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物理學家話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物理學家話劇

發布時間: 2021-03-19 16:57:03

⑴ 有個中國科學家寫話劇很厲害,他叫什麼名字了

  1. 鑿壁偷光湖北芸ecturn3catWNby

⑵ 外國話劇經典及作者

1、《床上的愛麗絲》作者: 蘇珊·桑塔格 作品簡介:《床上的愛麗斯》共有八幕,是一部「基於一個真實人物的幻想曲」,這個人物就是出身於美國的一個傑出家庭的愛麗斯·詹姆斯,她有兩個名揚天下的哥哥,一個是19世紀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另一個是19世紀偉大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愛麗斯與其兄長一樣,有著超群的智慧,也是一位世人皆知的女權主義偶像,但她19歲起就為抑鬱所困,曾試圖鼓起勇氣了斷自己,最終在43歲時死於疾病的折磨。

2、《死無葬身之地》 作者:讓-保羅·薩特 作品簡介:幾個抵抗運動成員被法西斯的走狗民團逮捕,遭到嚴刑拷打,敵人希望從他們口中得到隊長和兩百村民的下落。幾個人寧死不屈,和敵人展開意志的決斗,最終犧牲。

3、《青鳥》 作者:莫里斯·梅特林克 作品簡介:《青鳥》是一部六幕夢幻劇,該劇描寫了樵夫的孩子蒂蒂爾和米蒂爾在聖誕節前夜受仙女之託為鄰家生病的女孩尋找青鳥的經歷。他們到了了思念之國、夜之宮、森林和墓地,又來到了幸福國和未來王國。他們找到的青鳥不是改變了顏色就是死掉。最後,他們發現,自己家的斑鳩就是青鳥,它治好了女孩的病,並且飛走了。兄妹倆也在這一次歷險中領會到了幸福的真諦:原來青鳥就在自己家裡,而幸福,就在身邊。只有甘願把幸福給別人,自己才會感到幸福。

4、《物理學家》 作者: 迪倫馬特 作品簡介:三位妙齡女護士相繼在櫻桃園——一所高級精神病療養院被殺,肇事者是她們各自護理的病人——住院多年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愛因斯坦」和默比烏斯, 他們的病情之一是自認為是歷史上的偉大人物,盡管他們本身已是名聞天下的物理學家。由於精神疾患,他們不必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無需偵破和推理,真相一目瞭然,然而背後的瘋狂和理智卻超乎想像。

5、椅子 作者:尤奈斯庫 作品簡介:一個無名小島上,孤獨居住的老年夫婦要開一個討論人生真諦的演說會。兩人喋喋不休地說著,可傾訴的對象卻只有面前的椅子。慢慢的更多椅子占據了舞台,原來處在中心的演員被擠到了邊緣,最後被迫消失。可即使這樣,人的內心還是備感擁擠逼仄。沒有經驗,也沒有旁證,每個人都在孤軍奮戰,日益強大更助長了獨立的生存,讓精神溝通變得虛妄而無必要……

