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哲學的基本門類包括那些
按著科學主義哲學觀,哲學應當分為五大門類:即基本哲學、人生哲學、社會哲學、自然哲學和哲學發展史。
基本哲學,探索和研究的是事物存在運動和發展變化的普遍性基本原理。比如事物構成的基本法則---事物的三維性、事物的本質性和事物的規律性等等。它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科學思維方法,將主導一切哲學科學事業的研究和發展。
人生哲學,探索和研究的是人類個體生存活動和發展變化的普遍性基本原理。比如人的本質、人生的幸福觀和價值觀等等,由此主導整個人生科學事業的全面發展。
社會哲學,探索和研究的是人類社會整體存在運動和發展變化的普遍性基本原理。比如社會的本質、社會運動的基本過程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等等,由此主導整個社會科學事業和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
自然哲學,探索和研究的是自然界事物存在運動和發展變化的普遍性基本原理。比如宇宙世界的本原、物質存在的必然性和力度活動的規律性等等,由此主導自然科學以及技術實踐的高度發展。
哲學發展史,主要在於科學地研究和闡明過去一切哲學思想觀念的真理性,從而認清過去哲學觀念的價值性和適用性。比如中國的老子作為人類哲學發展史上第一位大哲學家,我們應當肯定他的哲學思想的一定程度上的科學性和價值性。
哲學五大門類,如此科學分法,是一種必然性。這就是科學主義哲學的科學分類法,或遲或早,必將如此科學分類。
資料來自網路聖樹吧
❷ 哲學的分類
唯心主義,唯物主義。
(一)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
代表人物及觀點:
1.費爾巴哈:肯定了自然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時間、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肯定人是能夠認識客觀世界。
2.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主張「萬物皆動」,「萬物皆流」。
3.霍布斯:「物體是不依賴於我們思想的東西,與空間的某個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樣的廣延」。
4.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論,並將自己的唯物論集合為辯證唯物主義,將歷史哲學發展為階級斗爭理論,即歷史唯物主義。
(二)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是意識的,意識決定物質.
代表人物及觀點:
1.柏拉圖: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提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
2.笛卡爾:「我思故我在。」「人的心靈是由精神實體構成的。」
3.黑格爾:他的思想標志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產生了直接影響。
❸ 哲學有什麼分類
當哲學發展到它的第一個成熟期(即以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中期希臘哲學)時,哲學分類便開始進入理論思維的視野。盡管柏拉圖建構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但他未曾明確地分類哲學。第一個明確地分類哲學的人當推亞里斯多德。其後,哲學史的各個時期里都出現過哲學分類,而尤以近代為多。亞里斯多德:一切學科 在其《形上學》中,亞里斯多德首先從目的角度把一切學科分為三類:理論學科、實踐學科和創制學科(或譯「藝術學科")。然後,他從對象角度把理論學科分為數學、物學(或譯「自然科學」)和神學(又稱第一學科),數學以不變動的和往往非獨立於物質的事物為對象,物學以變動的和非獨立於物質的事物為對象,而神學或第一學科以不變動的和獨立於物質的事物為對象。(參見亞里斯多德《形上學》(英譯本),第124_125頁;並參見該書中譯本,第118—119頁。近代以前,西方哲學家們所謂物學就是自然哲學。但由於各門自然科學直至近代後期才真正獨立,因此他們的「物學」著作中包含著不少自然科學成果。