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組織社會學的重要性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組織社會學的重要性

發布時間: 2021-03-20 07:50:31

⑴ 組織社會學的研究的意義

組織是現代社抄會的基本結襲構單位。人們利用各種組織把資源集中起來,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社會活動。開展組織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提高組織活動效益,正確理解和處理組織中的人際關系,更好地發揮人的作用,促進社會現代化。

⑵ 組織社會學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各階段主要思想

組織社會學的歷史發展脈絡:

早期的組織社會學是在研究官僚制組織的結構學派的基礎上,吸收管理學派、人際關系學派的研究成果發展起來的。

現代對社會組織的研究基本沿著上述三個學派的研究方向發展。始自法約爾、泰勒等人的從管理的實際需要出發對社會組織的研究,逐步發展為管理科學;始自梅奧等人的對組織中的人的心理、行為、人際關系的研究,發展為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組織行為學;韋伯從社會學角度對官僚制組織的分析,發展為組織社會學。

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英、美等國眾多的社會學家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社會組織進行研究,提出了各種理論見解,組織社會學逐漸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社會學分支學科。

各階段主要思想:

早期階段:各種社會組織盡管目標不同,遇到的情況各異,但存在著結構與程序上的共同性。從這些共性中可以發現一些適用於各種組織的普遍的管理原則。他們還認為,「合理—合法的權威」存在於官僚制組織中。

發展階段:把組織稱為一個系統,對社會組織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闡明組織的本質,把人、人的行為作為分析對象。

成熟階段:闡述了社會組織是對更廣泛的社會系統發揮某種功能的、為了實現特定目的而組織化的一種社會系統。組織本身是由各個子系統構成的,各子系統對組織來說也發揮著特定的功能。社會學中的出現了社會交換、沖突理論等組織理論。

⑶ 從組織社會學和制度社會學的視角,談談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我覺得應該調動起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主要還要依靠農民本身。

⑷ 關於組織社會學的問題

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
在組織內部存在著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可以結合你們學校的某個組織中存在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問題進行分析
組織中的權力結構問題,可以以學校團委,學生會等機構來進行分析

⑸ 身邊的組織社會學

組織社會學是研究、解釋組織現象的一門學科,組織社會學是從社會學角度研究、解釋組織現象的一門學科。
上世紀90年代末及本世紀最初幾年,為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改善區域投資軟環境,增強招商引資吸引力,全國各地(主要是市、縣一級)紛紛建立起「行政服務中心」。作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新生事物,該機構的誕生,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初步樹立起服務型政府的良好形象,它在轉變機關作風、方便基層群眾、提高行政效能、推進依法行政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得到了廣大投資者和老百姓普遍認可。但從各地行政服務中心運行發展的實踐看,其先天的機制局限性也日益凸顯,本文試從組織社會學角度對這些局限性進行一些初步的解釋與思考。

在組織社會學的制度主義流派中,「合法性機制」是其重要的解釋邏輯。它是指「那些誘使或迫使組織採納具有合法性的組織結構的行為的觀念力量」 ,具體來說,「合法性」的「法」不僅僅來源於法律制度,同時也來源於文化制度、觀念制度、社會期待等,這些統稱為組織的制度環境,對組織行為具有重要影響。進一步解釋,合法性機制使得組織「不得不接受制度環境里建構起來的具有合法性的形式和做法」 ,由此出現了組織的趨同,另一方面,「合法性」本身會使得組織有時即便在違背效率原則的情況下,提高其生存能力。可以說,合法性機制的理論是一個具有很強解釋力的理論。

當前,我國各地的行政服務中心在歷經了最初的轟轟烈烈建立以後,近幾年已趨於平穩正常運轉,這種平穩正常運轉是處於與一些深層次障礙並存的狀態之中,這種障礙最突出的表現是在機制上。故本文以「合法性機制」為切入口,對我國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在「組織社會學合法性機制」層面上做一個解釋和初步的反思。

