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理論素養指的是哲學水平嗎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理論素養指的是哲學水平嗎

發布時間: 2021-03-21 19:03:57

① 倫理學是不是哲學的一個分支

倫理學是研究人類人性和道德的學問。其實是更高層次的精神問題,當然也是哲學的一個分支。

② 關於社交禮儀的考試題目

一、填空題(每空0.5分,共15分)

1、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原則是______________。

2、要發展我國的旅遊業,首先要處理好______________關系,把努力改善______________和提高______________作為工作的中心環節。

3、人的價值的二重性,具體地表現為個人的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

4、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包括愛國守法、____________、團結友善、____________、敬業奉獻。

5、道德是______________的產物,道德境界是一個______________范疇。

6、______________是衡量一個人道德覺悟和道德品質的試金石。

7、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是職業道德評價的基本標准。

8、一般的會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幾個階段。

9、人的體型大致分為四種,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手勢語常常用來強化、彌補有聲語言,具體可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類

11、根據現階段人們對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關系的認識及其態度,可以把道德境界區分為四個類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12分)

1、( )是旅遊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

A、人才 B、客源 C、旅遊景點 D、管理

2、( )是道德評價的自我能力

A、社會輿論 B傳統習慣 C、內心信念 D、經濟基礎

3、( )是多少個世紀培養出來的成功的語言,比嘴裡講出來的更復雜到千百倍。

A、手勢語 B、交談 C、握手 D、面部表情

4、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最重要最高級的手段是( )

A、握手 B、擁抱 C、語言 D、名片

5、語速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每分鍾( )字比較合適。

A、100字 B、120字 C、130字 D、140字

6、人際交往的通行證是( )

A、禮節 B、儀式 C、禮儀 D、禮貌

三、多項選擇題(多選少選不得分,每題2分,共10分)

1、人的社會生活分為三個領域,即( )

A、學校生活 B、家庭生活 C、職業生活 D、公共生活

2、向先進人物學習時,應該做到( )

A、熱心 B、虛心 C、耐心 D、恆心

3、按照國際慣例,宴請大致可以分為( )

A、國宴 B、正式宴會 C、非正式宴會 D、家宴

4、優美的站姿是( )

A、直立 B、平穩 C、肩平 D、收腹

5、基督教的重要節日有( )

A、聖誕節 B、復活節 C、降臨節 D、聖紀節

四、判斷題(請在正確的括弧內打「√」,在錯誤的括弧內打「×」,每題1分,共10分)

1、目光語是使用頻率最高,表現力最強的一種肢體語言。( )

2、道德是靠法律、社會輿論、內心信念來維持的。( )

3、提高職業道德水平是人格升華的最重要的途徑。( )

4、向遊客提供優質服務得到贊賞後,可以向遊客索要小費。( )

5、旅遊業的經營管理依靠規章制度和獎懲條例就可以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

6、文明禮貌,優質服務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

7、敬業愛崗是旅遊業的生命,它直接關繫到旅遊業的聲譽、客源和經濟效益。( )

8、一般正常的自我介紹時間應當是3分鍾。( )

9、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傳遞信息總量的55%,是由面部表情來傳達的。( )

10、茶會是一種更為便捷的招待形式,通常在上午10:00左右或下午4:00左右舉行。( )

五、名詞解釋(每題3分,共15分)

1、風度 2、價值

3、文明 4、慎獨

5、著裝的TPO原則

六、簡答題(每題6分,共12分)

1、旅遊職業道德建設的作用有哪些?

2、打電話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七、案例分析題(每題8分,共16分)

1、香港某旅行社組織了一個「傷健旅行團」來祖國內地旅遊,團員都是一些傷殘者,不少人是坐輪椅的,他們提出願意多出一些勞務費,希望得到更好的照顧,我國的有關旅行社知道情況後,不僅沒有多收一分錢,還特地增加陪同人員,路上採取肩扛手抬等辦法幫助他們實現了到祖國內地觀光旅遊的夙願,臨別時,他們無不感動地說:「只有在祖國,我們才會享受如此的溫暖」。

問:1、我國的有關旅行社的做法體現了旅遊職業道德規范的哪些內容?

2、作為一名導游,如果在實際工作中遇到類似的問題,你會怎麼做?

