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許知遠哲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許知遠哲學

發布時間: 2021-03-22 10:53:56

❶ 許知遠帶來有文化的吐槽,他吐槽得怎麼樣

我覺得許知遠的吐槽特別好,雖然他獲得的票並沒有那麼多,但是可以看出許知遠的吐槽是非常有利的,同時也非常有內容的,對於這樣的一個情況,只能說能聽懂的就能聽懂吧,聽不懂的也沒有辦法。

很多小夥伴都特別喜歡許知遠,認為許知遠是一個非常有文化的人,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會獨立思考的藝人,這樣的藝人已經不多了,我們在娛樂圈裡經常看到的藝人都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同時只會去炒作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於這樣的一個現象,很多小夥伴都特別喜歡喜歡許知遠這一類型的藝人,認為這樣的藝人在娛樂圈裡面已經不多了。

許知遠帶來了有文化的吐槽。

許知遠參加了最新一期的吐槽大會,在這個節目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文化人是怎麼樣去吐槽別人的,在看到許知遠的吐槽環節的時候,明顯能夠感覺出來他和別人的吐槽內容和吐槽方式是不一樣的,對於這一點,很多經常看吐槽大會的小夥伴都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❷ 如何評價劉瑜這個人

我不了解、不關心那些學術爭論,但是我認可劉瑜這個人。從她的書中,我看到的是一個真誠堅強獨立自由的女人的喜怒哀樂,她可能在政治觀點等上與許多人不同,但無疑劉瑜是可愛的、坦誠的、善意的,她的那些細碎的話語感染了我,我相信許多人會有同感。在閱讀《送你一顆子彈》的過程中,我愈來愈明白普希金試圖表達的,世界上沒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寧靜。愈來愈清楚的認識到,自由與孤獨的密不可分的關系。

❸ 誰給《讀者》.《意林》.《青年文摘》中的開頭結尾(隨便)和一些有哲理的語句,景物描寫的句子..

開頭:世界上沒有另一種美麗可與善良相提並論。一個人只要擁有善良的心地,他就給自己永遠戴上了美麗的光環。
結尾:原來,微笑才是最高明的冶金術,冶煉人心靈的璀璨真金。

哲理:作為一本書,它不需要精緻的寫作和富有邏輯的結論;作為一位歌手,他不需要富有創造力,只要善於模仿;作為一位導演,他只要畫面驚人,不要引人思考;作為一家電視台和一份報紙,她可將所有的節目和版面都變成娛樂......所有的界限也都模糊了。——許知遠評當下社會文化。

開頭:人一生的時間,從搖籃到墳墓,大概有24億7千5百57萬6千秒。這個龐大數字,令人驚詫。然而對於長宇大宙來說,它不過如大海聚沫,剎那生滅。

❹ 被馬東懟的許知遠為何如此尷尬和別扭

如果還能偶爾出現這樣一個人,能夠持續關注內心不那麼安逸的那部分,關注別扭,記錄別扭,縱然格格不入,倒也足夠誠實,好像也不是一件壞事。

文| 謝安石

編輯| 楚明

1

許知遠曾經參與過一本商業雜志的創刊,那地方我去過。進門的走廊是一整面的玻璃牆,上面貼著出刊進度、績效考核標准,還有不斷更換的WIFI密碼。我花了好久才注意到,玻璃牆的盡頭有人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大段話,開頭就叫「座右銘」,是錢穆關於時代的一番論述:

「我們生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就應該在今天的時代中來做人、做學問、做事業。大部分的人不能認識時代,只能追隨時代,跟著這個時代跑。這一種追隨時代,跟著時代往前跑的,這是一般的群眾。依照中國人的話來講,即是一種流俗。每一個時代應該有它一個理想,由一批理想所需要的人物,來研究理想所需要的學術,干出理想所需要的事業,來領導此社會,此社會才能有進步。」

自從發現了玻璃牆上的話,辦公室有時看上去有點怪。忙著研究用戶需求的人們經常坐在玻璃牆前面開會,談論經營、資本、商業模式,苦苦琢磨中產階級是怎麼賺錢花錢的,然而牆壁上的訓話卻默默立在身後,用大字寫著理想、時代、不要流俗。

仔細想想,牆上的話沒錯,如果它出現在學校里;辦公室里的一切也沒錯,畢竟它還要經營。唯一的問題是,它們碰撞在了一起,在那面牆下留下這個沖突,而讓這種別扭不斷發生的人,就是許知遠。

許知遠早已出名,是一個著名的知識分子。而在商業世界,你也很難忘記他的存在。有他出現的會議,現場總有一種奇妙的別扭感,像是寒帶地區突然冒出頭的熱帶植物。

在即將宣布人事調動和財務狀況的會議前,只有許知遠會穿著牛仔褲和緊身襯衣,發表「商業時代多反思」的即興演講,號召大家多讀書、常思考。我沒記住他最後推薦的書,在場大部分人都沒記住,可能是因為這一幕實在是太奇特了——至少我從沒想過,在例行公事的會議上,會有人突然跳出來,讓我們想一想時代,想一想理想,而且他非常認真,絲毫沒在開玩笑。

就像他對自己的評價,他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作家。最近,更多人意識到了他的這種特質,而且這似乎讓他們很不舒服。

有人形容他是「最令人無比尷尬的公知」,因為在他的訪談節目《十三邀》里,一次次試圖發起討論,最終卻變成「尬聊」。他欣賞《喜福會》里的俞飛鴻,於是直面告訴她,「你真是很好看啊」,「跟你坦白件事啊,我還夢見過你兩次」,但轉過頭又問她,你在我心中這么聰明的一個姑娘,怎麼居然去演那麼庸俗的電視劇,你怎麼面對這種遺憾?

