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晏殊和晏幾道藝術風格有什麼差異
晏幾道一生清狂磊落,縱弛不羈,曾為許田鎮監、開封府推官等小吏。他與蘇軾、黃庭堅先後同時,文章翰墨,自立規模。以《鷓鴣天》詞見稱於神宗,詞雲:「碧藕花開水殿涼,萬年枝上轉紅陽。昂平歌管隨天仗,祥瑞封章滿御林。金掌露,玉爐香,歲華方黃聖恩長。皇州又奏圜扉靜,十樣宮眉捧壽觴( 紫薇郎君按:《宋史仁宗本紀》並無記載獄空事,據《宋會要輯稿》實為神宗朝事,此年小山四十五歲)。詞雖是應命之作,內容無甚可取,但作者的藝術才華於此可見。
小山身出高門,不慕勢利,黃庭堅稱他是「人傑」,也說他痴亦絕人:「仕官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痴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作一新進士語,此又一痴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飢,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負之而不恨,已信人,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於此,足見小山之為人。小山孤高自負,傲視權貴,即使是蘇軾這種人,也不在眼下。據《硯北雜志》雲:「元佑中,叔原以長短句行,蘇子瞻因魯直(即黃庭堅)欲見之,則謝曰:『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舊客,亦未暇見也。』」(按:當時蘇軾在京,正受帝、後賞識,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其高傲竟至此等程度。他好藏書,能詩,尤以詞著稱。據《墨庄漫錄》雲「叔原聚書甚多,每有遷徙,其妻厭之,謂叔原有類乞兒搬惋。叔原戲作詩雲:『生計惟茲惋,搬擎豈憚勞。造雖從假合,成不自埏陶。阮杓非同調,頹瓢庶共操。朝盛負余米,暮貯籍殘糟。倖免播同乞,終甘澤畔逃。挑宜筇作杖,捧稱葛為袍。倘受桑間餉,何堪井上螬。綽然徙自許,噱爾未應饕。世久稱原憲,人方逐子敖。願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此詩雖是戲作,而憤世疾俗之情,高潔固究之趣,斐然可見。他存詩只數首,為「春風自是人間客,張主(亦作主張。)此依《江西詩征》。)繁華得幾時?」(《與鄭介夫》)「窮通不屬兒曹意,自有真人愛子虛。」(《題司馬長卿畫像》)都是寓意頗深之作。
他的詞風農摯深婉,工於言情,與乃父齊名,世稱「二晏」。但當時及後世作者都對他評價很高,認為造詣在殊之上。「北宋晏小山工於言情,出元獻(晏殊)、文忠(歐陽修)之右……措辭婉妙,一時獨步。」(《白雨齋詞話》)他的《小山詞》存詞二百多首,多為小令,其藝術造就也表現在這些小令方面。
小山詞多懷往事,抒寫哀愁,筆調整飽含感傷,傷情深沉真摯,情景融合,造語工麗,秀氣勝韻,吐屬天成,「能動搖人心」。雖反映生活面窄,而藝術境界較高。詞風接近李煜。他的《臨江仙》、《鷓鴣天》、《阮郎歸》等,都是歷來傳誦的名篇,其中新辭麗句,深為論者所嘆賞。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臨江仙》),《復堂詞話》贊它是「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鷓鴣天》),《苕溪漁隱叢話》評它為「詞情婉麗」;至於「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鷓鴣天》),連認為「作文害道」的理學家程頤聽了,都得笑著說:這樣的詞,只有「鬼」才寫得出!(《邵氏聞見後錄》)
小山詞從《珠玉》出,而成就不同,體貌各異。在描寫上,比大晏深細,而無大晏的含蓄;在修辭上,有大晏的婉麗,而無大晏的清潤;在感情上,比大晏濃摯;在思想上,則不及大晏的深廣。
② 著名的故事有哪些
1、伽利略讀書故事
伽利略好奇善問 伽利略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 「 行星為什麼不沿著直線前進? 」 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准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杠桿、浮體比重等……
2、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3、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③ 宋代四大書院是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嶽麓書院
嶽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間,隱存著一座雅緻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門前懸掛有一副楹聯,上曰「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就是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的嶽麓書院。
這塊令湖南人驕傲了幾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會覺得太過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會默然承認,這座靜靜的庭院實在是有這樣的資本。單就清季以來,書院便培養出17000餘名學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程潛等,那一個不是一等一的傑出人物?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
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養一白鹿自娛。此鹿通人性,常跟隨左右,且能跋涉數十里到星子縣城將主人要買的書、紙、筆、墨等如數購回,故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後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讀書台舊址創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辦起學校,稱「廬山國學」,也就是白鹿洞書院的前身。
白鹿洞書院最盛時,有360餘間建築,屢經興廢,今尚存禮聖殿、御書閣、朱子祠等。書院內,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樓閣,古樸典雅;佳花名木,姿態各異;碑額詩聯,比比皆是。這充分體現了古書院攻讀經史、求索問道、賦詩作聯、舞文弄墨的特色。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高等學府,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在此講學。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聖地。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除今天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將該書院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後該書院在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擴展。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顯盛一時,
④ 朱熹是哪個朝代的人晏殊是哪個朝代的人
朱熹是南宋政治家、理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是理學集大成者,生於宋高宗建炎三年(即1130年),死於宋寧宗慶元六年。晏殊北宋宰相、詞人,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即公元991年),死於宋仁宗至和二年(即公元1055年)