亞里斯多德所稱的作為第一學科的神學與後來的宗教意義上的神學(如基督教神學)不同,它其實就是其著作編纂者們所稱的「後物學」(現譯為「形上學」)。下文中Th.阿奎那所稱的作為第一哲學的神學與亞里斯多德的神學又有所不同。前者所指毋寧說是基督教形上學。)至於實踐學科和創制學科,他在該書中未加分類。依據他本人的哲學體系,我們可以推斷,其實踐學科包括倫理學、政治學(在亞里斯多德那裡。政治學似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政治學指一切有關公民事務的學科,含倫理學(參見其《尼各馬科倫理學》);狹義的政治學指有關家政和國政的學科,不含倫理學(參見其《政治學》))等,而其創制學科包括詩學、修辭學等。至於邏輯學,他在別處稱之為工具學科。因此,亞里斯多德實際上把當時的所有學科分為四類。這種分類雖是就一般學科而做,但涵蓋了當時所有的哲學分支,因此亦可被視為哲學分類。在此分類中,邏輯學被排除在理論學科之外沒有充分的理由,其實它也是一門為求知而求知的自足的學科;而實踐學科與創制學科之分別有些勉強,因為這兩類學科都是為了致用,只不過前者致用於社會事物,後者致用於文化活動。邏輯學物理學倫理學 畫廊學派: 哲學 據D.拉爾修斯在其《著名哲學家的生平和學說》中記述大多數斯多亞派(畫廊學派)哲學家(包括其創始人芝諾)把哲學分為邏輯學、物理學和倫理學,並認為它們相互依賴、密不可分。但有個別成員不同意這種劃分。如該派第二任主持人克雷安特(約前331一前232)把哲學分為六個部分:辯證法、修辭學、倫理學、政治學、物理學和神學。斯多亞哲學家們從地位角度對他們所分出的三門哲學分支做過多種有趣的類比。第一種是動物之喻,邏輯學如骨骼和脛腱,物理學如靈魂,倫理學如肌肉;第二種是雞蛋之喻,邏輯學是蛋殼,物理學是蛋黃,倫理學是蛋白;第三種是果園之喻,邏輯學是籬笆,物理學是土壤或果樹,倫理學是果實;還有一種是城邦之喻,但三門哲學分支分別相應於城邦中的何物言之不詳,據當時希臘城邦的社會構成,我們可以推定,邏輯學是守衛城邦的軍人,物理學是城邦中各種生產者,倫理學是憑借理性治理城邦的統治者。(參見D.拉爾侈斯《著名哲學家的生平和學說>(希—.英對照本),第150-151頁。斯多亞派哲學家們所雲邏輯學包括知識學在內,所雲物理學包括形上學在內,所雲倫理學包括政治哲學在內)在斯多亞派哲學家們中,盡管有少數認為邏輯學是最重要的哲學學科,但是大多數還是堅持倫理學是第一位的哲學學科,上述四喻就可以暗示出他們的這一看法。就動物而言,肌肉因其外在而最引人注目;就果園而言,果實最關鍵;就雞蛋而言,蛋自最有營養;就城邦而言,統治者最高貴。哲學分支的重要性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把不同的哲學分支視為最重要的哲學學科。大多數斯多亞派哲學家們視倫理學為第一哲學只是一家之說。另外,他們對哲學的分類即使就當時的情形而言也是不甚完整的,連美學等早已出現的哲學分支都未被考慮進來。准則學:研究標准和原則,構成哲學體系的導論和基礎物理學:研究自然事物及其生滅,包括全部自然理論倫理學:研究人生和目的,研究選擇或厭惡的事實、應當追求或迴避的事物 伊壁鳩魯派:(花園派) 哲學 同樣據D.拉爾修斯記述,伊壁鳩魯派(花園派,宗旨是要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享樂主義,這些哲學家住在伊壁鳩魯的住房和庭院內,與外界隔絕。門口掛一牌匾:「陌生人,你將再次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里享樂乃是至善之事」。但是,現在,Epicurean這個詞語,被用來形容那些追求享樂的人們:神不足懼,死不足憂,禍苦易忍,福樂易求)哲學家們(包括其創始人伊壁鳩魯)把哲學分為准則學、物理學和倫理學。准則學研究標准和原則,構成哲學體系的導論和基礎;物理學研究自然事物及其生滅,包括全部自然理論;倫理學研究人生和目的,研究選擇或厭惡的事實、應當追求或迴避的事物。(參見D.拉爾修斯《著名哲學家的生平和學說》(希英對照本),第560-561頁,伊壁鳩魯派哲學家們所雲准則學亦包括知識學在內,所雲倫理學亦包括政治學在內)所謂准則學大體就是邏輯學。可見,伊壁鳩魯派與斯多亞派的哲學家們對哲學的劃分是一致的,盡管他們各自所側重的論題不同,所獲得的觀念或學說不同甚至對立。兩派哲學家們的哲學分類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缺陷,即沒有把當時的哲學分支全部納人其哲學體系中。