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3-19 17:31:09

『壹』 於建嶸什麼人

於建嶸,男。1962年9月生於湖南衡陽,本科和研究生畢業於湖南師范大學,在湖南師范大學任教至2003年底;2001年7月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進行過學術交流。已發表和出版過《中國工人階級狀況:安源實錄》、《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等大量著述。

『貳』 怎麼理解抗爭性政治

去這里看看http://wenku..com/view/265859936bec0975f465e224.html

『叄』 介紹中國政治常識的書籍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作品系列
政府的本分:基於民眾權利的中國政治與中國經濟
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
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
現代化視野中的當代中國政治運動研究

中國政治:
本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學者介紹和研究中國政治的一部力作。作者用通行的現代政治學理論,敘述和討論了當代中國政治的各上方面,包括基本構架、政治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及其變革、政治社會化方式、利益表達和錄用程序、政府運作和管理方式。

『肆』 中國政治社會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2002年,剛畢業不久的於建嶸博士在香港與北京所做的一系列演講中強調,當發展和穩定成為時代主旋律時「革命最終在政治行為和社會意識中都被宣告終結」。但如果在追求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建立以社會各階層均衡發展的公平體制來防止占人口絕對大多數的工農的邊緣化,不能通過制度化的形式來保護工農的基本權益,不能在新的價值和意義上解放工農」,那麼要「告別革命」就只能是一種空想的願望,甚至是對革命動員時一切政治承諾的背棄。
八年過去了,情況發生了什麼變化?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的於建嶸,以新著《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為這一問題交上一份自己的答卷。
熟悉於建嶸著述的讀者不難發現,這部系統論述抗爭性政治的學術專著中大量地包含了他近年來在國內的學術刊物與大眾媒體上發表的文章的重要片段,以及在境外出版物和高校演說中一再提及的核心論點。但這並非一本簡單的合集,而是在收束生命的游絲、整合思維的碎片之後,向我們展示了初成體系的關於轉型期中國社會沖突的研究成果與政策建議。以文獻研究和理論歸納為背景,通過大量貼近式的調研、訪談與觀察,獲取豐富、客觀的第一手材料,更是為關注、直面與歸納中國底層社會發展和演進邏輯提供了真確堅實的實證基礎,反映出於建嶸在學術路向、學術結構與學術風格上的一致性。
於建嶸毫不諱言,社會沖突問題這一政治社會學的核心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我們在關注現有體制的政治動員和整合效果時,也絕不能忽視現有體制的裂度。如果能夠在制度的框架內凈化、吸附、調解和排釋急劇轉型的社會中民眾的情緒、怨憤和不滿,那麼並不會出現體制性的斷裂。但假如某些掩耳盜鈴式的主流話語體系狹隘地將社會沖突視為社會的「病態」,「並在„注意政治影響‟的名義下將中國社會經常發生的各種抗爭活動掩蓋起來」,只能讓執政者無法接受甚至排斥社會各群體的利益訴求與利益表達,讓高度理想化的政治建構導致的空泛政治說教取代了正視社會現實政治生態的實事求是的政治路線。 正因如此,於建嶸特別提出「抗爭性政治」這一去沖突性、去對抗性的概念,以政治的眼光對底層民眾的制度化或反制度化行為進行解讀,力圖避免簡單粗暴的「不明真相」、「別有用心」式的臉譜式定義,並期望能代替「生存倫理」、「依勢博弈」、「邊界沖突」等其他學者的研究邏輯。了解於建嶸的基本價值與方法後,就不難理清他在書中所討論的若干議題的邏輯結構與思想線索:從社會沖突的基本理論及其在轉型期中國社會的具體表現出發,重點分析集體行動與維權抗爭、群體行動與社會泄憤這兩大類現實問題,並從風險管理、政權建設與社會治理的角度,系統地提出化解社會沖突的政策性建議。
在於建嶸看來,轉型中國已經進入了「風險社會」的階段,在現代性孕育和穩定的同時,現代化過程本身卻滋生著不穩定性的可能。近三十年來,中國的社會沖突由知識精英主導的進取性爭權活動演化為以工農為主體的多發性、分散性的維權活動,並繁衍出無對立雙方、無磋商對象、不具有「政治對抗」涵義、僅以表達和發泄不滿為主的「泄憤沖突」。但從本質上說,「當前中國的社會沖突是一種利益博弈方式,涉及的是不同階層和民眾的具體利益,民眾沒有反體制的政治訴求」。如果能暫時放下某些過分敏感的思維方式,不難得出以下結論:低烈度的、工具性的、制度框架內的沖突,完全具有釋放敵意、調和利益、整合
http://wenku..com/link?url=dwQoJlakcj3CZHffuN5-FKShh8srjDmiVs_27-We83R60w5A9Sky9gVssOrSRK_GCfPa2-j-EU5-7Fdp5CG99GdiOV7k-_KMBwG_kYupz5u