⑤ 李清照,辛棄疾,范仲淹,晏殊,柳永,晏己道,賀鑄,岳飛的身平和詞各一首
1.李清照
李清照她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和哥們李奕柯是當時的禮部員外郎,母親王氏也是當時能詩能文的才女(《宋史·李格非傳》中提到)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變後,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藏書。後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她的《聲聲慢》就創作在此時,所以詩中,從開頭的幾對復詞,可以看出她的悲傷.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具一家」。注重詞體協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並批評了從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最有才華的女人,生於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因此可說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開的,從開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淪陷的國愁。這紛繁的愁緒令她一步步地邁上了文學的聖殿。真可謂萬古愁心!
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不僅文學方面,在史學方面她的《金石錄》同樣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詞人和愛國者。 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歷史上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餘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盪,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闢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餘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朴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朴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於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苟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3.范仲淹
1、自幼孤貧 勤學苦讀
2、為民治堰 熱心執教
3、幾起幾落 百折不撓
4、西陲守土 邊帥軍功
5、慶歷新政 改革圖強
6、為國為民 先憂後樂
蘇幕遮(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4.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 撫州 臨川縣文港鄉(今南昌 進賢)人,北宋前期著名詞人。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遷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尚書戶部員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學士、左庶子,仁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進禮部侍郎,拜樞密使、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慶歷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後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他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有《珠玉詞》一百三十餘首,風格含蓄宛麗。其代表作為《浣溪沙》、《蝶戀花》、《踏莎行》、《破陣子》、《鵲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亦工詩善文,原有詩文二百四十卷,現存不多,大都以典雅華麗見長。
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晏詞造語工七巧濃麗,音韻和諧,風流蘊藉,溫潤秀潔.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一一。有胡亦堂輯《晏元獻遺文》一卷。
他一生富貴優游,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在北宋文壇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詩、文、詞兼擅。
清平樂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⑥ 晏殊、楊萬里、李清照、朱熹如何選出不同的一項
晏殊是北宋人詞人、楊萬里是南宋人詞人、李清照是女詞人、朱熹是南宋人且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是北宋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是其時為撫州籍第一個宰相,當時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撫張知白聞知,極力舉薦進京。次年,14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從容應試,援筆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第三天復試「賦」時,看題後奏道:此賦題自己以前曾做過,請求另改他題。其誠實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贊賞,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他學習勤奮,交遊持重,深得直使館陳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
楊萬里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洴塘村)。南宋大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等。反對以鐵錢行於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辭官歸家,閑居鄉里。在中國文學史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並稱「南宋四家」、「中興四大詩人」。 淳煕六年(1179)至十一年任職廣東,發現惠、潮等州外皆無軍營,將士皆居城中,遂奏請同意,在所有諸路鄉間外砦蓋造廨舍營房,不準士兵遷駐城內。在惠州先後寫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如《白鶴峰》、《游東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橋》、《游豐湖》等,其中《游豐湖》是惠州西湖歷代名詩之一:「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及羅浮,東坡原是西湖長,不到羅浮便得休」。其人其詩在惠州影響很大,被祀於西湖畔的景賢祠。
