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功能學派的學派觀點
功能學派認為,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不論是抽象的社會現象,如社會制度、思想意識、風俗習慣等,還是具體的物質現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滿足人類實際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它們中的每一個與其他現象都互相關聯、互相作用,都是整體中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學術上又不盡相同。馬林諾夫斯基偏重對人類生物需要的研究;拉德克利夫─布朗側重「社會結構」的研究,因而後來人們習慣地把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理論稱為「結構-功能論」。他們的分歧使功能學派內部分為兩個不同的傳統。
30年代中期,中國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一些學者,翻譯和介紹了功能學派的一些主要著作,邀請拉德克利夫─布朗來中國講學和輔導研究生,派研究人員去英國,直接受教於馬林諾夫斯基。他們還參照功能主義方法對中國某些少數民族進行了調查研究。他們被稱為中國功能學派。
功能學派對進化學派、歷史學派和傳播學派都持反對態度。他們直接或間接地為推行英國政府的殖民政策做了許多工作,因而受到官方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他們不歡迎曾為帝國主義殖民政策服務過的人類學家再去作實地調查。因此,以實地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功能主義理論就不再象以前那樣時興了。時代的變化,科學的發展,又使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類學家認識到功能主義理論的局限性,從而紛紛疏遠了它。5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學派的興起和英國功能學派內部的分化,也是功能學派影響縮小的原因。
英國功能學派誕生60多年來,在隊伍、機構和學術觀點上有不少發展和變化。在隊伍方面形成了三代人,即:馬林諾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以及他們在20年代、30年代培養出來的學生,為第一代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進入人類學專業的,為第二代人;1963年前後進入人類學專業的,為第三代人。在機構方面形成了 6個主要教學和科研中心,即:倫敦經濟政治學院人類學系(馬利諾夫斯基的主要基地),倫敦大學附屬學院的本科人類學系,東方和非洲研究學校的社會人類學系,牛津大學的社會人類學系(拉德克利夫-布朗的主要基地),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曼徹斯特大學人類學系。第二代人於1972年掌握這一學派的領導權後,在學術觀點上發生了一些分化。如劍橋大學人類學家E.R.利奇的新結構主義理論便是一例。
② 功能主義學派
功能學派認為,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不論是抽象的社會現象,如社會制度、思想意識、風俗習慣等,還是具體的物質現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滿足人類實際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它們中的每一個與其他現象都互相關聯、互相作用,都是整體中不可分的一部分。
③ 功能主義的主張及啟示
社會學解釋
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社會學理論的一個流派。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可以說是社會學中功能主義的濫觴,借用當時盛行的生物學跟演化論觀點,斯賓塞的社會演化理論強調不同的社會組織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之現象正如不同的人體器官滿足不同的生理機能一般。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干也深受這個19世紀以來頗具影響力的演化論啟發,他所著的社會分工論一書中也指出人類社會組織分化跟功能特殊化之間的關系,組織之間的功能互補成為社會穩定生存的重要條件。近世美國社會學家帕深思(Talcott Parsons)整合這些功能主義的觀點,奠定了曾經盛極一時的結構功能論典範。
文化人類學解釋
功能主義是近代文化人類學的重要流派,它強烈主張應通過有機整體地把握文化諸要素的功能,把文化作為一個合成體來理解。其創始人是英國的馬林諾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兩位從功能主義立場出發的社會人類學家。功能主義派對文明社會和社會形態不同的未開化社會給予特別關注,並主張實地調查。1930年以來,這派學者進行了主要以非洲、大洋洲為對象的許多周密的調查研究,對人類學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④ 如何評價結構功能主義在社會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結構功能主義(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現代西方社會學中的一個理論流派。它認為社會是具有一定結構或組織化手段版的權系統,社會的各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關聯,並對社會整體發揮著必要的功能。整體是以平衡的狀態存在著,任何部分的變化都會趨於新的平衡。
影響和評價
結構功能主義在50年代美國的社會學中曾佔主導地位。其代表人物還有K.戴維斯、M.J.利維、N.J.斯梅爾塞等社會學家。結構功能主義的研究涉及面很廣,包括社會理論探討、經驗研究和歷史研究,其學術觀點涉及人類學與政治學等社會科學領域,並對現代化理論有很大影響。從60年代中期開始,結構功能主義受到相當多的批評,其中有的直接針對它的功能邏輯前提,特別是對它採用唯意志論和目的論的解釋方式,即把系統各組成部分存在的原因歸之於對系統整體產生的有益後果,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還批評它只強調社會整合,忽視社會沖突,不能合理地解釋社會變遷。
⑤ 迪爾凱姆對社會學的主要貢獻,涉及到以下哪幾個方面
