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哲學家美諾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學家美諾

發布時間: 2021-03-22 03:35:01

① 請問柏拉書都有什麼書,什麼書是必看的代表作拜託各位大神

公元前392年 35歲,在這前後,撰寫早期對話:《申辯》、《克力同》、《游敘弗倫》、《拉齊斯》、《呂西斯》、《查米迪斯篇》。 中期著作:《理想國》、《會飲》、《斐得若》、《費多》等最具戲劇性的對話。 晚期著作有:《智者》、《政治家》、《斐裡布》、《蒂邁歐篇》。 必看的是《理想國》,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一幅正義之邦的圖景:國家規模適中,以站在城中高處能將全國盡收眼底,國人彼此面識為度。柏拉圖認為國家起源於勞動分工,因而他將理想國中的公民分為治國者、武士、勞動者3個等級,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和慾望3種品性。治國者依靠自己的哲學智慧和道德力量統治國家;武士們輔助治國,用忠誠和勇敢保衛國家的安全;勞動者則為全國提供物質生活資料。3個等級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在這樣的國家中,治國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學家,只有哲學家才能認識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義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國家。治國者和武士沒有私產和家庭,因為私產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勞動者也絕不允許擁有奢華的物品。理想國還很重視教育,因為國民素質與品德的優劣決定國家的好壞。

②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在( )中藉助「洞穴中的囚徒」闡釋了教育的概念。

正確答案:D
解析: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

③ 我想知道柏拉圖的事情

1、柏拉圖其人(希臘語:∏λάτων,英語:Plato,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不僅是古希臘哲學,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後因強壯的身軀和寬廣的前額,改名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圖是其體育老師給他起的綽號。

他出生於雅典,父母為名門望族之後,從小受到了完備的教育。他早年喜愛文學,寫過詩歌和悲劇,並且對政治感興趣,20歲左右同蘇格拉底交往後,醉心於哲學研究。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使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於是離開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歷,時間長達十多年。

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為紀念希臘英雄阿卡德穆而設的花園和運動場附近創立了自己的學校_--學園(或稱「阿卡得米」,Academy)。學園的名字與學園的地址有關,學園的校址所在地與希臘的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關,因而以此命名。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學園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學園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較大,課程設置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

公元前367年,柏拉圖再度出遊,此時學園已經創立二十多年了。他兩次赴西西里島企圖實現政治抱負,並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施,但是卻遭到強行放逐,於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繼續在學園講學、寫作。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圖以80高齡去世。

柏拉圖才思敏捷,研究廣泛,著述頗豐。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書信。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思想都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記載下來的。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經過後世一代代學者艱苦細致的考證,其中有24篇和4封書信被確定為真品,主要有:

《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篇》
《理想國》
《巴曼尼得斯篇》
《會飲篇》
《斐多篇》
《斐得若篇》
《美諾篇》
《蒂邁歐篇》
《克里底亞篇》
《普羅泰哥拉篇》
《高爾吉亞篇》
《智者篇》
《政治家篇》
《斐利布斯篇》
《法律篇》
柏拉圖的著作大多是用對話體裁寫成的,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優美華麗,論證嚴密細致,內容豐富深刻,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一,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文學上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2、柏拉圖思想

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並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恆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恆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The Republic)中,有這么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圖的《理想國》還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階級的優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成衛國者,而衛國者中的後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階級。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為達到該目的柏拉圖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理想國要求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但是在這個國家中,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在今天看來,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一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柏拉圖本人並沒有試圖實現理想國中的國家機器。

柏拉圖在《律法》(The Laws)則指出,「憲法國家」是僅次於理想國的最好的國家。他在該書中同樣指出,婦女和男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和訓練。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學的一個部門。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圖認為宇宙開頭是沒有區別的一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辟是一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果。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宇宙由混沌變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造物主為世界制定了一個理性方案;關於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一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3、柏拉圖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圖與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比起來,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獻。在西方哲學的各個學派中,很難找到沒有吸收過他的著作的學派。在後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著巨大的輻射力。有的哲學史家認為,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脫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紀以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一直被梵蒂岡排斥,甚至歐洲已經不再流傳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當時,柏拉圖的學說占統治地位,因為聖奧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圖的思想,以服務神學教義。直到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解釋宗教教義,建立了煩瑣和龐大的經院哲學。亞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視。

4、柏拉圖式戀愛,也稱為柏拉圖式愛情,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異性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最早由Marsilio Ficino於15世紀提出,作為蘇格拉底式愛情的同義詞,用來指代蘇格拉底和他學生之間的愛慕關系。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④ 被稱為西方孔子的古希臘大哲學家是誰