李清照(生於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亡),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李清照(5張)(5張)濟南)人。她生於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二月五日(3月13日),卒於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四月十日(5月12日)。早期生活優裕,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共同從事學術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滿。金兵入據中原,流落南方,趙明誠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經歷了表面繁華、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動亂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書法名家丁嘉耕小楷書寫李清照詞三首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她的詞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多描寫愛情生活、自然景物,韻調優美。如《一剪梅》等。後期多慨嘆身世,懷鄉憶舊,情調悲傷。如《聲聲慢》。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樣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須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她在文學領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詩歌、散文和詞學理論都能高標一幟、卓爾不凡。而她畢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則是詞的創作。她的詞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易安體"。她不追求砌麗的藻飾,而是提煉富有表現力的"尋常語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來表現對周圍事物的敏銳感觸,刻畫細膩、微妙的心理活動,表達豐富多樣的感情體驗,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她的詞作中,真摯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她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發展到了頂峰,以致贏得了婉約派詞人"宗主"的地位。同時,她詞作中的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又使她在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從而對辛棄疾、陸游以及後世詞人有較大影響。她傑出的藝術成就贏得了後世文人的高度贊揚。後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
朱熹出生於南宋時期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後隨母遷居建陽崇安縣。晚年曾在撫州定居,游歷甚廣。南宋詩人、哲學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 朱熹為紹興十八年(1148年)進士,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後,請求為辭官,潛心理學研究,四處講學,宣揚他的「太極」即「天理」和「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體系,成為程(指程顥、程頤)朱學派的創始人。 淳熙二年(1175年),與陸九淵為首的另一學派在信州(今上饒)鵝湖寺相聚,就兩學派之間的哲學分歧展開辯論。 淳熙五年(1178年),經宰相史浩推薦,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縣)知軍。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鹽常平提舉,來到撫州常平司官邸。在任期間,他募集錢糧賑濟災民,百姓得以安生。擬調直秘閣,他以捐賑者未得獎賞不就職。宰相王淮以浙東大荒,改薦朱熹為浙東常平提舉。待捐賑者得到獎勵,他才赴紹興就職。後官至秘閣修撰、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7)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 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淳熙九年,馮去疾提舉江南西路,特建南湖書院(今富奇汽車廠址),以紀念朱熹。
⑦ 晏殊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何重要的地位
宋代文學藝術在表現形式上的特點:宋朝文學主要涵蓋了宋代的詞、詩、散文、話本小說、戲曲劇本等等,其中詞的創作成就最高,詩、散文次之,話本小說又次之。宋朝的文學作品在北宋初期稟承了晚唐風格,用詞浮艷,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隨著王禹偁關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學,文學作家開始注重儒家說教功能,但成就不高。直到歐陽修帶起的第二次古文運動,文人才以平實的語言來創作,加上內容多反映生活時弊,雅俗共賞,文學創作進入了高峰期。宋代文學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特殊地位,它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的階段,即處在中國文學從"雅"到"俗"的轉變時期。宋代思想界提倡「道學」或「理學』,講究「推理以存義「(程頤《答揚時論西銘書》).這種學術空氣彌漫開來,就使宋代詩文創作帶有較濃厚的說教色彩,文意刻露.『』唐詩主情,故多蘊籍。宋詩主氣,故多徑露」(王士禎《師友詩傳續錄》)。宋代詩文的這一特殊風貌,與多為言情的唐代詩文比較,恰成鮮明的對照.北宋初年,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採取了一系列的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農民因此獲得了喘息機會,廣大農村從勞乏困疲中解脫出來,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稻穗登場谷滿車,家家雞犬更桑麻」的富裕景象,農村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隨著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和商業也呈現為與之相應的興盛局而。冶礦、紡織、瓷器;印刷業也都迅速發達起來.並逐漸地出現了一些新的繁華都市。這一切都為宋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尤其是活字印刷的出現,使大量書籍得以迅速刊行於世,促進了文化知識的傳播和交流,擴展了文人學者的視野.提高了他們著書立說的興趣,以致私家著述紛紛問世,其規模和數量遠遠超過了前代。開封、杭州、成都、揚州等大城市的日益繁盛,則為詞的創作擴充了題材,豐富了內容。並由於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促成了民間說唱伎藝的高度發展,使話本小說等通俗文學迅速興盛起來.
