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法律社會學讀書心得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法律社會學讀書心得

發布時間: 2021-03-19 17:48:18

① 法治報告會心得體會400字

上星期上午,學校舉辦了「法制大會」,講了許多有關青少年犯法的不良行為,從而教育我們作為一個中學生要懂得遵守學校的紀律,國家的法律,將來做一個為他人,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有用之人。遵守學校法則,是我們作為中學生必須遵守的原則。

我們的社會屬於文明社會,可是卻總有不少的青少年做出一些違反學校紀律,國家法律所不容忍的事情,如:抽煙,斗毆,喝酒等,偷竊,搶劫,害人等等,這些都是屬於違法行為,這些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這些行為卻會成為他們一生中無法抹滅的污點,會一生伴隨著他們。

現在有許多不良青少年總是誘惑未成年人犯罪,如:吸毒,搶劫,偷竊等。當這些事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如:報警等,面對這些不良行為時,我們要理智的拒絕。遠離這些不良行為,,從而做一個遵守法律的好公民。我們在學校讀書,要好好努力的學習,鎖定自己讀書的目標,不讓自己對未來迷茫,將來在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

自「法制大會」後,我們要學會學法,守法,用法,創造文明的社會,從小事做起,從學校做起,形成一種文明的行為:思沉學習,目標,好好學習,將來做國家未來的棟梁。

② 學習中國法律思想史的心得

中國法律思想史是中國各專題史中最能體現智慧、最具社會行為影響力的一門史學。學習中國法律思想史,可以直面各歷史時期最直接、最真實、最基礎的歷史事實和矛盾。在古代,中國法律思想與政治思想基本是合一的,因為在人治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各種政治主張即等同於法律。我國的法律思想經歷了夏商周的神權法思想,之後到春秋戰國後,經歷了由「禮治—法治—禮法結合」的融合發展過程。這門課程有其獨特的特點:即以時間為經,以人物為緯,通過各時期的法律代表人物闡述了各自社會階層、集團的政治主張、利益訴求。學習這門課程,可以從「法律」的角度看待歷史事件,分析階級斗爭。比之從文化、政治的角度看一些歷史事件的真相更直觀,更容易理解。學習這門課程,可以對諸多歷史人物有更深更獨特的了解,比如說韓愈,可能大多數人都只知其是文學造詣,但不知其法律思想貢獻。學習法律思想史,同樣能繼承和理解諸多社會思想,如我們傳統的儒、法、墨等思想,他們的產生、發展、融合的過程其實是他們各自代表的階層、集團在一定歷史時期政治主張的斗爭與妥協的結果。儒的創始人孔子是春秋時末落貴族,其政治思想溫和保守,不著意改革,不苛刑法治。法家的創始人可追朔到管仲,他是新興地主階級代表,所處奴隸社會末,為確立新的統治秩序,具有強力性。墨家是小農工代表,提出的主張是維護下層人民的利益,表達的是平民主張。從法和律思想史的發展來看,歷史動盪期的思想最為豐富和沖突,這也是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和清末社會轉型時期,我們國家各種思想紛呈的原因,「百家爭鳴」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產生。這些思想,都是在歷史緊要關頭,先祖們對社會進程進行引領和把航的探索,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習這門課程,有助於我們理解法律為政治服務,法律為經濟服務,法律在社會生活、歷史發展中的重大作用。有助於我們認識思想的承接發展,制度的更替揚棄。學習法律思想史,對我們今天今天的法治建設有借鑒作用,對我們個人的綜合素質有提升作用。這是一門思想和智慧大餐,專供有品味、有內涵、有素質、有興趣的人享用。
簡單回復,不當見諒。

③ 關於法律名著的讀後感800字(法律方面)

讀完葉航老師的《效率與正義:一個經濟學法學的對話》後,我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智慧的經濟學和法學的對話.不過由此引發了我對一些問題的思考.

