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哲學是什麼論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學是什麼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0 17:22:01

① 淺談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哲學的論文

一句話告訴你什麼是哲學。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人掌握的。

② 什麼是哲學論文或隨筆

哲學論就是以哲學的角度去闡述
隨筆就是即興而寫 沒有考慮的很深遠 即當時的所思所想而寫

③ 哲學有什麼用論文

這玩意兒除了吹牛屁用沒有 拿來辦事更是百無一用

④ 寫一篇什麼是哲學的議論文,1500字

當我還未曾接觸哲學時,常常認為哲學是神秘的、抽象的,是一門虛無飄渺的學問。究竟它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系?我疑問道。當我們在不斷深入地學習哲學時,才發現生活處處有哲學。
有人說,哲學是一種知識,哲學所提供的知識是關於如何獲得知識的知識,關於如何探索未知世界的知識,是推動人們對已有知識進行深入反思的知識。這是因為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的實踐活動,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哲學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概括和總結。哲學就是智慧之學,追求智慧的學問。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是現世的哲學,是文化的活的靈魂。作為中學生,只有不斷地思考和感悟,才能真正掌握哲學的知識,深刻理解什麼是哲學,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當然,哲學並不只是對我們個人有著重要的影響,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是社會變革的先導。追溯哲學的歷史時態發展線索,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任何哲學都是一個時代歷史任務和客觀要求的反映,時代最美好、最珍貴的精神,都匯集在哲學的思想里。在21世紀的這個信息時代里,我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因為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我們現時代的精華,它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它牢牢地握住了時代的脈搏,它推動了時代的步伐,指導著社會的變革。
哲學讓我們認識規律,尊重規律,利用規律。當我們呱呱落地起,無時無刻不在和世界打交道。和世界打交道首先要了解這個世界,認識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正確認識規律,明確探討客觀世界,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在2006年7月1日,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開通。即使面對高寒缺氧,高山凍土等困難,國家仍不遺餘力地完成對青藏鐵路環保投入工作。國家深刻地認識到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針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事實,國家對青藏鐵路環保投入多達15億元,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哲學道理。而規律是客觀的,要求我們要遵循規律,不違背規律。國家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護環境是遵循自然規律的表現,做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唯物辨證法的哲學讓我們了解了,新時代要求我們具備一種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一種創新行為總是與個人的知識、能力、思想、感情、人格等因素相聯系,總要受到政治、經濟、自然、社會等種種因素的制約。我們要更多地掌握知識,因為它是攀登高峰的階梯,但對知識的深入了解需要科學的懷疑精神。試想,如果人類沒有懷疑精神,那麼社會進步從何談起?沒有哥白尼對地心說的否定,後世科學發展將何以為繼?試想,革命先輩如果只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條主義,那中國革命豈不是要斷送在王明等左傾教條主義者手中?今天正是所謂知識爆炸時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海洋,光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達到光明的彼岸的。所以說,明天的創造型人才,正是從今天的學生中培養出來。
對學習哲學的感悟當然不僅僅是上面的幾點,通過往後的學習,我相信,我們對這個世界會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希望大家能夠在以後的學習中認真體會哲學知識,用哲學的思維來感悟生活,指導實踐。

⑤ 哲學是什麼 論文

物質世界只有兩部分:人和人生存的環境。對環境的觀察和研究,是自然科學的任務,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等。對人自身的觀察和研究是社會學的任務,包括歷史、政治、經濟、法律、醫學、倫理等等。自然學和社會學已經將物質世界的兩部分都包括了,哲學還研究什麼?只能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包括人的思想,還有其它,但哲學將人的思想作為研究重點。
人的思想不管如何高深,表達出來其實就是一種認識。自然學和社會學也是認識,但是這兩種認識有著很大的不同,前一種認識是站在一定的高度看世界,後一種認識是與認識的對象站在同一高度,或者是與認識的對象直接接觸。所謂哲學思想,就是智者站在一定的高度看世界,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因為智者所站的高度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哲學思想,因此哲學只有問題和爭論,而無結論。
設想一個人站在最高處看世界,這里的高不是空間上的而是指精神的境界,那麼他得出的結論就應該是真理了。
我們這個宇宙存在很多時空,不僅僅只有我們這一個世界,如果有人能夠站在宇宙的外面來觀察我們這個世界,他得出的結論應該與真理很接近了。
不可思議的是,歷史上還真的有這么一個人,他既站在精神境界的最高處,又從宇宙的外面觀察我們這個世界,此人是2500多年前印度的一位王子,叫喬達摩.悉達多。他創立的佛教回答了哲學里的所有問題。可以這樣說,哲學發展的頂點是佛學。就哲學本身而言,是不可能達到頂點的,因為到達頂點就不是哲學了。
中國哲學發展到明代陸王的心學時,就已經到達終點,再往前跨越一步就是佛學了。因此明代以後以至於將來,中國不會出現哲學家,只有哲學史家。