⑧ 理學興起的原因
宋詞興盛的原因
清代潘德輿說:「詞之有北宋, 猶詩之有盛唐.」宋是詞的興盛時期, 上自帝王卿相, 下至倡優歌妓, 莫不競作新聲.據唐圭璋《全宋詞》輯入兩宋詞人一千二百餘家, 詞二萬一千六百餘首.可見, 宋代詞人之多, 詞作之富, 任何時代都不能與之比擬.宋詞興盛, 大致有以下諸方面的原因:
(1) 經濟的繁榮
北宋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治統治, 加強了集權制度, 抑制了地方勢力的興起, 使國內局勢較安定; 宋室還採用一系列措施, 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興起, 城市經濟頗為繁榮.北宋前期, 中原地區百餘年間沒有受到兵禍, 與社會經濟繁榮相適應的藝術文化也迅速地發展起來, 其中特別是形式簡短, 以歌唱為特色的詞, 如同盛唐之詩, 得到了非常突出的發展.
(2) 教坊與歌樓的設立
為了適應當時統治者的娛賓遣興,歌舞昇平的需要, 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坊」, 大城市中都有歌樓妓館, 貴族豪紳家中也多有歌妓舞女, 這都促使歌詞更加普遍地發展.
(3) 文學本身的發展
詩歌發展到唐末, 無論長篇短制,古體律絕, 都達到成熟的階段, 作家再難有新的突破, 另一種文體代之而興, 而詞正是代詩而起的新形式.詞在晚唐五代專門摹寫閨情, 而在宋代, 詞則成為士大夫享樂的一部分.由於晚唐五代的詞境界狹窄, 這便給宋代作家留下充分馳騁才情的廣闊天地.他們運用自然而通俗的腔調, 表達著真摯而坦率的感情, 因此詞的題材越加廣闊, 詞的體制也逐漸完備, 藝術風格上也呈現多樣化, 可謂進入詞的黃金時代.
宋詞的發展概況
北宋前期
北宋前期詞壇的上層文人, 一般來說都是承襲南唐二主和馮延巳等人的詞風, 並無多少新的發展.這一時期的詞作家有晏殊,歐陽修,張先,晏幾道,柳永,蘇軾等, 而以柳永,蘇軾成就較突出.
晏殊詞內容主要抒發歌樂宴飲以及惋惜時光流失的衰遲落寞之感, 其詞作閑雅而有情思, 詞風典雅清麗, 語言工巧, 音調和諧, 較有藝術特色.其《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破陣子 燕子來時新社》等, 都是為人傳誦的名篇.
歐陽修詞題材狹窄, 多寫女子體態風姿,男女戀情,離愁別緒,交遊飲宴等, 喜以俗語入詞, 清新自然, 情意真摯纏綿, 其《踏莎行》最能代表這種風格.
張先詞內容多寫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 對都會生活也有反映.他喜作慢詞, 對詞的形式發展有過一定的作用.
柳永詞的出現, 使北宋的詞風為之一變, 他在創作中繼承並發展了民間詞和文人詞的優良傳統, 以其樸素自然的詞風, 給婉約派詞帶來了新的面貌, 還發展了慢詞的體制, 對後來詞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蘇軾對詞作進行了革新, 以詩為詞, 使詞詩化,散文化,議論化, 擴大了詞的題材, 提高了詞的意境.其詞意境豪放雄壯, 使北宋詞在形式,內容和風格上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 為宋詞開辟了一條健康而廣闊的道路.
北宋後期
北宋後期詞壇, 在意境,聲律方面有所開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是婉約派詞人秦觀,格律詞派的始創者周邦彥, 其次是詞風與秦觀相近的賀鑄.
秦觀詞內容多寫柔情,男女戀情,離愁別緒, 亦有感傷身世之作, 如《踏莎行 郴州旅社》,《滿庭芳 山抹微雲》等, 皆感情真摯, 風格纖弱, 語言工巧, 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周邦彥精通音律, 能自度曲, 所作詞格律法度極為精審, 為後世詞人的軌范, 影響巨大.
賀鑄詞內容與詞藻並重, 兼具婉約與豪放的風格, 為北宋後期重要作家.其作品多寫男女情愛,離情別緒, 少數寫人世滄桑與個人閑愁的作品較為出色, 如《青玉案》.
南宋前期
北宋末年, 北方女真貴族建立的金國, 佔領了宋朝統治的北方廣大地區.宋高宗趙構在臨安建立了偏安的小朝廷, 是為南宋.為了維持偏安局面, 他向金國稱藩稱臣.當時有正義感,有民族氣節的人民和士大夫都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精神, 這種偉大精神反映到文學作品中來, 就匯成文學思潮中的愛國主義.
