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西方法律思想史作業,三大法學流派的區別和聯系,要論述
現代西方法理學是現代西方國家法學中研究法律基本理論的學科。① 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和精神危機的日益加深,西方法學家在探尋治理社會的危機和完善資本主義法律的方法的過程中,新的法學思潮相繼更迭,或競相表現,或相互吸納,"任何一種法學思潮都不再獨霸世界,傳統的形而上學法哲學大一統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② 三大法學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和社會學法學派這三個在現代西方影響較大、占傳統地位的法學流派。他們的法學理論,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留下的足跡,這對我們認識人類法的發展歷程、規律及本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和法治建設,亦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新自然法學的啟示意義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新自然法學是西方自然法思想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自然法思想的意識可以追朔到西方文明的起源並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被人們在不同的時期為不同的目的而使用,它的形式不斷翻新,內容不斷完善。產生於20世紀特殊社會環境的新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馬里旦、富勒、羅爾斯和德沃金等等。他們的新自然法學說(或價值論學說)各有側重點,各不相同,然而卻共同的體現出自然法觀念的思維形式。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法律應當關注某種應然性,法律的發展應當遵循一定的價值原則並體現一定的價值要求。無論是馬里旦的神學自然法、富勒的"程序自然法"、還羅爾斯的正義論或德沃金的權利論,無不"注重研究法產生和存在的根源或基礎,法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法應追求的理想境界"③ 他們的手中都有一份"價值表",為應然的法律之制定和評價提供了所依據的標准。新自然法學派強調法本身是一個價值系統,必然反映一定的價值關系,極為重視法的合理性和道德性。他們通過總結、抽象和思考,為法律的建構鑄造了理想的框架和模型。
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啟示意義
分析法學在現代主要以凱爾森和哈特為代表,它基本上繼承了傳統的分析法學的理論,嚴格地區分"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律"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律",著重對實在法進行邏輯分析而不作有關的價值判斷,否認價值和道德的必然聯系。 凱爾森指出,價值判斷在性質上是主觀的,因而只能是相對的;人們不能用理性認識來回答有關法的普遍和最高價值這一命題;對於自然法學中的絕對正義,他認為這"是一種自欺或者等於一種意識形態"。④ 既然對正義持道德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的態度,⑤ 於是凱爾森認為,正義只能是一種"合法性",應當建立與價值無關的純粹研究法律結構的法律科學(即所謂"純粹法學"),"就其對象實際上是什麼來加以敘述,而不是以某些特定的價值判斷的觀點來規定它應該如何或不應該如何"。⑥ 哈特給法下的定義是"法律是
一種特殊的規則",這是他的"語義分析法學"的基本原理,他以奧斯丁的分析實證法學作為重要的理論淵源,主張法律與道德有聯系但"並無必然聯系",法律應當採用"廣義的概念",即將法律的效力和法律的非道德性區分開來,以體現除了道德之外法律的所有其它復雜的特徵。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把我們從自然法學家法律的"理想國"中拉回到實證的 現實世界,在對法律形式的邏輯分析上運用了更多的新的方法,繼承了傳統分析法學對實定法的重視和研究,也吸收採納了其它法學流派的合理成分,內容豐富,頗具影響。
三、社會學法學的啟示意義
