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毒物在體內的生物轉化有何毒理學意義
1、生物轉化:進入體內的毒物,有的可直接作用於靶部位產生毒效應,並可以原形排出。但多數毒物吸收後在體內酶作用下,經受各種生化過程使其化學結構發生一定的改變,稱為毒物的生物轉化。
毒物在體內的生物轉化可概括為氧化、還原、水解和結合(或合成)四類反應。毒物經生物轉化將親脂物質最終變為更具極性和水溶性的物質,使之有利於更快地經尿或膽汁排出體外;同時,也使其透過生物膜進入細胞的能力以及組織成分的親和力減弱,從而消除或降低其生物效應。但是,也有不少毒物在生物轉化過程中反而毒性增強,或者由原來無毒成為有毒。許多致癌物如芳香胺、苯並(a)芘等,均是經代謝轉化而被活化。
2、排出:毒物可以原形或代謝物的形式從體內排出。排出的速率對其毒效應有較大影響,排出緩慢的、潛在的毒效應相對較大。
(1)腎臟:腎臟是排泄毒物及其代謝物的極有效器官,也是最重要的排泄途徑。許多毒物均由此排出。腎臟排出的速度,除受腎小球濾過率、腎小管分泌及對排出物的重吸收影響外,還取決於毒物或其代謝物的分子量、脂溶性、極性和離子化程度。尿中毒物或代謝物的濃度常與其在血液中的濃度密切相關,所以測定尿中毒物或代謝物水平可間接衡量體內負荷情況;結合臨床徵象和其他檢查,有助於診斷。
(2)呼吸道:氣態毒物可從呼吸道以原形排出,例如乙醚、苯蒸氣等。排出的方式為被動擴散,排出的速度主要取決於肺泡呼吸膜內外兩側有毒氣體的分壓差;通氣量也影響排出速度。
(3)消化道:肝臟也是排泄外源物質的重要器官,許多金屬毒物如鉛、錳,可由肝細胞分泌,經膽汁隨糞便排出。有些毒物排入腸腔後可被腸腔壁再吸收,形成肝腸循環。從糞便排出的毒物常包含經口攝入而未被消化道吸收的部分。
(4)其他排出途徑:有的毒物如汞可經唾液腺排出;有的如鉛、錳可經乳腺排入乳汁;有的還可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如鉛等。頭發和指甲雖不是排出器官和組織,但有的毒物可富集於此,如鉛、砷等。
排出是機體對毒物的一種解毒方式;但在排出過程中,毒物也可損害排出器官和組織,如鎘可引起腎近曲小管損害,汞可產生口腔炎。
② 生態毒理學名詞解釋
生態毒理學是毒理學、生態學和環境化學等多學科交叉和融合的學科,是應對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物暴露而發展起來的新興邊緣學科,是研究有毒有害物質以及各種不良生態因子暴露對生命系統產生毒性效應,以及生命系統反饋解毒與適應進化及其機理與調控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生態毒理學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主要是指一些化學物質,研究這些化學物質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其試驗對象是藻類、細菌、魚蝦和蚯蚓等醫|學教育網整理。
生態毒理學關心的重點是這些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低劑量長期作用的效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由此可見,在解決環境問題過程中, 生態毒理學的數據非常重,它在環境政策、法律、標准、以及污染控制方法的制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生態毒理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污染防治中應用性很強的一種工具,其核心部分是生物效應,即有毒、有害物質對生命有機體危害的程度及范圍的研究;生物監測和生物檢測是進行生物效應研究的兩種技術手段。由於各種環境問題的突現,使生態毒理學成為當代最具有生命力的邊緣學科之一,實際上也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種技術支撐。
③ 求常見化學元素中毒與解毒方法總結
不太明白你的意思,是指化學催化劑中毒(失去作用)以及其解決方法呢?還是指人不小心攝入了什麼化學物質中毒後的解毒呢?