2、2005年8月28日,湖南湘潭新天地旅行社的22歲導游文花枝所帶旅行團隊乘坐的旅遊大巴在陝西洛川意外遭遇嚴重交通事故。在生死之間,面對前來營救的人員,文花枝一句「我是導游,先救遊客」,將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生的希望留給更多的遊客。最後獲救的文花枝卻因延誤了最佳救治時機,不得不高位截去左腿。

1、結合材料,從職業道德角度分析文花枝的行為?

2、文花枝的行為對你有什麼啟發?

八、論述題(10分)

1、什麼是集體主義,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作為一名導游怎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做到團結協作,顧全大局。

③ 理論素養指的是哲學水平

理論素養指的可不一定是哲學水平,應該說各門學科都需要較高的理論素養,有的人沒有專門學習過哲學,但在具體的學科研究或日常工作中也表現出極高的理論素養。當然,由於哲學對於各具體科學有指導意義並且是綜合性的包羅萬象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具有比較高的哲學水平,一般來說其理論修養也必然會達到很高的水平

④ 理論素養指的是哲學水平對不對爾雅題

理論素養與哲學水平高低有關,哲學水平高是理論素養好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⑤ 為什麼要加強哲學理論的學習和思想素養的培養

哲學又稱智慧之學和愛智慧之學,加強哲學理論的學習和思想道德的修養,有利於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實現人生的價值。

⑥ 你知道做哲學家應具備什麼基本素質嗎

哲學家的英文是philosopher,其研究對象是哲學(Phil),意思是一個愛智慧的人。愛思考就是哲學家的基本素質,以下是網路摘抄。
哲學家是思考自己、生命、世界的人,他要創造的是一種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種知識。哲學家是一種稱謂,而不是一種職業。哲學家是一種人,它可以是任何人,可以干任何事。
哲學家的英文是philosopher,其研究對象是哲學(Phil),意思是一個愛智慧的人。
哲學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別經驗。
胡塞爾說他追求哲學的純粹結果就像他小時候磨小刀,總是惟恐不夠鋒利,於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發現小刀磨沒有了。
維特根斯坦說他父親是個生意人,而他的哲學也無非是想把能夠算清楚的事情像算帳一樣一筆一筆地算清楚(當然,算不清楚的就是死賬)。
(6)理論素養指的是哲學水平嗎擴展閱讀:
哲學家的由來
一個人或者本來就是或者永遠不是哲學家。
希臘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識是有所不同的兩種東西,盡管有時候容易被混淆。Herakleitos就說:「博學並不能使人智慧。否則它就已經使赫西阿德、畢達哥拉斯、克塞諾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
老子有另一個角度的類似發現,他要求「絕聖棄智」。智就是知識,也就是對可道之道的知識(能夠表達為規則和既定程序的知識),而智慧則是對不可道之大道的親近(「道可道非常道」往往被錯譯為「可說的道理並非永恆的道理」,應該是「可以因循的道理並非永恆的道理」)。
知識總是特定有效的(adhoc),而既然人類的心靈並不是一大堆零碎的知識,那麼就一定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把各種知識、情感和經驗編織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的心靈,那就是智慧了。
哲學討論所有的重要問題和觀念,表面上好象是其實並不是在生產關於那些問題和觀念的知識。科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邏輯學家、語言學家等等才能夠生產知識,哲學家也可以參與生產各種知識(假如有這樣的才能的話)。
但是哲學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種知識「藝術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種具有生態和諧水平的觀念/知識體系,這樣人們就能夠更加和諧地充分地思考各種問題。簡單地說,哲學想創造一種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種知識。

⑦ 人文素質算哲學素質嗎

哲學素質是人文素質的一個部分。
哲學素質可以概括為對哲學基本命題的一定了解和掌握哲學的思考方法。
這是現代教育必需的。

⑧ 什麼是哲學素養

1.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哲學世界觀包含人生觀,價值觀。它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2)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區別:二者對象不同,哲學的對象是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或普遍規律。具體科學的對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兩者的關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3)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聯系: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認識基礎;各門具體科學以哲學為理論指導。
回答者:Zhhobi - 高級魔法師 七級 1-4 19:48