社會學法學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在社會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實證主義的法學思潮,"它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認識和研究法律問題"⑦ 社會法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狄驥、埃利希和龐德。狄驥提出了"社會連帶主義"學說,體現出社會本位的價值觀,關注社會的整體利益,強調社會義務。埃利希則以提出"活的法律"的觀點而聞名於世。他認為,這種"支配社會本身的法律",盡管並不曾被制定成法律條文,但"即可預防糾紛的出現,在糾紛出現後,也可以籍以解決而毋需求助於國家的法律機構"。⑧ 他讓人們注意到國家制定法之外的其他行為准則(如習慣、職業道德、行業規定等等)對於社會秩序的意義,擺脫了"純粹"法律規范分析僵化的法學研究視角和方法,將法律分析的重點引向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龐德的社會學法學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能主義和實用主義理論。他提出"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用法律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他還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法律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強調以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法律,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抽象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總之,社會法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起了打破'法律關門主義'禁錮的歷史重任",⑨ 它社會本位的立場,法律社會化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對於法律的發展和一定社會的變革,其重大的啟示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四、綜述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
如上所述,論及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無庸置疑,其最大的意義正是他們本身--眾多的法學家們通過對前人的承繼和自身敏銳的思考,開創出一片浩瀚的法理學思想的海洋,它們雖然不是真理,但卻是人們永恆探索真理之路的台階。無論是宏觀的構築還是微觀的探索,都給後人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寶藏和無窮無盡的啟示。具體來看,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如下:
(一)讓我們從多個角度窺探到法律的本質、目的和研究方法。
正如博登海默所言,真理是人們在任何特定時間的經驗的總和。法律彷彿是一座有許多廳堂的大廈,用一盞燈很難同時照到每個角落。而一個法學流派,就如照亮法律大廈的一盞燈,"橫看成嶺側成峰",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勾勒出了法律的形象。三大法學流派被美國法學家霍爾(Jerome Hall)
總結為法律中三個不可分的因素,他們分別代表著法律的價值、概念和事實。不僅在實質性的內容上,更寶貴的,三大法學流派為後人認識、研究和發展法律,提供了豐富的途徑和方法。新自然法學 提示人們注重的法的價值支柱和道德性,在法制建構時必以某種准則為依據,從而避免了法律喪失實質的正義,也避免了法學墮落為純技術性的學科。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注重對"實定法"的研究,對於法律規范、法律結構、法律秩序及法律體系內部各要素的統一等等命題均有深入的探討和卓越的貢獻。他們所採用的邏輯分析和實證主義的方法,更是後人研習法律的必要工具。社會法學派則倡導"社會本位"的理念,注重法律的實際效果,重視法律與社會生活及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不僅如此,他們所採用的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及實用主義的態度,更是深遠地影響了西方乃至全世界法學的發展趨勢。當然,無論三大法學流派的貢獻有多麼卓絕,他們都不可能是大寫的真理,都只是局部的、相對的。然而,站在歷史的尾頁,以"事後諸葛"的口吻批評他們的局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真正有意義的是謙恭的弄清他們給了些什麼?我們得到些什麼?應當怎樣利用?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大的價值了。