拓展資料:戲劇概念: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

⑶ 話劇哥本哈根觀後感

[話劇哥本哈根觀後感]為站到最好的座位,學校大禮堂六點半檢票,我5點半就堵在人家的大門口,排在第一的位置,話劇哥本哈根觀後感。怪學校大禮堂的票上沒有印座位號,怪這個戲是免費的,也怪我對這出戲非常的好奇,還怪yfdaisy向我的推薦,她推薦的東西十之八九都是不著四六的,但也許會對上一回。《哥本哈根》在演出前,導演做了簡短的介紹,在清華的演出是第99場。差不多該是場場爆滿——若是免費。這個題材足夠吸引人,1941年,二戰爆發後,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來到丹麥的哥本哈根,拜訪他的精神導師波爾,兩個人僅僅十幾分鍾就不歡而散,他們談了些什麼?熟悉物理學的人都知道,海森堡和波爾都是理論物理學家,分別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而熟悉歷史的人更該知道,海森堡做為納粹德國物理學家的代表,曾經負責德國原子彈的研究計劃,而波爾則在不久逃亡到了美國,參與了曼哈頓工程。物理學家們為了學術觀點而翻臉的故事並不少見,師徒成仇,同門相鬥的故事也常有發生,但是海森堡與波爾的翻臉特別引人矚目,因為:在話劇中使用了三次的特效,突然雷聲震動,天地轟鳴,接著黑白色的影像出現在舞台的背景里,這是原子彈爆炸的場景,巨大的蘑菇雲在升起,建築在輻射波的沖擊里化做塵埃,城市變成廢墟,用佛的話說,這是劫。兩個師徒怒目而向的背後是那個劫,幾十萬人瞬間死亡的陰影,以及人類無休止的恐懼。話劇的背景很簡單,三幕白色的大牆圍成的一個封閉的空間,中間的牆用來偶爾寫公式,兩邊的牆里各有一個門,一個是外面的世界,一個裡面的家,封閉的空間是他們的會客室。這不是講歷史的話劇,而更像是一個人內心的獨白,獨白者是海森堡,他已經死去,而是依舊徘徊在這個世界,因為他得不到原諒和安寧,他要找到波爾和他的夫人瑪格麗特的鬼魂,重新演繹那次會面,如同哈姆雷特要找到父王死去的秘密,他也要找到自己當初為什麼要去哥本哈根,冒著危險進行一場失敗的對話。波爾是海森堡的第一個告贖者,在物理學界波爾是忠厚善良的老好人,海森堡解釋他來哥本哈根的動機,他知道納粹的原子彈計劃,但是作為負責的科學家,他並不想造出原子彈,所以他來哥本哈根,想告訴波爾他想通過拖延和無限制的誇大困難,讓這個計劃擱淺,觀後感《話劇哥本哈根觀後感》。也許波爾可以在納粹向物理學家們咨詢的時候幫上忙,但是波爾被原子彈能被造出這個事實給驚呆了,以至於沒有聽清楚海森堡的原意。甚至波爾還帶著對海森堡的懷疑,逃到美國,加緊鼓動美國的原子彈建造計劃,以防止納粹搶了先手。在這層意思里,海森堡是一個良心的不服從,他愛他的祖國,就沒有離開德國,但是他更有他的良心,所以也就沒有幫助德國造出原子彈,而倒過來,若是波爾能夠理解海森堡的苦心,他去美國的時候或許能夠勸說麥哈頓計劃停下手來,人類的歷史能改寫,劫不會來臨?這樣說,就是個太輕巧的故事,瑪格麗特,代表了波爾的妻子,也代表了戰爭的勝利者,不想讓波爾在辯論里成為事實上的失敗者。她毫不留情的告訴海森堡,你錯了,你分析了所有的人,恰恰忘記了自己,你是一直驕傲無比的人,那次來哥本哈根,你不過是來炫耀你們德國武力的征服,從前你來到丹麥是個可憐巴巴的小助教,而如今是征服歐洲的大國的科學界明星。至於為什麼德國沒有造出原子彈,很簡單,海森堡沒有能力造出,他在計算的時候犯了錯誤,海森堡脆弱的道德感都建立在他最後的沒有造出原子彈,這個原子時代最大的喜劇上,可是不幸的是,造成這個喜劇的,不是因為所謂的良心,而是海森堡的無能,納粹德國物理學家的無能,因為有能力的科學家都被趕到美國去了。就在這結束,《哥本哈根》還是讀者文摘的深入版,得出的無非是不要相信狼的故事,哪怕是只失敗的狼。故事進入到第三個部分,海森堡覺得自己三十年的辯解都是多餘的 ,他曾經有幾次的死亡機會,但是都躲過了,若是他在德國成功實施了核裂變,那麼他就會死於核輻射,他在戰爭末期橫穿整個德國,探望自己的孩子和夫人,途中差點被黨衛軍給槍斃,他靠一盒香煙獲得了活命的機會,但是如果他這樣死了,也許就不需要戰後無休止的辯解,以及去握那些造過原子彈的手,而可悲的是,那些沾滿了血的手,都傲慢地縮了回去。他造的出原子彈么,在原子彈在長崎和廣島爆炸的當晚,海森堡就算出了公式,盡管有錯誤,他隨後一個禮拜就修正了結果。也就是說,海森堡是有這個能力的,那為什麼不呢/這是道德問題,還是能力問題,還是量子物理的描述,在此處又在彼處。海森堡也許面對的是用劇本里的話說,是量子倫理的困境,海森堡的測不準定理,經典描述就是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不能同時測定,那麼人的心呢,是不是也永遠無法考量。也許故事太沉重了,《哥本哈根》給了人們一個光明的結尾,波爾家門口,是一片美麗的白樺林,那裡兩個人盡情地談論著物理學和附近的哈姆雷特城堡。什麼倫理,當時談了什麼,也許並不重要,對世界而言,重要的是結果,無論如何,海森堡沒有造出原子彈,他的靈魂救贖了。

⑷ 物理科學家的故事

你好,我搜到了以下這些物理大牛的故事,希望你能從中獲益。
偉人們在少年或青年時往往顯得「大智若愚」一些,不過他們都有共同點,那都是非常愛思考、愛探索、求知慾極其強烈、他們對真理的熱愛比一切都要高。對我影響最深的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的故事。當時羅馬和希臘正在交戰,阿基米德在思考一道數學圓的問題,羅馬兵破城而入用刀對著他時,他只說了一句話:「不要破壞我的圓」,而這也成了他最後的一句話,也是最經典的一句激勵人的話。
希望樓主能從這些人那裡激發自己學習的熱情!以下是一些物理科學家的故事:

阿基米德秤皇冠發現浮力定律

在一般人看來,阿基米德是個「怪人」。用羅馬歷史學家普魯塔克的話說:「他象是一個中了邪術的人,對於飯食和自己的身體全不關心。」有時候,飯擺在桌子上叫他吃飯,他好象沒聽見,仍舊在火盆的灰里畫他的幾何圖形。他的妻子,要時時看守他。譬如他用油擦身的時候,便呆坐著用油在自己身上畫圖案,而忘記原來是作什麼事的了。他的妻子更怕送他到浴堂里去洗澡,這個笑話是因為國王的一個新冠冕而引起的。

