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哲學七個階段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學七個階段

發布時間: 2021-03-22 14:09:57

哲學上人的認識分為哪幾個階段

哲學從古至今,一直以來的問題就是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最早的是有神論那是專由於當時科學技術限制導屬致許多東西都神化才能解釋,後來科學技術發展了。分為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到後來唯心和唯物。這些的發展又反過來推動科學發展,科學發展又帶來新的哲學思考。最代表的我認為就是黑格爾形而上學觀點的崩潰。

㈡ 古希臘哲學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哪幾個階段

簡而言之,蘇格拉底屬於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中間人物,是他開辟了哲學研究的新方向,開拓了研究領域,進入更高的理論層次,使哲學得以進入到一個系統化的研究階段。蘇格拉底扭轉了哲學的研究方向,從自然哲學轉向人的哲學研究。智者派雖然也研究人和社會的哲學,只因強調個人感覺,從而陷入了相對主義和懷疑論。正是蘇格拉底喊出了「認識你自己!」倡導哲學變革,從而將哲學牢固豎立在理性主義的基礎上。因此可以說,蘇格拉底是最後一位智者,是智者派的終結,他開啟了一扇理性主義的大門,引導柏拉圖等後學進入哲學殿堂,因此又是重建時期的鼻祖,是倡導新哲學的第一人。 請參見汪子嵩《希臘哲學史》第二卷(智者,蘇格拉底,柏拉圖)PS,這是我一字字打上去的啊,網路上絕對找不到的

㈢ 西方哲學史分為幾個時期分別說一下

它可分為抄 4個時期:①公元前6~公元5世紀,稱為古希臘哲學;②公元 5~15世紀,稱為中世紀哲學;③15世紀中~19世紀40年代,稱為近代哲學;④19世紀40年代以來,稱為現代哲學。對現代哲學時期的劃分,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劃在19世紀末,有的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後,有的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㈣ 西方哲學心理學主要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 古代時期的定義為「心理學是研究靈魂之學」。

  • 近代時期的定義為「心理學是回研究心靈之學答」。

  • 在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初,定義改為「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

  • 但是在二十世紀20年代初期至60年代,哲學心理學的概念被行為主義否定

  • 因此現在對哲學心理學的定義採用「心理學是研究人性的科學」。

㈤ 西方哲學史發展的幾個階段及其

西方哲來學史是是歐洲哲學的歷史,從源公元前 6世紀的古希臘羅馬哲學到西方現代哲學的發展史。它可分為 4個時期: ①公元前6~公元5世紀,稱為古希臘羅馬哲學; ②公元 5~15世紀,稱為中世紀哲學; ③15世紀中~19世紀40年代,稱為近代哲學; ④19世紀40年代以來,稱為現代哲學。對現代哲學時期的劃分,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劃在19世紀末,有的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後,有的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㈥ 中國哲學發展可以劃分為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先秦哲學先秦哲學是中國哲學文化高峰時期,後期哲學發展再無出其右者。先秦哲學不僅對群體有著鮮明的闡釋,更對個體生命有著深入的探討;

第二階段:封建哲學從秦始皇實現大一統到洋務運動以來,中國陷入五百年一大亂,三百年一亂當中。哲學的橫向發展停滯,停留在對儒學框架內的探討與研究。

第三個階段:中西哲學從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到五四運動文化改革,中國的哲學受到西方哲學的巨大顛覆,中國人開始思考中國哲學的缺陷,並試圖通過「器物引用」(以洋務運動為代表)、「體制改革」(以戊戌變法試圖模仿西方的君主立憲制的代表)、「文化引進」(以五四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抨擊舊文化提倡新文化為代表)來改寫中國哲學。

第四個階段:混沌哲學從五四運動至十年文革,對中國傳統哲學進行徹底摧毀。

第五個階段:唯物哲學十年文革後至今,由於五四運動及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原本已經飽受質疑的中國傳統哲學漸趨頹勢,而十年文革更是進一步摧毀了傳統哲學世界觀。中國哲學發展成以借用西方社會、經濟、科學、制度為內在,以中國傳統哲學為包裝的唯物哲學階段。

