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伊朗法學教育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伊朗法學教育

發布時間: 2021-03-20 02:42:01

① 波斯人的人種問題

波斯人屬歐羅巴人種((歐洲人所說暗白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不屬於混血,與阿拉伯半島的閃米特人種沒有關系,使用波斯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信仰伊斯蘭教,多屬什葉派。

波斯人相信是雅利安人的後裔,雅利安人在公元前約2000年由中亞移入伊朗。雅利安人分拆成兩個主要民族,即波斯人及米底人,波斯語及伊朗語支始出現,他們與伊朗高原的原住民通婚,如埃蘭人。

公元前九世紀出現了對波斯人的一些記載,在亞述人的文獻里,他們被稱為「帕爾蘇」(Parsu),居住在爾米亞湖的東南岸。

波斯人是西亞伊朗的主體民族,亦稱帕爾斯人。人口2041萬(1985),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3%。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國境內。

(1)伊朗法學教育擴展閱讀:

生活在中東地區的波斯人、土耳其和庫爾德等民族被外界誤認為是阿拉伯人的現象在歐美和東亞地區十分普遍,因為阿拉伯人是中東的第一大民族,人口高達三億,比中東其他民族的總和都要多。

因為石油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在各國媒體的露鏡率也非常高,因此很多對地理和民族不太了解的人都會誤以為中東只有阿拉伯人,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阿拉伯人開始代表了整個中東地區。

對於經常被誤認為阿拉伯人,很多伊朗的波斯人對此事非常反感,他們並不是反感外界對中東民族的不了解,也不是因為他們對阿拉伯人有敵意,而是因為他們嘆息自己的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如今卻被許多人不了解,甚至被誤認為伊朗是阿拉伯國家。

② 波斯人的概況

伊朗主體民族,亦稱伊朗人,人口2041萬(1985),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國境內。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標准波斯語起源於巴列維地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常稱之為法爾西語,有時也稱為中古波斯語。波斯人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時,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亞進入今伊朗地區,排擠了當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來。古伊朗人包括許多民族,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亞人、薩西亞人和西徐亞人等。公元前6~5世紀時,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紀,波斯人佔領了今法爾斯地區後從這個地名獲得了本族的名稱,並建立了強大的波斯帝國。現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為農民,他們多從事灌溉農業,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大麥和豆類;經濟作物為煙草、甜菜、芝麻等。現已有部分農民轉向石油和建築業。工藝手工業歷史悠久,地毯、陶瓷、建築等聞名於世。波斯人在歸信伊斯蘭教前,多信仰拜火教。642年阿拉伯帝國滅波斯薩珊王朝後,波斯人逐漸改信伊斯蘭教。11世紀,伊斯蘭教在波斯人中占據了統治地位,16世紀初前遜尼派居優勢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薩法維帝國,立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並採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葉派,排斥遜尼派。現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葉派。伊朗憲法規定,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並規定立法會議頒布的一切法律必須符合伊斯蘭教教義。伊斯蘭法還規定有關穆斯林的婚喪禮俗、財產繼承、子女撫養、宗教課程、教派爭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決。政府不承認國內存在穆斯林少數派,但卻承認有非穆斯林民族。什葉派宗教教職人員分有公職和無公職兩類,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級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內進行,主要學習《古蘭經》和波斯文經訓常識,經學院屬中等宗教學校,此外還有高級宗教學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統講授伊斯蘭教義學、哲學和法學。大毛拉和阿亞圖拉均出自庫姆神學院。波斯人信教虔誠,極重視一年一度的朝覲、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儀式,婦女外出必須飾面紗,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嚴格制約。

③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革命影響

伊斯蘭共和國以"既不倚東,也不靠西"的口號將自身定位為革命明燈,號召中東以至全世界推翻資本主義、美國的影響力及社會上的不公。伊朗革命領袖在第三世界支持與穆斯林無關的革命團體,也尋求他們的支持,如尼加拉瓜的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愛爾蘭的愛爾蘭共和軍及南非的反種族隔離運動,甚至有些已達到支持非穆斯林革命更多於伊斯蘭革命(阿富汗聖戰者)的程度。

伊朗革命派明確地號召波斯灣地區推翻君主政體,建立伊斯蘭共和國(即伊朗),使由遜尼派主導的阿拉伯鄰國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及其他波斯灣阿拉伯國家響起了警鍾,這些國家都是君主政體,國內又有為數不少的什葉派民眾。在接下來八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朗和伊拉克有數以百萬計的傷亡。
伊朗伊斯蘭革命使伊朗和美國由盟友變成仇敵。伊朗革命派希望把國王引渡回國行刑,美國總統卡特不再支持國王和幫助他重返權力寶座。身患癌症的國王要求入境美國就醫,德黑蘭的美國使館人員反對這個請求,他們堅持要穩定美國和過渡革命政府之間的關系。卡特雖然同意美國使館人員的意見,但礙於基辛格、洛克菲勒及其他支持國王的政治人物施加壓力,他只得答允了國王的請求,這使得伊朗革命派更堅定地認為前君主政權是美國的傀儡,導致霍梅尼陣營里的激進學生攻擊美國大使館。
伊斯蘭共和國政府在改革後,依照伊斯蘭教的原則下,識字率進一步得到提升。到2002年,文盲率已下跌了超過一半。產婦及嬰兒死亡率亦顯著地下跌。人口增長在起初受到鼓勵,在1988年後則不再受到鼓勵。總括來說,伊朗的人類發展指數由1980年的0.569攀升到2002年的0.732,與土耳其處於平等水平。