「我覺得沒有問題啊。」俞飛鴻回答他,「我不覺得這些劇庸俗。」

俞飛鴻接受許知遠的采訪圖 /《十三邀》截圖

到了節目的第二季,他還是一樣。他堅持認為大眾文化中有「粗鄙化」傾向,並為此困擾。「稍微長遠一點的歷史時空,我們的貢獻可能是非常低的。對更普遍的思想和情感的追求上,(我們)是留不下什麼東西的。」

他反問馬東,你喜歡這個新時代嗎?一點抵觸的情緒都沒有?為什麼?

在接連給出「喜歡現在」的肯定答復後,馬東回答他,「我沒那麼自戀。」

馬東接受許知遠的采訪圖 /《十三邀》截圖

這個不合時宜的許知遠源源不斷製造別扭,甚至一度取代了票房超過50億的電影、快過生日的馬雲、出新專輯的霉霉,成了朋友圈刷屏關鍵詞。

如果真的打開視頻就會發現,許知遠對這些別扭非常清楚,甚至這些都是他揪出來的自我批評。「我今天看這段的時候,我是不是不該做第二季了?我就回到我的寫作狀態裡面了,我都開始講很多陳詞濫調了??」

2

對很多更熟識他的人來說,這個尷尬知識分子的莫名「走紅」也令人困惑:這不就是許知遠嗎?難道你們第一天認識他?

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還真是第一次認識他。許知遠,男,出生於1976年,曾經在許多優秀的媒體工作,後來跟在這些媒體中「比較談得來」的朋友一起創辦了單向街書店。他不是人們熟悉的那種八面玲瓏的場面高手。他會彬彬有禮地告訴上司,他要離職去哈佛游學,同時一腳把鞋踩在上司的茶幾上系鞋帶。他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報紙是自由人的自由聯合,不是僱傭與被僱傭關系」,而且鞋帶鬆了啊,放著不系嗎?

他25歲的時候出的書叫作《那些憂傷的年輕人》,34歲的時候仍是《祖國的陌生人》。

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辦了一場中國青年領袖評選,他們選中了許知遠,與他一同領獎的大多是演員、歌手、導演等。連番的感謝、榮幸、寒暄、恭維話結束後,輪到許知遠上台領獎,他的獲獎感言是這樣的:

「活動太冗長了,我好幾次都想走。看到大家對娛樂、對明星那種發自內心的追求,對世界完全沒有個體精神和審美,沉迷在膚淺的大眾狂歡里。坦白說我剛才聽那個對話,包括你們對那些問題的反應,我覺得是很可悲的事情。為什麼一定要和父親和解?在西方是殺父啊,做你自己啊,痛苦就是人生的一部分,無需改變,它就是伴隨你一生,不能假裝微笑。要對這個世界保持憤怒啊。我們已經陷入了一種假裝點贊的習慣,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迅速問台下觀眾,你們對世界憤怒嗎?觀眾回答,不憤怒。

「如果他們因為我剛才的話立刻改變了,那是一種新的愚蠢。」許知遠說。

2015年,許知遠參加《南方人物周刊》中國青年領袖評選圖 /網路

這就是許知遠,直到現在,他還在堅持自己的別扭,試圖反思眼前的世界。他依然是一個專欄作家,但文章不知道還會被多少人看。尤其在那些被工作、通勤、應酬、打王者榮耀、追美劇占據後殘存的碎片時間里,許知遠的專欄文章顯得異常沉重。那裡沒有太多輕松的主題,更沒有大量高清配圖和表情包來減輕信息量壓力。他關心抗爭者,焦慮那些消解在膚淺娛樂表達中的意義,所寫的每一個字都是這個作家對於時代的愁思。

3

兩年前,許知遠再次回到自己創始的那家商業媒體,跟編輯部的記者開座談會。在那間日常評估KPI的會議室,他的提問又開始別扭了——年輕人,你現在焦慮的是什麼?

最後,只有一個同樣來自北大、哲學系畢業的男記者回應了他。聽上去跟許知遠那種時代焦慮完全不同,他的焦慮是,昨天三里屯有人捅死了人,每天通勤都要路過這里,我現在不敢出門啊,怎麼辦?

會議室哈哈大笑,沒人留心記錄,除了許知遠。

在不久後發表的專欄文章里,許知遠為這個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細節賦予了意義。「他在教科書、書本上建立起的中國意識,似乎正遭遇挑戰。而昨天,三里屯光天化日、沒頭沒腦的兇殺,讓他陷入了極度的沮喪」,「虛幻的國家前途、個人未來、凌亂又未知的恐懼,交雜在一起。他似乎還沒想好怎麼表達自己內在的茫然。也有可能,這只是暫時的情緒,兩天過後,當血跡被沖洗干凈,那對可憐的夫婦被徹底遺忘後,一切又恢復正常」,「那個手持武士刀、憎恨美國人、不知姓名的行凶者,是個驚悚、難以忘懷的形象,它似乎戳破了關於社會、關於生活的所有幻覺」。

這樣的記錄者是令人佩服的。他捕捉到了一個人的狀態,一種當事人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狀態。無論好壞,這都是他對時代的敏銳。在一個處處都是聰明人的世界,人們能用滴水不漏的聰明話化解所有提問,每一個流程、每一個表情都能做到精密算計。如果還能偶爾出現這樣一個人,能夠持續關注內心不那麼安逸的那部分,關注別扭,記錄別扭,縱然格格不入,倒也足夠誠實,好像也不是一件壞事。

但這樣的許知遠是一個好記者嗎?恐怕不是。因為至少在那一天,他在正式刊發的文章中犯了一個事實性錯誤,寫錯了對方的年齡。更要命的是,這個錯誤是註定出現的,因為他壓根就沒去問。「應該是二十四五歲」,這是他對於眼前發現的想像估值,然而和他生命里遇到的很多事情一樣,他想錯了。真實從不來自設想,也不應該來自設想。