國王在前不久,叫一個工匠替他打造一頂金皇冠。國王給了工匠他所需要的數量的黃金。工匠的手藝非常高明,製做的皇冠精巧別致,而且重量跟當初國王所給的黃金一樣重。可是,有人向國王報告說:「工匠製造皇冠時,私下吞沒了一部分黃金,把同樣重的銀子摻了進去。」國王聽後,也懷疑起來,就把阿基米德找來,要他想法測定,金皇冠里摻沒摻銀子,工匠是否私吞黃金了。這次,可把阿基米德難住了。他回到家裡苦思苦想了好久,也沒有想出辦法,每天飯吃不下,覺睡不好,也不洗澡,象著了魔一樣。

有一天,國王派人來催他進宮匯報。他妻子看他太臟了,就逼他去洗澡。他在澡堂洗澡的時候,腦子里還想著稱量皇冠的難題。突然,他注意到,當他的身體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時候,就有一部分水從浴盆邊溢出來。同時,他覺得入水愈深,則他的體量愈輕。於是,他立刻跳出浴盆,忘了穿衣服,就跑到人群的街上去了。一邊跑,一邊叫:「我想出來了,我想出來了,解決皇冠的辦法找到啦!」

他進皇宮後,對國王說:「請允許我先做一個實驗,才能把結果報告給你。」國王同意了。阿基米德將與皇冠一樣重的金子、一塊銀子和皇冠,分別一一放在水盆里,看金塊排出的水量比銀塊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排出的水量多。

阿基米德對國王說:「皇冠摻了銀子!」國王看了實驗,沒有弄明白,讓阿基米德給解釋一下。阿基米德說:「一公斤的木頭和一公斤的鐵比較,木頭的體積大。如果分別把它們放入水中,體積大的木頭排出的水量,比體積小的鐵排出的水量多。我把這個道理用在金子、銀子和皇冠上。因為金子的密度大,而銀子的密度小,因此同樣重的金子和銀子,必然是銀子的體積大於金子的體積。所 以同樣重的金塊和銀塊放入水中,那麼金塊排出的水量就比銀塊的水量少。剛才的實驗表明,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多,說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塊的密度小,這就證明皇冠不是用純金製造的。」阿基米德有條理的講述,使國王信服了。實驗結果證明,那個工匠私吞了黃金。

阿基米德的這個實驗,就是「靜水力學」的胚胎。但他並不停留在這一點上,繼續深入研究浮體的問題。結果發現了自然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原理——阿基米德定律。即:把物體浸在一種液體中時,所排開的液體體積,等於物體所浸入的體積;維持浮體的浮力, 跟浮體所排開的液體的重量相等。

牛頓科學探索的中止

牛頓雖然在科學探索領域里成果豐碩,但在他從事科學探索的漫長歲月里,經濟收入卻一直很不寬裕。1692 年,50 歲的牛頓被富裕的物質生活所吸引,決定拋棄科學探索的艱辛生活,尋找一個能夠帶來更多經濟收入的職位。消息傳出,人們紛紛為牛頓推薦去處。開始有人推薦他去擔任倫敦查特蒙斯公立學校校長,但當牛頓問清這個職位的月薪不夠高時,便辭掉了這個職位。1696年,好心的哈利發克斯爵士推薦牛頓去當英國皇家造幣廠督辦,這個職位的年薪可觀,牛頓欣然同意遷居倫敦,當上了皇家造幣廠的督辦。

牛頓走馬上任後毫不停歇,把他那偉大的頭腦從此轉到了鑄造貨幣之上。在財政部花園後面,牛頓派人建起了10 座大熔爐,先是一爐爐地把舊幣熔化掉,然後把熔化後的貴金屬運送到倫敦塔,在那裡重新鑄成貨幣。牛頓就這樣投身於熔舊鑄新工作,一晃到了1699 年,才告結束。牛頓的熱情工作受到了皇家的贊許,因而被皇家授予終生「造幣廠廠長」職銜。造幣廠廠長這個職銜給牛頓帶來了豐碩的薪俸,他每年可以得到一筆多達2000英鎊的可觀經濟收入。我們說這筆收入可觀,是因為當時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即所謂弗拉姆斯蒂德大廈,才花去500英鎊的資金。

牛頓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了貨幣鑄造之中,因而整日為此奔忙,使得他無法繼續擔任劍橋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不得不於1701年辭去了劍橋大學教授職務,退出了三一學院。這樣,就使得牛頓後半生生活發生了巨變:即從清貧之境變成了富裕之境,與此同時也使他從一個在劍橋大學過著相當寧靜隱居生活的學者,一舉變成了一個在倫敦官場上頗有影響的人物,同英國皇室結成了日益密切的聯系。牛頓生活事業的這一急劇變化,當然成了當時人們的笑談。在一出話劇中,一個逗人發笑的丑角說:「牛頓嗎?唉——我是聽過伊薩克先生的名字的——誰都知道伊薩克先生的大名。偉大嘛,鑄幣大臣!」牛頓的全名叫做伊薩克·牛頓。

生活道路的如此巨變,導致了牛頓科學探索道路的閉塞,使其科學探索工作徹底中止了下來。

高斯的話柄

高斯雖然被譽為18世紀是偉大的數學家,贏得了同代人的廣泛尊敬,但與此同時他也給同代和後代人留下了不可避開的話柄。即他雖然在1824 年以前,已經獨立地得到了非歐幾何學的令人滿意結果,但由於康德的唯心主義空間觀念占據著統治地位,高斯沒有勇氣去突破它,因而一直沒有把研究結果發表出來,造成了他的一大失誤。康德說,空間觀念是天賦的,人生下就有空間觀念,這種空間就是歐幾里德空間,它是惟一的空間。康德說的歐幾里德空間觀念在當時占據著統治地位,人們都相信它,認為不可突破。高斯發現在非歐幾何學則突破了這一傳統的空間觀念,所以高斯害怕他的非歐幾何學與傳統空間觀念相違背,引起不理解者的反對,因此這一研究成果到他死後才被人們披露出來。