⑥ 哲學是什麼的論文1500字

我們馬哲課結課論文就是這個題目。呵呵,我只拿耶穌基督的受難來分析,說哲內學是人類思維的升華與容深化。有的哲學是人類精神樹上的甜美果實,有的哲學是人類精神樹上的無實花。但是即使是無實花,它也是非常深刻、非常美麗動人的人類思維的結晶。親,你不要拿整個哲學史來說明什麼是哲學,只需要選擇你熟悉的歷史背景下的宗教、哲學派別或者觀點,來以點展開全部。並且說明你要闡述的觀點,這樣就可以了。我的觀點是:哲學是人類思維的升華與深化,是精華。親,舉例說明一下,再發發感慨。這樣就可以了。採納我哦,親。

⑦ 哲學是什麼 1500字論文

哲學是什麼?

為什麼有些東西是網上抄不來的?因為它們是真實體驗,是思想,而思想是抄不來的。
生存狀態無關哲學認知,思想的維度決定了境界的高下。
——題記



古希臘對於哲學的定義可以寫成:哲學=愛智慧。這「愛智慧」字間可是沒有標點的,人可以理解為愛和智慧,或喜愛智慧、愛是一種智慧、愛需要智慧等等。
馬哲的定義: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總結。這個定義的主幹拿出來就是: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定義的時代,是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此前之初,應無定義。
就個人心得來講,哲學就是通過對於宇宙人生問題的深入思考,對於一切存在和不存在獲得一步步趨向正確的認識而給人以潛移默化指導和指引的一種東西。例如,貫穿於中國哲學始終的,是陰陽互生互化,是矛盾對立統一,是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器」之間、天地人「三才」之間的辯證關系。哲學讓我們知道世界不僅僅是物質的,我們在物質層面追求更好的生存環境和更高的生活質量的同時,不能過於庸俗,還至少應爭取精神境界的提升。



哲學來自於對宇宙人生起原、歸宿及期間紛繁復雜過程的思考,其最重要的本質是思辨性,古人叫變動不居、與時偕行,現在稍微換一下,叫與時俱進,講得都是不僵化、不教條,順應自然的、歷史的有序傳承與流變。
辯證法是我們在探尋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實踐中獲得的認知方法,實踐則是反過來檢驗這種認知方法是否正確有效的最佳途徑,即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兩者是互相檢驗的辯證統一關系。
無論我們如何不能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我們思維、實踐的參考和指導意義,哲學畢竟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各個流派哲學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和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是哲學的一小部分而已,猶如太陽系之於浩瀚宇宙。
廣泛了解不同的哲學流派,對於我們啟發思維空間、提高認知水平來說,很有必要。



哲學不僅僅是如夢初醒,同時也如游歷夢境。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夢?有時候,夢在現實里。有時候,現實在夢里。什麼是存在?什麼是不存在?什麼是有,什麼是無?哲學就是超越於這些問題所包含的對立統一元素之上的,道層次的一種亦實亦空的東西?
我們從現實現象總提煉出來一些結論,這結論高於現象,高於現實,以至於我們用這一結論回去解釋現實現象的時候反倒顯得無力、無用?這是哲學的無奈么。