對他來說,尋找意義可能大於一切。這和他無休無止的拖稿習慣一樣,都是他的壞毛病。但我們似乎也無法因此責怪他,畢竟,現在的他已經不是一個記者。他是一個焦慮的記錄者。他的這次「想像」換來的是同事的調侃,「被許老師官方減齡的男青年」。一旦這種「把世界套進自己的邏輯想像」的毛病再度發作,場面就變得失控了。

不過,正是在數不清的尷尬場景里,有一個毫不打算掩飾的許知遠。許知遠挺誠實,他知道自己對世界懷有偏見,並將這一點直接寫進了節目的開頭。他也希望他所面對的人們,也能一樣誠實。你可能不喜歡這樣的做法,但這就是他,一貫如此,做記者的時候是這樣,做商人的時候也沒變。即便知道有鏡頭對著他,一切都會播放出去,他都沒變過。

俞飛鴻:「怎麼還做這么一期節目呢?」

許知遠:「被逼的啊,因為我們開一個不掙錢的書店,然後需要別的業務,來支持這個書店。」

俞飛鴻:「怎麼一種堅持會讓你做這個,就在現在那麼快速化的快餐年代,做一個紙媒的書店?」

許知遠:「因為別的也不會干啊!就是,哎,其實我蠻喜歡生活在過去的一個人。」

如果你曾見識過某些妙語連珠的畫面是如何誕生的,你就知道他只要藉助後期的力量,就完全可以不這么別扭,至少不讓外人看出來他的別扭。他完全可以讓人聽不到他的真實想法,看不到他的尷尬,但是他沒有。我們今天之所以看到了他的尷尬而不是精明,這也是他的一種選擇,這很許知遠。

我總覺得,人們其實並不排斥這樣的一種存在。比如那面寫滿時代論的玻璃牆,雖然幾經變遷,卻完全保留了下來。這段話周圍的其他通知都消失了,但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字卻沒有人擦掉。

唯一有所變化的是,要「領導時代」的本應是「一批理想所需要的」人物,這半句被人抹掉了。但還沒人把它填上。究竟由什麼樣的人「領導時代」,沒人知道。

或許,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了。原有編輯部已經搬離了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這里即將出租。不知道以後的租客,還願不願意保留這番話。

擦掉或是留下都很正常。只是我覺得,如果那面牆上沒了許知遠,沒了這份別扭,只剩下績效考核,我們未見得會更舒服。那或許是一個更乏味的世界。

每人互動

你怎麼看許知遠?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❺ 許知遠和高曉松有什麼不同

他們可能最大的不同,就是說話以及出場的方式不同。

對於高曉松,他的出生也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所以從小的書香文化比較濃厚。而且他的外公曾經也是大學的校長,只不過由於當時時代的原因,被發配到農村去支教。所以說對於一個知識分子到農村這樣的經歷去磨練。對於高曉松的骨子裡也有一種不畏艱險的精神。而且高曉松的外婆也是北航的一位學術權威。可見,家庭的知識背景是非常的雄厚廣闊。所以在這樣的氛圍中,高曉松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以他的知識能力還是非常的廣闊以及深厚的。

所以關於他們兩人的不同個人覺得高曉松就像天上的老鷹一樣能帶給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場機會。而許知遠更像在書房粘你的和尚一樣,偶爾評判下世界,當然偶爾也會帶來負面的評論。當然,或許他們處在的時代以及家庭的因素不同,從而導致他們對各個領域的見解也有所不同。

❻ 如何理解《吐槽大會第五季》許知遠說的那些深不可測的段子

看到許知遠出現在《吐槽大會》,很多讀書人覺得凌亂:“讀書人都要去靠嘴吃飯了嗎?”;

但是對從第一季《吐槽大會》就追綜藝的人則是疑惑更多:“這個卷發中年男是誰?”

不過這些迷茫以及困惑,在許知遠一開口就全部消失殆盡了,不為什麼,只因這樣的《吐槽大會》才是真給力,完全滿足李誕想洗刷“《吐槽大會》變洗白大會”的想法——知識分子罵起人來太給力了。

所以這次他出現在《吐槽大會》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從來不在意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簽,畢竟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堅守自己堅守的道義,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成功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季《吐槽大會》的主咖真的是請對人了——之前像是大張偉、陳喬恩、張雨綺等做主咖的時候,脫口秀演員上台說起段子來瞻前顧後的,從說話神態都能看出來心中在說:是惹不起的人,得悠著點。