高斯不僅沒有勇氣發表已經取得的非歐幾何學研究成果,而且在別的數學家得出這一成果之時,他也不敢拿出勇氣進行公開支持。1826 年,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在喀山大學物理學會議上,宣布他創立了非歐幾何。此後,他又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非歐幾何學著作。羅巴切夫斯基的非歐幾何學動搖了舊的傳統空間觀念,因而引起了教廷的反對,主教宣布他的學說是邪說,更有人用匿名信在反對雜志上嘲笑、謾罵、侮辱羅巴切夫斯基,甚至宣布他是瘋子,最好的態度也不過是「對一個錯誤的怪人的寬容的惋惜態度」。高斯是了解羅巴切夫斯基非歐幾何學正確的人,而且這時他已大名鼎鼎,完全有能力站出來為新生的非歐幾何學進行辯護,但羅巴切夫斯基的遭遇正是高斯先前估計到的,也正是他不敢發表自己的非歐幾何學結論的「怕處」所在。因此,他沒有敢於站出來為之辯護,只在私人通信里說到自己對羅巴切夫斯基的欽佩。

一代數學巨匠高斯,因為缺乏與舊的傳統觀念斗爭的勇氣,不僅一時淹滅了自己也淹滅了他人的非歐幾何學研究成果,給人們留下了奪不去的話柄。

愛因斯坦的否定

愛因斯坦一生科研成果卓著,其中最卓著的是他創立了相對論,並發展了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說。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愛因斯坦雖然在量子力學初創階段,成為第一位率先站出來支持並予以發展的大科學家,但其後不久,他對待量子力學的思想卻倒退僵化起來。結果使眾多科學家在他對量子力學成功探索引導下,紛紛投身量子力學探索並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之時,他卻從1925 年開始走上自己的反面,成為量子力學的頑固反對者。這一年,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在繼愛因斯坦之後眾多科學家探索量子力學的成就的基礎上,找到了反映量子波粒二象性事實的「測不準原理」。這一原理就是對於微觀粒子來說。要想精確地測定其位置,就無法精確地測定其速度;反過來,要想精確地測定其速度,就無法精確地測定其位置。這一原理為人們後來認識微觀粒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可是愛因斯坦對這一原理卻給予了否定,說量子力學沒有理論做依據,只是偶然的假說,「不完整」.就像上帝同世人擲骰子似的,而「上帝是不同世人擲骰子的」;他決不拋棄「可見的」因果關系而去接受可能性。他不僅口頭上這樣對量子理論進行批駁,而且在行動上也停止了對量子理論的研究,把精力完全轉移到了相對論研究上,結果使他從此再也沒有獲得量子力學研究成果。

思想僵化,就這樣給愛因斯坦造成了令人遺憾萬分的倒退和失誤,許多人當時都認為「這是一個悲劇——因為他從此在孤獨中摸索前進,而我們則失去了一位領袖和旗手」。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這令人痛心的失誤。對我們是多麼珍貴的啟示啊!

門捷列夫的黑點

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是化學領域里的一項革命性發現。以後:門捷列夫也曾想進一步弄清元素的性質隨原子量增加呈周期性變化的原因,但是由於他的思想未能從元素不能轉化、原子不可分割等形而上學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因而到19 世紀末人們發現了放射性元素和電子的存在,為揭開原子從量變到質變內幕提供了新的實驗依據之時,他不僅不能利用這些新的科學實驗成果進一步發展他的周期律學說,相反,卻極力否認原子的復雜性和電子的客觀存在,竭盡全力去進行反對。他說,承認電子存在不但「沒有多大用處」,「反而只會使事情復雜化」,「絲毫不能澄清事實」。放射性的發現明明表明元素是可以轉化的,他卻說「我們應當不再相信我們已知的單質的復雜性」,「應當消除任何相信我們已知單質復雜性的痕跡。」並宣布:「關於元素不能轉化的概念特別重要」,「是整個世界觀的基礎」。

然而化學家們正是在19世紀末放射性和電子等一系列偉大發現的基礎上,一步步揭示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質,揚棄了門捷列夫的原子不可分和元素不可轉化的陳舊觀念,根據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合理內核,制定出了新的元素周期律。在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基礎上誕生的元素周期律新理論,比門捷列夫的理論更具有真理性。它揭示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順序是按原子中的質子數排列的。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原子的質子數增加,這時一般地說中子數也增加。質子數和中子數總合起來表現為原子量的增加。但實踐證明,並不是有多少種元素就有多少種原子。一種元素中有含中子數多的同位素,也有含中子數少的同位素。元素的原予量是同位素的平均數。這里的所謂質子數,就是原子核外圍的電子數,也就是原子核的電荷數,即原子序數,從而,解決了門捷列夫解決不了的問題。但這些探索元素周期律後來獲得的成果,都被門捷列夫在反對放射性發現和電子存在中喪失了。

