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黑格爾的《哲學全書綱要》要是什麼
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G.W.F.黑格爾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本書原為黑格爾講授這門課程時的提綱。1817年出第1版,書名為《哲學全書綱要》;1827年出第2版,較第1版增加了將近一倍的內容,書名改為《哲學全書》;1830年出第3版,內容較第2版又略有增加。 《哲學科學全書綱要》(國內常簡稱「哲學全書」)。《哲學全書》共有三個部分:邏輯學 (通稱小邏輯)、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是按照他的哲學的最高原則──「絕對理念」發展的幾個階段來劃分這三個部分的:邏輯學是研究理念自身從抽象到具體發展過程的科學;自然哲學是研究理念的異在或外在化的科學;精神哲學是研究理念由它的異在返回到它自身的科學。他認為,邏輯學是純粹思維規定的體系,是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的富有生氣的靈魂,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只是應用邏輯學,它們的哲學興趣,只在於認識自然和精神狀態中的邏輯形式,而自然或精神的形態乃是純粹思維形式的特殊的表現。
《哲學全書》有3版序言和一個導言。在序言里,黑格爾主要強調他的哲學方法是和形而上學根本對立的辯證方法。在導言里,他考察了哲學的對象、方法和特點,哲學同現實和經驗的關系,經驗知識的缺點,哲學思維的方法以及整個哲學,即哲學史是一個由許多小圓圈組成的大圓圈等問題。
「邏輯學」包括「存在論」、「本質論」、「概念論」三篇。前面還有一章「邏輯學概念的初步規定」。
「自然哲學」包括「力學」、「物理學」、「有機物理學」三篇。前面有一章「導言」。
「精神哲學」包括「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三篇。前面也有一章「導言」。
一般認為,《哲學全書》基本上代表了黑格爾的哲學體系。
格羅克納在1929年編印的紀念黑格爾逝世 100周年的新全集本里,曾直接把《哲學全書》改名為《哲學體系》。這一著作無論是在德國經典哲學中,還是在整個西方哲學中都無疑是一部重要著作。它是世界哲學廟堂里的一座紀念碑,是人類哲學思維的一塊晶石。
㈡ 中外比較好的、比較有深度的哲學類的書籍有哪些
哲學入門書:國外比較好的有《蘇菲的世界》,杜蘭特的《哲學的故事》,羅伯特·所羅門的《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等;國內的比較好的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袁衛的《哲學家的故事》,吉林出版集團的文聘元的《你不可不讀的西方哲學故事》等。
進階:開始系統地讀哲學史的著作。西方哲學推薦先讀張志偉老師的《西方哲學十五講》、張汝倫老師的《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再讀鳳凰出版社與江蘇人民出版社合出的《西方哲學史·學術版》。中國哲學先看馮友蘭先生的兩卷本《中國哲學史》,再看中山大學與武漢大學合編的《新編中國哲學史》、復旦大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史》,看哲學史的時候,可以結合地看原著選編《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中國哲學原著選讀》。
深入:研讀各位哲學家的原著,西方哲學:柏拉圖:《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尼各馬可倫理學》。奧古斯都:《懺悔錄》。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洛克:《人類理解論》、《政府論》。斯賓諾莎:《人類理智新論》。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盧梭:《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密爾:《論自由》。體謨:《人性論》、《人類理解研究》。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純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原理》。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尼采:《悲劇的誕生》、《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胡塞爾:《邏輯研究》、《現象學的觀念》。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維特根斯坦 :《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福柯:《詞與物》、《知識考古學》。波普爾:《歷史決定論的貧困》。約翰•羅爾斯《正義論》。等等。
