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哲學起源史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學起源史

發布時間: 2021-03-20 02:40:13

A. 大概介紹一下西方哲學起源和發展

古希臘歷來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搖籃,是歐洲乃至西方哲學的故鄉。古希臘哲學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學派約產生於公元前7或前6世紀,在此之前,古希臘哲學也有一個漫長的孕育時期。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古希臘哲學的前提是古希臘神話。古希臘神話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話中,講到了天地的開辟、眾神的誕生、人類的起源等。

公元前7至前6世紀,哲學家們重視宇宙本原的研究,這個階段的哲學被稱為自然哲學。由於對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學家居住的地區不同,形成了米利都學派、愛非斯學派、畢達哥拉學派、愛利亞學派等。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的重點由研究自然轉移到了研究人。這時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真理,普羅泰戈拉認為,一切都同樣真,是非善惡是相對人的感覺而言的;高爾吉亞又認為一切都同樣假。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進入系統化階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認為現實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實的,在它之外存在著一個永恆不變的、真實的理念世界。


(1)哲學起源史擴展閱讀:

代表人物

1、泰勒斯(Thales,盛年約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臘哲學家,從亞里士多德開始被尊為西方哲學的始祖。

2、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約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臘哲學家,辯證法的創始人之一。

3、巴門尼德(Parmenides,盛年約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臘哲學家,存在論(本體論)的奠基人。

4、德謨克里特(Demokritos,盛年約在公元前420年),古希臘哲學家,原子論的創始人。

5、蘇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8-399年),古希臘哲學家,與耶穌、孔子和釋迦牟尼1同被尊為人類的導師,

6、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著有《蘇格拉底的申辯》、《理想國》、《巴門尼德》、《智者》等對話體著作。

B. 哲學起源於哪裡什麼時候

哲學起源於人間生活的矛盾,有了矛盾哲學也就產生了,具體時間沒文字記載。記載的只能說是某某的哲學思想或文獻!

C. 世界三大哲學起源是哪些有什麼區別

根據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期理論,早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時期,在世界范圍內,希臘、印度和中國同時產生了哲學。依照現有史料,這三個地方在當時相互之間幾乎沒有什麼來往,但是就在那幾百年的時間內,希臘、印度和中國三地不約而同地產生了自己的哲學。由此,世界哲學三元發生,並且各自具有自己獨立的價值、獨立的思路和獨立的哲學問題,從而形成了三大哲學系統:希臘系統、中國系統,以及印度系統。

中國,軸心時期所對應的便是春秋戰國時期。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以及戰亂的社會環境,為思想的多元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此以老子、孔子、孟子、莊子、荀子、孫子、墨子、韓非子等人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自家的學說。而那些思想,至今也影響著中國人。

在印度,軸心時期所對應的是印度教與佛教並存的時期,探討《奧義書》的哲學內蘊的印度教眾弟子與佛教及原始佛教眾弟子之間,不乏思想之間的碰撞。而這兩種宗教各自的教義內部也有著深厚的哲學思想,成為印度哲學深刻的底蘊。

在軸心時期,希臘哲學之繽彩紛呈也絲毫不輸中國和印度。在這段時期,被譽為哲學之父的泰勒斯以及小亞細亞學派、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紛紛對於世界之本原提出自己的見解。另外,也還有許多劇作家、詩人等藝術家也運用藝術所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對於世界真理的理解。

D. 哲學的起源

自然形而上的思考是哲學發展的本質。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還不了解,打雷閃電、山洪暴發等自然現象激起了人們對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認識,這便是宗教的早期雛形,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哲學解釋宗教的形式存在。

哲學產生於社會生產力長足進步的古代奴隸制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們認識能力的較大提高,人們開始思索世界的本質等理論問題,人類早期的哲學思想出現了。

在古代,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龐雜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各種問題,都是哲學的研究對象。這時期的哲學研究對象,包含了具體科學的對象,哲學和科學渾然一體。

到了奴隸社會中期,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具體科學成為一門門獨立的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去了。哲學的研究對象縮小了,並具體化了,在哲學內形成了各種具體的哲學學科: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產生了近代實證科學,各門具體科學紛紛從哲學中獨立出去,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哲學研究對象又縮小了。

恩格斯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存在的,只有關於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它一切都歸到關於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

認識論和發展觀的問題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重點問題。

在當代,由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意識科學的獨立和迅速發展,哲學的研究對象又發生了變化。