哲學不是高雅的代名詞。一個人在成長涉世的過程中會有意無意逐步積淀起自己顯性的或潛在的價值觀,價值觀未必都是高雅的。
哲學不是理性的代名詞。世間很多合情合理或逆情悖理之事與理性無關。
哲學不是良知與道義的代名詞。人生難料,世事無常,很多事,有緣無緣,都是一個緣分的問題,一個時空的離散或聚合問題,良知與道義遠遠不是全部。
批判性和包容性是哲學的雙重屬性。通俗哲學不等於庸俗哲學,前者引人觀世,後者混淆視聽。
人生的結局之一是不再單純,也回不到單純,是結局,也是代價。或兼得、或不可兼得,在生命的歷程中總要進行取捨。
如果缺失對世間百態的洞察,缺失對宇宙自然及人之心性的把握,那麼有限的而且並不完全是正確的知識會毀掉世間最美好的事物。
自由、寬容是哲學的終極。自由就是某一主體在不傷害其他正當利益、侵擾公共正常秩序的前提下,自主作出任何選擇,包括選擇活著或者死去。對於這些選擇,我們首先應給予足夠的寬容,而不是以任一教條去作貌似客觀的分析和定性。
哲學是一種超越了其自身概念,包括哲學概念與反哲學概念的范疇,超然於存在或不存在之上,接納一切、包容一切、融合一切、批判一切。



「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據此,將存在劃分為合理與不合理並判斷合理之存在應該繼續存在而不合理的存在則理應被完結的努力就是不合理的,這種邏輯的結論是,讓一切存在照其存在的理由和依據存在下去。
憑借閱歷和常識,人可以感覺到世間存在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的糾紛。顯然,並非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但是從對立統一的辯證法看來,盲目地認為合理的該存在而不合理的該完結,似乎又背離人類社會步步走向寬容的趨勢。
人心的見解和觀念總有差異。我們無法保證一些貌似普世價值的東西,不是一己之片面之見,所以哲學的任務之一就在於找出一種高於人的偏見之上的判准。
哲學的難度,在於為不同存在形式之事物作統一定性。定性是必要的,有時候也是野蠻的,所以需要謹慎。



對於哲學譯著之中的一些晦澀概念,能理解的就理解,不能理解就跳過。首先是因為中文和外文的語義和表達習慣有差別,沒有人保證譯者准確翻譯了原著的確切意思。其次,哲學的本義決定很多哲學上的概念並不是真理,我們不需要去死記硬背或鑽牛角尖。哲學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一個無邊無際的世界。當你往前,或往任意方向走到一定程度再回頭時可能發現,原先不理解的一些符號化的定義和概念,要麼已經豁然開朗,要麼已經被證明是無意繞騰人的大腦的東西,可以一笑置之了。我們完全可以繞過晦澀的片段而照樣獲得哲學知識與哲學思維。
若論及哲學與科學的關系,哲學告訴我們要相信科學,相信人類探索發現的無限性;同時也告訴我們不要迷信科學,要承認科學研究和科學理論的局限性。哲學與科學是兩個概念。從歷史進程來看,神學、哲學、科學,三者是相對獨立、訴求遞進的關系,有相通之處,但並不等同。
形式即形式之內容,內容即內容之形式,此即形式和內容的同一性與兩分性。真理本身可以包含與之完全相反的真理,這是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的統一。純唯物主義和純唯心主義都能把人引向歧途,這也是辯證法,是矛盾的對立統一。
感悟真理,快樂生活。

⑧ 「什麼是哲學」論文

首先要提醒讀者的是,不要指望在本文中找到對「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的詞典式的回答,那樣的回答恐怕只有詞典中才有。不過,這篇文章也不會完全離題,因為它要討論的是一些與「什麼是哲學」這個話題有關的東西。這個話題起源於我在完成譯作愛因斯坦的錯誤後與網友討論時所發的一個貼子,我在那個貼子中提到,Weinberg(即那篇譯作的作者)對哲學在現代科學中的作用是持相當否定的態度的,他的《終極理論之夢》(Dreams of a Final Theory)一書中有一章的標題叫做「反對哲學」(Against Philosophy),而且他對哲學在現代科學中的作用有這樣一個評價(大意),那就是哲學偶爾會對科學家起正面作用,但即便在那種情況下,其作用也只是防止科學家被更糟糕的哲學所污染。