僵化思想,就這樣使大化學家門捷列夫在探索元素周期律奧秘的前進道路上走向了倒退,喪失了應該根據新的科學實驗成果發展元素周期律的良機,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啟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97年3月14曰出生在德國西南距離慕尼黑八十五哩的烏耳姆城(Ulm)。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合開了一個製造電器設備的小工廠。母親玻琳是受過中等教育的家庭婦女,非常喜歡音樂,在小愛因斯坦六歲時就教導他拉小提琴。這是一個和睦、愉快的家庭。親人們深愛著小愛因斯坦,但都為他的智力發育感到擔憂。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帶他去給醫生檢查。還好小愛因斯坦不是啞巴可是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但認真的思考。小愛因斯坦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從不做違心的或騙人的事。為此,他受到同學們的譏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誠實的約翰」。普通孩子喜歡玩帶有競爭性的游戲,可是他卻不喜歡參加。孩子喜歡打仗的游戲,喜歡看士兵操練,但是他卻從小到大不喜歡任何和軍事有關的東西。他是一個不想看到人類互相殘殺的和平主義者。

愛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圍有花園,他經常一個人長時間地蹲在花園角落的灌木叢里,用手撫摩著小葉片或者凝視著匆匆跑動的螞蟻。他很小就喜歡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奧秘。一次,在依薩爾河岸野餐時,一位親戚說,小愛因斯坦很嚴肅,當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樂時,他卻獨自坐著看湖的對岸。母親玻琳深情的為自己的孩子辯護:「他是沉靜的,因為他在思索。等著吧,總有一天他會成為一個教授!」那位親戚感到可笑,但也理解母親的心情。教授!在人們的心目中,只有那些聰敏的人才有可能得到這個榮譽的稱號,這個連話都說不好的笨孩子能成為一個教授嗎?

在四、五歲時,愛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當他發現指南針不斷地指著固定的方向時,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後面。他一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著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一連串問題。盡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說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針為什麼能指南。這種深刻和持久的印象,愛因斯坦直到六十七歲還能鮮明的回憶出來。

愛因斯坦在念小學和中學時,一般功課屬平常,唯有數學成績遠在全班同學之上。由於他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是那麼厭惡,曾經公開罵他:「愛因斯坦,你長大後肯定不會成器。」而且因為怕他在課堂上會影響其他學生,竟想把他趕出校門。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電器工廠里專門負責技術方面的事務,而愛因斯坦的父親則負責商業的往來。雅各布是一個工程師,自己就非常喜愛數學,當小愛因斯坦來找他問問題時,他總是用很淺顯通俗的語言把數學知識介紹給他。

有一天愛因斯坦跑來問叔叔:「什麼是代數」?叔叔就這樣解釋:「在算術中有很多問題不容易解決,要算又很難。而代數是一門『快樂』的數學,能很容易的幫人們解答困難的計算。我們把我們不知道的數叫著X,然後來捕捉它。你把它當作已知道的東西,建立一些關系,最後你就可以容易地得到它了。」然後叔叔給了他一本有代數問題的小冊子,愛因斯坦很快就學會了解決裡面的問題。 有一次雅各布叔叔給他講了幾何中一個很美麗的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任何直角三角形的長邊平方一定等於兩短邊平方的和。叔叔沒有告訴他這個定理的證明,但是愛因斯坦在畫了許多直角三角形後發現這關系一直成立,感到非常的驚奇。

父親的生意做得並不好,但卻是一個樂觀和心地善良的人,家裡每星期都有一個晚上要邀請來慕尼黑念書的窮學生吃飯,這樣等於是救濟他們。其中有一對來自立陶宛的猶太兄弟麥克斯和伯納德,他們都是學醫科的,都喜歡閱讀書籍,興趣廣泛。他們被邀請來愛因斯坦家裡吃飯,並和羞答答、長著黑頭發和棕色眼睛的小愛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麥克斯可以說是愛因斯坦的「啟蒙老師」,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學普及讀物給他看,看完後就和愛因斯坦討論,並且再繼續提供給他新的讀物。麥克斯點燃了愛因斯坦自學的興趣火花,還不斷地輔導他。

麥克斯在愛因斯坦十二歲時給了他一本施皮爾克的平面幾何教科書,一下子攫取了愛因斯坦的心靈。愛因斯坦晚年時回憶這本神聖的小書時說:「這本書里有許多斷言,比如,三角形的三個高交於一點,它們本身雖然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證明,以致任何懷疑似乎都不可能。這種明晰性和可靠性給我造成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印象。」 這時愛因斯坦又想起了畢達哥拉斯定理,於是想要**證明這個定理。他花了三個星期最後找到一個方法,就是從直角三角形最長邊所面對的頂點作這邊的垂直線,於是把三角分成相似三角形,由此很容易證明這個定理。雖然這是一個古老得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定理,但是愛因斯坦經過一番努力總算得到了結果,他第一次體會到科學發現時的欣喜。

麥克斯每星期來時,都會幫他改一些習題,並且輔導他作一些較難的問題。過不久又引導他學習高等數學,十三歲時他已自學微積分了。當他的同班同學為那些平面幾何簡單問題和循環分數而皺眉頭時,愛因斯坦靠自學已經進入到無窮級數這些美麗神奇的「無窮世界」去了。 很快小愛因斯坦的數學程度超過了讀大學的麥克斯,比他大十一歲的醫科大學生再也跟不上這個十二、三歲的小孩子了。為了以後有共同談話的話題,麥克斯開始借哲學書給他看,愛因斯坦在十三歲就能看懂康德的《純理性批判》。這是一本對許多成人來說都算是枯燥艱深的書。這時候愛因斯坦閱讀的書就是數學、物理和許多哲學家的書。他不看小說,唯一的消遣就是拉小提琴。

麥克斯認為他已發現了一個神童,他說:「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或哲學家,將從愛因斯坦身上成長起來。」

希望樓主能從這些人那裡激發自己學習的熱情!