④ 波斯的民族

波斯人是西亞伊朗的主體民族,亦稱伊朗人。人口2041萬(1985),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國境內。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使用波斯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信仰伊斯蘭教,多屬什葉派,極少數人信仰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
伊朗主體民族,亦稱伊朗人,人口2041萬(1985),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國境內。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標准波斯語起源於巴列維地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常稱之為法爾西語,有時也稱為中古波斯語。波斯人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時,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亞進入今伊朗地區,排擠了當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來。古伊朗人包括許多民族,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亞人、薩西亞人和西徐亞人等。公元前6~5世紀時,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紀,波斯人佔領了今法爾斯地區後從這個地名獲得了本族的名稱,並建立了強大的波斯帝國。現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為農民,他們多從事灌溉農業,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大麥和豆類;經濟作物為煙草、甜菜、芝麻等。現已有部分農民轉向石油和建築業。工藝手工業歷史悠久,地毯、陶瓷、建築等聞名於世。波斯人在歸信伊斯蘭教前,多信仰拜火教。642年阿拉伯帝國滅波斯薩珊王朝後,波斯人逐漸改信伊斯蘭教。11世紀,伊斯蘭教在波斯人中占據了統治地位,16世紀初前遜尼派居優勢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薩法維帝國,立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派為國教,並採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葉派,排斥遜尼派。現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葉派。伊朗憲法規定,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並規定立法會議頒布的一切法律必須符合伊斯蘭教教義。伊斯蘭法還規定有關穆斯林的婚喪禮俗、財產繼承、子女撫養、宗教課程、教派爭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決。政府不承認國內存在穆斯林少數派,但卻承認有非穆斯林民族。什葉派宗教教職人員分有公職和無公職兩類,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級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內進行,主要學習《古蘭經》和波斯文經訓常識,經學院屬中等宗教學校,此外還有高級宗教學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統講授伊斯蘭教義學、哲學和法學。大毛拉和阿亞圖拉均出自庫姆神學院。波斯人信教虔誠,極重視一年一度的朝覲、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儀式,婦女外出必須飾面紗,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嚴格制約。 不過,在被征服的民族中,有3個民族表現出與波斯統治勢不兩立,即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亞洲希臘人。在公元前522年這個關鍵時期,巴比倫人不只進行了一次起義,而是兩次。公元前484年,他們再度起義。不過,這一次,波斯人毫不手軟地將起義鎮壓下去,從此以後,直到他們最終被亞歷山大解放時為止,巴比倫人一蹶不振。波斯人不能放手讓巴比倫人脫離他們的控制,巴比倫是波斯帝國的糧倉和工廠,也是帝國內陸交通網上的樞紐。而在另一方面,佔領埃及不啻是波斯帝國的一大負擔,正如它曾成為亞述人的負擔一樣。埃及距離法爾斯比離亞述更遠。在反抗其大陸上的亞洲主人時,它可以接受來自海上的希臘人的增援。雖然埃及在公元前522年一敗塗地,但是,它在大流士一世統治末期再度揭竿而起,公元前464-前455年,公元前404或395-前343年,他們曾兩度取得獨立。當它再度被波斯人征服時,距波斯帝國自身的傾覆已僅僅只有十幾年時間。
波斯帝國是短命的帝國,但是它的宗教寬容政策產生了歷久不衰的效果。這一政策順應了宗教上不同信仰相互調合這一趨勢,亞述人和巴比倫人的放逐政策促進了這一趨勢的形成。一個征服者可以流放被征服國統治集團的成員,卻放逐不了它的神祗。留在當地的農民仍會繼續供奉它們,外來移民也不可能忽視它們。在前以色列王國主要宗教聖地伯特利崇拜耶和華的禮儀被向東帶入巴比倫尼亞,向南帶到埃利藩蒂尼,此地是尼羅河第一瀑布下面的邊防要塞。公元前5世紀,在這個地方,一支為波斯人服務的猶太駐軍同時供奉著愛希慕恩、安娜特和耶和華,這支軍隊的士兵都是為逃避被尼布甲尼撒放逐到巴比倫的厄運而躲入埃及的猶太人後裔。
在埃利藩蒂尼的猶太社區與撒馬利亞區酋長珊巴拉特保持著友好的通信往來。在波斯人統治時期,在尼希米行使使命之前,耶路撒冷屬於撒馬利亞區。從珊巴拉特的姓氏(西努巴利特)上判斷,他是巴比倫流放者的後裔,如果從他兒子的名字(達拉亞和謝勒邁亞)上看,他們都是耶和華的信徒,而不是月亮神的崇拜者。此時,撒馬利亞的居民已嚴格地專一信奉耶和華,除《摩西五經》外,他們不承認任何手寫文書為經典,也不承認有非手寫經典存在。但是,當巴比倫尼亞猶太人社區的代表尼希米奉聖旨到達耶路撒冷時,珊巴拉特與他發生了沖突。為使尼希米和以斯拉進行其決定性的工作,波斯帝國政府不明智地徹底改變了它的普遍寬容的政策。這個不尋常的討好態度破壞了波斯政府本身最重要的一條行為規范。這是一次被動的國家行為,可是,比起波斯政府的任何主動行為來,這個被動行為卻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後果。這不能不說是一次歷史的嘲弄。 波斯帝王們的宗教自由化、政治自由化政策使波斯政權與敘利亞各民族的關系融洽起來。敘利亞各民族曾頑強不屈地先後反對過亞述和巴比倫的征服者。在腓尼基人、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眼中,波斯人簡直就是大救星。