我們能不能把經濟體系分為「純市場經濟」和「純計劃經濟」這樣兩個極端情況來包含所有的經濟體系?其他的經濟體系只不過是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的問題.當我們分析兩個極端情況時,可不可以這樣認為:「純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被視為第一交易原則,「效率」第二;在「純計劃經濟」條件下,「效率」被視為第一交易原則,「公平」第二.請注意這里表達的觀點與傳統的觀點不同,這是本文想要討論的問題.
我國經濟體制目前總體上講還是處於計劃經濟范圍內.我們只要看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中的「發改委」對國民經濟「計劃發展」擁有絕對的權力就清楚了.只是目前我國正在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經濟體制將一直處於「計劃」多於「市場」的體制下運行.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認為我國現在已經是市場經濟了.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形勢下,我們對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認識似乎出現了偏差.我們可以這樣來認識「純計劃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講,「戰爭時期的經濟」可以視為「絕對的計劃經濟」,在這個體制下,只有效率,沒有公平可言.戰爭在政治上追求的是正義,而在經濟上打的就是高效率,而且不分政治體制,效率之高,超乎想像.
這實際上這是一個大多數人需要效率優先還是公平優先的問題.如果我們希望效率高一點,那麼政策就偏向計劃就多一點.如果希望公平多一點,政策就就偏向市場多一點.目前我國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總體上是效率優先,也就是說,我國的經濟體系還是偏向計劃多一點.這是本文的一個基本判斷.與西方國家對我國的經濟地位的判斷結論基本一致.
縱觀我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我國的經濟沒有出現市場經濟國家通常出現的周期性經濟衰退的情況,而是穩步向前發展.這恰恰說明,我國經濟「計劃」多於「市場」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但事物的另一方面顯示,這又加大了社會的貧富差距,以及社會道德風氣下降.在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對經濟活動的立法,執法以及社會財富的分配等等問題,公平問題顯示出這是一個非常迫切而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又顯得非常矛盾.
一般來講,我們「順理成章」的接受「純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被視為第一交易原則,公平第二;在「純計劃經濟」條件下,公平被視為第一交易原則,效率第二.經濟學講義常用「蛋糕故事」來解釋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行為.比如,我國經濟學傳統觀點認為,「純市場經濟」可能首先強調的是效率,要做大蛋糕;「純計劃經濟」可能首先強調的是公平,要分配好蛋糕.我原來也是這么認為和分析的,並且堅信不移,而且專家也是這么講的.可是看了葉航論述的觀點後認為(本文認為葉航是效率派的代表),如果這樣分析問題,會由此帶來理論和實踐問題. 假如在「純市場經濟」條件下,當我們想要做大蛋糕時,做蛋糕所需的材料是市場各個交易方根據公平的原則提供的,請注意,此時蛋糕還未開始做!在所有參與做蛋糕的各方在做蛋糕前必須達成一個公平一致的契約後(誰出多少面,誰出多少奶油,誰出多少糖,誰出多少水,誰出多少資金等等),才開始做蛋糕,這里涉及到的是公平問題.假如在「純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們考慮的是如何分配蛋糕時,蛋糕已經做好了.那麼我們想問在蛋糕做好之前,做蛋糕消耗了多少資源,這些資源是如何「計劃」達到最優經濟配置的等等,這里涉及到的是效率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化程度越高,法制越嚴厲.在嚴刑峻法的環境下,必將首先體現公平,第二才是效率.在發達國家,有些法律的誕生,可能需要幾年或幾十年,而且執法嚴厲.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恰恰相反.我國越是邁向市場經濟,越將面臨更多的立法和執法問題.
總而言之,效率和公平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在不同的經濟體中,效率和公平總可以找到一個暫時的平衡點.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效率和公平的搏弈,這個平衡點也在不斷的變化.在一般人眼裡,維護公平的「法律」似乎可以不計成本,而為了實現「效率」似乎可以隨心所欲.
以上這些似乎是和目前的傳統思維發生沖突,而且很難理解.這里先提出問題,供大家思考.
問題的提出:
我們假設經濟體系可以分為「純市場經濟」和「純計劃經濟」這樣兩個極端情況來包含所有的經濟體系.當我們分析兩個極端情況時,可不可以這樣認為:「純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被視為第一交易原則,效率第二;在「純計劃經濟」條件下,效率被視為第一交易原則,公平第二.
討論:
從一個工程師的角度提出的問題:如果「純市場經濟」和「純計劃經濟」這兩個極端情況的假設模型成立,那麼在他們之間的中間點或者平衡點上必定存在一個市場和計劃各佔一半經濟體制.在這一平衡點上,該經濟體制中所期望的公平和效率將相等或同等重要.那麼從平衡點向市場靠近或向計劃靠近,將帶來的公平和效率問題,既優先公平還是優先效率的問題.本文認為離「純市場經濟」這極越近,「公平」的作用將越大,「效率」的作用將越小;離「純計劃經濟」這極越近,「效率」的作用越大,「公平」的作用越小.如果在計劃經濟中過分強調「公平」,可能會引發(經濟)混亂或衰退.而在市場經濟中過分強調效率,可能會引發(社會)「混亂」.

