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旱斯哲學理論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旱斯哲學理論

發布時間: 2021-03-22 11:54:36

『壹』 《鄙人學蓋》中,「旱斯具舟,熱斯具裘」什麼意思說出一個相近的成語 成語要八字的

天旱要准備船隻,天熱要縫制裘皮衣.
未雨綢繆

『貳』 「旱斯具舟,熱斯具裘」什麼意思

出自郁離子·《鄭鄙人學蓋》 。意思是:天旱要准備船隻,天熱要縫皮衣。
講的是一個人做傘的得失,另外一個人種田的得失,說明凡事須防患於未然,也就是乾旱時就要准備船,熱時准備皮襖道理。
原文
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藝成而大旱,蓋無所用,乃棄而學為桔槔。又三年藝成而大雨,桔槔無所用,則又還為蓋焉。未幾而盜起,民盡改戎服,鮮有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粵有善農者,鑿田以種稻,三年皆傷於澇。人謂之宜泄水以樹黍,弗聽,而仍其舊,乃大旱連歲。計其獲,則償歉而贏焉。故曰:「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天下之名言也。

『叄』 旱斯具舟,熱斯具裘翻譯

.《旱斯具舟 熱斯具裘》
鄭國的一個鄉下人學做雨具,三年學會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沒有用處。他就放棄雨具改學桔槔(打水的用具),學做了三年卻碰上大雨,又沒有用處了。於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蜂起,人們都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學製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離子知道此事後,說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為可以決定的,全由老天爺說了算。不過,雖是天定的,但學習哪種技術,應是自家決定的,那個鄉下人之所以弄到這個結果,他自己是有責任的。)
越國有一個善於搞農業的人,墾荒造田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人們說應排水後改種黍米,他不聽從,而按原來的干,又乾旱連續兩年。他算了一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欠收還有贏余呢。因此說:「天旱要准備船隻,天熱要縫制裘皮衣。真是世間的名言啊。」
此文告訴我們,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只要堅持下去,終有成功的一天。

『肆』 何為哲學,道和哲學有什麼區別

【1】哲學是一種智慧,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於客觀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統反思;是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2】道和哲學的區別在於,道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哲學對道進行解釋說明,把道變成可以讓人理解東西。道也是一種智慧,但是道只能靠個人領悟並且無法言傳身教,這時候就需要哲學對道進行解釋說明,使道成為可以被大多數人理解的東西。如果說哲學是智慧,那麼道就是智慧的內容。

『伍』 旱斯具舟,熱斯具裘

1四件事。學蓋後,大旱,無所用;學為秸槔後,大雨,無所用;復學蓋,盜起,無用;欲學兵,老矣。結果失敗,自己一無所用。
2越國有一個善於搞農業的人,墾荒造田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人們說應排水後改種黍米,他不聽從,而按原來的干,又乾旱連續兩年。他算了一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欠收還有贏余呢。因此說:「天旱要准備船隻,天熱要縫制裘皮衣。真是世間的名言啊。」
3 能否持之以恆,對自己的事業有堅持下去的決心。
4 乾旱的時候要准備舟船(防水災);炎熱的時候要准備裘衣(防寒)。 未雨綢繆
5 能。兩個例子分別從反正兩方面論證了文章中心,具有較強的說理性,容易使人信服。

『陸』 西方心理學的哲學起源有哪些

第一章 西方心理學的哲學起源

西方心理學有兩個主要的思想來源,一是哲學當中的心理學思想,二是科學之中的心理學思想。科學心理學的誕生是這兩者結合的結果。

人類知識的發展從混沌到分化,歸根到底,所有的學科都是從哲學裡面逐漸分化出來的,分化的先後次序同研究對象的復雜性有關,研究的現象越是簡單,就越早從哲學里分化出來;研究的現象越是復雜,從哲學里分化出來就越晚。天文學、物理學最早從哲學里分化出來,它研究的是不那麼復雜的自然現象;研究比較復雜的生物現象的科學——生物學、生理學則較晚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學和行為,最復雜,所以最晚從哲學里分化出來。社會學研究較為復雜的社會現象,也較晚才從哲學裡面分化出來。