⑤ 伊朗人跟阿拉伯人有什麼區別

伊朗是一個多民族的穆斯林國家,有波斯、亞塞拜然、庫爾德、阿拉伯及土庫曼等民族,其中波斯人佔66%,亞塞拜然人佔25%,庫爾德人佔5%,還有阿拉伯人及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

波斯人
伊朗穆斯林主體民族。亦稱伊朗人。人口2041萬(1985),約佔全國總人口的66%。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國境內。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標准波斯語起源於巴列維地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常稱之為法爾西語,有時也稱為中古波斯語。波斯人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時,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亞進入今伊朗地區,排擠了當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來。古波斯人包括許多部落,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亞人、薩西亞人和西徐亞人等。公元前6~5世紀時,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紀,波斯人佔領了今法爾斯地區後從這個地名獲得了本族的名稱,並建立了強大的波斯帝國。現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為農民,他們多從事灌溉農業,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大麥和豆類。經濟作物為煙草、甜菜、芝麻等。現已有部分農民轉向石油和建築業。工藝手工業歷史悠久,地毯、陶瓷等聞名於世。波斯人在歸信伊斯蘭教前,多信仰祆教。642年阿拉伯哈里發帝國滅波斯薩珊王朝後,波斯人逐漸改信伊斯蘭教。11世紀,伊斯蘭教在波斯中占據了統治地位。16世紀初前遜尼派居優勢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薩法維王朝,立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派為國教。並採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葉派,排斥遜尼派。現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葉派。伊朗憲法規定,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並規定立法會議頒布的一切法律必須符合伊斯蘭教教義。伊斯蘭法還規定有關穆斯林的婚喪禮俗、財產繼承、子女撫養、宗教課程、教派爭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決。政府不承認國內存在穆斯林少數派,但卻承認有非穆斯林民族。什葉派宗教教職人員分有公職和無公職的兩類,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級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內進行。主要學習《古蘭經》和波斯文經訓常識。經學院屬中等宗教學校。此外還有高級宗教學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統講授伊斯蘭教義學、哲學和法學。大毛拉和阿亞圖拉均出自庫姆神學院。波斯人信教虔誠,極重視一年一度的朝覲、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儀式。婦女外出必須飾面紗。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嚴格制約。

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泛指講阿拉伯語的各民族,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國家,另有一部分分布在衣索比亞、索馬里、查德、坦尚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約有一億多人。

阿拉伯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羅人種血統。阿拉伯人初期以游牧為主,兼營農業,現在大多數從事農業生產。半游牧的阿拉伯人主要飼養山羊和綿羊,兼營農業。

游牧的阿拉伯人又稱「貝都因人」(意為「荒原上的游牧民」),靠飼養駱駝為生,仍然保留著部落制度。阿拉伯人傳統的居住形式是泥土房和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塔式和堡壘式多層樓房中。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和沿海地區的阿拉伯人用棕櫚葉和蘆葦建成茅屋或用珊瑚礁砌成小房居住。游牧的阿拉伯人則住在用羊毛或帆布製成的四角形帳篷里。傳統服裝為白長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燈籠褲。用白頭巾或方格布纏頭。大部分地區的婦女外出時戴面紗,穿黑袍。游牧的阿拉伯婦女一般不戴面紗,喜在額、脖、唇、胸、腳掌及面部黥染藍色花紋。

⑥ 請問是不是只有伊朗人才是波斯人嗎

波斯人
伊朗穆斯林主體民族。亦稱伊朗人。人口2041萬(1985),約佔全國總人口的66%。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國境內。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標准波斯語起源於巴列維地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常稱之為法爾西語,有時也稱為中古波斯語。波斯人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時,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亞進入今伊朗地區,排擠了當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來。古波斯人包括許多部落,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亞人、薩西亞人和西徐亞人等。公元前6~5世紀時,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紀,波斯人佔領了今法爾斯地區後從這個地名獲得了本族的名稱,並建立了強大的波斯帝國。現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為農民,他們多從事灌溉農業,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大麥和豆類。經濟作物為煙草、甜菜、芝麻等。現已有部分農民轉向石油和建築業。工藝手工業歷史悠久,地毯、陶瓷等聞名於世。波斯人在歸信伊斯蘭教前,多信仰祆教。642年阿拉伯哈里發帝國滅波斯薩珊王朝後,波斯人逐漸改信伊斯蘭教。11世紀,伊斯蘭教在波斯中占據了統治地位。16世紀初前遜尼派居優勢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薩法維王朝,立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派為國教。並採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葉派,排斥遜尼派。現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葉派。伊朗憲法規定,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並規定立法會議頒布的一切法律必須符合伊斯蘭教教義。伊斯蘭法還規定有關穆斯林的婚喪禮俗、財產繼承、子女撫養、宗教課程、教派爭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決。政府不承認國內存在穆斯林少數派,但卻承認有非穆斯林民族。什葉派宗教教職人員分有公職和無公職的兩類,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級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內進行。主要學習《古蘭經》和波斯文經訓常識。經學院屬中等宗教學校。此外還有高級宗教學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統講授伊斯蘭教義學、哲學和法學。大毛拉和阿亞圖拉均出自庫姆神學院。波斯人信教虔誠,極重視一年一度的朝覲、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儀式。婦女外出必須飾面紗。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嚴格制約。