(二)三大法學流派適應了特定時期特定社會狀況的要求,具有歷史現實意義
任何事物的產生總是由於某種需要;而它產生之後,也必然首先服務於這種需要。西方三大法學流派正是應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的需求而產生的;而論及它們的意義,首當其沖也正是滿足了當時社會生活的需要。19世紀中葉,隨著資產階級政權的穩固,古典自然法學"自由、平等、權利"的抽象口號已不能滿足他們鞏固既得利益、加強社會控制的要求,因此,歷史法學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應運而生,他們帶來了具體明確的法律觀念、嚴謹的邏輯體系從而維持了現實的法律秩序。二次大戰中,法西斯勢力給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這喚醒了人們法律不能沒有正義的標准和相對普遍的價值准則,⑩ "無論善惡"的法律只會助紂為虐,戕害人民。在這背景之下,新自然法學得以出現,重新正視和評價法律的道德性、正義、權利這些"古老的話題",確保了法的價值依託。而社會法學派的歷史背景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陷入了"瓶頸",經濟危機連續爆發,百業蕭條,人心浮動,傳統的自由主義、經濟放任主義和"法律關門主義"均受到社會現實的質疑和轟擊,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打破"法律系統獨立論"的束縛成為必然的趨勢。法社會學"對症下葯",倡導社會本位,注重法與社會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主張充分發揮司法的能動性,因而出現伊始便受到變革者們的熱切歡迎。在"需求"最為迫切的美國,更是成為長期主導法學界的學派。由此可見,思想領域的任何發展和運動均產生於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同時也為這個時期提供了一種"自持之勢"⑾
,也就是產生著歷史的現實意義。
(三)三大法學流派繼承並發展了西方法哲學的傳統學說,使這些思想以更合理的形式得以流傳
三大法學流派除了法社會學派產生較晚,無所謂"新"、"舊"之分外,其餘二者都可以冠以"新"的名號。新自然法學派自不必說,凱爾森、哈特的分析法學也是在奧斯丁"舊"分析法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的。當代西方的法學流派,既繼承了各自"祖傳"的學說,又互相吸收對方的某些合理因素,呈現出相互靠攏的趨勢。如新自然法學較古典自然法學,少了一些"形而上"而多了一些"操作性",迎合了社會實證主義潮流的要求;而新分析法學則批判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並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法的價值即"自然法最低限度的內容"之存在,顯現出對自然法學說的吸納。正是這種"修補"和相互的借鑒,使得西方的傳統法律學說沒有因為歷史的發展和自身的缺陷而遭受淘汰的厄運。而是以一種相對當代社會經濟生活來說更合理的新形式得以傳承。西方法學,正是在這種否定之否定的循環中發展至今,它們對傳統--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內在秩序承繼與遵從,同時又緊扣發展中的社會狀況而自我更新,因而產生和完備出一套與西方社會相適配的法律體系。在市場經濟的現代社會,具有某種普適性而為其他民族所競相學習和借鑒。
(五)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對中國法治建設的啟示意義
斗轉星移,時光飛逝。人類社會步入"現代"的殿堂已五百年有餘。上世紀初葉,隨著西風東漸,中國社會開始由"古代的、傳統的社會體制向近現代文明過渡"⑿ 盡管中西法律文化的底蘊和發展的路徑大相徑庭;盡管"外國的經驗不可能代替中國的經驗"⒀ 但誰也無法否認人類社會和法律科學發展規律的客觀性,無法否認市場經濟社會關系的共同性,也無法否認西方法律文化發展至現代的先進性和一定程度的普適性。建立健全的、符合現代精神的法律文明體系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而在借鑒的過程中,我們必需首先關注西方的法哲學思想,因為它是法律文化首要的組成部分,思想代表著"知",而制度代表著"行",不知者,無以為行。⒁ 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的法律思想,正是對幾千年來西方法學理論的承繼和發展,蘊涵著諸多西方法哲學思想的精髓。在我們虛心"求道"於西方,幾從"虛無"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今天,研究現代西方法學流派絕不是奢侈的娛樂;它"實體性"的思想、它對法學的研究方法乃至學術的精神,都當為我們所重視和學習。對待西方法律,盲目的排外自大或者"只求其用,不問其體"的盲目移植,都是不可取的。盡心研究西方法律文化及法哲學的"本真",以及這些法哲學思想與社會歷史條件的相互關系,從而發掘出西方法律"活的靈魂"為我所用,才是我們應當做的事情。
