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儒家管理哲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儒家管理哲學

發布時間: 2021-03-23 08:23:35

『壹』 儒家對於管理者自我修養和自我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西方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看來,沒有自我管理,就沒有真正的管理。管理首要的在於管理好自己,然後再管理別人和團隊。

那麼,在管理自己以前,有必要問一下:自己是誰?

西方哲學對於「我是誰」的問題,追問已久。西哲之父蘇格拉底就是以此做為哲學的主要命題,並開始推演的。

然而,儒學何以面對「我是誰」呢?

再論儒家的自我管理
在孟子看來,人之初,性本善。他創造性地發揮了「仁之四端」一說。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 此四心,人天生就俱備。

在另一位儒學大師荀子看來,恰恰相反。他認為人之本性,天生就喜歡財利,所以就有了爭搶掠奪,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並沒有直接談論這些問題。他只是說:顏回這個學生,他的心可以長時間不違背仁德,其餘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他親選的接班人。尚且不能始終按照仁的要求行事,可見孔子也意識到人心的復雜。

再論儒家的自我管理
在現代心理學中,《九型人格》一書將人分成九類,其中最具欺騙性的,莫過於完美型人格。因為一個事事、時時追求完美的人,在自處時,可能是另外一幅面目。

不久前抓獲的甘肅白銀市的連環殺手,在14年間,對11名年輕女性痛下殺手,強奸、搶劫、侮辱屍體。而現實中,他也只是一個經歷過高考落榜、報考飛行員失利的普通老人,甚至還一臉和善!

再論儒家的自我管理
既然人心若此,儒家何以實現自我管理呢?

自我管理的儒家方式

《論語》雲: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所雲,並不全是孔子言論。這一句,就是孔子晚年所收弟子曾參的話。《論語》中多次出現曾子的話,有人懷疑《論語》一書出自曾子、曾子的學生。

曾參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問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老師教的知識是否學好?

再論儒家的自我管理
儒家正是通過這樣的自我反省、自我追問,實現了現代管理學中自我管理。

這樣的反省與追問,是內在管理的過程,是對自己思想、心態、知識的管理,經過反復的自我拷問,最終深化自身的認知水平,內化為意識的一部分,升華自己的心智與人格。另一方面,也是對人心、世道的把握,是了解他人、融入社會的過程。

曾子的這句話,如果加以仔細分析,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一是反省工作;二是反省交往;三是反省學習。

可謂字字切中要害。現代人的日常幾乎被全部覆蓋了:對工作的反省,可以改進工作措施;對交往的反省,可以改善人際關際;對學習的反省,可以提高認知水平。如是,則可以提高工作能力、交際能力、學習能力,成為工作上可靠、朋友圈裡可靠、知識水平可靠的「好同志」,這無異於一個完美或接近完美的人。

由此可見,儒家通過內省實現了高度的自我管理,這樣的內省不僅僅是成為道德君子的人格楷模、聖賢之道的高潔之士,更是業務能力(實踐)、交際能力(情商)、學習能力(智商)的全方位提高,這樣的內省極具現代意義。

『貳』 儒家思想與管理的聯系

儒家的管理思想及其發展

(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2)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設。儒家十分重視人在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可以說對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論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這種觀點和儒家的哲學是分不開的。一切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治人而展開的。形成性善論和性惡論兩種人性的假設。

(3)儒家對組織的獨到見解。在中國幾千年之前就明白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能群——分——義,群是建立組織結構,分是實行分工,而人之所能建立組織結構和實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與人之間存著「義」。

(4)儒家在管理上偏重於禮和義,認為這是達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對於禮和義儒學理論都有較多論述,當群體建立起來後利用分來進行分工,再用禮來規范,用義來協調,使組織高效運行。

(5)儒家的管理思想。對於如何管理,儒家採取的是「仁」、「德」和「禮」。「仁」是儒家理論的核心, 「德」。「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 「禮」作為外在的管理規則。

(6)儒家實質是社會倫理學,是社會管理與政治的理論基礎,以此而區別於其它諸子百家,從倫理到實踐不但是通過教育,同時也是體制化模式實施,因而在歷史不同時期有其特有的形態,以法治、法制的方式或是以人治、政策的方式等來實現社會管理。