物學:物學的對象是在存在和概念上都依賴於物質的事物(如人體)數學:數學的對象是在存在上不依賴於物質但在概念上依賴於物質的事物神學:(又稱形上學或第一哲學)的對象是在存在和概念上都不依賴於物質的事物(如上帝和天使)或在存在上不依賴於物質而在概念上有時依賴於、有時不依賴於物質的事物(如實體和屬性、現實和潛能、一和多) Th.阿奎那: 理論學科 Th.阿奎那在其《波厄修<論三位一體>註解》中,依照遠離物質和運動的程度(實為研究對象)把理論學科分為物學(physica)、數學(mathematica)和神學(theologia)。物學的對象是在存在和概念上都依賴於物質的事物(如人體),數學的對象是在存在上不依賴於物質但在概念上依賴於物質的事物(如數和線),神學(又稱形上學或第一哲學)的對象是在存在和概念上都不依賴於物質的事物(如上帝和天使)或在存在上不依賴於物質而在概念上有時依賴於、有時不依賴於物質的事物(如實體和屬性、現實和潛能、一和多)。他並且斷言,除了上述三者外.並無第四門哲學。(參見Th.阿奎那《波厄修(論三位一體)註解>,載於王太慶主編《西方哲學原理選讀》上卷,第266頁)由此可見,他對理論學科的分類就是對哲學的分類。這種分類深受亞里斯多德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就是對這位先哲的理論學科分類的沿襲。即便是在西方中古時期,商言物學、數學和神學之外沒有第四門哲學也過於武斷。Th.阿奎那如此推崇亞里斯多德,而後者為建構其哲學體系悉心研究過的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居然不被當作哲學分支,這是令人費解的。醫學;機械力學;倫理學物理學形上學 R.笛卡爾: 多少受到斯多亞派的影響,R.笛卡爾在其《哲學原理》中把整個哲學喻為一棵大樹,樹根是形上學(mat6physique),樹干是物理學(physique),樹枝是所有其他學科——它們可以被歸並為醫學(m6decine)、機械力學(m6caniqlue)和倫理學(morale)這三門基本學科。在他看來,形上學是哲學的第一部分,它包含知識的原理,其中有對神的基本屬性的解釋、對人心的非物質性的解釋和對人心中一切簡單清晰觀念的解釋;物理學是哲學的第二部分,它發現物質性事物的真正原理,一般地考察整個宇宙的構成,特殊地考察這個塵世和諸如氣、水、火、石等通常與之關聯的事物的本性,個別地考察植物的、動物的和人類的本性;倫理學是哲學的第三部分中最高級的和最完善的分支,它以關於其他學科的完整知識為前提,是究極程度的智慧。(參見R.笛卡爾<哲學原理>(法文本),巴黎:J.福仁哲學出版社,1993年,第42頁)R.笛卡爾把形上學(含知識學)視為第一哲學(哲學樹根),同於亞里斯多德;把物理學(含自然哲學和自然科學)當作第二哲學(哲學樹干),同於伊壁鳩魯派哲學家們;而把倫理學當作最高哲學(哲學樹枝中最突出者),同於斯多亞派哲學家們。在各門具體科學先後獨立門戶並漸趨發達的時代里,他尚試圖把它們納人全部哲學體系中,這只能是一種難以實現的空想。若果實現,哲學定當「噎住」或「撐壞」。自然哲學 公民哲學 Th.霍布斯: 倫理學:其對象是人們的性情和行為政治學:其對象是人們的公民責任 哲學 從哲學的對象足物體之前提出發,Th.霍布斯在其《論物體》中,首先把哲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哲學(naturaliaphilosophia),其對象是大自然所產生的自然物體;另一部分是公民哲學(civilia philosophia),其對象是民眾意志或契約所造成的國家。繼而把公民哲學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倫理學(ethice),其對象是人們的性情和行為;第二種是政治學(civili—tas),其對象是人們的公民責任。(參見Th.霍布斯<論物體>,載於洪謙主編《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第65頁)Th.霍布斯的哲學分類是極不完備的,因為他遺漏了形上學、知識學、邏輯學、美學等傳統哲學分支。不過,他的哲學分類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即他不再企望把各門具體科學都包羅進哲學體系中,從而因應了近代科學的發展趨勢。I.康德: 哲學 I.康德在其《判斷力批判》中,同意前人把哲學分為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他本人更願意稱之為自然哲學(Naturphilosophie)或自然理論(Naturlehre)和道德哲學(Moralphilosophie)或倫理理論(Sittenlehre)。自然哲學的對象是自然概念,道德哲學的對象是自由概念。但是他意識到,這種分類是不完整的。