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量子力學對哲學的影響
宏觀物理世界的確定性是由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以概率的形式支持的。似乎有一種不被意識所知的整體的能力將微觀量子連接為一個整體的存在,這隱藏的能力使量子向我們顯現某些幽靈式的同謀和協作。只是在量子的位置和動量的關聯上,向我們顯現一些可把握的規律。在阿斯派克特實驗中,量子的這種同謀超越了光速的限制,也可以說是超越了時空的限制。或許,量子在本質上有不為人知的更整體的存在狀態,而向我們顯現的只是這整體存在浮出水面的一些小島。
所有這一切意味著什麼呢?按照波爾的觀點:詢問一個電子「實際」是什麼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或者至少,當您提出這個問題時,物理學家不可能給予回答。他宣稱:物理學不告訴我們世界是什麼,而是告訴我們關於世界我們能夠談論什麼。這意味著關於世界的本質我們不能在當前的物理學中找到答案。
根據波爾的思想:關於宏觀和微觀、整體和部分之間關系的傳統觀念,被根本地改變了。他宣稱:在你弄懂一個電子正在干什麼之前,你必須指明全部實驗條件。比方說你要測量什麼?你的儀器是怎樣組裝的?所以,微觀世界的量子實在無法擺脫地根宏觀世界的組織纏繞在一起。換句話說,離開了同整體的關系,部分是沒有意義的。
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是量子所固有的,而不僅是我們對於它不完全感知的結果。這一點是與傳統觀念相違背的,我們知道許多不可預言的系統:如氣候變化、股票市場等。但根據傳統的觀點,這些事物的不可預知性是因為我們不具有足夠的信息以計算出它們的行為。
即使在量子理論誕生100年以後的今天,大多數人對我們周圍世界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傳統物理學的層次上,就像量子力學問世以前大多數科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我們周圍的世界是獨立存在的。就是說。它是由物體(如桌子、椅子、行星、原子)組成的。這些物體就在那裡存在著,不管我們觀察它們與否。按照這種哲學,宇宙是這些獨立存在的物體的集合,它們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事物的整體。原則上,只要我們把觀察事物的過程中對事物的擾動縮減到足夠小的程度,那麼在我們對事物的觀察之前和之後,物體實際應該具有同一的或連續的動力學屬性( 如位置、動量和能量)。於是原子和電子只不過是一些「小東西」,它們與「大東西「的差別僅在於尺度的不同,在別的方面,其實在性的地位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這個關於世界的圖像比較符合我們通常對自然常識的理解,所以容易被人接受。愛因斯坦稱它為「客觀實在「,也就是說:外部事物的實在性地位並不依賴於一個有意識的個體的觀察。然而恰恰是這個看似無可厚非的常識觀念,波爾運用量子的哥本哈根解釋的哲學向它提出了挑戰。
波爾認為:在對某個量子物體實行依此測量之前,就把一組完全的屬性委歸於它,那是沒有意義的。比如,我們要選擇測量某個量子物體的位置或是動量,則不可能在測量之前該粒子就具有這些量的特定值。如果我們決定測量位置,其結局是粒子在某處。反之,如果我們測量動量,就可以得到一個運動著的粒子。在第一種情況中,測量完成之後,粒子就不具有可知的動量屬性;在後一種情況中,粒子則無定域。
從量子波的存在狀態即不確定狀態中,可以測得無數的位置和動量的屬性。只是測量的結果都不會超出普朗克常數的限定。因此,我們可以把量子波的狀態理解為無數可確定狀態的疊加。我們知道,用於測量的設備本質上也是由量子組成的量子系統,因此,在我們的測量過程中,被測量的量子波會與測量設備的量子系統進行耦合,然後縮編成具體實在的狀態。一個量子波會縮編到何種具體實在的狀態,則取決於測量它的測量系統。
因此,只有在做了一次特定的測量或觀察之後,我們才能有意義地談論單個量子的物理屬性。但從量子的層面,我們很難給測量系統劃清一個明確的界限。因為宏觀上的每一個測量設備,在量子的層面上都與其周圍的物體不可分割地糾纏在一起。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把被測量的量子物體與測量它的設備看成是一個量子系統。如此一來,觀察在量子物理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就會顯現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我們的觀察才導致量子的波態驟然塌縮和改變。這聽起來就像是「精神支配物質「的思想。似乎是當實驗人員觀察到測量的結果時,改變了的心理狀態以某種方式反饋給實驗設備,從而反饋給量子系統,使其改變它的態。簡言之,物理態作用改變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又反作用於物理態。