⑹ 組織社會學具體講的是什麼啊,誰能簡單的概括下

組織社會學
研究對象組織社會學以社會組織為研究對象。社會組織是由相互作用的個人或小群體構成的一種有特定目標的協作系統。社會組織的雛型產生於古代社會,它的普遍出現是與工業化和社會現代化相伴隨的。自18世紀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以來,具有特定目標和功能的社會組織逐漸介入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社會組織數量增加、組織規模擴大,逐漸為人們所關注,並成為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組織理論。
社會組織理論早期的組織理論大體分為 3個學派:①管理學派,又分為古典管理學派和科學管理學派;②人際關系學派;③結構學派。它們都著重研究組織結構、組織管理、組織活動效率等,但是探討的方向各異。組織社會學是在結構學派的基礎上,吸收另外兩個學派的研究成果發展起來的。
古典管理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H.法約爾。他認為,各種社會組織盡管目標不同,遇到的情況各異,但存在著結構與程序上的共同性。從這些共性中可以發現一些適用於各種組織的普遍的管理原則。法約爾以實踐經驗為基礎,提出了14條管理原則,其中特別強調命令統一原則。命令統一原則是從公司的最高主管到工人之間,只採用單一的、直接的命令系統。與這種管理系統相對應的是直線式組織結構。設計這樣的組織結構,必須考慮管理跨度和層次的問題。科學管理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發明家、工程師F.W.泰勒。他探索了如何通過科學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出職能化組織原理。管理者專司管理職能,其活動要以科學為基礎,受規章制度的制約。管理的實施必須以職能式組織結構為基礎。
人際關系學派源於早期的工業心理學研究,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學家G.E.梅奧。1927~1932年,梅奧等人在美國西方電器公司的霍桑工廠進行了一系列的觀察和實驗。通過試驗,認識到組織成員的心理狀態受人際關系的影響,而心理狀態又影響人的行為,影響勞動生產率。他們發現,在社會組織中除了有目的地設計和建立的正式關系體系外,還存在著以感情、個人的實際作用等為基礎的非正式關系體系。「霍桑試驗」引起了研究者和管理者對組織中的人、人際關系、非正式結構的關注。
結構學派的代表人物首推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韋伯於1889年完成的博士論文《中世紀企業組織對歷史的貢獻》是第一部從社會學角度論述社會組織的論著。他對組織理論的最大貢獻是對官僚制組織的分析。他在分析導致復雜的社會組織產生的歷史因素的基礎上,用"理想型"的方式敘述官僚制組織的特徵。他首先區分了權威的三種類型,描述了三種不同的組織形態,認為「合理-合法的權威」存在於官僚制組織中。官僚制組織是現代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權威類型和組織形態。
現代對社會組織的研究基本沿著上述三個學派的研究方向發展。始自法約爾、泰勒等人的從管理的實際需要出發對社會組織的研究,逐步發展為管理科學;始自梅奧等人的對組織中的人的心理、行為、人際關系的研究,發展為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組織行為學;韋伯從社會學角度對官僚制組織的分析,發展為組織社會學。1938年哈佛大學出版C.I.巴納德的《經理的職能》一書,反映了對社會組織進行綜合研究的趨勢,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唯一完整地、有系統地論述社會組織的理論性著作。書中指出為了闡明經營者的職能,必須闡明組織的本質,把人、人的行為作為分析對象。巴納德第一個把組織稱為一個系統,對社會組織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

40年代中期以後,英、美等國眾多的社會學家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社會組織進行研究,提出了各種理論見解,組織社會學逐漸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社會學分支學科。美國社會學家T.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對組織社會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他在1956年發表的《組織理論的社會學研究》一文中,闡述了社會組織是對更廣泛的社會系統發揮某種功能的、為了實現特定目的而組織化的一種社會系統。組織本身是由各個子系統構成的,各子系統對組織來說也發揮著特定的功能。社會學中的其他理論,如交換理論(見社會交換論)、沖突理論等對組織理論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學家越來越注重對各種類型的社會組織的基本特性及相互關系進行比較研究和定量分析。