基於他對人類心靈能力的知情意三分法,他認為應有三門哲學來分別研究人類的認識能力或知性、快樂痛苦情感或感性和欲求能力或理性,那就是他的三種批判:純粹知性批判(Kritikdes reinen Verstandes)、純粹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reinen U rteilskraft)和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reinenVernun-ft)。(參見I.康德《判斷力批判》(德文本).載於《康德著作集》第六卷,第14---15,21-23頁;並參見該書中譯本.第8----9,14--15頁。I.康德此處所雲曼種批判的概念與他的三部代表作的名稱並非完全一致)可是,I.康德的三種批判並非三個哲學分支,實際上其中內容。I.康德對哲學的分類是從其特殊的哲學體系出發的,非常獨特.可以說是私人化的。其分類相對於他的哲學體系也許是完整的,但是相對於哲學體系本身則遺漏太多。F.謝林: 先驗哲學 F.謝林在其《先驗唯心主義體系》中,依據地位高下和對象差異把其「先驗哲學"體系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哲學(theoretischePhilosophie),它探討經驗認識的可能性;第二部分是實踐哲學(praktische Philosophie),它考察自由行動的可能性;第三部分是自然目的哲學(Philosophieder Naturzwecke)或目的論(Teleologie)(在某些近代哲學家(如I.康德、F.謝林等)那裡,目的論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自然哲學。I.康德把美學和目的論當作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的中介,而F.謝林僅把目的論當作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的中介,藝術哲學(他的美學)被視為居於前三者之上的最高哲學),它研究自然的目的,是把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聯結起來的中介點;第四部分是藝術哲學(PhilosophiederKunst),它探究審美活動,是哲學的總工具論和整個哲學大廈的拱頂。(參見F.謝林《先驗唯心主義體系》(德文本),第16 19頁;並參見該書中譯本,第12--15頁)這一哲學分類既承襲了傳統觀念(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之分),又受到了I.康德的影響(以目的論為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的中介),同時還顯示了個人的特色(以藝術哲學為最高哲學)。以藝術哲學為哲學大廈的拱頂,是年輕的F.謝林的浪漫的哲學構想,雖有可議之處,但比年邁的他以啟示哲學為最高哲學的神秘的哲學構想顯得高明。G.黑格爾: 哲學 G.黑格爾在其《哲學全書綱要》第一卷「邏輯學」中,依據研究對象把其龐大的哲學體系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邏輯學(Logik),關於自在自為的即作為純粹概念的理念之學科;第二部分是自然哲學(Naturphilosophie),關於處於異在狀態即外化為自然的理念之學科;第三部分是精神哲學(PhilosophiedesGeistes),關於從其異在狀態通過人類精神的發展返回自身的理念之學科。(參見G.黑格爾《哲學全書綱要》(德文本)第一卷,第63—64頁;並參見該書中譯本.第60頁)根據其著作的理論進程,哲學的第一部分包括存在論、本質論和概念論;第二部分包括機械力學、物理學和有機物理學(G.黑格爾對物理學的理解比較奇特,既不是把它理解為整個自然科學,也不是把它理解為自然哲學,而是把它理解為機械力學和生物學之外的各門自然科學(含天文學、氣象學、聲學、熱學、電學、磁學、光學或色彩學、化學等));第三部分包括主觀精神論、客觀精神論和絕對精神論,,主觀精神歷經了靈魂、意識和自范精神三個環節,相應的哲學學科是人類學、精神現象學和心理學;客觀精神包含有抽象法權、道德和倫理三個環節(G.黑格爾對倫理的理解非同尋常。在一般意識中,倫理指道德規范。而在他那裡,倫理是抽象法權與道德的統一,實指國家政治),相應的哲學學科未被言明,大體就是現代的法理學、倫理學和政治學;絕對精神容納著藝術、宗教和哲學三個環節,相應的哲學學科亦未被言明,但參照其哲學著作名目可以得知,它們就是藝術哲學、宗教哲學和元哲學(其哲學史是一種特殊的元哲學)(G.