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唐朝程朱理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唐朝程朱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3-21 09:04:57

A. 有誰知道唐朝之後儒學的發展變化,如理念,流派等等

主要是宋明理學 1、三教合一:漢武帝以後,儒學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勢中國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不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2、程朱理學: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又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其中,北宋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朱熹成為最為突出,「理學」也稱「程朱理學」。 「二程」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人倫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強調理之源在於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並指出人性本來與天理一致,但被後天的慾望所蒙蔽,所以強調「存天理,滅人慾」。「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們主張通過學習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 南宋朱熹理學認為,「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及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3、陸王心學: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 明朝中期以後,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王陽明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這一學派也稱為「陸王心學」。 王陽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他認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慾侵我蝕,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去掉人慾,恢復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說知和行都產生於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B. 程朱理學主張去人慾,但為何宋朝經濟文化仍然相當發達

首先, 關於理學. 我們一般以為有宋一朝的士大夫們都是程朱理學的信奉者, 實際並非如此. 朱熹的理學剛誕生於世的時候,只是一種學術理論而已, 且當世還有其他學術派別, 湖湘學派並不是一家獨大的. 況且,從年份來看, 北宋始於宋太祖960年, 亡於欽宗1126年; 隨後南宋始於高宗趙構,亡於1278年; 而朱熹生於1130年, 他的學術大約從他三十幾歲起開始廣為人知, 又過了幾十年理學派正經發揚光大, 已經是南宋末年了...程頤與朱老差不多同一年代. 所以, 其實整個宋朝的經濟文化與程朱沒什麼聯系. 朱熹在明朝被朱元璋強認為祖(哈~),重八同志也正好要用那一套來把臣子百姓都整的聽話, 因此"存天理滅人慾"在明一朝發揚光大, 與八股文一起, 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如此一獨特時代. 多講一句, 其實, 明朝正是中國兩千年皇朝歷史上色*情小說最為盛行產量也最豐富的時代.

宋朝軍事. 最重要的應該是宋太祖的立國思想重文輕武. 其實也不怪他, 想一下老趙正是從五代十國那種血腥黑暗誰有刀誰就是老大的時代里殺出來的, 對唐末的藩鎮之禍不是一般的忌憚, 他自己又是陳橋驛批了黃袍--在他眼裡, 天下為禍最甚的莫過於武人得權..不過, 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而為兒皇帝, 直接導致宋朝立國時直接失去一道藩籬, 時遼國弓馬尚強, 並不是為完顏阿骨打三千女真就能滅國的賴樣, 太祖太宗真宗數朝征遼失利, 是以燕雲一直在游牧民族手中, 宋遼只以白溝為界--這種地勢優勢的喪失在冷兵器時代其實極為致命. 與學術思想, 我並不以為有什麼關系.

明朝軍事. 我認為大體應是衛所軍制的問題. 明朝承平幾十年後, 軍制漸漸腐朽, 衛所兵漸漸失去戰鬥力, 且有明一朝, 也是文官統兵, 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又有閹宦貪官剋扣軍餉...等等, 朝政腐敗, 軍隊又能有何進益? 萬曆年間是皇帝太特殊了..我以為與思想無關.

孔孟, 儒學, 理學, 都沒有問題. 只不過皇帝若想江山千秋萬代,自然要進行思想和學術控制, 如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如東漢光武帝以今文經學廢古文經學, 讖緯大行其道; 明朝程朱理學的盛行, 都是這個原因. 然不要被表面現象所惑, 若細究之, 其實統治者卻是挑利於其統治穩固,禁錮民眾的部分大行其是, 余者且置之不理或拋之禁之, 如朱元璋親自刪節<孟子>, 這是有明確記載的, 民貴君輕那一句就被刪了. 因此學術本身沒有錯, 只不過是被利用了而已. 樓主不要那麼單純哈~

C. 儒家文化到了宋朝是怎麼突然演化出程朱理學的

儒家文化是淵遠流長的。經濟政治影響文化,儒家文化在宋朝發展成為程朱理學與宋朝的經濟政治相關。從政治上來講,宋朝是沿襲了唐朝的政治制度,設立了二府三司和諫官,削弱相權,不斷加強皇權。地方設轉運使和通判等,同時採用文官制度加強人才選拔和培養。從經濟的角度上看,宋朝的經濟十分的繁榮,農業的產量迅速增長,手工業極其發達例如陶瓷製品發展到海外銷售,宋朝的商業十分繁榮,出現夜市和市鎮,交易中甚至出現了交子。

