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管理學中,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的原則,怎麼解釋
決策是一項對能力要求很高的管理活動,戰略性決策尤其如此。在現代 社會 中,由於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客觀事物發展變化快,關系復雜, 使正確決策的難度加大,要做出 '決策只靠某一個人的智慧和天才是難以 實現的。現在決策的潮流是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
決策中發揮集體智慧的方法有:團隊決策(決策由團隊投票決出)、聯席會議制度、聽證制度、智囊團制度等。
⑵ 教師應該有哪些管理智慧
李鎮西的管理經驗的關鍵詞是「愛心」與「思想」.萬瑋的管理經驗的關鍵詞是「計謀」.「計謀」這個詞聽起來來有點像「搞陰謀詭計」,但萬瑋老師稱之為「與學生鬥智斗勇」.萬瑋的管理精神大體是以「兵家」為主,輔之以「在愛的前提下」.以「兵家」為主也許是不錯的辦法,一部《孫子兵法》、一部《三國演義》流行幾百年而不斷受人景仰和關注,本身就說明「兵家」是有魅力的.但如果做老師的人、做班主任的人目的就是為了「收拾」學生,讓學生「聽話」、「服從」、「馴服」,就留下了受人指責和非議的把柄.但萬瑋的書中並沒有顯示出這個老師有多少「愛心」,倒是處處顯示為「如何收服學生」、「如何制服學生」、「如何收拾學生」,「法家」這是萬瑋的《班主任兵法》留下的隱患和缺憾.有人看了《班主任兵法》之後,寫過一篇很有意義的質疑文章:《我們為什麼收服學生?》.這篇文章說:「教師絕不是為收服學生而存在的……」.在《班主任兵法》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找到這樣一些話,「xx彼此以後再見到我時果然畢恭畢敬,謙卑無比.」「他完全恢復了一個普通學生的軟弱模樣.」「他兩手並攏,貼緊褲縫,一副誠惶誠恐謙恭的樣子.」從書中的描述來看,萬瑋是把「學生被收服了」視為自己教育的成功.如果我們從教育目的這個角度來看,所得出的結論可能正好與萬瑋完全不同.學生的軟弱、謙卑,不是我們的教育要達到目的,也不是達成我們的教育目標所必須的條件.相反,張揚個性,鼓勵創新,正是現代教育的題中之義.然而,在《班主任兵法》一書中,我們沒有看到作者對學生的這種謙卑姿態表現出很必要的擔憂和警惕,相反,作者是有意通過種種手段讓學生低下「高貴的頭顱」.「磨掉學生的稜角再進行打造,這不是現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專制社會人(奴)才培養的模式.」這篇文章確實道出了《班主任兵法》的某些弱點.萬瑋老師的補充解釋是:所有的班主任兵法都是「在愛的前提下」.不過,一個年輕的教師,能想那麼多的辦法成為一個讓學生敬畏的班主任,已經不容易了.如果說萬瑋的管理精神顯示為「兵家為主」,輔之以「在愛的前提下」,那麼,李鎮西的管理精神則直接顯示為「儒家為主」或者叫做「以愛心為主」,並以「思想家」輔助之.儒家講「愛」,所謂「仁者愛人」.這正是李鎮西的管理閃光的地方,這也恰恰是萬瑋老師的虛空、缺失的地方.但對那些年輕的、新上任的班主任來說,萬瑋老師的「法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鎮西老師的「儒家」策略比較困難.李鎮西老師的秘密在於,他不只是有「愛心」,更重要的是他這個人是一個「思想」家,他是一個很難得的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像他這樣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不會太多.盡管近年來推出了上海的黃玉峰、深圳的嚴凌君、北京的韓軍等人一些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但這樣的教師仍然寥若星辰.所以,李鎮西老師的班主任策略雖然並《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難模仿.所以我建議:如果要學習班主任的經驗,那麼,解決緊急的問題可以學「萬瑋」,解決根本問題應該學「李鎮西」.當然,除了李鎮西和萬瑋之外,還有另外的經驗,至少有魏書生的經驗.與萬瑋和李鎮西兩人不一樣,魏書生的管理精神大體顯示為以「法家」為主,兼及「道家」.法家講究的是「制度」,道家講究的是「無為」而「自治」.魏書生的班主任經驗雖然也遭受某些人的非議,但從形式上看,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隱含了現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因素.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從時間上看,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最「原始」,屬於「早期探索」,但歷經周折之後,真正有效的經驗,又折回到魏書生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最關鍵的詞語是兩個:一是「民主制度」;二是「自我管理」.這兩者是相互牽連的.合起來,就成為:建立以學生「自我管理」為前提的民主制度.如果說學生「自主學習」是教學智慧的核心價值和終極追求,那麼,學生的「自我管理」可是視為管理智慧的核心價值和終極追求.真正有意義的管理智慧,是從「規范管理」走向學生的「自我管理」.用魯迅的說法,就是「解放孩子」:「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光明的地方去.」
⑶ 試從管理特點得角度分析:管理知識可以講授 管理智慧難於言傳
管理知識與書本知識沒有什麼區別。它是通過過去的管理經驗,管理模式或者是一個、幾個企業的管理經驗,管理模式總結編寫而成的。但企業管理沒有永恆的,沒有一成不變的。管理知識它包含了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財務管理、行政管理、倉庫管理、後勤管理、酒店管理、企業文化、所有的企業管理制度等等。現成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文化放在書本上,對於善於學習的人來說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每一位老師在授完課後都會說一句話就是「學以致用」。其實這就是我們在運用管理知識在企業管理實踐活動中的管理智慧。相同的行業,相同的企業,相同的企業管理制度,在不同的管理者身上操作,得到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其實這就是管理智慧的體現。有很多人咨詢到我企業管理相關的問題,問我要一套完整的組織架構圖,企業管理制度,績效考核資料等等,我直接地說,沒有,給你也用不上。而且真要這些東西,到網上下載大把。因為有管理知識沒有管理智慧等於O。