被稱為西方孔子的古希臘大哲學家是柏拉圖~公元前398年 柏拉圖與其他蘇格拉底的弟子紛紛離開雅典到外地避風,到過西西里、義大利、埃及。 公元前392年 35歲,在這前後,撰寫早期對話:《申辯》、《克力同》、《游敘弗倫》、《拉齊斯》、《呂西斯》、《查米迪斯篇》。 伊索克拉底在雅典辦學園,教演講術。 公元前390年 出訪:畢達哥拉斯學派掌握的政權等。 公元前388年 訪敘拉古狄奧尼索斯一世,結識其小舅子(女婿)狄翁(時狄翁20歲),成為至交,(此其間據說曾得罪僭主被賣作奴隸,由安尼舍里斯贖身)。 三、講學20年 公元前387年 40歲,回到雅典,開始個人講學,或說此年建立學園,此前後撰寫對話:《普羅塔哥拉》、《美諾》、《尤息德謨斯篇》。 又中期著作:《理想國》、《會飲》、《斐得若》、《費多》等最具戲劇性的對話~

⑤ 古今中外哲學家

黑格爾
康德
馬克思
蘇格拉底
布拉圖
亞里士多德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老子
等等

⑥ 柏拉圖對人類的貢獻

柏拉圖(Plato,Πλάτων, 約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

⑦ 柏拉圖是什麼論的代表人物

柏拉圖
古希臘哲學家

趙林: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他的真名嗎?
02:20

西方哲學的啟蒙:柏拉圖主義和理想的世界
01:25

冷知識:柏拉圖思想的精髓和糟粕,它們的影響頗深
04:26
了解柏拉圖的更多含義
了解柏拉圖的更多含義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思想觀點
人物評價
主要作品
人物關系
目錄
1摘要
2基本信息
3相關人物
4人物簡介
5人物生平
成長期28年
游學期12年
講學期20年
著述期20年
6思想觀點
唯心主義
政治思想
經濟思想
教育觀
愛情觀
哲學影響
7人物評價
學派影響
思想比較
柏拉圖主義
柏拉圖愛情
8主要作品
9人物關系
與蘇格拉底
與亞里士多德
10相關逸聞
柏拉圖(Plato,Πλάτeω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的蘇格拉底。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戈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柏拉圖
外文名
Πλατών
別名
阿里斯托勒斯(Arestolus)
出生地
雅典
出生日期
公元前427年
展開全部
相關人物
蘇格拉底
老師
人物簡介
柏拉圖的原名為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cles), 亞里斯多克勒斯的意思是取名恰當的(well-named),後來因為他強壯的身軀而被稱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後來,柏拉圖的名字就被延用下來。

柏拉圖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寫下了許多哲學的對話錄,並且在雅典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如同許多古老的文獻,柏拉圖留下的文集殘缺不全、而且依然存在爭議。他記載的蘇格拉底對話錄成為後人研究他們思想的主要來源,但許多內容其實記載的是柏拉圖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蘇格拉底的原意。

一般推測柏拉圖出生的年份應該是在公元前427年五月七日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 (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學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 。柏拉圖生於一個較為富裕的雅典奴隸主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阿里斯通 (Ariston) 、母親是伯里提俄涅 (Perictione) ,他在家中排行老四。

他的家庭宣稱是古雅典國王的後代,他也是當時雅典知名的政治家克里提亞(Critias) 的侄子,不過兩人之間的關系也仍有爭議。依據後來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說法,柏拉圖的原名為亞里斯多克勒斯 (Aristokles) ,後來因為他寬闊的肩膀而被稱為柏拉圖 (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 。但第歐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說法,柏拉圖這個名字也可能是來自他流暢寬廣 (platutês) 的口才、或因為他擁有寬廣的前額。由於柏拉圖出色的學習能力和其他才華,古希臘人還稱贊他為阿波羅之子,並稱在柏拉圖還是嬰兒的時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會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暢。

柏拉圖起初打算繼承家族傳統而從政,但後來情況發生變化。在與斯巴達的戰爭中,雅典民主制失利,隨即「三十僭主」上台執政。「三十僭主」轉而又被新的代議制政府取代。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於是開始游遍義大利、西西里島、埃及、昔蘭尼等地以尋求知識。

據說他在四十歲時,約公元前387年結束旅行返回雅典,並在雅典城外西北角的Akademy創立了自己的學校—柏拉圖學院,這所學院成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學院的名字與學院的地址有關,坐落於一處曾為希臘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學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學院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較大,課程設置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學院培養出了許多知識分子,其中最傑出的是亞里士多德。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在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戈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人物生平
成長期28年

柏拉圖
公元前427年柏拉圖出生(奧林匹克88屆第一年),家世顯赫,此年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後4年,伯里克利死後第二年,蘇格拉底42歲(是年西西里萊翁蒂尼(Leontini)邦人高爾吉亞來雅典求援,告敘拉古入侵其邦)。

