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學前心理學論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學前心理學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1 14:59:58

⑴ 心理學與學前教育的關系的論文怎麼寫

畢業論文嗎?本科的?是實驗的還是論述的?可以在清楚點。
幼兒心理發展的某個特點,與幼兒園的某些教學活動關系。這個方向應該可以。

⑵ 求關於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小論文,

可以上中國期刊庫的網站,上面關於教育方面的論文,有收納很多的,你可以去找找,有沒有你需要的,進行參考!

⑶ 學前兒童心理學方面的論文題目

當今社會中很多兒童的心理發展受到家庭的影響,大城市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紀就出口版就是大人話,而其發達權地區的孩子孩子享受著本來屬於他們的天真童年,你可以從不同地域或者不同教育程度家庭入手,結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受到外界(網路,電視等等)的影響先找找材料,最終將問題扣在如何引導家長和孩子正確選擇和取捨這些對孩子的影響上來,解決學前兒童心理發展。

⑷ 作為幼教工作者寫關於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小論文1500到2000字

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古諺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早期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幼兒在這5-6年裡在不斷的學習,他學會了說話、走路;認識了各種事物;懂得了各種道理;還學會了不少技能。幼兒在這段時期,求知慾特別強,學習能力也特別好,而且印象特別深。在這段時期里,品德、性格、習慣、愛好在逐漸形成,是最容易接受各種思想觀念的時候,你說什麼就是什麼。所以對幼兒實施科學的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如果放棄對幼兒的教育,那就白白浪費了大好時機,以後化加倍的精力和時間也不一定能趕的上來,而且一旦形成一些不好的品德和習慣,以後要想糾正就比較困難了。而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則更有害,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造成的傷害,將影響他的一生。

