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阮籍孤獨哲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阮籍孤獨哲學

發布時間: 2021-03-22 20:45:51

❶ 簡述阮籍《詠懷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阮籍的八十二來首《詠懷詩》繼承源了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建安文學的優良傳統,進一步開拓了五言詩的寫作范圍,在體例和技巧等方面有不少創新,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結合其具體作品,從三個方面對他的藝術成就做一些簡要的分析:阮籍的《詠懷詩》憂憤深廣,表現出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銳的人生悲哀;阮籍的《詠懷詩》意旨隱微,寄託遙深,並且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政治抒情詩的先河;它首創了我國五古抒情組詩的體例。



(1)阮籍孤獨哲學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壯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驅車遠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挾烏號,明甲有精光。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豈為全軀士?效命爭戰場。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垂聲謝後世,氣節故有常。

正所謂心強命不強。固然壯志滿懷,卻又無處可施。當時政治斗爭的黑暗卑鄙使他十分鄙薄當道,司馬氏的大殺名士又使他十分恐懼,所以採取了不積極合作又不堅決斗爭的依違避就的態度。在生活上,他縱酒佯狂,任性而行;

在政治上,他十分謹慎,口不臧否人物;在思想上,他傾心玄學,崇尚老莊,追求理想的美好境界;在感情上,他痛恨虛偽的名教中人,感嘆人生的悲哀和沉重。凡此種種,發之於詩,就形成了他獨有的特點。



❷ 比較陶淵明的孤獨和阮籍的孤獨的異同

陶淵明的孤獨有山野之趣,愛田園之美,喜鄰里歡愉。
阮籍高壓之下,明哲保身,戰戰兢兢逃於世俗之外,是無奈。

❸ 阮籍詩的孤獨意識該怎麼回答 王維詩畫中的禪境怎麼解析丫 怎麼賞析中

對方想讓你進一步解釋你的想法和意圖,也是對方掩飾自己所猜測的或者所想的,以及不知道或者不想直面應對你說的話2313

❹ 阮籍的孤獨高考有人寫過了嗎

阮籍不孤獨吧…
可能是我理解有偏差。
阮籍我認為是一個充滿悲情色彩的矛盾集合體。

❺ 阮籍的孤獨意識

阮籍的詩經常詠嘆人生,要不就是壯志難酬。

《詠懷》
年代: 魏晉 作者: 阮籍
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
齊景升丘山,涕泗紛交流。
孔聖臨長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來者吾不留。
願登太華山,上與松子游。
漁父知世患,乘流泛輕舟。

《詠懷》
年代: 魏晉 作者: 阮籍
昔年十四五,
志尚好書詩。
被褐懷珠玉,
顏閔相與期。
開軒臨四野,
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岡,
萬代同一時。
千秋萬歲後,
榮名安所之?
乃悟羨門子,
噭噭今自嗤。

❻ 阮籍詠懷詩的思想意義

亂世之人不如太平之犬
對人生境遇的感嘆

❼ 比較陶淵明的孤獨和阮籍的孤獨的異同

陶淵明的孤獨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孤獨歸隱田園的快樂,孤獨中充滿著自由和歡樂。

阮籍的孤獨是孤傲的,隨遇而安的,藐視眾生和世界的,是自己一個人的狂歡。

❽ 嵇康阮籍的思想是屬於道家還是儒家

准確的說是「玄學」,雖然是以道家的任自然為基礎,但是在解釋很多問題時直內接援引儒家的概念,可以說容是不分家的,這是玄學的特點,不能簡單的歸為道家或者儒家。
但是現在的觀點似乎並不將玄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來看待,而是更多將之視作道家的一個亞支,確實從核心思想上講,任自然更接近於道家思想,所以稱之為道家名士也無不可。

嵇康自己說「老子、莊周,吾之師也」,道家思想不只在魏晉,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化中都是士人崇尚的精神至境,很多士人都是一邊在朝為官一邊以隱士自居。因為儒家思想自漢以後在政治上的統治地位,所以中國士人多是儒主道補的思想。嵇康天性崇尚自然,一句「非湯武而薄周孔」似乎把他完全與儒家對立了起來,但實際上他是儒道精神集大成的代表,在政治上他傾向於道家的「無為」,在生活中他又是認真履行儒家克己修身的君子作為,所以他是一個將儒道的精華升華為人生哲學的人。

