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哲學的定義是什麼
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這個領域隨著歷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哲學的研究是基於理性的思考,尋求能做出經過審視的假設且不跳脫信念或者只是純粹的類推。不同的哲學家對推理的本質有不同的想法。
1、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羅素認為)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2、柏拉圖指出:「thauma」(驚奇)是哲學家的標志,它是哲學的開端。柏拉圖滿蘊深意地說:「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驚奇)之女,並無誤溯其血統。「iris」(彩虹)向人傳達神的旨意與福音,哲學是由驚奇而發生。在其注目之下,萬物脫去了種種俗世的遮蔽,而將本真展現出來。由此,它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3、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於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於月相的變化,關於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關於萬物的生成。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
4、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哲學以絕對為對象,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黑格爾《小邏輯》。
5、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6、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短命天才諾瓦利斯(1771—1801)關於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沖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
7、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學的產生皆起源於疑問。
8、西學東漸哲學進入中國後,學界發生了中國本土文化中有無哲學的論爭。其認為中國有哲學的人把哲學定義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1)哲學是什麼詞擴展閱讀:
不論從思想意義上說,還是從學科意義上說,當代中國哲學建構的核心都在於詮釋當代中國的價值和文化根基。圍繞這個核心,至少有三個向度無法忽略:
一是現代世界的共同文化基礎
二是中國的悠久文明傳統
三是當代中國的復雜社會現實。
第一個向度涉及現代性問題,關繫到如何把握現代世界的一般特點以及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相互理解和溝通的共同基礎。
第二個向度涉及民族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如何理解我們自身的文明傳統問題。理解和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金岳霖所說的「情感滿足」問題,或者如一些人所認為的只具有形式的、工具的意義,而是關繫到中華民族基本價值取向與社會秩序建構。
第三個向度涉及時代性問題,就是當代中國的復雜實踐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哲學並不負責回答具體問題,但對這些具體問題需要整體性的理解,需要用一個道理把它們貫通起來。這種貫通是兼具現代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貫通,應體現為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思想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視角的交融中孕育具有創造性的當代中國哲學。