第一節 古希臘、羅馬時期哲學心理學思想

一、人類文明出現以前人類對自然的理解

人類具有理解、預測和控制自然界的需要。

面對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電閃雷鳴、風、雨、日、月、生、老、病、死、地震、海嘯、水災、乾旱……)以及心理現象(如睡眠、做夢、夢見死去的親人),人們自然會有一種理解和解釋的沖動。由於知識的極度缺乏,早期人類的解釋往往是泛靈論和擬人化的。所謂「泛靈論」,就是認為萬事萬物都是靈魂的,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所擬人論,就是將人的屬性,人的思想情感投射於萬物。泛靈論的解釋表現之一,就是認為萬物都存在靈魂,各種自然現象、生老病死都是由這一靈魂發動和主宰的。有時,睡眠時意識的不清醒,醒來時意識的清醒,或者在睡夢中夢見死去的親人,使有些古人相信精神(或靈魂)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由此想像出各種各樣的神靈。上古的神話可以看作是初民對自然現象的最初解釋。神話對自然現象的解釋都是泛靈論的和擬人化的。

由於相信萬物有靈,於是初民就會設法與寓居於萬物之中的靈魂進行溝通和交流,試圖影響和控制,這就是人最初控制的努力,也是迷信和巫術的起源,其實宗教、哲學、科學都是源自人固有的理解自然、控制自然的需要。

二、古希臘早期宗教

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頭之一,古希臘的地理范圍比現在的希臘要大得多,幾乎包括地中海所能沖刷到的所有海岸和島嶼。

希臘的哲學和科學都發源於古希臘的宗教,因此,宗教是希臘哲學思想的背景。

公元前五、六世紀,古希臘人對萬物的解釋仍然以宗教為主。當時主要流行兩種宗教,一是奧林匹斯山神宗教(Olympian religion)和狄奧尼索斯——奧菲克宗教(Dionysiac-Orphic religion)。

奧林匹克宗教[1]基於荷馬史詩對神的描述,這一宗教的神除了用來作自然現象的解釋以外,還兼有人性。如人有戰爭,神也有戰爭;人有七情六慾,神也有七情六慾。總之,凡人所具有的,神都具有。此外,這一宗教相信,「有氣息的靈魂」不死,但不會帶有它所寓居過的人所具有的記憶和特質。奧林匹亞山神雖然和人一樣,有種種缺點,但通常是遵守秩序的、相對具有理性、並有智慧的。這一宗教為希臘的上層人士所信仰。

這一宗教是以泰勒士為代表的米利都學派哲學的先驅。

狄奧尼索斯——奧菲克宗教的主要教義是靈魂的輪回轉世:靈魂由於犯錯而被迫寓居於塵世的監獄,直到洗凈罪惡。靈魂在贖罪的過程中, 先寓居於植物體內,然後到動物體內,再回到人體內,如此循環往復。靈魂希望在轉世輪回的過程中,能掙脫塵世監獄,回到和神一樣的神聖、純潔和超脫的生活之中。這一派有許多用於將靈魂從肉體中解放出來和種種儀式:如齋戒、吃特殊的食物、戲劇化的儀式、禁忌。這一宗教具有神秘主義色彩,通常為古希臘下層民眾所信仰。

這一宗教對畢達哥拉斯學派影響很大。

三、早期希臘的自然哲學(公元前625——前480年)

前480年,是孔子逝世的前一年。

希臘的早期哲學有東西兩大支,東派以泰勒士的米利都學派為代表,生於小亞細亞這米利都或厄費薩斯,故稱米利教學派或愛奧尼亞學派;西派,生於義大利南部之的愛利亞城,故稱愛利亞學派。

有學者認為,整個西方哲學史一直存在著科學的與神秘的兩種趨勢的沖突與交流。科學的趨勢起自泰勒士,盛於希臘的黃金時代,中世紀沉寂,自文藝復興運動至今;神秘的趨勢由西派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至新柏拉圖主義到基督教哲學。