但是這次換上張大大之後,畫風立馬變了,一個個像打了雞血一樣放飛自我,這真的是段子跟著主咖走啊~好不好笑要看有沒有勇氣亮出底牌。

❼ 美國生活的希望怎麼樣

赫伯特61克羅利無疑是討論當代美國政治思想當中經常被忽略的一個姓名。試看當下最受追捧和最受爭議的兩種政治思想流派,斯特勞斯式的今文經學解讀,劍橋學派的歷史語境解讀,以及羅爾斯對政治倫理的解讀及其當下辯論,當代美國自由主義與新保之間的話語爭鋒,都幾乎對其和思想的介紹和評價缺位。一般而言,歷史學家更願意把他放置在進步主義時代的美國,把克羅利和其思想視作那個時代對於美國改革所出現的一種庸俗的集權主義思想的回應。盡管去年的這個時候,理應是這本出版已有百年的著作得到思想界重讀和反思的時候,但可惜的是,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出版中文版若干年以後的國內學界,對於此書和克羅利的評價仍然寥寥。(筆者所看到最詳細的一篇學術文章,是在史學理論研究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作者是研究美國進步主義出身,史學背景),或許只有許知遠同學在他的FT專欄裡面提到過克羅利的名字,但很快也沒有了下文,而我寧願相信他是在讀了《李普曼傳》之後才對克羅利有所了解的。 克羅利並不是一個善於表達思想的人,他甚至有些靦腆。盡管生於紐約,父母都是知名的新聞界人士,母親還是美國第一代的女性記者和女權主義者,但少年克羅利的表現只能用平庸二字來形容,他經歷轉學進入哈佛本科生院學習時,木納和內向讓他最終選擇了休學。直到《希望》一書的成功才讓母校對他刮目相看,並補授給他學士學位。這樣他才名正言順地成為老羅斯福的校友。 克羅利思想的成熟來源於他繼承父親的職業成為紐約一本研究建築規劃為主要內容雜志的編輯後形成的。對於這段歲月,克羅利在日後的口述中並沒有重要提及,但這個時候的紐約,則正是這座城市日後賴以揚名的大都會思想(Cosmopolitanism)形成的階段。這個時候的紐約,正在經歷從惠特曼所狂熱頌揚的生機勃勃的港口城市,成為一座具有世界影響和蓬勃生命力的城市,城市的天際線正被不斷聳起的摩天高樓所改寫,曼哈頓對面,一船船舊世界來的移民們正接受自由女神給予他們的撫慰,不遠處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人聲鼎沸;高效而貪婪的市政官員興奮地規劃著城市的交通和通訊,年輕的知識分子從西部來到這里尋找靈感,格林威治村的人口日漸繁榮。不消說,來自新大陸和舊大陸的人們都對這座城市報以最熱烈的期望。如果說此時歐洲的大都會,世紀末的巴黎,或是維也納,政治正在成為黨派工具互相傾軋,民族主義情緒不斷高漲的時刻,紐約給予人們更多的是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帶給人們無窮的希望。 在我看來,克羅利的《希望》是聯邦黨人文集誕生以後,紐約貢獻給美國政治思想最為重要的文獻。克羅利把他在紐約生活的所想所感用美國歷史上的傑弗遜-漢密爾頓之爭做了重新意義上的解讀。克羅利的文筆在20世紀初期報刊政論當中獨樹一幟,格調高雅,文筆優美(當然,也略顯拖泥帶水之感),喜歡勾勒和展望美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重大命題。在《希望》一書中,我們似乎看到了影響20世紀美國政治思想辯論的那種行文模式和修辭技巧的各種元素——一種代表新興的知識階層對於美利堅民族和國家及其未來展望的期許。 克羅利因為這部書,隨即成為老羅斯福的親密戰友,並一度成為老羅斯福重出江湖參加總統選舉的智囊首選。但克羅利的秉性和志向,讓他決定成立一份能夠代表他思想的言論雜志。這份雜志,不同於美國歷史上的大西洋,哈珀斯等老牌期刊,他追求的是一種完全以思想為手段,進而影響政治運作,並塑造美國對外對內政策的強大言論陣地,這就是著名的政論雜志《新共和》誕生的最初構想。 誕生初期的《新共和》聚集了太多耀眼的名字,其中就有年輕的沃爾特61李普曼。李普曼被稱作用哲學的眼光來撰寫新聞評論的知識精英,而年輕時候的他依然處在渴望建功立業的時刻。他得到承諾,為雜志組稿,克羅利相信他的新國家主義思想和李普曼追求對於理性的駕馭能力是相吻合的,放手他前往西歐,與那裡的知識精英交流。這個經歷讓李普曼養成了從歐洲思想當中汲取營養的習慣。當1914年《新共和》正式創刊的時候,這份雜志所承載的思想內容已經徹底實現了大西洋化——兩岸的知識精英都為其撰稿。克羅利期望的在與歐洲思想的交流中最終實現並創造一種美國式的國家哲學,似乎愈來愈近了。 但是很快,世界大戰給予了這群文人最好,也是最沉重的考驗,在選擇戰與不戰的情況下,雜志內部已經發生了分裂:興奮的李普曼迫不及待地應征入伍,加入前線的宣傳戰之中,祖籍蘇格蘭的維爾等人則對大英帝國無任何好感,反對美國參戰。此時的主編克羅利同樣存在著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在《希望》一書中,克羅利曾經反對那種以武力擴張為手段的帝國手段,同時,他對國家在戰爭中所有可能形成的空前的團結凝聚力和改革傾向抱有熱情。克羅利無疑希望威爾遜能夠借戰爭的機會,讓美國迅速凝聚成一股力量,以國家的名義推動社會各項事業的改良和進步。但一戰最終的結果和凡爾賽合約上威爾遜的種種表現,讓克羅利們深感失望,這才有了《新共和》雜志明確反對曾經的偶像威爾遜博士,反對凡爾賽,反思曾經親手鼓吹的參戰思想及其造成的對個人自由的嚴重侵害,反思作為帝國主義分贓者的美利堅。這場反思,新共和派文人所做的留給世人最大的貢獻,是李普曼的《公共輿論》,對於這本書,任何的反歷史語境解讀,其實都是無效的。 客觀地講,克羅利的以國家為主體理念,帶動的進步民主觀,遭受到一戰的重大打擊。《新共和》雜志也因此沉寂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直到新政時期才重新活躍。但必須看到,克羅利所提倡的聯邦國家(政府)的功能制度主義已經逐漸過渡成為美國政治家的普遍共識,歷經大蕭條,新政,二戰等重大歷史時刻的美國,也逐漸告別了經典自由主義的認識立場,而走向了一種全新的混合制政治經濟體制,政府作用的被充分認同和延伸,政府不再成為首要的惡,而逐漸成為必需的惡,千百萬美國人的生活,也因為政府的有效介入,而變得愈加豐富多彩,20世紀30年代後期的美國,已經不似19世紀末的美國人,在為尋求秩序和穩定而思索,他們今後將要展開的是,是對已經膨脹成為巨大官僚體制的國家保持警惕和斗爭的准備。但毫不奇怪的是,保守派的政治話語與克羅利當年在《希望》當中所涉及的並無十分大的出入(當然,當下的宗教因素是克羅利當年所無法比擬的)。克羅利身後的《新共和》,輾轉多次,現在已經成為華盛頓知名的新保守派刊物,立場偏右,早與當年的進步旗幟相去甚遠。 回首一個世紀,重新看待克羅利的這本著作,內心的感慨是很多的。作為知識分子,克羅利書寫了進步主義時代最有思想價值的政治著作,也樹立了一種20世紀美國知識分子介入政治的標准:以言論影響政治,以思想推動言論,以中立者的視角看待實際政治演變,以實際政治的演變推動價值立場的判斷,圍繞「介入」這個主題而展開對話和互動,讓一代代的美國精英能夠對國事發表最徹底和坦白的看法,而不必過多在意黨派和利益的紛爭,這或許是克羅利留給美國政治思想最好的一筆遺產。 本文刊於【讀品】104輯 【免費】訂閱 點擊 http://blog.sina.com.cn/pinjournal 網站訂閱框。 或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訂閱 【讀品】下載請前往:http://www.verycd.com/topics/2809555/