中國哲學:《周易正義》、《論語集注》、《孟子正義》、《大學》、《中庸》、《老子道德經注校釋》、《莊子集釋》、《荀子校釋》、《韓非子集解》、《淮南子集釋》、《春秋繁露》、《王弼集校注》、《原道》、《周敦頣集》、《張子正蒙注》、《二程集》、《四書集注》、《朱子語類》、《傳習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周山全書》等等
㈢ 誰有黑格爾哲學全書
可以去圖書管找找啊
㈣ 有沒有哲學全書
蘇菲的世界,基礎的
㈤ 我想學哲學,不知道先看什麼書,要先學習哪些入門的知識
轉抄;
哲學入門書:國外比較好的有《蘇菲的世界》,杜蘭特的《哲學的故事》,羅伯特·所羅門的《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等;國內的比較好的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袁衛的《哲學家的故事》,吉林出版集團的文聘元的《你不可不讀的西方哲學故事》等。
進階:開始系統地讀哲學史的著作。西方哲學推薦先讀張志偉老師的《西方哲學十五講》、張汝倫老師的《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再讀鳳凰出版社與江蘇人民出版社合出的《西方哲學史·學術版》。中國哲學先看馮友蘭先生的兩卷本《中國哲學史》,再看中山大學與武漢大學合編的《新編中國哲學史》、復旦大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史》,看哲學史的時候,可以結合地看原著選編《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中國哲學原著選讀》。
深入:研讀各位哲學家的原著,西方哲學:柏拉圖:《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尼各馬可倫理學》。奧古斯都:《懺悔錄》。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洛克:《人類理解論》、《政府論》。斯賓諾莎:《人類理智新論》。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盧梭:《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密爾:《論自由》。體謨:《人性論》、《人類理解研究》。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純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原理》。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尼采:《悲劇的誕生》、《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胡塞爾:《邏輯研究》、《現象學的觀念》。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維特根斯坦 :《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福柯:《詞與物》、《知識考古學》。波普爾:《歷史決定論的貧困》。約翰•羅爾斯《正義論》。等等。
中國哲學:《周易正義》、《論語集注》、《孟子正義》、《大學》、《中庸》、《老子道德經注校釋》、《莊子集釋》、《荀子校釋》、《韓非子集解》、《淮南子集釋》、《春秋繁露》、《王弼集校注》、《原道》、《周敦頣集》、《張子正蒙注》、《二程集》、《四書集注》、《朱子語類》、《傳習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周山全書》等等。
㈥ 關於哲學的書籍都有哪些
1、巴門尼德篇(前387~前347)
Parmenides
[古希臘] 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出生於雅典,其家世中有雅典貴族血統,並與雅典名流交往甚密。蘇格拉底受審,柏拉圖親臨現場並寫下了名篇《申辯》。公元前38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柏拉圖回到雅典,在郊外創建一家學校,即著名的柏拉圖學園。
《巴門尼德篇》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柏拉圖以巴門尼德之口對自己以往借少年蘇格拉底之口表述出來的「理念分離」觀進行詰難和批判,對自己以前的理念論進行批判反思,提出的核心問題是相反的東西能否相互結合起來,指出了少年蘇格拉底堅持理念與事物相分離的理論所產生的無法克服的困難。在第二部分,柏拉圖借巴門尼德之口提出了八組假言推理並進行了具體論述,從正反兩個方面繼續探索了如何達成對上述核心問題的初步解決。
據商務印書館1982年中譯本)
2、形而上學(前384~前322)
Metaphysika
[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臘最博學的人,著作極為豐富,主要有:《形而上學》、《物理學》、《政治學》、《尼各馬可倫理學》、《論靈魂》、《天論》、《動物志》、《論植物》、《詩學》、《工具論》等。他的學生(特別是安德羅尼科)編輯整理了他的大部分著述。