黑格爾的「哲學史"不是用歷史方式寫成的一般的哲學史,而是用哲學方式寫成的獨特的哲學史,是關於哲學史的哲學,因此可被視為一種特殊的元哲學)。G.黑格爾的哲學分類在到他為止的哲學史中是最為詳盡的,就當時的哲學狀況而言是完備的。不過,他依照絕對理念演化歷程中環節的先後排定各哲學分支的地位的高下,這種作法並不可取。 B.克羅齊: 哲學 B.克羅齊(BenedettoCroce,1866~1952)建構了一個「精神哲學」體系o在其《美學》中,他依據人類活動類型把其哲學體系分為兩個部分四個分支。兩個部分就是相應於認識活動的理論哲學和相應於實踐活動的實踐哲學。四個分支就是相應於直覺活動或審美活動的美學(estetica),相應於概念活動或理智活動的邏輯學(logica),相應於實利活動或經濟活動的經濟學(economia),相應於自由意志活動或道德活動的倫理學(etica)。實踐哲學中的倫理學對於經濟學,就像理論哲學中的邏輯學對於美學一樣,依乎其上,不可分離,因此經濟學可以被稱為實踐生活中的美學,倫理學可以被稱為實踐生活中的邏輯學。(參考B.克羅齊《美學原理》,朱光潛譯,載於《美學原理.美學綱要》,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7l,64,56頁)就對象而言,美學考察產生以美醜為價值取向的單個意象之直覺活動,邏輯學考察產生以真偽為價值取向的普遍概念之理智活動,經濟學考察產生以利弊為價值取向的個別利益之經濟活動,倫理學考察產生以善惡為價值取向的普遍利益之道德活動。他為這些哲學分支分別撰寫了《美學》、《邏輯學》和《實踐活動哲學》(含經濟學和倫理學)。B.克羅齊的哲學分類體系比起其精神導師G.黑格爾的來規模小得多,遺漏當然就多得多。他對各門哲學分支之間的邏輯關系的把握使得其哲學分類高度結構化和序列化,而他把經濟學納入他自己的哲學體系中值得注意。宇宙論:研究天地萬物怎樣生成和演變名學和知識論:研究知識(特別是思想)的范圍、作用和方法人生哲學(或倫理學):研究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為教育哲學:研究怎樣才能使人有知識有思想和行善去惡政治哲學:研究社會(特別是國家)應該如何組織和管理宗教哲學:研究人生究竟有何歸宿 胡適: 哲學 胡適在其《中國哲學史大綱》中,把哲學分為六門,它們依次是:研究天地萬物怎樣生成和演變的宇宙論,研究知識(特別是思想)的范圍、作用和方法的名學和知識論,研究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為的人生哲學(或倫理學),研究怎樣才能使人有知識有思想和行善去惡的教育哲學,研究社會(特別是國家)應該如何組織和管理的政治哲學,研究人生究竟有何歸宿的宗教哲學。(參見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第l一2頁)這種分類存在著多個重要遺漏,如形上學、美學、社會哲學等傳統哲學分支被忽略了。而把教育哲學納入哲學體系中,是應予商榷的,因為有關智育、德育、美育的理論可分別歸人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中。不過,這種分類也有多處值得注意。如把名學(即邏輯學)與知識論(或知識學)並稱——邏輯學其實就是一門特殊的知識學,關於思維的方法和規則的知識學;以人生哲學代稱倫理學——遠古的倫理學就是人生哲學,倫理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人生哲學。宇宙論:包括本體論和狹義宇宙論,前者研究存在的本體和實在的要素,後者研究世界的發生、歷史和歸宿;人生論:包括心理學、狹義倫理學、政治社會哲學等,心理學研究人究竟是什麼,狹義倫理學和政治社會哲學研究人究竟應當怎麼樣;知識論:包括狹義知識論和狹義論理學,前者研究知識的性質,後者研究知識的規范 馮友蘭: 哲學 馮友蘭在其《中國哲學史》中,簡介了希臘哲學家們(實為斯多亞派哲學家們)對哲學的分類:物理學、倫理學和倫理學(即邏輯學),並以現代術語重新表述這種三分法:宇宙論、人生論和知識論。他提出,宇宙論包括本體論和狹義宇宙論,前者研究存在的本體和實在的要素,後者研究世界的發生、歷史和歸宿;人生論包括心理學、狹義倫理學、政治社會哲學等,心理學研究人究竟是什麼,狹義倫理學和政治社會哲學研究人究竟應當怎麼樣;知識論包括狹義知識論和狹義論理學,前者研究知識的性質,後者研究知識的規范。①除美學之外,這種分類囊括了哲學的所有傳統分支。撇開對各個哲學分支的對象的不精確不完整的解說不論,這種分類中還存在著其他缺陷,如把心理學納入哲學體系中。