④ 依法治國讀書心得300字

(一)必須更新觀念。依法治國是我國在治國方略上的根本轉變,它必然要求我們對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系列觀念加以更新,尤其是"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30)"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31)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與之相適應的高度集權以及主要靠政策、行政命令、長官意志辦事的方式,根深蒂固。在觀念上,亦有與之相適應的一套,如不加以更新,就很難在言行上自覺投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事業中去。對於需要更新的觀念,有些前文已經涉及,如樹立法律至上的原則,就是要改變法律"很不受重視"的觀念等。這里,要著重論述如下幾點:
第一,要改變重人治輕法治的觀念。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的法制有"不少是屬於'人治底下的法制',其所制定與實施的法律與制度,主要是為了加強行政權力對社會主體的管理、控制。"(32)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由於"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內在要求,治理國家的方式也將產生根本性的轉變,即由原來多年形成的主要以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為轉移的人治體制,轉變到主要依據民主基礎上制定的法律來辦事的體制上。治理國家靠什麼?鄧小平同志認為:"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33)
只有從觀念上、體制上和具體的制度程序上完成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轉變,才能最有效地促進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兩個文明"建設,切實保障人民民主。
第二,要改變重義務輕權利的觀念。權利和義務是法學的一對基本范疇,是法律規范的主要內容,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對推動依法治國具有實質性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從根本上講,權利是屬於作為國家和社會主人的人民的,但在舊社會,人民的權利被全部或部分地剝奪了,卻要承擔被強加的無數義務。後來,人民通過革命斗爭,奪回了自己的權利。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重義務輕權利的觀念,仍在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在相當一部分公職人員頭腦中作怪,在實踐中就表現為漠視以至侵犯人民的權利,而對加重人民的義務、負擔,卻習以為常。法治國家一個全局性的、根本性的要求及其價值取向的重心,是要保障人民的權利,一切非法侵犯人民權利的行為都是法治秩序的大敵。因此,必須樹立權利觀念,享有權利是人民承擔義務的前提。當然,這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要否定義務。馬克思說:"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享受權利就要承擔義務,承擔義務是為了更好地享受權利。
第三,要改變官貴民賤的觀念。官與民是自有國家以來的一對矛盾。官與民的矛盾在舊社會常常表現為尖銳的對立,歷史上"官逼民反"的事件屢見不鮮。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家和社會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在理論和憲法、法律上,官與民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別。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和慣性的作用,有的幹部、尤其是一些領導幹部,一講依法治理,就把治理的重點和對象放在老百姓身上,只想讓老百姓嚴格守法,把老百姓管住,而自己則是居高臨下的執法者、管理者。這是官貴民賤觀念餘毒的表現。在社會主義社會,"官"的地位和權力都是人民給的,"官"的衣食和工作、生活條件都是人民納稅、納糧供給的,民是"官"的衣食父母。推行依法治國的方略,必須樹立以民為本的觀念,"官"要奉公守法,恪守職責,勤政廉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得到民的擁護和愛戴。
第四,要改變道德與法無關的觀念。道德是以人們關於善與惡、美與丑、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榮譽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來評價人們的各種行為,調整人們的相互關系,並由人們的內心驅使和輿論壓力發生作用的社會行為規范。有高尚的共產主義道德、社會公共道德和各種職業道德等之分。從觀念形態和行為規范的角度說,它是人們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和在法律范圍內活動的基礎。立法時,人們的道德觀念、意識形態、法律意識等通過立法者的立法活動滲透並且表現到法律中,影響著法律價值的道德取向,使法律呈現出良、惡狀態。良法是實行法治、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之一。在法律實施的過程中,執法主體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才能使其執法活動和結果合法、合理;執法客體亦須有良好的道德素養,才能使其行為不越法定界限一步。
第五,要改變無所作為的觀念。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項艱巨而困難的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全體公民、包括全體公職人員,不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工作,亦不論是在什麼行業、什麼崗位上,都要為實現依法治國盡匹夫之責。現在,我們有正確的思想理論指導,有中央已經確定的、經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有廣大人民群眾以主人翁姿態的熱情支持和參與,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止我們義無反顧地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以,我們一定要克服畏難情緒,打消無所作為的觀念,充滿必勝的信心,努力工作,積極參與,爭取早日實現人民所期望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寧、人民幸福的法治狀態。

⑤ 將法律進行到底 讀書心得

嗯!必須要將法律進行到底!!