《形而上學》是亞里士多德論述一般哲學問題的重要著作。該書認為,哲學是一種智慧的科學,是關於本原和原因的科學。哲學盡管在實用性方面比其他學科要差,但在探求原因方面卻優於其他,因而也就更具認識價值。事物的原因可區分為四種:「形式因」、「質料因」、「變化因」、「目的因」。形式因是事物存在最基本的依據。在本體論上,事物的存在首先就是實體的存在。實體是個體的,是具體的、客觀的存在。實體並不依賴於主體;實體之外的其他范疇則只是對實體的屬性加以界定的謂詞,亦即是量的范疇。獨立的質料或獨立的形式都是不存在的。人的創造性活動是將形式同質料加以結合的一種活動。單純的質料只是潛在的實體,而形式才是實現的本質,亦即真正的現實實體。形式具有普遍的有效性,是事物的本質的規定性;形式作為普遍的通式也是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同時是事物之所以有如此這般追求的動力,亦即是目的因與動力因的集中體現。質料是事物的目的可以得到實現的可能,從而也就是消極的。形式因只能求助於某個永恆的、非感性的實體來加以解釋,這也就是事物的「第一推動者」:某種不被運動而也有運動的東西於是也就是永恆的、現實性的實體;進而言之,「神是有生命的,生命也就是思想的現實活動,因此神也就是現實性,也就是其自身的現實性,他的生命也就是至高無上的善和亘古永恆」。
《形而上學》在西方哲學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占據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哲學問題的著作,對以往的哲學進行了可貴的總結;它對西歐中世紀經院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形而上學》和其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也成為僅次於《聖經》的絕對權威;本書所論證的大量術語成為近代以至現代哲學探討得以推廣的立足點,特別是由這些術語衍生的概念更有許多造就出新近的許多學說。《形而上學》對人類認識的進步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據商務印書館1962年中譯本)
3、物性論(約前99~前55)
De Ratura
[古羅馬] 盧克萊修(Lucretius,約前99~前55),生於羅馬共和國末年,約與凱撒同時。除《物性論》外,歷史上未留下有關盧克萊修生平業績的任何可信記載。
《物性論》以拉丁文的抑揚六步格詩歌體寫成,溶哲學、自然科學和詩歌為一體。全書共分6卷,分別論述宇宙無限、原子運動、心靈本性、肖像與感覺、生命起源、以及自然、社會中的奇異現象。《物性論》認為全部自然都是由不變始基原子和虛空構成的。原子是堅實而不可再分的終極因素,有大小、形狀、重量上的區別,可以永恆運動存在且數量無限;原子偏離軌道的傾斜導致相互撞擊、結合,構成萬物;當這些原子由於各種原因相分離的時候,事物也就走向死亡。虛空是無形體的存在,是包含在堅實物體之中、為原子的運動提供場所和條件的不可見的始基;它與作為始基的原子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包含而自然創造出萬物。宇宙是無限的永恆物質循環體。
(據商務印書館1981年中譯本)
4、新工具(1620)
Novum Organum
[英]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17世紀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近代唯物主義經驗論和實驗科學的奠基人。1626年3月底的一個寒天,為研究冷凍與防腐,不幸得了支氣管炎,在4月復活節的早晨與世長辭。培根受到後人的高度評價。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在他主編的《網路全書》的序言里稱培根為導師,說他完成《網路全書》這部巨著就當歸功於培根的激勵和指引;馬克思和恩格斯則說:「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是培根」。培根取得這樣的地位是與其代表作《新工具》密切相關的。
《新工具》的目地是掃除人類認識道路上的障礙:觀念的錯誤和論證方法上的錯誤。全書共分兩卷,第一卷的目的是為了摧毀傳統的經院哲學體系,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觀念;第二卷是在第一卷的基礎上幫助人們建立一種科學的歸納法。
該書指出,在經院哲學統治下,有四種錯誤的觀念:種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場假相和劇場假相。假相就是不如實地反映事物本身,而是另外增加了不屬於事物自身的東西。種族假相來自於人類的成見和狹隘性,感官的無能,它以感官做事物的量尺,因而歪曲了事物的真相;洞穴假相指每個人由於環境、教育和能力的不同,使人們注意不同的東西;市場假相即語詞對思想的影響;劇場假相是指由於哲學的教條以及一些錯誤的論證法則導致錯誤認識。要正確認識事物,必須探求事物,通過經驗並依據經驗,從經驗中導出事物的規律性認識。
(據《中外社會科學名著千種評要-西方哲學》華夏出版社1992年版)
5、哲學原理(1644)
Principae Philosophiae