迪爾凱姆對社會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之一就是明確社會學區別於其它回學科的研究答對象――「社會事實」。在《社會學方法的准則》中,他主要探討了三個問題:社會事實的涵義、社會事實的特性、研究社會事實的方法與准則。
⑥ 功能主義的貢獻以及局限
貢獻:功能主義就是要在設計中注重產品的功能性與實用性,即任何設計都必須保障產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體現,其次才是產品的審美感覺。簡而言之,功能主義就是功能至上。
弊端:1970年代,西方許多家庭已經購買了各種家用電器。這些家電具有各種功能,按照功能主義思想設計是否能夠滿足人們需要?不能,因為人們對家庭用品的要求很多。有的用具減輕了家務勞動負擔和勞動時間,例如洗衣機。有的用品使人們的願望變為現實,例如,卷發器,電冰箱,電熨斗,電視機。有的用品提高了家務質量,例如各類清潔劑,但是它們也引起新的生態循環問題。然而許多電器和工具,例如吸塵器,只改變了勞動形式,把「手工掃地」變為「操作機器」,既沒有減輕勞動強度,又沒有減少時間。工業設計逐漸從設計理論意識到了許多新問題,首先是減少時間,減輕家務勞動負擔。其次,人們對「單一功能」用品不再感興趣,而要求「系統功能」,例如組合櫃,成套餐具茶具,廚房系統,組合電器,辦公室系統。企業生產要求最大產出最少時間。另一方面,為了減少風險,大多數生產廠家只製造少數銷路好的產品。設計主要被市場銷售所左右,被預現規定好的成本、技術條件、甚至形狀和顏色所限死,這樣又引起滯銷。換句話,功能主義設計思想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工業設計界提出設計目的應當去滿足用戶需要,必須有新的設計思想以創新產品概念,這樣導致了使用行為的研究,從此心理學成為工業設計的思想基礎。1980年代後期,動機心理學被應用到產品設計中,認知心理學被應用到計算機人機界面設計中。
⑦ 社會學里的「結構主義」、「功能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分別指的是什麼
結構主義為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常使用來分析語言、文化與社會的研究方法之一。功能主義,在設計中注重產品的功能性與實用性,即任何設計都必須保障產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體現,其次才是產品的審美感覺。簡而言之,功能主義就是功能至上。
結構功能主義,側重對社會系統的制度性結構進行功能分析的社會學理論。形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代表為美國的帕森斯、默頓等。
(7)功能主義學派對社會學的貢獻擴展閱讀
與其他歷史現象的出現一樣,功能主義的發生也有著其深遠的歷史。由於功能主義建立在大機器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工業革命必然的成為功能主義的前提。19世紀,蒸汽機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現代文明的大工業革命,這便是功能主義出現的最基礎的物質前提。
奧古斯特·孔德和赫伯特·斯賓塞提出了功能主義的最基本原則:社會與生物有機體在許多方面是相似的。這一觀念中包含了三個要點:
1、社會與生物有機體一樣都具有結構。一個動物由細胞、組織和器官構成;與其類似,一個社會由群體、階級和社會設置構成。
2、與生物有機體一樣,一個社會要想得以延續就必須滿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個社會必須要有能力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得食物和自然資源,並且將它們分配給社會成員。
3、與構成生物有機體的各個部分相似,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也需要協調地發揮作用以維持社會的良性運行。受義大利社會學家帕累托的影響,斯賓塞和他的追隨者們都堅持任何系統都會自然地趨向均衡或穩定的觀點,同時,社會中的各部分對社會的穩定都發揮了一定的功能。
因此,從功能主義的視角來看,社會是由在功能上滿足整體需要從而維持社會穩定的各部分所構成的一個復雜的系統。
⑧ 功能學派的理論意義
功能學派別名是英國社會人類學學派。1922年,英國人類學家馬利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分別發表實地調查專刊《西太平洋的探險隊》和《安達曼島人》,最早把功能主義思想貫徹在民族學著作上,人們因而將發表兩篇專刊的這一年作為功能學派創立的年代。其後,馬利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又在其論文和著作中進一步發展了功能主義理論。但是,功能學派並非完全由於馬利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同年發表調查專刊而偶然產生,它主要是當時英國的政治形勢和學術傳統的產物。
⑨ 社會學功能主義怎麼理解
現代社會學中的結構功能主義就是在以往的功能主義的思想基礎上形成和版發展起來的。20世紀40年代權,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提出了結構功能主義這一名稱,他為結構功能主義的形成作出了很大努力,並成為這一學派的領袖人物。帕森斯認為,社會系統是行動系統的4個子系統(有機體系統、人格系統、文化系統和社會系統)之一。在社會系統中,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結構形成了社會系統的基本結構。社會角色,作為角色系統的集體,以及由價值觀和規范構成的社會制度,是社會的結構單位。
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社會學理論的一個流派。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可以說是社會學中功能主義的濫觴,借用當時盛行的生物學跟演化論觀點,斯賓塞的社會演化理論強調不同的社會組織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之現象正如不同的人體器官滿足不同的生理機能一般。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干也深受這個19世紀以來頗具影響力的演化論啟發,他所著的社會分工論一書中也指出人類社會組織分化跟功能特殊化之間的關系,組織之間的功能互補成為社會穩定生存的重要條件。近世美國社會學家帕深思(Talcott Parsons)整合這些功能主義的觀點,奠定了曾經盛極一時的結構功能論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