古希臘早期的哲學主要探討宇宙的起源、結構及其發展過程,因此是希臘哲學的宇宙論時期。它們開始以自然的解釋取代超自然的解釋,這標志著人類思維的里程碑式的飛躍,由此哲學誕生了。

古希臘早期東派的哲學

東派哲學家有泰勒士、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曼尼斯(此三人都屬於米利都學派)和赫拉克利特。

(一)泰勒士(Thales)(公元前625——前545)

古代第一個哲學家,第一個幾何學家(解釋過如何用幾何學原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當手杖的影子與手杖相等時,金字塔的影子的長度等於金字塔的高度)、第一個天文學家(曾准確預測過日蝕)、第一個物理學家。 他用自然的解釋取代超自然的解釋。

他認為,水是萬物的始基,萬物皆發源於水,沒有水,就沒有創造,也沒有消滅,一切生滅存廢,都是水的變化。他因此否定了神是人和萬物創造者的觀念,以自然解釋自然。

泰勒士開創了西方哲學批判的傳統,他以思辨的方式提出共思想,同時歡迎批評。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約公元前610年——前540年)。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士的學生,他以抽象的物質為萬物的本原,認為「無限」或「無極」是萬物的本原。無限充塞於宇宙之間,既沒有一定的性質,也沒有一定界限,世上一切有形事物,都是由這無定形的物質本身發出冷和熱,分化而成的。從這冷熱的交互作用中,最初形成水,水的凝固而引導火、氣、土的出現。一切有形之萬物,都出生於無限,復歸於無限。(阿氏的「無限」類似於「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

阿那克西曼德又是西方第一個進化論者:人是由水中的魚慢慢變化而成的。熱水和土混合產生魚類,第一批人類的嬰兒誕生於魚腹,第一批人在魚腹內發育到青春期才出來。由此人類出現。

勸告人們不要吃魚。

(三)阿那克西曼尼斯(Anaximenes,前588——528)

阿那克西曼尼斯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他不象其師那樣以抽象的物質為萬物的本原,而重新以具體的物質為萬物的本原。他認為,空氣是萬物的本原。人依靠呼吸而生存,宇宙也憑空氣維持其運行。空氣熱的變成火,冷的變成風、雲、水、土、石。萬物因空氣的冷熱變化而生。

以上三人為米利都學派之成員。

(四)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公元前540年——前480年)。

1、「萬物皆流變」。

變赫拉克利特認為,萬事萬物皆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變化無始無終。「濯足長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嚴譯)或譯「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宇宙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所謂固定、靜止和實在,只是幻覺而已。肯定了運動的絕對性,但是否定了相對靜止的存在。

2、「火」為萬物之本原。

萬物皆由火而生成,萬物皆因火而變成其他事物。

3、任何事物都含有內在矛盾。

任何事物都具有內在的矛盾,矛盾著的方面不斷進行斗爭。「戰爭為萬有之父,戰爭為萬有之王」。同時這矛盾斗爭存在於統一體內。這矛盾斗爭是萬物(自然和社會)發展變化的根源。

4、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合乎規律的。

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合乎規律的,具有必然性。赫拉克里特將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性稱為邏各斯(Logos),宇宙人生都具有邏各斯。而且人有能力認識邏各斯,這是了不起的觀念。故赫拉克里特的哲學為西方認識論的開端。

5、對心身關系的解釋

人的身體是土,而人的靈魂是純凈的火,是人最熱烈的部分。靈魂受潮就會睡著或失去知覺,靈魂全部受潮就,人就會死亡;靈魂越乾燥就越有智慧。

古希臘早期西派的哲學

西派的代表有愛理亞學派(Eleatic School)和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 School)。

在米利都學派興起之後,哲學便產生了種種分化和對立。引起爭論的主要問題之一,便是「變」與「不變」的問題。對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觀點,由此分成三個不同理論體系:一派主張「變」,變才是萬物的本來面目,這一派包括米利都學派和赫拉克里特;主張「不變」才是萬物的本來面目的是愛里亞學派;主張「變」與「不變」是事物的兩面的是「原子論」體系。