④ 葯物毒理學主要進行哪些方面的研究
1、起源:葯物毒理學是研究葯物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對機體造成的損害作用及其機理的一門科學。葯物毒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在20世紀90年代興起以後,就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這是因為葯物毒理學在新葯開發評審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它能發現動物對葯物產生的毒性反應,為臨床用葯安全性和毒副作用觀察提供信息等。 葯物毒理學研究葯物毒性,葯物對人危害以及防止發生危害的安全劑量。月滿則缺,物極必反,其實在現代醫學中許多葯物的研究與研發都是基於葯物毒理學展開的。最普通的例子就是對於蛇毒的應用以及對於嗎啡的應用。
微量的蛇毒可以治療心臟疾病,但是過多的劑量則是致命的;同樣的道理,嗎啡可以緩解疼痛,過量服用則會讓人產生生理依賴。葯物毒理學在亞歷山大時期就已經開始,不同的是在那時人們主要研究的是葯物的毒性作用而非葯理作用,用來謀殺和刺殺,亞歷山大就可能死於這樣的一次毒葯謀殺,因為對於他的死有眾多的疑點。
2、研究內容:葯物毒理學是以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解剖學、動物學、病理學、統計學等為基礎學科而發展起來的。它研究的內容包括對葯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以及對靶器官的毒性作用機制研究,通過這些這些研究為正確評價葯物的安全性、危害性提供科學依據,對臨床的安全用葯具有重要意義。
3、發展歷史:早期毒理學: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著重毒物對機體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現代毒理學:研究在特定情況下,生命有機體接觸化學、生物或物理物質產生有害作用(毒性)的科學。葯理學是研究葯物的治療作用及其有效劑量,從而發揮其在預防、治療或診斷疾病中的效能。毒理學是研究毒性物質對機體的有害作用及其發生、機制、結果以及危害因素的科學。主要用於對外源性物質的安全性評價和危險性評估。葯物毒理學是毒理學的一個相對年輕的分支,已廣泛體現在新葯臨床前安全性評價、臨床試驗及臨床合理用葯。 研究人類在應用葯物防病治病過程中,葯物不可避免地導致的機體局部或全身病理學改變,甚至引起不可逆的損傷或致死作用;同時也研究對機體有害作用的發生、機制、結果及危險因素的科學。 包括新葯臨床前安全性評價,臨床試驗及臨床合理用葯等方面。
4、學科意義:葯物毒理學負擔著現有的和新生產的葯物對健康影響的安全評價,探討葯物對靶器官的毒性作用機制個對人的危害及防止發生危害的安全劑量。葯物毒理學的任務:包括臨床毒理學、新葯臨床試驗、葯物流行病學研究等任務。葯物毒理學對葯物毒性的研究,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對人類的健康仍將起到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作用。 葯物毒理學的基本目的:認識並掌握葯物的毒性作用,葯物是用於防病治病,但是有很強的兩重性。葯物毒理學研究的目的就是發現受試葯物的中毒劑量,初步了解反復給葯時產生毒性反應的劑量,為臨床安全用葯提供科學依據;確定葯物毒作用的靶組織或靶細胞,進而確定葯物毒性作用的機制;確定毒性作用的劑量范圍;了解葯物的毒性作用是否具有可變性,有些葯物在治療劑量下,其毒副作用會伴隨治療作用一起出現,另一些葯物則可能由於誤用、濫用或故意超劑量使用而產生某些毒副作用,一個葯物的毒性是否可逆,在停葯或採取某些治療後被毒性作用所損害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否可以恢復也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之一,在新葯的開發中也是決定一個葯物命運的重要依據之一;研究解毒葯及葯物中毒後的解救措施;通過對動物實驗的重復給葯,為闡明葯物的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機制提供線索,作為葯物開發研究的毒理學部分,從方法上看其特點,其中較長時間地重復給葯是臨床前葯理學研究所不能及的,為生命學提供資料,開發新葯。 凡是不符合用葯目的並為病人帶來不適或痛苦的有害反應統稱為葯物不良反應 。
