達到觀眾的滿意。自己技藝純熟,更希望對方有好的表現。合諧包含著斗爭,與此同時也有妥協。合諧包含著嚴格,也有寬容,和諧包含著一分為二,也包含著合二為一。有陰有陽,方方面面都能存在,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就是物質的本質,物質不滅定律。 為什麼不是極端?因為,互相都有需要,世界是一個整體,所以能找出共同點,共同的利益所在。這是整體觀的表現。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體關系。 生活的樂趣並不在於成敗輸嬴,成者能有多少?不以成敗論英雄。生活也不在於得失,也不在於生老病死。生活是為了體驗韻味,合諧帶給人的感受。比如:2+3=5,5+3呢就等於8,數字不同,有一個加法法則貫穿在其中,這個法則是相同的。在運算中,我們體會到了這個法則。它是客觀的、實際的、合乎邏輯的、完美的,一句話是合諧的。也如打乒乓球,,這樣打過去,就那樣回過來。這種回應是客觀的、合乎規則的。如果打不回來,老是接不著,同樣是客觀規律的展現。通過努力又能接回去了,符合了乒乓球運動的規律,乒乓球飛行的是那樣巧妙。打的是有形的球,體會的是無形的運動規律,有韻味,很合諧。生活中也是如此,方方面面的關系,這樣向社會展示,社會就會這樣的回應,完美合諧。對自己也是如此,生老病死,形象各不相同,但是,無論內部,還是外部,各種各樣的關系變化,那種無形的東西組成了一幅互動的畫面,合諧,讓人感到完美。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有形象的是現象,本質沒有形象。有形象的東西是變換無常的,合諧是本質是能夠永存的。合諧沒有形象,它隱於有形之中,無處不在,合諧是真實因此可以長久。科學家發現了很多規律,這些規律可見嗎?有形嗎?即不可見,又無形象,但是,它確實存在,隱藏在有形事物之中。它們有能量,互相關聯,也是客觀的存在。由於它們的存在,世界才是合諧的。符合規律即是合諧,有人想不合諧,行嗎?答案是:不行!因為,規律有能量,誰想違反規律?做不到!如果能做到,違反規律,那還能算做規律嗎!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的背後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是變化的依據、標准、是絕對的。合諧是唯物主義辯證法試金石。 由可見的事物中,發現不可見的規律,這在科學中彼彼皆是。看到蘋果落地這一可見事物,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看到蘋果落地的人有的是,從中發現這個無形的萬有引力的只有牛頓一人。雖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一般人沒有發現,但是,萬有引力是客觀的存在。它的存在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無差無別。 和諧可以用公式表達出來,也可以是人的感受。滿足方程式即是滿足合諧的條件,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充分條件,是唯一的條件。如果沒有合諧,數值不可能計算出大小,事物不可能確定形態,一句話:不能存在。 再舉一例:一條河流,有多少人贊嘆它?它美好,為什麼?因為,它和諧。它的流動符合拉普拉斯方程式。這個方程式是對流動的液體,那種互相補充,和諧互動的描述。所以,它顯得美,不會缺一塊少一塊。山河大地很美,因為,它原本也是流動的岩漿所凝結,也符合拉普拉斯方程式。發現拉普拉斯方程式的只是一個人,他是用公式的形式表示流體的這一性質。人們卻用感受來體會。有形事物美的原因,是暗藏的一種和諧。它不是具體指某一形象。光禿禿的山有什麼美?一個動物滿肚子屎有什麼美?而生命的美是無形的事物,在於它的合諧和巧妙,說不清,道不明,讓人感到的生命的力量。 頑強和順從,強大或嬌小,以及等等,在言語和形象以外的東西,把內容和形象拋開,感到了一種美,那是無形的。讓人心中升起憐憫、熱愛和改悔,贊嘆上天的偉大。 暗中的東西是什麼?是事物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的和諧決定事物的大小形態。所謂智慧,智慧的人,在於發現這種聯系。當然,也有人感覺不到。雖然,感覺不到,但它們是客觀的存在。音樂、書法、圖畫所表現的也是形象背後的東西,無形的東西,而使人升華。

『貳』 和諧世界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穩定並不一定代表和諧,但和諧一定蘊含了穩定。和諧是相對於人類來說的,它是這樣一種狀況:人與人之間能有好相處,人與自然之間能達到一種平衡,這種平衡隨人駕馭自然的能力的改變而改變,未來的平衡有這樣一種趨勢:人滲透到自然的各個角落在保證自然的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

『叄』 和諧社會的思想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選A不選D,是因為事物個性和共性不同,所以要求同存異,即允許更多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東西存在,這樣才和諧。主題與D矛盾就是對立統不搭界!