❾ 各位大蝦幫幫忙。阮籍詩中的哲學思想是什麼

阮籍思想中的道家傾向 及其對儒家禮教的批判

朱亮嘉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魏晉之際的思想家、文學家。其父阮瑀,為"建安七子"之一。阮籍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與嵇康齊名,同為"竹林七賢"中之人物,有《阮步兵集》。在文學上,阮籍長於五言詩,豐富了它的藝術技巧,使之更趨成熟。他的詩風隱晦曲折,反映了在當時司馬氏政權統治下,黑暗殘酷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現實下,個性受壓抑的難言之苦悶。在思想上,他受當時最流行的老莊思想和玄學的影響,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的主張,認為封建等級制度應該與"自然"結合起來,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處卑而不犯乎貴"。這在當時主要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統治階級利用禮制殘酷壓迫下層人民的社會現象而發的。阮籍思想主要體現在《通老論》、《達庄論》、《大人先生傳》等文章中,在這些文章里,阮籍流露了鮮明的道家思想。

在《通老論》中,他總結老子的哲學觀點時說:"聖人明於天人之理,達於自然之分,通於治化之體,審於大慎之訓。故君臣垂拱,完太素之朴;百姓熙怡,保性命之和。道者法自然而為化,侯王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三皇依道,五帝仗德,三王施仁,五霸行義,強國任智,蓋優劣之異,薄厚之降也。"在這里,他認為道家所提倡的"道""德"勝於儒家的"仁"和"義",更勝過後來統治者所使用的強權和智術,他還認為當時的社會比起古時候來是退步的。阮籍堅決反對儒家的綱常思想,且不管這與當時的政治有何關系,也不去論他是否在心裡真正反對禮教,至少在行動上他是違背禮教的。後來北朝人物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文章中批評他說:"阮籍無禮敗俗",認為這是他品行上的污點。

《達庄論》則通過虛構的一則故事,假託一群信奉儒家學說的青年人與一位深悟宇宙人間之大道微妙的"先生"之間的一場辯難,闡釋發揮了《莊子》的哲學思想,其中滲透了阮籍對《莊子》一書的認識和見解。文章一開頭,作者先描述了一位飄飄然無羈絆的"先生",他的形象是從《莊子》一書中的"真人"形象那裡借用來的。他"徘徊翱翔,迎風而游。往遵乎赤水之上,來登乎隱坌之丘,臨乎曲轅之道,顧乎泱漭之州。恍然而止,忽然而休;不識曩之所以行,今之所以留。悵然而無樂,愀然而歸白素焉。平晝閉居,隱幾而彈琴。"

於是接下來,有一群"縉紳好事之徒",聽說有這樣一位舉止異常的高人,一齊商量要來向他求教,要求解答自己所疑惑的問題。他們整飾儀容,規端服飾,按照儒家的一套禮儀循規蹈矩地來到這位高人面前,還羞於率先開口,其中有一人,"是其中雄傑也",奮然開言,向先生提出問題。他頌揚了儒家的學說和功績,以為這是"至道之要",從而向莊周的學說發出了責難:"今莊周乃齊禍福而一死生,以天地為一物,以萬類為一指,天乃徼惑以失貞,而自以為誠者也?"

接著這位"先生"發揮了自己的觀點。阮籍通過這個人物之口,痛快淋漓地論述了莊子的哲學思想,並對儒家進行猛烈的抨擊。阮籍不但從《莊子》,並且從《老子》和《周易》中吸取了大量的哲學觀點,而這三本書,正好是魏晉玄學所尊奉的三部經典,稱為"三玄",玄學是糅合儒道二家學說的,認為"名教本於自然"。阮籍反對儒家學說,主要是反對儒家禁錮人性的繁文縟節,反對統治階級用來束縛人民的各種禮法,他並不否定儒家學說的全部,就連《周易》這部儒家經典,他也是接受和繼承的。在《通易論》這篇文章中,他就闡述了自己研究《周易》的見解,發揮了《周易》的天地宇宙生成理論,下面這一段話就反映了這種觀點:

"天地生於自然,萬物生於天地。自然者無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內,故萬物生焉。當其無外,誰謂異乎?當其有內,誰謂殊乎?地流其燥,天抗其濕。月東出,日西入。隨以相從,解而後合。升謂之陽,降謂之陰。在地謂之理,在天謂之文。蒸謂之雨,散謂之風,炎謂之火,凝謂之冰。形謂之石,象謂之星。朔謂之朝,晦謂之冥。通謂之川,回謂之淵。平謂之土,積謂之山。男女同位,山澤通氣。雷風不相射,水火不相薄。天地合其德,日月順其光。自然一體,則萬物經其常,入謂之幽,出謂之章。一氣盛衰,變化而不傷。是以重陰雷電,非異土也,天地日月,非殊物也。故曰:自其異者視之,則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則萬物一體也。"