⑤ 毒理學要考哪些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文章來源:四季在線教育網。
1.易感生物學標志(biomarkerof susceptibility):反映機體對外源化學物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標,主要用於易感人群的篩檢與監測,在此基礎上可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2外源化學物(xenobiotic):在人類生活的外界環境中存在、可能與機體接觸並進入機體,在體內呈現一定的生物學作用的一些化學物質,又稱為「外源生物活性物質」。
3.生物學標志(biomarker):指針對通過生物學屏障進入組織或體液的化學物或其代謝產物、以及它們所引起的生物學效應而採用的檢測指標。4.閾值(threshold):閾劑量指化學物質引起受試對象中的少數個體出現某種輕微的異常改變所需要的最低劑量或濃度。5.終毒物:是指與內源靶分子(如受體、酶、DNA、微絲蛋白、脂質)反應或嚴重地改變生物學(微)環境、啟動結構和(或)功能而表現出毒性的物質6.代謝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經生物轉化大部分外源化學物的代謝產物,毒性降低,易於排出體外。7.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獨立游離存在的帶有不成對電子的分子、原子或離子。自由基主要是由於化合物的共價鍵發生均裂而產生。其共同特點是:具有順磁性、其化學性質十分活潑、反應性極高,因而半減期極短,一般僅能以μs計,作用半徑短。8.相加作用(addition joint action):指多種化學物同時存在時的毒效應為各化學物分別作用時毒效應的總和。9.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jointaction):多種化學物同時存在時的毒效應低於各化合物分別作用時毒效應的總和 。10.亞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指試驗動物連續多日接觸較大劑量的外來化學物所出現的中毒效應。
11.遺傳毒理學(genetictoxicology):研究化學性和放射性物質的致突變作用以及人類接觸致突變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應的科學12.細胞凋亡(apoptosis):為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由基因控制的細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13.危險度(risk):也叫危險性或風險,系指在具體的暴露條件下,某種因素對機體、系統或人群產生有害作用(損傷、疾病甚至死亡)的概率,確切地說是健康危險度。14.安全性評價(safetyevaluation):是利用規定的毒理學程序和方法評價化學物對機體產生的有害效應,並外推和評價在規定條件下化學物暴露對人體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1、毒理學主要分為哪三個研究領域答:描述毒理學、機制毒理學、管理毒理學
1、生物學標志可以分為
答:暴露生物學標志、效應生物學標志、易感生物學標志
毒理學一般將動物試驗按染毒期限分成哪幾類試驗答:一般將動物實驗按染毒期限分成四個范疇:急性毒性試驗: 24小時內一次或多次染毒;
亞急性毒性試驗:15-30天的重復染毒;亞慢性毒性試驗:1-6個月的重復染毒;慢性毒性試驗: 6個月以上的重復染毒。
5、為什麼要研究劑量-反應關系,簡述其前提和意義答:劑量-反應關系表示外源化學物的劑量與某一群體中質反應的發生率之間的關系,即隨著化學物的劑量增加,出現某種效應的個體在群體中所佔比例增加。劑量-反應關系研究在毒理學中有重要的意義,明確的劑量-反應關系是判斷某種外源化學物與機體出現的某種損害作用存在因果關系的重要依據,劑量-反應關系研究所得到的有關參數可用於比較不同化學物的毒性;劑量-反應關系研究是安全性評價和危險性評定的重要內容。