⑥ 韋伯的法律社會學的讀後感 跪求!!!!

法律社會學,目前的譯著並不多,只有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布律爾《法律社會學》,埃利希的《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作為法律社會學奠基者的韋伯,國內對其宗教社會學的重視遠超過對其法律社會學的重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簡惠美和康樂翻譯的《法律社會學》則填補了這個空白。這本書是由韋伯《經濟與社會》中的專門一章《法律社會學》,曾由美國兩位學者將該章與《經濟與社會》中其他與法律社會學相關的章節編成一集《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後由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此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韋伯作品集之IX的《法律社會學》以德文原著為准,並結合英譯本翻譯而成,且將英文、日文譯本添加的譯注和中文譯本的譯注連同德文文本作者的原注一並收入。
法學中的法律觀與法律社會學中的法律觀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觀,前者從參與者的內在視角考察法律中的正義問題,後者則從觀察者的外在視角看法律。早期的社會學如孔德、斯賓塞只是將自然科學的方法直接引入社會科學,稱為「社會物理學」。韋伯作為一個新康德主義者,堅持事實與價值二分的思想,試圖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種研究方法,他最早將主觀意圖、行為動機引入社會學研究,強調社會科學也是一種經驗事實,對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可以進行理解,並對其過程及結果可以進行因果解釋。他採用的理念類型的方法,從雜多現實中抽離出某些特徵組成一系列清楚定義的理念型概念,它們代表著行動者在特定情境下,其行動中之「意義關聯」的種種可能形式,從而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
在《法律社會學》一書中,全書共分八章,韋伯的旁徵博引,其中很多史實與術語對於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我們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但韋伯《法律社會學》的主題只有一個即法律的合理化。這是與他的中心論題即資本主義為何出現在西方相關聯。從法律是如何在此種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角度出發將法律與統治、與政治(國家形式、行政層級)、法律與經濟作了全面的考察。
法律的演進過程經歷習慣、習俗、慣例到法四個階段,首先是一種呆板的、機械式的重復,純粹事實的習慣,經由心理對此習慣的「擬向」,讓人感到具「拘束性的」,既而形成一種普遍的共識,即令人在有意無意之中越來越「期待」他人也做出意義相對應的行為,最後此種價值共識被賦予法規范的特徵,由強制機構予以保障。也就是說秩序的合法性不僅建立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之上,而且需要外在的保障。由此將法律的內在面向(理念和價值)和外在面向(利益、制裁等構成的整體)統一起來。
法律的合理化是三種合理化結合下實現的。一種是規則的合理化。市場的擴大,貿易的發展使個人從團體中分離,主觀權利設定方式即授權規范不斷增多,財產責任取代身體責任,個人責任取代團體責任。
在傳統型社會和卡里斯瑪型社會,主觀的權利與客觀的規范合二為一,即擁有特權的個人依據為他而設的客觀規定來當作自己的主觀權利。因此,特別法無非是支配者的主觀權利,普遍有效的規范不存在。商品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形式上的法律平等以客觀的形式規范予以保障,要求用「規則」取代「特權」,代議制國家於是形成,行政體制的「合理」構造,即行政事務的連續性和文牘性,以能力而不是以身份為標準的行政組織,嚴格的等級科層制結構,公共事務與私人事務的分離,形成一個官僚科層制的非人格化統治的社會。
二是社會行動的目的合理性,韋伯將人的行為分為四種,基於情感的,導源於感情沉迷;基於價值合理的:取決於對秩序作為某種倫理、信念;基於傳統性行動,源於傳統;基於目的理性,由對特定外在後果的預期、即由利益情勢所保障。商品經濟的可計算性要求主體基於目的理性而行動。
三是科學合理性。貿易的發展,使得交易的復雜需要法律人士專業知識的幫助。新興的市民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保障自己的權利,也需要藉助法律專業人員來為他們提供咨詢,充當他們與政府之間進行談判的中介人,並在政治和司法程序中代表他們的利益。法律職業共同體運用從羅馬法和教會法中傳承而來的各種解釋技術,通過對社會中現有的規范性因素進行收集、概括和總結,創造出一套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則,使每一具體案件都可以通過邏輯方法得出判決,從而形成是一個沒有漏洞的、邏輯一致的體系。
三個面向「合理化」構成近代資本主義形式理性法律,其形成過程是教會法與世俗法、實質與形式分離的過程。道德等實質價值技術化進入法律,自主的道德中立的法律可以用於任何調整目的,法律合理化的過程也是現代化過程。韋伯意識到現代社會是一個「專家沒有精神,縱欲者沒有靈魂」信仰缺失的社會,形式與實質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形式重視個人能力,能排除絕對恣意和集體主義,但形式化之抽象性格在給予形式上合法之利益最大自由的同時,卻處處傷害了「實質公道的理想」。
韋伯是現代文明之子,其創造的概念如理念型、形式理性等一直沿用至今,其意識到的形式與實質之矛盾我們仍無法超越,韋伯《法律社會學》中價值的實證研究進路對於處於轉型中的中國意義重大。中國目前的社會矛盾,很多時候是日益分化的利益與價值之爭,因此只有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對法治的具體路徑進行描述,法治目標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⑦ 學習法律心得徵文450字