儒家管理思想目錄:第一章 以人為本: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徵
第一節 對以人為本管理的理解
第二節 "敬德保民"是人本思想的萌芽
第三節 以人為本管理哲學的創立
一、人為萬物之靈
二、人為五行之秀
三、人為宇宙的中心
四、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第四節 以人為本是現代管理的核心
第五節 對中國特色以人為本管理模式的探索
一、儒家人本管理模式的內涵
二、儒家人本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三、西方現代的人本管理模式
四、如何探索中國特色的人本管理模式
第二章 人性本善: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基礎
第一節 人的本質規定
第二節 西方管理學中的人性假設
一、經濟人假設
二、社會人假設
三、自我實現人假設
四、復雜人假設
五、自由發展人假設
第三節 性善論與內驅力
第四節 性惡論與外驅力
第五節 《周易》的元善防邪論與中合驅動力
第三章 道之以德: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激勵機制
第一節 西方的激勵理論
第二節 德治與自律化管理
第三節 法治與強制性管理
第四節 自律與他律的統一
第五節 東西方激勵機制的比較
第四章 仁愛之心: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一
第一節 東方文化中的仁愛思想
第二節 西方文化中的美德、善的思想
第三節 仁愛思想在管理中的現實價值
一、"仁愛"思想是管理者實現管理目標的道德要求
二、仁愛思想是被管理者實現自身價值應有的道德素質
三、仁愛思想是企業實現其宗旨的有效價值選擇
四、仁愛思想是企業內部維護團結和增強凝聚力的基礎
五、仁愛思想也是企業成為一流企業的重要條件
第五章 忠恕之道: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二
第一節 "忠恕"之道是仁愛思想的重要內容
第二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管理價值
一、國家行政管理者要施德教於民
二、國家行政管理者要施仁政於民
三、國家行政管理者要施富裕於民
四、國家行政管理者要給大眾建立一個精神生活的樂園
第三節 "忠"在管理中的現實價值
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於自己企業的利益
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於自己企業的理念
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於自己的本職工作
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於職業道德
第四節 "恕"在管理中的現實價值
一、"恕道"是維護企業內部人際和諧的道德基礎
二、上級與下屬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都應該講"恕道"
三、實行"恕道"管理,必須實行"中道"
四、實行"恕道"管理,必須遵守"所欲與之,所惡勿施"的原則
第六章 誠信為本: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三
第一節 誠信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規范之一
一、"誠信"是儒家的五種基本道德之一
二、《周易》中的誠信
三、"誠信"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 恪守誠信,反對任何欺詐行為
第三節 誠信是企業生存發展之根本
一、企業內部的管理者對被管理者、下級對上級、員工與員工之間要建立信任機制
二、要建立企業與用戶、消費者的誠信機制
三、企業與企業、公司與公司之間也必須建立起誠信機制
第七章 見利思義: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四
第一節 "義"是人類社會的根本道德規范
第二節 正確認識儒家的"義利之辨"
一、駁對孔子義利觀的歪曲
二、駁對孟子義利觀的歪曲
三、對董仲舒義利觀的修改而產生的偏頗
第三節 "見利思義"、義利合一是儒家義利觀的真諦
一、"見利思義"、義利合一是儒家義利觀的第一要義
二、"見利思義"的歷史故事
第四節 "見利思義"在現代管理中的意義
一、正確處理企業內部的義利關系,是維護企業內部和諧與團結的基礎
二、正確處理企業與社會公眾、國家之間的義利關系,是企業獲得回報的出發點

『叄』 靜的管理文化(<儒家管理哲學讀後感>)

[靜的管理文化(<儒家管理哲學讀後感>)]
靜的管理文化指的是中國管理文化,在這里特指儒家的管理文化,靜的管理文化()。與其相對的,則是動的管理文化,特指西方的管理文化。二者的區別即在動靜。

儒家的管理文化。黎紅雷先生在其《儒家管理哲學》一書中,將儒家的管理哲學分為兩個部份,一是管理的哲學論,包括「唯人則天」的管理本體論、「知治一致」的管理認識論、「執經達權」的管理方法論和「義以生利」的管理價值論;一是哲學的管理觀,包括「勞心治人」的管理本質觀、「人性可塑」的管理人生觀、「能群善分」的管理組織觀、「無為而治」的管理行為觀、「道之以德」的管理控制觀和「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標觀。黎紅雷先生對儒家思想和管理的融合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以上之劃分不能不說是切中了儒家在管理方面的精華之處,嚴謹而有條理,儒家管理哲學的經典之作。

但是,對於儒家的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適用於我們這個時代,對我們這個社會的實際能有多大用處。黎紅雷先生在此書中並未對此有專門之論述,只是在《余論》一章中稍有涉及,讀後仍嫌不夠。本文即對此而發。

我們這個時代是一種什麽樣的狀況?記得有個觀點認為現在的人類社會是叢林法則的社會。或許現在正在對這個法則的合理性進行反思,但是我認為至少在現在,叢林法則仍是人類活動的標准,讀後感《靜的管理文化()》。所謂「笑貧不笑娼」即是例證。不管政府對國學,對道德有多提倡,在民間至少是有錢就是大爺。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儒家的管理文化是否具有適用性?要知道我國古代講究道德、講究君子謀\道不謀\食,講究修文德以服四方,這是因為在古代,不管是漢唐還是宋明,真正的亡種危機並未出現。可以說,整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始終處於只有內憂沒有外患的境地,即使五胡亂華,即使蒙古佔領中原,即使滿族獲得九鼎,但是在情感上,大部份人並未將之作為異族來看,並有他們在物質上統治我,我們在精神上同化他的感覺。歷史也確實是這樣,無論是五胡、蒙古、滿族最後都歸結於中華民族!