管理智慧的高低也是靈活的運用企業管理制度執行結果好壞的體現,它還包含了領導魅力與領導藝術。有的人很疑惑,在相同的管理職位,為什麼員工尊敬他,還不尊重我。是不是我的個人魅力與威信不夠,其實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管理智慧的運用結果,也決定了個人魅力與威信所在。像這種智慧,我真得也沒有辦法言傳,需要自己在管理過程中點點滴滴去觀察,去思考,去總結,去改進,去創新。
觀察:看別的管理者在實際問題操作中,處理結果的好與壞。
思考:思考處理結果好壞的原因,我自己取捨什麼,我自己操作需要注意什麼;
總結:把身邊發生的管理事務,不斷的總結,問題集中分析思考;
改進:好的方法形成經驗,差的去掉,再根據實情需要,改進做法;
創新:市場與行業都在發展,企業也在競爭,只有創新才會讓企業更具有吸引
力與魅力,管理才會取得成功。
管理智慧是工作積累的漫長過程,也是許多企業招聘明確要求的「工作經驗」。
⑷ 管理學相關三個層:第一層象形管理、第二層神經網路管理、第三層智慧管理,具體內涵,有高人指點嗎謝謝
管理學的三個發展階段:
(一)興起階段:二戰後初期到1973年,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注重從概念體繫上建立比較管理學的理論模式,著重研究如何把先進國家的管理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促進其經濟的發展。
(二)低潮階段:1973年到70年代末。這一時期由於受世界性石油危機極其觸發的經濟危機的影響,使研究經費來源枯竭;還有由於比較管理學受當時流行的一般系統論的影響的啟迪,而一般系統論的衰退,對比較管理理論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高潮階段:80年代初—?。以四部管理著作:《Z理論》《日本企業管理藝術》《公司文化》《成功之路》為標志。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些與前兩個階段不同的特點:運用企業文化理論進行比較管理理論研究,並取得重大成果;對企業內部管理要素和方式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並探討設計了分析內部管理要素的模型,試圖為比較研究理論研究提供新的科學的分析工具;研究重點由過去的以概念分析為主轉向以實踐為主,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價值。
管理學的特點:
一般說來,管理學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1)一般性。管理學作為一般管理學,它區別於"宏觀管理學"和"微觀管理學"。它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動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礎理論學科,無論是"宏觀管理"還是"微觀管理",都需要管理學的原理作為基礎來加以學習和研究。管理學是各門具體的或專門的管理學科的共同基礎。
(2)多科性,或綜合性。管理學的綜合性表現為:在內容上,它需要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組織的管理活動中概括和抽象出對各門具體管理學科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它需要綜合運用現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成果,來研究管理活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管理活動是很復雜的活動,影響這一活動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
搞好管理工作,必須考慮到組織內部和組織外部的多種錯綜復雜的因素,利用經濟學、數學、生產力經濟學、工程技術學、心理學、生理學、模擬學、行為科學等的研究成果和運籌學、系統工程、資訊理論、控制論、電子計算機等最新成就,對管理進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預測,從中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論,並用以指導管理的實際工作。所以從管理學與許多學科相互關系來看,可以說,管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但從它又要綜合利用上述多種學科的成果,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來看,它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3)歷史性。任何一種理論都是實踐和歷史的產物,管理學尤其如是。管理學是對前人管理實踐、經驗和管理思想、理論的總結、揚棄和發展。割斷歷史,不了解管理歷史發展和前人對管理經驗的理論總結,不進行歷史考察,就很難理解建立管理學的依據。
(4)實用性,或實踐性。管理學是為管理者提供從事管理的有用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的實用性學科。管理的實踐性表現為它具有可行性,而它的可行性標準是通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來加以衡量的。因此,管理學又是一門實用學科,只有把管理理論同管理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這門學科的作用。
⑸ 傳統文化中有哪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一、自我管理的大成:佛家文化中的「無我」與「舍法」
佛家文化以宇宙時空觀來看待人類、看待人生,旨在使一個悲觀的人類變
成一個充滿自信的人類,並教育人不斷地做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的事情,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永遠向著佛道邁進。人類為什麼是悲觀的呢?因為人一生下來最終的結果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類的苦難,偉大的佛陀釋迦牟尼就是想讓人類在精神上擺脫這樣的命運———他放棄了優裕的貴族生活,苦苦修行,最後以包含
宇宙的胸襟創立了佛教,以無限的時空看待永恆的生命。
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生與死是一回事,那不過是物理形態上的變化,生命是永恆的。
後繼的佛陀們沿著佛祖的足跡,繼續探索宇宙的真諦。他們看到人不能光為理想而活著;還要為當下而活著,於是讓人們追求無念、無住、無相、無我的境界,以更好的精神狀態,以忘我的舍法之境界最大限度地普渡眾生。後來毛澤東主席倡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抱著只求耕耘、不求收獲的信念默默地發揮好自己的社會作用、為他人謀幸福,也體現了他博大、慈愛的胸懷。忘我就是忘掉我,我是什麼?