愛里亞學派認為,常在的實體「存在(being)」是一切,變化只是表面現象;

赫拉克里特認為,萬物不斷在變化,所謂「實體」或永久存在之物不過是幻覺而已;

原子論者認為,「永久存在說」與「變化」說都有依據,實體是永久的,但實質間的關系是變化的。

(一)色諾芬尼(Xenophanes, 前570或580年——前480年)。是愛理亞學派的奠基人,他生於米利都附近的Colophon,後遷到義大利南部,流浪各地,最後定居於義大利南部的愛理亞。

他對希臘哲學的影響有以下三個方面:

1.以宗教一元論的形式把米利都學派的一元論傳遞給希臘人;

2.將這種學說從希臘東部(小亞細亞)帶到希臘西部。

3.他是米利都學派和愛理亞學派之間的橋梁。

色諾芬尼反對多神論,反對神人同形論,主張一神論(Monotheism),宇宙的本質是神,神是一,而不是多。神是物質的東西,有如球形,神是不變的,不動的,沒有始終的,神思想上不存在矛盾,且無所不知。總之,神是無限的存在。

宇宙觀:神是宇宙種種變化的原始本質,宇宙的原始本質是不變的,是一個無限的存在(One infinite being)。

色諾芬尼開創愛理亞學派思想的先河。

(二)巴門尼德(Parmenides,公元前540年——470年)

本體論:巴門尼德受色諾芬尼一神論的影響,認為宇宙的本質是存在(being),存在是唯一的、永恆的、不變的、不動的、持續的和不可分割的。

巴門尼德用邏輯來論證其觀點:「存在」是可以被思考的,不存在是不可以被思考的。「無」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宇宙沒有「不存在」。既然沒有「不存在」,「變」也是不可能的。

認識論:認識就是要認識這不變的、絕對的存在,這不變的絕對的存在只能靠理性來認識,感官看到的變化和運動只是幻覺。

以同知同的感覺學說:感覺是以同知同,人以體內與外物相同的元素感知體外那個物體,如以體內的溫感覺體外的溫,以體內的冷感體外的冷。

(三)愛理亞的芝諾(Zeno of Elea,公元前)

芝諾是巴門尼德的門生和義子,以為巴門尼德的存在哲學辯護而聞名,是辯證法和詭辯術之鼻祖。他力圖證明「存在是唯一不變的」觀點。

『柒』 用一個俗語或名言概括「旱斯具舟,熱斯具裘」的道理

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其實從投資來說,偶覺得還有一點啟示就是把握好時機,低買高賣,賺取差價~

『捌』 旱斯具舟熱斯具裘文言文翻譯

旱斯具舟 ;熱斯具裘.——預為防備的意思.天旱久了,可能漲水,准備好船隻;天熱久了,可能轉冷,准備好皮衣.
則還為蓋焉 還:回過頭去.
鮮用蓋者 鮮:很少.
欲學為兵 兵:兵器.
人謂宜泄水種黍 謂:說.

『玖』 關於旱斯具舟,熱斯具裘的賞析

此文告訴我們,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只要堅持下去,終有成功的一天。

譯文
鄭國的一個鄉下人學做雨具,三年學會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沒有用處。他就放棄雨具改學桔槔(打水的用具),學做了三年卻碰上大雨,又沒有用處了。於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蜂起,人們都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學製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離子知道此事後,說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為可以決定的,全由老天爺說了算。不過,雖是天定的,但學習哪種技術,應是自家決定的,那個鄉下人之所以弄到這個結果,他自己是有責任的。)
越國有一個善於搞農業的人,墾荒造田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人們說應排水後改種黍米,他不聽從,而按原來的干,又乾旱連續兩年。他算了一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欠收還有贏余呢。因此說:「天旱要准備船隻,天熱要縫制裘皮衣。真是世間的名言啊。」

『拾』 旱斯具舟熱斯具裘的國學常識

作者劉基
《郁離子》,郁,有文採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基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經歷了元朝官場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