1、生物轉運方式包括哪三大類答:⑴主動轉運:外來化合物透過生物膜由低濃度處向高濃度處移動的過程。
主動轉運對於已吸收的化學物在體內的不均勻分布和排泄具有重要意義。如: 許多外源化學物的代謝產物經由腎臟和肝臟排出;機體需要的某些營養物質如某些糖類、氨基酸、核酸和無機鹽等由腸道吸收進入血液。主動轉運的主要特點:①可逆濃度梯度轉運,消耗能量;②,轉運過程需要載體參加;③,載體對轉運的化學物有特異選擇性;④,受飽合限速和競爭性抑制的影響。載體是生物膜的組成成分,所以有一定的容量;當化合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載體可以飽和,轉運即達到極限;如果兩種化合物基本結構相似,在生物轉運過程中又需要同一轉運系統,兩種化合物之間可出現競爭,並產生競爭抑制
⑵、被動轉運:包括簡單擴散,易化擴散和濾過。一、1、簡單擴散的概念: 外來化合物在體內的擴散是依其濃度梯度差決定物質的擴散方向,即由生物膜的分子濃度較高的一側向濃度較低的一側擴散,當兩側達到動態平衡時,擴散即中止。
2. 簡單擴散的特點:
不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載體,不受飽合限速與競爭性抑制的影響。
3、簡單擴散能夠進行的條件:
a膜兩側存在濃度梯度。如O2由肺泡進入血液和CO2由血液進入肺泡細胞。b外源化合物有脂溶性。外源化合物的脂溶性可以脂水分配系數來表示,即當一種物質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達到平衡時,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一般來說,脂水分配系數越大,越容易透過生物膜而進行擴散。c外源化學是非解離狀態。解離型,極性大,脂溶性小,不易通過生物膜;反之,非離解狀態的化學物容易透過。因此弱有機酸在酸性環境中,弱有機鹼在鹼性環境中多處於非解離狀態,易於透過生物膜。
二、1、易化擴散的概念:
非脂溶性的化學物,不能以簡單擴散形式透過生物膜,它們可以與膜 上的載體結合由高濃度向低濃度處轉運。如葡萄糖、某些氨基酸、甘油、嘌呤鹼等親水化合物,可在特定載體和順濃度梯度的情況下進行轉運。2、易化擴散的特點:a順濃度梯度進行,不消耗謝能量。b需要載體。c轉運非脂溶性化學物;d具有特異性和飽合性。三、1、濾過的概念濾過是指化學物質透過生物膜上親水性孔道的過程。
主要動力是:滲透壓梯度和液體靜壓。主要轉運物質:分子直徑小於膜孔的水溶性化學物,以水作為載體而轉運。2、濾過的特點
不同生物膜孔徑差別很大。腎小球中的生物膜孔徑大,能夠允許分子量小於白蛋白的物質通過。相反,其它細胞膜孔比較小,僅允許100-200D以下的物質通過。除水分子外,有些無機離子和有機離子等外源化學物,亦可濾過。
⑶、膜動轉運。
胞吞:液體或固體外來化合物被伸出的生物膜包圍,然後將被包圍的液滴或較大顆粒並入細胞內,達到轉運的目的,前者稱為胞飲,後者稱為吞噬。入侵的細菌、病毒、死亡的細菌、組織碎片、鐵蛋白等可通過吞噬作用被細胞清除。
胞吐:某些顆粒物液態大分子物質可從細胞內轉運到細胞外,如腺體分泌及遞質釋放。
膜動轉運對外源化學物或異物的清除轉運具有重要意義
胃腸道 呼吸道 皮膚各自的吸收部位及其決定因素答:胃腸道
吸收部位:外來化合物在胃腸道的吸收可在任何部位進行,但主要在小腸。決定因素:經簡單擴散吸收,主要取決於外源性化學物的脂溶性、pKa, 以及胃腸道腔內的PH值。一些外源性化學物的結構或者性質與機體的營養素相似時,可以藉助這些相同的特殊轉運系統而吸收。
呼吸道吸收部位:空氣中的外源性化學物主要從呼吸道吸收,其中以肺泡吸收為主。決定因素:(1)氣態物質的吸收:易溶於水的氣體在上呼吸道吸收,如二氧化硫、氯 氣等;水溶性差的氣體則可深入到肺泡,如光氣、NO2。氣態物質到達肺泡後,主要通過簡單擴散透過呼吸膜而進入血液,這一過程受血氣分配系數的影響。
(2) 氣溶膠物質的吸收