我是由非我之因素構成的,比如財富、權勢、美色、莫名的煩惱等等。如果一個人在工作、勞動的時候,大腦一直被一些無謂的東西佔據,諸如名、利,還為一些糾紛而耿耿於懷,更有甚者,坐在飛機上,總擔心飛機會掉下來———這些憂慮令人苦不堪言,哪能幹好工作呢?如果從能量的角度分析,一有念頭,能量即被佔用,用公式表示即為: 能量剩餘(現有能量)=能量來源-能量佔用 全心全意=身體狀況-佔用(財、色、權、煩等) =忘我
能量佔用越多,剩餘能量越少,做事情的狀態就越差;如果剩餘能量是負數,那就最好什麼也不幹,否則能量透支,身體一定會出問題。反之,能量佔用越少,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剩餘能量就越大,人的精神狀態就越好。當能量佔用等於零時,人就達到了忘我的境界。《紅樓夢》上說:寶二爺見到姐姐,忘了妹妹;見到妹妹,忘了姐姐。後來寶玉出家,變得拿得起、放得下,大致也體現了佛法布施的精神。
佛陀們創造的這些理論,就是讓人們通過修行使得能量佔用趨近於零,從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生活、工作中去,最大限度地快樂,最大限度地發揮好自己的才幹,以追求人類的幸福。
追求佛的真諦就是舍法,即捨去以前之法,做到無法,也就是永遠不要做教條主義的奴隸。佛經中講過一個故事,說一個人過河,河對岸是一座山,可是這個人過了河,仍然背著船去上山。故事很簡單,意義卻不簡單;無法不易,舍法更難。佛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智慧。
二、管理的最高原則:無為而治
老子的思想影響中國幾千年,涉及軍事、政治、經濟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中國人的血脈中已經無意識地滾淌著老子文化的血液;像「急流勇退」、「虛懷若谷」、「以柔克剛」等,至今仍然是很多中國人的人生信條。老子的偉大之處不限於此,他的著作還包含著高深的哲理和濟世安民的智慧。如果對他的思想進行高度概括的話,可以用兩句話來說明:一是「反者道之動」,二是「無為」。 (一)「反者道之動」包含的哲學智慧
「反者道之動」概括了他的哲學智慧。哲學思想一般都是從探索宇宙的本源開始的,老子也不例外。
老子認為,宇宙的本源不是水、火、風等具體的物質,而是「道」。道是一個混然而成的東西,在天地還沒有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既沒聲音,也沒有形體,但卻超越於萬物之上而永久不變,無時無地不在運行。
它創造天地萬物,是天地萬物的根源。這個「道」,就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萬物所生所養的根本。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道既然是宇宙萬物之本源,是天地萬物所生所養的根本,當然和天地萬物不同。天地萬物是事物,可稱之為「有」;道不是事物而是形而上的存在,只可稱之為「無」;但道能創生天地萬物,又可稱之為「有」———道兼有「有」和「無」。說得清楚一些,「無」是道「體」,「有」是道「用」,但體必先於用,所以無的層次要較有為高。正如老子言「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無法用言語去敘說,只能去領悟。無就是道,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其實,道不過是超乎現象界而已,它不是我們的感官所能捉摸認識的,所以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道既超越時間,也超越空間;既無所謂壽夭生死,也無所謂大小廣狹。莊子說它是「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它雖然創生萬物,自己本身卻絲毫無損,並且這種創造性能力永遠生生不息、無所不至———正所謂「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之用就是道如何創生萬物以及創生萬物後的生養。其生成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一」是什麼呢?是「有」。以理氣二者而言,道是理,一是氣,道生一,就是理生氣,這氣是陰陽未分之前的「混沌之氣」;「二」就是陰陽二氣;「三」就是陰陽二氣再加上其作用形成的「和氣」;然後萬物逐漸生成———這就是宇宙的生成過程。
道在創生萬物之後,即與萬物同體,內存於萬物之中,畜養撫育萬物。不過內存於萬物之中的道,不叫道,而叫「德」。「道」是「德」之本體,「德」是「道」的作用,「道」與「德」只有體用之別,沒有本質的差異。
道雖然生萬物、哺育萬物,卻無私心主宰萬物、佔有萬物,而完全是自然而然地無心而成化———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與他的管理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道創生萬物,德畜養萬物,道和德是萬物生成的根本,所以萬物沒有不尊敬道而珍貴德的。道之所以受到萬物的尊敬,德之所以受到萬物的珍貴,是因為道和德創生萬物而又不加以干涉、支配,而任萬物自然地生長。道能夠創生萬物,德能夠畜養成萬物、培育萬物、長成萬物、愛護萬物;但道生
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化育萬物,而不自恃其能長成萬物,而不做萬物的主宰,真可稱為微妙深遠的德了。
⑹ 智慧管理包括什麼系統
廈門致聯科技所推出的智慧倉儲物流管理系統是智能製造工業4.0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採用了全球領先的集成化物流理念設計,通過先進的控制、匯流排、通訊和信息技術應用,協調各類設備動作實現自動出入庫及盤點作業,是由出入庫輸送系統、信息識別系統、自動控制系統、計算機監控系統、計算機管理系統以及其他輔助設備組成的智能化系統。