2. 社會學平時作業答案
http://bbs.dec.lzu.cn/lzubbs/viewthread.php?tid=60291
能解決一部分專屬
3. 一道社會學作業,《沖突理論》
這句話是錯的。抄
20世紀40年代中期襲以後,以T.帕森斯為代表的結構功能主義,強調社會成員共同持有的價值取向對於維系社會整合、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將沖突視作健康社會的「病態」,努力尋求消除沖突的機制。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沖突理論學派率先反對當時佔主導地位的結構功能主義。它強調社會生活中的沖突性並以此解釋社會變遷。
4. 求教一些有關社會學的問題,這是我們社會學課程的作業
常言道:「眼見為實」,或者「因為我看到,所以我相信」。而在社會學看來,把這種看法改為「因為我相信,所以我看到」也許更接近社會的實際情況。你同意哪種說法?請說明你的理由。
都是正確的。
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就要上升到哲學,就是要探究主客觀世界的問題。
我們究竟生活在主觀還是客觀的世界裡?誠然,根據唯物主義的觀點有一個客觀的世界,主觀世界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但是我的經驗告訴我,真正對人有意義的世界是「主觀」的世界,或者說人們「理解中的世界」。正如,可怕的場景,有人膽戰心驚,有人無所謂,因為他們對這個客觀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再如,「杞人憂天」,客觀世界不會帶來任何的傷害,但是杞人理解中的世界是危險的,因此他會感到恐懼。
可以說我們是:生在客觀的世界,活在主觀的世界,我們的軀體生活在客觀世界裡,我們的思想生活在主觀世界裡。但是我們的思想在支配著我們的軀體,所以我們是同時生活有主觀與客觀世界裡,如果你的思想消失了,那就生活在客觀世界裡了。我們生活的世界應該是客觀的,但我們只能用我們的主觀去解讀它,正如盲人摸象一樣,其結論天差地別。而相互間的共通使我們有機會建立更宏大的體系以進一步用我們的主觀再去解讀它,以貼近它。
結合社會學,我認為,「因為我看到,所以我相信」是指客觀世界對主觀世界的影響,不論怎樣的主觀世界都是建立在客觀世界的基礎之上,所以當客觀世界發生變化時,主觀世界隨之改變時必然的。「因為我相信,所以我看到」側重的是主觀世界的變化,在主觀影響下,客觀世界似乎都在證實著自己的理解,使得自己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所以我認為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實則側重點不一樣,都是正確的。
發揮你的想像力,試著用社會學的理論觀點分析「搶座位游戲」。
搶座位游戲中,座位永遠比人少一個;參加游戲的人不斷「廝殺」爭搶,直到最後只剩下一個人。這是搶座位游戲的規則。
「搶座位游戲」反應的事社會學中競爭的社會關系,與人無爭其實是一種真正享受生活樂趣人生境界,可惜現代社會時時處處都充滿了競爭,甚至是你死我活的血腥味的競爭。競爭隨處可見,比如:高考,大學就業難,千軍萬馬考公務員,超女、空姐、選美等海選,體育競技,等等,小到你去應聘一個不起眼的工作,樣樣都是現代社會的競爭。你不如人,你就被淘汰。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動物界的自然規律,已被現代人發揮得淋漓盡致。
競爭,貌似殘酷,其實是自然界最高效的淘汰和激勵機制,如果沒有競爭,那麼久沒有努力和拼搏,沒有競爭,就沒有如此的文明,沒有競爭,就沒有神奇的生物構造。社會中,只有競爭,建立一定的待遇層次,才能讓社會有效運轉起來。「大躍進」時期,冒進的中國企圖用消除競爭的方式來實現共產主義,這是不科學的,不服從自然規律的。結果就是大家大鍋飯,誰都有,誰都少。改革開放的成果不必吹噓,眼明一眼便知,這次改革最主要的改變就是引進「競爭」機制,幹得多幹得好的多得,幹得少幹得差的少得,這樣不斷激勵才成就了開放以後的飛躍發展。至於現代社會出現的諸多問題,是由於競爭的不公平造成的。不公平與競爭本身無關,是可以減少的,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此問題超出本題的探討范圍,故不深入討論。總之,只要有生命,就會存在競爭。
社會學認為,無論一個特定的社會(或者組織)中的資源和獎酬是什麼,最基本的結構性問題卻是一樣的:「這些資源與獎酬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你認為這種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這種不平等的模式是如何合法化和得以持續的?這樣的分配模式又是如何影響參與其中的人們和整個社會或者組織的?