公元前423年4歲,阿里斯托芬《雲》上演,蘇格拉底在場觀賞,當場現身示眾,態度自若。

公元前421年6歲,據說是《理想國》發生時間(或所託時間)。

公元前420年7歲,進狄奧尼索斯學校,識字,聽荷馬等詩作。

公元前411年16歲,普羅塔哥拉被400人大會中人指控使人不信神,逃出雅典,在往西西里途中遇難(此前哲學家受迫害或驅逐、處死、或自願放逐的還有阿那克薩哥拉,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409-403年估計到過騎兵執勤,據說參加過3次戰役。

公元前408年高爾吉亞在第93屆奧林匹亞運動會上發表演說,呼籲雅典和斯巴達團結起來對付波斯。

公元前407年20歲跟隨蘇格拉底學習,此前曾向克拉底魯學習赫拉克利特哲學;向赫莫根尼學習巴門尼德哲學。據說曾想寫戲劇,給蘇格拉底看,被否定。

公元前405年敘拉古狄奧尼索斯推翻民主,建立僭主政權。

公元前404年23歲,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雅典三十僭主,柏拉圖一度想從政,後失望。

公元前399年28歲,蘇格拉底受審(柏拉圖在場)並被處死,蘇格拉底死時柏拉圖因病不在。

游學期12年

公元前398年柏拉圖與其他蘇格拉底的弟子紛紛離開雅典到外地避風,到過西西里、義大利、埃及。

公元前392年35歲,在這前後,撰寫早期對話:《申辯》、《克力同》、《游敘弗倫》、《拉齊斯》、《呂西斯》、《查米迪斯篇》。

伊索克拉底在雅典辦學園,教演講術。

公元前390年出訪:畢達哥拉斯學派掌握的政權等。

公元前388年訪敘拉古狄奧尼索斯一世,結識其女婿狄翁(時狄翁20歲),與狄翁成為至交(此其間據說曾得罪僭主被賣作奴隸,由安尼舍里斯贖身)。

講學期20年

公元前387年40歲,回到雅典,開始個人講學,或說此年建立學院,此前後撰寫對話:《普羅塔哥拉》、《美諾》、《尤息德謨斯篇》。

又中期著作:《理想國》、《會飲》、《斐得若》、《費多》等最具戲劇性的對話。

公元前385年蘇格拉底案的平反:立蘇格拉底雕像。

公元前384年43歲,亞里士多德生,德謨斯提尼生。

公元前387年在雅典西北郊外的陶器區建立學園。「不懂幾何學者勿入此門。」世稱「柏拉圖學院」。

公元前376年高爾吉亞死。

公元前371年底比斯軍在伊巴密濃達指揮下,大敗斯巴達。

公元前370年德謨克利特死,據說柏拉圖曾想購其書付之一炬。

著述期20年

公元前367年60歲,將學園交歐多克索(即歐多克索斯)主持,自己帶弟子和友人第二次往敘拉古,當年老狄奧尼索斯(狄奧尼索斯一世)死,狄翁攝政,此時柏拉圖已聲名遠播希臘及以外。

亞里士多德來雅典學習(據說講善,僅剩亞里士多德一人聽)。

公元前366年狄奧尼索斯二世繼位,狄翁(狄奧尼索斯二世的姐夫)逃離,柏拉圖悵然離開敘拉古。

公元前363年64歲,第三次往敘拉古,被扣留,被逐。

公元前357年70歲,放棄政治活動,全力著述,晚期著作有:智者、政治家、斐裡布、蒂邁歐篇。

公元前356年亞歷山大大帝出生。

公元前348年晚年最後的著作是:法律篇,伊璧諾米篇續篇,剛開篇即去世。

公元前347年春季(三月?)去世,遺囑對用於校舍的房產,不許出售、轉讓。留下四家奴,釋放一奴隸,財產很少。

公元前344-343年狄奧尼索斯二世最後被推翻,亞里士多德任亞歷山大教師。

思想觀點
唯心主義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

柏拉圖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並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恆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恆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