望採納!

⑸ 話劇《有多少愛可以胡來》好看么

胡來一劇算排得很好的,但是有很多版本,我看的是最早一版的,導演是李博男,主演叫 孫瀟瀟 ,我覺得算很成功的小劇場話劇。空姐沒看過不太清楚。4月底有個叫 物理學家 的話劇,不錯

⑹ 求助!阿加莎作品的話劇劇本!在線急等

劇本網路文庫那裡就有。

《捕鼠器》劇情簡介:時值二戰後百廢待興的年代。新婚才一年的拉爾斯頓夫婦繼承了倫敦遠郊的蒙克斯威爾庄園,並登報招攬房客入住。很快,有四位客人通過登報確認的方式預訂了房間。 冒著紛飛的大雪,房客們陸續抵達,有絮絮叨叨的、神經質的小夥子雷恩先生,難伺候的博伊爾太太,軍人氣概十足的梅特卡夫少校,以及中性氣質的凱思維爾小姐。 暴風雪導致了交通的癱瘓,眾人被困在了庄園里。食物和炭火還夠不夠撐到雪過天晴?小夫妻倆不免擔心起來。一片忙亂中,不速之客接連到來——先是豪華汽車在大雪中拋錨、不得不跑來投宿的外國人巴拉維契尼先生,後是滑著雪橇、穿越被大雪阻斷的公路趕來的屈洛特警官。 警察為什麼要這樣著急地趕來?因為他要來捕鼠。一位太太已經在倫敦被害了,據信是因為多年前的一起農場主虐待孤兒致死事件。在兇案現場發現的筆記本上,寫著蒙克斯威爾庄園的地址,顯然這就是兇手復仇的下一個目標。 這只瘋狂的老鼠究竟是死去的孩子的什麼人?他/她真的那麼容易被捕到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警察要捕鼠,而兇手也在實施他/她的捕鼠計劃——新的謀殺很快就發生了……
其劇本地址:http://wenku..com/search?word=%B2%B6%CA%F3%C6%F7&lm=0&od=0

《無人生還》劇本簡介:《無人生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多種排名中均局榜首。雖然沒有波洛,馬普爾小姐等名探出場,魅力仍不容忽視。 八個素不相識的人受邀來到海島印第安島上。他們抵達後,接待他們的卻只是管家羅傑斯夫婦倆。用晚餐的時候,餐廳里的留聲機忽然響起,指控他們賓客以及管家夫婦這十人都曾犯有謀殺罪。眾人正在惶恐之際,來賓之一忽然死亡,噩夢由此開始了。 他們在自己的房間里都發現了這首兒歌: 十個印地安小男孩,為了吃飯去奔走;噎死一個沒法救,十個只剩九。 九個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睏乏; 《孤島奇案》 地質出版社
倒頭一睡睡死啦,九個只剩八。 八個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裡去獵奇;丟下一個命歸西,八個只剩七。 七個印地安小男孩,伐樹砍枝不順手;斧劈兩半一命休,七個只剩六。 六個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飛來一蟄命嗚呼,六個只剩五。 五個印地安小男孩,惹是生非打官司;官司纏身直到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印地安小男孩,結伙出海遭大難;青魚吞吃血斑斑,四個只剩三。 三個印地安小男孩,動物園里遭禍殃;狗熊突然從天降,三個只剩兩。 兩個印地安小男孩,太陽底下長嘆息;曬死烤死悲戚戚,兩個只剩一。 一個印地安小男孩,歸去來兮只一人;懸梁自盡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餐桌上還有十個小瓷人。從第一天晚上開始的幾天時間里,每天都有人按著兒歌里述說的方式死去。每死一個人,餐桌上的小瓷人就會少掉一個。一時之間,人人自危,都希望能找出一個辦法拯救自己的生命……
其地址:http://wenku..com/view/cd64c50590c69ec3d5bb75dc.html

《萬聖節游戲》沒找到,只找到了《萬聖節前夜的謀殺案》
它的地址:http://wenku..com/view/f5400e0203d8ce2f006623cc.html
劇情簡介:
「因為我看見的時候並不知道是謀殺。我是說,過了好久之後我才意識到是謀殺。還是兩三個月以前誰說了句什麼話才讓我想起來。我見到的的確是一場謀殺案。」 萬聖節前夜的謀殺案
當這句話從喬伊斯嘴裡說出來時,在場准備萬聖節前夜晚會的所有人都沒把它當真,因為她一直是個喜歡說謊的孩子。所有的人都認為,她只是想引起著名偵探小說家奧利弗夫人的注意才這樣說的。喬伊斯真的說謊了嗎?看來沒有!當晚的晚會上,她被人強行摁入一個裝了水的大鐵桶里淹死了。那個桶是用來玩咬蘋果游戲的,這讓奧利弗夫人從此不再吃蘋果(改吃棗了)。波洛應邀來了。他走訪了每一個在場的人,並搜集符合條件的舊案的每一點信息。然而,波洛得出的結論是:喬伊斯的確說謊了!!! 那她為什麼被殺呢?!
本書仍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風格,結局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但兇手行凶的目的確是很特別的,讓人意想不到。其冷血程度也是眾多兇手中首屈一指的。