❽ 怎麼看待當代年輕人越來越"佛系"

大環境影響一代人,「佛系」沒有什麼不好。
其實與其說現在很多年輕人變得越來越「佛系」,對待事情的態度是:都行、都可以、沒關系,不如說是現在的年輕人活得比較明白,時代的發展對我們每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佛系就成了自我緩解的一種方式。
有時佛系是一種看開。就比如說當代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面對公司996的高壓壓迫時,他們往往會選擇辭職,不會像一些老員工一樣,因為頂著養活家庭的壓力,而不得不在公司里為公司賣命。
這些年輕人的態度就是:如果我的收入和回報不成正比,那麼無所謂,我可以換一家公司。這就是他們所謂的佛系。
佛系其實並不代表著不好,也不是說這個人沒有追求沒有目標,不去奮斗,而是意味著對於條條框框的東西看得比較淡,對於得失也不是特別重視,畢竟在他的眼裡,道路千千萬,不必非要在一條上死磕。
而且當代年輕人的「佛」也是有針對性的,觸及到底線的東西,他們是絕對不會以佛系的態度去對待,而是以一種必須要爭取過來的心態積極的去努力 。
既有奮斗的動力又有「佛系」的心態,大概才是當代年輕人最寶貴的特質,我們這一輩人的出生年代和成長的大環境,都決定了我們是一輩既要追求享受生活,又要努力奮斗,實現自我價值的人。
所以每個人在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上拼盡全力,在對自己無關痛癢的事情上表現得很佛系,對於個人來說,既能集中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又保持了大環境的和諧,何樂而不為呢?

❾ 如何看待許知遠《不認同時代的人》中的這段話

或許一個從理念角度看世界的人,對於基本價值看得特別重。從而產生了一種知識分子的自負和潔癖,習慣了將一切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進行價值判斷。但是由於他的思想是構建的而非處於分析的,因此他往往意識不到價值與實際事情的接合點。

因為從我的觀點看價值是復雜的現象中挑出來的較為純粹的物質,就像一般定義上的理想模型一樣。它紮根於現實中,但發揮作用的方式非常的復雜微妙,就像你不能指望具體的物理現象都跟理想模型中那樣明確。

事實上許的弱點是自古以來哲學弱點的一種體現,即想構建一個充滿概念、價值的語言體系並以此為工具理解甚至改變世界,然而這種過於傾向形而上的哲學傳統在當代早已經受強烈挑戰,邏輯實證主義、分析哲學等都在致力於跳出形而上的概念叢林。許這種古典、建構的思想體系由於缺少分析和實證的養分不免在面對現實問題時感到各種荒謬。

❿ 北京的書店!

讀易洞書房(華貿店)

小文藝氣質的休閑時光

書店特色:這家書店容易讓在上海生活過的人想起靜安區的渡口書店,同樣都是小而精緻、以人文類的圖書為主,但這家書店在小文藝氣質的裝潢上更勝一籌。走到門口,你就能看到近期讀書會的公告,定期的讀書活動增加了這里的成熟文化氣息。閑暇無事,約上數人圍坐在一起,選本好書,品茶、讀書,很有圍爐促膝之感。這里也會經常舉辦文化學術類活動。

特別推薦:湖藍色面,藤椅白沙發,最適合一個懶懶的下午和一個懶懶的小資知識分子。歷史氣息和文藝腔調並重的古董傢具,清新簡約的白格子書架上面,是一排排關於文學、藝術、人文、哲學類的圖書。落地台燈與發人遐思的和煦的燈光,黃色的向日葵和各種養眼綠植,灑落斜斜陽光的大窗戶,充滿了足足的書卷氣。在靠窗的藤椅上坐下,隨便拈起一本什麼書,叫一杯咖啡或紅茶,即刻就能享受一次有質有量的閱讀。讀易洞鼓勵所有客人借閱圖書,不需要會員卡即可借閱,押金為書的價格。限制時間為兩周歸還,不限制書的數目,收取所借圖書價格的三分之一為借閱費用。可借閱圖書包括文學藝術小說等,雜志和港版類圖書不借閱。周一休,周二至周日14:00到22:30可前來。目前讀易洞提供咖啡、茶、果汁,一次性消費300元即可成為會員,或累計消費1000元,茶水即可打9折優惠。會員儲值卡從1000元開始儲值,消費茶水即可打8.5折優惠。

朝陽區建國路89號華貿公寓五號樓103,營業時間:14:00—22:30(6530 5675)

藍羊書坊

文藝電影愛好者的地下集散地

書店特色:從清華西門向北200米,一個不易發現的巷子里,有著醒目黃底招牌的藍羊書坊經常讓人一通好找。但對於熱愛文藝電影的人,這里的幾間陰暗廂房就是最美妙的天堂。藍羊書坊以經營文藝類圖書為主,有很多電影和與電影有關的東西。推開木製大門,從種在天井裡的一棵柿子樹下走過,掛著紅簾子的正廂房就是咖啡館,側面廂房是一個小書吧。這里時常舉辦電影放映活動,大家一起喝咖啡、看電影,之後還可以就電影發表幾句。