⑧ 美德可教嗎——《美諾篇》讀書札記

美德是否可教是古典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追問美德是否可教,意味著關注美德,這一問題因此只有在古典政治哲學里才是可能的。這一問題在《普羅泰戈拉篇》、《美諾篇》、柏拉圖的《王制》、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等經典文本中被以各種方式一再地提及。對於美德是否可教,存在著兩種完全相反的論證,而且每一種論證並不缺乏確鑿有力的證據。綜合以上經典文本,可以把觀點與證據做一個簡單的概括:A.美德可教:A1.美德是知識;A2.美德是天性;A3.美德通過實踐得來;A4,通過監督或強制獲得;B.美德不可教:B1.美德是知識;B2.沒有美德教師;B3.美德受神靈的激勵和推動;B4,通過回憶獲得。然而,A和B之間存在著一些論證上的糾結。比如在《普羅泰戈拉篇》里蘇格拉底的立場還仍然傾向於美德不可教,但在《王制》里,為了最好的城邦,美德不僅是可教的而且必須教。這顯然並不僅僅是觀點的簡單變化,而必有其內在的理由。再比如美德雖然作為知識,但由於我們對美德本身是一種怎樣的知識尚未明了,所以它仍然是一種不可教的知識,雖然它們共同承認了美德的某種可傳達性。美德既是最好城邦得以可能的基本條件,同時它又在現實的城邦經驗中絕無可能。美德可教由此具有難解的悖論性質。這是一個經典的古典政治哲學的悖論。而我們也將看到,近現代政治哲學試圖消解這一悖論,並以一種可教的公民道德或者私德取代了美德,因此美德可教問題也成為「古今之爭」中的一個命題。
《普羅泰戈拉篇》中的蘇格拉底在論證美德是知識方面並非完全是無懈可擊的,事實上他並沒有完全說服老年普羅泰戈拉篇的經驗論證,即美德是本身因具有純粹的雜多性所以是可教的,僅僅從同一性而非差異性的角度來論證美德的不可教性由此並不具有強大的說服力。也就是說,智者以教人智慧或者教人美德來獲取報酬的合理性這一基礎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摧毀。當美諾向蘇格拉底追問美德是否可教時,蘇格拉底甚至以酸楚的口吻說,高爾吉亞把智慧帶到了拉利薩人那裡,而在雅典,「情況正好相反」,「我根本不知道美德是否能教,也不知道美德本身是什麼」。由於不知道美德本身是什麼,所以不知道美德「是否能教」,條件是決絕的,模稜兩可的結論「不知道美德是否能教」其實透露出一個堅定的立場,那就是美德必不可教。美諾列舉了一系列美德的品質比如男人的美德、女人的美德、孩子的美德、老公的美德等等美德的品質來證明美德的可教性,蘇格拉底顯然不滿意這個回答,因為盡管美德多種多樣,但它們至少全都具有某種共同的性質而使它們成為美德,美德的碎片背後的那個「一」依然隱而不彰。美德之必不可教,根本上就是因為我們對美德本身究竟是什麼一無所知,如果美德不是知識而是別的東西,那麼它既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蘇格拉底的論證表明,人不是天生向善(A2),它是否是善的,取決於智慧。退一步講,即蘇格拉底說的「還有一個論據」,即便有天生的善人,那麼也不會有美德教師。而如果沒有老師和學生,美德可教就是一個偽命題。雖然蘇格拉底說他並沒有從美德是知識這一立場上退卻,但我們發現這是一個事實上的退卻或者一種戰略上的退卻。因為如果我們不能確切地給予美德一個完美的概念上的論證,那麼事實和經驗就是一個可以求助的解決方案,也是一個更容易取得共識的方案。