《黑咖啡》劇情簡介:物理學家克勞德·阿莫里爵士研究出了一個全新的方程式,預示著一種全新的、威力驚人的新型炸葯即將誕生。 然而,他那張寫著方程式的至關重要的紙片卻在家裡被盜了。坐在書房裡,審視著在場的每一位親友,克勞德爵士關上了燈,希望竊賊能在黑暗中歸還方程式,然而當燈光再次亮起時,他已經離開了人世…… 於是,波洛來了,他將在黑斯廷斯和傑普探長的協助下,破解這起謀殺案、遏制一場世界性的恐怖危機,並化解這個家庭里由來已久的各種矛盾與隱憂……
只找到它的下部。。。
地址:http://wenku..com/view/1b8fc37da26925c52cc5bf35.html

⑺ 請問針貶時弊怎麼談-看國家話劇院話劇《物理學家》

我是牛頓,艾薩特.牛頓爵士,皇家學會會長,我發明了萬有引力,但任何人不必為此起立。
我是愛因斯坦,阿爾波特.愛因斯坦教授,我提出了相對論,我熱愛人類,但是人們在我的建議下,製造了原子彈。
我是所羅門,我是可憐的國王所羅門,我曾無比強大,但我的智慧摧毀了我的勤奮,也摧毀了我的王國。
之所以敢買《物理學家》的票無疑是因為迪倫馬特先生,這名生於瑞士的劇作家比較令我熟悉的劇目其實是《貴婦還鄉》,82年人藝由我的偶像藍天野先生排過,而01年國家話劇院剛成立時,頭一年所排的五部話劇其中就有迪倫馬特的《老婦還鄉》,應該說做為國話來講,盡管近年來藝術質量難提有多高,但是對於迪倫馬特的劇本是多少有所心得的,而即便是對於國話沒有信心,那麼對於迪倫馬特我們也是應該是抱以極大的信任的。
事實證明筆者筆者沒有賭錯,做為國家話劇院的近年劇目,《物理學家》的表現可以稱的上是比較不錯的,全劇劇情結構安排基本合理,演員口活干凈,並且在布景舞美等安排上,也體現出了較為明確的思路,並且達到了一定想要的效果!而我所喜愛的杜振清先生所演的「牛頓」在劇中也給人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做為《物理學家》來說,這是一部由迪倫馬特創作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劇本,創作背景是前蘇聯在赫魯曉夫上台後將一枚核彈運送至古巴用以要脅美國,其創作中的「冷戰背景」自然是不可忽視的,而在劇中,「牛頓」與「愛因斯坦」分別所代表的間諜組織一目瞭然,這就好比兩人手中所持的手槍「柯爾特」與「勃朗寧」一樣容易分別,而迪倫馬特的這個劇本,通過三個物理學家「裝瘋」這樣的一個現象,來闡述「科學被人類劫持」這樣一個現象。這其中固然是受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可能引發的全球核戰爭的不滿所致。但這並沒有去通過直接的語言說出,而是讓觀眾去自己領悟。
筆者以為,做為話劇來講,他的創作是需要遵循一定規律的,而其也必然要有一個規范,演員要有相應的話劇專業培訓規律,而編劇也應該有一定的生活積墊,也正因此,筆者對於現如今的大街小巷是個人就可以編「話劇」的現象不說不解,但總要敬而遠之的,誠然,這些所謂的「話劇」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繁榮了中國的話劇市場,但他們並非一些人所說的:「是中國話劇的救世主」或者「為百姓直言觸動正規軍的」醒世良方。做為一些「舞台劇」來說,其往往習慣根據當前的時事往裡面插上一兩句相關的台詞,如豬肉漲價了,三聚氰氨牛奶等等,並且引此希望依此引起觀眾的共識,得到掌聲或者大笑等等,問及理由,往往振振有辭「貼近生活,針貶時弊」等等。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大錯特錯了。他所做的,只不過是把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再次重新拿出不痛不癢的舔一下,數於一種發泄的性質!就如同在大街上我們遇到了不平事心裡不痛快罵一句:「操」是一個道理,短期為之姑且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心理治療,但如果長期通過這種方式而去吸引觀眾,那麼他勢必要為觀眾所拋棄。
拿《物理學家》來說,在劇中,觀眾看不到一丁點的與冷戰之間美蘇有關的東西,在台詞中根本聽不到與之相關的傳聞,但是卻深切的感受並且體會到了冷戰中的那種思維,如前文所述,劇本創作時,恰逢前蘇聯與美國的「核導演危機」,但迪倫馬特並沒有將這一點明確指出,而是讓觀眾自己體會--三個物理學家,裝瘋賣傻,最後被囚禁在牢籠里卻意識到:「這里被囚禁但卻最自由」,而在最後卻經由櫻桃園(瘋人院)院長一語點破,當三人站在鐵窗後,悲哀的敘述著「我叫牛頓,我叫愛因斯,我是所羅門王」時,盡管作者沒有點破,但是幾乎所有的觀眾都體會到了:「科技被人類劫持」這樣一種悲哀的主題。
中國的平民戲劇往往愛將「貼近生活,針貶時弊」標榜為自己的賣點,但在筆者看來,其本身對於「貼近生活,針貶時弊」的看法就有誤,他們的劇作中所表現的除上述的「根據時事加插兩句台詞」之外,更多的是對此所展示的一些意義膚淺的台詞或者說是一些聽來高深但卻與現行傳統大眾審美道德觀所相悖的理論--中國的戲劇界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現狀,人人都愛思考,並且習慣性的愛對時局來發表兩句評論,但是由於先天性的知識的儲備不足以及把握不穩,其所總結出來的思想與意義反應在自己的作品中,並非是對作品藝術性的升華反而是一種阻礙,甚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貼近生活」是可笑的!因為他與現實生活恰恰是違背的,在不然則是將社會中的丑惡面無限放大,加以渲染,並且慣以針貶時弊的招牌。誠然,做為藝術作品來說,如果說在劇中需要如此表現,卻也無可厚非,而通過自己的作品來鞭撻丑惡也是正確的。《物理學家》中所鞭撻的是科技促使戰爭毀滅人類這樣一個桓久的沉重主題!但他卻並沒有通過某一種丑惡來表達,而反觀我們的一些小劇場話劇,以一些故做頹廢的無病呻吟來「反應現實」,其實他所做的,只不過是將生活中極為下賤、庸俗的東西展現在人們面前,藝術是源於生活的,但是又要高於生活,如果說真的僅僅是為了看這些東西,那麼我們不妨站在大街相互對罵,豈不暢快許多,又何必花費百餘元進場看戲呢?
話題跑遠了,《物理學家》是迪倫馬特的經典劇本,筆者之所以敢買票,是因為有劇本的保證,但是在這之後,迪倫馬特對於「針貶時弊」的理解卻值得我們很好的學習,中國一些平民戲劇,所謂的「針貶時弊」往往停留在表面,對於進一步的探究往往等於零,這在一定程度上還算好的,他畢竟抓住了基本點,而更多的戲劇,往往連這個點也沒有抓住,觀眾聽到的更多是不痛不癢的大水詞兒。當時哈哈一笑,出了劇場就什麼也記不住。下次來不來還是個問題。