(從220年到651年)

早在中古時代開始前,波斯帝國就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他們曾經在公元前四世紀被亞歷山大征服,不過亞歷山大的帝國在他死後就分崩瓦解,給予波斯人重新整合的機會。自公元前三世紀以後,波斯人就一直受到羅馬人的侵襲。

波斯帝國從米索不達美亞橫跨到印度,由裏海伸展到波斯灣,勢力括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為了要控制今天的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阿拉伯,波斯人與羅馬人和後來的拜占庭人作戰。波斯帝國的首都是戴西豐,即今天的巴格達。

在第三、第四世紀之間,羅馬人數度企圖征服波斯。在364年,雙方簽定了和平條約,容許波斯人加強他們在東方與北方的勢力。從第六世紀開始,波斯人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今天的土耳其等地區,展開對拜占庭帝國的攻擊。這兩個勢力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拉鋸中。在626年,波斯人圍攻拜占庭失敗,拜占庭人隨即在第二年對波斯人發動反攻。直到628年,兩個帝國才在筋疲力竭的情況下達成和平。

第七世紀時,波斯人對於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異軍突起一事毫無防備。636年,波斯的薩珊王朝在此時於戰亂中結束。由於波斯人沒有一個在防禦功能上可以與君士坦丁堡相比擬的首都,因而在651年被回教徒徹底征服。

http://ke..com/view/43173.htm

⑦ 伊朗人和波斯人一樣嗎

波斯人(Persians)
伊朗穆斯林主體民族。亦稱伊朗人。人口2041萬(1985),約佔全國總人口的66%。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國境內。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標准波斯語起源於巴列維地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常稱之為法爾西語,有時也稱為中古波斯語。波斯人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時,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亞進入今伊朗地區,排擠了當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來。古波斯人包括許多部落,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亞人、薩西亞人和西徐亞人等。公元前6~5世紀時,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紀,波斯人佔領了今法爾斯地區後從這個地名獲得了本族的名稱,並建立了強大的波斯帝國。現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為農民,他們多從事灌溉農業,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大麥和豆類。經濟作物為煙草、甜菜、芝麻等。現已有部分農民轉向石油和建築業。工藝手工業歷史悠久,地毯、陶瓷等聞名於世。波斯人在歸信伊斯蘭教前,多信仰祆教。642年阿拉伯哈里發帝國滅波斯薩珊王朝後,波斯人逐漸改信伊斯蘭教。11世紀,伊斯蘭教在波斯中占據了統治地位。16世紀初前遜尼派居優勢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薩法維王朝,立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派為國教。並採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葉派,排斥遜尼派。現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葉派。伊朗憲法規定,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並規定立法會議頒布的一切法律必須符合伊斯蘭教教義。伊斯蘭法還規定有關穆斯林的婚喪禮俗、財產繼承、子女撫養、宗教課程、教派爭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決。政府不承認國內存在穆斯林少數派,但卻承認有非穆斯林民族。什葉派宗教教職人員分有公職和無公職的兩類,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級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內進行。主要學習《古蘭經》和波斯文經訓常識。經學院屬中等宗教學校。此外還有高級宗教學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統講授伊斯蘭教義學、哲學和法學。大毛拉和阿亞圖拉均出自庫姆神學院。波斯人信教虔誠,極重視一年一度的朝覲、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儀式。婦女外出必須飾面紗。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嚴格制約。
波斯人(從220年到651年)
早在中古時代開始前,波斯帝國就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他們曾經在公元前四世紀被亞歷山大征服,不過亞歷山大的帝國在他死後就分崩瓦解,給予波斯人重新整合的機會。自公元前三世紀以後,波斯人就一直受到羅馬人的侵襲。
波斯帝國從米索不達美亞橫跨到印度,由裏海伸展到波斯灣,勢力括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為了要控制今天的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阿拉伯,波斯人與羅馬人和後來的拜占庭人作戰。波斯帝國的首都是戴西豐,即今天的巴格達。
在第三、第四世紀之間,羅馬人數度企圖征服波斯。在364年,雙方簽定了和平條約,容許波斯人加強他們在東方與北方的勢力。從第六世紀開始,波斯人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今天的土耳其等地區,展開對拜占庭帝國的攻擊。這兩個勢力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拉鋸中。在626年,波斯人圍攻拜占庭失敗,拜占庭人隨即在第二年對波斯人發動反攻。直到628年,兩個帝國才在筋疲力竭的情況下達成和平。
第七世紀時,波斯人對於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異軍突起一事毫無防備。636年,波斯的薩珊王朝在此時於戰亂中結束。由於波斯人沒有一個在防禦功能上可以與君士坦丁堡相比擬的首都,因而在651年被回教徒徹底征服。