科學哲學是從哲學角度考察科學的一門學科。它以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為研究對象,探討科學的本質、科學知識的獲得和檢驗、科學的邏輯結構等有關科學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問題。
哲學是什麼?這是一個問題,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我們說它簡單是因為它應
該是哲學這門學科最基本的規定,但凡學習哲學的人都要從這個問題開始,如果一個學習或研究哲學的人說他不知道哲學是什麼,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這的確是事實。我們說它復雜就是因為迄今為止它仍然是一個問題,而且很可能永遠是一個問題。
換言之,「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至今尚未有終極的答案。
對於初學者來說,「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很好解決的,翻翻哲學辭典或者大百
科全書就行了,雖然他們並不一定真正理解那上面說的是什麼。但是我們這些號稱研究哲學的人,或者說自認為對哲學「略知一二」的人,卻不能這樣做,因為那並不能解決我們心中的疑問。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也令我們感到汗顏,雖然哲學這門學科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但是「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卻至今尚未有定論。由於這個問題太大太難了,即使是以此作為書名的大部頭著作業已汗牛充棟數不勝數,所以我們在此並不想(實際上也不可能)解決「哲學是什麼」的問題,而只是想把這個問題本身當作一個問題,看一看會有什麼答案。
從問題本身看,「哲學是什麼」可以有兩種表達方式:「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
哲學」。表面上這兩種表達方式所說的是一回事,都是關於哲學的基本規定或定義,似乎無論把問題中的「什麼」放在後面還是放在前面,並沒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在西方語言中一說到「哲學是什麼」或「什麼是哲學」,其實就是一句話,例如英語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語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雖然當我們把它們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既可以譯作「哲學是什麼」,也可以譯作「什麼是哲學」,不過通常並沒有要突出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的意思,但是實際上在這兩種表達方式之間存在著某種差別,而且這一差別不僅僅是翻譯的方式問題,而且是表述的含義問題。不要以為我們是在玩兒文字游戲,因為不同的表達方式的確可以有不同的意義。
「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哲學」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
當我們追問某種東西「是什麼」的時候,通常在邏輯上問的是這種東西的「本質」
或「本性」,亦即規定它「是什麼」的「定義」。然而所謂「定義」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經如此或現在如此的實際狀態,也可以是將來如此或應該如此的理想狀態,前者說的是「是如何」,後者講的則是「應如何」,一個是「實然」,一個是「應然」。在一般情況下,一門學科的基本規定是沒有這種區別的,或者說上述兩方面是統一的,但是哲學卻不一般。由於哲學家們在「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上始終未能達成普遍的共識,使得我們只知道以往人們關於哲學的不同規定,而無法確定關於哲學的一般規定,於是在「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哲學」之間就出現了差別。在某種意義上說,「哲學是什麼」問的是作為歷史事實的哲學過去和現在「是什麼」,而「什麼是哲學」問的則是究竟什麼樣的哲學才能夠被我們稱之為哲學,亦即作為普遍意義的哲學「是什麼」。
當我們以這兩種不同的方式追問哲學的時候,似乎顯得對哲學有點兒不太恭敬,因
為這意味著在「哲學過去和現在是什麼」與「哲學應該是什麼」之間存在著差別,把這個問題問到底就很可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哲學過去或者現在是什麼樣子,它有可能還不是它應該所是的樣子。
有人可能會說,對於一門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之久的學科是不應該產生這樣的疑問
的,而且哲學也可以有一般的規定,如「世界觀」和「方法論」等等。從理論上講的確是這樣,但是事實上卻不盡然,因為哲學是一門與眾不同、十分獨特的學問。不僅如此,對於一門學科而言,存在的時間長短其實並不重要,關鍵要看它是否已成定型。我們之所以不會向其他科學提出這樣的質疑,原因就在於它們早就定型了,無論它們的內容、方法甚至對象的范圍等等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一門科學的定義通常是不變的。哲學就不同了。因為哲學與任何一門科學都不一樣,我們簡直無法將它看作是科學。
盡管說哲學不是科學很難為人們所接受,對於以哲學為職業的人尤其如此,然而只
要有一點兒哲學史知識的人都知道,這實在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實。2000多年來,哲學家們幾乎在所有的哲學問題都爭論不休,甚至在哲學的對象問題上也難有定論。雖然我們都希望哲學是科學,都認為哲學應該是科學,但是它的的確確並不具備一門科學知識應該具有的基本特徵。因而即使從這個角度看,哲學也還不是它應該所是的樣子。
為什麼說哲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科學?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明顯的原因是,哲學