『肆』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涉及哪些哲學原理

1.、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群眾的觀點,堅持群眾路線。
3、建設和諧社會是矛盾的斗爭過程,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特點。

『伍』 和諧互助體現的哲學思想

關於和諧世界的哲學思考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當今世界呈現出矛盾多樣化的趨勢,恐怖主義和霸權主義同時對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構成了重大威脅.另外,隨著我國國家實力大幅度提升,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對外戰略持有某種疑慮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基於對和平與發展關系的深刻理解和對當今世界脈搏的准確把握,我國提出建立「和諧世界」的主張,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2.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和諧世界」外交新主張,不僅符合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潮流,符合中國、亞洲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國人民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統,這種新主張,必將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從而更好地推進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3.用聯系觀點看問題.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國家和諧與世界和諧、國家利益與全人類共同利益相結合;堅持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的共同進步聯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繁榮.
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也是構建「和諧世界」的應有之義.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必須承認經濟發展與人口、環境和資源之間的客觀聯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4.用發展觀點看問題,要有創新精神.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處在變化發展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有創新精神.「和諧世界」外交新主張是對我國近年來在國際上所倡導的新秩序觀、新安全觀、新發展觀、新文明觀的繼承和發展,是新時期我國外交宗旨的升華和創新,同時,這種外交理念又根植於中國5000年的文化基礎,是對我國在對外交往中愛好和平、講信修睦、協和萬邦這些文化傳統的發揚光大.
5.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和特殊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事物和解決矛盾時,要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同時又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一刀切.我們主張「和諧世界」理念,繼承了我國先秦思想家孔子 的「君子和而不同」思想,即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國際社會行事應該遵循的准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正如胡主席指出的,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存在差異,各種文明才能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強求一律,只會導致人類文明失去動力、僵化衰落.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差異不應成為各國交流的障礙,更不應成為相互對抗的理由.因此,我們只有堅持包容精神,才能共建和諧世界.

『陸』 構建和諧社會的哲學原理

我這里有一 篇關於和諧社會的馬哲論文 你看看吧 也是從網上找的 不過我不記得是在哪裡了 不好意思

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發展規律的分析和理論描述中,內在地包含著關於社會和諧的深刻而豐富的思想。正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思想,有助於我們對正在進行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作出理性的和規律性的把握。

一、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是以實踐為基礎和紐帶的和諧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過程和實踐活動的結晶,實踐活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紐帶。

1、社會和諧是人類實踐生活的展開形式
社會和諧是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和諧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它是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人類實踐既是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又是社會和諧的動態活動過程。人類社會和諧就是在這一存在方式和活動過程中生存和發展的。

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活動方式,亦即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它同社會存在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說,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本質上就是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也就是實踐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實踐既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又是社會和諧本身,這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的實踐本體論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是以解決社會生產、生活中的矛盾和社會實踐為基礎,它既是一種社會理想,又是一種社會實踐機制,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實踐結果;它不是靜態的、抽象的社會完美模式,而是社會完美的實踐目標與過程的統一。

2、社會和諧是人在實踐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的把握
社會和諧是人作為實踐主體對人類社會的把握。在馬克思那裡,從實踐活動來把握和認識人類社會與以人類主體為坐標系來認識和把握它們是一致的。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書中,馬克思把「感性的人的活動」、「實踐」、「主體」三者等同看待。在他看來,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人不僅生活和活動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而且又不斷地變革和創造自己的社會關系。社會存在是自己的實踐活動的結果和產物,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靜態存在形式,而人的實踐活動是它的動態表現。實踐活動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主體與客體通過一定的中介系統能動而現實的雙向對象化過程。這種雙向對象化過程就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實現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人本化的現實辯證否定運動。

由此可以看出,實踐活動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亦即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它是主體自身不斷重建的活動。它既把人同動物區別開來,建立人與自然之間更新的更高統一和聯系的基礎和紐帶;也是把人聯合起來,建立社會聯系和形成社會和諧的基礎和紐帶;同時還是實現物質的東西和觀念的東西相互轉化,亦即實現社會和諧理想向社會和諧現實轉化,聯結和溝通主觀和客觀關系的基礎和紐帶。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和紐帶,通過激發人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人的實踐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過程,並引導這個過程向著協調、和諧的方向發展。