不平等的形成在於以下幾點:
1、 人的主觀認識不一樣。對於同樣的分配,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導致無論怎樣的分配都不會完全滿足每個人的要求。
2、 特殊因素的影響。例如一般組織會出現一些「貴族」,他們享有高於其他人的待遇,原因在於他們具有更有優勢的人脈關系。
3、 人類的貪婪本性。在大多數情況下,當更強勢的一方得到更多的資源和獎酬,不會主動讓出。
4、 監督機制不完善。無論什麼監督機制都不會將所有人的作為全部記錄,根據不完善的監督進行分配,必然不能平等。
5、 隨機性。會有一些隨機的原因影響著分配,例如資源傳遞過程中的遺漏等等。
至於不平等的模式合法化及得以維持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不平等無法消除,從不平等產生的幾條原因(尤其是第一條)來看,不平等無法消除,因為你絕不可能完全統一所有人的價值觀,既然無法消除只能存在。二是不公平往往是偏向強勢方,他們通過強力維持著這種不平等。
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紀律,通過一些條例規范自己成員獲取資源的相對平等,但是不平等不可能消除,所以組織的不平等偏向就會引導內部成員的行為。例如,在公司中,會存在與上司關系較好的職員獲得更多獎勵,這樣導致所有職員都希望與上司搞好關系,再比如在學校中,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獲得老師的額外關照,這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部分動力。但是與此同時,因為分配的不平等更加惡性的事件有可能發生,例如在社會中很多人為了謀求更多的利益而懷著僥幸的心理做出違法的事情,法制也不能健全至監督所有人的一舉一動,所以有很多人鋌而走險損害他人利益甚至生命財產來使得自己獲取更多的利益。
對前不久發生在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產生的原因有眾說紛紜的解釋,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佔領華爾街」運動深層原因是美國中產階級的困境,並且有學者認為,美國社會正在由橄欖型的社會結構向X型的社會結構轉變。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說明你的理由。
我同意這種觀點。美國近年來一系列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群眾運動都明確地指向美國社會目前所面對的最嚴峻問題¬——兩級分化加劇。
首先看一下美國近況。由於內外因素的影響,美國經濟持續疲軟,失業率仍維持在9%以上,導致貧困人口大量增加。美國人口普查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貧困率為15.1%,貧困人口達到4620萬人,為52年來最高。與此同時,社會財富高度向以華爾街為代表的少數富有的美國人集中。有數據顯示,最富有的5%美國人擁有全國72%的財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的文章《1%有,1%治,1%享》:「過去10年來,上層1%人群的收入激增18%,中產階層的收入卻在下降。而對於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來說,收入的下降尤其明顯--光是在過去25年裡,就下降了12%。最近幾十年來所有的經濟增長,還有其他好處,都流向了金字塔頂端的人群。」由此可見美國社會目前的狀況是大部分資源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大部分美國人的經濟狀況發生倒退。
再關注美國政策方向。雖然奧巴馬政府的政策指向是要減緩貧富差距,但在議案審核及修改時收到了兩議院共和黨的反對,並沒有做出實質性的改變,而之前的稅收及其他政策都是偏向高等精英階級,例如巴菲特所繳納的稅收就要比他辦公室的職員還低。今年爆發的一系列問題及運動雖然搖動著美國的資源分配體質,但是還未能真正改變這一狀況,「華爾街運動」雖然場面上轟轟烈烈,但是此運動組織性不強,要求保守,也終未能使政策發生很大改變。
由上述兩點,可見,「美國社會正在由橄欖型的社會結構向X型的社會結構轉變」。
你認為社會學最重要的觀點是什麼?你在學習社會學之前與之後對社會學有什麼看法或者想法?對社會有什麼看法?你認為社會學有何用武之地?