南宋前期的詞作家不少, 較著名的有李清照,張元干,岳飛,陸游,張孝祥,辛棄疾,陳亮,劉過等.李清照是南宋初年的傑出詞人, 其詞婉約清新, 在她顛沛流離的晚年作品中, 有意興闌珊的消極情緒和感傷調子, 也有強烈的愛國思想.
辛棄疾是一個愛國志士, 他既有文才, 又有武略, 其詞慷慨豪放, 唱出了處在民族危難中的一個英雄豪傑奮發激越的惻懷, 表達了當時人民反抗女真入侵者的願望.辛詞抒情,寫景,記事,說理, 無往不宜, 可說是當時最傑出的代表作家.
張元干詞長於抒發悲憤之感, 為南宋愛國詞人開辟了廣闊的創作道路.他的《賀新郎 夢繞神州路》,《石州慢 雨急雲飛》等都是為人傳誦的佳作.其詞豪宕悲壯, 直抒胸懷.
岳飛是南宋抗金名將, 被奸相秦檜所陷害, 死於獄中.其詞《滿江紅 怒發沖冠》是一首千古不朽的英雄詩篇, 充滿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岳飛詞風格粗獷, 音調激越, 感情真摯, 其他如《小重山 昨夜寒蛩》,《滿江紅 遙望中原》等, 也流傳後世.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 亦長於詞.其詞內容多抒發強烈的愛國思想,殺敵報國的雄心, 及對腐朽朝廷的不滿, 如《訴衷情》,《卜運算元 詠梅》等.
南宋後期
南宋後期, 統治集團因宋金南北對峙局面的相對穩定而更加習於苟安和享樂.當時文壇上逃避現實,雕章琢句的作品日益增多,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興起了以姜夔,史達祖,吳文英為代表的格律詞派.
姜夔以清剛冷雋的詞筆開創了體制高雅的格律詞派, 是南宋婉約詞派的重要作家, 他的詞對後世, 尤其是明清詞壇, 影響極大.
史達祖詞內容貧乏, 多寫閑情逸致, 雕詞琢句, 追求形式上的艷麗工巧, 缺少意境和氣骨.他善於詠物, 以描寫細膩見長, 如《雙雙燕 詠燕》.
吳文英的詞音律和協, 字句研煉, 但過於重視形式, 喜用典故, 令詞意
晦澀難明.其詞內容貧乏, 多寫統治者的豪華生活, 或抒發頹廢感傷的情緒.其少數作品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意境也較高, 如《八聲甘州 靈岩陪庾幕諸公游》.
宋詞在體制上的演變
詞根據樂調上的變化, 發展出長短不同的篇章, 一般分為「小令」,「中
調」,「長調」三類: 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 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 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
宋初小令獨盛
小令又稱「令曲」, 唐五代文人詞多為小令, 少則十六字, 如《十六字
令》, 多可至二百一十五字, 如《勝利令》.北宋前期歐陽修,晏殊等人所寫的都是一些小令.中調長於小令, 一般又有「引」和「近」的稱呼.「引」是引歌的意思, 原是指唐代大麴的先頭部分,「引歌」做為詞調填詞, 比小令長.「近」又稱為「近拍」, 也是長於令曲的詞調.中調詞一般在詞牌上就加有「引」,「近」,「近拍」的字樣, 如《清波引》,《翠華引》,《荔枝香近》,《隔浦蓮近拍》等.
長調又稱「慢詞」, 是詞調中的長曲子.從詞在文壇上的演化和發展上看, 最早出現的是大量的令詞, 稍後才出現了大量的中調和慢詞.唐五代詞作中, 也有個別的長調作品.雖然唐代民間已有長調出現, 但文人很少仿作.由中唐至宋初, 文人詞仍以小令為主, 及至張先,柳永出, 才打破小令獨盛的局面.
柳永大量創制長調
北宋前期詞人張先, 喜作慢詞, 對詞的形式起過一定的作用, 而柳永則是文人中第一個大量創制長調詞的詞人.此後, 蘇軾,秦觀,黃庭堅等詞人也創作大量的慢詞.在他們的努力下, 北宋詞就由小令發展到慢詞的成熟階段.由於慢詞的出現, 豐富了詞的表現力, 能夠把復雜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盡致, 所以它不僅影響了婉約詞風, 也影響到豪放詞的風格.