因此我認為儒家管理文化它的創生和存在發展的環境,都是一個相對靜止的環境,即使內部多麼動湯,也只是家裡的事情,不是不同種族之間的斗爭,所以它有一種靜的特質。就如上文所引之《儒家管理哲學》一書,其對儒家管理哲學的分析中,所謂修己安人,所謂道之以德,所謂無為而治,所謂人性可塑,所謂義以生利,所謂知治一致等等都表現出將管理的對象放在一個相對靜止的環境中來看的態度,因為只有沒有外來的危機,才有從自己做起,推己及人這個思路的合理性。

既然這樣,儒家管理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適應我們這個社會?
〔靜的管理文化()〕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肆』 儒家思想對我們當前的企業管理主要有幾大貢獻

http://www.pudongbuilding.com/Files/L5.pdf

第3篇:儒家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
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任何一種管理都必須適應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和社會歷史背景,都必須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相結合。因此,對儒家管理思想加以繼承、發揚,對於提高現代企業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遠在先秦至漢初期間就形成了眾多的流派。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以儒學為主幹兼容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論體系,從此,儒學成為封建統治的指導思想,並貫穿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當今時代,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如果能把儒家文化的精華運用於企業管理之中,是非常有意義的。
儒家「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人本理念是指管理主體在管理實踐中一切從人出發,以人為根本,進而調動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的思想觀念。儒家的管理哲學帶有鮮明的「人學」色彩,其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中人性管理思潮具有趨同性。「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與儒家「以人為貴」的管理思想有著十分相似的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仁學。「仁」,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和理論基礎。「仁」有許多種定義,其中最重要的是「愛人」,如「君子篤於親」、「故交不遺」、「泛愛眾」,說的都是「仁者愛人」,仁學的精神實質就是「愛人」。作為一種思想體系,仁學包括哲學、倫理、道德、宗教等一系列屬於精神領域的學科。仁學主張以仁為管理的核心,凡事都以仁愛為原則,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要求關心人、重視人、愛護人。儒家管理思想不僅發現了「人」,而且揭示了人的普遍性質——仁,注重人的價值,「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崇德尚法,尊賢善聽。儒家崇德尚法的管理觀點,是說要從「德法」兩方面進行管理。「德」即正德,端正品德:「法」指刑法。「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很明確地把德教和刑法看作是管理的兩個方面,「刑以佐德助治」,「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以是和」。儒家管理思想認為,只有德化才能將管理者的合理意圖變成被管理者的自覺行動,將管理者的管理變成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但德化不能代替一切,沒有優良的法度,不能給人的思想行為以正確的引導和規范,也談不上高效的管理。儒學的剛柔並濟,恩威並用,寬猛齊施的管理實踐,對現代管理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儒家還進一步認為,尊賢善聽、群策群力是實現管理目標的保證。首先要尊賢,儒家認為,要做好管理,必須是「賢者在位,能者在職」。那麼如何舉賢呢?一要知人,「聽其言而觀其行」。二要不分親疏,任人唯賢不唯親,「眾惡必察,眾好必察」,意思就是對於世俗的毀譽不能盲從,必須深入實際,認真考察,弄清真相,從而得出正確結論。三要不拘一格選用人才,破格任用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四要「無求備於一人」,對於任何一個人都不要求全責備。
「人和」的整體管理戰略,突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諧也」,指不同東西的和合與統一,它強調不同事物、因素、成分的有機結合,適度調整,措置得當。儒家管理思想不斷追求的目標就是和諧。「和」是儒家管理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價值准則。可以說,儒家「和諧」的管理思想體現出崇尚團結、講求團隊協作的價值觀念。
儒家倡導「以和為貴」,但堅持「和而不同」,要求人們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允許存在差異性、多樣性,「和中有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從社會歷史觀上說,「和而不同」是要求管理者必須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具有「泛愛眾而親仁」的人本思想。
管理者應「修身養性」、「明德自律」、「剛健有為」。儒家管理思想十分重視對管理者自身素質的要求,認為管理者道德人格的完善,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君子德風,小人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因此,管理者要不斷加強自身素質,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加強管理,必須強調修身,即加強管理者的個人修養。「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儒家管理思想在強調修身的同時,崇尚剛健有為,「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剛毅而木訥近仁」,肯定「剛」是有重大價值的管理倫理品德。
儒家管理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對企業進行科學的管理,就是要應用科學的管理理念,合理地組織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本身既有的各種資源,調動企業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作為我國古代很有影響的儒家管理思想,它的價值、作用毋庸置疑,將儒家管理思想很好地運用於現代企業管理,一定會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拓展企業的生存空間。
確立人本管理理念。人是企業系統構成要素中最活躍、最積極、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因而企業管理必須以人為本。企業要重視員工、關心員工,尊重員工的個人特性,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當然,強調重視員工的自身價值並不是宣揚個人利己主義,而更多的是強調群體價值。企業要善於把員工的個人價值轉化為企業價值,善於選擇賢才,通過公平、透明的競爭機制和保障機制,鍛煉員工的意志,培養他們的品格,為他們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氛圍。
確立「為政以德」的管理理念。儒家「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來說,仍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一名合格的現代企業管理者,要講求道德形象,而不能只以權力壓人。同時,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企業管理者,特別是主要管理者,都應該遵章守法,自我約束,接受監督;做事公道無私,胸懷坦盪,工作勤奮努力,勇於創新。管理者應該「修己安人」,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忠信篤行。管理者的風格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運行效果。儒家管理思想認為,管理者必須從多個方面進行學習和修養,才能使自身具有與其職務相稱的素質,即「修己」。並且,還要從「修己」到「安人」,即從自我管理走向社會管理。企業管理者,尤其是高層次的管理者,必須講「信」。如果表裡不一,言行相悖,就不能取信於眾。管理者要「言忠信,行篤敬」,這里所說的「信」,一是要講信用,二是要取得別人的信任。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取信於人是管理的首要條件。「君子信而後勞其民」,管理者的信用不僅指言而有信,言而必行,還指他管理的企業在政策、規定等方面的連續性。
現代企業管理要強調「人和」。現代企業是一個綜合系統,是多層次的有機結合體。怎樣協調各種關系,怎樣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儒家「以和為貴」的管理思想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是現代企業管理中極為重要的因素,要保持企業的和諧,就要從組織和個人兩方面來加強。在組織方面:一是要建立一個優秀的領導集體。領導集體的思想品質、業務能力是組織內人際關系和諧必不可少的條件。二是要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分工清晰、責權明確的組織結構有利於改善人際關系。在個人方面:企業的每一位員工,要真誠地待人接物,給人親和感,關心別人;管理者要有博大的胸襟,敢於犧牲自己的利益,要處理好上下級關系,特別要處理好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的關系。
綜上所述,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而一個人、一個民族不可能割裂傳統文化的影響,企業管理活動也離不開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記。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任何一種管理都必須適應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和社會歷史背景,都必須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相結合。因此,對儒家管理思想加以繼承、發揚,對於提高現代企業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伍』 什麼是儒家的管理思想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有關內容,對於歷史,我們要傳承。正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等經典思想一樣,儒家學說的管理思想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發展和推進有道社會的和諧進步,這是人類始終在求索和踐履的一個關於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恆問題。正是在對這一問題的自我主動認識和實踐中,人類由遠古走向現代文明,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是,由於人類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實踐,是一個不斷更新遞進的社會活動,因而關於這一問題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經形成而不再變化,它將隨著人類的生存而存在,並將隨著人類的進步而更新。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對這一問題認識實踐的豐富智慧的結晶。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組成部分,對此具有很深的認識。從儒家文化的內容特徵上看,還是從儒家文化的價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說,儒家文化實際上是關於如何管理人類自身社會行為的學說。儒家的管理哲學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體內容,它構築了儒家文化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作用。
由於儒家的理論本身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我們只能對其中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進行一些分析。我們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為這么幾個方面來看:首先是管什麼?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誰來管?儒家的回答是「勞心者治人」;最後是怎樣來管?儒家的回答是「和為貴」。對這三個方面儒家都有一些獨到的見解。