『伍』 浮生六記與中國民俗的關系

自傳體小說《浮生六記》細致地講述了沈復這樣一位清中期下層文士大半生的生活。小說通過對沈復和他人交往的描述,勾勒出一幅下層文士生活的圖景,這對於我們了解當時社會下層文士的生活有很大幫助。因此本文擬以沈復的《浮生六記》為出發點,去了解清中期與沈復同一階層的下層文士的生活。 本文採用文史互證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既注意汲取以往的研究成果,又不拘泥於前人的成法,而是針對《浮生六記》自身的特色進行有目的性的研究。在查閱了大量的方誌、筆記、小說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理解歷史,了解社會。通過文學、史學、哲學和社會學的相互引證,來研究清中期下層文士這一階層的生活。沈復是清中期下層文士的典型,通過對他的生活的細致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其在家庭、社會中扮演的角色;通過比較分析,透視出當時社會下層文士這一階層的生活狀況,包括他們的小家庭生活、大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職業狀況;並試圖發掘下層文士精神境界中的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多樣的愛好與興趣、美好的願望與追求、出色的聰明才智和詩情畫意的生活趣味等。 文章除引言及結語外共分三章,第一章為《浮生六記》與清中期下層文士的家庭生活,包括了清中期下層文士小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唱和現象及其衣食住行...