影響氣溶膠物質的吸收的重要因素是氣溶膠中顆粒的大小和化學物質的水溶性。皮膚吸收部位:皮膚是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屏障。許多化學物能通過皮膚大量地吸收,產生全身毒性。決定因素:經皮膚吸收主要機理是簡單擴散,擴散速度與很多因素有關。在穿透階段主要影響因素是外來化合物分子量的大小、角質層厚度和外來化合物的脂溶性。影響皮膚吸收的化學物本身因素:與化學物的脂溶性有關。與分子量成反比。皮膚的完整性,尤其是角質層的完整性。氣溫、濕度的影響。人體不同部位的皮膚(角質層厚度)毒物的通透性不同。不同物種動物的皮膚通透性不同。
氧化反應的主要酶系是什麼答:催化氧化反應的酶系主要有: ①細胞色素P-450酶系; ②微粒體含FAD單加氧酶:③醇脫氫酶和醛脫氫酶;④胺氧化酶.其中①和②主要發生於微粒體中,是微粒體酶催化的反應;③和④主要發生在線粒體和胞漿中,是非微粒體酶催化的氧化反應
簡單擴散發生的條件
答:①膜兩側存在濃度梯度。如O2由肺泡進入血液和CO2由血液進入肺泡細胞。②外源化合物有脂溶性。外源化合物的脂溶性可以脂水分配系數來表示,即當一種物質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達到平衡時,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一般來說,脂水分配系數越大,越容易透過生物膜而進行擴散。③外源化學是非解離狀態。解離型,極性大,脂溶性小,不易通過生物膜;反之,非離解狀態的化學物容易透過。因此弱有機酸在酸性環境中,弱有機鹼在鹼性環境中多處於非解離狀態,易於透過生物膜。
2、終毒物可以分為哪四類答:1親電子劑、自由基、親核物、氧化還原性反應物。
毒作用的類型是什麼 速發與遲發作用、局部與全身作用、可逆與不可逆作用、超敏反應、高敏感性與高耐受性、特異質反應
1、影響毒性的因素
答:毒性作用出現的性質和強度主要受四個方面的影響:1化學物因素:a、取代基的影響b異構體和立體構型 c同系物的碳原子數和結構的影響 d分子飽和度 e與營養物和內源性物質的相似性 2、理化性質:溶解度、分散度、揮發性、比重、電離度和荷電性3毒物與機體所處的環境條件:a氣象條件b季節或晝夜節律 4機體因素:a物種間遺傳學差異b個體遺傳學差異c機體的其它因素。5化學物的聯合作用:兩種以上化學物同時或先後作用於機體時產 生的交互毒性作用。有五種類型:相加作用;獨立作用;協同作用;加強作用;拮抗作用
1、急性毒性實驗的目的?①確定受試物使一種或幾種實驗動物死亡的劑量水平,以初步估計該化合物對人類毒害的危險性。②為進一步的蓄積毒性試驗、亞慢性與慢性毒性試驗及特殊毒性試驗提供劑量和判斷指標的依據。
③闡明一種化合物的相對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表現,找出量-效關系,以便其毒性包括臨床症狀、生理生化和病理變化、毒性性質和可能的靶器官等有初步了解。為毒理學機制研究的初步探索。
④確定機體在環境中接觸的受試物侵入機體的途徑,研究受試物的代謝動力學過程。⑤研究受試物急性中毒的預防和急救治療措施。
最常用染毒途徑答:①經口接觸②經呼吸道接觸③經皮膚接觸
1、外源化合物的致突變的類型答:①基因突變②染色體畸變③染色體數目改變
常用的致突變試驗有哪些答:1、鼠傷寒沙門氏菌回復突變試驗(Ames試驗)
檢測受試物誘發鼠傷寒沙門氏菌組氨酸營養缺陷型突變株(his-)回復突變成野生型(his+)的能力
微核試驗
2常用嚙齒類動物骨髓嗜多染紅細胞(PCE)做微核試驗
PCE是紅細胞成熟的一個階段,此時紅細胞的主核已排出,微核容易辯認,PCE胞質含RNA染色與成熟紅細胞易於區別,故為骨髓微核試驗的首選細胞群
3單細胞凝膠電泳在電泳槽中,DNA斷片在電場的作用下,由細胞核中移出,並向陽極泳動,經熒光染色後見到細胞核和移出的DNA斷片,形成有如彗星一樣的彗星頭和彗星尾,故又稱彗星試驗4染色體畸變分析觀察染色體形態結構和數目改變,又稱細胞遺傳學試驗。
將觀察細胞停留在細胞分裂中期相,用顯微鏡檢查染色體畸變和染色體分離異常。5姐妹染色單體交換:它顯然與DNA損傷和修復過程有關。作為一種簡便和敏感的遺傳學指標,它在誘變和腫瘤研究等領域中的應用十分廣泛6果蠅伴性隱性致死試驗:能檢出點突變、小缺失、重排等。7顯性致死試驗它是評價化學毒物對雄性動物的生殖細胞遺傳毒性較好的方法之一。:8熒光原位雜交技術:通過分析標記探針在被檢對象中的顯示狀況而達到對特殊目標順序進行檢測、定位的目的。什麼是對照,對照設立的意義,致突變實驗中陰性和陽性對照如何設立答:陰性、陽性對照的設立:
陰性對照:即未處理對照或溶劑對照陽性對照:用某種已知能產生陽性反應的物質作對照
什麼是修復障礙,及可能引起的毒作用是什麼?