我引述的Weinberg的這一觀點很快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其熱度甚至遠遠超過了我原本以為能吸引眼球的「愛因斯坦的錯誤」這一原始主題。很多網友參與了討論,使那篇文章的回復次數及字數都創了紀錄。本文主要是對我在那場由「一個貼子引發的討論」中的觀點作一個整理及擴充,順便開辟一個新的主題作為進一步討論的場所。

我在三年多前的舊作小議科學哲學的功能退化中曾對類似的話題進行過討論,在本文中,我將避免重復在那篇文章中已經敘述過的東西。在此次討論中,有網友提出了哲學影響現代科學的兩個具體例子,其中一個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與玻爾(Niels Bohr)有關量子力學基礎的哲學爭論對諸如量子信息、量子計算等新興領域的積極影響,另一個則是有關數學基礎的哲學爭論孕育出元數學的例子。

我先說說對那兩場「哲學爭論」的看法。我的基本看法是那些並不是哲學爭論,拿愛因斯坦與玻爾關於量子力學基礎的爭論來說,那是一場非常具體的物理學爭論,尤其是愛因斯坦,他無論是試圖推翻測不準原理,還是試圖質疑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即EPR論文),都是從理想實驗出發的,而那些理想實驗的構築都是非常具體的物理。要說愛因斯坦利用了什麼哲學思想,那無非是有關決定論的古老信念(這是我在小議科學哲學的功能退化一文中所說的早期或中期科學哲學思想的一個例子),而沒有任何新的哲學。而玻爾反駁愛因斯坦對測不準原理的挑戰所用的也是純物理的手段,雖然他總是喜歡順便表述一下他的互補原理,但那隻不過是細枝末節的包裝。玻爾對EPR論文的反駁倒是在實質上用到了他的互補原理,從而可以算是哲學回應,但有關EPR論文的爭論對後來出現的那些新興領域的影響卻是源自愛因斯坦對EPR實驗的構築,而不是玻爾那幾乎無人真正理解的互補原理(這方面的討論可參閱拙作紀念戈革—兼論對應原理、互補原理及EPR等)。

有關數學基礎的「哲學爭論」也類似。我們只要看看參與那場爭論的幾位代表人物的著作,比如形式主義代表人物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的《數理邏輯基礎》(Principles of Mathematical Logic),直覺主義代表人物布勞威爾(Luitzen Brouwer)和海廷(Arend Heyting)等人的"論排中律在數學上,特別是函數理論中的重要性"(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excluded middle in mathematics, especially in function theory.)和《直覺主義》(Intuitionism),以及邏輯主義代表人物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就會發現要把那些著作看成是哲學著作,就跟把愛因斯坦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看成哲學論文一樣的不合理。

象這樣的討論,它們在出現的時候不僅不是哲學,而且往往是具體學科中的前沿課題,討論本身也是高度學術化的,與本質上是思辨性的哲學討論截然不同[注一]。而對數學和物理的後續發展產生真正積極影響的,也正是討論中最學術化的部分,而不是哲學(雖然很多人曾圍繞那些討論寫過很多可以被歸入哲學的文字)。我們也可以看看元數學,在它的核心內容中其實並沒有什麼哲學,有的只是源自上述學術著作或學派的具體學術成果。

不過在討論中我們也注意到,人們有時會把針對一門科學的基礎所做的任何討論都籠統地稱為哲學,比如對數學基礎的討論被稱為數學哲學,對量子力學基礎的討論被稱為量子力學的哲學,等等。哪怕那些討論是具體學科的研究者通過該學科慣有的研究方法所做的研究,只要一涉及學科的基礎,就會被分類為哲學。在我看來,這種做法等於是用定義的手段強行把哲學的觸角插入每一門科學的根基,這是我所不認同的。而且如果一種號稱對科學有用的「哲學」實際上只不過是用慣常的科學手段做出,卻被插上了哲學標簽的東西,那它本身就說明了這種「哲學」是根本無需單獨去學的,對於一個研究科學的人來說,他所做的只是慣常的科學研究,不能因為有人將其成果歸為哲學,就把他視為是哲學的受益者,或認為哲學對他的研究是有幫助或有必要的。