不像科學那樣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或者說,哲學留給我們的不是知識,而是許許多多的問題。譬如就數學而論,通常我們認為只有一門數學,其他各式各樣的數學都是數學的分支或不同的發展階段。但是我們卻不能說歷史上只有一門哲學,其他哲學都是哲學的分支或發展階段。黑格爾曾經主張歷史上只有一種哲學,其他哲學不過是哲學發展的不同階段,現在很少有人持這種庸俗進化論的觀點了,因為它起碼與事實不相符合。無可否認,哲學也有自身的發展過程,然而這個發展過程並不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歷史上的哲學思想的確有某種傳承關系,但是在大多數哲學問題上它們的基本觀點卻是很難調和的。不恰當地說,自然科學類似某種知識積累的「直線運動」,我們可以不管科學的歷史,只要把它積淀下來的成果拿過來使用就行了。哲學卻不一樣,它更像是一種「圓周運動」,圍繞著一些永恆無解的難題,嘗試著一種又一種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盡管在哲學家們之間的確存在著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但是每個哲學家的理論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而這種價值並不在於它的知識內容,而在於它提供了什麼樣的解決問題的獨特方式。顯而易見,今天的人們在知識的佔有上是古人無法比擬的,任何一個醫學院的學生所具備的知識都要比醫學始祖希波克拉底「先進」得多,然而即使是研究哲學的人也極少有人能夠達到柏拉圖或者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雖然他們所表述的知識內容早已過時了,故而哲學很難用「進步」來衡量。
那麼,把「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區分為「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哲學」這樣兩
種不同的問題形式究竟有什麼意義?如果這種區別是有意義的,那麼我們除了知道歷史上不同的哲學思想之外,究竟能否把握所謂一般意義上的哲學或者說哲學的普遍規定?
首先,上述區別給我們的啟發是,哲學的一般規定與科學的一般規定是不同的,它
具有更廣泛的「寬容性」和「歷史性」。關於哲學的規定應該體現它的研究領域和范圍(這種領域和范圍亦有其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亦不應該企圖以一種哲學思想代替全部哲學,除非這種哲學思想確實可以含蓋過去、現在乃至將來所有哲學(倘若如此,它也就不是「一種」哲學了)。因為哲學的問題和對象根源於人類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達無限之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就人類有理性而言他一定會產生這樣的理想,但是就人類的有限性而言他又不可能現實地實現這一理想,雖然他無法實現這一理想但他又不可能不追求這一理想,哲學就產生於這個「悖論」之中。由於在有限與無限、現實與理想、此岸與彼岸、暫時與永恆之間橫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我們命中註定要千方百計地去嘗試各種方式以圖超越這一界限,所以真正的哲學問題不僅是沒有終極的答案,而且永遠也不會過時,因而哲學就表現為過去、現在和將來人們面對共同的哲學問題而採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由此可見,哲學不可能存在於「一種」哲學之中,而只能存在於所有哲學之中,因為任何一種哲學都只不過代表著哲學問題的一種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學問題的所有解答方式。我們之所以堅持在「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哲學」之間作出區別,就是為了說明所謂哲學歸根結底乃是哲學史這個道理。這也就是說,誰要想給哲學下一個定義,他就必須把過去、現在乃至將來所有可能的哲學都考慮在內,我們不能按照給科學下定義的方式來規定哲學,因為一旦哲學有了這樣的科學的定義,哲學也就不再是哲學了。
我們並沒有正面回答哲學「是什麼」的問題,或許我們永遠也不可能解決這個問
題。在有些人看來,哲學雖然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時至今日仍然面臨著這樣的困境,這實在令人感到悲哀。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未嘗不是哲學的幸運。因為它意味著哲學而且只有哲學是一門真正開放的、永遠沒有定型的學科,而這也許正是哲學的魅力所在。當然,即使我們永遠也無法解決「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了解「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哲學」之間存在著差別仍然是有意義的,因為那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不過雖然它們是不同的兩個問題,實際上它們之間又是有聯系的。這倒不是我們有意賣弄「辯證法」,事實就是如此。誰也不可能在沒有哲學的時候憑空想像「什麼是哲學」,只有當我們對哲學的實際狀況感到不甚滿意時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研究哲學史,就是要通過「哲學是什麼」來解決「什麼是哲
學」的問題,即通過研究歷史上的哲學來解答哲學究竟應該是什麼的疑問。
如此說來,研究和學習哲學史,從來都不是與過時的歷史打交道,其本身就具有「
現實意義」。
學習哲學史就是學習哲學史上哲學家們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們的思想「思