[法] 笛卡爾(Rene Descartes,1596~1650),哲學家。笛卡爾生活時期的法國,宗教保守勢力很大,他一生很謹慎、深居簡出,力圖避免宗教保守勢力的迫害。但他還是很有學術勇氣的,他指出經院哲學體系一派胡言,強調運用新的理性的方法建立為科學發展服務的新哲學,但他沒有採取激進的方法,而是以隱蔽的形式使進步的思想內容與宗教勢力能夠接受的形式結合起來。《哲學原理》具有這個特徵。
本書共分論人類知識原理、物質事物、可見世界、地球四部分。該書首先指出,為了在難辨真假的情況下追求真理,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我們必須在一生中盡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來懷疑一次」,不僅懷疑現有的一切知識和觀念,而且可以懷疑宗教教義和我們的身體諸方面,從而得出「我思故我在」作為理論演繹的出發點和建立知識體系的基石。我在思維並且在懷疑,因而我存在並且是不完滿的,我心目中完滿的觀念只能來自最完滿的上帝;由於上帝包含了所有各種屬性(包括「存在」這種屬性),所以它必然存在並且是外部世界客觀物質存在的源泉。所以,自我(心靈)、上帝和物體這三種實體是存在的,其中前者的根本屬性是思維,不是由物質產生的並且不以物質為轉移;後者的根本屬性是廣延,不能思維且不具備產生思維和意識的能力。確定了這三種實體的存在,就完成了「形而上學」部分的主要任務,為建立哲學和人類完整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商務印書館1958年中譯本)
6、人類理解論(1671~1690)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英]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52~1740),英國哲學家。出生在一個小地主兼律師的家庭。1668年他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667年到後來英國輝格黨風雲人物沙夫茨伯利伯爵家作家庭醫生和秘書。1682年,沙夫茨伯利在同代錶王家勢力的托利黨的斗爭中失敗逃往荷蘭,1683年,洛克也追隨前往。1688年「光榮革命」勝利後,在政府中歷任要職,成為輝格黨的重要理論家。
《人類理解論》中提出並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探討人類知識的起源,確度和范圍。」該書提出著名的心靈「白板」說:「人心如白紙似的,沒有切標記,沒有一切觀念」,觀念都是從經驗來的,我們的知識都是建立在經驗上的,而且最後是導源於經驗的。經驗分為兩種:對外物作用的感覺,可以得到了黃、白、熱、冷、軟、硬、甜以及一切所謂可感物等等觀念;對內心作用的反省,即內經驗就是人的心靈對自身內部的心理活動如知覺,思想,信仰,推論,認識,意欲,以及人心的一切作用的考察和注意
(據商務印書館1981年中譯本)
7、人是機器(1747)
Lhomme Mochine
[法] 茹科安•奧弗雷•拉梅特里(de la Mettrie,1709~1751),哲學家,出身於法國西北部聖馬洛城一個富商家庭。1747年,在荷蘭他匿名發表了《人是機器》一書,因對上帝的不敬遭到當地僧侶和貴族的仇恨和誹謗,並揚言要對他處以極刑,不得不逃亡到普魯士。在「開明君主」腓特烈二世的庇護下繼續行醫和寫作,並任宮廷御醫。1751年因食物中毒死去。安葬時,腓特烈親致悼詞,對他的學問和人品推崇備至。
《人是機器》以心靈與肉體的關系問題為起點,按照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將哲學體系分成對立的兩派:唯物論體系;唯靈論的體系。心靈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空洞的名詞。一個思想謹嚴的人在使用這個名詞時,只是指我們身體里那個思維的部分。該書認為:「人是機器,……而又是一個動物。」「人體是一架自己發動自己的機器:一架永動機的活生生的模型。體溫推動它,食料支持它。」人只不過比最完善的動物再多幾個齒輪,再多幾條彈簧,腦子和心臟的距離成比例地更接近一些。只有教育才把我們從動物的水平拉上來,終於使我們高出動物之上。人作為個體不同於另一個個體的原因在於體質和體液的不同。心靈和身體的一切活動都是機械運動。
(據商務印書館1959年中譯本)
8、純粹理性批判(1781)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德] 伊曼努爾·康德(Lmmanuel Kant, 1724~1804),著名的哲學家。康德一生最著名的著作是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其中《純粹理性批判》是後兩個批判的基礎。
分析判斷賓詞預先已隱含在主詞之中,這種判斷不過是把預先隱含在主詞中的東西推導出來而已,是先驗的,不依靠經驗就可以演繹出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綜合判斷中賓詞預先不包含在主詞中,賓詞只能由經驗提供,由經驗提供的賓詞擴大了主詞的內涵,增加了主詞的內容。但是綜合判斷沒有普遍必然性。數學等科學知識表現為綜合判斷,同時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具有先驗的性質。數學等科學知識的先驗的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呢?這是《純粹理性批判》提出和研究的中心問題。