研究內容組織社會學主要研究:①組織目標。包括組織目標的構成、分類,組織目標的確立,組織目標與成員的價值觀念的關系,組織目標的置換和承續等。②組織結構。包括組織結構的類型,組織正式結構與非正式結構各自的功能及相互關系。③組織過程。包括組織決策過程、管理過程、溝通過程等。④組織沖突。包括組織沖突的原因、類型,沖突的解決等。⑤組織與所使用的技術及其他環境因素的關系。⑥組織變遷與組織發展。包括變遷與發展的原因,發展的技術、過程等。
組織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結構單位。人們利用各種組織把資源集中起來,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社會活動。開展組織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提高組織活動效益,正確理解和處理組織中的人際關系,更好地發揮人的作用,促進社會現代化。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5366/
http://auction1.paipai.com/

⑺ 組織社會學探討

名詞解釋
1、組織社會學是指對專業組織(包括企業、機關)的結構、功能及其運轉規律和問題的研究。
2、正式組織是指人們為了達到某種共同目標,將其行為彼此協調與聯合起來所形成的社會團體。具體包括:第一,每一組織都有其確定的目標,組織內的每個人也有各自的目標;第二,組織有一定的獨特心理結構,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結構;第三,每一個組織都有其特定的技術結構;第四,組織是一種有結構的整體活動。
3、組織目標就是組織努力爭取達到和所希望的未來狀態。它是組織開展活動的依據和動力,代表著一個組織的未來和發展方向。
4、平衡性目標是指組織有意地作出了與它的客觀環境相和諧的決策,採取了一種適應環境的戰略。
5、改進性目標是指改進舊有的工作目標和以更高效率完成計劃的願望,由於現代社會環境變化迅速,組織為了適應環境變化得需要,常常會改進或樹立新的目標。
6、目標管理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技巧,它指組織上下級管理人員一起制定組織的共同目標,根據預期的願望嚴格規定個人的職責范圍,並用這個尺度作為組織經營的指導方針和評定個人所做貢獻的標准。
7、組織設計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指設立某種組織的過程,既包括對新型組織的設立,也包括對原有組織結構的改造,主要從動態的角度考察組織設計;二是指一種設計方案或結果,這是一種靜態的考察,主要表現形式是組織圖式。
8、非正式群體是由一定數量的個人(通常規模比較小)經過長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會團體。
9、組織文化是指組織成員在長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過程中所形成的共同價值觀體系,它包括組織成員共用的人生觀、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理想、信念、期望、態度和行為准則的總和。
10、頭腦風暴就是在決策環境中,對決策參與者不加任何限制,讓頭腦中的各種想法都能表達出來,從而形成科學決策地過程。這種決策方法主要針對決策問題, 如遵從壓力,而制定的一種科學方法。
11、組織發展是指以人員優化和組織氣氛協調為思路,通過組織層面的長期努力,改進和更新企業組織的過程,實現系統的組織變革,進行組織發展,往往要在一些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運用管理心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技術,以實現預定的組織變革計劃和目標。
填空題
1、組織研究的基本變項:人的變項、組織變項、環境變項
2、新型組織的出現:出現了大量的中介組織、所有制類型的分化、組織的隸屬關系發生了變化
3、帕森斯的分類方案(按照其功能和目標分類):1、經濟生產組織2、政治目
標組織3、整合組織4、模式維持組織
4、布勞和斯科特的分類方案( 以組織的受惠者為基礎進行分類):1、互惠組織 2、服務組織3、經營性組織4、大眾福利組織
5、單位組織的特點:單位資源的公有制或國有制、非獨立性、功能多元化、單位之間的「行政」差別
6、組織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地位:組織作為一個系統,它的構成要素一般包括四個方面,即組織目標。組織結構與設計、組織文化和組織內的群體。組織目標是組織存在的基礎,組織的結構與設計是實現組織目標所必需的「硬體設備」,而組織文化以及組織群體則是實現組織目標的「軟體」部分。
7、影響目標制定的因素:文化環境的影響,組織內部因素對目標的影響,組織參與者對目標的影響
8、目標制定的原則:互惠原則,評估原則,選擇原則