這時候阿尼圖斯出場了。阿尼圖斯的出場是一個「歷史的設計」,據說這個阿尼圖斯就是在蘇格拉底的審判中建議處其死刑的那個阿尼圖斯,他的出現表明即便他的父親安塞米翁是如何地具有德性,他的兒子也只不過是一介狂徒和莽夫——美德是不可傳遞的。阿尼圖斯對智者完全不屑一顧,「無論是雅典人還是外邦人,沒有人會去向這些人學習,免得被他們腐蝕了,這樣做簡直就是發瘋。他們就是這樣,無論誰與他們打交道,都肯定會被他們帶壞。」但這絕不是在智者問題上哲學家與民眾的暫時苟合。蘇格拉底也不認同智者派,但他審慎地把智者派視為他政治哲學的對手,而且寄予了對這一對手在智識上的高度尊重。蘇格拉底幾乎很憤怒地說:「你在說什麼,阿尼圖斯?」蘇格拉底所捍衛的並不是智者的立場,他捍衛的是對美德的追問。在某種意義上,智者和蘇格拉底是同一類型的人,區別僅僅在於他們的立場不同,但這一類型完全區別於民間立場。阿尼圖斯對智者一無所知,從來沒有打過交道,但他痛恨智者,在他看來,對美德的追問有敗壞城邦風氣之嫌。事實上,蘇格拉底本人也最終絕命於這一指控。阿尼圖斯認為美德是可教的,民眾可以從城邦里的很多好人那裡學習美德。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例子,也是一個巨大的陷阱——哲學家往往就死於這一陷阱,並樂於跳進這個陷阱。因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必然指向對城邦中「好人」——往往是政治家的質疑。蘇格拉底指出,雅典的確有很多好的政治家,但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把他們自身的善傳遞下去,塞米司托克勒如此,呂西瑪庫如此,修昔底德也是如此。雖然蘇格拉底有效地迴避了城邦中究竟有無好人或者政治家的問題而僅僅關注於美德本身是否可以傳遞,但阿尼圖斯仍然「政治正確」地抓住了蘇格拉底論證的危險性憤怒地予以警告,「蘇格拉底,我認為你太容易得罪人了。如果你能聽取我的建議,那麼你還是小心點為好。我要大膽地說一句,在所有城邦里要傷害一個人比對他行善容易得多,此地也一樣,我希望你能知道你自己」。應該說,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警告。這一指控再清楚不過的表明,對美德可教性的質疑會損毀城邦賴以成立的習俗基礎,更重要的是,它對於城邦政治家的質疑會「得罪人」。蘇格拉底很快就因此而受到了整個城邦的指控。美德可教的問題由此不再僅僅是一個政治哲學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或者一個「政治正確」的問題。城邦必須相信並且必然相信美德是可教的,這樣城邦才有可能得以建立和延續——哲學家對這一基礎的質疑並傷害城邦。這里既是哲學家與城邦的聚訟之地,也是哲學家與民眾的對立之所。城邦和民眾天然地相信美德是必然可教並且必須可教的,盡管在哲學家眼裡他們由於對美德本身究竟是什麼這一問題一無所知而只是城邦和民眾的世俗信仰。
如果美德既非天性,亦非知識(美德不可教),而美德仍然被認為是可教的,那麼就只存在一種可能,即政治家為美德可教的辯護。在排除了美德可教的幾個證據之後,蘇格拉底說,「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可供我們選擇,有一種用意很明確的推測說,政治家受雇於國家,為國家謀福利。在知識這個問題上,他們無異於預言家和宣布神諭的人,這些人在神的激勵下可以說出許多真理,但對他們所說的事情並無知識」。政治家沒有知識,但他能說出真理;政治家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但他和詩人一樣通過神諭來宣稱言辭的神聖性。這就是政治家的「自聖化」,也是現代政治哲學的那些「高級祭司」為其辯護的終極理由。政治由此只能是謊言,但這是一組必須的謊言。正是這種謊言,維系了城邦的穩定,也「成就了偉大的功業」。所以政治家必須相信,而且也只能相信,美德是可教的,因為只能通過美德的可教性,才能使阿尼圖斯們在秩序和規范之中安穩地生活。這是他們渴望的,也是阿尼圖斯們渴望的。這是政治家與民眾雙贏的媾和——民眾想要的,政治家給了他們,並且宣稱這正是民眾需要的,比如美德。