如果我們只是測量一組簡單的動力學屬性,就可以把一個單一的設備當作測量系統;但如果要准確解釋某個量子的行為在天氣變化中的具體作用,就必須先建立關於天氣的宏觀的解釋。因此,雖然通過局部的行為可以預測宏觀的變化,但局部必須通過整體來獲得解釋和意義。而整體的意義則只能以生命個體的感性為基礎,由生命個體的意識來建立和把握。更進一步地推論,我們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我們不可能通過微觀粒子來理解世界的存在。對於宏觀世界,我們只能通過向內探索感受和意識的本質,才能獲得根本上的理解。
整體和宏觀的意義是我們意識分別和認知的結果。如果離開意識的分別,世界上也就沒有同異、部分和整體的差別。因此,所謂宏觀世界就是我們意識的分別和感受所形成的世界,部分依據宏觀世界才能獲得解釋的意思就是說:象電子、光子這樣的微觀量子只能在我們的意識中得到解釋,量子世界所隱含的整體性規律與我們的精神認知相對應。換句話說:不存在一個與我們的精神世界並行的客觀獨立的物質世界,我們所描述的物質世界是依賴於我們的精神世界而存在的,量子之間顯現的超距同謀是個體生命意識活動的綜合反映。世界的實在性紮根與個體生命的感受和理解中。
我們在這里並不想對量子力學的哲學解釋做過多的糾纏,畢竟科學界在量子力學的解釋上還存在著很多分歧。但鑒於量子力學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我們完全有理由把它當作一種客觀的現象。在對這些現象的觀察中和思索中,我們會得到一些新的啟示:比如物質世界的不確定性和非實在性;世界的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以及意識的能動性。這些啟示在我們從新建立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對真理的認識和信仰的過程中,會起到重大的作用。
B. 什麼是哲學上的物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是指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感覺上感知的人的實踐活動.這種客觀實在獨立於我們的精神而存在,為我們的精神所反映.現代唯物論的物質范疇,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物質的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與運動不可分割地聯系著...
C. 量子力學的哲學觀是什麼
簡述如下:
顛覆了自牛頓以來的因果律,取而代之的是概率論。牛頓的運動學方程,是典型的線性微分方程,解這樣的方程,只要明確力或運動,再加上初始條件,就可以預測任意時刻物體的運動情況。也就是說只要你告訴我某時刻某個物體在哪個位置,朝哪兒運動,受什麼樣的力;那麼之後任意時刻物體在哪個位置,朝哪兒運動,都可以從牛頓方程中解出。所以說,牛頓的方程中暗含著因果律。
量子力學的誕生打破了這個因果律,最簡單的就是量子力學用來描述粒子的函數——波函數,它本身沒有什麼意義嗎,不過它的模的平方卻代表著粒子在某處出現的概率。也就是說,即使粒子某時刻在某個地方,過一段時間,我們便無法預測粒子在哪個地方,我們只能預測空間中每一個地方粒子出現的概率。所以,確定的初始條件,並不能產生出確定的結果,至少我們已經無法確定粒子究竟會在哪出現。而這種情況是牛頓力學絕對不允許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D. 從原子結構到誇克模型再到x1835粒子的發現,說明了什麼哲學道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世界是物質的,客觀的,只有充分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地探索世界。
E. 量子力學和哲學有什麼關系
哲學源於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量子力學是對物質世界最先進的認識理論之一,是現代物理學支柱之一,可以說正確哲學必須包涵量子力學的最本質的東西。
F. 在哲學上基本粒子和場有什麼關系
哲學是一切科學的科學.粒子和場體現出的哲學觀點是:
事物是相互聯系著的.懂得只有掌握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才能把事情做得好些.
事物內部,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叫做聯系.事物之間的聯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於相互聯系之中,不存在孤立的,不與周圍事物相聯系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G. 從原子結構到誇克模型再到x1835粒子的發現說明了什麼哲學道理600字以...
這種以科學的新發現去印證哲學觀點的現象,和以科學的新發現去印證宗教的現象,都屬於無聊的游戲。你可以從這點展開寫600字。
H. 粒子哲學
你說我是我們意識不到的忌妒心態使粒子與粒子或與粒子群體能量不能產生共振狀態,從而恆古以來粒子群體共同產生的負能量被粒子群體默認為自我。歸根結底是粒子群體內心正面因素的缺乏即善之本性不足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