內容提要 4-5
Abstract 5-6
引言 10-17
第一章《浮生六記》與清中期下層文士的家庭生活 17-55
第一節 藝術化的小家庭生活 17-36
一 夫妻唱和 19-28
(一) 中國傳統社會與夫妻唱和現象 19
(二) 沈復與陳芸的唱和 19-22
(三) 清中期的夫妻唱和風習 22-26
(四) 夫妻唱和的實質及其影響 26-28
二 衣食住行 28-36
(一) 生活中的藝術 28-29
(二) 服飾與生活 29-31
(三) 飲食與生活 31-33
(四) 住宅與生活 33-34
(五) 出遊與生活 34-36
第二節 矛盾的傳統大家庭生活 36-55
一 清中期家庭情況 36-49
(一) 清中期家庭的結構、規模及其小型化趨勢 36-40
(二) 大家庭觀念的根深蒂固與社會現實的沖擊 40-45
(三) 互相傾軋的家庭關系與大家庭的分崩離析 45-49
二 大家庭對下層文士生活的影響 49-55
(一) 安身與存世——傳統家庭對下層文士經濟的援助 49-52
(二) 禁錮與牢籠——傳統家庭對下層文士思想的束縛 52-53
(三) 傳統與現實——才子式的自賞與金錢思潮的抗爭 53-55
第二章《浮生六記》與清中期下層文士的社會生活 55-123
第一節 清中期社會概況 55-63
一歌舞昇平與府庫空虛並存 55-57
二發達的文風與沉悶的思想 57-59
三頹迷的士風與儒林的俗化 59-63
第二節 清中期下層文士與科舉 63-78
一 下層文士與科舉之聯系 63-68
(一) 重士崇官的傳統觀念 63-64
(二) 熱衷功名的士風 64-68
二 清中期科舉現狀 68-73
(一) 擁擠不堪的科舉之路 68-69
(二) 貌似公平的取才之道 69-71
(三) 遙遙無期的等待——落榜、冗官 71-73
三 科舉對下層文士的影響 73-78
(一) 謀生能力蛻化 73-75
(二) 社會地位下降 75-76
(三) 下層文士心態失衡 76-78
第三節 清中期下層文士的出路 78-113
一 作幕 80-93
(一) 清中期的幕僚 80-85
(二) 幕僚的收入 85-87
(三) 幕府、幕僚與創作 87-93
二 經商 93-99
(一) 清中期的重商思潮 93-96
(二) 經商的困難 96-98
(三) 文士與商人的交往 98-99
三 教館 99-104
(一) 下層文士教館的基本情況 99-102
(二) 下層文士處館的困難 102
(三) 士風的轉變對館師地位的影響 102-104
四 行醫 104-106
(一) 文士與醫的天然聯系 104-105
(二) 清中期下層文士為醫的狀況 105-106
五 賣文 106-111
(一) 清中期下層文士賣文的狀況 106-108
(二) 士風的俗化對下層文士賣文的影響 108-111
六 其它 111-113
(一) 清客 111
(二) 選家 111-113
第四節 清中期下層文士整體社會生活狀況 113-123
一 下層文士的社會地位 113-115
二 下層文士的物質生活水平 115-118
三 下層文士的心態 118-123
第三章 《浮生六記》與清中期下層文士的藝術生活 123-150
第一節 三重失落的下層文士 123-126
一 儒學本質的失落 123-124
二 社會性的失落 124-125
三 權力的失落 125-126
第二節《浮生六記》與清中期下層文士藝術論 126-137
一 盆玩插花——藝術生活化 126-132
二《浮生六記》與清中期詩畫文論 132-137
(一) 文論 132-133
(二) 詩論 133-136
(三) 畫論 136-137
第三節 《浮生六記》與清中期園林藝術 137-150
一 沈復與清中期園林藝術 138-142
二 園林與清中期下層文士生活 142-148
三 園林與下層文士心態 148-150
結語 150-152
參考文獻 152-159
後記