但另一方面,雖然我並不認同那種把針對科學基礎的一切討論都視為哲學的做法,但那種做法的確用得很廣,憑一句「不認同」來反駁顯然是不夠的。而且我以前通常是用「以思辨為基本方法」來作為對哲學的界定的,但如果象數學基礎和量子力學基礎那樣帶有高度技術性內容的領域都被整體性地視為了哲學分支,那麼「以思辨為基本方法」就無法再作為對哲學的界定了。因此在這里我打算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來做一些分析。如果我們問一個人:二十世紀後半葉最著名的哲學家或科學哲學家有哪些?我們得到的回答顯然會包含一些象庫恩(Thomas Kuhn)、波普爾(Karl Popper)那樣的名字,但這個名單哪怕擴展到一百、一千,甚至把二三流大學的哲學教授都排進去了,恐怕也未必會有人會把一個象科恩(Paul Cohen)那樣的人列入,盡管此人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提出力迫法(forcing)及證明連續統假設的獨立性——全都是在號稱是哲學分支的數學基礎領域中做出的。

這粗看起來是一個不起眼的現象,細想起來卻是很奇怪的。我們有一個叫做「哲學」的概念,也有一個叫做「哲學家」的概念,它們理應是匹配的,但一位在據說屬於哲學的研究領域中做出自己最重要工作的人,卻被公認為是純粹的數學家,甚至連在哲學家的門檻上站一站——即被稱為數學家兼哲學家——的「殊榮」都沒有,這種情形在其它學科中恐怕是很難見到的。這是一個發人深思的徵兆,它表明哲學已經把自己的范圍擴展到了連自己的頭銜(哲學家)都來不及派發的領域,宛如是在進行一場連後勤工作都沒跟上的軍事冒進。

本文雖然不會給「什麼是哲學」做一個詞典式的回答,但對上面這個例子的分析卻啟示我們對哲學的范圍引進一個約束或判據,那就是:一個屬於哲學的研究領域起碼要滿足這樣一個條件,即任何在該領域工作,且作出舉世公認的成就(從而可以稱「家」)的研究者都會被公認為是哲學家。考慮到一個領域可以同時屬於哲學和其它學科,那樣的研究者也可以同時被稱為其它的「家」,比如物理學家或數學家。但如果他的主要成就出自那個屬於哲學的研究領域,那麼無論該領域是否同時還屬於其它學科,他起碼應該會有同等的公認度被稱為哲學家。從事哲學研究不是搞地下活動,如果在某個領域做了一輩子的研究,且作出重大成就,居然不會被公認為是哲學家,那麼將該領域稱為哲學領域顯然是很牽強的。

不僅如此,我們還需要特別強調一點,那就是如果一個屬於哲學的研究領域包含了高度技術性的內容,比如象數學基礎或量子力學基礎那樣的領域,那麼我們有理由要求,一個在該領域工作,且作出舉世公認的成就(從而可以稱「家」)的研究者,哪怕其一生都在做純技術性的工作,而不曾發表過任何思辨性的著作,也同樣應該能被公認為是哲學家。如果不能,就說明我們起碼是不能將該領域整體性地視為哲學分支,或將該領域的研究不加區分地視為哲學研究。在那種情況下,必須對該領域中哪些類型的研究屬於哲學研究作進一步的界定,比方說把象解決連續統假設的獨立性那樣對具體問題的研究排除在外。我個人相信,一旦作了這種進一步的限定,那麼能被合理地界定為哲學的部分很可能只是思辨性的。事實上,前面提到的科恩如果在發表研究性論文的同時多寫一些思辨性的作品,就很有可能會被同時視為哲學家(很多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正是因為撰寫了有關自己研究成果的思辨性作品,而同時成為了哲學家)。

一個在號稱屬於哲學的領域中從事純技術性工作的數學家不被稱為哲學家,相反,在同一領域中一篇技術性論文都不寫,甚至未必理解該領域,卻能寫出大量思辨性作品的人卻有可能被視為哲學家(比如很多哲學系的教授),哲學在這類被籠統稱為哲學的領域中真正關注的東西是什麼其實是呼之欲出的,而這種被籠統稱為哲學的領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屬於哲學則是很值得商榷的。