現代的「阿尼圖斯」們正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從馬基雅維利以後,近現代政治哲學將美德建立在激情和自利的基礎上,而激情和自利的必然性本身是不可教的。但這種不可教與其說不不能教,不如說是不需要教。如果道德根植於權利,那麼民眾的選擇就高於自然性的控制。為了滿足這一點,並且為了成就這一點,現代政治哲學家就必須教導民眾對抗自然,並且教導他們說,他們的選擇是種權利,這一權利是他們自身就擁有的「自然權利」,並不是哲學家外在灌輸。這樣一來,美德是否可教這一悖論性問題就被消解了。在古典政治哲學,美德可教是一個問題,因為關注美德;在現代政治哲學,美德可教不是一個問題,因為美德已經消解。現代政治哲學消解美德可教這一問題順理成章地達成三種結果:一種國家(通常是公民教育的主體)和民眾之間結成了對抗自然的同盟,國家通過宣稱美德是不需要教的這一承認民眾自由選擇的虛假形式取得了民眾的信任,並由此而獲得教導民眾某種「道德」的合法性,反正民眾已經被教導這些所謂道德本是他自身的需要,與國家無關,所以也就對國家進行某種「道德」教育的合理性置若罔聞。這一方式可以說是潛移默化這一教育原則的最高形式。二是美德可教性完全變成了一個教育問題,只不過它採用了更精緻的教育形式而已,比如從獨白到對話,從對立到交往。它之所以僅成為一個教育問題,是因為現代國家將公民道德教育視為美德教育,將低俗的穩靠作為對卓越的追求。如此一來,教育平庸大眾的問題就成了最核心的政治哲學問題或政治問題。它之所以採用精緻的形式,不過是因為這種形式更具有虛假性和欺騙性。在今天,教育所需要的不是高貴的謊言,而僅僅是謊言。教育是一種現代信仰類型。即教育相信美德是可教的,並願意相信美德是可教的。美德是教育的信仰,也是教育的一種自我信仰。三是現代政治哲學的高級祭司們用喚起民眾慾望的方式對抗自然。因為只有選擇和權利才有可能對抗必然性。當然在選擇與權利的博弈中,現代政治哲學會提供諸多令人心神激盪的形式,諸如自由主義、共和主義以及其它各種主義。哲學家喚醒了慾望,然後再站出來安排慾望。當它喚醒慾望時,它說這是民眾固有的本性;當它安排慾望時,它宣稱慾望本身是可以引導的。這種宣稱當然也同時得到了回報,一是哲學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前所未有的緊密(想想啟蒙),一是真正的哲學家不再必須,所需要的僅僅是巧妙的政治技術。這里之所以必須提到技術,是因為技術帶來了一切,也改變了一切,或者說,技術就是一切。海德格爾將技術稱為天命,基於此;雅斯貝斯發現了技術與群眾的聯合,亦基於此。總之現代政治需要技術,並僅僅需要技術。
現代國家其實不需要高貴的謊言,因為高貴的謊言是最好的城邦的條件而不是相反。現代國家僅僅需要的是一組謊言,只要這組謊言被認為能夠滿足民眾激情的需要。古典時期政治哲學家為了保護美德本身而宣稱美德的不可教;現代時候政治哲學家為了討好民眾從而建立低俗的可教而宣稱美德不需要教——它能給民眾的道德教育,都是民眾發自內心的需要。但顯然這已經不再是美德,而僅僅是道德。美德是卓越之故,道德是平庸之故。蘇格拉底正確地認識到,城邦公民固有的血氣(spiritedness)既是美德的基礎,也是美德形成的障礙,但這一固有的血氣從根本上講使美德可教的,宣稱美德可教的阿尼圖斯的憤怒這一鮮活的證據恰恰表明了美德的不可教性。現代人卻將美德與血氣協調起來,並將美德整合入血氣,從馬基雅維利到尼採的現代政治哲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即對血氣的控制也就是美德本身。血氣在現代哲學里隸屬於慾望,慾望是可教的,至少現代哲學承認它是可以克服的,那麼古典的美德問題就不得不墮落為慾望的可控制問題,而伴隨著這一墮落的,則是正義城邦向現代國家的蛻變。
在某種意義上,美德中教問題可以視為古今之爭的標志性事件。現代政治哲學的拯救從某種程度上講也就是重新發現美德可教問題。重新發現這一問題,不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說到底,美德可教是政治哲學的一個核心悖論。通過這一悖論的發現,現代政治哲學將重新審理血氣、慾望、理性之間的關系,並使三者之間的價值序列得到重新安置。這才是美德可教性作為政治哲學問題的根本所在。