(據《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張世英著)
9、精神現象學(1807)
Phanomenologie des Geistes
[德] 黑格爾(George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著名哲學家,生於德國符滕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的一個稅務官家庭,少時聰穎勤奮,5歲入拉丁語學校,7歲入斯圖加特城中學,不僅廣泛觀察周圍事物,細心琢磨各種矛盾現象,而且特別喜愛研究和思考歷史,並且閱讀和摘錄了洛克、休謨和康德的哲學著作。1801年他在耶拿大學任編外講師時,抱著立志讓哲學說德語的目的著手寫作本書。
《精神現象學》分為序言、導論和正文三個部分。正文又分為意識、自我意識,理性、精神、宗教、絕對知識6個部分。
該書認為真理是一個過程。真理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東西,而是存在於概念和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是具體的有機的統一整體。真理是全體。真理不存在於直觀或直接知識,真理是通過自身發展而達到的那種完滿的本質。真理的發展過程就是「絕對」自身分裂為二或樹立對立面,向自己的對方和他物轉化,然後又以對方或他物為中介,通過中介反映自身,最後回復到自身的同一性的過程。真理與謬誤不是孤立的、彼此隔絕的,真理是通過克服一系列錯誤達到的。真理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克服、揚棄錯誤的過程。
該書認為精神發展的個體發生學歷程和種系發生學歷程是一致的。意識、自我意識和理性是個人意識發展的歷程。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也分為三個階段:真實的精神,倫理;自身異化了的精神;對其自身具有確定性的精神,道德。無論是以個體意識為對象的意識、自我意識和理性,還是以社會意識為對象的精神,都還停留在有限的范圍內,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都還沒有得到最終的實現。只有在宗教和絕對知識中,意識才以無限的絕對精神為對象,意識才發展成絕對精神,使主體與客體達到最終的統一。宗教以表象把握絕對精神,導致形式與內容的不一致,因而必須上升為絕對知識。絕對知識是用概念把握絕對,也就是精神對精神自身的概念式認識。
(據商務印書館1962、1979年中譯本)
10、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德] 阿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近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唯意志論創始人。生於德國但澤市(今波蘭格但斯克)的一個富商家庭,父親是一個具有出色文化素養和強烈自由精神的銀行家,母親是一個熱衷交際文化名人、對家庭缺乏感情和責任感的女作家。1814年與母親決裂遷德累斯頓後,叔本華潛心寫作,花四年時間寫成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於1818年8月出版。
本書共包括三版序言和「世界作為表象初論」、「世界作為意志初論」、「世界作為表象再論」、「世界作為意志再論」四篇,以及題為《康德哲學批判》的附錄。
該書從主客體的關系入手來解釋世界:「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對一個其他事物的一個進行『表象者』的關系來說的。這個進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表象的世界具有主體和客體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其中前者是支柱、基礎和條件。偏執其中一端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直觀表象包括時空、感性直觀、悟性和物質;抽象表象是概念,直觀是一切知識之源。
(據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11、實證哲學教程(1830~1842)
Cours de Philosohie Postive
[法] 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rnte,1798~1857),法國哲學家,實證論創始人。1818年起擔任著名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秘書,後因意見不一致而另設課堂,講授自己的思想體系。1832年起當了九年的巴黎工學院教授,1848年創立了「實證哲學協會」。主要著作有《實證政治體系》和《實證哲學教程》。