周邦彥審定詞的格律
詞的體制發展到北宋後期, 便進入了集成的階段, 代表詞人是周邦彥.在柳永的努力創作下, 長調篇目甚多, 但當時的長調, 在字句和音律上, 仍未達到嚴整的地步, 審詣協律的工作, 最後留待周邦彥去完成.周「好音樂, 能自度曲」, 並且「盡力於辭章」, 故其造詣之高, 無與倫比.他曾任職大晟府, 整理並創制詞調, 尤其是他創制了《花犯》,《倒犯》,《絛悶》等諸調, 對宋詞體制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南宋後期, 以姜夔,史達祖,吳文英為代表的詞人務求辭句雅正工整麗和音律諧協精密, 使詞的體制更加完美.
宋詞在風格上的演變
宋初詞風綺麗婉約
北宋初期, 詞壇沿襲晚唐五代綺麗婉約的詞風發展, 以晏殊,歐陽修,晏幾道等為代表詞人.他們的詞作內容多寫男歡女愛, 或上流社會閑逸生活和離情別緒.作品內容空虛, 辭藻華麗, 是《花間集》風格的延續, 形式上多是字數較少的小令.
隨著詩文革運動的興起, 范仲淹,王安石等為宋詞開辟了新境界.他們寫詞是為了即景抒懷, 打破了花間派詞人托女性寫艷情的的局面.
柳永開拓詞的內容
詞至柳永為一小變.他在都市的歌樓酒館中致力於「變舊聲作新聲」, 反映都市繁榮, 以其不同的美學思想和藝術趣味, 製作了大量的慢詞, 開拓了詞的內容, 形成深婉含蓄, 感情真摰, 平易流暢的藝術風格.這樣柳永便成為北宋婉約詞派的早期代表.
蘇軾建立豪放派詞風
蘇軾別開生面地建立了與婉約派相對立的豪放派詞風.在詞的語言上, 他以詩為詞, 使詞脫離音樂的束縛; 在詞的風格和內容上, 他擴大了詞的領域, 滌除了當時詞壇上那種「綺羅香潭之態」, 使詞和詩一樣可以反映社會生活, 為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開了先路, 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秦觀博取婉約眾家之長
北宋後期詞壇, 在意境,聲律各方面有所開拓.其中秦觀沿著婉約詞派的道路, 博取婉約眾家之展, 在藝術技巧上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他的作品平易含蓄, 文筆淡雅輕柔, 雖然與柳永詞同屬婉約派, 但不像柳永那樣盡情傾吐.,
周邦彥講究詞的格律
格律派詞的創始者周邦彥則善於巧妙而自然地融化古人詩句入詞, 尤其注重詞的雕琢,章法的嚴整和聲律的諧美, 於是形成了含蓄蘊藉,工整典雅的藝術風格.
李清照詞婉約中帶豪放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是公認的婉約派正宗詞人.她能在書寫語言和口語基礎上, 鍛鍊出優美,生動的文學語言, 塑造出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形象.她是繼秦觀之後的另一個婉約派的大家, 卻形成了婉約中帶有豪放的藝術風格, 也是秦觀所不能比擬的。。。。
===================
請參考上文。
⑨ 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什麼
中國自宋朝以來就有「四大書院」的說法,但是究竟哪四所書院可以稱得上「四大」,則各有各的見解。
普遍認可為應天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或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
1、宋末馬端臨《文獻通考》中《學校考》宋朝四大書院說:
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石鼓書院,徂徠書院。
此說法沒有爭議。范成大《驂鸞錄》和清代全祖望均贊同,朱熹《石鼓書院記》:「若此山,若嶽麓、若白鹿洞之類是也」。天下四大書院的來源最早是宋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卷四十七,並指出嵩陽後來無聞,之後的歷史學家皆以《文獻通考》為據。也有學者認為最早講到北宋四書院的應是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1126—1193)。他在乾道九年(1173)游覽湘桂名山大川。先游嶽麓山,再游衡山。在他後來寫成的《驂鸞錄·衡山記》中說道:「始諸郡未命教時,天下有書院四:徂徠、金山、石鼓、嶽麓」。
2、北宋六大書院說:
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
(中華民國時期盛朗西、陳登原《中國書院制度》)
3、北宋八大書院說:
應天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龍門書院,徂徠書院
(南宋詩人范成大推舉,民國陳登原《國史舊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