『陸』 潘澤泉的學術論文

《空間化:一種新的敘事和理論轉向》,《國外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社會分類和群體符號邊界:以農民工社會分類問題為例》,《社會》2007年第4期。
《社會分類和群體符號邊界:以農民工社會分類問題為例》,人大復印《社會學》2007年第10期(全文轉載)。
《社區:作為改造和重構社會的想像和劇場》,《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國外社會政策研究的最新動態及對我國的啟示》,《理論探討》,2007年第4期。
《社會網排斥與發展困境:基於流動農民工的經驗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社會網排斥與發展困境:基於流動農民工的經驗研究》,人大復印《社會學》2007年第6期全文轉載。
《現代化與發展主義語境中的中國農民工發展》,《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社會信任危機:一項經驗研究》,《韶關學院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1期。
《實踐中流動的關系:一種分析視角》,《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
《社會空間的極化與隔離:一項有關城市空間消費的社會學分析》,《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社會空間的極化與隔離:一項有關城市空間消費的社會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2期。
《作為道德方案的城市空間生態》,《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3期。
《社會學視野中的後現代社會理論》,《天府新論》2005年第1期(《世紀中國》(2005年3月A期)全文轉載;《光明日報》(1月25日)論點摘編)。
《理論範式和現代性議題:一個有關情感社會學的分析框架》,《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理論範式和現代性議題:一個有關情感社會學的分析框架》,《社會學文摘卡》人大復印資料2005年第3期。
《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的發展困境與社會風險》,《戰略與管理》2004年1期。
《鄉土中國走向何處》,《中國研究》2006年第3期。
《現代家庭功能的變遷趨勢研究》,《學術交流》2005年第1期。
《實踐中流動的關系:一項有關中國村落村民關系的人類學分析》,《視野》2004年第7期。
《貧困的社會建構、再生產與對策:中國農村發展30年》,《學術研究》,2009年第11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3期論點摘要。
《農民工與制度排斥:一個制度分析的範式》,《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10期。
《社區建設與發展話語的實踐邏輯與新趨勢》,《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5期。
——《社會學》人大復印資料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參與與賦權:基於草根運動與權力基礎的社區發展》,《理論與改革》,2009年第4期。
——《羊城晚報》2009年11月22日觀點摘要。
《社會學的研究範式:解釋社會的可能性及其效度》,《學習與實踐》,2009年第5期。
《以構建市民社會為目標:社區建設和發展策略的轉變》,《福建論壇》,2009年第3期。
《底層社會與抗爭性政治:農民工的生存生態研究》,《前沿》2009年第2期。
《集體行動的困境:理論闡釋和實證分析》,《中南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當代社會學理論的社會空間轉向》,《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社會學》人大復印資料2009年第5期全文轉載。
——《光明日報》(理論版)2009年4月21日論點摘編。
《社會資本與社區建設》,《社會科學》,2008年第7期。
——《新華文摘》,2008年第22期全文轉載;
《底層生態和秩序建構:基於農民工問題的實證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5期。
——《社會學》人大復印資料2009年第2期全文轉載。
《非政府組織與現代社區建設:理論與實踐》,《發展研究》,2008年第12期。
《改革開發30年與中國農民工》,《學習月刊》,2008年12期。
《國家調整農民工政策的過程分析:理論判斷與政策思路》,《理論與改革》,2008年第5期。
《論發展的可能性與條件:以政府為行動主體的社區建設走向》,《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12期。
《從湖南的實際出發解放思想》,《湘潮》,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農民工、身體與社會:理論爭辯與經驗研究》,《學習與實踐》,2008年第4期。
《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市場排斥與邊緣化研究》,《天府新論》,2008年第4期。
《我國農村社區公共文化的缺失與重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共有的空間何以可能》,《中州學刊》2008年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9期論點摘要。
《從社會排斥視角解讀農民工:一個分析框架及其運用》,《學術交流》2008年第5期。
《重新認識農民工:弱者的行動邏輯和生存策略》,《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3期。
——《社會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2008年第4期轉載
《全球化、世界工廠與農民工發展困境:中國經驗》,《廣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柒』 人類為什麼要戰爭

  • 這里的戰爭,默認為近現代戰爭,近代與現代的分野為二戰及聯合國的成立。在現代部分,將冷戰結束作為一個小一點的層次區分;

  • 古代戰爭發生原因,有很多是比較奇葩的,有時候一言不合友誼的小船就翻個底朝天,就刀兵相向。這個就沒辦法總結了。所以我能力有限,就只說近現代戰爭;

  • 對於戰爭發生的原因,我國教科書上基本上能夠出現的都是「無產階級解釋」,也就是用階級論來認識戰爭,這是正確的,但並不全面;

  • 在軍事學著作和各種文學藝術作品中,還有對於戰爭發生的原因更多的解釋,在此僅作介紹,不作出評論,選擇相信哪個是你自己的事情,何況見識得多了,自己也能判斷;

  • 西方兵聖馮.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政治的工具。這個話得到了列寧等人乃至於我方教科書的高度贊譽,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上層建築又是決定於經濟基礎的,戰爭在這廝這里並沒有歸結到最根本原因上面去,等於是一句無比正確的廢話;

  • 《1984》、《二十二條軍規》等文學作品裡,提出的原因更比兵聖本人更為深入:戰爭是資本家和統治階級消耗社會財富的手段。這種說法里認為,社會財富的增加,會導致底層貧民生活得到改善,從而引發全民教育和貧民對於富裕生活的渴求,危及到統治階級。必須要保持占絕大多數的貧民掙扎生活在「食以果腹、衣以蔽體」的狀態,所以要時不時的來一場戰爭,把生產出來過多的社會財富消耗掉;

