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概括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概括

發布時間: 2021-03-20 06:36:34

『壹』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介紹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圖案是拿著一本打開書的醫學之神,正在從岩石中收集泉水,為生病的少女解渴。獎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譯為:新的發現使生命更美好。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醫科大學卡羅琳學院負責評選,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的周年紀念日)舉行。1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愛爾蘭醫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中國葯學家屠呦呦分享。

『貳』 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簡介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正面為諾貝爾的半身側面像,右邊為諾貝爾的生卒年(羅馬數字),左下角有作者簽名「E.LINDBERG 1902」。

獎章背面圖案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健康女神許癸厄亞,正在從岩石中收集泉水,為生病的少女解渴。獎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譯為:新的發現使生命更美好。

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醫科大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負責評選,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的周年紀念日)舉行。

『叄』 歷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時間 獲獎人及國籍 獲獎原因
1901年E . A . V . 貝林(德國人) 從事有關白喉血清療法的研究
1902年R.羅斯(英國人) 從事有關瘧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麥人) 發現利用光輻射治療狼瘡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消化系統生理學方面的研究
1905年R.柯赫(德國人) 從事有關結核的研究
1906年C.戈爾季(義大利人) S.拉蒙-卡哈爾(西班牙人) 從事有關神經系統精細結構的研究
1907年C.L.A.拉韋朗(法國人) 發現並闡明了原生動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P.埃利希(德國人)、 E.梅奇尼科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爾(瑞士人) 從事有關甲狀腺的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外科學上的研究
1910年A.科塞爾(德國人) 從事有關蛋白質、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爾斯特蘭德(瑞典人) 從事有關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
1912年A.卡雷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血管縫合以及臟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R.里謝(法國人) 從事有關抗原過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奧地利人) 從事有關內耳前庭裝置生理學與病理學方面的研究
1915年 -- 1918年未頒獎
1919年 J . 博爾德特(比利時人) 作出了有關免疫方面的一系列發現
1920年S.A.S.克勞(丹麥人) 發現了有關體液和神經因素對毛細血管運動機理的調節
1921年未頒獎
1922年 A.V.希爾(英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問題的研究 邁爾霍夫(德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謝問題的研究
1923年F.G.班廷(加拿大) J.J.R.麥克勞德(加拿大人) 發現胰島素
1924年W.愛因托文(荷蘭人) 發現心電圖機理
1925年未頒獎
1926年J.A.G.菲比格(丹麥人) 發現菲比格氏鼠癌(鼠實驗性胃癌)
1927年J.瓦格納-姚雷格(奧地利人) 發現治療麻痹的發熱療法
1928年C.J.H.尼科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斑疹傷寒的研究
1929年C.艾克曼(荷蘭人) 發現可以抗神經炎的維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國人) 發現維生素B1缺乏病並從事關於抗神經炎葯物的化學研究
1930年K.蘭德斯坦納(美籍奧地利人) 發現血型
1931年O.H.瓦爾堡(德國人) 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32年C.S.謝林頓 E.D.艾德里安(英國人) 發現神經細胞活動的機制
1933年T.H.摩爾根(美國人) 發現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1934年G.R.邁諾特
W.P.墨菲 發現貧血病的肝臟療法
G.H.惠普爾(美國人)

1935年H.施佩曼(德國人) 發現胚胎發育中背唇的誘導作用
1936年H.H.戴爾(英國人) O.勒韋(美籍德國人) 發現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
1937年A.森特-焦爾季(匈牙利人) 發現肌肉收縮原理
1938年C.海曼斯(比利時人) 發現呼吸調節中頸動脈竇和主動脈的機理
1939年G.多馬克(德國人) 研究和發現磺胺葯
1940年--1942年未頒獎
1943年C.P.H.達姆(丹麥人) 發現維生素K E.A.多伊西(美國人) 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1944年J.厄蘭格 H.S.加塞(美國人) 從事有關神經纖維機制的研究
1945年A.弗萊明
E.B.錢恩 發現表黴素以及表黴素對傳染病的治療效果
H.W.弗洛里(英國人)