儒家十分重視人在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可以說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論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這種觀點和儒家的哲學是分不開的,儒家有一句話很能反映這個哲學。「天地之性人為貴」。所以貴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個根本觀念。在儒家看來,天地之間只有人是最寶貴的,是萬物之靈。這同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把人看成社會的最重要的財富有關,那時是以人口的多少來反映國家的強弱。所以在儒家看來,一切的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治人而展開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麼就要對人進行分析。孟子認為,從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為善良人的,至於人的不善不能歸於他的本性,這是由於後天的各種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蓋起來了。另外,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去追求善,則善就會丟掉,而表現出來的是惡。
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荀子則主張「性惡論」,荀子的性惡論是直接為儒家的「禮」而服務的,在於為實現國家的管理活動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所以,管理者們,必須對一般的老百姓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化和管理,這樣才能使之從善,才能把國家管理好。
儒家對於人性的假設,從理論的深度來說,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偏重於道德。從管理的對象來說,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是著重於整個國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於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論。至於惡的來源,儒家的理論認為人的本性是來源於天生的,而改變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對人性的假設方面和對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當多的見解,認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過自身的修養來解決,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個人最高的奮斗目標是做聖人,並提出向此目標奮斗的途徑。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和他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對後人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於禮和義,認為這是達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對於禮和義,儒學理論都有較多論述,當群建立起來後利用分來進行分工,再用禮來規范,用義來和諧,使之達到良好的組織運行。
荀子認為:人們生來就有無窮的要求和慾望,有慾望而不能滿足,則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沒有一定的限度,則不能不引起爭奪,一有爭奪就會引起混亂,一有混亂就會導致貧窮。國家的管理者為了制止這種混亂的局面,就要制定禮和義,劃分等級,以調節人們的慾望,滿足人們的要求,從而使人們的慾望不至於因為物資的不足而得不到滿足,物資也不至於因為人的慾望而用盡。這就是儒家對於由誰來管理和通過什麼管理的要旨。
仁是儒家理論的核心,其主要的內容有這樣幾點:首先就是能夠身體力行的人才能稱上仁,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時,在不同的時候有著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愛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難而後獲」,第三次則更為具體了:「居恭處,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來帶動其他人;二是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必須要有一種愛心,而且還要知道干什麼事都會遇到困難,克服了困難然後才會有收獲;更為重要的是人在一個集體中活動,一種集體主義的精神才是一種真正的仁。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種理想的社會。他認為:凡事以民生安定為第一位,這是實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會才會穩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備「德」,再將「德」推廣,教導每個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說與國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德」。「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來,管理者要講求道德,以之作為自己的治國方針,這樣自己就可以取得無為而治的效果。在儒家看來,要治理一個國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帶頭實行好的道德規范,就足以把國家治理好了。
孟子還具體說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實力來使人服從,人家不會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的實力本身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過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悅誠服,這樣,天下無不心服地歸順於王者。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從道德教化的角度出發來進行管理的。在儒家看來,道德教化是一個國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種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則;要想使廣大人民迅速地歸附,這種歸附是心悅誠服的,那麼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
但是儒家並不是不講外在的管理規則,他們用的是「禮」,即所謂的「齊之以禮」。我們知道「禮」實際上是社會各種活動的一項規則,是社會的一種控制手段,其本質是在於規范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使得整個社會聯系在一起,這樣才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這是一種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禮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
總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其管理的終極目標,以管理者的自我修養為管理的前提條件,對人的內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轉化為誠服的臣民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來施行管理的。儒家的學說,從來沒有提到效率和發展生產,這就給中國幾千年的生產力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作為一個指導全國的文化體系卻不能提高生產力,這不能不說是儒家學說的一個悲劇。
雖然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滄桑,但儒學依然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質為後代所賞識,盡管在中國極度動盪的歷史時期曾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卻未能抹殺其光輝,尤其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它一直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世界的東方以至於整個世界。其中既有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同樣也有著封建的糟粕。無論它是什麼,歷史告訴我們,它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陸』 3. 道家和儒家的管理哲學有何關鍵區別我們應如何借鑒