⑸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教育觀及教育實踐論文3000字!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教育觀及教育實踐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孩子們最早接觸社會,接受教育的第一間學校。因此,孩子們在後天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心理素質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長所希望的那樣成「才」,這跟家庭環境的好壞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然而,家庭環境又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則往往起著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下面從四個方面來論述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的作用。
第一是家庭環境的氛圍。家庭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聯系起來的心理共同體,每個家庭都籠罩著一定的心理氛圍。家庭的心理氛圍體現著家庭內部的精神面貌,也體現著家庭內部的一種穩定的、典型的、占優勢的情緒狀態。它既反映著家庭成員對社會的態度,也反映著家庭成員之間,在情感上的積極與消極,肯定與否定的相互關系。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家庭成員各盡其社會和家庭之職責,勤奮學習,認真工作,熱心為社會和他人服務;家庭成員之間心理相容,同享歡樂,共分憂愁,平等互助,彼此信任和尊重,即使偶爾發生矛盾沖突,也能順利解決。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撫養成長起來的孩子,表現出情緒穩定,情感豐富、細膩,性格開朗,團結友愛,有自信心等特徵。這是因為,文明家庭能給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其次是滿足了孩子的歸屬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愛和被尊重,也學習到怎樣愛他人並尊重他人,使孩子能感到「這是我的家」,從而增強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溫馨的家庭能使孩子獲得支持感,當孩子猶豫、彷徨,或遇到困難、挫折、灰心氣餒時,可以從家庭的關懷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相反,在空氣沉悶、壓抑,充滿矛盾沖突的不和諧家庭中,尤其是父母雙方的矛盾沖突激化,導致離婚所引起的家庭破裂,首先受到傷害的是孩子,令其受到無所適從的心靈上的創傷。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和諧而氣氛緊張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出現各種不良的情緒和行為。諸如,喜怒無常,悶悶不樂,膽小怕事,固執己見,不聽勸說,不能自製,不愛交際,自卑、孤僻、冷漠和撒謊欺騙等等心理障礙或不良的心理品質,甚至還可能形成反社會人格。
第二是家庭的教育模式。所有父母都在教育子女,但由於各自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教育信念等各不相同,因此,各個家庭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教育特色。經從事教育和心理研究人員的多方面調研得知,在我國當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如下四種基本模式: (1)保姆——溺愛型模式,也是當前最常見的一種模式。其典型特徵是對孩子的過分監護和關注,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應,百依百順。曾有一幅畫,叫作「行星圍著太陽轉」,就生動地描繪了患有「四二一綜合症」的獨生子女家庭的這種教育模式。這種家庭的父母和長輩都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盼著孩子快快長大,希望孩子早日成「龍」,成「鳳」。因此,他們對孩子在吃、穿、玩、用上總是一味遷就,一味滿足,這真可謂是對孩子充滿了柔情蜜意,傾注了全部心血。可是,他們並無意識到這種嬌生慣養性的溺愛卻在潛移默化中侵蝕著孩子的心靈健康,使孩子漸漸地養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壞脾氣,滋長著放縱蠻橫的惡習,而且也逐漸造就了孩子本身的脆弱和無能的人格。當孩子長大成人而面臨未來的生活挑戰時,則會因從小就養成事事依賴父母的特性而無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及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為此,不僅子女本身要付出代價,而且整個社會也要付出代價,而這種代價往往又是相當高昂的。
(2)專制型或叫暴君型模式。專制型家庭的父母表現為對孩子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強制多於慈愛,冷酷多於溫情。這一類型的父母所信奉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信條,在家裡往往是企圖利用對孩子的監護權來建立自己對孩子的絕對權威,不準孩子有自己的不同見解,要求孩子去做其所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則打,「不聽話」則罵,甚至於捆綁起來吊打,乃至害了孩子性命的例子,時有發生,如報上曾報導過的武漢小學生夏輝的慘死,就是這樣一種家教的悲慘結局。
「暴君式」的家長帶給孩子的不僅是肉體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壓抑和人格上的侮辱。這種家庭撫養出來的孩子表面上馴服,內心卻充滿著對專權者的敵意和怨恨,他們往往是迎逢作假,或轉而對他人施暴。在得不到溫情,覺得無路可走時,還可能離家出走,可能到不良團伙中去尋找「溫暖」,嚴重時則可能走向輕生。這種專制式的家教,不僅葬送了孩子應有的許多寶貴品質,還塑造了他們逆反心理極強的反社會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
(3)寬容型模式。這一類家庭的典型特徵是對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由發展,家庭成員之間互不幹涉,父母對孩子沒有明確的要求,獎懲不明。這類父母對教育子女方面持消極態度,認為「樹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放任觀念。處於這種養而不教不管的家庭里的孩子,難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俗話說「不管不教要變壞」。一旦家庭出現危機或孩子本身發生問題,而父母再來行使職權則已悔之晚矣。
(4)權威—民主型模式。這類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積極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對孩子事事處處提出嚴格要求;既高度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又積極鼓勵孩子獨立自主,激勵孩子去做其所喜歡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讓孩子直言不諱,敢於發表意見,又對孩子的幼稚和錯誤諄諄善誘,而不是無端訓斥。調查表明,權威——民主型家庭所培養出來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活潑、開朗的性格,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心理品格特徵。
第三是從家庭物質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人格影響來看,家庭的物質環境包家庭經濟狀況,衣、食、住、行的條件等。它們的優劣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子女的人格發展。 (1)收入(體現為經濟狀況)
一般認為,家庭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子女的語言、適應能力和智力的發育均優於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在後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緊張事件較前者為多;另外,在這種家庭中,心理和社會交往機會少,子女就象父母一樣產生焦慮和抑鬱。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兒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子女的行為問題。 (2)職業
父母的文化程度與職業做為構成家庭智力環境的基本因素,對子女智力發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父母不僅通過自身的文化素質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還通過對子女教育的形式與投資產生影響,父母職業對兒童智力發育的影響,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決定的。