B. 什麼是【哲學哲學】
什麼是哲學
哲學足以長久地令人驚奇。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古希臘人賦予了哲學一個獨特的名稱,把它叫作philosophia (註:為印刷方便,文中所引希臘文均據苗力天先生手訂漢語拼音希臘字母對照表,以拉丁字母形式寫出。該對照表見1999年《哲學譯叢》第2期。),而哲學家相應地被叫做philosophos。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兩部分構成,philos由動詞philein而來,是philein的形容詞形式,philein是動詞,指「愛」,而sophia指「智慧」,從而,philosophia按其本義而言,乃是指「愛智慧」。如同sophos相應於sophia是指「智慧的人」一樣,philosophos相應於philosophia,指「愛智者」。 「愛智慧」和「愛智者」分別道出了「哲學」和「哲學家」原初的意蘊,但這並不是最為原初的,至少,它仍然需要解釋。據說,最早使用philosophia和philosophos的是畢達戈拉斯。狄奧根尼•拉爾修這樣記載說:「據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論無生物》中所說,當畢達戈拉斯在西庫翁同西庫翁或弗里阿西亞的僭主勒翁交談時,他第一個使用了philosophia的名稱,並且把他自己稱作philosophos,因為除了神,沒有一個人是智慧的。」[1](第1卷第12節)在別的地方,拉爾修還記載了有關畢達戈拉斯的一則軼事: 「蘇西克拉底在《師承錄》中說,當弗里阿西亞的僭主勒翁問及他是什麼人時,他說,『一個philosophos』。他還說生活就象節日盛會,競賽的來此,做生意的來此,而最好的觀眾也來此,同樣,他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生來尋求真理。」[1](第8卷第8節)在這最後一句話中,一個詞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這就是andrapodoodees。這是一個復合詞,由andrapodon和eidos構成。andrapodon指奴隸,而eidos指形式、外觀。從而andrapodoodees就指「具有奴隸本性的人」,也即「奴性的人」。畢達戈拉斯在這里顯然是說:只有奴性的人才追求名和利,而哲學家追求真理。與此對立,他就明確地把哲學家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從而相應地也就把自由和真理聯系在了一起。這引導我們進一步深思哲學philosophia的更為原初的內涵。 「真理」一詞希臘文寫作aleetheia。這是一個復合詞。a—是前綴,表否定。leetheia由動詞leethein而來,leethein是動詞lanthanein的古體。lanthanein意為「隱蔽」、「不被注意」、「不被看見」。由此,真理aleetheia在本義上通常被解作「去蔽」,也就是去除遮蔽,使真相大白於天下。一般說來,尋求真理的過程也就是去蔽的過程。但去蔽不單單意味著尋求、思考,它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智力努力的過程。aleetheia更為准確的意思乃是「無蔽」或者說「敞亮」。正是在這一點上,aleetheia與sophia具有內在的關聯。因為,sophia的詞根為phoos,光。從而,sophia本真的意思乃是「一種光明」,憑借這種光明,sophia把自己展現為一個澄明之境,而這正是真理aleetheia「無蔽」、「敞亮」的內涵。所以,追求真理的人,也就是追求智慧的人,如前面畢達戈拉斯所說,「只有philosophos才追求aleetheia」。真理與智慧的這一內在關聯表明,真理就是「無蔽狀態」。這一本質性的界定告訴我們,尋求真理更重要的是能夠立於、處於、置身於這一無蔽狀態,而這就不單單是一個理智運思的過程,還蘊涵著意志的活動,它是意志的一個決斷,通過這個決斷,尋求真理的人把自己整個地置於真理之中,使自己本身作為「無蔽狀態」展現出來。正是由於這一點,我們說,真理內在地與自由相聯。這是因為,唯有自由者能夠處於無蔽之狀態。而這是因為,唯有自由者才無所畏懼地解散了一切俗世的牽連,把自己完全地交付到了真理的手中。只是在這樣徹底的決絕之中,一個無蔽狀態准備好了,而真理的隆隆雷聲開始在天宇震響,在人心中激起感應。