⑺ 智慧校園智慧管理是什麼意思
智慧,就是創新性知識同客體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知識經濟是知識在生產要素中佔主導、知識產業成為社會經濟龍頭產業的經濟形態,智慧經濟是創新性知識在知識中佔主導、創意產業在知識產業中佔主導的經濟形態。智慧管理,使知識主體化、個性化、功能化、價值化、增值化,使主體和客體、主觀與客觀、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的統一具體化、微觀化。智慧管理,強化了主體的創造性、主客體關系的和諧性,強化了以主體為中心同客體、相對主體為中心同相對客體的對稱與統一。智慧管理,是已有的知識管理的升華,使知識管理成為完整的、真正意義上的管理模式。 《管理智慧》中所包含的智慧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原創的經濟學體系《對稱經濟學》和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創立的管理學體系《對稱管理學》的重要內容,《管理智慧》是「對稱經濟學」和「對稱管理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 。
管理智慧的全稱是管理智慧:妙趣橫生的管理學通識讀本,本書分激勵篇、效率篇、心理篇、人際篇、溝通篇、理念篇、組織篇、領導篇、決策篇、方法篇等10章,用生活故事來講述管理知識和智慧,涉及方方面面的管理知識,包括各種管理定律、管理方法、管理實驗、管理現象、管理理念、心理實驗、心理效應,從生活管理到社會管理,從企業管理到政府管理。故事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圖文並茂、寓教於樂。
⑻ 智慧化管理主要有哪些方面
智慧管理(Wisdom Management)
什麼是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是指發揮企業運用智慧的能力(包括建設能力、操作能力等),對企業的智慧資源進行系統管理,以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智慧資源包括企業家特殊才能、高級技能人員經驗、組織慣例和組織本能、產業鏈適應性資源、產品品牌價值等。智慧管理是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其過程包括戰略決策、經營組織、內涵領導、智能控制等。
智慧管理的內涵
智慧管理的內涵主要由以下3個層面構成:
1.資源層
智慧管理的對象是智慧資源,企業的智慧資源不如知識管理中的知識資源廣泛,其重點是能為企業戰略決策起決定性影響的核心資源。換言之,智慧管理與知識管理在管理對象上的區別在於智慧管理偏向於精英式管理,而知識管理偏向於大眾式管理。知識管理的重點是實現企業內所有員工的知識共用與協同創新。企業智慧資源主要包括:
(1)企業家特殊才能。企業家特殊才能,主要指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管理技巧,它們共同決定了企業家經營企業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 。企業家精神包括企業家的創新精神、進取精神和冒險精神;企業家管理技巧主要包括:投資組合技巧、要素組合技巧、領導力和凝聚力等。企業家精神是企業最為核心的智慧資源之一,它直接決定了企業家的價值判斷和企業經營發展的戰略方向。企業家精神是一種遠非知識能概括的特殊智慧資源,它不僅凝聚了企業家在K期生產經營中形成的經驗和知識積累,還包括一些企業家特質資源,如企業家風險偏好、企業家價值觀、企業家性格、企業家情感與交際網路乃至企業家的第六感等。
(2)高級技能人員經驗。高級技能人員主要指取得高級技T 、技師職業資格及達到相應水平的人員。高級技能人員與一般技術人員的區別在於他們能夠存工作實踐中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的操作性難題,他們不是知識的簡單應用者,而是知識的集成者和創新者。高級技能人員的經驗有時很難用顯性知識或者隱性知識來概括,高級技能人員的綜合能力已經嵌入在他們的技術活動中,已經超越了簡單的知識范疇。如果說企業家特殊才能決定了一個企業的經營戰略與路線的話,那麼高級技能人員經驗就決定了一個企業的技術變革與創新路徑,它們對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培育與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3)組織慣例與本能。企業在生存、發展與演化過程中,會對歷史路徑產生記憶,形成對未來的 一種定式判斷,從而影響活動模式、程式與規則,這就是組織慣例。組織慣例是組織層面對過去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是歷史發展進程在企業生命中留下的烙印,不是用知識能描述的,它賦予了組織一種類生命體的智能,是企業組織的一種後生智慧。另一種非常重要的組織層面智慧資源就是組織本能,它是一種天生智慧。一個企業組織就像一個生命機體,從出生就知道要適應環境和迴避危險,同時也知道追逐利益和謀求發展,這種本能活動不能用知識來概括。相對於企業家特殊才能和高級技能人員經驗而言,組織慣例與本能是一種低端智慧,但也是一種基礎智慧,能從根本上影響決策的方向和執行力。遵循企業組織的慣例和本能決策,往往能得到最廣泛的支持和實現最保險的目標,而違背組織慣例與本能的決策即便科學也會岡執行阻力而達不到預期效果。組織慣例與本能決定『企業發展路徑的連續性,讓企業總是在一個相對平穩的通道中有序發展。