還有其他一些哲學家對哲學做過各不相同的分類。伊本?緩??b>(IbnSina,980--1037,阿拉伯哲學家,拉丁名為阿維森納)首先依據研究領域把一切學科分為兩類:理論學科(研究自然存在)和實踐學科(研究人類活動);進而依據對象的抽象性和變動性把理論學科分為三類:物學(其對象具有物質實在性、可變動),數學和音樂學(其對象不具物質實在性,可變動),形上學(其對象不具物質實在性,不變動);依據對象和目的的層次性把實踐學科也分為三類:倫理學(以個人為對象,以修身和個體幸福為目的),家政學(以家庭為對象,以齊家和家族幸福為目的),政治學(以國家為對象,以治國和國民幸福為目的)。邏輯學有時被視為與理論學科和實踐學科並列的工具學科,有時被歸人理論學科之中;而亞里斯多德所雲創制學科(詩學、修辭學等)被納入實踐學科中的倫理學。伊本?緩?鶓v?v?v猦毥?????竭D?D?D?D?D嶥?D?D警碦?R?R?R鋥?{韋?ぼ?{?{¥??や{?{詳??攴E蛥趥?偓??彠式n?n瑤鋥藯?椳?{?{詳?戡??蓨U?U?U?U鋤譣?]br/>Ch.沃爾夫(ChristianWolff,1679一1754)首先依照傳統把哲學分為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進而把理論哲學分為存在論、宇宙論、心理學、神學(這些學科被統稱為形上學),把實踐哲學分為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把邏輯學視為一切學科(包括哲學)的導論;他還依據命題來源把各個哲學分支分為理性的和經驗的兩種,如理性宇宙論和經驗宇宙論、理性心理學和經驗心理學。這種分類涵蓋了當時幾乎所有被視為哲學分支的學科,因而是比較完整的。但是把四門理論哲學都稱為形上學,不合這個概念的本義。而試圖對各門哲學分支做理性的和經驗的區分難以通行,如只有理性的存在論和神學而沒有經驗的存在論和神學。H.斯賓塞把被其名為「綜合哲學」的哲學體系分為第一哲學(即形上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他數十年筆耕不輟,為這些哲學分支分別撰寫了大部頭的專論:《第一原理》、《生物學原理》(二卷)、《心理學原理》(二卷)、《社會學原理》(三卷)和《倫理學原理》(二卷)。他的哲學深受進化論的影響,他的哲學分類基本上是依據對象的進化論地位進行的。這種分類有一定的結構,但不完整。Ch.皮爾斯(CharlesSandersPeiree,1839—1914)首先把哲學分為顯象學、規范學科和形上學;進而把形上學分為存在論和宇宙論(合稱普通形上學)、神靈的或宗教的形上學和物理的形上學,把規范學科分為美學、倫理學和邏輯學(作為科學方法論)——顯象學未經細分,它被規定為研究概念的質料方面的學科。在Ch.皮爾斯的哲學分類中,存在著概念的混亂,因為宇宙論與物理形上學即便不是完全同一的也是大面積交叉重合的,邏輯學不是嚴格語義上的規范學科;存在著重要的遺漏,因為知識學、社會哲學、政治哲學等當盛的近代哲學分支未被考慮進來。至於顯象學,就其界說而言,似乎不應屬於哲學。
❹ 哲學的分類最基本的劃分是
按著科學主義哲學觀,哲學應當分為五大門類:即基本哲學、人生哲學、社會哲學、自然哲學和哲學發展史。
基本哲學,探索和研究的是事物存在運動和發展變化的普遍性基本原理。比如事物構成的基本法則---事物的三維性、事物的本質性和事物的規律性等等。它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科學思維方法,將主導一切哲學科學事業的研究和發展。
人生哲學,探索和研究的是人類個體生存活動和發展變化的普遍性基本原理。比如人的本質、人生的幸福觀和價值觀等等,由此主導整個人生科學事業的全面發展。
社會哲學,探索和研究的是人類社會整體存在運動和發展變化的普遍性基本原理。比如社會的本質、社會運動的基本過程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等等,由此主導整個社會科學事業和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
自然哲學,探索和研究的是自然界事物存在運動和發展變化的普遍性基本原理。比如宇宙世界的本原、物質存在的必然性和力度活動的規律性等等,由此主導自然科學以及技術實踐的高度發展。
哲學發展史,主要在於科學地研究和闡明過去一切哲學思想觀念的真理性,從而認清過去哲學觀念的價值性和適用性。比如中國的老子作為人類哲學發展史上第一位大哲學家,我們應當肯定他的哲學思想的一定程度上的科學性和價值性。
哲學五大門類,如此科學分法,是一種必然性。這就是科學主義哲學的科學分類法,或遲或早,必將如此科學分類。
❺ 哲學分為幾大門類是那些分別