特別推薦:這里除了經營一些電影和文藝類書籍雜志外,還有許多市面上很難找到的文藝電影碟片(7元一張)和著名導演作品集套盒。碟片數量並不龐大,更新頻率也不是很快,一一翻檢過來差不多需要花費20分鍾,但是總能發現驚喜。分類仔細不說,許多碟片還帶有店主寫的相關介紹,誠意實在讓人感動。經常有清華大學的師生來此,一番哄鬧後席捲走大批碟片書籍。占據小半面牆的黑白明信片架也很值得一看,《祖與占》的劇照、安迪·沃霍爾、辛尼·奧康納……文藝青年的偶像在這些明信片(3元一張)里差不多都有出現。

海淀區水磨新區3號,清華西門向北200米,經過加油站,馬路右邊第二個胡同內,營業時間:10:30—24:00(6265 5069 )

單向街圖書館(圓明園店)

每周一次和名人對話的機會

書店特色:對於大學生和普通讀者來說,這里是近距離接觸名人並與之交談的最佳去處。由許知遠等知名媒體人創辦的單向街書店,自2006年起每周末都會舉辦開放性免費沙龍,邀請各領域名人過來做講座、簽售或是演唱會宣傳,與讀者做最近距離互動。林夕、陳丹青、賴聲川等等都是其座上賓。

特別推薦:春末夏初是單向街最好的時光。在這個時節踏入單向街位於圓明園的總店,迎接你的是布滿綠色藤蔓的灰色磚牆、鬱郁蔥蔥的柿子樹和一聲不響從你腳邊溜走的小貓。院子里,玻璃面的茶幾倒映著天光雲影,蝙蝠形躺椅在大好的陽光下伸開雙臂,音響里放著清新又迷幻的Club 8的專輯。這院子是許知遠當年喝著喜力聽著許巍感嘆人生快樂之易得的院子,那柿子樹是西川讀詩會達到高潮時一個聽眾興奮不已一躥而上的柿子樹。狹長的店面里,連陽光都是靜謐的,空氣中布滿淡淡的油墨和灰塵的氣息。一整面牆擺放著和店面同樣長度的高大書架,另一側則是供讀者休息閱讀無線上網的沙發和茶幾。在這樣的好季節里,建議你帶本書到他們的院子里坐一坐,遠離喧囂,盡情享受自然和書籍給你帶來的喜悅與寧靜。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店內未經結款的書是不允許帶到院子里的。

海淀區中關村北路圓明園東門停車場內,營業時間:10:00—21:00(6257 0357 )

交流聚會型書店

書蟲

吃喝間享受英文圖書

書店特色:說不清楚這里到底是一家微型圖書館還是一家可閱讀的咖啡館,因為在這里不僅可以閱讀,還可心無旁騖地吃飯,各種簡餐美食和書一樣讓人欣然首肯,只是冷冷的不夠溫暖的服務態度尚需提高。位置頗好,格調足夠安靜,在三里屯酒吧街里一個鬧中取靜的幽閉之處,外面初看就是一個大倉庫,藝術氣質讓人想起798。環顧四周都是以英文書為主的外文書籍,大部分都是英文原版,所以來這里的客人80%都是老外。店藏據說已達到16000冊,來自不同的英語國家,關於中國、關於歷史地理、關於文化。店內專門劃分了吸煙區和非吸煙區,裝潢、氛圍和文化氣息都藝術另類,適合看書、上網聊天、喝咖啡、吃簡單西餐、自備電腦加班、獨處、消磨時光、發呆、等人。

特別推薦:這里也可以算是一個鍛煉口語和交讀友的地方,少見的以英語為主導的休閑空間,集圖書館、書店、餐吧、咖啡館和酒吧為一體的休閑之處。一個人來看累了就吃,吃完了隨便和身邊的讀友聊上幾句,志趣相投便惺惺相惜,話不投機也可一笑了之,繼續看書或者上網,老闆的個人藏書是很多讀友的興趣之一。目前老書蟲會定期組織小型音樂會、作者講座、書籍簽售、詩歌之夜和討論聚會等各色活動。大紅沙發旁的落地燈下恍惚的書的影子和光很有歐洲文藝沙龍的味道。辦理借書證,半年期會費大概是人民幣200元;全年期會費人民幣300元。還可包辦私人派對、員工聚會、午餐以及外送。

朝陽區三里屯南街4號樓,工體路口(6586 9507)

雨楓書館

與女性有關的心靈書店

書店特色:就算是偶然路過這家書店,看到門前牌子上深紫色的「讓腳步停留,讓心行走」的話語,你恐怕也會停下腳步。雨楓是一家會員制的女性專營書店,不僅展售的圖書都是女性主題的書,在店堂布置、顧客服務等方面也處處顯露出溫馨婉約的女性氣質。小小巧巧的店門,白色圍欄,足夠書卷氣的招牌,店內是深深淺淺的曖昧賢淑的紫色調。足夠柔軟和足夠精細的布置,徹頭徹尾的女人味兒,一個男人到了這里肯定會有點周身不自在。這里有足夠大量的針對女性閱讀的圖書:寫給女人的書、女人需要看的書、女人寫的書。包括文學、藝術、電影、女性心理、美容、消費類等;另有專門的女性專櫃,國內和國外女性作者的書架都分類明確。