(4)產業鏈適應性資源。企業組織除了慣例與本能以外,還有一種類生命體的更高級的智慧,即產業鏈適應性資源。就像生命體存在一個群居與社會網路一樣,企業要生存與發展,必須適應產業鏈模式,並在產業鏈中定位,接受產業運行規則和市場運行規律。具體而言,產業鏈適應性資源包括顧客端適應性資源和供應端適應性資源。顧客端適應性資源是指企業在長期的顧客接觸與服務過程中瞭解、發現顧客的需求,並具備滿足這種需求的資源與能力,它是一種抽象和綜合的集成資源,需要顧客知識反饋與獲取能力和顧客服務能力。供應端適應性資源是指企業在供應商網路建構與優化過程中,形成的與供應商之間的戰略合作關系,體現的是和諧管理的本質,是在企業利益和供應商利益之間保持穩定均衡的一種商業智慧。產業鏈適應性資源也不是依靠知識就能處理好的,很多關乎價值分配和利益協調的問題,需要企業用動態的管理模式來尋求產業鏈上下游的均衡與協同發展。
(5)產品品牌價值。產品品牌價值是一種已經被認可和固化了的智慧資源,甚至可以稱之為智慧資產。一個企業很容易生產出自己的產品,也容易形成自己的商標,但要樹立自己的品牌卻非易事。樹立品牌,需要企業長期的積淀與維護,需要社會和行業的認可。產品品牌價值的形成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智慧資源在市場上的反映和積累,是能夠貨幣化的企業智慧資源。換言之,產品品牌價值是企業產品生命周期內所有智慧資源的結晶,是企業智慧資源高度集中的體現。
2.能力層
智慧管理相對於知識管理更為高級之處在於其運用智慧資源的能力。智慧管理不僅是資源管理,更是能力管理。運用智慧資源的能力體現為建設能力和操作能力兩個方面。建設能力是指保證企業組織具備內在心智的能力,包括維系企業組織基本結構的心理契約力、情感連接力以及指引企業組織發展與演化的價值判斷力。操作能力是指企業組織將智慧資源具體應用於決策支持的能力,包括要素配置力、平台協同力和價值轉化力。
(1)心理契約力。一個心智健全的企業組織絕不是僅依靠行政約束力就能支撐的,因為在組織內部,不僅個體存在心智,正式或非正式的各種小團體或部門以及整個企業組織都存在心智。有心智就會產生思考,有思考就可能引發矛盾,企業組織必須在各種矛盾中取得平衡才能健康成長。因此,需要在企業內部個體之間以及個體和企業組織之間建立起心理契約,將個體願景轉化為共同願景。心理契約力是現代組織必須擁有的能力,只有在心理契約力的引導和支配下,智慧資源才能被調動起來且產生合力,從而有效支持企業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2)情感連接力。知識管理提出以後,有學者提出隱性知識轉移與擴散的有效途徑是弱連接(社會網路分析理論將連接分為強連接和弱連接),而弱連接的本質正是基於情感的連接,情感因素在隱性知識共用中起著重要作用。智慧管理雖然不要求實現全部人員的知識共用,但卻要求員工能夠理解、接受並貫徹落實高層戰略與策略,要求員工與高層管理者、高級技能人員形成高效溝通,要求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一個高效的信息流轉網路通道。因此,企業組織與知識網路構建就非常必要,而情感連接力正是打造高效社會網路的基礎。另外,情感連接力通過凝聚員工個體,能將個體智慧升級為群體智慧,從而提高企業組織的心智水平,保障企業層面的智慧資源生成與增長。
(3)價值判斷力。企業組織面對復雜的環境和變化的信息,必須有價值判斷力。哪種決策方案能實現更高價值,哪種方案能更快地實現企業組織的最終目標等問題都需要企業進行系統思考與權衡,在思考與評價的過程中會形成新的智慧,然後反饋並指導企業決策,這就是運用智慧資源實施科學決策的過程。價值判斷力是智慧管理與知識管理的區別之一。知識管理僅告訴決策者應該如何做,而智慧管理告訴決策者為何要這麼做,即決策能產生的價值。
(4)要素配置力。在知識管理中,要求有效管理和利用知識資源,但忽視發揮知識資源的能動性。實現知識資源與其它要素資源的協同配置,提升生產經營效率,是生產函數就已經揭示了的企業生產規律。智慧管理不僅要求利用智慧資源,更要求利用企業智慧促進生產要素的科學配置與協同,要求企業組織掌握與遵循自身的生產規律,並以此來配置自身擁有的各種資源要素。要素配置力強調智慧在資源配置與生產要素利用中的全面應用。
(5)平台協同力。無論是智慧資源還是生產要素資源,只要是實現企業組織層面全局溝通與協調,就必須依靠一個分布全局的技術平台。在知識管理中,技術平台的構建、利用也是一個重點內容。智慧管理不僅要求有一個能傳播、擴散和實現信息協同的平台系統,更需要構建起一套支持這個平台的智慧系統。因此,智慧管理平台不是簡單的工具、載體、媒介或場所,而是一套智能和智慧集成體,能支持智慧資源的整合、集成與創生。
(6)價值轉化力。企業組織運行的本質是將輸入資源轉化為輸出資源,在輸入與輸出的轉化過程中實現價值增值。因此,價值轉化力是企業智慧管理的核心,需要在企業家特殊才能的引領下,發揮高級技能人才的創新能力,將生產要素和智慧資源結合起來實現生產經營,獲得高價值產品,從而實現價值轉化與增值。換言之,價值轉化力在能力層中的地位就像產品品牌價值在資源層中的地位一樣,是各種智慧能力綜合集成與積累的體現,只有在其它能力極致發揮並得到智慧資源的有效支持下,高價值轉化力才會產生。如果某個企業組織擁有了高價值轉化力,則意味著該企業組織在智慧管理上可能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水平,將比競爭對手更容易獲得、鞏固和提升動態可持續競爭優勢。
3.職能層
智慧管理既然稱之為管理,即不能停留在資源或能力等靜態層面,而必須擁有可執行、可操作的職能,要實現抽象活動的具體化。在傳統的企業管理中,通常將企業管理分為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為此,本文將智慧管理的職能劃分為戰略決策、經營組織、內涵領導、智能控制等4個核心環節。明確職能層,也是智慧管理與知識管理的關鍵區別之一。知識管理沒有自己的管理職能,以致在具體實踐中通常將知識管理等同於創新管理、智力資本管理、檔案管理、人才管理、信息化管理、文本管理、知識產權管理等,難以取得實效。智慧管理建立起一套類似於傳統管理思想但又超越傳統管理思想的新職能體系,不僅有利於抓住智慧管理的關鍵本質和實現智慧管理的具體化,更有利於將智慧管理直接融入傳統企業管理活動中,讓企業在不知不覺中實現智慧管理的理論再造,推動智慧管理的應用、發展。