這非大無畏者不能辦,但另一方面非深於愛者又不能無畏。只是這樣,哲學才最終把自己與愛牽連在一起。這是對真理至深的愛,它把自己投向真理無蔽之狀態(philosophia),在這里靜等智慧之光破曉的透亮。這樣看來,哲學作為對真理和智慧的尋求,在其本性上乃是危險的。因為我們向來不在自由之中,我們為世慮所糾纏,如同亞里士多德所說,在許多方面我們是奴性的,從而問題首先在於我們能不能自由,敢不敢自由?我們能否象打魚的載伯德的兩個兒子把自己坦然交付給耶穌一樣[2],把我們自己交付在真理手中?尼採在《看哪,這人》中這樣寫道:「凡是善於發現我的著作散發出來的氣息的人,就會知道這是一種高空之氣,振奮之氣。人們必須對它有所准備,不然,一旦身處其中就有非同小可的受寒危險。寒冰在近,孤寂無邊,——然而,躺卧在陽光下的萬物是多麼沉靜!呼吸是何等地自由自在!人們會感到有無數的事物處於其間!正如我一向認為和經歷的那樣,哲學甘願生活在冰雪和高山——在生命中搜尋一切陌生的和可疑的事物,搜尋以往慘遭道德禁錮的一切。」[3](p.5)實際上,人們長久以來所禁錮的不是別的什麼,就是真理和自由。所以,真理和自由是危險的。但正因此,它激發起至深的愛與大無畏。危險、深愛與無畏成就了哲學。這樣看來,自由乃是哲學的前提。自由與sophia,aleetheia,philosophia,philosophos的這樣一種內在關聯,是古希臘哲學家的一個基本洞見。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談到哲學時明確地說「諸知識中唯有它是自由的」(982b27),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談及古代哲學家和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時又這樣說:「他們對自身得益之事並無所知,而他們所知的東西都是罕見的、深奧的、非人之所能及的,但卻沒有實用價值。因為,他們所追求的不是對人有益的東西。」(1141b6-10)在這樣一個基本認識的基礎上,他進而把哲學與自由的一個獨特的境域——閑暇skholee聯系在一起。他這樣說:「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備的時候,在那些人們有了閑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樂,也不以滿足必需為目的的科學才首先被發現。由此,在埃及地區,數學技術首先形成,在那裡,僧侶等級被允許有閑暇。」(981b21-26) 這樣,skholee就被展現為哲學活動發生的具體的、基礎性的自由之境域。那麼,何謂skholee?閑暇並非無所事事。在古希臘skholee並不意味著怠惰和靜止,相反,skholee是與積極的活動聯系在一起的。作為「閑暇」的skholee,它的一個基本的轉義就是指「佔用了閑暇之事」。可見,skholee並不意味著空洞、空虛,它為事情所佔用。但何謂「佔用了閑暇之事」呢?豈不是一切工作都在佔用著我們原本空閑的生命嗎?而我們也了解在現代生活中的所謂休閑是什麼。它是一種消費行為,為市場所操縱。市場不僅操縱著我們怎樣工作,也操縱著我們怎樣休息、娛樂。在市場的操縱下,我們積極地投身於健身、旅遊、餐飲、購物、娛樂、社交。在此,我們非但沒有進入一個自由之境,相反,卻更深地陷入了俗世的纏繞之中。從而,在如此的閑暇之中,我們非但沒有成為空洞,相反卻被各種各樣的事情所佔用,以至於忙得不亦樂乎。這樣看來,askholia「忙碌」不正是skholee的實現嗎?由此,skholee竟然在其相反的意義askholia中消失了嗎?那麼也就無所謂閑暇了?!skholee即askholia,askholia即skholee,askholia之a—也就沒有否定的意味了,從而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這樣一段話「人的本性謀求的不僅是能夠勝任忙碌(askholein),而且是能夠安然享有閑暇(skholazein)。……skholee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假如兩者都是必需的,那麼skholee也比askholia更為可取,並是後者的目的,……」(1337b30-34)也就毫無意義,全是空話了。如此一來,我們還怎麼能夠理解與自由之思想相聯的skholee呢?但這只是想當然之推論。在古希臘,skholee並非指占據我們生命的一切事情。對古希臘人來說,那能夠「佔用閑暇」的是一類特定的事情,這就是言談,尤其是指學術性的討論、辯論和演講。