注釋

「思辨性」這個詞就象很多其它日常概念一樣很難有非常明確的定義。我大體上是把那種主要通過邏輯推理和概念分析而進行的思考稱為思辨性的。這種思考可以是純文字性的,也可以通過對邏輯推理作形式化處理而獲得更大的准確性。它與數學的區別是很少用到邏輯以外的數學工具(比如分析、幾何、拓撲、代數等具體的數學工具);與物理的區別則是除了很少用到邏輯以外的數學工具外,還缺乏探索性的實驗與觀測(雖然它可以將某些已知的實驗與觀測結果納入自己的分析范圍)。

⑨ 什麼是哲學論文,怎麼寫

先確定主題,如哲學的存在。然後從各個方面去論證「存在決定精神」論斷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和「精神決定存在」的錯誤性,

⑩ 論文 哲學的意義是什麼 3000字以上

哲學的意義
哲學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應當研究哲學?在科學和實際事務的影響之下,許多人都傾向於懷疑:比起不關利害又毫無足取的辨析毫芒,比起在知識所不能達到的問題上進行論戰,哲學比起它們來又能強多少?所以,現在就更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了。
對於哲學所以出現了這種看法,一部分是由於在人生的目的上有一種錯誤的看法,一部分也由於對哲學所爭取達到的東西沒有一個正確的概念。現在,物理科學上的發明創造使無數不認識這門學問的人已經認為物理科學是有用的東西了;因此,現在所以要推薦研究物理科學,與其說根本原因在於它對學生的影響,不如說在於它對整個人類的影響。這種實用性是哲學所沒有的。除了對於哲學學者之外,如果研究哲學對別人也有價值的話,那也必然只是通過對於學習哲學的人的生活所起的影響而間接地在發生作用。因此,哲學的價值根本就必須求之於這些影響。
但是,更進一步說,倘使我們想要使評定哲學的價值的企圖不致失敗,那麼我們首先必須在思想上擺脫掉"現實"的人的偏見。"現實"的人,照這個詞的通常用法,是指只承認物質需要的人,只曉得人體需要食糧,卻忽略了為心靈提供食糧的必要性。即使人人都是經濟充裕的,即使貧困和疾病已經減少到不能再小的程度,為了創造一個有價值的社會,還是會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即使是在目前的社會之中,心靈所需要的東西至少也是和肉體所需要的東西同樣重要。只有在心靈的食糧中才能夠找到哲學的價值;也只有不漠視心靈食糧的人,才相信研究哲學並不是白白浪費時間。
哲學和別的學科一樣,其目的首先是要獲得知識。哲學所追求的是可以提供一套科學統一體系的知識,和由於批判我們的成見、偏見和信仰的基礎而得來的知識。但是我們卻不能夠認為它對於它的問題提供確定的答案時,會有極高度的成就。倘使你問一位數學家、一位礦物學家、一位歷史學家或者任何一門的博學之士,在他那門科學里所肯定的一套真理是什麼,他的答案會長得讓你聽得厭煩為止。但是,倘使你把這個問題拿來問一位哲學家的話,如果他的態度是坦率的,他一定承認他的研究還沒有能獲得像別種科學所達到的那樣肯定的結果。當然,下述的事實可以部分地說明這種情況:任何一門科學,只要關於它的知識一旦可能確定,這門科學便不再稱為哲學,而變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了。關於天體的全部研究現在屬於天文學,但是過去曾包含在哲學之內;牛頓的偉大著作就叫作《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同樣,研究人類心理的學問,直到晚近為止還是哲學的一部分,但是現在已經脫離哲學而變成為心理學。因此,哲學的不確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是真實的,而且還是明顯的:有了確定答案的問題,都已經放到各種科學裡面去了;而現在還提不出確定答案的問題,便仍構成為叫作哲學的這門學問的殘存部分。