該書首次提出了反形而上學,認為形而上學是無意義的論點,認為只有依靠觀察和經驗得來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科學。「我們的每一種主要觀點,每一知識部門,都先後經過三個不同的理論階段:神學階段,又名虛構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又名抽象階段;科學階段,又名實證階段」。相應有三種方法:神學方法、形而上學方法、實證方法。神學階段人類探討的主要目標是萬物的內在本質和現象的根本原因、最後原因,即超自然的力量,人們力求控制外界又無能為力,只好創造出一個虛幻的神來代替無限誇大的人;形而上學只不過是前一階段的改頭換面,人們把超自然的神改換成抽象的實體和力量;到了實證哲學階段,人們不再尋找現象背後的本質,承認不可能有絕對的概念,而是依靠觀察和推理去發現現象的實際規律。
(據《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12、基督教的本質(1841)
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
[德]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1872),近代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傑出的無神論思想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先驅。1830年,他匿名出版了《論死與不死》,揭露基督教教義的虛偽,遭到教會勢力和封建政府的迫害,被迫遷居偏僻的布魯克堡村。1860年,費爾巴哈舉家遷居紐倫堡。1870年,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1873年4月13日,逝世於紐倫堡。
《基督教的本質》建立了以自然和人為核心的人本學唯物主義體系。全書分為三部分:《導論》,概述人和宗教的本質;第一部分,論述宗教的人本學本質: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學本質。書後還附有費爾巴哈續寫的解釋、註解和引證。該書認為上帝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人把自己的本質客觀化為一個外在於人的精神性實體,人創造了神;人的異化物成了人的異己的力量,人被自己的創造物上帝所束縛。上帝的全知全能和無所不在等特性,都是人的本質的虛幻反映。「屬神的本質的一切規定,都是屬人的本質之規定。」人對上帝的頂禮膜拜,實際上是人對自己的本質的崇拜。人肯定了上帝,便否定了自己。為了恢復人的權威,就必須揭露宗教的本質,否定上帝。
「上帝一般地就是類概念」。上帝的本質,並非某個個別人本質的異化,而是人的「類」本質被對象化為不同於任何個別的人並獨立於任何個別人的絕對本質,並正是作為這樣的本質而受到人們的崇拜。「類」概念的客觀化是宗教的認識論根源所在。從哲學上解決「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問題,即「類」與「個體」的關系問題,是確立無神論的基本前提。
(據《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載,榮震華譯)
13、權力意志(1888)
Der Willet zer Macht
[德]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哲學家、詩人,近代最有爭議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學說曾被納粹分子肆意曲解成法西斯的理論支柱,希特勒曾親自去拜謁尼采墓,並把《尼采全集》作為壽禮送給墨索里尼。盡管如此,並不影響他成為人類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師,《權力意志》影響了後來許多思想家。
《權力意志》是尼采逝世後由他的妹妹等人根據作者生前的筆記和手稿整理而成的一部哲學著作。該書打出重估一切價值的旗號。重估一切價值,興趣不再放在肯定上,而是放在懷疑上;感興趣的不再是「原因和結果」,而是堅韌不拔的創造性;不再是自我保存的意志,而是權力意志。它倡導「相信我們的自我勝似相信精神」。由於基督教道德和一般民主觀念的影響,塵世間的人也就有了良心,有憐憫之心和懺悔的要求。在以往的價值評估中,這似乎是人類文明的標志。這恰恰是人的孱弱的象徵。在弱者那裡,道德與信仰的要求還原成為對生命、健康、榮譽的渴望。而強者則擯棄了這些要求,留下來的只是對意志的「服從」。強者只是而且也只能「以肉體為准繩」。於是弱者的渴望也就成為強者的出發點,而支撐著強者前行的是具有強大能量的意志,亦即「權力意志」。
(據商務印書館於1991年中譯本)
14、時間與自由意志(1889)
Time and Free Will
[法]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哲學家、生命哲學和直覺主義的代表人物。在中學時它就寫好了《時間與自由意志》,憑它他又獲得了博士學位,該書是他的代表作。
《時間與自由意志》認為人的意識深處有一種心理的綿延,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就是意識深處心理綿延的產物。空間是純一的,空間的各物構成一個無連續性的眾多體。而作為人的內在意識變化的綿延——時間則是不間斷的不可分割的質的眾多體。在社會生活中,外界的種種不同狀態引起了人們內在的種種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互相滲透,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組成了一個整體,並把過去與現在聯在一起;由於想到這些狀態的根本區別,意識就把它們看成一個無連續性的眾多體,即把它們在其原存在的空間內排成行列,彼此外在化。這樣,綿延因空間化被改變成了純一的時間,外界也就呈現先後狀態。只有拋棄感覺、概念等方法,通過深刻的內省才能掌握綿延。