哲學不再研究世界某一范圍、領域的問題了,而是研究整個世界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普遍的規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世界的基本狀態等問題,從而形成了唯物唯心兩大派系。

哲學本身只是展現思維的不同維度,並無對錯可言,可若以實踐探尋客觀世界本來面目即存在科學與不科學之分了。

(4)哲學起源史擴展閱讀:

哲學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類研究世界的基本學科和手段。從歷史的角度看,哲學的產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探究其產生的條件,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

一、飢餓哲學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戰火不斷,民不聊生,哲學會轉向政治探索型方面發展。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尋求在亂世中的立國之本、生存之道。這就是哲學的深入發展,我們可以稱之為"飢餓哲學",或者理解為絕路逢生的哲學。

所謂「飢餓哲學」,指的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利益和國家進步利益得不到滿足,或階級沖突尖銳的情況下,哲學被迫進行改革思索,以政治和經濟探索的方式思考世界,從而產生的價值型哲學。

我們深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特定歷史階段誕生的哲學,其本質是為政治服務的。由於資本主義對工人剝削加劇和內部矛盾深化,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論和辯證法,進一步創立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藉以揭露資本主義的本質,反對壓迫,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工人階級處於不利地位中發展出來的,特定的社會環境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提供了合理的溫床,這便是典型的「飢餓哲學」。

二、富足哲學

在生活富足的年代,人們解決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後,思想世界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時人們思考的哲學范圍比較大,包括了諸多方面,形式也比較多樣。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滲入到各個領域,這正是哲學的多樣化發展,我們稱之為"富足哲學"。

所謂「富足哲學」,指的是人們在生活利益得到滿足後,思維意識世界得到了極大豐富,細致入微地觀察世界與自身的關系,進入意識、精神、自然等多種哲學領域,從而產生的多元形態哲學。

阿奎那是中世紀傑出的神學家和哲學家,由他所著的《神學大全》享譽古今,是這一時期哲學特徵的重要體現。

由此看出,哲學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形態,正因為如此,歷史為哲學指明了兩條可行的路,促使了哲學的多層次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哲學

E. 哲學起源於哪裡

哲學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哲學家應當是把水當作萬物起源的泰勒斯。在古希臘一直有一種科學思維的存在。為萬物尋找本源。希臘人認為,世上的萬世萬物看起來都是變化的,其實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那就是一定有一種存在,他是萬事萬物的本源,萬物皆來源於他,最後萬物也皆回歸於他。他是一切存在物得以存在的依據。對存在的追求與探索是哲學誕生的起源之一。
我們知道古希臘的全部文明可以用兩個字來代替,那就是:命運。對人類命運無常的感慨與猜測,對人類命運悲劇性的反思與探索,導致了哲學誕生的起源之一.我一直不明白,當時古希臘人正處於人類童年的發展的黃金時期,創造了最偉大的文明成果,當世界其他民族還在為節衣縮食而忙碌的時候,尼羅河水帶給了他們物質上的滿足,導致了他們精神上的閑暇。因此智者學派才可能傳授辯論術與講演法,因此蘇格拉底才可能在廣場上抓住別人問問題,因此柏拉圖才可能開設哲學花園,因此才亞里士多德才可能創立他的逍遙學派。
然而正是希臘人,這個最優秀的民族,欣欣向榮積極向上的民族卻選擇了悲劇文明的研究方式。尼采認為古希臘哲學誕生於日神和酒神兩種精神的沖突。代表和諧,光明,理性的日神和代表放縱,恣肆,狂歡的酒神,兩種精神沖突則導致了哲學的誕生。
哲學還起源於真人的出現。我一向認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可以從事哲學思考,而動物不可以。在哲學思考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追問存在,超越自我,反思批判精神都是人類所特有的。上帝給了我們有限的能力和無限的慾望,因此使追問得以實現。人類對有限與無限的思考,對此岸與彼岸的追求,對理想與現實的反思反映到文明上則是哲學的誕生。人類總有一種超越現實的行而上學沖動,有一種宗教皈依感,這也導致了哲學的出現。
如果說勞動將人類與動物從生理上分離,那悲劇精神和超越精神則將人與非人在精神上分離。因此尼采超人的出現是哲學史上的里程碑,他將人與非人分離,把生命擺在極為重要的地位,把活著的和醒著的人分類,無疑是促進了人類的精神狀態的提高。
最後我認為,哲學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類對死亡的行而上學的思考。
人類自懂事以來就意識到自己終將死去,這種理性的遠視性如果不以感性的近視來調節就很容易陷入悲觀主義的泥潭之中,要麼悲觀厭世,無所作為。要麼聲色犬馬,浪費生命。思考死亡是一種有意義的徒勞,不思考則活的輕浮沒有沉重感。而思考死亡則活得沉重而抑鬱。如果人對死亡問題足夠認真,他便活不下去,如果他對自己的死亡都不認真,那他又活得毫無意義。而哲學為他們找到了最佳的結合點。
如果人必須死亡那活著的意義何在?如果死亡是一切的終點,那過程的意義還重要麼?重視過程只是人類無可耐何的自遣罷了。而且不單是個體的死亡,將來整個種族的滅亡也是可能的 ,那人類的一切努力將變成毫無意義的徒勞。對死亡一生不變的思考與追問,對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一生的探索與追求也導致了哲學思維的出現。