巴比倫(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遺址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與古代中國、印度、埃及齊名的人類文明發祥地)。它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公里處,幼發拉底河右岸。
巴比倫王國 是西亞巴比倫尼亞南部奴隸制城邦。以巴比倫城為中心。公元前十九世紀中,阿摩列依人在此建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前1595年)。其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先後征服其他城邦,統一兩河流域,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成為西亞古代奴隸制國家的典型。所頒《漢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亞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法典。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特別是數學和天文學。漢穆拉比死後,逐漸衰弱,在公元前1595年為赫梯王國所滅。公元前626年,閃米特族的一支迦勒底人佔領巴比倫,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公元前612年與米堤亞聯軍滅亞述,其疆域包括兩河流域的大部、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至阿拉伯北部地區。公元前六世紀後半期,國勢強盛。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發動對外戰爭,進行擴張。公元前586年,攻佔耶路撒冷,滅猶太王國,其疆域包括兩河流域大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以後政變屢起,國勢頓衰。公元前538年為波斯所滅。
第二頁 巴比倫人的成就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放置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公元前4000,蘇美人最早發明了表意和指意符號的楔形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大多刻在磚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筆重而印痕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稱為楔形文

⑧ 伊朗人的血統和阿拉伯人的血統有什麼區別

伊朗不屬於阿拉伯世界
在地理上是近鄰 但是民族並不是一個民族

伊朗是一個多民族的穆斯林國家,有波斯、亞塞拜然、庫爾德、阿拉伯及土庫曼等民族,其中波斯人佔66%,亞塞拜然人佔25%,庫爾德人佔5%,還有阿拉伯人及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

波斯人
伊朗穆斯林主體民族。亦稱伊朗人。人口2041萬(1985),約佔全國總人口的66%。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國境內。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標准波斯語起源於巴列維地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常稱之為法爾西語,有時也稱為中古波斯語。波斯人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時,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亞進入今伊朗地區,排擠了當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來。古波斯人包括許多部落,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亞人、薩西亞人和西徐亞人等。公元前6~5世紀時,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紀,波斯人佔領了今法爾斯地區後從這個地名獲得了本族的名稱,並建立了強大的波斯帝國。現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為農民,他們多從事灌溉農業,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大麥和豆類。經濟作物為煙草、甜菜、芝麻等。現已有部分農民轉向石油和建築業。工藝手工業歷史悠久,地毯、陶瓷等聞名於世。波斯人在歸信伊斯蘭教前,多信仰祆教。642年阿拉伯哈里發帝國滅波斯薩珊王朝後,波斯人逐漸改信伊斯蘭教。11世紀,伊斯蘭教在波斯中占據了統治地位。16世紀初前遜尼派居優勢地位。 1502年波斯人建立薩法維王朝,立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派為國教。並採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葉派,排斥遜尼派。現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葉派。伊朗憲法規定,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並規定立法會議頒布的一切法律必須符合伊斯蘭教教義。伊斯蘭法還規定有關穆斯林的婚喪禮俗、財產繼承、子女撫養、宗教課程、教派爭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決。政府不承認國內存在穆斯林少數派,但卻承認有非穆斯林民族。什葉派宗教教職人員分有公職和無公職的兩類,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級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內進行。主要學習《古蘭經》和波斯文經訓常識。經學院屬中等宗教學校。此外還有高級宗教學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統講授伊斯蘭教義學、哲學和法學。大毛拉和阿亞圖拉均出自庫姆神學院。波斯人信教虔誠,極重視一年一度的朝覲、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儀式。婦女外出必須飾面紗。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嚴格制約。

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泛指講阿拉伯語的各民族,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國家,另有一部分分布在衣索比亞、索馬里、查德、坦尚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約有一億多人。

阿拉伯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羅人種血統。阿拉伯人初期以游牧為主,兼營農業,現在大多數從事農業生產。半游牧的阿拉伯人主要飼養山羊和綿羊,兼營農業。

游牧的阿拉伯人又稱「貝都因人」(意為「荒原上的游牧民」),靠飼養駱駝為生,仍然保留著部落制度。阿拉伯人傳統的居住形式是泥土房和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塔式和堡壘式多層樓房中。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和沿海地區的阿拉伯人用棕櫚葉和蘆葦建成茅屋或用珊瑚礁砌成小房居住。游牧的阿拉伯人則住在用羊毛或帆布製成的四角形帳篷里。傳統服裝為白長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燈籠褲。用白頭巾或方格布纏頭。大部分地區的婦女外出時戴面紗,穿黑袍。游牧的阿拉伯婦女一般不戴面紗,喜在額、脖、唇、胸、腳掌及面部黥染藍色花紋。