15、實用主義(1906)
Pragmatism,A New Name for Some Old Ways of Thinking
[美]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實用主義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哲學家,心理學家。出身於一個神學家庭,曾獲哈佛大學醫學學位,並於1876年任該校的心理學講座講師,1880年任哲學教授。主要著作有《心理學原理》,《信仰的意志》,《宗教經驗種種》等。
《實用主義》認為,哲學史是人類幾種氣質的沖突的歷史,經驗主義在氣質上屬於剛性的,重視感覺,缺乏宗教信仰,持多元論的、懷疑的態度;唯理主義,屬於柔性的,有宗教信仰的,持一元論的、武斷的態度。經驗主義不信仰宗教,理性主義則獨斷專行、抽象、不能解釋現實。實用主義哲學則既能像理性主義一樣,含有宗教性,又像經驗主義一樣,能保持和事實最密切的聯系。實用主義首先是一種方法,其次是關於真理是什麼的發生論。
16、原始思維(1910~1922)
ПервобЫытное Мшление
[法] 維·布留爾(ЛЕВИ БРЮЛЬ,1857~1939),生於法國巴黎。1899~1927年任巴黎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後又任人種志研究所所長、巴黎科學院院長。關於原始思維他出版了三本著作,1910年出版《低級社會中的智力機能》,1922年出版《原始人的心靈》,1927年出版《原始人的靈魂》。《原始思維》是《低級社會中的智力機能》和《原始人的心靈》兩本書的編譯本,最初是俄文版。
《原始思維》認為原始人的思維是還沒有分化的、具體的思維。原始的思維中沒有概念,只有豐富的表示人與物的專用語。原始人計算時,不能把數和對象分開。原始人反映在他們頭腦中的是「心象概念」,它就像畫出了細微特點的畫面。原始人憑借記憶積累了大量「心象概念」,這是他們思維的基礎。原始人思維的基礎是集體表象。集體表象的具體形式就是原始社會的巫術、宗教崇拜、風俗和語言。在原始人的集體表象中客體的映象與主體對客體的情感和運動因素融為一體。
(據商務印書館1986年中譯本)
17、存在與時間(1927)
Sein und Zeit
[德]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rgger,1889~1976),現代著名哲學家,生於德國巴登邦的梅斯基爾希。胡塞爾的學生和合作者,《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鑒》的編輯。1922年被任命為馬堡大學哲學教授。
《存在與時間》的目標是追尋存在的意義。即存在為什麼以及如何存在。海德格爾指出,傳統的本體論所論述的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往往用界定存在者以代替存在,必須把本體論放在現象學基礎上,運用現象學方法從人出發研究存在。人作為特殊的存在者即是此在。此在在追尋和領悟存在的過程中,通過自身表現了存在。此在的基本結構是在世。在世即此在與他人和他物打交道,前者為煩神,後者為煩忙。此在的本質特徵是展開。此在通過使用工具進行勞動與他人聯系起來,形成相互關心、相互排斥、以及互不關照三類關系;此在與他人經過相互競爭形成平均狀態,建立起削弱人敏感性的公眾意見,這就是此在的共在方式;此在以閑讀、好奇、兩可的方式存在,寓於其所煩忙的世界、所煩神的眾人中,這是此在的沉淪,是此在受眾人的統治。
(據三聯書店1987年中譯本)
18、溝通與社會進化(1929)
Die Kommunikeon und die Sorialeuolutin
[德] 哈貝爾馬斯(Juergen Habermas,1929~),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貝爾馬斯一貫主張哲學研究應與經驗科學相結合,並要勇於面對現實,以批判的眼光來審視各種社會現象。在這種方法論的指導下,他先後發表了《社會科學的邏輯》、《認識與興趣》、《文化與批判》、《論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等一系列重要著作,構建了一個以「交往」概念為核心的一整套「批判理論」,《溝通與社會進化》正是這個設想的理論概括。
該書循序描繪了三個理論層次:關於溝通的一般理論;關於一般的社會化理論;關於社會進化的理論。
哈貝爾馬斯認為,以達到理解為目的的溝通行為是最根本的社會行為,因而普遍語用學的任務就是確定並重建溝通行為的一般假設前提。在哈貝爾馬斯看來,言語的有效性基礎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可領會性、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確性。依據上面的分析,這四個方面也就是溝通行為的一般假設前提,這樣我們分析社會化理論和社會進化理論就有了一個統一的框架。
㈦ 哲學全書第三部分
是《自然哲學》
第一部分是邏輯學,先解決形式;然後分別解決「內容」,從自然到精神.