古希臘人把skholee之名賦予這樣一類事情,認為它們在本質上屬於閑暇。這樣,skholee的積極有為,並不使它走到它的反面askholia「忙碌」之中去。佔用閑暇的是一些自由之事,它使我們的生命充實,而不是陷入到無謂的忙碌之中。由此,它持久地佔有了閑暇,保有了閑暇作為自由之境的本質,並將這本質真正地實現了出來。 由skholee「閑暇」的這樣一層轉義進而引申出另外一重意義,即「度過閑暇之地」,拉丁化後成為schola。西方教育中一個基本的詞school即由此而來。從而,school在本義就是「度過閑暇之地」。school的本質就是自由。而我們知道,school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學派。從而,哲學正是在閑暇之中發生,它具有閑暇的本質,這就是說,它是自由的,並且在一個提供了自由之保障的地方發生。由此,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這樣說:「作為思辨的理智的現實活動看起來正是以閑暇來區分的,……它在自身之外別無目的可追求,有著本己的快樂……以及屬人的自足、閑暇和孜孜不倦。」(1177b19-22)。 二但是,skholee只為哲學的發生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境域。人們佔用閑暇之事頗多,從而享有閑暇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從事哲學思考。這樣,我們還必須詢問,究竟是什麼力量使一個自由人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一次深長的思之中去了?我們說,這就是驚奇,古希臘語寫作thauma。驚奇開啟了哲思。柏拉圖說:「thauma原是哲學家的標志,此外哲學別無開端。」[4](p42)這里,「開端」一詞是arkhee,海德格爾因此在《什麼是哲學》中發揮道:「驚奇是arkhee—它貫通於哲學的每一個步驟中。」[5](p603)而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的闡述則更為詳細。他這樣說:「無論現在,還是最初,人都是由於驚奇而開始哲學思考(philosophein)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於月象的變化,關於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關於萬物的生成。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一個愛智慧的人也就是愛奧秘的人,奧秘由可驚之物構成)。如若人們為了擺脫無知而進行哲學思考,那麼,很顯然他們是為了知而追求知識,並不以任何實用為目的。當前的事情自身就可作證,可以說,只有在生活必需品全部齊備之後,人們為了娛樂和消遣才開始進行這樣的思考。顯然,我們追求它並不是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們把一個為自己、並不為他人而存在的人稱為自由人一樣,在各種科學中唯有這種科學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僅是為了自身而存在。」(982b12-28) 在這段話中,除了論述到哲學解散一切俗世牽連的自由本性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亞里士多德明確地把驚奇(thauma)樹立為哲學思考(pilosphein)的開端。但這不是一種泛泛的哲學思考,例如就不是一種學究式的、以職業方式進行的思考,在這個思考過程中是沒有絲毫驚奇可言的,而是充滿了教條和程式,觸處皆是已死之物。在這里我們應當對pilosophein一詞思考得更深一些、更為本原一些。它毋寧說是一種「哲思」,而作為哲思,它擺脫了一切成見和固有的模式,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純思,一種解放了的、自由了的思,它僅為對真理的愛和渴求所貫注。而每個人只是在他對世界表示出最原始的驚奇的一刻,才最有可能具有這種「哲思」。此時,他擺脫了一切思維的矯飾和麻木,不再羞愧於自己的無知與迷茫。他開始象兒童一樣地提問,並試圖結結巴巴地去言說世界和自身,所問的是關於生活、關於世界的最為基本的問題,而不是一些高深的問題。從而它是笨拙的,但它甘願笨拙;它自覺到自己的無知,並為自己的無知感到震驚;它為問題所纏繞,不掩飾這種無知,不逃避這些問題,而是勇敢地置身於其中,在茫然無知之境展開艱苦卓絕的思考。