道家講究。。萬物隨緣。。。儒家講究做人,做事要有基本的原則。道家要求不違背自己的本性。更多的是一個個體的存在。而儒家講究是一個與社會在一起而又出淤泥而不染的狀態。

『柒』 什麼是儒家管理思想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有關內容,對於歷史,我們要傳承。正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等經典思想一樣,儒家學說的管理思想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發展和推進有道社會的和諧進步,這是人類始終在求索和踐履的一個關於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恆問題。正是在對這一問題的自我主動認識和實踐中,人類由遠古走向現代文明,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是,由於人類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實踐,是一個不斷更新遞進的社會活動,因而關於這一問題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經形成而不再變化,它將隨著人類的生存而存在,並將隨著人類的進步而更新。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對這一問題認識實踐的豐富智慧的結晶。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組成部分,對此具有很深的認識。從儒家文化的內容特徵上看,還是從儒家文化的價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說,儒家文化實際上是關於如何管理人類自身社會行為的學說。儒家的管理哲學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體內容,它構築了儒家文化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作用。
由於儒家的理論本身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我們只能對其中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進行一些分析。我們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為這么幾個方面來看:首先是管什麼?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誰來管?儒家的回答是「勞心者治人」;最後是怎樣來管?儒家的回答是「和為貴」。對這三個方面儒家都有一些獨到的見解。