特別推薦:因為是女性書店,所以女人便多。沒事時可以蜷卧在軟而親人的紫色大沙發上,在悠揚的樂聲和斯斯的空調聲中,隨意地從書架上抽了一本書來讀。讀到動情之處,自然可以和身邊的女性朋友唏噓感慨幾句,因此遇到讀友概率便高。還有兒童閱讀空間,媽媽們可以帶寶貝一起來,坐在紫色的墊子上,有隨意橫斜的毛絨玩具和可愛的書隨意享用。最裡面還有一個電影放映室,周末的時候可以看懷舊的或者最新的小電影。一幫子性情中人可以開詩會,評論剛才的電影。

目前交年費380元即可成為雨楓書館會員,在校本科生優惠價年費318元。會員看新書不收費的,一次性可借閱3本書,不限次數,不限時間。VIP會員卡目前每人638元,但近期因物價上漲可能會提價。VIP會員一次性可借閱5本書兩張碟,家裡如有小朋友可贈送書童卡(兒童卡)。會員專區內可閱讀、上網,不收費用,免費供應檸檬水,其他飲料和超市價位相當。放映廳看電影所有人都免費,可容納20—30人。

海淀區成府路69號避風塘旁,營業時間10:00—23:00(6270 1928)

休閑閱讀型書店

東八時區

創意交流讀書社區

書店特色:Timezone 8在2003年前還是回民食堂,之後才成為「東八區書吧」。紅色的軍工廠廠房裡是濃郁的藝術氛圍,主營三大類書籍:攝影類、建築類和中國藝術類,有中英文合版,90% 以上的都是純進口的英文版——這也是書店的一大特色。除了這三大類圖書外,店中還有電影類的、平面設計類的書,都非常專業。滿架的最新攝影、設計和建築類書籍,包括中國當代藝術、設計、建築、裝飾、攝影、畫冊、外文雜志,與國外幾乎同步;除中國當代藝術,其餘都是原版圖書,另這里可以代訂國外原版圖書。

特別推薦:咖啡廳、露天小院、五星級廚師掌勺的西餐廳是東八區的另一半風景,總體可概括為一個受歡迎的、以書、食物、飲品和本地創意交流活動為目的社區,餐廳可提供獨特的菜品設計或參與定期雙語藝術講座和圖書發布會。餐廳提供每位40-90元人民幣價格的精心烹調美食。每一個月店裡會更換一次新書,店主人說這是為了保證店對客人的新鮮度。書店每周二放映藝術類電影,每星期六晚上組織新書發布會和藝術家座談,並全部以中英文雙語的形式呈現給廣大藝術好者。咖啡廳里著名的義大利咖啡受人稱贊。

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工廠內400米左手紅色平房(8456 0336)

光合作用書房(水木店)

社會新鮮人的充電好去處

書店特色:對於剛工作的、又不厭惡小資情調的年輕白領,光合作用是最好的去處。這里全年空氣中都飄動著bosa nova風情的音樂,書籍的挑選偏重熱門卻也絕不流俗。對於需要掌握各種知識和社會技能、處於職業發展初期的年輕人,這里肯定有書適合。

特別推薦:光合作用水木店位於絕不缺乏青春荷爾蒙的五道口。這座分為上下兩層的店面本身就是個絕妙的混合體:一二層之間的台階通向售賣波希米亞風格女裝的服飾店,二樓隔著走廊還有一家安靜的酒吧,更不要提香甜的奶油味彌漫了整個二樓的悅讀時光咖啡館,這一切都像是在宣示著青春的五道口絕不會冷清。這里最棒之處在於一層主要售賣雜志、暢銷書和創意集市產品,並且如台北的誠品書店那樣全年24小時無休,是寂寞的都市夜歸人尋找溫暖與光明、消磨掉整個無聊長夜的好去處。在這里,一次性購物滿380元或一年內小票累計滿500元可辦理會員卡,享受購書9折的優惠;二層的悅讀時光咖啡館有小台燈、沙發、留言冊和無線網路。華燈初上的傍晚,一個人來到這里,點上一杯「茉莉香片」,看著窗外對面配合著小野麗莎的彈唱如夢幻般駛過的城鐵,可以體味到城市夜空中「流動的聖節」。

海淀區五道口華清嘉園1號樓,營業時間:09:00—24:00(8286 3032)

正兒八經找書的地方

【、『

萬聖書園

書店界的google

書店特色:如果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就去問google;如果你有什麼找不到的文化方面的書,那就去萬聖書園吧。極具地標氣質的萬聖書園距離谷歌中國的總部只有200米的距離,但在這里你卻找不到任何一本理科或計算機方面的書。可是如果要找的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等等方面的書,你算是來對了地方,這家藏寶洞一樣的書店滿坑滿谷全是書,種類豐富,可以滿足任何一個最刁鑽學者的全部要求。

特別推薦:這里將書的分類管理做到極致,雖然四處都是書,卻不會讓讀者有在圖書大廈逛到頭昏腦漲也找不到想要的書的經歷。來過幾次的顧客一般都知道這里的書怎麼分類,大概清楚什麼書在什麼架子上,到了書店即使不藉助店員幫忙也可以很快地自己找到想要的書,簡直像是書店界的google。而且在你拿到想買的書的附近,總能發現一兩本沒想起來要買或之前不知道的同類型書,往往讀後會發現它們同樣十分符合你的胃口。所以對於希望在某一領域擴展知識卻又不知從何下手的讀者,這里是最好的去處。

萬聖的醒客咖啡廳也是個很棒的去處,寬敞、昏暗、清靜,可以無線上網且飲料好喝。四五隻非常乖的小貓在周圍輕盈地蹦來跳去。在醒客,總能不經意遇見某個知名讀書人或者店主劉蘇里本人在這里高聲談笑。這里也非常有讀書的氣氛,拿著剛從萬聖買來的書坐在這里,就著昏黃的燈光讀下去,不知不覺就能看下去小半本,和在家裡拿起書翻一兩頁就丟開的散漫心情完全不同。

海淀區成府路123號,營業時間:書店10:00—22:00,醒客咖啡10:00—24:00(6276 8755)