  • 實際上無產階級及其建立的政權,對於戰爭也有經濟學上的解釋,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轉移內部矛盾。這個側重點是解釋國際戰爭和世界大戰,而難以解釋國內戰爭以及一部分爭奪市場、資源為目的的國際戰爭;

  • 我個人對於戰爭發生的原因還有一種解釋:經濟鏈條的重新調整與優化,一旦別的手段不能達到,並且收益大於損失,就要訴諸戰爭。僅僅是一家之言,不值大家一哂;

  • 我比較確信的關於認識戰爭發生原因的方法論,其實非常的簡單淺顯,在這里介紹一下:發動戰爭的一方肯定是想得利。但凡只要是主動進攻的一方,不管口頭上怎麼說,肯定是為了得到某種利益。而這個利益,肯定是跟挨打的一方有關系;

  • 這個道理簡直簡單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問題是很少有人能夠堅持這個道理,絕不聽信各方尤其是當事雙方的言辭和輿論攻勢。更是只有屈指可數的人能夠在戰爭的全部階段堅持用這個原則分析雙方的行為,判斷戰爭的勝負;

  • 二戰前戰爭的原因;

  • 歸結到戰爭發生的具體原因,還是要區分不同的戰爭目的,正是用「得利」原則分析戰爭。

  • 二戰以前的戰爭爆發,包括一戰,主要有以下幾種主要原因;

  • 爭奪殖民地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是典型例子;

  • 殖民戰爭與反殖民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是典型的例子。這裡面有個需要強調的是,被殖民地中央政府為了阻止被殖民地地方分裂而進行的反分裂戰爭,盡管是內戰,也應該歸到反殖民戰爭裡面,例如北洋政府派兵干涉蒙古國獨立的軍事行動;

  • 爭奪原料產地和市場的戰爭:鴉片戰爭、一戰是典型的例子;

  • 二戰後戰爭的原因;

  • 反殖民戰爭:脫離宗主國控制、尋求獨立的戰爭進入高潮,典型如越南抗法戰爭;

  • 社會主義戰爭:我覺得有必要把這種戰爭單獨提出來說一說,「階級論」莫名其妙的引發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戰爭,說明社會學不是能夠隨便亂鼓搗的。典型的有中蘇沖突對峙、紅色高棉、中越戰爭等等;

  • 兩大陣營為爭奪小夥伴的戰爭:越戰、韓戰、阿富汗、伊朗……

  • 冷戰後戰爭的原因;

  • 世界面臨另一次大的利益調整:前蘇聯和東方陣營倒下,留出了巨大的利益空間,冷戰結束後戰爭的主要原因,根本不是什麼反恐戰爭,反恐戰爭只是各方的借口而已。這個時期的戰爭,都是在為了下一次大戰做准備而已。

『捌』 《進化論》的疑問~~~~~

那是人類幫助他進化~
就像人類需要其他動物的肉,是其他動物幫助人類進化,如果人類從人猿的時代開始就不吃肉類,咱們現在也不知道是啥樣呢~
人類最初只不過是個猴子,是因為其他物質的影響才會凈化,要是沒有其他生物的幫助我們也就還是個猴子、礦石也只不過是塊石頭,是因為人類的影響,這不,他就變了~只不過他沒有思想

『玖』 對社會學基本問題的認識

認識社會學 1、對於社會學的接觸 在高考結束後填報志願時,我才接觸到這門被人關注甚少的專業——社會學,然後又陰差陽錯的進入了這門專業,帶著我的憧憬與好奇,我開始走進社會學的世界。 2、對於社會學幾個方面的認識 (1)什麼事社會學。這是我問的第一個問題。在我腦中,社會學的概念很是模糊的,更談不上中形成具體的內容了,所以首先我思考的是社會學的概念。社會學的概念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具體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