㈦ 孔德提出的三個哲學階段分別是什麼意思

這是……課本上有的內容啊。問這個問題,說明樓主不是哲學系學生,那麼又是怎麼了解到孔德的社會學內容的呢?言歸正傳:
一、神學階段,又名虛構階段,人們自由幻想,企圖探索萬物的內在本性;尋找現象的根源,追究事物的最後原因,要求獲得絕對的知識,但這是辦不到的事。於是他們便求助於超自然的力量——神來解釋,因此這時宗教在各種思想體系中佔主導地位。
二、形而上學階段,又名抽象階段,是神學階段的變相。這時人們以形而上學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來解釋一切,要求獲得關於事物本質的絕對知識,並獨斷地把這些抽象概念當成是絕對知識。
三、實證階段,又名科學階段。人們在實證階段承認不能獲得絕對的概念,於是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種現象的內在原因,而只是藉助於推理和觀察,以便發現現象之間的不變的先後關系和相似關系,把一切事物的研究和解釋都局限於現象世界的范圍。

㈧ 哲學也分階段性嗎

階段是人為的,如果你要把它劃分階段當然是有階段的,如果不劃分也可以是一個整體。哲學是指熱愛智慧,是無止境的,隨著一個人接觸面的增加會遇到更多無法解答的問題,當然哲學不一定能解答得了,但哲學總是在追求一種真知。

㈨ 西方哲學史發展的幾個階段的時間及其特點

古希臘哲學亦稱古希臘羅馬哲學。公元前 6世紀的希臘奴隸社會經濟比較發達,在東方埃及和巴比倫的影響下,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西方哲學史在這里開始了它的第一個發展時期。古希臘哲學從神話傳說中產生以後,首先集中於對宇宙本原的探討,最早有米利都學派,以後有畢達哥拉和畢達哥拉學派、赫拉克利特、愛利亞學派和原子論者,一般稱之為自然哲學。
最初的自然哲學家和以前的宗教家不同,他們很重視對自然科學的研究,但思想還打上了宗教神話的烙印,把人和自然、思維與存在看成是渾然一體的東西,他們中有的主張「物活論」,認為萬物都和人一樣是活的、有生命的。

中世紀哲學
在中世紀的封建社會時期,天主教會是最大的封建統治者,它支配了中世紀的世俗權力和精神生活,哲學不過是用理性解釋信仰的工具,成了神學的婢女。中世紀的科學也和哲學一樣屈服於宗教的支配。這時人們所注意的中心不是世俗生活而是脫離世俗的天國。中世紀的主要哲學問題是神與人、天國與世俗的關系問題。
中世紀哲學主要是古希臘羅馬哲學特別是柏拉圖哲學、亞里士多德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同基督教合流的產物,而在各個發展階段中,這些成分所佔的比重又各不相同。
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教父哲學在時間上屬於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識形態來說,則屬於中世紀,它是基督教哲學的最初形態。奧古斯丁運用新柏拉圖主義論證基督教教義,確立了基督教哲學,他首先提出信仰第一,然後理解的原則,為中世紀經院哲學奠定了基礎。。近代哲學分為三個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由中世紀到近代的過渡期,即15~16世紀的所謂「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自我覺醒的時代。人們的思想從空幻的彼岸世界回到了現實的此岸,從清凈的僧院走到了紛擾的塵世,從而發展了自然,也發現了人自身。追求科學知識,要求個性解放,反對宗教桎梏,這是當時人們的一般精神面貌。自然和人成了當時思想界所研究的中心課題。在這一研究的過程中,形成了人文主義和自然哲學兩股互相聯系而又有一定區別的思潮。
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它研究古代文化和各種哲學流派,是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為核心的反封建、反神學的新文化運動。人文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圖派的希臘人普萊索、貝沙里揚和義大利人M.費奇諾(1433~1499),亞里士多德派的P.彭波那齊等。
自然哲學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庫薩的尼古拉、B.特萊西奧和G.布魯諾。這些自然哲學家在15世紀下半葉興起的近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用自己的唯物主義反對經院哲學的唯心主義,用經驗觀察的科學方法反對經院哲學的推演方法,用辯證法的思想反對經院哲學的形而上學。不過,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還剛剛開始,對自然的研究往往與魔術、煉金術、占星術糾纏在一起,新科學尚未完全獲得獨立。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哲學家尼古拉和布魯諾從認識論的角度探討了如何把握對立統一的途徑問題。尼古拉從當時自然科學的材料出發,在近代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了對立面一致的原理。他把多樣性的統一歸結為對立面的統一,認為只有對立的統一才是最高的真理。他還明確主張,要把握對立面的一致,需要經過三個相輔相成的階段,即「感性」、「知性」和「理性」的階段。
中期近代哲學
17~18世紀末,是近代哲學的中期。這個時期,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出現了分門別類的研究,現實世界成了可以由人類把握的對象,哲學的興趣集中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思維與存在的統一等問題上。真正的近代哲學也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自「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後,近代自然科學日益脫離神學而繁榮昌盛。1600年前後的 100年左右,出現了N.哥白尼、J.開普勒、G.伽利略等許多科學上的偉人,17世紀是近代自然科學取得輝煌成就的世紀。這時,科學的標准不再是古代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學說或基督教的教義,而是自然本身;科學的方法也不再象過渡時期那樣,摻雜很多神秘的巫術,而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和數學的演繹法。與此相適應,在哲學上,從前被認為是由神靈統治的世界,現在則被認為是由因果必然性支配的世界,形而上學的機械的宇宙觀一時佔了統治的地位,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下半葉I.康德的時代。
近代科學的方法肇端於伽利略,他同時也為近代哲學提供了研究的方法。伽利略方法的特點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進行歸納和數學的演繹。他與F.培根同時,都很重視歸納法,但培根輕視演繹法,而伽利略則將歸納法與演繹法同時並舉。歸納法與數學演繹法的分歧,在哲學認識論上表現為經驗論與唯理論之爭。經驗論認為哲學的研究方法只是以實驗、觀察為基礎的歸納法,知識只限於感官經驗中的東西。經驗論者輕視或否認超經驗的玄學問題。唯理論則依據數學演繹法,認為思維獨立於感官經驗,思維可以把握超經驗的東西。唯理論者注重玄學問題的研究。經驗論者和唯理論者從兩個相反的角度去求得思維與存在的統一。經驗論者重感覺中個別的東西,重多樣性,其思想源於中世紀的唯名論;唯理論者重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統一性,其思想源於中世紀的實在論。經驗論的代表人物是培根、T.霍布斯、J.洛克、G.巴克萊和D.休謨,唯理論的代表人物是R.笛卡爾、B.斯賓諾莎、G.W.萊布尼茨和C.沃爾夫。