上星期上午,學校舉辦了「法制大會」,講了許多有關青少年犯法的不良行為,從而教育我們作為一個中學生要懂得遵守學校的紀律,國家的法律,將來做一個為他人,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有用之人。遵守學校法則,是我們作為中學生必須遵守的原則。
我們的社會屬於文明社會,可是卻總有不少的青少年做出一些違反學校紀律,國家法律所不容忍的事情,如:抽煙,斗毆,喝酒等,偷竊,搶劫,害人等等,這些都是屬於違法行為,這些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這些行為卻會成為他們一生中無法抹滅的污點,會一生伴隨著他們。
現在有許多不良青少年總是誘惑未成年人犯罪,如:吸毒,搶劫,偷竊等。當這些事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如:報警等,面對這些不良行為時,我們要理智的拒絕。遠離這些不良行為,,從而做一個遵守法律的好公民。我們在學校讀書,要好好努力的學習,鎖定自己讀書的目標,不讓自己對未來迷茫,將來在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
自「法制大會」後,我們要學會學法,守法,用法,創造文明的社會,從小事做起,從學校做起,形成一種文明的行為:思沉學習,目標,好好學習,將來做國家未來的棟梁。

⑧ 給我寫一篇《讀法律書籍 心得體會》謝謝

幫你寫的不是你的東西,要學會靠自己,什麼事情都靠別人的話,以後你的路會很苦。。。。

⑨ 五年級下冊法律與社會閱讀心得五百字

我作為一個即將走向社會的,知法是重要的權利義務,學法是重要的必修課程,守法是重要的師德內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護法是重要的基本職責。然而許多人不懂公民基本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這些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教師作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質的社會隊伍,學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用法也有實際的必要。

在學習過程中,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很多鮮活生動的案例,使我們理解了經濟法規,學習合同法,學習婚姻法,學習教育法等。掌握了基本的法學知識,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范,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法律意識,另一方面,我們更應該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加強自我修養,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通過《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使我自己的法律意識有了明顯提高,以前,對法律只是很表面理解,很感性的認識,現在能夠領悟到法律的深層次內涵,有了理性的認識,通過學習使我的法律意識產生了質的轉變。學習結束後,我靜下心來,參照課本,對照筆記,聯系一些法律事例,以及觀看普法宣傳節目,感覺到在法制建設方面,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需要考慮。

法律知識是我們必備素質之一,我們必須通過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和規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確的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問題。公平交易,平等……,在生活過程中,遵守法律,享受個人權利,履行義務。

由於我們專業的知識體系過於單一,導致我們很少接觸到能使自己綜合素質提高的知識。而這門課很好的彌補了我們專業所缺乏的,並使我們的知識視野擴大。對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很有好處。比如:在找兼職做的時候,能夠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利益等。

在這一個學期的學習中,我感覺到自己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實體法部分對我以後很有幫助,它主要介紹我國幾大基本的部門法和幾個重要的單行法的相關內容,,使大家了解包括行政法、民法、婚姻法、繼承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刑法的立法目的、原則及基本規定和精神,培養大家的知法、守法、護法、用法的自覺意識。

總之,在本學期學習的這門《法律基礎》課上,我掌握了法學的基本理論,了解並明確了各主要法律部門的基本精神和規定,並在一定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了有關法與法律現象的知識、思想、心理、觀點和評價。並學會了運用法律知識和法律規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