(1)戰略決策。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競爭資源,智慧資源與能力,作為比知識更高級與重要的資源,更應該提升到企業戰略高度加以管理和利用。智慧管理的戰略決策職能包含兩重含義:①應充分利用智慧資源與能力提高企業戰略決策水平;②將智慧資源及能力的開發與管理納入到企業戰略管理,將它視之為企業最為核心的財富,一切管理活動都要圍繞智慧管理目標展開,一切企業決策都要有利於智慧資源與能力的開發與管理。
(2)經營組織。智慧資源與能力具有虛擬、隱性、高級、巨集觀等特徵。因此,智慧管理是一種巨集觀、高端、精英式的經營管理。巨集觀體現在應該從企業層面對智慧管理進行總體規劃與決策,智慧管理只能從企業組織層面加以把握,而沒法分解或下放到部門、團隊、個人層次;高端體現在智慧管理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經營理念,只有利用智慧資源與能力對企業經營活動加以計劃、領導和控制,才能做到高屋建瓴和運籌帷幄;精英體現在智慧管理強調企業高層管理者應該是精英中的精英、企業組織應該具備精英文化與精英式的執行力,對智慧資源與能力予以強化,對其它輔助資源則可以弱化,以實現抓大放小,提高能力與效率。
(3)內涵領導。智慧管理強調組織領導的重要性,尤其是強調精英領導人物的精神和能力在企業戰略決策與組織凝聚中的作用。智慧管理將充分發揮企業中精英領導者的作用,並專注於強化精英領導者的凝聚力和培育企業組織中的心理契約和情感聯系。因此,智慧管理中的組織領導不再是傳統企業組織中機械、官僚式的領導,也不是知識管理中強調的無為、寬松型的領導,而是通過「權威」實施的內涵型領導,它結合了集權與分權優勢,還增強了企業文化與組織領導力。
(4)智能控制。智慧管理中的控制不依賴於高度集權和監控,不依賴於特意而為的它組織,而是強調寓控制於日常的管理與領導中,充分發揮智慧資源與能力的作用 對組織實施智能型控制。智能控制的優勢在於能高效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的控制功能,而且是一種包含適應環境與風險預防的事前控制、資源協同與風險管理的事中控制、信息反饋與風險評估的事後控制,是全方位的控制系統,同時也是一種能自創生、自復制、自適應、自修復的自組織復雜系統。
智慧管理的內容體系
智慧管理要成為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系統理論,就必須將理論與方法結合起來,讓理論來引導企業管理決策,讓方法來推動企業決策實施。因此,智慧管理的內容體系包含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兩個部分。
智慧管理理論體系
從理論層面,智慧管理至少應包括資源與能力兩方面的內容,既包括資源與能力基於載體的靜態管理,又包括資源與能力基於活動的動態管理。由此,可將智慧管理的理論體系分為靜態智慧管理和動態智慧管理。
1.靜態智慧管理
靜態智慧管理是對智慧資源本身的管理,也是對智慧資源載體的管理。根據智慧管理的內涵,智慧管理包括企業家特殊才能管理、高級技能人員經驗管理、組織慣例與本能管理、產業鏈適應性資源管理和產品品牌價值管理等。要形成理論,還需要對智慧管理的內容加以歸類,尋找理論內在的共同規律。為此,我們將從人才智慧管理、組織智慧管理和無形智慧管理3個方面依據載體進行分類歸納與整理。
(1)人才智慧管理。人才智慧管理是對嵌人在企業家和高級技能人員中的才能與經驗等智慧資源實施的管理,考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和主動適應性,以激勵為主要方法,推動高級人才充分發揮其掌握的智慧資源的作用,提升人才智慧管理能力。
(2)組織智慧管理。組織智慧管理是對嵌入在組織體制與機制中的智慧資源的管理,是一種巨集觀管理,包括組織慣例與本能管理、產業鏈適應性資源管理等。組織智慧管理的管理對象嵌入在組織中,具有隱性特徵,增加了組織智慧管理的難度。組織智慧管理應側重於設計和維護科學的組織體制與機制,從而使得組織成為企業智慧資源的有效載體,智慧資源既能有效地存儲與保護,又能高效流轉、擴散與利用。
(3)無形智慧管理。除了嵌入在人才頭腦和組織機制中的智慧資源以外,還有一類無形的智慧資源,如企業品牌價值等。這類智慧資源往往是企業的核心智力資產,是企業通過長期的苦心經營而獲得的社會與客戶對企業的肯定。對無形智慧資產的評估、監控、利用和發展是無形智慧管理的重點。
2.動態智慧管理
動態智慧管理既要體現對知識管理的傳承,又要體現出對知識管理的創新。知識管理通常可分解為知識存儲、知識學習、知識共用、知識整合、知識創新與知識利用等,以此實現對知識流轉全過程的動態管理。為此,本文認為可借鑒知識管理分階段管理的思想,在區別智慧資源與知識資源的基礎上,提出動態智慧管理以下環節。
(1)智慧資源的情境嵌入與析取。由於智慧資源具有虛擬、隱性的特徵,使得智慧資源往往需要嵌入到人才、組織制度、知識平台等載體中,在利用智慧資源時需要合適的情境支撐。因此,如果我們能設計出科學的智慧資源情境嵌入與析取機制及方法,在企業需要利用智慧資源時,企業能將其嵌入到情境中,從而提高智慧資源的利用水平;在企業面臨智慧資源載體的流失壓力與風險時,能將智慧資源從情境中析取剝離,從而保護企業的智慧資產。而且,智慧資源由於具有高端、高級特徵,使得智慧資源的數量相對於知識資源要少,而且具有載體集聚性,為智慧資源的嵌入與析取提供了可能。
