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事理學書籍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事理學書籍

發布時間: 2021-03-21 17:25:00

『壹』 推薦幾本不錯的心理學的書籍

《登天的感覺》:岳曉東——這本書已經成為心理學書林中的一朵奇葩!自1997年面世以來,多次重印。相信這本書是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詢師的理由。如果你對心理咨詢感興趣,這本書是不錯的入門讀本。
《社會心理學》:阿倫森。(一定要是輕工業出版社的哦,親!)——本書介紹各種人類心理現象,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已經意識到人有一些固定的行為模式,社會心理學用更精確的語言描述的這些行為模式。社會心理學在整個心理學體系中扮演的是一個數據收集者的角色。
《人格心理學》:伯格。(依然是輕工業出版社)——本書圍繞精神分析理論、特質理論、生物學流派、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和認知理論等六種人格理論流派,對有關人格的理論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介紹。本書行文流暢、通俗易懂,融入了豐富的生活案例,並穿插一些新聞報道和相關自測題,幫助讀者測驗自己或他人的人格特徵。
《心理學與生活》:格里格/津巴多——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里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也是一般大眾了解心理學與自己的極好讀物。凡是你問心理學專業的童鞋推薦書籍,一般都繞不開這本書。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斯塔諾威克——這本書介紹了心理學研究的本質、內容、科學方法和社會意義,它以深入淺出、充滿睿智的論述去糾正人們對心理學的誤解,幫助讀者了解心理學的真相。可以說它是一本引導"消費者"認識心理學"文化產品"的指南,故定名為《與"眾"不同的心理學》。

『貳』 求推薦一些「行為心理學」經典書籍

有就叫《行為心理學》的書,我是學心理學的,但是我們的課程里沒有行為心理學,所以涉獵的很少,要是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心理學與生活》是國外寫的書,翻譯過來的,但找翻譯的好一點的版本,這本屬於入門的書。還有一些銷售心理學,推銷心理學,廣告心理學的書其實都是屬於行為心理學的范疇的。

『叄』 心理學入門必看的書籍

如果只是為了了解心理學基礎知識,推薦如下:
基礎:《心理學與生活》(第16版,人民郵電出版社) 或者《心理學導論--思想與行為的認識之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然後輔助的看看《三種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如果還像深造,就要看看分化的更細致的心理學書籍了:
《教育心理學》(張春興的那本,我的書在同學那裡所以沒辦法給您提供更詳細的信息,建議您參考以下其他大陸版本的教育心理學,因為台灣那邊有些名次和大陸翻譯不一樣)這個系列的《發展心理學》(林崇德主編)也很好
《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都不錯,尤其發展心理學的體系和國內的不一樣,很有參考價值;
《社會心理學》建議您找本國外的看,因為國內的社會心理學大體呈3個流派不便與您從了解的角度把握,我個人覺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的那本不錯~
《生理心理學》(北師大那本就好了),因為身心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心理和生理的都要了解,而且是作為基礎性知識,如果你有精力還可以看看人體解剖生理學中神經、內分泌等章節的知識;
如果想對心理學實驗有點了解,可以參看《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如果您發現你對精神分析有興趣,參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釋夢》;
如果您還想深造,那麼就要稍微刻苦一下了:
《實驗心理學》(楊志良)《教育與心理統計》(張厚粲 徐建平)《心理測量》(記不清作者了。。。書在宿舍,不好意思)《認知心理學》(和上述實驗心理學還有教育心理學那一個系列的,黑皮的),當然還要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不過說實話測量和統計實在看不懂的話建議直接學習SPSS軟體的教程好了。
至於心理咨詢嘛。。。。這個。。。萬千心理的那套不錯(《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及實踐》《心理咨詢師的問診策略》《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經典案例》《危機干預與創傷治療》),不過這些要求您對普通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測量與統計等都有很熟悉的程度不然只能看看內容而已,而且還看不懂。。。
主題內容大概就這些了,零零碎碎內容的等您真正接觸心理學以後自然就了解了

『肆』 心理學書籍

推薦一本書:

《行為心理學》(學苑出版社,2003年)。章乃器學院導師推薦書目

http://wenku..com/view/16ea1ed9ad51f01dc281f189.html

『伍』 誰能推薦幾本教人明事理的書籍不勝感激

「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納同性戀者?因為在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看見愛情應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柴靜《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