答:修復的局限性:某些損傷的修復可能被遺漏;損傷程度超過機體修復能力時,修復失效;修復所必需的酶或輔因子被消耗時,修復能力耗竭;某些毒性損害不能被有效地修復。如毒物與蛋白質的共價結合。修復障礙引起的毒性 1.炎症,其標志是微循環改變,炎性細胞聚集。2. 壞死,主要表現在細胞凋亡3. 纖維化,TGF-β在細胞外聚集引起纖維化,如肺纖維化4. 致癌作用,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3、對於致癌物檢測方法有三大類答:1、短期試驗2、動物致癌試驗3、人類流行病學調查
3、簡述發育毒性作用的特點答:發育各階段發育毒性作用的特點①著床前期 :此期受損的是早期胚胎的相對未分化細胞,可通過代償性的細胞增生加以修補,不會產生局部缺陷,最多出現發育遲緩,若受損的細胞較多,可造成胚胎死亡,稱為著床前丟失。也有例外,如小鼠妊娠第2.5天、3.5天和4.5天用甲基亞硝脲處理可造成子代神經管缺陷和齶裂。②器官形成期:此期細胞增殖分裂速度很快,組織器官生長旺盛,胚胎對致畸物特別敏感,細胞受損可導致結構畸形、生長遲緩或胚胎死亡。③胎兒期:胚胎的器官、系統的基本結構形成後,致畸物難以使之發生結構缺陷,通常是變形或異常而非畸形。胎兒期接觸外源性理化物質,很可能對生長和功能成熟產生效應,主要表現為:全身生長遲緩、特異的功能障礙、經胎盤致癌和偶見死胎。④圍生期和出生後的發育期 :此期接觸外源性化學物質,主要表現在發育免疫毒性、神經行為發育異常和兒童期腫瘤。圍生期接觸外源化學物,會嚴重影響胎兒T細胞、B細胞和吞噬細胞的發育、遷移、歸巢及功能,可能暫時甚至永久性地損傷機體的免疫系統。許多化學物質具有發育神經毒性,表現為對感覺、運動、自主和認知等方面的影響。圍生期是一生中對致癌物最敏感的時期。
簡述母體毒性與發育毒性的關系
答:1、具有胚胎毒性,但無母體毒性2、既有胚胎毒性,也有母體毒性
3、具有母體毒性,但不具有胚胎毒性4、既無母體毒性,也無胚胎毒性
(一定劑量范圍內)
4、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程序的選用原則答:1根據化學物的種類和用途來選擇相應的程序
2採用分階段進行的原則,優先安排試驗周期短、費用低、預測價值高的試驗。3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經濟的辦法,取得最可靠的結果。
文章來源:四季在線教育網。
⑥ 毒理LDL0是什麼
氰化氫
第一部分:化學品名稱
化學品中文名稱: 氰化氫
化學品英文名稱: hydrogen cyanide
中文名稱2:
英文名稱2:
技術說明書編碼: 826
CAS No.: 74-90-8
分子式: HCN
分子量: 27.03
第二部分:成分/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CAS No.
氰化氫 74-90-8
第三部分:危險性概述
危險性類別:
侵入途徑:
健康危害: 抑制呼吸酶,造成細胞內窒息。急性中毒:短時間內吸入高濃度氰化氫氣體,可立即呼吸停止而死亡。非驟死者臨床分為 4期:前驅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頭痛;口服有舌尖、口腔發麻等。呼吸困難期有呼吸困難、血壓升高、皮膚粘膜呈鮮紅色等。驚厥期出現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鬆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可致眼、皮膚灼傷,吸收引起中毒。慢性影響:神經衰弱綜合征、皮炎。
環境危害:
燃爆危險: 本品易燃,高毒。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 立即脫去污染的衣著,用流動清水或5%硫代硫酸鈉溶液徹底沖洗至少20分鍾。就醫。
眼睛接觸: 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至少15分鍾。就醫。
吸入: 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呼吸心跳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對口)和胸外心臟按壓術。給吸入亞硝酸異戊酯,就醫。
食入: 飲足量溫水,催吐。用1:5000高錳酸鉀或5%硫代硫酸鈉溶液洗胃。就醫。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險特性: 易燃,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長期放置則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
有害燃燒產物: 氮氧化物。
滅火方法: 切斷氣源。若不能切斷氣源,則不允許熄滅泄漏處的火焰。消防人員必須穿戴全身專用防護服,佩戴氧氣呼吸器,在安全距離以外或有防護措施處操作。滅火劑:乾粉、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用水滅火無效,但須用水保持火場容器冷卻。用霧狀水驅散蒸氣。
第六部分:泄漏應急處理
應急處理: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並立即隔離150m,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霧狀水稀釋、溶解。構築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應考慮將其引燃,以排除毒性氣體的積聚。或將殘余氣或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水洗塔或與塔相連的通風櫥內。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後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處置與儲存
