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3歲「記憶痛點」真實存在嗎為什麼
在大人心裡總是認為3歲之前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也記不住3歲之前所發生的事情,其實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經過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這么大的孩子有了記憶,但都是不好記意,比如被媽媽責罵,被爸爸胖揍一頓之類的事情。大多數有印象的人3歲前的記憶里都是這些事情,高興的事情沒有記住什麼。這種現象叫做「記憶痛點」。
2. 心理學家一句話戳中男女交往痛點:我們該如何化
平常心,感情來的時候誰也檔不住。
大學里不談戀愛你白過了(我就是……),有了喜歡的人就正大光明的去談一場吧,當然,尺度自己把握,因為大學里的愛情與婚姻離的還很遠……看你自己怎麼想了。
3. 有哪些著名心理學實驗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有趣結果的案例
好吧,觸動了我看了就忘的痛點社會心理學基本所有問題都有跨文化驗證,我最近看到的是一篇文章裡面提到的具身性道德觀念領域的一些跨文化發現。比如西方人常用洗手的方式緩解不道德感,而中國人用推脫的方式;西方人常把不道德的事情與黑色聯系,道德的事情與白色聯系,但在中國白色不吉利,所以相應地用紅代替白,表示道德。(葉紅燕,2015,心理科學進展vol23.No.8在雜志官網過刊板塊免費下載)經典實驗的話,有一個路人求助是否會得到救援的實驗,在中美做過跨文化研究,不過結論是一樣的,人多的場合施救者少,人少的場合反之另外推薦你一本書把,是美國的威爾漢斯老師寫的,大概叫:阿方斯和拉康論精神分裂症。這本書一開始的部分(就一章內容)列舉了精神分裂症領域當時主要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是美國、西歐、北歐的資料,分析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權威、好讀而且很薄再其他的其實特別多,想不起來,也說不完學妹是學心理學的嗎?
4. 心理學家一句話戳中男女交往痛點:我們該如何化解愛情
這是一座私人幼兒園,在幼兒園里全托著一個女孩,她叫張凱雅。從張凱雅記事起她就被全托在這個幼兒園里,她沒有感受過家的溫暖,家對她來說沒有什麼概念,她更不知道被爸媽關愛著又是什麼樣。
張凱雅每天早晨坐在幼兒園院里的鞦韆上,她看到小朋友們,被爸爸或是媽媽抱著,有的是爺爺或是奶奶牽著小手,送到幼兒園里來,有的小朋友歡天喜地的撲進老師懷里,還高興的給家人擺手說再見,有的小朋友送到幼兒園門口,就哭的像是要被殺了似的,說什麼也不進幼兒園,好像幼兒園是什麼恐怖的地方。有的小朋友被爹媽打了一頓,還是送了進來,有的小朋友被爺爺奶奶哄著送了進來。
小朋友們都帶很多好吃的,
5.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你覺得摧毀一個人有多簡單
消極的心理暗示
6. 心理學痛覺對人們生活有哪些
痛覺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活動,它包括痛感覺和痛反應。痛感覺是傷害性刺激作用於機體時,我們所產生的主觀體驗;痛反映是只在疼痛過程中,我們機體所特有的反應。軀體反應包括內臟反應和情緒反應,而且情緒反應總是單向的,即總是伴有不愉快感。具體表現為憂慮、恐懼、害怕,表情多有痛苦狀。痛覺常常對人的心理活動有重大作用,如,慢性的、長時間的持續的疼痛會對人的性格產生深刻的影響,甚至會使患者把死亡看成是唯一的解脫。
在微弱的痛刺激影響下,視、聽、嗅、觸覺感受性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痛覺感受性在身體各個部位各不相同。背部和面頰感受性最高,手的感受性較差,常常不能精確定位,適應也很差。感受痛覺的痛點居最浮面的位置,沒有像毛一類的外面標記或輔助構造。刺以電流,產生經久不變、持續不斷的感覺。用電流刺激觸點,則產生旋轉、錘擊式的感覺,好象受了音叉的震動一樣。痛點發出的感覺分三個時期:最初為癢,繼起為刺,最後為痛痛覺在發生速度上像溫覺,都不及別的感覺快。太陽穴疼痛的能力左勝於右,女勝於男。感痛的能力與智能有關,大抵兒童越聰明,感痛的能力越強。除唇、齒、舌尖外,口內各部的感痛能力極弱,兩頰靠近盤牙的地方各有一大塊完全缺乏痛點。俗打人打嘴巴,其實嘴巴最不感痛。
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明可能利用心理學技術進行止痛。體溫可以用溫度計量度,血壓可以用血壓計量度,但疼痛這種如此重要的醫學症狀,至今也沒聽說有疼痛計這種客觀計量工具。這是因為疼痛具有非常突出的主觀性,心理因素起作用很大。游擊隊員打擊敵人後急忙撤退,回到安全地帶才感到腿疼,一看還淌著血。既然在疼痛這個現象中,心理因素起作用很大,那麼心理學技術就最有可能使痛覺遲鈍,用於止痛(頭痛,偏頭痛,癌痛,外科手術痛)。