F. 關於哲學的起源與發展

源自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philein指愛和追求,sophia指智慧。同時,在著名的科技融合體模型中,哲學處於該模型的頂端,匯聚並指導了具體科學,與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是畢達哥拉斯。據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論無生物》中記載,當畢達哥拉斯在同西庫翁或弗里阿西亞的僭主勒翁交談時,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愛智慧)這個詞語,並且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畢達哥拉斯還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者)生來尋求真理。他明確地把愛智者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聯系在了一起。
發展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范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注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在東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文「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隨著新學的興起,「哲學」一詞開始在我國書報雜志中使用,並且很快取代了「玄學」、「形而上學」等不準確的名詞,成為通用術語。「哲學」即使人聰慧之學。
2概念爭議
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這個領域隨著歷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哲學的研究是基於理性的思考,尋求能做出經過審視的假設且不逃脫信念或者只是純粹的類推。不同的哲學家對推理的本質有不同的想法。
對哲學的主題亦存在許多看法。一些人認為哲學是對問題本身過程的審查;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實質上存在著哲學必須去回答的哲學命題。
雖然哲學源自西方的傳統,但許多文明在歷史上都存在著一些相似的論題。東亞和南亞的哲學被稱之為東方哲學,而北非和中東則因為和歐洲密切的互動,因此常被視為是西方哲學的一部分。
後現代主義把哲學定義為創造概念的學術。
3論述
由來
哲學根本問題又稱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恩格斯在1886年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第一次對此作出了明確表述。它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哲學派別以及對它們的客觀評價提供了正確的標准。
內涵
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源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稱為二元論,它是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不徹底的哲學,最終往往倒向唯心主義。
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原則上是不同的。唯物主義是在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承認思維是存在於反映的基礎上,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則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認識。也有一些哲學家如D.休謨和I.康德,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他們是哲學史上的不可知論者。

哲學的定義與中國哲學的合法性
「哲學」可不可以定義,「哲學是什麼」可不可以回答,對於哲學界的人士來說,這是非常糾結的問題。有些學者鑒於歷史上不少哲學家的多次失敗的嘗試便宣告哲學是不可定義的,認為「哲學是什麼」是個偽命題。但這樣的宣告是不符合邏輯的。從形式邏輯的角度來看,「哲學」這個詞,如果代表一個概念的話,它就應該是可以定義的,因為它作為概念而言,必定是與他概念相區別的,既有區別,那就應該有根本的區別點,也就是說有它自身的本質屬性。除非這個詞不代表任何概念,如虛詞。「哲學」當然不是虛詞,因此「哲學」應該是可定義的。
概念無法准確定義,通常有這樣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被定義概念自身的原因。概念對象指向錯誤,或者概念的區分不嚴格,如美學中「美」的概念,以往一直把它當成脫離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某種實體,這種錯誤的指向造成了美學研究的混亂,當代的研究中人們才意識到它只能是一個形容詞,即這個概念代表的是一種情感而不是一種實體。(單國華《美源於主體的需求》上海:《社會科學》2007.1)而哲學則是區分不嚴格造成了無法定義。長期以來哲學說不清道不明的一個極重要的原因,就是將哲學與對哲學本身的研究混為一談。二是定義方式的問題。屬概念確定不當或者種概念的差別比較不當。例如「人」的定義,屬概念的確定一般來說沒有什麼問題,但根本屬性的確定則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我們通常使用的種差是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但現在科學發現某些動物也有此能力,同時,這個種差指的是成年的人的正常狀態,而沒有包涵幼兒(特別是嬰兒)和一些非正常狀態的人,也就是說定義沒有涵蓋全部的外延。哲學的定義也是如此,首先是屬概念不明確,許多人把哲學視為一門學科(學問、學說),但哲學根本就不是一門學科,所以定義也就無從下了,其次,將哲學活動的結果視為種差,與別的學科進行比較。但真正的哲學強調的是過程,是活動本身,「哲學始終『在路上』」(劉福森《哲學不是什麼?——一種哲學觀》哈爾濱:《理論探討》2009年第5期P57),與結果關系並不大。從這一點看來,哲學也是完全可以定義的。
雖然追問和試圖回答「什麼是什麼」,就是在進行哲學思考,但本文所要進行的主要不是哲學思考,而是對哲學的思考。這種思考是建立在將哲學與對哲學本身的研究比較嚴格的區分的基礎之上的思考,是站在對哲學本身的研究的立場上,對哲學進行的思考,也就是說是哲學學的思考。關於哲學學以及哲學觀念對文化的影響的思考,限於篇幅,筆者將另文探討。