(2)智慧能力的培育與擴散。智慧能力是主導和支撐企業發展的核心能力,智慧能力的培育與發展具有路徑依賴性、因果模糊性等特徵,這使得智慧能力培育成為智慧管理的關鍵環節之一。另外,在智慧能力形成後,利用智慧能力來組織利用智慧資源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智慧管理目標。要實現智慧管理在企業中的主導地位,就必須將智慧能力擴散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實現智慧能力的擴散,需要智慧管理戰略及其職能的輔助與推廣,更需要為智慧能力擴散提供健全的機制、文化保障。在智慧能力培育與擴散上,存在著很大的學問,由此可以形成一套獨特的智慧能力培育與擴散理論,這有待進一步開發。
(3)智慧資源與能力的整合及創新。企業中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智慧資源與智慧能力,要實現智慧管理的系統功能,就必須將這些不同的資源與能力整合到一個管理範式下,通過資源與能力的協同效應強化智慧管理效果與目標。知識管理中的知識整合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諸多借鑒,而且智慧資源量相對於知識資源量要少許多,使得智慧資源與能力的整合更簡單和更具可操作性。除此以外,智慧資源與能力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少不了創新,如何有效實現智慧資源與能力的創新和更新換代,以此保持企業智慧管理的環境適應性和先進性,是企業維持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
(4)智慧資源與能力的價值實現。在企業智慧管理中,最根本的是要實現智慧資源與能力的價值轉化,通過價值增值來維持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在智慧管理中,智慧資源是價值實現的基礎,而智慧能力是價值實現的推動力,企業價值增值是智慧資源與智慧能力的復雜增函數,其中智慧資源是自變數,而智慧能力是函數。要促進智慧資源與能力的價值實現,除了資源和能力本身以外,企業應建立健全的機制、體制。設計一套完善的智慧資源與能力價值實現體系,成為智慧管理理論體系的重中之重。
智慧管理方法體系
從操作方法層面,智慧管理一方面要能從實踐上指導企業管理的具體手段、環節和措施,另一方面要能從實踐中總結和升華出一系列的智慧管理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實業界和學術界在方法體繫上實現互動,從而推動智慧管理方法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在此將實踐中的操作方法解釋為管理職能,而將從實踐中剝離與抽象出來的方法組合解釋為方法論。岡此,智慧管理的方法體系包括管理職能與方法論兩個方面。
(1)管理職能。根據智慧管理內涵職能層的論述,可知智慧管理包括4大職能,即戰略決策、經營組織、內涵領導、智能控制等。因此,從企業實踐方法層面人手,智慧管理應從以上4種職能出發,分別設計科學的職能管理理論與方法,讓智慧管理更具可操作性。在戰略決策方面,要設計智慧管理戰略體系和重視智慧管理戰略的實施、執行與監督優化等;在經營組織層面,要著重設計有利於智慧管理的組織結構、組織文化、組織體制和組織機制等;在內涵領導方面,要加強精英領導能力,強化對企業智慧資源與能力的巨集觀領導;在智能控制方面,要強調控制的智能化,即依賴系統的自組織能力實現控制無形化和無邊化的結合。
(2)方法論。設計獨特而系統的方法論體系是使智慧管理比其它管理方式在操作層面具有優勢的保障。方法論體系也是智慧管理中最難以開發和實現的,因為方法論雖然能夠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但要實現一種方法和一種理論的真正融合,需要許多特質性知識,要打造一種全新的方法群,則更是難上加難。
因此,在智慧管理方法論開發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要重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與原始創新的結合,既要注意現有方法的引入,更要注意全新方法的開發;
②要有長期、逐步開發的准備,方法論的開發是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絕不可一蹴而就;
③要注重在實踐和理論上的交互優化,即從實踐中總結新方法——將新方法抽象為方法論——用方法論指導新的實踐,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反饋優化方法論。智慧管理方法論將涉及到智慧管理理論的各個方面,用方法論來武裝理論,將理論與方法論相結合推進智慧管理逐漸成型與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智慧管理理論發展的必然途徑。
智慧管理的實施原則
實施智慧管理,應遵循以下原則:
(1)目標專注原則。企業在實施智慧管理時,不應像知識管理那樣將管理核心和管理目標放在知識資源上,從而忽視了價值增值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智慧管理明確其目標是通過智慧資源與能力實現價值轉化與價值增值,只要有利於價值實現的無形資產與能力,都可以看成是智慧資源。因此,目標專注非常重要,只有在目標的引導下,才能保障智慧管理效能。
(2)高端定位原則。企業在實施智慧管理時,要將其重點放在高端和巨集觀層面,如強化對高級人才、核心資源、綜合能力及總體文化的追求和把握等。高端定位是智慧管理區別於其它管理理論的特點,也正因為如此,智慧管理的實施需要依靠智慧管理自身的精神力來引導和控制其它輔助性管理理論與方法,從而保證智慧管理理念和目標得到推動與落實。