⑨ 伊朗文化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差異

首先申明你的問題有誤。
所謂「其他阿拉伯國家」,難道伊朗是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敘利亞、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葉門、科威特、卡達、巴林、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索馬里、吉布地、茅利塔尼亞等亞非國家,總面積約14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總數約1.5億。

伊朗主要是波斯人,不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國家是指以阿拉伯人為主體的國家。
伊朗和眾多阿拉伯國家一樣屬於伊斯蘭國家。

伊朗文化

(一) 語言、文字、文學

伊朗從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波斯帝國至今,其語言文字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古波斯語時期(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1年)、中古波斯語時期(公元前250年至公元651年)和近代波斯語時期(公元9世紀初至今)。

古波斯語是楔形文字,有36個字母,從左至右書寫。現在古幣、圖章、石碑及崖刻上仍有留存。最詳細的是伊朗西部比斯通山上的崖刻。這一崖刻共420行 18900個字,記述了大流士國王內征外討、開疆擴土、當政治國的情況和對天神的頌贊(天神是瑣羅亞斯德教即拜火教的主神)。

中古波斯語即巴列維語。分安息巴列維語和薩珊巴列維語,兩種語言大同小異。安息巴列維語有25個字母,一個字母發數個不同的音。薩珊巴列維語多存留於宗教、歷史、文學著作當中。當代普通伊朗人已讀不懂巴列維語著作,只在伊朗大學中講授。我國新疆出土的不少摩尼教經文著作殘片(現存德國)是用安息巴列維語寫成的。

近代波斯語又稱達里波斯語(宮廷波斯語),是伊朗當今通用的語言。它源於東部霍拉桑的方言,於8世紀末至9世紀初開始普及。據傳阿拉伯人佔領伊朗西部後,當朝末代國王耶茲德卡爾德率眾東逃至霍拉桑,其宮廷用語就是這種語言。近代波斯語採用阿拉伯語字母(32個字母)。

波斯文學是另一個令世人贊嘆的文化遺產。在中世紀,伊朗文學創作已高度發展。有許多用波斯語寫成的著作聞名於世,特別是11世紀初問世的伊朗民族史詩《列王紀》(作者為詩人菲爾多西,940年至1020年),在當時被廣為傳抄。伊朗上下喜聞樂見,城鄉傳唱。其後,還有被譽為古代伊朗民族英雄史詩的祆教聖經《阿維斯陀》、《貝希斯敦銘文》、《納克希·魯斯坦銘文》等。

詩歌是波斯文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曾涌現出眾多著名的詩人,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不僅為伊朗人民所鍾愛,在世界范圍內也廣為流傳。著名波斯詩人有菲爾多西、海亞姆、薩迪和哈菲茲等,他們的著作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菲爾多西(Ferdowsi,約940~1020),本名艾布·卡西姆·曼蘇爾(Ebn Kasim Mansour)。中世紀波斯著名詩人。

生於霍拉桑(Khorrasan)省圖斯(Tus)市菲爾多斯(Ferdows)一沒落貴族家庭。早年受過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曉古波斯語和阿拉伯語,曾對多種波斯歷史和文學古籍進行深入研究,熟知波斯故事和民間傳說故事。菲爾多西死後,因他生前對暴君苛政的抨擊,穆斯林寺院教長不準把這位「不潔的異教徒」的遺體埋葬在穆斯林公墓內。經好友的多年努力,遺骨才總算埋在自己的小花園里。1934年紀念菲爾多西誕辰一千周年時,圖斯市重新為詩人建立陵墓。

菲爾多西的代表作是長詩《列王紀》(又譯作《王書》),該詩相傳有十二萬行,現存十萬行左右,始作於975年,1010年問世。《列王紀》是一篇卷帙浩繁的民族英雄史詩巨著,敘述波斯古代王朝的文治武功和民族英雄的功勛業績。全詩內容可分三部分:神話故事、英雄故事和歷史故事。《列王紀》用標准波斯文寫成,對波斯文免遭阿拉伯文同化,起了關鍵性作用。《列王紀》語言生動,情節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充滿伊斯蘭教倫理觀念,廣為流傳。已先後被譯為英、法、德、俄、中等多種語言。世界著名作家歌德、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也都給這部作品以很高的評價。

海亞姆(Heyam,1048~1122),全名阿普爾·法塔赫·歐馬爾·本·易卜拉辛·海亞姆·內沙浦里(Apour Fatah Omar Bin Ibrahim Heyam Neyshapouri)。

海亞姆是伊朗著名詩人,同時也以哲學家、數學家、醫學家和天文學家聞名於世。他誕生於霍拉桑(Khorrasan)省的內沙浦爾(Neyshapour)。幼年在故鄉受過良好的教育。在海亞姆涉獵的每個領域,他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的才華引起人們的重視,1074年被介紹到塞爾柱蘇丹瑪列克沙赫(Malaek Shah)的宮廷里。在宮廷庇護下,他致力於科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晚年生活陷入困境,1122年死於故鄉。海亞姆陵墓現設立在故鄉內沙浦爾。

