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有什麼哲理
1、哲理:當你看到前途一片迷茫的時候,不要輕易放棄,經過幾番波折和阻礙以後,再往前走便可以找到方向,達到成功,實現目標。
2、《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3、注釋
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里待客菜餚非常豐繁。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朴古代風氣仍然保存。
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4、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興二年(1164)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符離戰敗後,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以「交結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從隆興府通判任上罷官歸里。陸游回到家鄉的心情是相當復雜的,苦悶和激憤的感情交織在一起,然而他並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猶壯」(《聞雨》)的愛國情緒,使他在農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並將這種感受傾瀉到自己的詩歌創作里。此詩即在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市)所作。
5、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詩9300多首,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其詩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詞作數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渭南詞》等數十個文集傳世。
⑵ 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哲理是什麼
遇 到困難一種辦法不行時,可以用另一種辦法去解決。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宋代詩人陸游的作品《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詩。比喻在遇到困難一種辦法不行時,可以用另一種辦法去解決。既寫出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另一方面它又富於哲理,表現了人生變化發展的某種規律性。
(2)張浚哲學擴展閱讀:
《游山西村》
原文: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譯文:
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里待客菜餚非常豐繁。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朴古代風氣仍然保存。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賞析:
表現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思維與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蘊涵著無限的希望。詩人描述了山水縈繞的迷路感覺與移步換形又見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不論前路多麼難行,只要堅定信念,勇於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
⑶ 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的詩人是
朱熹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國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漢族人。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後寓居福建。朱熹出生於福建尤溪,14歲喪父,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後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慶元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迴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⑷ 書憤 解釋 賞析 哲理
書憤
宋代: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賞析: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追敘自己早年的宏圖大志和氣壯如山的愛國熱情。既有對世時艱難的慨嘆,又有對自己當年抗金復國的壯心豪氣的袒露。作者青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宏願。孝宗即位後,陸游曾向他陳述了有關定都、備戰和革新政治的建議。
使得朝廷主戰氣氛甚濃。隆興二年春,陸游積極支持愛國將領張浚北伐,符離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勢力日熾,張浚被罷免,陸游也受牽連而免了官職。乾道八年,陸游抵達南鄭,在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任干辦公事兼檢法官。
八個多月的從軍生涯是他一生中身臨前線最寶貴的時光,他身穿戎裝,鬥志昂揚地馳騁在西北國防前線。他考察了南鄭一帶的山川形勢和民情風俗,形成了他的「卻用關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戰略思想,積極向王炎陳「進取之策」,但南宋朝廷無法容忍他策劃北伐的活動。
最後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陸游殷切收復中原的主張成為泡影,他的內心非常失望和苦悶但愛國熱情並沒有消減。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二句,寫作者在鎮江前線時,雪夜遙望瓜洲渡口宋軍高大戰艦;在南鄭前線上,乘秋風,跨鐵馬,賓士在大散關道上。這是陸游親歷的兩次難以忘懷的抵抗金兵戰斗。
「瓜洲渡」在江蘇省揚州市南面的瓜洲鎮,此事指宋孝宗隆興二年,陸游任鎮江通判,勸說支持張浚用兵,准備北伐事。「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是當時宋金的邊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做王炎幕僚,曾籌劃恢復中原大計,領軍隊強渡渭水,策馬直驅大散關前線與金人作戰。
作者採用列景手法,兩句用六個名詞簡潔卻巧妙地寫出了戰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殺敵的心情。宋朝的軍隊曾經在東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關打敗過金兵,一處是在冬天, 一處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戰,一次是馬隊交鋒。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戰生活,流露出抗金復國的豪情壯志。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
「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願。「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
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這一結局,非詩人不盡志所致,非詩人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並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