⑨ 求柏拉圖的詳細資料

柏拉圖
也譯為帕拉圖
拼音:Bó lā tú
英譯:Plato
希臘語:∏λάτων
(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
【簡介】
名字的由來:柏拉圖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卻又何以改稱「柏拉圖」?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體強壯,胸寬肩闊。因此體育老師就替他取了「柏拉圖」一名,「柏拉圖」希臘語意為「寬闊」。後來,柏拉圖的名字被延用下來,流行至今。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蘇氏死後,他游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義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後逃回[1]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加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因此認識不是對世界物質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教學目的是為了恢復人的固有知識。教學過程即是"回憶"理念的過程。在教學中,柏拉圖重視對普遍、一般的認識,特別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為概念、真理是純思維的產物。同時他又認為學生是通過理念世界在現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憶起理念世界的,承認感覺在認識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別強調早期教育和環境對兒童的作用。認為在幼年時期兒童所接觸到的事物對他有著永久的影響,教學過程要通過具體事物的感性啟發,引起學生的回憶,經過反省和思維,再現出靈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識。就此而言,柏拉圖的教學認識是一種先驗論。
柏拉圖的教學體系是金字塔形。為了發展理性,他設立了全面而豐富的課程體系,他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依據,劃分了幾個年齡階段,並分別授以不同的教學科目。0一3歲的幼兒在育兒所里受到照顧。3一6歲的兒童在游樂場內進行故事、游戲、唱歌等活動。6歲以後,兒童進入初等學校接受初級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柏拉圖接受了雅典以體操鍛煉身體,以音樂陶冶心靈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為兒童安排了簡單的讀、寫、算、唱歌,同時還十分重視體操等體育訓練項目。17一20歲的青年升入國立的「埃弗比」接受軍事教育,並結合軍事需要學習文化科目,主要有算術、幾何、天文、音樂。20一30歲,經過嚴格挑選,進行10年科學教育,著重發展青年的思維能力,繼續學習"四科",懂得自然科學間的聯系。30歲以後,經過進一步挑選,學習5年,主要研究哲學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圖相對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學體系。
根據其教學目的,柏氏吸收和發展了智者的『三藝』及斯巴達的軍事體育課程,也總結了雅典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其後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幹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1500年之久。
柏拉圖認為,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凡有所學,皆會促成性格的發展。在17歲之前,廣泛而全面的學科內容是為了培養公民的一般素養,而對於未來的哲學家來講,前面所述的各門學科都是學習辯證法必不可少的知識准備。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為了鍛煉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天文,對於航海、行軍作戰、觀測氣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為了培養軍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他還很重視選擇和凈化各種教材,如語言、故事、神話、史詩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進兒童心智之發展。
就教學方法而言,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把回憶已有知識的過程視為一種教學和啟發的過程。他反對用強制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最後得出結論。
理性的訓練是柏拉圖教學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柏拉圖始終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最終目標的。在《理想國》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兩詞,認為關於理性的知識唯有憑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感覺的作用只限於現象的理解,並不能成為獲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心思凝聚,學思結合,從一個理念到達另一個理念,並最終歸給為理念。教師要善於點悟、啟發、誘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使他們在「苦思冥想」後「頓開茅塞」,喜獲「理性之樂」。 這與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柏拉圖的教學思想幾乎涉及到教學領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個確定了心理學的基本劃分,並使之與教學密切聯系起來。他繼承並發展了斯巴達的依據年齡特徵劃分教學階段的教學理論,在教學的具體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則更多地總結與採用了雅典的經驗,提出了全面、和諧發展的課程體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調探討事物的本質,這些都給了後世教育家們以巨大的影響和啟迪。
但是,柏拉圖誇大了理性發展在教學中的意義。他主張的通過回憶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學過程,反映了其對掌握知識理解中的唯心主義傾向。特別是他把理性絕對化、孤立化,使感覺和理性之間對立起來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紀經院派教條主義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
[編輯本段]【生平】
一般推測柏拉圖出生的年份應該是在公元前427年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學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圖生於一個較為富裕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親是克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稱是古雅典國王的後代,他也是當時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亞斯(Critias)的侄子,不過兩人之間的關系也仍有爭議。依據後來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說法,柏拉圖的原名為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後來因為他強壯的身軀而被稱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但第歐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說法,柏拉圖這個名字也可能是來自他流暢寬廣(platutês)的口才、或因為他擁有寬廣的前額。由於柏拉圖出色的學習能力和其他才華,古希臘人還稱贊他為阿波羅之子,並稱在柏拉圖還是嬰兒的時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會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暢。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於是開始游遍義大利、西西里島、埃及、昔蘭尼等地以尋求知識。在四十歲時(約公元前387年)他結束旅行返回雅典,並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聖城阿卡德米創立了自己的學校——阿卡德米學園(Academy),學院成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 阿卡德米坐落於一處曾為希臘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學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學院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很大,課程設置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據說,柏拉圖在學園門口立了塊碑:「不懂幾何者不準入內」。學院培養出了許多知識分子,其中最傑出的是亞里士多德。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哥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編輯本段]【年表】