接著,阮籍更是直接採用了《莊子》中的許多論述:"殤子為壽,彭祖為夭,秋毫為大,太山為小。"這是《齊物論》中的觀點。"馮夷不見海者,則不以己為小,雲將不失於其鴻蒙,則無以知其少。"這是《秋水》中的典故。至於文中的"聖人"形象,與《莊子》一書中的聖人、真人、神人、至人更是一脈相承:"聖人者,恬於生而靜於死。生恬,則情不惑;死靜,則神不離,故能與陰陽化而不易,從天地變而不移。生究其壽,死循其宜,心氣賓士,不消不虧。""至人清其質而濁其文,死生無變而未始有之。"

阮籍極言道家之宏大,儒家之渺小;道家養性修真之妙,儒家沉緬世俗之苦,為莊周作了有力的辯護,直說得那幾個儒門子弟"啞口無言","喪氣而慚愧於衰僻"。在阮籍筆下,這場辯難以道勝儒敗而告終。

有個叫伏義的人,寫了一封長信給阮籍,信中用儒家正統的觀點批評了阮籍的一些放誕無禮的言行,駁斥了"莊周、淮南、東方之徒"的行徑,對阮籍進行了規勸,希望他能積極入世,建功立業。阮籍"本有濟世志",可是他畏懼於政治的黑暗,明哲保身,不願捲入政治的漩渦,故而回信力辭。他在《答伏義書》中說:"夫人之立節也,將舒綱以籠世,豈撙撙以入罔;方開模以范俗,何暇毀質以通檢?若良運未協,神機無准,則騰精抗志,邈世高超。盪精舉於玄區之表,攄妙常於九垓之外。而翱翔之乘景,躍 踸踔,陵忽慌,從容與道化同逌,逍遙與日月並流。交名虛以齊變,及英只以等化。上乎無上,下乎無下,居乎無室,出乎無門。齊萬物之去留,隨元氣之虛盈。揔玄綱於太極,撫天一於寥廓。飄埃不能揚其波,飛塵不能垢其潔,徒寄形軀於斯域,何精神之可察!雖業無不聞,略無不稱,而明有所逮,未可怪也。"他像莊周一樣,用浩渺無涯的宏大想像來寄託自己的志向,把伏義的主張說成是"欲炫傾城之金,求百錢之售,製造天之禮,擬膚寸之檢。勞王躬以役物,守臊穢以自畢,沈牛跡之浥薄,慍河漢之無根。其陋可愧,其事可悲。"《答伏義書》很短,但其中反映的阮籍的道家思想卻是浩大無窮的,對儒家的批判也是很尖銳的。

《大人先生傳》是阮籍文章中最長,發揮其藝術才能最充分,反映道家思想最全面、最形象,對儒家禮法抨擊最不遺餘力的一篇。在這篇長文里,阮籍描繪了一個獨來獨往的"大人先生",他不知生於何年,知天地之始,知神農、黃帝、堯、舜之事,與自然齊光,以萬里為一步,以千歲為一朝,是一個極其偉大的人物,比起莊子筆下的真人、聖人、神人、至人來,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人給他寫信,用儒家禮教那一套來勸說他:

"天下之貴,莫貴於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則,言有常度,行有常式,立則磬折,拱岩抱鼓,動靜有節,趨步商羽,進退周旋,成有規矩,心若懷冰,戰戰慄慄;吏身修行,日慎一日,擇地而行,惟恐遺失。誦周孔之遺訓,嘆唐、虞之道德,惟法是修,惟禮是克。手執圭壁,足履繩墨,行欲為目前檢,言欲為無窮則。少稱鄉閭,長聞邦國,上欲三公,下不失九州牧。故挾金玉,垂文組,享尊位,取茅土,揚聲名於後世,齊動德於往古,奉事君上,牧養百姓,退營私家,育長妻子,卜筮吉宅,慮乃億祉,遠禍近福,永堅固己。此誠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被發而居巨海之中,與若君子者遠,吾恐世之嘆先生而非之也。行為世所笑,身無由自達,則可謂恥辱矣。身處困苦之中,而行為世俗之所笑,吾為先生所不取也。"

樹起靶子是為了痛射之以箭矢,這一段話作為反面的論點擺出後,作者馬上借大人先生的口予以痛斥:

"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於褌之中乎!逃於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褌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飢則嚙人,自以為無窮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滅都,群虱死於褌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處寰區之間,亦何異夫虱之處褌中乎?悲夫,而自以為遠禍近福,堅無窮也。"