1946年H.J.馬勒(美國人) 發現用X 射線可以使基因人工誘變
1947年C.F. 科里
G.T.科里(美國人) 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
B.A.何賽(阿根廷人) 發現腦下垂體前葉激素對糖代謝的作用

1948年P.H.米勒(瑞士人) 發現並合成了高效有機殺蟲劑DDT
1949年W.R.赫斯(瑞士人) 發現動物間腦的下丘腦對內臟的調節功能
1950年E.C.肯德爾
P.S.亨奇(美國人) 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T.賴希施泰因(瑞士人)

1951年M.蒂勒(南非人) 發現黃熱病疫苗
1952年S.A.瓦克斯曼(美國人) 發現鏈黴素
1953年F.A.李普曼(英國人) 發現高能磷酸結合在代謝中的重要性,發現輔酶A H.A.克雷布斯(英國人) 發現克雷布斯循環(三羧酸循環)
1954年J.F.恩德斯
T.H.韋勒 研究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組織培養與組織技術的應用
F.C.羅賓斯(美國人)

1955年A.H.西奧雷爾(瑞典人) 從事過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A.F.庫南德
D.W.理查茲(美國人) 開發了心臟導管術
W.福斯曼(德國人)

1957年D.博維特(意籍瑞士人) 從事合成類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G.W.比德樂
E.L.塔特姆(美國人) 發現一切生物體內的生化反應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萊德伯格(美國人) 從事基因重組以及細菌遺傳物質方面的研究

1959年S.奧喬亞 A.科恩伯格(美國人) 從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F.M.伯內特(澳大利亞人) P.B.梅達沃(英國人) 證實了獲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G.V.貝凱西(美國人) 確立「行波學說」,發現耳蝸感音的物理機制
1962年J.D.沃森(美國人)
F.H.C.克里克 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住處傳遞的重要性
M.H.F.威爾金斯(英國人)

1963年J.C.艾克爾斯(澳大利亞人)
A.L.霍金奇 發現與神經的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構
A.F.赫克斯利(英國人)

1964年K.E.布洛赫(美國人) F.呂南(德國人) 從事有關膽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F.雅各布
J.L.莫諾 研究有關酶和細菌合成中的遺傳調節機構
A.M.雷沃夫(法國人)

1966年F.P. 勞斯(美國人) 發現腫瘤誘導病毒 C.B.哈金斯(美國人) 發現內分泌對於癌的干擾作用
1967年R.A.格拉尼特(瑞典人)
H.K.哈特蘭 發現眼睛的化學及重量視覺過程
G.沃爾德(美國人)

1968年R.W.霍利
H.G.霍拉納 研究遺傳信息的破譯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M.W.尼倫伯格(美國人)

1969年M.德爾布呂克
A.D.赫爾 發現病毒的復制機制和遺傳結構
S.E.盧里亞(美國人)

1970年B.卡茨(英國人)
U.S.V.奧伊勒(瑞典人) 發現神經末梢部位的傳遞物質以及該物質的貯藏、釋放、受抑制機理
J.阿克塞爾羅行(美國人)

1971年E.W.薩瑟蘭(美國人) 發現激素的作用機理
1972年G.M.埃德爾曼(美國人) R.R.波特(英國人) 從事抗體的化學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1973年K.V.弗里施
K.洛倫滋(奧地利人) 發現個體及社會性行為模式(比較行為動物學)
N.廷伯根(英國人)

1974年A.克勞德
C.R.德·迪夫(比利時人) 從事細胞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G.E.帕拉德(美國人)

1975年D.巴爾摩
H.M.特明(美國人) 從事腫瘤病毒的研究
R.杜爾貝科(美國人)

1976年B.S.豐盧姆伯格(美國人) 發現澳大利亞抗原 D.C.蓋達塞克(美國人) 從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R.C.L.吉爾曼
A.V.沙里(美國人) 發現下丘腦激素
R.S.雅洛(美國人) 開發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W.阿爾伯(瑞士人)
H.O.史密斯 發現限制性內切酶以及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應用
D.內森斯(美國人)