但由此它也就開啟了對事物最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因為理解和認識總在驚奇與困惑之中發生。這樣看來,正是驚奇把我們置入了哲學思考之中,哲思於驚奇之中現身。驚奇就彷彿是一道光明,思想為它所啟明。因此,為了更為深刻地體悟哲學之思及其發生,我們有必要來對驚奇作一番細致的分析。我們首先注意到,驚奇毫無疑問是一種情緒,但它是一種獨特的情緒,對它我們不能說,「讓我們驚奇一下吧」,「讓我們以此消遣一下吧」,不,這還不是真的驚奇。真的驚奇到來時沒有絲毫的徵兆,我們也許在路上匆匆地行走,也許在低頭工作,為生活所困擾,但只是不經意的一抬眼,我們驚奇了,我們一下子被它攫住,整個身心為之震動,彷彿為一種不可抗拒的魔力所吸引,我們從疲倦我們身心的繁忙的日常事務中掙脫出來,處於一種恍然自失的狀態。驚奇到來之時,世界變得無限深邃而遼闊,萬物放出安詳而靜謐的光芒;驚奇過去之後,世界依然故我,我們發現生活還是老樣子。但是從此內心為一種神秘的光所照耀,我們懂得,我們的生命是屬靈的。因此,我們不能用日常的眼光來看待驚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並不缺乏可驚奇的東西,因為日常生活中雖然充斥著慣常的事物,但是人們也時時要弄出一些新奇的事物來,以給生活一些小刺激、小驚喜,使貧乏的時代也有屬於自己可誇耀的東西。但驚奇並不是對新奇事物的驚奇,這,常人們也會,而且更善於大驚小怪。這樣的驚奇只是眩惑而已,我們被事物所傳遞給我們的新奇的官能刺激所吸引,沉迷於其中,偶或有一問,但很快我們便「懶得去想」了,它並不開啟人的思想,相反卻使我們遠離思想。真正的驚奇不僅僅是對事物的新奇感到驚奇,而更多地是對事物的慣常感到驚奇。亞里士多德認識到了這一點。他這樣描繪驚奇說:「無論現在,還是最初,人都是由於驚奇而開始哲學思考(philosophein)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於月相的變化,關於太陽和星辰的變化……。」在這句話中,我們要注意的是taprokheira「身邊的東西」這個詞,它由pro「靠近」和kheira「手」構成,因此直譯就是「手頭之物」。顯然作為手頭之物,它最大的特徵就是實用性和日常性,它是我們日常經驗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在反復的操持中,我們的手變得富有技巧,思想卻沉睡了。但亞里士多德指出,真正的驚奇正發生於此,而由此出發,我們才可能觸及到更為重大的問題。因此驚奇在本質上不只是對新奇事物的驚奇,反倒是對日常事物的驚奇。我們驚奇於它為什麼要以這樣一種熟識的方式存在,因為它完全可以有另外的存在。這樣,經驗知識的現成性和完滿性就被打破了,事物的存在被動搖了,一種解放的力量被喚醒,人們彷彿窺探到了一個無底的深淵,在這里充滿了不確定,從而無知感產生了。(亞里士多德說:「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於是,驚奇就喚醒了一種沉思的力量,它把我們引向事物的存在本身,或者說讓事物作為其自身而展現,它由此就敞開了一個嶄新的境域。而這就是哲學之自由的境域。這樣看來,驚奇是一種真正思想性的力量。驚奇就是思想,思想就是驚奇。自然,它無疑是一種情緒,一種慾望,但卻是一種純粹的慾望,一種「思」之欲求。這就是說,它作為慾望,排除了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脫離了一切物慾,而僅僅「想」知其究竟。這樣,這種純粹的「思」欲就把心靈從其正在從事的實際事務中,從俗世的牽連中推了出去,彷彿遭受了重重的一擊一樣,我們說驚奇的人喪魂失魄了。從而,驚奇就表現為日常實踐活動的中斷,它把人從日常生活中生拽了出去,使其突然置身於一個純粹的思想的境域。驚奇就是這樣一種偉力或奧力,而哲學就是它的奧跡。我們說,唯有一個真正自由的人能夠進行哲學思考,但這還不夠確切,還應該說,唯有一個自由並能驚奇的人才能進行哲學思考。哲學要求一顆質朴無華的心靈,只有這樣,它才能被驚奇所打動,並聽命於它。不能擺脫虛榮的心靈與驚奇無緣;不能敬畏崇高與神聖的心靈也不能夠驚奇。唯有兼具這二者,當驚奇來臨之時,才能持久地、深長地沉入思之中。