9、目標管理的要素:明確目標,參與決策,規定期限,反饋成績
10、目標實現的評估:組織目標的有效性標准,組織目標的效率標准,組織目標的人道主義標准
11、組織結構的要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職位、目標、權威和角色,它們的相互關系和聯系共同構成了組織的基本結構
12、群體是指為實現共同目標的兩個以上保持持續性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個人組成的社會單位
13、群體的發展階段:形成階段、內部協調階段、發展壯大階段、成熟階段
14、群體關系的制約因素:任務確定性、目標差異性、相互依賴性
15、群體間沖突的原因: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提高群體的綜合地位、增加資源的
份額
16、組織文化的研究方法:訪問調查法、二次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17、權力的類型:強制權、獎酬權、法定權、專家權、關聯權、信息權、職能權
18、權力的制約因素:環境的確定性、資源的代替性、任務的中心性
19、組織沖突的原因:目標上的差異、行為期待的差異性、價值資源分配上的差異性
20、組織決策程序:判斷問題和目標、收集和處理有關信息、方案的制定和選擇、決策方案的實施和評價
21、群體決策優點:1、集中知識和信息2、相互啟發,相互彌補3、開放性4、有效性5、穩妥性和效率
22、群體決策的問題:1、反應較慢2、團體偏移3、遵從壓力4、矛盾與對抗
5、先決策結論6、主觀概率
23、組織溝通從性質上可區分為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
24、組織變革的過程:准備與計劃階段、組織變革的內容、試驗與推廣階段、評價與鞏固階段
25、無邊界組織:垂直界限、水平界限、外部界限、地域界限
簡答題
1、組織社會學的研究內容:一是對組織的結構與設計的認識
二是對基本結構的功能進行分析
三是對組織的運轉過程與規律的研究
四是對組織運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診斷和分析
2、政府組織方面的分化:首先是分權制度實施,過去中央與地方混為一體,所有的資源都由中央逐級分派到地方,現在則分化為「分灶吃飯」的形式,更多地考慮地方的自主權和地方利益。其次,政府組織的職能部門和管理方式發生了變化,政府組織把具有經濟管理職能的部門與純行政部門分離開來。這種分離強化了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各級政府組織與專業組織之間出現了以「政企分開,讓利放權」為特徵的分化。而在專業組織內部與企事業單位之間,由於放權之後佔有的資源不同而出現了較大異質性。再次,政府將部分行業管理的職能轉移給新型組織,利用中介組織對經濟事務實行間接管理,並最終使政府組織專門化,不再干預經濟事務。
3、泰羅科學管理理論原則:1、建立真正科學的勞動過程
科學管理理論之父 2、科學地挑選和漸進地培養人才
3、將經過科學挑選和訓練的工人與科學的勞動過程相結合
4、管理者和工人之間親密和經久的合作
4、韋伯的權威類型:法定權威,法定權威是以法律法規為基礎。這種類型的權
威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層制;傳統權威,傳統權威靠對社會秩序的神聖至上及
特權的信念來維持;感召型權威,感召型權威的基礎是追隨者對首領的衷心
愛戴和首領的天資稟賦(感召力),包括首領呼風喚雨的才能、英雄氣概、聰
明才智與能言善變,以及那種超凡脫俗的氣質和令人如痴如醉的表演等等,
都是人們忠於感召型權威的原因。
5、韋伯科層制的基本觀點:1、基本職能的專業化和勞動分工
2、有明確規定的職權等級
3、穩定不變的規章制度
4、官員的非人格化
5、量才用人
6、行政效率
6、我國社會組織的分類:一、以第一產業為基礎進行分類:1、第一產業組織是以自然為開采對象的產業組織形式,包括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及石油開采業的地質勘探業等;2、第二產業組織主要是指在第一產業組織基礎上形成的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築業;3、第三產業主要包括流通部門和服務部門兩大類。流通部門的行業包括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郵電通訊、物資供銷和保管倉儲業。服務部門的行業可分為:(1)生產和生活服務部門(2)教科文衛等服務部門(3)社會公共服務機構;二、以企事業、國家機關、黨派及人民團體機構編制的性質為標準的分類:1、國家機關編制的組織;2、國家事業編制組織;3、國家企業編制組織。
7、組織目標的意義:第一,組織目標是組織的靈魂
第二,組織目標是確定組織活動路線的基礎
第三,組織目標是衡量組織的效率與效益的標准
8、目標管理的過程:1、明確企業組織的整體目標