㈧ 為什麼《百科全書》被譽為「眾書之書」、「人類知識的總匯」、「哲學和一切科學的總結」(三)
《網路全書》的宗旨、方法和價值
狄德羅執筆的《網路全書》的《發刊辭》和達朗貝執筆的《網路全書》的《序言》,都詳細地說明了他們編撰《網路全書》的原則、方法和目的。
狄德羅《發刊辭》中說,《網路全書》「要建立一切科學和一切技術的譜系之樹,這個譜系之樹表明我們知識的每一分支的起源和它們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與共同的主幹之間的聯系。作為網路全書,它要盡可能地闡明人類知識的順序和聯系」。關於科學之為統一的知識體系的觀念以及作家為這種統一體系之體現的網路全書的出現,是和18世紀科學發展的狀態和水平分不開的。狄德羅說,在17世紀之前就曾有過一些所謂網路辭典之類的書,但是像他所要創作的這樣宏偉的巨著則至今還沒有,至少還沒有人著手做過。就連「一切學者中最有才能的學者」萊布尼茨也感到創作這樣一部網路全書是困難的,雖然他曾希望人們克服這種困難。狄德羅認為,之所以有如此困難,主要就是因為那時科學技術還不夠發展,許多極重要的科學成就還沒有出現。而到了18世紀科學技術有了巨大的進步。在這樣的條件下,使科學在其各個部門獨立發展的基礎上達到某種綜合和統一,就有了可能。狄德羅站在當代科學發展的水平上,最早企圖以網路全書的形式把以往科學的成果作為聯系的統一的整體表現出來,這無疑是一個可貴的嘗試和巨大的功績,是代表了18世紀的時代精神的。
狄德羅強調,《網路全書》不僅僅是以往科學成果的偉大記錄和總匯,而且應當成為科學繼續前進的向導。他說,在科學和技術的領域中,人們經常會有所發現,但也有很多錯誤,之所以要編排《網路全書》,就是為了激勵有才能的人,把那些偉大人物止步的地方作為起點,去打開求知的道路,進而取得新的發現。應當說,狄德羅為《網路全書》提出的上述原則和目的是符合於當時科學發展的趨勢和要求的,特別是關於各門科學相互聯系和統一的觀念,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界由分門別類的分析的認識向互相聯系的認識發展。關於《網路全書》中對各門科學如何分類以建立統一的知識體系的問題,狄德羅認為:「這個人類知識之樹可以以許多方式來建立,或者把我們的各種不同的知識與我們心靈的不同能力聯系起來,或者把它們與作為其對象的事物聯系起來。」在知識、科學的來源問題上,狄德羅是從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的。他按照培根的意見把人類的認識能力機械地分為三種:記憶、理性、想像。他說:「理智只以三種方式,按照記憶、理性、想像三種主要的能力來推出我們的知識的。」於是他按照這三種能力把全部知識首先分為三大類:歷史,是從記憶中來的;哲學,是從理性中來的;詩,是從想像中來的,然後又把各門科學都編排在這三大知識總類之下。狄德羅認為,按照人的主觀能力所做的這種科學分類可以體現出人類認識歷史發展的順序。比如狄德羅曾這樣解釋他們為什麼與培根略有不同而把理性放在想像之前:「如果我們把理性放在想像之前,在我們看來這個順序是很有根據的,而且是符合精神活動的自然進展的。想像是一種創造性的能力,精神在夢想進行創造以前,就已經對其所見所知的事物進行推理而開始了自己的活動。」
《網路全書》的價值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它確實是當時各門科學知識的總匯,是由一批傑出的學者、專家寫出來的當時各門科學知識的偉大記錄,對於我們今天研究科學史、技術史仍然是必要的參考書。特別要指出的是,《網路全書》中對於各種實用的工藝、技術及其工具、機械的製造、操作等等都有翔實的敘述和附圖,是我們了解18世紀歐洲生產力發展的狀態和水平極可貴的資料。
其次,《網路全書》對於18世紀法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各種典章制度、風俗習慣乃至人們的穿戴服飾等無不有專門的詞條加以敘述和記載,是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制度、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和人們的思想面貌的一部難得的歷史文獻。
《網路全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它不僅是那個時代的各門科學知識的總匯和社會生活各個側面的縮影,更重要的,它是「網路全書派」手中的一種戰斗的武器,或者像人們所說的,它是一部「戰爭機器」,一門「可怕的大炮」。狄德羅及其戰友們在前後二十幾年的時間里卓有成效地使用它向封建制度展開了連續不斷的進攻,從政治到經濟,從哲學到宗教,從意識形態到社會生活,一切舊制度、舊傳統、舊觀念無不在掃盪之列,無不給以猛烈的轟擊。正如恩格斯所說:「法國的唯物主義者沒有把他們的批判局限於宗教信仰問題,他們把批判擴大到他們所遇到的每一個科學傳統或政治設施;而為了證明他們的學說可以普遍應用,他們選擇了最簡便的道路:在他們因以得名的巨著《網路全書》中,他們大膽地把這一學說應用於所有的知識對象。」《網路全書》是為18世紀的法國革命做思想的准備的,它的歷史意義也就在這里。(陳啟偉)
㈨ 楊世龍的宇宙中的哲學原理有全書內容嗎
https://..com/question/51696323.html?fr=iks&word=%B5%C4%D3%EE%D6%E6%D6%D0%B5%C4%D5%DC%D1%A7%D4%AD%C0%ED&ie=gbk
並沒有楊世龍的宇宙中的哲學原理這本書,詳見以上回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