但這樣的思是怎樣的一種思呢?我們前面說過,這是一種哲思(philosophein)。但什麼是哲思?我們知道,這不過就是哲學philosophia。而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哲學作為最高的知識,被賦予了一個崇高的名稱——theooretikee,思辨科學。但什麼是思辨科學?思辨科學也就是理論科學,因為,theooretikee拉丁化後就寫作theory,理論。但理論已經使哲學成為灰色的了,因此我們要從別的地方來尋找哲思的原初而本真的意蘊。我們知道,在古希臘語中,theooretikee由名詞theooria而來,theooria意即「思辨」。而theooria又由動詞theoorein而來。theoorein由theos和horan構成。theos意為「神」,horan意為「觀看」。因此,「思辨」在其本義上意謂「神的觀看」或者「神思」。theooria的這樣一層內涵,在另一個拉丁語源的詞contemplate中還保存著。contemplate譯為「靜觀」、「沉思」,其詞根temple即是屬神的。把「思辨」解作「神思」是有根據的。因為在不止一處,亞里士多德都明確地強調,完全自足的思辨活動只有神才具有,唯有神才享有這一至福,而人只不過是分享了這一幸福而已。從「神的觀看」中我們就瞥見了哲思或思辨最為原初的意蘊,它原來不是什麼深邃幽緲之物,而就是純粹的靜觀,它源於我們「看」的本性。這樣無怪乎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以這樣一句不同凡響的話作為開端:。通常這句話被譯作「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而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把它獨特地解作「看的牽掛從根本上就屬於人的存在」[6](p.52)。追究起來,這里作為「知」解的eidenai按其本義確實是「看」的意思,因為eidenai是horan的完成體的不定式形式。這樣看來,哲思其最為原初的形式乃是觀看,思之本性蘊含在看之中。但這是一種怎樣的看?我們說,這是一種純粹的看。亞里士多德正確地指出了 這一點。他緊接著上面那句話這樣說:「人們甚至離開實用而喜愛感覺本身,喜愛視覺尤勝於其他。不僅是在實際活動中,就在並不打算做什麼的時候,正如人們所說,和其他相比,我們也更願意觀看。這是由於,它最能使我們識別事物,並揭示各種各樣的差別。」(980a23-26)這樣看來,我們不是在別的觀看中,例如就不是在動物獵食般地追名逐利的觀看活動中進入沉思,而是在一種被解放了的、成為自由的看之中。只是在這樣一看中,不僅我們,而且萬物都從它們慣常的聯系中、從它們世俗的價值中擺脫了出來,顯示出自己本真的面目。而這樣獲得的成果就被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正確地稱之為idea和eidos。它們正是由horan的過去式的詞根id而來的。從而,它們在本義上乃是視覺之形象。但既然我們這里所說的觀看已不是日常的觀看,而是純粹的看,是神聖的觀看,從而如此獲得的視覺之形象就洗去了日常生活敷於其上的塵垢,而成為通體透亮的一種光輝的形象,成為事物之本真的面目。作為一種光輝的形象,它們就把自己展現為真理和智慧的無蔽狀態、澄明之境。因此,柏拉圖在指出驚奇是哲學的開端之後,滿蘊深意地這樣說:「說iris是thauma之女,並無誤溯其血統。」[4](p.42)這里,所謂iris是指彩虹,人格化後為虹之女神,是宙斯的信使,向人傳達神的旨意與福音。iris讓我們同樣聯想到了看,因為作為天邊的彩虹,荷馬早已經把她與看聯系在一起,稱作thauma idesthai「奇觀」。因而柏拉圖在這里說「iris是thauma之女」顯然含有看出於驚奇的意思。但這一看不是其他,它看到的是來自神界的消息,而我們知道,神界是遠離世俗的,從而由驚奇而生的看,無疑是一種純粹的看,這一看就把存在之真理本真地展現了出來。這樣看來,哲學就是一種純粹的靜觀,它立身於自由之境域,由驚奇而發生。在其注目之下,萬物脫去了種種俗世的牽連,而復歸於永恆的太一流行之中。由此,它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此段引自網上http://zhongjian.net/cgi-bin/topic.cgi?forum=26&topic=743&changemode=1聶敏里的文章。《什麼是philosophia?》
在這里,聶敏里對philosophia(即譯愛智慧)一詞,有著明透的解釋。這就是我們現所說的「哲學」一詞的來源。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沒有哲學一詞的。也就是說,哲學一詞是將希臘文中philosophia愛智慧翻譯成中文時,而來的。那麼將古希臘的philosophia一詞翻譯成中國文字時,為什麼翻成哲學呢?