涵芬樓

古藏書樓尋文史書籍

書店特色:位於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過了新東安商場繼續往北大概1000米處,透過玻璃櫥窗可以看到滿店圖書。一棟風格清爽的灰白色小樓,店名牌匾由啟功先生親筆題寫,營業面積約1500平方米,店面敞亮、格調高雅,上架圖書總計4萬余種,主要包括工具類圖書及人文社科類圖書,涉及經濟管理、社會學、哲學、政治、法律、軍事、歷史、地理與旅遊、語言學、文學、教育、新聞與傳媒、古代典籍、藝術理論和實踐的方方面面,同時開辟有商務版的『精品圖書專區。

特別推薦:涵芬樓是商務印書館上海時期的藏書樓,它的創立可遠溯到1904年。其時,戊戌維新人物、翰林出身的張元濟主理商務印書館的編務,在編輯工作中,苦於找不到好的善本,遂創設涵芬樓,取含善本書香、知識芬芳之意。1909年,正式以涵芬樓命名。涵芬樓從收集善本古籍開始,繼而中外圖書兼收。很安靜,十分整潔有序,樓下有商務三聯和中華書局的專門櫃台。店內工作人員也都很敬業。這里沒有特設的會議室,全年下來平均每個月有講座三次,偏文化類,去前最好電話咨詢。

東城區王府井大街36號(8511 7603)

三味書屋

正統嚴肅的學者氣息

書店特色:魯迅先生「三味書屋」的現實版,在民族文化宮對面的胡同里幽幽地開了二十一年,目前已經成為北京的一個旅遊景點。一層為半地下,四面都是書,中間有一圈桌椅,可以坐下來看。二層為茶館,可以喝茶談天。氣質清冷,來的人不多,但都有質有量,尤其嚴肅知識分子居多,非常具中國當代作家們的精神和氛圍。這里的書主要為人文社科、學術、世界名著等文人氣息濃重的圖書。還可找到好多年前難得的老舊版本,80年代從裝幀設計到內容都唯美的書或90年代初的一些適合收藏的精品出版圖書這里都有。

特別推薦:帶著懷舊的情緒來這里就對了,買暢銷書的讀者不會想到這里來。三味書屋只提供給你耐得住時間考驗和耐得住品味的書、反復琢磨都放不下的書。據說當時的書店能夠面世頗費了很多周折,書店創辦人李世強、劉元生夫婦幾經周折尋找資金,作家陳明、丁玲夫婦、肖軍和很多學者朋友均在資金上鼎力相助。

作家簽售、接待外國訪問團、音樂會、學術研討會,這里真正有質量的活動非常多。這里來過美國副總統、各國大使、獨立製片人、導演等,也會有來自唐山的皮影戲老藝人在臨時布置的舞台上邊唱邊演。第一個公開同性戀身份的萬言海在書店舉辦了首次同性戀問題討論會,第一次自由撰稿人集會也在這里舉行。每周兩次,音樂會或是作家簽售、座談。21年來,除了停業的某些時候,一直沒間斷過。

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60號

讀書人的書吧體驗

柏邦妮(女編劇)

書吃了那聲音

讀易洞很小的門臉,寫著BOOK FUN。門口有近日讀書會的手寫告示。進去了,小小的,有個穿紅衣服的女孩在刷洗咖啡杯,自始至終,我都沒有看見她的臉。她忙她的,我閑我的。坐下來,看書,有正想買的書,有想看但是買不起的畫冊,有各種珍貴的港版書和台版書,小眾文藝青年雜志,也有輕小說,悅目,不費腦筋。音樂很淡,淡到感覺不到。再走進去一層,才發現別有洞天:書架自然隔絕出的小空間,可遮擋,但又不隔絕。有供躺卧舒散閱讀的墨藍沙發;有可供上網的小閣樓,供著一台寂寞的蘋果電腦;有可供對談的雙人組,一隻水族箱充當屏風,有俏皮金紅小丑魚。

門口有一堆好看的白紙線裝本子賣,不同封面,都叫「走神」。出來了,才發現,它不叫書店,叫書房。真的,有的書店像旅行團,貪婪而熱烈,總是妄圖塞給我太多不加選擇的訊息。可是訊息,不等於眼界。有的書店像教堂,高大而森嚴,叫人不得不膜拜名著的精裝封面和燙金大字和灰塵。但是有時,經典不等於品位。書房不一樣,書房不僅僅是一個寄放書籍的空間,它提供的是一個靈魂的空間,還有一段時間,走神其實專注的時間。它精心,謹慎,有選擇而無痕跡,隨心而生又恰當應分。它親切,熨帖,近人情。它養你的心,養你的氣。

黎寧春(「三月空間」畫廊負責人)

我的閱讀地圖

平時我喜歡在家裡讀書。買書我常常去三聯書店,我會花很多時間慢慢翻閱、瀏覽、挑選。國內這樣整體氛圍很好的書店太少了。為了圖快捷和便宜,我也會在卓越網上購書,但是每當想到如果大家都網上買書,我們身邊的書店就會越來越少,所以還是力所能及地去書店購書,即使有些貴。藝術畫冊還是798的書攤比較值,非常好的畫冊在歐洲要花兩三倍的價格,這里很便宜就可以到手,超值。

適合讀書的書吧我覺得書蟲不錯,但是去那裡主要是休閑聚友、上網聊天,也許大家都喜歡有書同在的氛圍?那裡的客人比較國際化,書目比較雜,一些國外雜志和各國旅遊類書籍可供參考。東八時區書店前幾年的藝術類書比較多,很多朋友習慣了在書店裡站著閱讀,現在書店縮減了一半的空間給餐廳,應該因為餐飲的利潤遠大過書吧?這里氛圍還好,只是外間餐廳與咖啡並用,通常很吵。另外,廚房的油煙味縈繞有點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