G. 哲學的起源是什麼

簡單說來,哲學就是人們在不斷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對於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理性認識。哲學來源於社會生活實踐。

H. 哲學起源是什麼

哲學的起源

哲學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哲學家應當是把水當作萬物起源的泰勒斯。在古希臘一直有一種科學思維的存在。為萬物尋找本源。希臘人認為,世上的萬世萬物看起來都是變化的,其實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那就是一定有一種存在,他是萬事萬物的本源,萬物皆來源於他,最後萬物也皆回歸於他。他是一切存在物得以存在的依據。對存在的追求與探索是哲學誕生的起源之一。
我們知道古希臘的全部文明可以用兩個字來代替,那就是:命運。對人類命運無常的感慨與猜測,對人類命運悲劇性的反思與探索,導致了哲學誕生的起源之一.我一直不明白,當時古希臘人正處於人類童年的發展的黃金時期,創造了最偉大的文明成果,當世界其他民族還在為節衣縮食而忙碌的時候,尼羅河水帶給了他們物質上的滿足,導致了他們精神上的閑暇。因此智者學派才可能傳授辯論術與講演法,因此蘇格拉底才可能在廣場上抓住別人問問題,因此柏拉圖才可能開設哲學花園,因此才亞里士多德才可能創立他的逍遙學派。
然而正是希臘人,這個最優秀的民族,欣欣向榮積極向上的民族卻選擇了悲劇文明的研究方式。尼采認為古希臘哲學誕生於日神和酒神兩種精神的沖突。代表和諧,光明,理性的日神和代表放縱,恣肆,狂歡的酒神,兩種精神沖突則導致了哲學的誕生。
哲學還起源於真人的出現。我一向認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可以從事哲學思考,而動物不可以。在哲學思考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追問存在,超越自我,反思批判精神都是人類所特有的。上帝給了我們有限的能力和無限的慾望,因此使追問得以實現。人類對有限與無限的思考,對此岸與彼岸的追求,對理想與現實的反思反映到文明上則是哲學的誕生。人類總有一種超越現實的行而上學沖動,有一種宗教皈依感,這也導致了哲學的出現。
如果說勞動將人類與動物從生理上分離,那悲劇精神和超越精神則將人與非人在精神上分離。因此尼采超人的出現是哲學史上的里程碑,他將人與非人分離,把生命擺在極為重要的地位,把活著的和醒著的人分類,無疑是促進了人類的精神狀態的提高。
最後我認為,哲學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類對死亡的行而上學的思考。
人類自懂事以來就意識到自己終將死去,這種理性的遠視性如果不以感性的近視來調節就很容易陷入悲觀主義的泥潭之中,要麼悲觀厭世,無所作為。要麼聲色犬馬,浪費生命。思考死亡是一種有意義的徒勞,不思考則活的輕浮沒有沉重感。而思考死亡則活得沉重而抑鬱。如果人對死亡問題足夠認真,他便活不下去,如果他對自己的死亡都不認真,那他又活得毫無意義。而哲學為他們找到了最佳的結合點。
如果人必須死亡那活著的意義何在?如果死亡是一切的終點,那過程的意義還重要麼?重視過程只是人類無可耐何的自遣罷了。而且不單是個體的死亡,將來整個種族的滅亡也是可能的 ,那人類的一切努力將變成毫無意義的徒勞。對死亡一生不變的思考與追問,對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一生的探索與追求也導致了哲學思維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