(3)抓大放小原則。企業實施智慧管理,要擺脫知識管理和智力資本管理以及其它傳統職能管理的弊病,不能採取寬泛式管理,更不能自上而下地機械式控制,而應該集權與放權相結合,將重點放在相對核心與重要的資源和能力上,將企業80%的精力用來管理企業20%的資源與能力。當然,前提是這20%的資源與能力能為企業帶來80%的價值增值。在抓大放小原則下,企業能取得以點帶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4)形神兼備原則。在智慧管理中,抓住「神」非常關鍵,要將智慧管理思想貫徹到企業全部管理活動中,但也需要有「形」的輔助,需要依靠職能管理手段與方法和其它輔助性管理理論與方法來實現智慧管理理念的落實與推進。因此,智慧管理既要有「神」也要有「形」,只有形神兼備才能保障智慧管理目標的實現。在形神兼備原則下,企業以智慧管理為總綱、以職能管理為手段來開展管理活動。
參考文獻
馬關生,劉越.新的管理理念:智慧管理[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
6
分享到:
⑼ 教師需要具備哪些管理智慧
李鎮西的管理經驗的關鍵詞是「愛心」與「思想」。萬瑋的管理經驗的關鍵詞是「計謀」。「計謀」這個詞聽起來來有點像「搞陰謀詭計」,但萬瑋老師稱之為「與學生鬥智斗勇」。 萬瑋的管理精神大體是以「兵家」為主,輔之以「在愛的前提下」。以「兵家」為主也許是不錯的辦法,一部《孫子兵法》、一部《三國演義》流行幾百年而不斷受人景仰和關注,本身就說明「兵家」是有魅力的。但如果做老師的人、做班主任的人目的就是為了「收拾」學生,讓學生「聽話」、「服從」、「馴服」,就留下了受人指責和非議的把柄。 但萬瑋的書中並沒有顯示出這個老師有多少「愛心」,倒是處處顯示為「如何收服學生」、「如何制服學生」、「如何收拾學生」,「法家」這是萬瑋的《班主任兵法》留下的隱患和缺憾。有人看了《班主任兵法》之後,寫過一篇很有意義的質疑文章:《我們為什麼收服學生?》。這篇文章說:「教師絕不是為收服學生而存在的……」。在《班主任兵法》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找到這樣一些話,「xx彼此以後再見到我時果然畢恭畢敬,謙卑無比。」「他完全恢復了一個普通學生的軟弱模樣。」「他兩手並攏,貼緊褲縫,一副誠惶誠恐謙恭的樣子。」從書中的描述來看,萬瑋是把「學生被收服了」視為自己教育的成功。如果我們從教育目的這個角度來看,所得出的結論可能正好與萬瑋完全不同。學生的軟弱、謙卑,不是我們的教育要達到目的,也不是達成我們的教育目標所必須的條件。相反,張揚個性,鼓勵創新,正是現代教育的題中之義。然而,在《班主任兵法》一書中,我們沒有看到作者對學生的這種謙卑姿態表現出很必要的擔憂和警惕,相反,作者是有意通過種種手段讓學生低下「高貴的頭顱」。「磨掉學生的稜角再進行打造,這不是現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專制社會人(奴)才培養的模式。」這篇文章確實道出了《班主任兵法》的某些弱點。萬瑋老師的補充解釋是:所有的班主任兵法都是「在愛的前提下」。 不過,一個年輕的教師,能想那麼多的辦法成為一個讓學生敬畏的班主任,已經不容易了。 如果說萬瑋的管理精神顯示為「兵家為主」,輔之以「在愛的前提下」,那麼,李鎮西的管理精神則直接顯示為「儒家為主」或者叫做「以愛心為主」,並以「思想家」輔助之。 儒家講「愛」,所謂「仁者愛人」。這正是李鎮西的管理閃光的地方,這也恰恰是萬瑋老師的虛空、缺失的地方。但對那些年輕的、新上任的班主任來說,萬瑋老師的「法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鎮西老師的「儒家」策略比較困難。李鎮西老師的秘密在於,他不只是有「愛心」,更重要的是他這個人是一個「思想」家,他是一個很難得的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像他這樣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不會太多。盡管近年來推出了上海的黃玉峰、深圳的嚴凌君、北京的韓軍等人一些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但這樣的教師仍然寥若星辰。所以,李鎮西老師的班主任策略雖然並《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難模仿。所以我建議:如果要學習班主任的經驗,那麼,解決緊急的問題可以學「萬瑋」,解決根本問題應該學「李鎮西」。 當然,除了李鎮西和萬瑋之外,還有另外的經驗,至少有魏書生的經驗。與萬瑋和李鎮西兩人不一樣,魏書生的管理精神大體顯示為以「法家」為主,兼及「道家」。 法家講究的是「制度」,道家講究的是「無為」而「自治」。魏書生的班主任經驗雖然也遭受某些人的非議,但從形式上看,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隱含了現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因素。 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從時間上看,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最「原始」,屬於「早期探索」,但歷經周折之後,真正有效的經驗,又折回到魏書生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最關鍵的詞語是兩個:一是「民主制度」;二是「自我管理」。這兩者是相互牽連的。合起來,就成為:建立以學生「自我管理」為前提的民主制度。 如果說學生「自主學習」是教學智慧的核心價值和終極追求,那麼,學生的「自我管理」可是視為管理智慧的核心價值和終極追求。真正有意義的管理智慧,是從「規范管理」走向學生的「自我管理」。用魯迅的說法,就是「解放孩子」:「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光明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