阮籍把世之所謂君子比作褌中之虱,給予極大的蔑視,藉以反襯自己理想中的"大人先生"的高大形象,接著又描繪了一幅古代理想社會淳古的圖畫:"昔者天地開辟,萬物並生。大者恬其性,細者靜其形。陰藏其氣,陽發其精。害無所避,利無所爭。放之不失,收之不盈。亡不為夭,存不為壽。福無所得,禍無所咎,各從其命,以度相守。明者不以智勝,暗者不以愚敗,弱者不以迫畏,強者不以力盡。蓋無君而庶物空,無臣而不事理,保身修性,不違其紀,惟茲若然,故能長久。"

阮籍指出,一切禍亂災難的起源都在於統治者所制訂的禮法,"今汝造音以亂聲,作色以詭形,外易其貌,內隱其情,懷欲以求多,詐偽以要名,君立而虐興,臣設而賊生,坐制禮法,束縛下民;欺愚誑拙,藏智自神,強者NF而凌暴,弱者憔悴而事人。假廉以成貪,內險而外仁,罪至不悔過,幸遇則自矜。馳此以奏除,故循滯而不振。""今汝尊賢以相高,競能以相尚,勢以相君,寵貴以相加,驅天下以趣之,此所以上下相殘也。竭天地萬物之至,以奉聲色無窮之欲,此非所以養百姓也。於是懼民之知其然,故重賞以喜之,嚴刑以威之,財匱而賞不供,刑盡而罰不行,乃始有亡國戮君潰敗之禍。此非汝君子之為乎?汝君子之禮法,誠天下戲賤、亂危、死亡之術耳!"

阮籍揭露了統治階級用禮法來束縛殘害下層人民,驅使他們為滿足其私慾而勞作奔走,把矛頭指向那些兇殘暴虐,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統治者,並對痛苦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阮籍和其他道家人物一樣,看到了理想社會的根本特點就是奉行大道,而現實社會的一切災難就來源於統治階級對自然天道的破壞,對人性的戕賊;對統治階級的險惡用心揭露是十分深刻的。它不僅含有同情人民,主張民主的進步性,還表明了道家學說在認識社會的實質方面具有深刻透徹的卓越見識。

《大人先生傳》的下半部分,阮籍用大量的篇幅,重彩潑墨地描繪了這位理想人物的高行峻止。這里的描寫既有《莊子》中真人形象的痕跡,又有作者自己的想像和創造,不拘一格的任意發揮。作者受《楚辭》的影響,借用大量神話傳說和典故,淋漓盡致地渲染了大人先生超塵拔俗,同乎造化的形象,這是運用文學手段來描寫道家人物的形象的成功典範,屬於道教與文學問題的范疇,這里就不多說了。

阮籍批判世俗偽善的儒生盛容飾、拘禮法,言行不符,短作可厭。在他的《詠懷詩八十二首》中也有反映,《詠懷詩》第六十七首"洪生盜制度"諷刺那些所謂鴻儒憑借古人的禮樂制度,衣服都有規定的樣子,上下左右都不敢逾越次序,事事都遵奉規章制度,一言一行都不敢苟且談笑,容貌服飾都整肅莊重,朝聘祭祀都遵守一定的禮儀,但是他們在外對人抗言高論作純正之談,私下就棄善而不為;放言無忌的說話都是內心而發,但一會兒就板起面孔來說教,他們那種揖讓進退曲折扭捏的姿態令人厭惡。這里阮籍極寫這些人的虛偽,實際上這種人表裡不一,不是正直的賢人君子,端人正士,也不是真正的儒生,正是這種人把儒教的名聲敗壞了。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阮籍所作的《老子贊》和《孔子誄》中也可以看出,阮籍對老莊道家思想的崇尚和對儒家思想的態度。《老子贊》說:"陰陽不測,變化無倫,飄颻太素,歸虛反真。"寥寥數語,歸納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孔子誄》說:"養徒三千,升堂七十。朁神演思,因史作書。考混元於無形,本造化於太初。"最後兩句強調了孔子與老莊道家的共同點,把孔子儒家思想中可以為道家思想吸收的觀點演化成純道家的思想,這實質上是體現儒學與道家相反相成,相滅相生,對立而互補的一致性。在阮籍的思想中,道與儒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可以並存的,他所反對的僅僅是禮教,是那種後世逐漸演化了的禮教,它實際上背離了聖人之道,在這點上,阮籍不愧為魏晉時代一位卓越而傑出的反禮教人物,他同嵇康的名字一起永遠在中國思想史上放射著不滅的光芒。
http://www.chinataoism.org/showtopic.php?id=1264&cate_id=502

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00:11035&st=&sc=&titlepage=0&messageid=13574&ggpc=0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03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