我認為:中國的文字,有些字的字意解釋是可連帶著與之相關連的另些字之意而用釋的,是有相互借用之意的。如哲學的哲字,與晰(zhe)字通,而晰是明亮之意。又與遮字通,而遮是遮掩,遮蔽,即被掩蔽而難以看見之意。哲又與折字通,而折有翻轉,反復之意。有折射,折服等引伸之意。哲又與轍通,而轍字,乃車輪壓出的痕跡之意。故而哲學的哲字,在中國文字中所表達的含義有通過觀察、認識事物的現象而折射出其中的道理,通過人的翻轉,反復認識被掩蔽了的,而難以看見事物之理,從事物的運行現象等痕跡中找出規律。而哲學的學,是學說,學問之意。而學說,學問有系統之意。
我認為這就是哲學一詞從字面解釋的含義。
我認為:在中國的傳統思想學說中,對萬事萬物的認識與看法,大多是從事物的道理上加以認識的。中國的易經就有理、象、術之論。而理,就是以現代所說的哲學部份。象是講事物的現象,術則是具體方法。故而在中國古時,沒有哲學一詞,或這一說法,而稱為理學。中國傳統的理學思想也大多寓於在經、史著作與文學作品中,而沒有專門的著作。如有也僅是經書而已。難怪西方人說中國是無哲學。而哲學一詞是從西方此類學術著作中,將philosophia一詞翻譯過來的。
而在現在,由於百年來,西方文化近入中國後,其哲學一詞也逐漸替代了理學。而逐漸被中國人所接受。現在的人們對於這門學問,已沒人在用理學一詞了,而均在用哲學一詞。
那麼什麼是哲學呢?哲學是一種什麼樣的學問呢?哲學是講天地間事物的最普遍性規律的學問。,它對事物的認識是基於不同的各種事物以及萬事萬物的不同具體的特性之上,將各種不同特性屬性的具體事物,歸納、總結到所具有共同的特性與屬性的層面上來認識的,故而它也是對事物最普遍性規律認識的學問。
哲學是由認識論與方法論組成。而哲學的認識論是指對天地間事物最普遍性規律的認識,它是對具體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不斷地抽象,提煉,最後歸納到事物最普遍性存在規律,最基本的屬性的范圍來認識的。而方法論呢?是在哲學認識論基礎上產生的運用方法。
C. 哲學是什麼
哲學(英語:Philosophy,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按照詞源有「愛智慧」的意思。在學術界里,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實在、邏輯、知識、道德、美學、語言及意識等概念。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在東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在日常用語中,「哲學」一詞可以引申為個人或團體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態度,哲學一詞可以是指一種宗旨、主張或者理念。
D. 形容哲學用什麼詞
智慧、聰明、聰穎、聰慧、明智等等。
因為,從哲學的字義上看,哲學是一種使人聰明、啟發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
E. 哲學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
哲學是一門特殊的學問,是與通常局限於某種具體對象的知識體系不同的學問。
在漢語中,「哲」是聰明的意思,在希臘文中則意味著愛智慧,所以,按照字義解釋,哲學是一種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學問。
F. 「哲學」是什麼意思
是一種藉由人復的理智去制探討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最高原理之學問。在東方,哲學除包含上述意義外,尚包含如何通過實踐行為以實現道德理想人格。
G. 哲學到底是什麼
高來中教材對哲學的源解釋有三層意思,其一,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即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其二,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其三,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要准確把握哲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其一,哲學是一門學問,是純粹的理論;
其二,哲學的理論,是可以用來指導實踐的,也就是說,哲學的理論是面對生活實際的;
其三,哲學研究的內容有兩個,即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
其四,沒有超意識形態的哲學,也就是說,哲學從本質上來說是屬於意識的范疇;
其五,哲學的現實意義由意識的特性決定,意識的特性是具備可反作用於物質的能力,或者說意識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被決定的命運;
其六,在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最普遍公認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主要包含了馬列主義和一系列中國化的成果;
其七,哲學中最常見的唯心主義是神學,神學的基礎是將人們的妄想通過特有的方式「實現」出來。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方面,這幾點是最主要的方面。
H. 什麼是哲學,哲學是什麼意思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同時又是方法論;哲學是自然知識、社會內知識和精神知識的容概括和總結;哲學又是一種高層次的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定義的第一句指出哲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定義的第二句指出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定義的第三句指出哲學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