2、部門目標的制定
3、個人目標的制定
4、行動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5、反饋信息過程
6、評價目標管理
9、組合設計的傳統原則:1、目標任務原則
2、有效管理跨度原則
3、分工協作原則
4、統一指揮原則
5、責權對等原則
6、精簡與效率原則
7、統一領導與分級管理原則
10、組織設計的程序:1、明確組織設計的基本方針
2、進行職能分析和職能設計
3、設計組織結構的框架
4、聯系方式的設計
5、管理規范的設計
6、人員配備和訓練
7、各類激勵制度的設計
8、反饋和修正
11、直線式職能制組織結構
特點:是各級主管者沒有專業分工,所有管理職能都集中於一人之手,一個下級單位只接受一個領導的指令,上下級關系簡單、明確、清楚。這種形式的優點是保持了直線式集中統一指揮的優點,又具有職能分工專業化的長處,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其次,組織內部各級直線主管人員都有相應的職能機構和人員做參謀和助手,是管理者能夠對本部門的生產、技術、經營活動進行有效地組織和指揮。所以,它比較適應現代工業企業管理的需要,並被廣泛採用。但卻不適合教育科研類組織、高技術創新性組織、商業貿易組織等。
不足:組織內部下級職員缺乏必要的自主權、各專業職能部門的聯系較弱、組織之間信息傳遞速度較慢等。
12、有效結構的基本特徵:1、結構要有效率與效能
2、結構要具備創新能力
3、結構要具備靈活性和創新性
4、結構要有利於人力資源的發揮與發展
5、結構要有利於整合與協調
13、群體形成的原因:1、從所屬組織的角度看,群體形成的基礎主要是共同的工作任務
2、從群體成員個人的角度看,有兩個主要因素促成他們結成群體。(一是物質利益的因素;二是社會心理因素)
14、權力的意義:第一,任何權力都依賴於特定的組織情境,離開情境組織的權
力也就自然消失;第二,權力根植與相互作用體系;第三,權力是施加影響的潛在能力,而非影響本身;第四,權力表現為對作用對象的成功影響
15、組織沖突的類型:1、根據沖突發生的層次和領域分為:個人內沖突、個人間沖突與超個人沖突
2、以沖突行為與所要達到的真實目的之間的關系為標准分為手段性沖突和目的性沖突
3、以沖突是否涉及相互關系賴以建立的基礎為依據分為基礎性沖突和非基礎性沖突
16、有限理性模式的基本觀點:第一,在很多情況下,決策不完全是理智思考的
結果,而是受各種壓力相互妥協的產物;第二,許多決策不是在佔有全部信
息的基礎上作出的;第三,決策者不可能在找出所有方案後,再選擇一個最
優方案;第四,決策者作出方案要受許多人為因素的影響
17、組織溝通的過程:1、創造有價值的信息
2、信息的編碼過程
3、選擇傳送媒介
4、接收者通過某種渠道接收到信息
5、解碼過程
6、接收者對信息作出反應
18、組織溝通的功能:1、溝通時制定正確決策的基礎
2、溝通是有效控制的手段
3、溝通能夠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
4、溝通可以加強內外關系的相互協調
19、領導者的能力:1、強化自我意識
2、領導者的反饋習慣與意願
3、求知的意願和能力
4、兼顧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5、尊重差異的能力
20、組織變革的原因:
組織變革的外部環境:1、法律和政策環境的變化
2、科學技術的發展與變化
3、競爭性環境的變化
4、社會心態的影響
組織變革的內部環境:1、經營業績下降
2、組織自身結構的缺陷
3、產品市場變動
4、組織戰略改變
5、組織規模擴大
6、人力資源變化
21、組織變革的方式:1、按程序分為量變式和質變式
2、按變革對象分為正式關系式、非正式關系式和人員式
3、按變革的力量來源分為主動思變式和被動應變式
4、按變革的進程分為突變式和分段發展式
5、按變革方案的形成過程分為強制式、民主式和參與式
6、按變革起始可以分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上下結合
重點
1、非正式群體的意義
積極意義:1、非正式群體對工人的意義:(1)減輕單調、厭煩的疲勞;(2)提供獲得地位的機會;(3)情緒反應的充分表露;(4)提供獨立的機會;2、非正式群體對管理者的意義:(1)有助於完成工作任務;(2)有助於減輕管理者的工作負擔;(3)提供工作滿意感。
消極意義:1抵制變革;2、目標上的沖突;3、遵從行為的問題;4、謠言問題。
2、組織文化的功能
正功能:1、外部環境是指適應環境的生存功能。第一,它起著分界線的作用,即它使不同的組織相互區別開來;第二,組織文化表達了組織成員對組織使命、策略及其基本任務的共識,或者一種認同感;第三,對組織目標和手段的共識;第四,對測量方法和糾偏的共識。2、內部功能指的是內部團結問題。第一,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概念有助於增強社會組織的穩定性;第二,權力與地位的共識;第三,友愛、獎與罰、善與惡、意識形態與宗教等等。
反功能:1、組織變革的障礙;2、組織多樣化的障礙;3、組織兼並和收購的障礙。