痛覺具有保護的作用。痛覺是機體內部的警報系統,它可以防止有機體進一步受到損害,確保機體的健康與完整。有一種少見的情況叫先天性痛覺缺失。這種生來不能感覺痛的人給痛的價值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這種人在童年往往遭受過嚴重的燒傷、撞擊傷或撕裂傷,他們在咀嚼食物時常常把舌頭嚴重的咬破,也很難學會使自己的身體免受嚴重的損傷。有一個這樣的人,闌尾炎穿孔也一點不覺得痛(這在正常人是要感到劇烈腹痛的),以致差一點因此而致死。另一個這樣的人,一條腿已經骨折,他仍繼續行走,至完全斷裂。
加拿大有一個患先天性痛覺缺失的女孩。這個女孩智力發育的很好,除了從來沒感覺過痛以外,一切精神科檢查都正常。童年吃東西時曾把舌尖給咬掉了,有一次跪在很燙的暖氣上眺望窗外景物,以致造成三度燒傷。心理學家在實驗室里對她進行了檢查。據報告,當施以有害刺激作用時,他完全不覺得痛。強電流、滾燙的水,以及長時間的冰水浸泡都不能使她感覺痛。同樣令人驚異的是,當進行這些刺激作用時,她的心率、血壓和呼吸等都沒有變化。再者,她記不起他曾經打過噴嚏和咳嗽過,角膜反射也很難引出。女孩於29歲時死去,死於廣泛、嚴重、無法控制的感染。由於她沒有痛覺,導致關節、皮膚和骨的廣泛損傷,這就是致死的原因。
影響痛覺的因素很多,不僅僅是組織受傷害時能感受到痛覺,大量觀察、實踐和臨床事實表明,在沒有任何身體組織傷害的情況下也可以出現痛覺。痛覺的強烈程度受文化的影響、處境的影響、注意和暗示的影響、情緒的影響等。
日本心理學家以10名男學生為對象進行了實驗,給這些學生看注射器的針頭扎入手腕的照片,持續5秒鍾,並讓學生想像疼痛的感覺。在學生看照片的同時,研究人員測定了他們的大腦活動狀況,發現10個人大腦顳葉的一部分都開始興奮。之前的研究顯示,當肉體真正受到疼痛刺激時,這些區域也會興奮起來。
專家指出,這表明,某些疼痛症狀很可能是患者自己幻想出來的,與肌體本身無關。而事實上,確實有很多抑鬱症患者會感到肌肉抽痛甚至全身疼痛,但身體本身其實並無傷病。
心理學家指出,這是因為抑鬱症患者的大腦受到壓抑卻無從表達,於是不自覺地將其轉化為具體的生理疼痛。
除了幻想,記憶中的疼痛也可能揮之不去。
有很多人一想起口腔醫院的鑽牙聲就會感到牙痛,這一點兒都不是說謊,在他們的大腦中確實是感到了疼痛。
「當大腦受到過於強烈的疼痛刺激時,這一刺激可能會轉化為記憶銘刻在大腦中,以至於一旦出現類似場景,喚醒相關記憶,大腦中又會出現疼痛的感覺並將其通過神經傳送到相關部位。」中科院生理所劉欣博士指出。
殘留的「疼痛通道」
醫學界已經了解到,人體受傷後,大腦和脊髓在接收和傳遞受傷信息時能夠形成一條「疼痛通道」,而這條通道可能會在傷好之後病態地繼續存在好幾年。這正是產生慢性甚至無緣無故疼痛的原因之一。
美國疼痛基金會的理事威爾·羅表示,在人受傷時,人的大腦會記錄下身體的受傷情況,人體則會通過某些特定神經細胞傳遞每次新的疼痛信息,並且使這些細胞連成一條「通道」。
對於健康的人來說,一旦身體損傷得到修復,這些神經細胞就會停止傳送疼痛信息。而有人之所以患上慢性疼痛,就是他體內的神經細胞在損傷修復後仍然繼續傳送錯誤信息。
目前,醫學專家們正在嘗試新葯和新療法切斷這條意識和身體之間的不良「疼痛通道」,但道路還很漫長。
研究人員認為,疼痛的程度與大腦對很多外界刺激的感知都具有相關性。因此,感受痛覺,除了身體的健康情況外,還取決於我們既往的經驗,我們對這些經驗的記憶如何,我們對痛覺的原因與後果持什麼樣的看法和態度,等等。痛覺多種多樣而可變,引起這個人的難以忍受的痛楚和刺激,另一個人卻可以毫無困難的耐受下來。
催眠術可以緩解疼痛的心理學機制。在大多數學者看來,催眠術緩解的只是病人對於手術的焦慮、恐懼、和擔憂。而疼痛作為感覺是否也得到緩解至今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在我們的認識中存在不同水平的認識機制,疼痛可以達到認識的某一水平,但仍可以達不到被意識到的水平。事實上,任何處境如果能夠強烈的吸引住人的注意,就可以使其它方面的刺激(包括外傷)不被覺察。因此轉移注意可以減輕痛覺。
7. 心理工作者有哪些難處和痛點!
我來闡述些許個人觀點。
壓力
其實不論是什麼職業,什麼年齡段,都有屬於各自的壓力,都有不可言表的心理壓力,有些人會自我調節,有些人會發泄,有些人則選擇憋在心裡,久而久之就變成心理疾病。
工作
心理工作者和醫生護士都一樣,每天要面對很多不一樣的人事物,而且還很繁瑣,腦子隨時都處在高速運轉,精神也會容易疲勞,甚至容易煩躁,正如去到醫院,我們會發現,醫生護士很多態度都不算太好,不過確實是很辛苦,所以也是可以諒解的。
調節
他們這類工作人群,更需要隨時學會「拿起、放下」,隨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狀態,否則久而久之,自己也會有心理疾病。即使有了心理疾病,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察覺到自己的情況,所以有了句「能醫不自醫」,因為沒辦法像看別人那般冷靜與雙面,所以他們就需要找同事互相聊聊,排解內心的壓力。
8. 為什麼有的人,愛戳穿別人的弱點傷痛 心理學
沒學過心理學,感覺這樣的人就是覺得戳穿別人的痛點自己有一種我很高很好,或者過得比你好的好勝心理,炫耀心理,沒有同理心,沒有共情能力,對別人的傷痛不感同身受,但這種人一旦自己受到傷痛,他們反應反而比別人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