德國古典哲學
自18世紀末的康德哲學起,近代哲學進入了它的晚期。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歷史辯證法和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自然科學的成就,促使西方近代哲學發展到了自己的最高階段。上一個時期盛行的伽利略的數學方法和牛頓的形而上學方法被進化發展的觀點所取代。這個時期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們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運用辯證法總結前人的思想,特別是總結唯理論與經驗論之爭,創立了以康德、G.W.F.黑格爾為主要代表的德國古典唯心主義。
自「文藝復興」以後,人權問題固然從神權束縛下解放了出來,但17~18世紀形而上學的、機械論的宇宙觀,又把人們的精神束縛於自然界因果必然性之下,個人的自由意志被抹殺了,存在與思維沒有得到統一。康德、J.G.費希特、F.W.J.謝林、黑格爾置身學院,在抽象的哲學范圍內,站在唯心主義立場上,再一次為維護人類精神的獨立自主而斗爭。他們給哲學規定的任務是,在思維第一性的基礎上,力求使存在與思維統一起來。他們一致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精神性的,精神、自我、主體在他們的哲學中都佔中心地位,所不同者只是這種精神性的東西被把握的程度如何以及如何加以規定和說明。他們都承認哲學所追求的最高真理是多樣性的統一或對立面的統一,統一性更根本,所不同者只是這種最高統一體能否由思想認識來把握以及對這種統一體作如何理解。他們都認為唯理論與經驗論各有片面性,企圖在肯定思想概念更根本的基礎上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所不同者只是結合的方式與程度不同。

現代哲學
從19世紀40年代起,西方哲學史進入了現代哲學的發展時期。
隨著19世紀上半期歐洲工業革命的完成,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進到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階段。這時,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也日益暴露,特別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思想等的提出,極大地推進了人們的認識發展進程。面對社會的各種矛盾和自然界新的現象以及科學上的新發現,人們迫切需要理論的解釋和哲學的概括。到了19世紀40年代,黑格爾學派已經解體,德國古典哲學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但是,這一古典哲學仍然被後來的哲學家們所繼承、利用、改造和發展。19世紀30~60年代形成了以Α.И.赫爾岑、Н.г.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主要代表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哲學。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內核,在以往哲學成果的基礎上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19世紀40年代和後半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以及它在歐洲的傳播和發展時期。20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迅速的發展(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和發展的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逐漸產生了其他的哲學派別,如實證主義、唯意志論、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等等,這些哲學流派總稱為「現代西方哲學」。這是西方哲學史中現代哲學發展的另一個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