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全詩除了巧用典故,還巧作對比,一處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
二處是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三處是用三國諸葛亮慷慨北伐同當今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鑒今,褒貶分明。
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這些詩句皆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4)張浚哲學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動盪,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2、藝術特色
詩的開頭寫的是年青時的認識和志向。「哪知世事艱」,即不知道世事的艱難。事實上要恢復中原,就會受到投降派的阻饒、破壞。因此,一個「艱」字就飽含著對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憤,也包含著報國無門的無奈。然而,在那時,詩人渴望恢復中原的豪氣卻像山一樣。
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貼切,可以從山之高聯想到豪氣萬丈,壯志凌雲,也可以從山之凝重、不可動搖,聯想到堅忍不拔,無可動搖之志。這便是詩人年輕時的寫照。接著兩句便是對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雖無一個動詞出現,但在讀者面前就呈現著激烈的戰斗場面。
表現出高昂的戰斗情緒,極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詩人通過今昔之對比,從而突出了對現實狀況的不滿,隱含著一種憤懣的情緒。南朝宋時的名將檀道濟自比為萬里長城,唐朝名將李勣也被唐太宗比為長城,因而詩人要效法他們的精神,以「塞上長城」自比,以為能成為一個抗敵的英雄。
然而,壯志未酬,已生華發,這是以沉痛的筆調,抒發了對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極度憤慨。最後,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嘆息南宋朝廷中就沒有一個可以與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對朝廷不思恢復中原的氣憤。
對於一個志在立功卻懷才不遇,光陰蹉跎而難以作為者來說,能不幽憤哀傷嗎?此詩雖然沒有用一個「憤」字,但是胸中那郁積之「憤」在字里行間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愛國之情將永遠感染著每一位讀者。
⑸ 哲學教科書說,偶然性背後有必然性,岳飛倒霉背後的必然性是什麼呢
岳飛作為兩宋之際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的死及相關問題學術界的分歧至今尚存,有秦檜陷害之說,有宋高宗猜忌之說,有金人構陷之說, 也有岳飛性格缺陷之說。林林總總眾說紛紜,但拍拍覺得吧,岳飛之死與其所處時代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宋代皇權政治的必然結果。
岳王廟
一代抗金名將岳飛最終在“莫須有”的罪名下被處死,這是歷史的偶然更是必然,是宋朝政治制度使然,當然也有岳飛自身性格原因,種種因素疊加一起,最終促使宋高宗下決心除掉岳飛。或許“天日昭昭”也是岳飛對宋高宗的控訴了吧。
⑹ 談哲學 能不能談點兒中國的哲學 或者叫國學
看樓主的意思,捭闔就是中國哲學之祖了?鄙人難以認同。
捭闔二字演化於《河圖》《洛書》,系闡述陰陽生克的概念。
我國哲學的產生,離不開宗教、文化的發展。就我國最早的文化體系來說,時間難以考證,只能肯定說源自盤古開天等神話傳說的傳承。
神話傳說中,有混沌、陰陽的概念,其後據此又有伏羲創八卦,以陰陽學說為主體的我國文學體系,就此形成。
但是,並不能說有了陰陽文化就有了我國哲學。正如同樓主說的捭闔並不是哲學一般。
哲學,是系統的一個科學,不是某個文化的產生,某個宗教的教義可以代表的。我國哲學發展,既然伴隨文化與宗教的發展,那麼,我國哲學的產生,必然是文化與宗教兩者都成型後才產生的。
所以說,老子根據陰陽文化創立「道」的概念,與此同時也開創了「道教」這個宗教。我國可以稱得上哲學的最早論點,就是老子的「道」。
而中國的哲學即老子的「道」開始形成,其後伴隨文化與宗教的發展,到了漢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論,將儒學、道學融合,我國本土哲學至此大成。
後來佛教傳入我國,哲學已經不能算是本土哲學了,但不可否認,佛教思想的融合豐富了我國哲學的體系,使我國哲學進一步完善、發展。
而近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受到我國哲學的深刻影響。
如:運動是事物的本質,其實就源於我國的「道」;辯證法,其實是參考了我國的陰陽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其實是吸收東西方哲學後的大成產物,不能說不是我國哲學的發展。
⑺ 陸游在《游山西村》中有一句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也寫過類似的哲理詩句是啥啊!急求!
陸游《游山西村》賞析(曹濟平)
游山西村
陸 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陸游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一生勤奮創作,詩歌數量驚人。據他自己說:「六十年間萬首詩。」流傳至今的《劍南詩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兩宋詩人中翹居首位。這些獨具風採的詩篇,其主要內容正如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所說:「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貼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這首《游山西村》所描繪的內容屬於後者。
這首別開生面的詩篇,作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一年前,陸游因在隆興二年(1164)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符離戰敗後,同樣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以「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從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罷官歸里。陸游回到家鄉的心情是相當復雜的,苦悶和激憤的感情交織在一起,然而他並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猶壯」(《聞雨》)的愛國情緒,使他在農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並將這種感受傾瀉到自己的詩歌創作里。
這首詩題為《游山西村》,據《劍南詩稿》卷三十二《幽棲》詩之二自注雲:「乾道(二年)丙戌始卜居鏡湖之三山。」這個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小村,距離紹興城南大約九里,地名西村。這里,山明水秀的優美環境,固然誘發詩人的興味,而古代抒寫田園生活的優秀詩篇,更是陶冶著詩人的性靈。以開創田園詩派著稱的陶淵明在《歸田園居》詩中所描寫的真景實事曾給詩人以啟迪。唐代擅長於歌詠山水田園的詩人孟浩然的名作《過故人庄》又給詩人帶來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這些都是陸游詩歌創作所汲取的有益養料。不妨讓我們先讀一下《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的《過故人庄》與陸游的《游山西村》題材都是描寫農村的風光,然而藝術構思各異。前者主要寫「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後者側重寫游村的所見所聞。因此,我們欣賞陸游這首詩,必須緊緊扣住詩題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詩篇的脈絡,體會到詩人別具的藝術匠心。