3、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承認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展開形式,承認從主體地位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就必須承認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是社會歷史的主人。因為,社會存在是人民的存在,是人們的實際生活過程,也就是人們的實踐活動過程。由此看來,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它的基本內容不是已定的或預定的,主要是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創造的自為的物質存在形式,人類實踐活動形成和表現人的現實的家園,活動創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財富,創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文化財富,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

由於人類社會歷史是由一個現實的社會演化和發展而成的,而人類社會和諧又是存在於人的實踐活動之中,把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看作是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必然得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的結論。創造社會和諧的實踐活動,作為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活動方式,是人對外部世界的一種否定性關系,它內在地包含著作為推動社會和諧的原則和創造社會和諧的原則的否定性辯證法。人不像動物那樣肯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狀態,消極地適應外部世界,而是以自身的實踐活動否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狀態,賦予它以合乎人類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為人的目的的「為我之物」。也就是說,通過主體客體化的運動,使人的活動和本質力量凝結和體現在作為活動結果的對象上,創造一個和諧的、動態的「人化世界」;與此同時,通過客體主體化的運動,使客體的本質規定和規律內化為主體的運動和本質力量,這是人的創造活動和本質力量在更高基礎上的回復,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這種內含於實踐活動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既是創造社會和諧的實踐過程本身,又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方法論之源。

把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看作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應把「實事」理解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求是」就是要認識、掌握、運用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規律。由此看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就是人民群眾從事實踐活動並主動把握人民群眾實踐活動規律的思想路線。堅持這一思想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是基礎,就是要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出發,對其實踐活動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再去指導實踐,不斷開拓創造社會和諧新的歷史,這是一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唯物主義道路。 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和諧社會和諧總是表現為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社會和諧既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一般標志,又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最終表現形態。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1、社會和諧是社會進步的和諧

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往往表現為社會進步,是社會進步的和諧。所謂社會進步,是指社會的前進發展,包括社會形態的更替、社會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進化和變革。社會進步首先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具體歷史進程。當活躍的生產力打破了陳舊的生產關系的桎梏,並建立起新的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時,舊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被新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所代替,生產力就得到了解放,從而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人類社會的歷史便進入一個新的和諧階段。社會進步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出現,只是標志著某一舊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結束,而並不意味著社會發展的終止。任何一個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都會按照辯證法和它的歷史必然性有所前進,有所發展,都會在這個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范圍內進行某些改革和調整,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著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對於歷史上依次出現的各種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都應當肯定它們在社會進步中應有的地位,因為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2、社會和諧是人類文明的和諧

自從人類和人類社會產生之日起,就開始了人類文明的歷史。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是客觀世界被人化的程度,是標明文化發展亦即社會進步的程度的特殊形式。「文明」一詞的拉丁文原意為公民的、社會的、國家的,通常被用來說明存在於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區的社會文化共同體。在資本主義社會,一些進步的思想家如傅立葉等,曾提出用「文明」的概念來劃分人類歷史。近代美國民族學家、原始社會歷史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根據生活資料生產的進步,把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分為「三個主要時代———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恩格斯肯定了摩爾根以生活資料生產進步作為人化的根本標志和文明的基本尺度,作為劃分原始社會史的基本原則,「蒙昧時代是以獲取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人工產品主要是用作獲取天然產物的輔助工具。野蠻時代是學會畜牧和農耕的時期,是學會靠人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生產的方法的時期。文明時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的時期。」恩格斯在這里把文明相對於蒙昧和野蠻,文明標志著人類社會歷史的一種進步,象徵著人類的解放。蒙昧和野蠻則標志著人化的程度,象徵著人類從動物界分享的程度。所以,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的總和,人類離動物越遠,標明人化程度越高,人類文明就越發展,社會和諧的文明基點就越高,內容就越豐富。

3、社會和諧是歷史的、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當我們具體地考察某種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現象時,會發現極其復雜的情況。例如,在今天看來,奴隸制是不人道的、蒙昧時代是落後的文明,應予以否定。但如果抽象地說奴隸制不人道,蒙昧時代不文明,它在任何條件下都是一種社會退步或社會落後,那麼就是錯誤的。正如恩格斯所說:「用一般性的詞句痛罵奴隸制和其他類似現象,對這些可恥的現象發泄高尚的義憤,這是最容易不過的做法。可惜,這樣做僅說出了一件人所周知的事情,這就是:這種古代的制度已經不再適合我們目前的情況和由這種情況所決定的我們的感情。但是,這種制度是怎樣產生的,它為什麼存在,它在歷史上起了什麼作用,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並沒有因此而得到任何說明。如果我們對這些問題深入研究一下,那我們就一定會說——盡管聽起來是那麼矛盾和離奇——在當時的條件下,採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以犧牲族類大多數人的利益,換取了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發展,就這個意義上說,採用奴隸制也是一種巨大的社會進步。馬克思也指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構成了貫穿於人類及其社會發展的始終的「永恆的必然性」,「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然與自然進行斗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可見,從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的認識和運用來講,蒙昧時代同樣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基礎之上的,因而它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進步階段。因此,對社會和諧的任何問題,無論是表現為社會進步還是表現為人類文明,都必須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加以考察,把社會和諧看成是具體的、歷史的和諧,把歷史長河中依次更替的幾種社會形態看作社會進步和社會和諧的階梯,把社會和諧觀建立在一系列社會形態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握社會和諧的歷史規律。