關於哲學的內容如何分類的問題,自古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亞里士多德(逍遙學派)的分類。當時哲學包括所有的學科,分為三類:
一,理論學科:數學,物理學,形而上學;
二,實踐學科:政治學,倫理學;
三,創造性學科:詩學,修辭學;
四,附,工具學科:邏輯學。
2,古希臘晚期的斯多葛派的分類。
一,邏輯學;
二,物理學;
三,倫理學。
這三部分內容的范圍都比現在的這幾個詞所指的范圍要廣。他把整個哲學比喻為田地,邏輯學是這塊田地的圍牆;物理學,也就是自然哲學,是田裡的土壤;倫理學是田裡長成的果實。這個三分法來源於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學派別,特別是柏拉圖的哲學:古希臘最早的依奧尼亞派已經創立了自然哲學,相當於斯多葛派所說的物理學的內容;蘇格拉底創立的道德哲學,也就是倫理學;柏拉圖吸收前人的思想,又加上了思辨的或邏輯的哲學,即古代哲學家所稱的辯證法,相當於斯多葛派所說的邏輯學的內容。柏拉圖雖然沒有明白把哲學分為以上三類,但他的思想和著作,卻命明顯的可以按照這種三分法來劃分。
3,中世紀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的分類。只是按照亞里士多德的三類學科之一的理論學科把哲學分為物理學,數學和神學(形而上學)三部分。
4,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迪卡爾將哲學分為三類,較多繼承了斯多葛派的觀點。
一,形而上學,他把它比喻為大樹的樹根;
二,物理學,這是樹干;
三,包括倫理學在內的各門具體學科,是樹枝。
5,德國近代哲學家沃爾夫的分類,它的分類法在後世有很大影響。
一,理論哲學(形而上學):本體論,宇宙論,心理學,神學。
二,實踐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
(導論:邏輯學)
6,黑格爾的哲學體系的分類,基本繼承了斯多葛派的三分法。
一,邏輯學,不是形式邏輯,而是與形而上學合流的邏輯學;
二,自然哲學;
三,精神哲學。
7,義大利新黑格爾主義哲學家克羅齊的分類:
一,理論哲學:美學,邏輯學;
二,實踐哲學:經濟學,倫理學。
8,西方哲學史上普遍流行的分類法:
第一部分,本體論(包括或者不包括宇宙論),關於存在本性的問題
從本體性質上分:唯心論,唯物論,中立論,合一論等;
從本體數量上分: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
從宇宙起源,生成的問題分:機械論或決定論,目的論。
第二部分,認識論,關於人類知識來源,能力范圍,限度和真偽標準的研究。
從認知能力分:獨斷論,懷疑論,實證論;或者分為:可知論,不可知論;
從知識的來源分:理性主義,經驗主義,批判主義;
從知識的真偽標准來分:反映論,融貫說,實用說等。
第三部分,價值論。
包括倫理學,美學。
總的來說分唯物和唯心
而在這兩者中又分出很多類
❻ 哲學分為幾大類
哲學分為形而上學、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以及美學5種:
1、形而上學在不同的語境下意義不同,主要包括兩個。一個是指哲學中探究宇宙萬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而另一個則是黑格爾開始使用,馬克思也沿用的術語,它指的是與辯證法對立的 ,用孤立 、靜止 、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
2、狹義的邏輯學指:研究推理的科學,即研究如何從當前已知條件推理出未知必然結果的科學。廣義的邏輯學指:研究思維形式,思維規律和思維的邏輯方法的科學。廣義邏輯學研究的范圍比較大,是一種傳統的認識,與哲學研究有很大關系。
3、認識論來源於希臘語知識和演講,它是探討知識的本質、起源和范圍的一個哲學方法。
4、倫理學是關於道德問題的理論,是研究道德的產生、發展、本質、評價、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養規律的學說。
5、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西方美學的歷史是從柏拉圖開始的。盡管在柏拉圖之前,畢達哥拉斯等人已經開始討論美學問題,但柏拉圖是第一個從哲學思辨的高度討論美學問題的哲學家。
在 中國,先秦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老子、孔子、《易傳》、莊子的美學奠定了中國古典美 學的發展方向。但中國美學的真正起點是老子。