儒家十分重視人在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可以說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論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這種觀點和儒家的哲學是分不開的,儒家有一句話很能反映這個哲學。「天地之性人為貴」。所以貴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個根本觀念。在儒家看來,天地之間只有人是最寶貴的,是萬物之靈。這同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把人看成社會的最重要的財富有關,那時是以人口的多少來反映國家的強弱。所以在儒家看來,一切的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治人而展開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麼就要對人進行分析。孟子認為,從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為善良人的,至於人的不善不能歸於他的本性,這是由於後天的各種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蓋起來了。另外,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去追求善,則善就會丟掉,而表現出來的是惡。
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荀子則主張「性惡論」,荀子的性惡論是直接為儒家的「禮」而服務的,在於為實現國家的管理活動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所以,管理者們,必須對一般的老百姓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化和管理,這樣才能使之從善,才能把國家管理好。
儒家對於人性的假設,從理論的深度來說,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偏重於道德。從管理的對象來說,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是著重於整個國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於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論。至於惡的來源,儒家的理論認為人的本性是來源於天生的,而改變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對人性的假設方面和對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當多的見解,認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過自身的修養來解決,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個人最高的奮斗目標是做聖人,並提出向此目標奮斗的途徑。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和他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對後人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於禮和義,認為這是達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對於禮和義,儒學理論都有較多論述,當群建立起來後利用分來進行分工,再用禮來規范,用義來和諧,使之達到良好的組織運行。
荀子認為:人們生來就有無窮的要求和慾望,有慾望而不能滿足,則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沒有一定的限度,則不能不引起爭奪,一有爭奪就會引起混亂,一有混亂就會導致貧窮。國家的管理者為了制止這種混亂的局面,就要制定禮和義,劃分等級,以調節人們的慾望,滿足人們的要求,從而使人們的慾望不至於因為物資的不足而得不到滿足,物資也不至於因為人的慾望而用盡。這就是儒家對於由誰來管理和通過什麼管理的要旨。
仁是儒家理論的核心,其主要的內容有這樣幾點:首先就是能夠身體力行的人才能稱上仁,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時,在不同的時候有著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愛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難而後獲」,第三次則更為具體了:「居恭處,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來帶動其他人;二是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必須要有一種愛心,而且還要知道干什麼事都會遇到困難,克服了困難然後才會有收獲;更為重要的是人在一個集體中活動,一種集體主義的精神才是一種真正的仁。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種理想的社會。他認為:凡事以民生安定為第一位,這是實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會才會穩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備「德」,再將「德」推廣,教導每個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說與國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德」。「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來,管理者要講求道德,以之作為自己的治國方針,這樣自己就可以取得無為而治的效果。在儒家看來,要治理一個國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帶頭實行好的道德規范,就足以把國家治理好了。
孟子還具體說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實力來使人服從,人家不會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的實力本身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過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悅誠服,這樣,天下無不心服地歸順於王者。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從道德教化的角度出發來進行管理的。在儒家看來,道德教化是一個國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種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則;要想使廣大人民迅速地歸附,這種歸附是心悅誠服的,那麼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
但是儒家並不是不講外在的管理規則,他們用的是「禮」,即所謂的「齊之以禮」。我們知道「禮」實際上是社會各種活動的一項規則,是社會的一種控制手段,其本質是在於規范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使得整個社會聯系在一起,這樣才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這是一種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禮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
總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其管理的終極目標,以管理者的自我修養為管理的前提條件,對人的內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轉化為誠服的臣民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來施行管理的。儒家的學說,從來沒有提到效率和發展生產,這就給中國幾千年的生產力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作為一個指導全國的文化體系卻不能提高生產力,這不能不說是儒家學說的一個悲劇。
雖然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滄桑,但儒學依然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質為後代所賞識,盡管在中國極度動盪的歷史時期曾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卻未能抹殺其光輝,尤其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它一直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世界的東方以至於整個世界。其中既有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同樣也有著封建的糟粕。無論它是什麼,歷史告訴我們,它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捌』 簡述儒道墨兵法的管理哲學思想要點