然而,關於哲學的不確定性,這一點還只是部分的真理。有許多問題--其中那些和我們心靈生活最有深切關系的--就我們所知,乃是人類才智所始終不能解決的,除非人類的才智變得和現在完全不同了。宇宙是否有一個統一的計劃或目的呢?抑或宇宙僅僅是許多原子的一種偶然的集合呢?意識是不是宇宙中的一個永恆不變的部分,它使得智慧有著無限擴充的希望呢?抑或它只是一顆小行星上一樁曇花一現的偶然事件,在這顆行星上,最後連生命也要歸於消滅呢?善和惡對於宇宙是否重要呢?或者它們只有對於人類才是重要的呢?這些問題都是哲學所設問的,不同的哲學家有不同的答案。但是,無論答案是否可以用別的方法找出來,看來哲學所提出來的答案並不是可以用實驗來證明其真確性的。然而,不論找出一個答案的希望是如何地微乎其微,哲學的一部分責任就是要繼續研究這類問題,使我們覺察到它們的重要性,研究解決它們的門徑,並保持對於宇宙的思考興趣,使之蓬勃不衰,而如果我們局限於可明確地肯定的知識范圍之內,這種興趣是很易被扼殺的。
不錯,許多哲學家都曾抱有這種見解,認為對於上述那些基本問題的某些答案,哲學可以確定它們的真假。他們認為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可以用嚴謹的驗證證明其為真確的。要判斷這些想法,就必須通盤考慮一下人類的知識,對於它的方法和范圍就必須形成一種見解。對於這樣一個問題,獨斷是不明智的;但是前幾章的研究如果沒有把我們引入歧途的話,我們便不得不放棄為宗教信仰尋找哲學證據的希望了。因此,對於這些問題的任何一套確定的答案,我們都不能容納其成為哲學的價值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再一次說明,哲學的價值必然不在於哲學研究者可以獲得任何一套可明確肯定的知識的假設體系。
事實上,哲學的價值大部分須在它的極其不確定性之中去追求。沒有哲學色彩的人一生總免不了受束縛於種種偏見,由常識、由他那個時代或民族的習見、由未經深思熟慮而滋長的自信等等所形成的偏見。對於這樣的人,世界是固定的、有窮的、一目瞭然的;普通的客體引不起他的疑問,可能發生的未知事物他會傲慢地否定。但是反之,正如在開頭幾章中我們所已明了的,只要我們一開始採取哲學的態度,我們就會發覺,連最平常的事情也有問題,而我們能提供的答案又只能是極不完善的。哲學雖然對於所提出的疑問,不能肯定告訴我們哪個答案對,但卻能擴展我們的思想境界,使我們擺脫習俗的控制。因此,哲學雖然對於例如事物是什麼這個問題減輕了我們可以肯定的感覺,但卻大大增長了我們對於事物可能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知識。它把從未進入過自由懷疑的境地的人們的狂妄獨斷的說法排除掉了,並且指出所熟悉的事物中那不熟悉的一面,使我們的好奇感永遠保持著敏銳狀態。
哲學的用處在於能夠指點出人所不疑的各種可能性。此外,哲學的價值(也許是它的主要價值)就在於哲學所考慮的對象是重大的,而這種思考又能使人擺脫個人那些狹隘的打算。一個聽憑本能支配的人,他的生活總是禁閉在他個人利害的圈子裡:這個圈子可能也包括他的家庭和朋友,但是外部世界是絕不受到重視的,除非外部世界有利或者有礙於發生在他本能慾望圈子內的事物。這樣的生活和哲學式的恬淡的、逍遙的生活比較起來,就是一種類似狂熱的和被囚禁的生活了。追求本能興趣的個人世界是狹小的,它局促在一個龐大有力的世界之內,遲早我們的個人世界會被顛覆。除非我們能夠擴大我們的趣味,把整個外部世界包羅在內;不然,我們就會像一支受困在堡壘中的守軍,深知敵人不讓自己逃脫,最後不免投降。在這樣的生活里,沒有安寧可言,只有堅持抵抗的慾望和無能為力的意志經常在不斷斗爭。倘使要我們的生活偉大而自由,我們就必須用種種方法躲避這種囚禁和斗爭。