清方東樹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說陸游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願為頻來之約」。從詩的結構來看,這是符合實際的。詩人運用凝練的筆觸,全篇圍繞著一個「游」字鋪展,不僅寫得層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麗的江南農村風光圖。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tún)」。初看起來覺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那樣,彷彿是一則普通的記事,毫不費力。然而,詩人從這里的起句,寫自己游村突然來到農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農家豐收後的歡樂氣氛,為下面出遊寫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鋪墊。「臘酒」,指臘月(農歷十二月)里自釀的米酒。這是稻穀豐收後出現的喜人景象。臘酒在開春後飲用,外表顯得有點渾濁,但是它有著名酒般的醇美。何況農家主人又是那樣熱情待客,還備有豐盛的佳餚呢!豚,指小豬,這里「足雞豚」是形容農家待客的菜餚極為豐盛。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聯膾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處,不僅在善於描寫難狀之景以及對仗的工巧,而是在於「等閑語言變瑰奇」,出語自然天成,又富於哲理,耐人咀嚼。把這種自然景象攝入詩篇里,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早就描繪過,如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到了宋代詩人手裡,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時代接近於陸游的詩人還有強彥文,他的詩歌有唐人的風致,曾寫過「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的詩句①。但在意境的開拓上,可以這樣說,這些詩句要遠遜於陸游。這聯上句通過一個「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圍山巒重迭、流水縈繞的迷路的感覺,刻畫得形神畢現;下句承上,把移步換形所見之繁花似錦的春日美景,描繪得宛然在目。這樣使感覺的形象與視覺的形象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優美動人而又奇妙的畫面。《唐宋詩醇》評這二句說:「有如彈丸脫手,不獨善寫難狀之景。」這個評價是有見地的。這一聯不僅寫得極其自然,而且用語淺近,含意豐富;彷彿信手拈來,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贏得人們的普遍喜愛,如今已成為廣泛流傳的成語。當人們吟誦這兩句詩時,不單是欣賞這難以言狀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風光,而是從中領悟到它所蘊含的哲理思想的啟示——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於開拓,發奮前進,那麼,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詩由寫景轉入抒情,從村外之景轉寫村內之情。「春社」,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習俗。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謂「立春後五戊日為春社」。即立春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當這一天將來臨時,村子裡不斷的吹簫打鼓聲音,響徹雲霄,洋溢著一片節日的歡快氣氛。鄉民們還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農事的豐收。這個簡朴的古代風俗,在當時江南的農村仍然很流行。詩篇不僅反映了農民們渴望豐年的心願,也表達了詩人喜愛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這是全詩的總結,也是漫遊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實淳美,這些都給詩人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今後怎麼樣呢?詩篇以頻來夜遊之情收結,余韻不盡。如果說孟浩然詩的最後:「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麼,陸游詩的結尾用筆則比較婉轉,詩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後倘有機會乘月明之夜外出閑游的話,我拄著拐杖會隨時前來敲門敘談。這一歸結,點明了游村的詩題,而「夜叩門」與首句「農家」遙相呼應,不僅畫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尋味。
這首抒寫江南農村日常生活的詩篇,題材比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辭藻塗抹,而自然成趣。詩人緊扣住詩題「游」字,但又不具體描寫游村的過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斷見聞,通過每聯一個層次的刻畫來體現。首寫詩人出遊到農家,次寫村外之景物,復寫村中之情事,末寫頻來夜遊。所寫雖各有側重,但以游村貫穿,並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一在完整的畫面上,構成了優美的意境和恬淡、雋永的格調。這可以說是繼承了孟浩然詩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發展了。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陸游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一生勤奮創作,詩歌數量驚人。據他自己說:「六十年間萬首詩。」流傳至今的《劍南詩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兩宋詩人中翹居首位。這些獨具風採的詩篇,其主要內容正如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所說:「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貼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這首《游山西村》所描繪的內容屬於後者。
這首別開生面的詩篇,作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一年前,陸游因在隆興二年(1164)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符離戰敗後,同樣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以「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從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罷官歸里。陸游回到家鄉的心情是相當復雜的,苦悶和激憤的感情交織在一起,然而他並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猶壯」(《聞雨》)的愛國情緒,使他在農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並將這種感受傾瀉到自己的詩歌創作里。