我認為社會學最重要的觀點是「符號互動論」。符號互動論認為事物對個體社會行為的影響,往往不在於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內容與功用,而是在於事物本身相對於個體的象徵意義,而事物的象徵意義源於個體與他人的互動(這種互動包括言語、文化、制度等等),在個體應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時,總是會通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和修改事物對他的意義。
在學習社會學之前自己對社會的感知就是人與人交往構成社會網這樣一個直觀的感受,但是一些細節卻未深入思索,認為社會學的方法可能和理工科的方法差距很大,並且研究方式可能與自己的興趣相悖。學了社會學認識到社會學其實也是科學,雖然研究的方向不同,但是科學本質沒有發生變化,通過調研,訪談,觀察等步驟逐步解釋社會現象,發掘社會規律。社會學確實是一門神奇的學科,他將自己身邊平時不注意的細節展現在眼前,經過分析以後發現原來這些細節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感覺社會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
我覺得中國社會目前的問題在於幾個方面。一是貧富差距顯現加大,二是中產階級生活走下坡路,三是社會結構不夠合理,四是公民沒有信仰。正如上面問題中說的,資源的不合理不平等分配會帶來一些問題,貧富差距的增大使得這個問題更加明顯,公民道德的淪喪,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多,社會中人人都在盤算自己的利益,罵別人道德差的同時自己也在做著損人利己的事,眼高手低。中產階級永遠是一個社會穩定的保障,但是如今物價飛漲,導致中產階級的生活質量下跌,此問題令人擔憂。目前我國的經濟體質正在逐步發生變化,但是仍然有鐵飯碗的現象,公務員、國企、政府職位享有更多資源,所以社會結構還待調整。第四個問題比較復雜,眾說紛紜,但我認為社會還是應該為公民提供信仰,這里指的信仰不僅僅宗教信仰,而是包含所有有道德規范的信仰,我們說的法制社會,可是法制永遠只能約束行為,而要從心理根本上建立起對道德的崇敬,就目前來看,中國教育還不能達到建立信仰的效果。
社會學涉及內容廣泛,幾乎只要有社會,有人際交往的方面就可以運用其中。大到整體社會問題,小到自身社會交際都可以運用其中。舉例說明,通過對社會發展的研究,社會學可以得出社會是按著權力集中向分散的方向發展的軌跡,這樣就可以預言民主進程。再比如通過對人類行為的研究,社會學可以提供給人們觀察他人行為得知其內心活動的技巧,而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PS:你懸賞了多少分啊?我答得如此全面,能不能給追加一點分數?
5. 社會學概論作業你對自己扮演的角色,哪些比較滿意,哪些不滿意,說明理由
社會學概論網上作業答案
第一次任務(請注意:論述題要自己進行闡述)
一、填空題(共 10 道試題,共 20 分。) 1. 社會學就是這樣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和社會互動
進行系統、客觀研究的一門學科。
2.
孔德
在《實證哲學教程》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
和構想。
3. 社會學中,有一種引人矚目的視角,更加關注社會的微觀方面——社會互動和作為社會
存在的個人。這被稱為
互動論
視角。
4. 試驗是在嚴格控制條件下用於研究因果關系的社會學研究方法。
5.
觀察
方能通過參與某一環節而直接獲取第一手資料,有助於社會學家身臨其境理
解被試者的社會生活、日常生活以及他們的互動方式。
6. 社會是指以一定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類生活共同體。 7.
互動論
研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交往,他們又是如何使這種交往產生實質性意義
的。
8. 結構功能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帕森斯
。
9. 宏觀結構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布勞
。
10. 身份或地位有兩種主要類型:自致地位和先賦地位
。
二、判斷題(共 10 道試題,共 20 分。) 1. 社會學可以為個人就業或者更好就業做准備。 A. 錯誤 B. 正確
2. 卡爾·馬克思被稱為「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 A. 錯誤 B. 正確
3. 與孔德的社會服從於「自然」規律的觀點對立,馬克思相信社會主要是由經濟力量決定
的。他將人類歷史看成是經濟上的各個階級不可避免的相互沖突的過程。
A. 錯誤
http://wenku..com/link?url=qaFVgjWi7oCKUmfbc4lB23Oi__6XoST_JzVWn33
6. 社會學作業,田野調查法在社會學研究中有什麼意義
社會學作業,
田野調查法在社會學研究中
有利於獲取第一手資料
7. 社會學作業,田野調查法在社會學研究中有什麼意義
將社會理論化再把理論應用於社會改造的學科。著重於分析大量調查數據,從現象文化人類學在某種意義上是人類文化史的研究,它追溯人類起源及其發展的整個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