(6)哲學的基本分類擴展閱讀:
可以將本體論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將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具體又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該流派哲學一直強調感官認知與理性推理及客觀證據,由於自然科學發展的局限,該流派在關於世界起源仍不完善,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唯心主義:將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理念(法則)等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唯心主義十分復雜,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主張個體意識第一性,客觀唯心主義主張客體意識第一性。
❼ 哲學理論分類
哲學理論分類: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根據以上的第一方面可以將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將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物質,物質由原材料產生,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具體又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該流派哲學一直強調感官認知與理性推理及客觀證據,由於自然科學發展的局限,該流派在關於世界起源的解釋上尚無定論。
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唯心主義內容十分之復雜,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客觀唯心主義,其包涵了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主要表現在比較古老的「具象神」宗教,強調主宰萬物的神靈的客觀存在。
主觀唯心主義,包涵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認為物質的存在是因為人的意識(而非神靈的)存在。更深入地追究,就是將「認知」與「存在」等價起來,主觀唯心主義所講的「存在」是狹隘的「客體」對於「主體」的被認知。
絕對唯心主義,包涵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的末尾對「絕對理念」進行了詳盡闡述,但其原文十分之復雜難懂,就連哲學家瓦勒斯、羅素也難以作出解釋。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時「絕對唯心」陷入了與「客觀唯心」一樣的觀點,但不同的是絕對唯心對「神靈是實體」進行了否定。亞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蘭蘇菲主義均屬於該范疇。
根據以上的第二方面可以講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個基本觀點:
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持該觀點者多為唯物論者,認為人可以憑借感覺器官及其延伸(指科學儀器)完全認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認知的部分只是因為技術的不發達,人完全認識世界是必然。
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認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認知,此處的不能完全被認知並非「尚未被認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層面,人類是永遠無法知道其真相的。持該觀點多為唯心主義者,「概念世界」是研究不可知論時不可不提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