這首詩題為《游山西村》,據《劍南詩稿》卷三十二《幽棲》詩之二自注雲:「乾道(二年)丙戌始卜居鏡湖之三山。」這個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小村,距離紹興城南大約九里,地名西村。這里,山明水秀的優美環境,固然誘發詩人的興味,而古代抒寫田園生活的優秀詩篇,更是陶冶著詩人的性靈。以開創田園詩派著稱的陶淵明在《歸田園居》詩中所描寫的真景實事曾給詩人以啟迪。唐代擅長於歌詠山水田園的詩人孟浩然的名作《過故人庄》又給詩人帶來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這些都是陸游詩歌創作所汲取的有益養料。不妨讓我們先讀一下《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的《過故人庄》與陸游的《游山西村》題材都是描寫農村的風光,然而藝術構思各異。前者主要寫「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後者側重寫游村的所見所聞。因此,我們欣賞陸游這首詩,必須緊緊扣住詩題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詩篇的脈絡,體會到詩人別具的藝術匠心。
清方東樹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說陸游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願為頻來之約」。從詩的結構來看,這是符合實際的。詩人運用凝練的筆觸,全篇圍繞著一個「游」字鋪展,不僅寫得層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麗的江南農村風光圖。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tún)」。初看起來覺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那樣,彷彿是一則普通的記事,毫不費力。然而,詩人從這里的起句,寫自己游村突然來到農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農家豐收後的歡樂氣氛,為下面出遊寫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鋪墊。「臘酒」,指臘月(農歷十二月)里自釀的米酒。這是稻穀豐收後出現的喜人景象。臘酒在開春後飲用,外表顯得有點渾濁,但是它有著名酒般的醇美。何況農家主人又是那樣熱情待客,還備有豐盛的佳餚呢!豚,指小豬,這里「足雞豚」是形容農家待客的菜餚極為豐盛。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聯膾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處,不僅在善於描寫難狀之景以及對仗的工巧,而是在於「等閑語言變瑰奇」,出語自然天成,又富於哲理,耐人咀嚼。把這種自然景象攝入詩篇里,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早就描繪過,如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到了宋代詩人手裡,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時代接近於陸游的詩人還有強彥文,他的詩歌有唐人的風致,曾寫過「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的詩句①。但在意境的開拓上,可以這樣說,這些詩句要遠遜於陸游。這聯上句通過一個「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圍山巒重迭、流水縈繞的迷路的感覺,刻畫得形神畢現;下句承上,把移步換形所見之繁花似錦的春日美景,描繪得宛然在目。這樣使感覺的形象與視覺的形象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優美動人而又奇妙的畫面。《唐宋詩醇》評這二句說:「有如彈丸脫手,不獨善寫難狀之景。」這個評價是有見地的。這一聯不僅寫得極其自然,而且用語淺近,含意豐富;彷彿信手拈來,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贏得人們的普遍喜愛,如今已成為廣泛流傳的成語。當人們吟誦這兩句詩時,不單是欣賞這難以言狀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風光,而是從中領悟到它所蘊含的哲理思想的啟示——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於開拓,發奮前進,那麼,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詩由寫景轉入抒情,從村外之景轉寫村內之情。「春社」,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習俗。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謂「立春後五戊日為春社」。即立春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當這一天將來臨時,村子裡不斷的吹簫打鼓聲音,響徹雲霄,洋溢著一片節日的歡快氣氛。鄉民們還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農事的豐收。這個簡朴的古代風俗,在當時江南的農村仍然很流行。詩篇不僅反映了農民們渴望豐年的心願,也表達了詩人喜愛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這是全詩的總結,也是漫遊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實淳美,這些都給詩人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今後怎麼樣呢?詩篇以頻來夜遊之情收結,余韻不盡。如果說孟浩然詩的最後:「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麼,陸游詩的結尾用筆則比較婉轉,詩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後倘有機會乘月明之夜外出閑游的話,我拄著拐杖會隨時前來敲門敘談。這一歸結,點明了游村的詩題,而「夜叩門」與首句「農家」遙相呼應,不僅畫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尋味。
這首抒寫江南農村日常生活的詩篇,題材比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辭藻塗抹,而自然成趣。詩人緊扣住詩題「游」字,但又不具體描寫游村的過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斷見聞,通過每聯一個層次的刻畫來體現。首寫詩人出遊到農家,次寫村外之景物,復寫村中之情事,末寫頻來夜遊。所寫雖各有側重,但以游村貫穿,並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一在完整的畫面上,構成了優美的意境和恬淡、雋永的格調。這可以說是繼承了孟浩然詩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發展了。
⑻ 春日這首哲理詩詩人將什麼比喻成發揮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
我選擇了一個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觀花賞草來到泗水邊,只見無邊無際的風光景物一時間都換了新顏.無論什麼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風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緻.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游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春回大地,詩人耳目一新.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彷彿是一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爭艷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一個「新」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地方早已淪陷於金國,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來這是一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導的「仁」.這些意思如果用哲學講義式的語言寫出來,難免枯燥乏味.本詩卻把哲理融化在生動的形象中,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