4、社會和諧是一種歷史趨勢

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社會和諧作為一種動態的和諧、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它總是表現為一種趨勢,並且其根源在於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首先,社會和諧的深刻根源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在這兩對矛盾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起著決定作用,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最終決定因素,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領域的協調和諧發展。其次,社會和諧是一個辯證否定即「揚棄」的過程。新的社會和諧的確立是建立在拋棄舊有的那些陳舊的、過時的東西同時又保存、發揚了那些積極的、有價值的和諧因素基礎上的。它是一種社會運動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形式。再次,社會和諧也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亦即社會和諧的創造者,是新生產力的代表,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只有人民群眾才能推動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真正動力。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社會和諧雖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不是自發的過程。歷史是人們自己創造的,在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中活動的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社會和諧是人們自覺活動的結果。人們在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活動中要實現預期目的,必須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充分自覺地認識社會和諧發展的規律,按照歷史規律來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實現歷史必然性和人的意志活動的統一。

『柒』 考研政治——和諧社會有關的所有哲學原理!

「和諧」體現了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矛盾專的同一性、斗爭屬性推動了事物的發展。
「社會」體現了社會結構理論(歷史觀的內容)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體現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
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等等

『捌』 人應該於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原理及方法依據

你好,人應該於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依據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從自然角度講人也是物質的,但是人有意識,能夠反作用於自然,所以說物質決定意識——人要於自然和諧相處,意識反作用於物質——人又可以促進或者破壞自然的發展。
由於人的物質性必然要限制人的行為即對人的行為有一個指向:和諧相處,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如果人的意識自我膨脹而不受限制,其行為必然毫無顧及,其自我為中心——萬物之靈就會讓他產生破壞於自然的關系,其結果就是被破壞的自然反過來更加嚴重地懲罰人。

『玖』 哲學和諧的思想說明了什麼哲學道理有

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靈魂.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還是其他思想家,都把追求和諧作為自己的哲學目標.
和諧概念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是以「和」的范疇出現的.較早的記載見於《國語·鄭語》,西周太史史伯為鄭桓公分析天下大勢時指出,西周將要滅亡,原因是周王親小人、遠賢臣,不顧人民的意願,且「去和而取同」.史伯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是最早出現的和諧思想或觀點.在這里,史伯把「和」與「同」作為對立的范疇列出,什麼是「和」,什麼是「同」,它們之間本質的不同在哪裡呢?史伯下面舉例來分析:「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總之,事物是多種因素的集合,它們相互配合,協調組成新的事物,達到理想的效果.和諧內在的包含多樣性、差異性、矛盾甚至沖突,但是,事物最終會達成更高層次的統一與協調,即和諧.所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和」,就是「以他平他」,即不同的事物構成一個整體,形成多樣性的統一.同時,史伯也論證了和諧的作用,在他看來,「和實生物」,和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只有一種聲音談不上動聽的音樂,只有一種顏色構不成五彩繽紛,只有一種味道稱不上美味,只有一種東西就沒法進行優劣的比較.相同的事物不能產生新的事物,也就是說,「同則不繼」.
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和諧概念不斷獲得了豐富的內涵.「和諧」與一切美好的東西緊密相連,如和平、和睦、和氣、和善、和美、和樂、祥和、柔和、溫和、親和等等,由此「和諧」被視為中國文化的審美理想和至高境界.《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里的「中」是自然人的狀態,而「和」是社會人之符合禮儀法度從容自然的理想狀態,就是人們追求的和諧狀態.
和諧思想要求人們堅持和諧的原則.就是說,要承認事物的多樣性,差異性,甚至是矛盾性.人們不能用整齊劃一的,絕對化的思想看待事物.要正確的認識事物,正確的分析和解決問題,必須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充分尊重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善於處理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孔子認為能不能堅持和諧的原則是區分和衡量君子與小人的標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