(3)住房條件
住房的整齊清潔和文化氣息會對子女的人格發展造成影響,一般說來,整潔有條理的環境會給人以美感,它不僅使孩子感覺心情愉悅,同時還有利於他們從小養成文明的舉止與良好的習慣。相反,污濁雜亂的環境,不僅會使孩子心情煩躁、抑鬱,而且也容易養成鬆懈、懶惰的不良習慣。良好的住房條件可以為子女提供安靜明亮的學習場所,為子女學習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於培養子女健全的人格。那些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其他臨時住所的父母,其子女也跟隨居住於此,耳濡目染,很容易學壞。據某些抽樣調查表明:88%的違法犯罪青少年居住在出租屋、臨時或流動居所。可見,居住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
此外,父母職業、文化程度的不同,會導致他們對待問題的態度也是不盡相同的,他們的價值觀會千差萬別,這就體現在它們與子女交流方式的差異和對子女關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對子女人格的影響是緊密相關的。 第四是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環境也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1979年我國政府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女的數量與日俱增。目前許多城 市幼兒園的幼兒中,獨生子女年所佔比例在90%以上。獨生子女的大批出現,是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 速率,為提高我國人口素質,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現了「獨生 子女問題多」、「獨子難教」的思想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獨生子女誇大其詞 的稱為「中國的一群小皇帝」。現代的孩子患有「四、二、一綜合症」,這是片 面的。據部分專家、老師在部分省、市抽樣調查分析中得出的結論是,獨生子與 非獨生子,同樣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成長。由於獨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 家長對這種特殊性缺乏認識和心理上的准備,因而帶來一些值得探討的新問題。
獨生子女家庭經濟相對寬裕,有可能為孩子提供較好的生活、學習條件。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獨一無二,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偏異。
(1)父母和祖輩的溺愛嬌寵,容易使孩子變得自私,凡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從不知為別人著想。
(2)對「獨苗苗」百般袒護,長者不願約束孩子。孩子在家庭這個最早加入的社會結構中,未能養成尊重長輩、遵守紀律的自覺性,而是任性驕橫,家庭成員關系顛倒,走向外部社會也不懂得尊重別人。
(3)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為伴,幼時缺少與小夥伴一起游戲的集體活動,既不易養成與人協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競爭性,所以社會適應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熱情的個性傾向。
(4)在家裡,父母代勞獨生子女的許多本應自理的工作,易於形成依賴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勞動自覺性。
(5)家長望子成龍,請家庭教師,買鋼琴,成天逼孩子認字、作文、彈琴、習畫、學外語,沒完沒了。孩子缺乏應有的游戲時間,會產生厭學情緒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導致獨身子女會出現一些人格上的傾向性,在社會交往,人際關繫上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 但是,獨生子女並非「問題兒童」,其身體健康、智力水平等優於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大多屬於中間型性格,其次是外向型和傾外向型,再是內向型和傾內向型。與非獨生子女相比,屬於外向型性格的獨生子女明顯多於非獨生子女,屬於內向型性格的則明顯少於非獨生子女。 在氣質類型上,獨生子女屬於多種氣質混合型的最多,其次是多血質和膽汗抑鬱質。在氣質類型的分布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有非常顯著的差異。獨生子女中屬於多血質、抑鬱質和多血一粘液質的顯著少於非獨生子女。
在情緒特徵上,獨生子女在情緒強度和主導心境上顯著強於非獨生子女,但在穩定性上則明顯低於非獨生子女。
在意志特徵上,獨生子女的獨立性明顯高於非獨生子女,而在自製力、堅持性和果斷性方面則明顯低於非獨生子女。在智力特徵上,獨生子女在聰穎性、求知性和靈活性三項理智特徵上,明顯優於非獨生子女,但權衡性卻顯然不如非獨生子女。
研究表明,獨生子女會比非獨生子女更有成就,而且更具有主動性。他們比其他同齡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因為他們是父母的中心,父母對他們的期望也高。而且,沒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他們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是和成年人在一起。
獨生子女有大量的時間和成年人在一起,因此,擴大他(她)與其他孩子的交往范圍是一個很好的主意。幼兒園、學前班或其它活動小組都是獨生子女與其他孩子發展友誼的重要途徑,這種友誼就如同兄弟姐妹間的手足之情。另外,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不要膨脹也是同樣重要的。要培養孩子的隱私感和自我意識。如果你照看的不只是一個孩子,孩子們就會自動獲得這些意識。
非獨生子女的家庭經濟狀況一般要低於獨生子女,所以在教育水平和物質生活水平上要與獨生子女有所差異,但是同時非獨生子女卻會在從小與兄弟姐妹的交往中得到很好的影響,所以一般非獨生子女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當中比獨生子女更有優勢,這樣看來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各自都有一定優勢和劣勢,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則要看相對與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成長過程來多方面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以上是從不同的四個方面來分析家庭環境對孩子人格形成產生的不同影響。由此可見,家庭確實是「人類性格的工廠」,它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徵。自孩子出生起,最先接觸的人是父母,最先生活的環境是是家庭,家庭與一個人一生的成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良好的家庭物質環境和生活環境是多麼的重要。

⑹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小論文怎麼寫

論文就類似於八股文,把框架搭好,其他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可以在知網,心理學之家,力比多學院,網路論文多看看相關的論文,之後引經據典寫綜述或者自己設計實驗寫實驗過程。
希望對你有用,有需要可以追問

⑺ 心理學關於學前兒童的論文有哪些選題

論點是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是論文的血肉。一個人要豐滿多彩,光有靈魂和骨架,沒有血肉是不可想像的。同樣一篇論文只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不能稱為文章的,它還必須有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⑻ 學前發展心理學,課程小論文,談談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樹立怎樣的兒童的教育觀

培養兒童,首先該從生活細節著手,再從教育方面看待

⑼ 《學前心理學》汪乃銘,錢峰怎麼用在論文的文獻裡面

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的對象:
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兒童(即0-6歲)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主要內容包括:
1、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展
2、學前兒童注意的發展
3、學前兒童記憶的發展
4、學前兒童表徵的發展
5、學前兒童想像的發展
6、學前兒童思維的發展
7、學前兒童語言的發展
8、學前兒童情緒的發展
9、學前兒童意志行動的發展
10、學前兒童個性的發展
11、學前兒童氣質、性格和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