1979年A.M.科馬克 (美國人) G.N.蒙斯菲爾德(英國人) 開始了用電子計算機操縱的X 射線斷層掃描儀(簡稱掃描儀)
1980年B.貝納塞拉夫
G.D.斯內爾(美國人) 從事細胞表面調節免疫反應的遺傳結構的研究
J.多塞(法國人)

1981年R.W.斯佩里(美國人) 從事大腦半球職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爾(美國人)
T.N.威塞爾(瑞典人) 從事視覺系統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S.K.貝里斯德倫
B.I.薩米埃爾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國人) 發現前列腺素,並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1983年B.麥克林托克(美國人) 發現移動的基因
1984年N.K.傑尼(丹麥人)
G.J.F.克勒(德國人) 確立有免疫抑制機理的理論,研製出了單克隆抗體
C.米爾斯坦(英國人)

1985年M.S.布朗 J.L.戈德斯坦(美國人) 從事膽固醇代謝及與此有關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R.L.蒙塔爾西尼(義大利人) S.科恩(美國人) 發現神經生長因子以及上皮細胞生長因子
1987年利根川進(日本人) 闡明與抗體生成有關的遺傳性原理
1988年J.W.布萊克(英國人)
G.B.埃利昂 對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貢獻
G.H.希欽斯(美國人)

1989年J.M.畢曉普 H.E.瓦慕斯(美國人) 發現了動物腫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於細胞基因,即所謂原癌基因
1990年J.E.默里 E.D.托馬斯(美國人) 從事對人類器官移植、細胞移植技術和研究
1991年E.內爾 B.薩克曼(德國人) 發明了膜片鉗技術
1992年E.H.費希爾 E.G.克雷布斯(美國人) 發現蛋白質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P.A.夏普 R.J.羅伯茨(美國人) 發現斷裂基因
1994年A.G.吉爾曼 M.羅德貝爾(美國人) 發現G 蛋白及其在細胞中轉導信息的作用
1995年E.B.劉易斯、E.F.維紹斯(美國人)、C.N.福爾哈德(德國人) 發現了控制早期胚胎發育的重要遺傳機理,利用果蠅作為實驗系統,發現了同樣適用於高等增有機體(包括人)的遺傳機理
1996年P.C.多爾蒂(澳大利亞人) R.M.青克納格爾(瑞士人) 發現細胞的中介免疫保護特徵
1997年S.B.普魯西納(美國人) 發現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朊蛋白(PRION)
1998年 芬奇戈特 (Dr. Robert Furchgott)
伊格納羅教授(Professor Louis Ignarro) 發現氧化氮可以傳遞信息
穆拉博士(D r. Ferid Murad)(美國人)

1999年 君特-布洛伯爾(美國人) 發現蛋白質有內部信號決定蛋白質在細胞內的轉移和定位
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科學家阿維·卡爾森、保羅·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爾,以表彰他們三人在人類「神經系統信號傳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
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聯合授予利蘭·哈特韋爾,蒂莫西·亨特,保羅·納斯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細胞周期的關鍵物質」
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授予英國科學家悉尼布雷內、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霍維茨和英國科學家約翰蘇爾斯頓,以表彰他們為研究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調節作用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2003年諾貝爾醫學獎(來自新浪新聞):當地時間6日11:30許(北京時間6日17:30許),瑞典科羅林斯卡大學醫學院周一表示,來自美國的保羅-勞特伯和英國的皮特-曼斯菲爾德共同獲得了2003年諾貝爾醫學獎。學院諾貝爾獎評委團在宣布兩人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理由時指出:「他們已經使用磁共振做出了精子方面的發現,這代表了在醫療診斷和研究的突破。」

『肆』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簡介

2013年10月7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羅思曼、蘭迪·謝克曼以及德國科學家托馬斯·祖德霍夫,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的囊泡運輸調控機制。
揭曉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發布會按慣例在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舉行。當地時間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秘書長戈蘭·漢松宣布了獲獎者名單和獲獎原因。