同時程朱理學是對儒學的新發展,對於中國傳統性格的塑造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都有新的影響,儒學對於宋朝的文化和考試制度都有一定的影響,對於社會秩序的規范都有一定成效。綜上所述,儒學在宋朝發展為程朱理學與經濟政治以及思想家的個人努力都是有關聯的。

D. 程朱理學中的格物致知如何理解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

E. 唐朝有件發明一直被禁止,相傳是女性為了涼爽而發明的,是什麼

唐朝有件發明一直被禁止,相傳是女性為了涼爽而發明的,它就是唐朝聞名於世的半袖裝了。

然而,唐朝之後,再也沒有唐朝那麼開放了,特別是程朱理學的盛行,三綱五常成為社會主流,而半袖裝這樣避暑神器太露了,被那些衛道士們所不齒,認為是不守婦道,有傷風化就一直被禁止。因此,即使在夏天,夏日炎炎,酷暑難當,女人們也只能穿厚厚的衣物,捂得嚴嚴實實的。

F. 程朱理學中二程的哲學體系是

北宋除了經濟繁榮之外,最為耀眼的就莫過於思想文化的魅力了,程朱理學作為宋朝時期的思想產物,是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從北宋時起,理學家們繼承唐朝韓愈的思想,重新整理儒家學說的傳統,把儒,釋、道三家加以融合。 程朱理學的創始人為北宋的周敦頤、邵雍及張載,被程顥和程頤兄弟繼續發展,最終由南宋朱熹集大成,從而形成了一種思想派別。細說「程朱理學」:宋代,是一個「以文治國」的朝代,文化發展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程朱理學也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逐漸萌芽和形成的,北宋時理學的奠基人周敦頤,其主要著作是《太極圖說》 和《通書》。他的學生程顥和程頤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學說,他們的哲學最高范疇就是「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已經初步突破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哲學新高度。 到了南宋時期,朱熹發展了「二程」關於「理」的學說,建立起了龐大的理學體系,因為朱熹師承 「二程」的學說,所以後代把他們所建立的這種哲學稱為「程朱理學」。意義:一、程朱理學是在儒家學說上的深化,也是封建社會皇權最好的統治工具,也是中國以及世界儒家哲學的一次飛躍。二、作為古人科舉考試必備科目,對當時、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三、程朱理學在發展哲學新高度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弊端,這在當時的環境下來看,也是正常的,萬事總會有利弊,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在哲學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突破,我們今天學習哲學的時候或多或少也會提及程朱理學,對於歷史,更應該持以積極的態度,看到更多正面的影響。

G. 程朱理學是否制約了國人的想像力

其實不光程朱理學,古代儒學思想體系與古代西方相比,重社會關系和家庭生活,輕自然和物質層面的認知,從孔子開始就這樣了,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H. 為啥那麼亂唐朝會成為後世中華之典範

唐朝從李世民開始,就一直在不斷發生著政變,男女老少都爭先恐後爭奪權力,真的很像那部百看不厭的《權力的游戲》。盡管後來英姿颯爽的李隆基結束了這種宮廷政變的亂局,但卻因為晚年談了一場跨越世俗的戀愛,而又發生了直接改變大唐命運的安史之亂。很多嫉妒者罵大唐很臟,卻不知道在世界上我們為何至今仍然被稱為唐人。這個疆域和後來的朝代比並不算大,統治並不算穩固的朝代,為何被世界推崇為華人的代表呢?

I. 儒家文化到宋朝為什麼突然演化出了程朱理學

儒學自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在我國古代較為穩定的幾個朝代中都基本占據思想的主導地位。儒家學說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也在逐漸演化,一直推崇“仁”“禮”的儒家學說到了漢代取代秦國時期的法家思想和漢初的道家思想成為漢朝的主要思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發展較為緩慢,一直到了唐朝,政治上較為穩定時,對於學說思想的發展才又興盛起來。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在於,他們的學說符合統治者階級的利益。朱熹後來被稱為亞聖,其學說在後世也極受到統治者歡迎,就是因為他主張的“存天理,滅人慾”等思想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利於國家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