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哲學家周某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學家周某

發布時間: 2021-03-22 18:29:54

Ⅰ 中國近現代較有名的哲學

馮友蘭

1、人物生平簡介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23年夏,馮友蘭以《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順利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是年秋回國後,沿博士論文方向寫成《一種人生觀》。1924年又寫成《人生哲學》,作為高中教材之用,在這本書中,馮友蘭確立了其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結合起來。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分別於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後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1939年到1946年7年間馮友蘭連續出版了六本書,稱為「貞元之際所著書」:《新理學》(1937)、《新世訓》(1940)、《新事論》(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過「貞元六書」,馮友蘭創立了新理學思想體系,使他成為中國當時影響最大的哲學家。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馮友蘭學術思想的轉型期。新中國成立後,馮友蘭放棄其新理學體系,接受馬克思主義,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哲學史。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冊、《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四十年的回顧》和七卷本的《中國哲學史新編》等書。
[編輯本段]2、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本是為西方讀者了解中國哲學而用英文寫就的,後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譯本」,且出版後幾十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大學學習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據說在西方大學中,凡開設中國哲學課程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是第一本必讀之書。這樣一本書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已自不待言,而尤為可貴者,其對於今日中國的讀者亦不失為一本教益豐厚的文化經典。李慎之先生常說:「中國人了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其依據之一就是馮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之所以如此,我想有如下原因:1·書小容量大。與馮先生四百萬言的著作相比,二十三萬言的《簡史》,不可不謂「小」,然而它又是「馮先生的哲學與哲學思想融鑄的結晶。」馮先生在該書的自序里也說,此書是「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故可謂,「擇焉雖精而語焉尤詳也」。2·視野開闊。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史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雖是蜻蜓點水,仍不失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愛國風范。3·文體暢曉。許多讀者都有同感:讀馮先生的書,你或許不同意他的某些觀點,但你絕不會不明白他的觀點。西人言,文體暢曉,其智乃見(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綜此三者,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恐是學習中國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史的最好選擇之一。
[

Ⅱ 我尋找過自己 是誰說的 好像是西方某個作家,哲學家

赫拉克利特(Ἡράκλειτος,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臘哲學家、愛非斯派的創始人。生於以弗所一個貴族家庭,相傳生性猶豫,被稱為「哭的哲學人」。他的文章只留下片段,愛用隱喻、悖論,致使後世的解釋紛紜。

赫拉克利特曾說過:「我研究了我自己。」這就是說,他的認知並不是一個自然科學家的的事業(盡管他的書稱為《論自然》),而是一個把目光對准自己內心的人的事業。由於他成功地排除了其他人的外部干擾,把自己封閉起來,他才有可能潛入到靈魂的深處。那裡的個性的區別已不存在,人與人越來越相似。那是一種人的本性真正存在的地方。因而,我們在赫拉克利特那裡可以感覺到—— 盡管他很陰暗和晦澀—— 一種深刻的靈魂親近感。他的「一切皆流」,我們只能贊同,並不是因為它引導我們去進行什麼思考,而是因為這句話對我們是如此的親切。

萬物皆流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這句名言的意思是說,河裡的水是不斷流動的,你這次踏進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進河時,又流來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顯然,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義的,並不是指這條河與那條河之間的區別。赫拉克利特主張「萬物皆動」,「萬物皆流」,這使他成為當時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流動派」的卓越代表。
赫拉克利特的這一名言,說明了客觀事物是永恆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這樣一個真理。恩格斯曾評價說:「這個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是古希臘哲學的世界觀,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來的:一切都存在,同對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失。」赫拉克利特還認為,事物都是相互轉化的。冷變熱,熱變冷,濕變干,干變濕。他還明確斷言:「我們走下而又沒有走下同一條河流。我們存在而又不存在。」

Ⅲ 尋找一個哲學家的名字 他是在年輕的時候,早早的將所有的書都看過。然後,他就去周遊世界,去實踐。

我覺得吧,這樣的描述有點模糊和籠統呢。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做法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嘛。這本來就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
所以我猜想,你可以小時候聽到的是一種比較模糊的故事性的描述,而不是非常具體的對於某個人的經歷論述。
當然我也覺得這個方法很不錯,不過你也不要太糾結於找到特定的「某個人」了。就按照這樣的方法去做吧!

Ⅳ 中國第一個能真正稱得上哲學家的人是誰

中國第一個能真正稱得上哲學家的人是有的,他活在民間,現不知姓名,在公元前他提出了陰陽概念,後人依此完善成陰陽學說。

Ⅳ 我國東周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在《莊子天下》中曾有下列論述:「一尺

如果從「原子仍可再分」的角度來考慮,莊子「一尺之棰(小木棍)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說法可以理解為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均分,最終原子也可再分,所以均分耗時能至「萬世」.但原子的構成中質子、中子、電子如果再分下去,最終有無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微粒,科學上還沒有解決.如果從「原於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來看.德謨克利特的論斷「世界萬物均是由不連續的微粒(原子)構成」是正確的,但是原子在一定條件下又可再分.所以莊子的「物質無限可分」或是德謨克利特的「物質最終分成不連續的原子」都只是從一個方面對物質的微觀構成進行了論述,都有一定的缺陷.

Ⅵ 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是誰

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從思想上理論上智慧上學問上影響上貢獻上之多角度多層次的寓理理寓上而言都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應該是中國的老子先生。

Ⅶ 如何看待「竊格瓦拉·周」出獄被各家網紅流量公司熱情追捧這件事

如果看到這件事,我覺得這件事有點莫名其妙的看個人想法不?

Ⅷ 將哲學一詞由日本介紹到中國的學者身處哪個朝代

將哲學一詞由日本介紹到中國的學者身處哪個朝代?
19世紀,一名叫西周的日本哲學家將其轉譯為「哲學」。在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另一說法為黃遵憲把這一表述介紹到中國。
日本近代啟蒙哲學家西周(1829-1897),在幕府的翻譯機構工作時接觸到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後被派遣留學荷蘭,更深切地體會到西方的人文智慧。特別是當時流行在荷蘭的法國人孔德的實證主義和英國密爾的功利主義。所以當他一開始考翻譯:phliosophy這個詞的譯法時,很自然的試圖在他所接觸到的東方文化傳統中,特別是儒家文化中找到它的對應物。開始他將phliosophy譯作「西洋理性之學」,因為他感覺phliosophy所包涵了對於世界本原的討論,又包括了對於人生的討論,跟中國宋代學者「理性之學」有很多共通之處,故在其前面加上「西洋」二字,指代從西方傳入的關於理性的學問。但phliosophy的希臘詞Φιλοσοφα本意是「愛智慧」,上述譯法實質是意譯而非「直譯」,後又將其譯做「希臘學」含有「希求賢哲的學問」。此後還藉助「音譯」做「非鹵蘇比」。但是經過多次推敲、比較,最後決定譯為漢子「哲學」。因為「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哲」字就有「智慧」的意思,中國古代的字典《爾雅》:「哲,智也」。《說文》:「哲,知也 ,」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學家」、「思想家」之謂。此外「主觀」、」客觀」、「理性」、「悟性」、「現象」、「實在」、「歸納」、「演繹」等哲學用漢字表達的哲學術語,也都是西周苦心精譯的成果,對於用漢語來思考西方哲學問題的人來說,西周的這些貢獻很大的。
後來哲學這一概念被介紹到中國,而具體是康有為還是黃遵憲介紹進中國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朝代大概是清朝光緒年間,大概是18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