管理要點
儒家注重自我修養
道家注重順應天道
墨家注重個人利益
兵家注重具體形勢
法家注重維持法律

『玖』 儒家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有什麼啟示意義

試論儒家的經濟倫理思想
儒家經濟倫理思想的最大價值.莫過於它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揚棄.已經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企業文化的母本.我們現在更多的.不是去考慮如何去修剪它的細枝末節.去順應所謂的[新潮".而是要從[源頭"的角度去更多地吸收和繼承它的精華.一方面肯定其主體作用.看到它在當代經濟生活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和道德影響.另一方面.又看到它存在的傳統缺陷.這些缺陷顯然不是主要因素.但也應引起足夠的警惕.
價值:<論語加算盤
按照西方管理學的理論.管理模式大致有所謂X.Y.Z三種.X理論將人性假設為惡的.人被視為[經濟人".固而實行[標准化"模式.管理方法是命令式.簡單粗暴的.Y理論將人性假設為善的.人被視為[社會人".強調人的主體作用.實行[參與管理".Z理論提出人是因時.因地.因各種復雜因素而採取適當反應的[復雜人".因而在管理方法上要因人.因工作性質不斷變化.運用靈活多變的激勵方法.被稱為[權變理論".Y.Z理論都屬於人本主義管理理論范疇.在20世紀初以前.X模式佔主導地位.在20世紀中期以後.Y模式風行一時.目前.Z模式正逐漸被廣泛採用.那麼.儒家經濟管理思想到底屬於哪種模式.它的現代價值何在呢?筆者認為.總的來看.儒家文化.儒商的管理模式是一種尊重人.發揮人的自身內在積極性的人本主義管理理論和方法.用形象的話說.是[<論語加算盤"的管理模式.其具體表現在:
1.儒家以人性論為哲學基礎.主張以性善論為主的性多元論.這種人性思想符合現代管理學的人性假說.儒家的人性准繩以孟子[性善"論為主.又有荀子[性惡"論.還有董仲舒的[性三品"等性有差等說.輔之以宋儒的天命.氣質之性說和習氣可塑的理論.說明在人性本體的哲學問題上.儒家與西方管理學Y.Z理論的人性假說相一致.儒商以儒家的人性善和人性多元的人性思想作為管理的哲學基礎.以尊重人.相信人.發揮雇員的內在積極性.以[禮制"作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時.儒商也很重視制度管理.如本世紀初宋則久經營的國貨售品所就規定的包括企業組織設施.財會管理.進貨管理.人事管理等完整的規章制度.確保了企業管理的高效性.在現代.企業管理仍然應該實行禮法兼用.以禮為主的管理方式.在相信和依靠職工的勞動積極性的基礎上.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勞動紀律.特別是提高職工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能力.由於我國企業員工素質普遍較低.而且體現社會化大生產的科學管理也比較落後.因而科學管理是企業管理中不可逾越的重要環節.企業文化建設只能包含而不應取代科學管理.逐步走向管理民主化.決策科學化.財務公開化.行為合理化.
2.儒家以人本主義為管理哲學.符合現代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趨勢.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范蠡.春秋時期就提出[擇人"和[不責於人"的用人原則.強調經濟人才的作用.在古代的晉商那裡.就創造出[經理制".發揮管理人才的作用.有些論者評述:[要說`用人不疑`和`知人善任`.晉商可以說是當之無愧."在企業經營中.儒商注重發揮人的第一因素的作用.並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把[得人心"作為發揮人的內在積極性的前提.因而千方百計地照顧本企業職工的切身利益.使職工心甘情願在為企業出力.儒商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對現代企業管理具有重要的啟示.那就是企業管理要以人為中心.而對人的管理要以[得人心"為基礎.近些年來.西方管理學興起了[三P"理論.三P是指企業是為人的需要而存在和生產的(for the peopke).企業是依靠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by the people).企業最重要的 資源是人和人才(of the people).也就是把人置於企業經營管理的中心地位.美國大企業家.全美食品同業公會主席法蘭西斯說:[你能用錢買到一個人的時間.你能用錢使一個人在一定的時間內.停留在一定的地方.你也能用錢在一天或一個小時內.買 到別人一定的肌肉動作.然而.你卻不能用錢買到熱情.買到主動 .買到忠誠.也不能買到一個人對事業的奉獻."
3.儒商家族結構的親情式管理具有極大的凝聚力.儒家文化是家國結構的宗法性文化.儒商企業在組織結構上家族特徵也十分明顯.儒商的管理是家族式的管理.中國古代工商企業之間.提倡[同鄉扶助".在經商要地建有[會館".組織[同鄉會".用以壯大勢力.所謂微商.晉商.贛商.粵商.閩商等商幫的形成.就是宗族社會在商業經濟領域的再現.在企業內部.老闆大多數喜歡僱用親戚.同鄉.把師徒關系看成是長.晚輩的關系.提倡[孝",把徒弟之間的關系看作是兄弟關系.提倡[悌",宣揚企業內部[親如一家".這種管理結構對於企業的目標整合.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便不是均由親戚.同鄉組成的大企業.也同樣是十分講究家族結構和親情式管理.如舊中國擁有16家分號.從業人員達500多人的瑞蚨祥布店.就將企業內部人員分為若乾等:東家.經理.吃股人員.內伙計.後事.伙計與東家有師徒關系.如果工作賣力.有可能[時來魚化龍".被東家提為經理或吃股人員.得到定期分紅.這就使雇員視瑞蚨祥為家.為其效力賣命.當時在瑞蚨祥就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生願在蘇杭.死願在瑞蚨祥".在現代.企業管理當然不能搞[家天下".人們評述[家族式管理"只適應企業起步時期.是一種減少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但卻不利於企業深入發展.特別是不適用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族制"企業管理文化.但是.吸取儒商親情式管理有利於增強企業凝聚力的一面.顯然是有意義的.
4.儒商靈活的經營戰略是現代企業管理智慧的寶庫.儒商不僅以道德經商為特色.而且突出地體現了經商的智慧.儒商是敢於並善於進行商戰的商人.一方面.以智慧經商必須有遠見卓識.判斷准確.部署得當.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子貢.孔子稱贊他[臆則屢中".善於[求善價而沽".故其富可以與君王[分庭抗禮".范蠡提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的經營策略.十九年中三致千金.白圭提倡[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被奉為商人的鼻祖.另一方面.以智慧經商還要有超人的膽略和魄力.如包玉剛收購香港九龍倉.王永慶買斷台塑公司股權等.都冒著傾家盪產的危險.而他們則敢於面對風險的挑戰.在競爭中取勝.許多商賈總結了具體的經營秘訣.如:全聚得提出經營[三字經".即鴨要好.人要能.話要甜,胡開文墨店總結出[三不可"生意經.即祖法不可依.陳規不可循.老店不可畏.這些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都可以拿過來為我所用.