操作注意事項: 嚴加密閉,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風和全面通風。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隔離式呼吸器,穿連衣式膠布防毒衣,戴橡膠手套。遠離火種、熱源,工作場所嚴禁吸煙。使用防爆型的通風系統和設備。防止氣體或蒸氣泄漏到工作場所空氣中。避免與氧化劑、酸類、鹼類接觸。搬運時輕裝輕卸,防止鋼瓶及附件破損。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
儲存注意事項: 儲存於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避免光照。庫溫不宜超過30℃。包裝要求密封,不可與空氣接觸。應與氧化劑、酸類、鹼類、食用化學品分開存放,切忌混儲。採用防爆型照明、通風設施。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儲區應備有泄漏應急處理設備。應嚴格執行極毒物品「五雙」管理制度。
第八部分:接觸控制/個體防護
職業接觸限值
中國MAC(mg/m3): 0.3[皮]
前蘇聯MAC(mg/m3): 0.3
TLVTN: OSHA 10ppm,11mg/m3; ACGIH 10ppm,11mg/m3[皮][上限值]
TLVWN: 未制定標准
監測方法: 異菸酸鈉-巴比妥鈉比色法
工程式控制制: 嚴加密閉,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風和全面通風。採用隔離式操作。盡可能機械化、自動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設備。
呼吸系統防護: 可能接觸毒物時,應該佩戴隔離式呼吸器。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必須佩戴氧氣呼吸器。
眼睛防護: 呼吸系統防護中已作防護。
身體防護: 穿連衣式膠布防毒衣。
手防護: 戴橡膠手套。
其他防護: 工作現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車間應配備急救設備及葯品。作業人員應學會自救互救。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純品
外觀與性狀: 無色氣體或液體,有苦杏仁味。
pH:
熔點(℃): -13.2
沸點(℃): 25.7
相對密度(水=1): 0.69
相對蒸氣密度(空氣=1): 0.93
飽和蒸氣壓(kPa): 53.32(9.8℃)
燃燒熱(kJ/mol): 無資料
臨界溫度(℃): 183.5
臨界壓力(MPa): 4.95
辛醇/水分配系數的對數值: 0.35
閃點(℃): -17.8
引燃溫度(℃): 538
爆炸上限%(V/V): 40.0
爆炸下限%(V/V): 5.6
溶解性: 溶於水、醇、醚等。
主要用途: 用於丙烯腈和丙烯酸樹脂及農葯殺蟲劑的製造。
其它理化性質:
第十部分:穩定性和反應活性
穩定性:
禁配物: 強氧化劑、鹼類、酸類。
避免接觸的條件: 受熱、光照。
聚合危害:
分解產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學資料
急性毒性: LD50:無資料
LC50:357mg/m3,5分鍾(小鼠吸入)
亞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變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態學資料
生態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積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該物質對環境可能有危害,對水體應給予特別注意。
第十三部分:廢棄處置
廢棄物性質:
廢棄處置方法: 用控制焚燒法處置。
廢棄注意事項:
第十四部分:運輸信息
危險貨物編號: 61003
UN編號: 1051
包裝標志:
包裝類別: O51
包裝方法: 鋼質氣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
運輸注意事項: 鐵路運輸時應嚴格按照鐵道部《危險貨物運輸規則》中的危險貨物配裝表進行配裝。運輸前應先檢查包裝容器是否完整、密封,運輸過程中要確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墜落、不損壞。嚴禁與酸類、氧化劑、食品及食品添加劑混運。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運輸途中應防曝曬、雨淋,防高溫。運輸時所用的槽(罐)車應有接地鏈,槽內可設孔隔板以減少震盪產生靜電。中途停留時應遠離火種、熱源。公路運輸時要按規定路線行駛,禁止在居民區和人口稠密區停留。
第十五部分:法規信息
法規信息 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 (1987年2月17日國務院發布),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化勞發[1992] 677號),工作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規定 ([1996]勞部發423號)等法規,針對化學危險品的安全使用、生產、儲存、運輸、裝卸等方面均作了相應規定;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 (GB 13690-92)將該物質劃為第6.1 類毒害品;劇毒物品分級、分類與品名編號(GA 57-93)中,該物質屬第一類 A級無機劇毒品。
⑦ 衛生毒理學的相關科學