哲學的冥想就是一條出路。哲學的冥想在其最廣闊的視野上並不把宇宙分成兩個相互對立的陣營,--朋友和仇敵,支援的和敵對的,好的和壞的,--它廓然大公,縱觀整體。哲學的冥想只要是純粹的,其目的便不在於證明宇宙其餘部分和人類相似。知識方面的一切收獲,都是自我的一種擴張,但是要達到這種擴張,最好是不直接去追求。在求知慾單獨起作用的時候,不要預先期望研究對象具有這樣或那樣的性質,而是要使自我適合於在對象中所發現的性質;只有通過這樣的研究,才能達到自我擴張。如果我們把自我看成就是現在的樣子,而想指出世界和這個自我是如此之相似,以至於不承認那些似乎與之相異的一切,還是可以得到關於世界的知識;這樣是根本無法達到這種自我擴張的。想證明這一點的那種慾望,乃是一種自我獨斷;像所有的自我獨斷一樣,它對於其所迫切希求的自我發展是一個阻礙,而且自我也知道它會是這樣的。自我獨斷,在哲學的冥想之中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樣,是把世界看成是達到它自己目的的一種手段;因此它對於自我看得比世界還重。而且自我還為世界上有價值的東西之偉大立定了界限。在冥想中,如果我們從非我出發,便完全不同了,通過非我之偉大,自我的界限便擴大了;通過宇宙的無限,那個冥想宇宙的心靈便分享了無限。
因此心靈的偉大並非是那些要把宇宙同化於人類的哲學所培養出來的。知識乃是自我和非我的一種結合;像所有的結合一樣,它會被支配欲所破壞,因此也就會被那想要強使宇宙服從於我們在自身中所發現的東西的任何企圖所破壞。現在有一種廣泛的哲學趨勢是傾向於告訴我們: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真理是人造的,空間、時間和共相世界都是心靈的性質,如果有什麼東西不是。動靈創造的,那便是不可知的,對於我們也便不關重要了。倘使我們以往的討論是正確的,那麼這種見解便是不對的。但是,它豈只是不對的而已,更有甚者,因為它讓冥想受到自我束縛,終於是把哲學冥想中有價值的一切東西都給剝奪掉了。它所稱為知識的,並不是和非我的結合,而是一套偏見、習慣和慾望,並在外界和我們之間拉上了一層穿不透的帷幕。能在這樣一種知識論中找到樂趣的人,就正像惟恐自己的話不能成為法律的人,永遠也離不開家庭的圈子。
真正的哲學冥想便完全相反,它在自我的種種擴張之中,在可以擴大冥想的客體的種種事物之中,因而也在擴大冥想著的主體之中,能找到滿足。在冥想中,樣樣屬於個人的或者自己的事物,樣樣依靠習慣、個人興趣或者慾望的事物,都歪曲了客體,因而便破壞了心智所追求的那種結合。像這種個人的和私人的事物,就這樣在主體和客體之間造成了一道屏障,結果成為了心智的囹圄。一個自由的心智是像上帝那樣在觀看的,不是從一個此地和此刻在觀看的,它不期望,不恐懼,也不受習慣的信仰和傳統的偏見所束縛,而是恬淡地、冷靜地、以純粹追求知識的態度去看,把知識看成是不含個人成分的、純粹可以冥想的,是人類可以達到的。為此,自由的心智對於抽象的和共相的知識,便比對於得自感官的知識更為重視;抽象的和共相的知識是個人經歷的事件所不能滲入的,感官的知識則必定依賴於獨特的個人觀點,依賴於人身,而軀體的感官在表現事物時是會歪曲它們的。
只要心靈已經習慣於哲學冥想的自由和公正,便會在行動和感情的世界中保持某些同樣的自由和公正。它會把它的目的和慾望看成是整體的一部分,而絕沒有由於把它們看成是屬於其餘不受任何人為影響的那個世界中的一些極細瑣的片斷而產生的固執己見。冥想中的公正乃是追求真理的一種純粹慾望,是和心靈的性質相同的,就行為方面來說,它就是公道,就感情方面說,它就是博愛;這種博愛可以施及一切,不只是施及那些被斷定為有用的或者可尊崇的人們。因此,冥想不但擴大我們思考中的客體,而且也擴大我們行為中的和感情中的客體;它使我們不只是屬於一座和其餘一切相對立的圍城中的公民,而是使我們成為宇宙的公民。在宇宙公民的身份之中,就包括人的真正自由和從狹隘的希望與恐怖的奴役中獲得的解放。
因此,關於哲學的價值的討論,我們就可以總結說: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因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麼確定的答案是真確的,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像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便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