海亞姆於三十歲開始詩歌創作。他留給後代的詩都收集在《魯拜集》里。「魯拜」是一種詩體的譯名,一首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韻,第三行大體不押韻,類似於我國的絕句。海亞姆生活在塞爾柱帝國社會矛盾不斷加深的動盪年代,因此詩歌中充滿了對當時社會強烈不滿、渴望改變現實的願望。同時,詩人還通過詩歌諷刺上帝、宗教及當時的種種神學理論,充滿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對人生不詠的感嘆。海亞姆的抒情詩特色鮮明,內容充實,語言優美、凝練,想像豐富,詩中蘊含著哲理,發人深思。

薩迪(Sa』di,1208~1292),本名謝赫·穆斯列赫丁·阿卜杜拉·薩迪·設拉茲(Sheikh Muslimdin Abdollah Sa』di Shirazi)。13世紀波斯著名詩人。

生於設拉子(Shiraz),早年在設拉子求學,14歲時喪父,後經人資助,到巴格達著名的內扎米耶大學學習伊斯蘭教義和文學。但因不堪忍受學校嚴格的宗教制度,中途輟學,離開巴格達。後因蒙古入侵波斯,被迫背井離鄉,開始長達30多年的巡遊生活。他的足跡西至埃及、馬格裡布、衣索比亞、敘利亞,東至伊拉克、巴爾赫、印度和中國新疆的喀什噶爾(今喀什)。1257年他重返故鄉設拉子時已進入中年,隱居鄉里,潛心著述。1292年在設拉子逝世。

薩迪作品保存下來的抒情詩約600多首,作品通過對花鳥、山水、美女、靜夜的描寫,寄託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人生的嚮往。他的詩結構嚴密,語言凝煉、流暢,韻律抑揚有致,是波斯文學史上的一枝奇葩。薩迪的成名作有《果園》和《薔薇園》。薩迪的作品風格幾百年來一直是波斯文學的典範。他被譽為 「波斯古典文壇最偉大的人物」,其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被譯成幾十種外國文字,受到讀者的盛贊。薩迪在波斯文學史上佔有崇高地位,他是公認的支撐波斯文學大廈的四根柱石之一。

哈菲茲(Hafiz,1320~1389),本名沙姆斯丁·穆罕默德(Shamsdin Mohammad)。14世紀波斯著名詩人。

生於伊斯法罕(Esfahan),後全家遷居設拉子(Shiraz)。幼年喪父,生活貧困,但勤奮好學,曾受傳統的宗教教育,能背誦全部《古蘭經》,人們稱他為「哈菲茲」,即孰誦《古蘭經》之人。少年時開始學寫詩歌,20歲即在抒情詩和勸善詩創作方面顯露才華,曾受設拉子穆扎法爾(Muzafar)王朝統治者之邀任宮廷詩人。1387年帖木兒攻陷設拉子後兩年,哈菲茲因貧困和憤懣死於設拉子。他的陵墓現安放在設拉子郊外的莫薩拉(Mousala)附近,已成為人們瞻仰和游覽的勝地。

哈菲茲進行詩歌創作時,正是蒙古人統治波斯的時期。他的詩對當權者的專制和暴虐、社會道德的沉淪,尤其是對社會的虛偽、教會的偏見,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嘲諷。他還在大量詩篇中,詠嘆春天、鮮花、美酒和愛情,呼喚自由、公正和美好的新生活,對貧困的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他的波斯文《哈菲茲詩集》於 1791年第一次正式出版,並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中國西北地區的清真寺經堂教育中亦有流傳和講授。哈菲茲在波斯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許多東、西方著名詩人也對哈菲茲給予高度評價和贊賞。後世伊斯蘭學者贊他為「詩人中的神舌」、「設拉子夜鶯」。德國大詩人歌德盛贊他道:「你是一艘張滿風帆劈波斬浪的大船,而我則不過是在海濤中上下顛簸的小舟。」

(二) 藝術

考古發現,波斯人在公元前4000年已進入銅器時代。據稱,伊朗藝術的歷史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聰慧的波斯人在石塊、木材、陶土、金屬、骨頭上繪出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和復雜的花卉圖案。波斯繪畫(細密畫)在世界享有盛名,以其精緻和細膩著稱於世,使用的畫筆有時是用一根毛發製作而成,15至16世紀曾盛極一時,至今仍經久不衰。

波斯地毯編織的歷史與其國家的歷史一樣悠久,其對原料的選擇、色澤的搭配、圖案的設計和編織技藝都要求極嚴,因此波斯地毯堪稱世界上最精細、最富裝飾性、最有價值和質地最優的地毯之一。現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好的波斯地毯是在西伯利亞發現的屬於波斯帝國時期的地毯。

波斯優良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使其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著橋梁作用。波斯民族不僅是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也是不同文明的傳播者。波斯商人的足跡遍及亞、非、歐,他們不僅從事大量的貿易活動,而且為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傳播與交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簡稱。7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誕生和傳播,萌生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經過阿拉伯人的倭馬亞、阿拔斯、法特梅和西班牙後倭馬亞諸王朝各時期的持續發展,阿拉伯文化趨於成熟,並達到了世界的前列。阿拉伯文化通過西班牙和西西里島傳入歐洲,曾對14世紀歐洲掀起的文藝復興運動產生過有益的影響。大馬士革、巴格達、開羅和西班牙的科爾多瓦被認為是世界著名的阿拉伯文化城市;麥加的禁寺,麥地那的先知寺,大馬士革的倭馬亞清真寺,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和格拉納達的紅宮被喻為阿拉伯文化遺存的典範。