『伍』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簡介

2009年10月5日,諾貝爾獎得主瑞典卡羅琳斯卡學院宣布,它將把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和美國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醫學公司。醫院的Carol Greider,哈佛醫學院的Jack Szostak和Howard Hughes醫學院表彰了他們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可以保護染色體機制。

卡羅林斯卡研究所說,這三個「解決了生物學上的一個主要問題」,即染色體如何在細胞分裂過程中被完全復制以及如何保護它們免於降解。

這些奧秘都包含在端粒和端粒酶中。由染色體根冠產生的端粒酶是染色體的自然脫落,可導致衰老和癌症。端粒也被科學家稱為「生命鍾」。在新細胞中,每個細胞分裂端粒縮短一次。

當端粒不能再縮短時,細胞就不能繼續分裂和死亡。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發現端粒酶在某些不受控制的惡性細胞的生長中起著重要作用。大約90%的癌細胞具有增長的端粒和相對大量的端粒酶。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於1948年出生於澳大利亞。傑克·索斯塔克(Jack Szostak)於1952年出生於英國倫敦。他們將與1961年出生於美國的卡羅爾·格里德(Carol Greed)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陸』 2006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以及相關研究內容概況

2006年10月2日,瑞典皇家卡羅琳醫學院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宣布,兩名美國人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被授予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之所以獲獎,是因為他們發現了RNA(RNA)干擾機制。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發布的公告說,法爾和梅洛獲得了獎項,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控制遺傳信息流的基本機制」。

這兩位科學家進行的實驗發現了一種有效中止有缺陷的基因運傳的機制,這為研發控制這種基因和與疾病作斗爭的新葯提供了可能性。

美國科學家和生物醫學科學家安德魯·弗朗(Andrew Fire)於1959年出生於美國,是美國科學家和生物醫學科學家。 1983年,他獲得了博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博士學位。

1998年,他和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教授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稱他們發現RNA具有干擾基因的機制。憑借對RNA(RNA)干擾機制的傑出貢獻,他們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克雷格·梅洛,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教授。 2006年,他因發現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和遺傳學教授Andrew Farr的RNA干擾而獲得2006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柒』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簡介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報道,北京時間8日17時30分,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京都大學物質-細胞統合系統據點iPS細胞研究中心主任長山中伸彌、英國發育生物學家約翰-戈登因在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而獲獎 。
所謂細胞核重編程即將成年體細胞重新誘導回早期幹細胞狀態,以用於形成各種類型的細胞,應用於臨床醫學。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2012年10月8日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醫學教授山中伸彌,以表彰他們在「體細胞重編程技術」領域做出的革命性貢獻。
一直以來,人體幹細胞都被認為是單向地從不成熟細胞發展為專門的成熟細胞,生長過程不可逆轉。然而,格登和山中伸彌教授發現,成熟的、專門的細胞可以重新編程,成為未成熟的細胞,並進而發育成人體的所有組織。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新聞公報稱,兩位科學家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細胞和器官生長的理解。教科書因之改寫,新的研究領域被建立起來。通過對人體細胞的重新編程,科學家們創造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新方法。
出生於1933年的約翰·格登任職於英國劍橋格登研究所。他於1962年通過實驗把蝌蚪的分化細胞的細胞核移植進入卵母細胞質中,並培育出成體青蛙。這一實驗首次證實分化了的細胞基因組是可以逆轉變化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山中伸彌1962年出生於日本,目前就職於京都大學。2006年山中伸彌等科學家把4個關鍵基因通過逆轉錄病毒載體轉入小鼠的成纖維細胞,使其變成多功能幹細胞。這意味著未成熟的細胞能夠發展成所有類型的細胞。
今年的單項諾貝爾獎獎金為8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0萬美元)。

『捌』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介紹

北京時間2014年10月6日17點30分:約翰·歐基夫(John O『Keefe) 和邁-布里特·莫澤(May-Britt Moser)以及愛德華·莫索爾(Edvard I. Moser)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