⑻ 組織社會學:組織現象有哪些

「組織現象」是個非常泛泛的概念。

最基本的意義是指:無論在何種領域,關於組織方式、組織機制和組織過程有關的各種現象和課題。這些理論、方式、機制、制度、過程、問題、弊病、影響等等……都是「組織現象」的一部分;話句話說,組織運轉所造成的一切相關,都是「組織現象」。

目前國內關於組織社會學的研究中心有二:其一是正式組織在中國社會中發揮著核心的作用;其二是分析解釋正式組織有著與其他組織形式不同的結構、過程以及運行邏輯。

⑼ 組織社會學的研究內容

組織社會學主要研究:①組織目標。包括組織目標的構成、分類,組織目標的確立,組織專目標與成員的價值觀屬念的關系,組織目標的置換和承續等。②組織結構。包括組織結構的類型,組織正式結構與非正式結構各自的功能及相互關系。③組織過程。包括組織決策過程、管理過程、溝通過程等。④組織沖突。包括組織沖突的原因、類型,沖突的解決等。⑤組織與所使用的技術及其他環境因素的關系。⑥組織變遷與組織發展。包括變遷與發展的原因,發展的技術、過程等。

⑽ 組織社會學的介紹

組織社會學以社會組織為研究對象。社會組織是由相互作用的個人或小群體構成的一種有特定目標的協作系統。社會組織的雛型產生於古代社會,它的普遍出現是與工業化和社會現代化相伴隨的。自18世紀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以來,具有特定目標和功能的社會組織逐漸介入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