毒理學是研究毒物的學科,是一門邊緣科學。現代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遺傳學、免疫學、流行病學等學科的大量新原理與技術廣泛應用於毒理學領域,使人們能夠從各個方面深入認識各種毒作用的本質及其規律,從而為確定合理的安全接觸界限和制定各種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 近幾十年來,毒理學發展非常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很多生命科學如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新概念、新技術推動了毒理學的發展,形成了一系列專門化的分支學科。毒理學對外源化學物毒作用機制的研究,正從整體、器官、細胞及分子水平層次分明地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外源化學物進入機體後,在靶部位與關鍵性的生物大分子作用,引起各種結構和功能異常,當超過機體的解毒功能、修復功能和適應能力時,就出現毒作用。毒作用機制是復雜的,主要涉及干擾正常受體一配體的相互作用、干擾生物膜功能、干擾細胞能量生成、與生物大分子共價結合、氧自由基過量生成、細胞內鈣穩態失調、細胞因子和細胞信號轉導途徑紊亂、選擇性細胞致死毒性、細胞程序性死亡(凋亡)、癌基因等腫瘤相關基因突變等等。毒作用機制的闡明有助於我們對外源化學物有害作用的早期預防、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提供線索和依據。對外源化學物毒作用機制的研究還方興未艾,正在深入發展。毒理學的發展是與生命科學的發展同步的,生命科學的新理論新技術推動了毒理學的發展,而具有各種各樣的特異性毒作用的毒物也成為生命科學打開生命奧秘的工具和鑰匙。幾乎沒有一個學科可以同時是基礎學科又有直接的應用,研究外源化學物有害作用的毒理學可能是兼有這兩個方面的唯一的學科。毒理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毒理學將不斷地發展和創新。
⑧ 毒理學入門有哪些書籍
毒理學抄是門應用學科,建立在葯理、生理、病理、葯物代謝分布和動物實驗,體外實驗方法學的基礎之上。如果只是出於好奇想速成毒理學,個人覺得意義不大。毒理學不等於會下毒會解毒,而是研究如何通過實驗模型監測毒性生物標志物,說白了就是發現毒性是否存在和在哪裡。不做事毒理學檢測的話,從書本上看方法,好比一個從來沒有做過飯也不需要做飯的人看菜譜。生物,化學這類跟葯學關系更為緊密。注意不是葯理,是葯學。真的想從事毒理學,先要讀懂生理學,然後是病理,然後是葯物代謝分布,然後是葯理。總之,毒理學重應用,光學不練可不行哦。
⑨ 食品毒理學的學科簡介
食品毒理學是按應用對象分類的一個毒理學分支,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學物的性質、來源與形成、它們的不良作用與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機制,並確定這些物質的安全限量和評價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學。
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化學物質(如食用色素、香精、合成甜味劑等的添加劑、農葯、化肥、天然毒素、污染物、微生物毒素及黴菌毒素等)的毒性作用、毒理作用,為其安全性評價、制定日許量(每日容許攝入量,ADI),最大殘留限量等有關的食品衛生標准及預防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古代與中世紀毒理學:毒物(toxin)一詞源於希臘文字「toxikon」,「toxa」,弓箭,「toxikon」浸過毒液的弓箭。公元前2735年,神農編輯完成了40卷「神農本草經」典籍 –有毒植物目錄,如烏頭、箭毒等,並提供了解毒劑。古埃及、古希臘及古羅馬等有關文獻中都有關於有毒植物和礦物的描述,積累了關於有毒物質及中毒知識。
啟蒙時代毒理學:義大利內科醫生Fontana(1720-1853)進一步發展了靶器官毒性概念。
Johann Jakob Wepfer(1620-1695) 是第一個通過動物實驗闡述毒性作用的科學家
19世紀的Megendie、Bernard對依米丁、士的寧和箭毒、CO中毒的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
現代毒理學:1930年實驗毒理學的第一本雜志<<Archives ofToxicology>>注意各種英文標點修改……創刊,同年在美國成立了NIH
1937年的「磺胺酏劑事件」(二甘醇)促使美國國會通過《食品、葯品和化妝品法》(Food,Drugs,andCosmetic Act,簡稱FDCA,1938 )
1955年,Lehman和他的同事共同出版了《食品、葯品和化妝品中化學物的安全性評價》(毒理學研究指南)通過了許多新的法規,創辦了許多新的雜志,成立了國際毒理學協會(1965)
食品毒理學獨立發展:1963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第十六屆大會批准建立糧農組織與世衛組織聯合食品標准計劃,並通過了《食品法典委員會章程》。
1982年,在總結30多年來食品衛生工作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經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這是建國以來我國在食品衛生方面頒布的第一部法律,也是一部內容比較完整、比較系統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於2009年2月28日通過,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