⑻ 話劇的起源

回答一下。首先必須要糾正一個概念,話劇來源於西方戲劇,事實上就是西方所稱的戲劇。原因是話劇的特點和西方戲劇幾乎一脈相承,包括核心問題戲劇動作、戲劇表演特點、文本構成、舞台服化等都是一致的。當然,中國戲曲也屬於戲劇范疇,這些特點都是具備的,不過目前西方視中國戲曲為歌劇,主要認為其以唱為主。因此話劇的起源還應該看戲劇的起源,也就是古希臘的酒神祭祀。這是比較通常的說法,即祭祀說,此外還有游戲說,勞動說等論述,我個人比較贊成的是游戲說。具體這些說的區別,你可以看各自的詳細介紹我就不多貼了,意義不大。

舞台劇,音樂劇和話劇的關系。這樣說吧。戲劇在現代電子影像技術發明之前,基本只有一種形式,那就是舞台表演,觀眾要看戲都要去劇場或類劇場的場所。此時你稱戲劇為舞台劇一點不錯。但在電子影像和傳播技術逐步完善以後,隨著電台、電視、電影和網路新媒體的出現,戲劇從原有的舞台劇類型中又分支出另一個發展路線,即非舞台戲劇,也就是說,熒屏上的戲劇就不是舞台劇,但不管電影、電視劇、廣播劇這些非舞台劇還有什麼更新潮的稱法,都屬於戲劇大類。目前台灣地區的藝人把出演電視和電影方面的作品依舊稱為戲劇演出。當然,狹義的戲劇概念在西方就和舞台劇等同,在中國就和話劇等同;廣義的戲劇概念卻是連「泛戲劇」和人類表演的方方面面都納入其范疇中。音樂劇是戲劇大類中的一種,音樂劇既有舞台表演形式,也有影視表演形式,但總的來說還是屬於戲劇。

音樂劇和話劇的區別主要在表現形式上。音樂劇主要以音樂為表現形式,話劇則主要以對白為主。但這並不是說話劇中就不能用音樂,音樂劇就不能說對白,只不過是各自所佔比例相對較小,所起作用不同而已。它們的戲劇內核是基本一致的。

要推薦好看的話劇的話,那真是多了去了。從古至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暴風雨》、《一報還一報》等都是經典之作,還有《物理學家》、《貴婦還鄉》、《天邊外》、《瓊斯皇》、《國家公敵》、《玩偶之家》、《哥本哈根》、《藝術》等等。中國的著名話劇有《雷雨》、《上海屋檐下》、《茶館》等。20世紀80年代以後又涌現一批話劇作品,包括《戀愛的犀牛》、《切·格瓦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