一、 成長時期28年:
公元前427年 柏拉圖出生(奧林匹克88屆第一年),家世顯赫,此年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後4年,伯里克利死後第二年,蘇格拉底42歲(是年西西里萊翁蒂尼(Leontini)邦人高爾吉亞來雅典求援,告敘拉古入侵其邦)。
公元前423年 4歲,阿里斯托芬《雲》上演,蘇格拉底在場觀賞,當場現身示眾,態度自若。
公元前421年 6歲,據說是《理想國》發生時間(或所託時間)。
公元前420年 7歲,進狄奧尼索斯學校,識字,聽荷馬等詩作。
公元前411年 16歲,普羅塔哥拉被400人大會中人指控使人不信神,逃出雅典,在往西西里途中遇難(前此哲學家受迫害或驅逐、處死、或自願放逐的還有阿那克薩哥拉,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409-404年 估計到過騎兵執勤,據說參加過3次戰役。
公元前408年 高爾吉亞在第93屆奧林匹亞運動會上發表演說,呼籲雅典和斯巴達團結起來對付波斯。
公元前407年 20歲跟隨蘇格拉底學習,此前曾向克拉底魯學習赫拉克利特哲學;向赫莫根尼學習巴門尼德哲學。據說曾想寫戲劇,給蘇格拉底看,被否定。
公元前405年 敘拉古狄奧尼索斯推翻民主,建立僭主政權。
公元前404年 23歲,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雅典30僭主,柏拉圖一度想從政,後失望。
公元前399年 28歲,蘇格拉底受審(柏拉圖在場)並被處死,就死時因病不在(太傷心?)。
二、游學12年
公元前398年 柏拉圖與其他蘇格拉底的弟子紛紛離開雅典到外地避風,到過西西里、義大利、埃及。
公元前392年 35歲,在這前後,撰寫早期對話:《申辯》、《克力同》、《游敘弗倫》、《拉齊斯》、《呂西斯》、《查米迪斯篇》。
伊索克拉底在雅典辦學園,教演講術。
公元前390年 出訪:畢達哥拉斯學派掌握的政權等。
公元前388年 訪敘拉古狄奧尼索斯一世,結識其小舅子(女婿)狄翁(時狄翁20歲),成為至交,(此其間據說曾得罪僭主被賣作奴隸,由安尼舍里斯贖身)。
三、講學20年
公元前387年 40歲,回到雅典,開始個人講學,或說此年建立學園,此前後撰寫對話:《普羅塔哥拉》、《美諾》、《尤息德謨斯篇》。
又中期著作:《理想國》、《會飲》、《斐得若》、《費多》等最具戲劇性的對話。
公元前385年 (見陳表:蘇格拉底案的平反:控告人的死,立蘇格拉底雕像,但不一定真實。又陶行知1938到雅典參觀石牢,坐5分鍾以示敬仰,又寫詩「這位老人家,為何也坐牢?歡喜說真話,假人都煩惱」,又杜汝輯、葉秀山文章談及此)。
公元前384年 43歲,亞里士多德生,德謨斯提尼生。
公元前380年 大約在這些年,在雅典西北郊外的陶器區建立學園。「不懂幾何學者勿入此門。
公元前376年 高爾吉亞死。
公元前371年 底比斯軍在伊巴密濃達指揮下,大敗斯巴達。
公元前370年 德謨克利特死,據說柏拉圖曾想購其書付之一炬。
四、晚年最後的政治嘗試及講學、著述:20年(或可再分兩段:政治、著述)
公元前367年 60歲,將學園交歐多克索主持,自己帶弟子和友人第二次往敘拉古,當年老狄奧尼索斯死,狄翁攝政,此時柏拉圖已聲名遠播希臘及以外
亞里士多德來雅典學習(據說講善,僅剩亞里士多德一人聽)
公元前366年 狄奧尼索斯二世繼位,狄翁逃離,柏拉圖悵然離開敘拉古。
公元前363年 64歲,第三次往敘拉古,被扣留,被逐。
公元前357年 70歲,放棄政治活動,全力著述,晚期著作有:智者、政治家、斐裡布、蒂邁歐篇。
公元前356年 亞歷山大大帝出生。
公元前348年 晚年最後的著作是:法律篇,伊璧諾米篇續篇,剛開篇即去世。
公元前347年 春季(三月?)去世,遺囑對用於校舍的房產,不許出售、轉讓。留下四家奴,釋放一奴隸,財產很少。
公元前344-343年 狄奧尼索斯二世最後被推翻,亞里士多德任亞歷山大教師。
比較孔子(前551-479):
15-30歲,初仕魯,做小官,「工讀」時期:15年
30-50歲,專一講學期,34歲授徒講學: 20年
51-54歲,再仕魯,任司寇,從政期: 4年
55-68歲,周遊列國時期: 14年
69-73歲,晚年整理古籍: 5年
[編輯本段]【地位】
柏拉圖與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比起來,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獻。在西方哲學的各個學派中,很難找到沒有吸收過他的著作的學派。在後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著巨大的輻射力。有的哲學史家認為,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脫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紀以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歐洲已經不再流傳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當時,柏拉圖的學說占統治地位,因為聖奧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圖的思想,以服務神學教義。直到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解釋宗教教義,建立了煩瑣和龐大的經院哲學。亞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視。
柏拉圖的理論,被1949年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為是唯心主義的。但他對西方哲學的啟蒙作用被普遍認可,也因為他卓越的人格而備受尊重。
[編輯本段]【主要著作】
柏拉圖才思敏捷,研究廣泛,著述頗豐。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書信。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思想都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記載下來的。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經過後世一代代學者艱苦細致的考證,其中有24篇和4封書信被確定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鳩魯篇》《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饗宴篇》《斐德羅篇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爾吉亞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國》
《蘇格拉底的申辯》 《理想國》 《巴曼尼得斯篇》
柏拉圖偽作也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以下著作被認為是後世偽托的作品:
《米諾斯》(Minos)《歐律克西亞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愛人》(Lovers)
柏拉圖的著作大多是用對話體裁寫成的,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優美華麗,論證嚴密細致,內容豐富深刻,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一,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文學上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目前使用廣泛的是《柏拉圖全集》(四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曉朝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