組成部分阿拉伯文化大致由三部分構成:①包括古代阿拉伯在內的閃族文化,如閃族神話、傳說、故事和阿拉伯詩歌、散文、諺語、習俗、禮儀等。自18世紀,阿拉伯半島南葉門古代阿拉伯王國,諸如麥因、賽伯伊、哈達拉毛的發現,使阿拉伯古代文化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賽伯伊王國於公元前7世紀修建的馬里卜水壩,被認為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傑出代表之一。在《聖經》和《古蘭經》中均記述了麥因、賽伯伊等古代阿拉伯人的活動情況。②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文化。如古蘭經、古蘭經經注學、聖訓、聖訓學、教義學、教法學、禮拜、罷齋、開齋、朝覲、宗教節日、清真寺建築等。③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外來文化。如希臘的古典哲學、幾何學,拜占庭制度、基督教教義學、羅馬法典,古敘利亞和埃及亞歷山大學派的煉金術、科學研究,波斯的文學、藝術,印度的數學、天文學、醫學和中國的造紙、火葯、印刷術等。中世紀阿拉伯穆斯林以伊斯蘭精神為核心和導向,使上述三部分文化融會貫通,在9世紀中葉後創建了伊斯蘭宗教學、哈里發行政制度、伊斯蘭法典、伊斯蘭藝術、阿拉伯哲學、書法、醫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等在中世紀富有個性的阿拉伯文化體系。

特點阿拉伯文化體系具有3個特點。①宗教本位。即實質上是一種以宗教——伊斯蘭教為本的文化,其宗教性是由其萌發、產生的過程所決定的。眾所周知,如果沒有7 世紀伊斯蘭教的誕生,就沒有阿拉伯文化的問世。②承上啟下。它繼承了古代世界的優秀文化,如希臘、羅馬、印度文化,同時它又通過自身的發展和創新為近代文明的興起提供了有益的經驗。7世紀阿拉伯穆斯林從阿拉伯半島崛起後,以傳播伊斯蘭教為名進行「聖戰」。阿拉伯人所佔領的拜占庭統治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兩河流域、埃及等地以及波斯和印度西北部都是古代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而且自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侵後已在上述諸多地區建立了希臘化城市,其中不少成為東方的希臘學術中心,如亞歷山大、納綏比、安塔基亞、魯哈、君迪·沙普爾等。上述學術中心遺留下來的希臘著作、文化傳統和科研成果成為阿拉伯穆斯林就近吸取希臘文化精髓發展伊斯蘭文化的理想養分。③連貫東西。即指中世紀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往往通過中間媒介——阿拉伯文化的消化、吸收和傳播的過程。阿拉伯人傳播的,有如植物種子、葯材、圖書資料、飲食服飾等。現代所謂的阿拉伯數字就是經阿拉伯人從東方傳入歐洲的。8世紀下半葉,印度天文學傳入巴格達。在印度天文學中包含了印度數字系統的知識,但鮮為人知。直至9世紀上半葉,阿拉伯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花拉子米(約780~約850)翻譯印度天文學著作時,對印度數字系統具有9個數字元號加「0」符號的十進制演算法進行了提煉、歸納、總結並運用於自己的數學著作中。花拉子米的數學著作通過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傳入了歐洲。由於當時的歐洲人是從阿拉伯數學著作中得知這套數字系統的,故稱之為阿拉伯數字。又如13世紀阿拉伯天文學家扎馬魯丁傳入中國的萬年歷(又稱回回歷)及多環儀、方位儀等7種天文儀器,也同樣經歷了繼承、總結前人——埃及、希臘、印度人——天文知識並加以改進提高,爾後傳入其他國家的過程。

⑩ 伊朗人跟阿拉伯人的區別是什麼

伊朗人跟阿拉伯人在聚居地上、人種上、語言上和宗教信仰上有區別,具體見下:

1、聚居地不同

阿拉伯人主要聚居在阿拉伯國家,他們主要集中在西亞和北非地區,包括敘利亞、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等12個位於西亞的國家和位於北非的摩洛哥、突尼西亞等6個國家。而伊朗人聚居的范圍較小,他們主要集中在了伊朗這個國家的東部和中部,另外在伊拉克等國家的境內也有伊朗人的散落分布。

2、人種不同

阿拉伯人屬於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而伊朗人實際上是波斯人,屬於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

3、語言不同

阿拉伯語是阿拉伯人這一群體的第一位語言,但是各地也有各地的方言。波斯語是伊朗人的主要語言,這種語言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它是從巴列維地區發源而成的。

4、宗教信仰不同

阿拉伯人絕大多數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其中的大多數又信仰的是遜尼派,而少數是什葉派的推崇者,另外還有少數的阿拉伯人是基督教的教徒。而伊朗人之前大部分一直處於伊斯蘭教遜尼派的主導,後來什葉派取代遜尼派盛行起來,另外有少數伊朗人是無神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