想」哲學家們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與思想之間的「對話」。由於哲學家們的思想保存在他們的著作之中,學習哲學史也就是「讀書」,所以與哲學家們的「對話」通常是通過「讀書」來實現的。然而,盡管歷史上的哲學家們斯人已逝,我們讀他們的「書」卻不是讀死書。雖然這些書的內容大多已經過時了,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沒有也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哲學問題並沒有過時,這些問題不僅是他們面臨的難題,而且也是我們面臨的難題,甚至可以說是人類將永遠面臨的難題。既然哲學問題沒有終極的答案,那麼任何一種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它們為後人提供了各式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因此,對於學習哲學史的人來說,學習哲學史無非是將人類精神所思想過的東西再思想一遍,把人類精神已經走過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後選擇或者開創我們自己的路。
由此可見,我們學習哲學史並不是站在哲學史之外,在某種意義上說,前人的思想
就構成了我們現存在的組成部分。我們之所以說研究和學習哲學史本身就具有「現實意義」,原因就在於此:當我們與哲學家們進行思想之間的「對話」的時候,他們的思想「復活」了。這並不是說,哲學家的思想「死了」,是我們的「對話」使之「復活」了。其實,歷史上的哲學思想原本就是「活的」,因為它們構成了哲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而它們的「復活」並不是「復古」。換言之,哲學家們的思想既是歷史性的,同時又超越了歷史,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具有現實性。所以,哲學史從來就不是什麼死材料的堆積,而是一種活生生的思想律動。
就哲學是哲學史,學習哲學就是與哲學家們進行思想「對話」而論,我們與哲學家
們之間的思想對話並不是「單向性」的受動活動,而是「雙向性」的互動活動,這種思想與思想的對話類似現代解釋學所說的「視界交融」。
哲學家們的思想保存在他們的著作之中,讀他們的書需要「理解」和「解釋」,
而「理解」和「解釋」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再創造」的過程。以往傳統的解釋理論追求知識的客觀性,將理解和解釋看作是本文原著之純粹的再現。但是現代解釋學卻告訴我們,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現所謂客觀存在的文本,因為古人有古人的「視界」,我們有我們的「視界」,換句話說,古人與我們處在不同的歷史、文化、社會、個人環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們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將古人的視界「復制」到現代來,也不可能徹底擺脫掉自己的視界,純粹沉浸在古人的視界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解和解釋實際上是不同視界之間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是因為如此,人類文化才有可能進步和發展。
因此,學習哲學史的過程並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富於創造性的「視界交
融」,亦即我們與以往的哲學家們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哲學問題進行思想之間「對話」的過程。正是在這種思想對話的過程中,我們由研究「哲學是什麼」而進一步追問「什麼是哲學」。
總而言之,一切研究和學習哲學的人,都應該追問這兩個問題:「哲學是什麼」
與「什麼是哲學」。因為,哲學就存在於這種追問活動之中。

⑨ 論述題 為什麼說科學技術人才需要培養哲學素養

它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哲學素養是指對世界及生活有怎樣的理性把握,價值觀,是對認識對象的一種哲性理解.
1.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哲學世界觀包含人生觀,是通過現象看本質,通過特殊得規律.主要通過讀書及沉思來獲得.
(3)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聯系: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認識基礎,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2)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區別:二者對象不同,哲學的對象是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或普遍規律.具體科學的對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兩者的關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它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哲學素養是指對世界及生活有怎樣的理性把握,價值觀,是對認識對象的一種哲性理解.
1.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哲學世界觀包含人生觀,是通過現象看本質,通過特殊得規律.主要通過讀書及沉思來獲得.
(3)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聯系: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認識基礎,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2)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區別:二者對象不同,哲學的對象是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或普遍規律.具體科學的對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兩者的關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