5.儒商[顧客滿意"的經營方針體現了現代企業管理的最終目的.儒家經濟倫理精華主張[立人".[達人".[推己及人"的[利他"精神.儒商把這一原則轉換為[質量第一".[顧客至上"的管理原則.與現代管理實行的[CS"戰略是一致的.所謂CS戰略.就是讓顧客滿意(Consumer Satisfaction).從產品質量.品種.規格.到銷售服務的態度.環境以及售後服務等.都以顧客為出發點.質量第一.顧客至上.這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的信條.儒商決不會因蠅頭小利傷害顧客.正如陸贄所說:[吝小失多.廉賈不處"(<陸宣公翰苑集*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早在本世紀初.冼冠生就以[本心.本領.本錢"三個立業之本為基礎.提出三個至上.即[信譽至上.顧客至上.質量至上".海爾集團根據TQM理論和ISO9000標准.創造了[CEO管理方式"(即[日清日高海爾模式").推行[高標准.精細化.零缺陷"的質量第一戰略.使海爾集團成為世界知名企業.古今儒商奉行的[顧客滿意"的經營方針.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缺陷:[親親".[謙和"與[官本位"
儒家的經濟倫理思想.最具特點和優勢的.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作用.支持人的發展.協調人的關系.而正是由於這一點的過份側重.產生了它的傳統缺陷:家族經營--[親親".羞於競爭--[謙和".以及體現人的唯一價值取向---[官本位".
1.家族經營.阻礙了企業的擴張和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建立
儒家十分重視封建血緣關系.主張[親親"(<孟子-盡心上).[親親是第一件事"(<朱子語類卷20).反對墨家的[兼相愛"(<墨子-兼愛中).[愛無差等"(<孟子-滕文公上)說.反映在經濟上.家族經營是儒商乃至華人企業傳統的組織方式.這種家族經營的方式具有管理成本低.經營決策快等優點.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以及在企業起步階段不失為較好的選擇.但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儒商的家族經營已經不合時宜了.資本的本質是追逐利潤的.而不是親善血緣的.企業的發展要向社會融資.意味著外人的股權和控制權的滲入,經營管理的高度復雜化和專業化.使家族成員力不從心.這些都宣告了家族制的崩潰.被譽為電腦大王的美籍華人王安.曾被<儒商讀本(人物傳)列為現代儒商人物.他的公司由興盛到破產.就是因為王安受儒家傳統的影響.年老交班於能力不足的兒子.使得許多優秀的公司骨幹紛紛離去.最終導致公司倒閉.這充分說明家族制企業的局限性.
2.謙和忍讓.缺少市場競爭和進取意識
儒家的[和".用經濟倫理學來分析.具有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存的兩重性.從正面價值來看.[和"所強調的和諧和人際關系.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保證經濟健康順利發展所必需的.但是.儒家的[和"偏重於謙和忍讓.缺少競爭和進取意識.因而是不完善的.儒家人物主張[忍".<尚書首言[允恭克讓".孔子提倡[禮讓為國"(<里仁).荀子說:[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性情.然後能修"(<儒效).[忍"被看成是修養之道.是美德.而對[爭"則認為是禍.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八佾).荀子說:[爭則必亂.亂則窮矣"(<王制篇).特別是一些儒家人物把利.欲看成是[惡".有輕視經濟利益和物質慾望的傾向.更是將爭[利"者看作小人.如荀子說:[為事利.爭財貨.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然唯利之見.是賈道之勇也"(<榮辱).[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為小人矣"(<不苟).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商品.市場本身就意味著競爭.因此.在商品經濟特別是當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必然的.必要的.只有通過競爭.經濟才能發展.然而.如果過分地謙和忍讓.一味地溫文爾雅.只做一個謙謙君子.不願.不敢和不善於在市場中去競爭.那必定會被市場經濟大海的波浪所淹沒.
3.[以官為本".不利於企業家的成長和企業的獨立經營
儒家的入世學說.與佛.道的出世說迥然異趣.然而.儒家的入世興趣不在於經濟.而在於政治.雖然儒家的正統思想中.把[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業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但謀得官職.則是儒家人物實現[外王"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載體.方法.途徑和標志.孔子周遊列國.希望得到一官半職以施展才華.孟子也因迂闊之論.得不到君王的賞識.中國古代的[幕僚"制尤其是科舉制.更是加劇了以當官作為人生的目的和追求.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讀書做官"的傳統觀念.追求[金榜提名".[衣錦還鄉".造成許多儒生把本來只是實現[外王"目的的手段.當成是目的的本身.[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被做官所取代.因為讀書可以[做官".做官即可[發財".[官"就是榮華富貴的象徵..而商賈販夫則列為九流之末.在先秦時就被斥為[賤大夫".[五蠹"古代的職業也一直以[士農工商"排座次.商處末位.[官本位"意識顯然不利於現代市場經濟急需的職業企業家群體和世家的形成.除了人生目的.追求的影響外.[官本位"的另一人個重大的不利影響是難以區別政府的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使[政企分開"受阻.企業手腳難以松綁.制約了市場經濟各個主體.細胞的活力.不僅中國古代的經濟如此.在現代.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同樣是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的重要問題.應當從中國經濟文化的傳統中尋找原因.以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