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哲學中超越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學中超越

發布時間: 2021-03-19 13:06:55

哲學是什麼:超越五感

其超越品質是指哲學的思維能夠給人帶來轉折性根本性質的變化,能夠真正意義上的讓人們抓住掩藏在無數迷惑人的事物表象之下的本質,使人真正的獲得智慧,從而超越我們平常口頭中的那些卓越品質(如刻苦、誠實、勇敢、堅毅等),真正的達致並擁有那種品質,然後再以真正的哲學品質、哲學悟性、哲學覺悟、哲學思維以及身體力行的餞行,在此基礎上,超越那些我們看起來很偉大的品質,達到真正的一法通百法通大道至簡殊途同歸的擁有並掌握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萬變之源的本質的品質!

⑵ 哲學問題:關於"超越".對哲學有興趣的請進

一、超越實體主義
從本體論上看,西方古典哲學是一種實體主義。古典哲學起初立足於自然世界的「
水」、「火」、「氣」等尋找萬物的始基,繼而發展到力圖確定一切存在的起源以及最
終基礎,即力求尋求一種絕對不變的能決定一切而又不為一切所決定的絕對實體,並把
這種絕對實體理解為最根本、最終極的存在,理解為絕對超驗物。高於現象而永恆在場
的實體是最高的真善美。傳統哲學一直津津樂道的就是這超時空的絕對實體。在泰勒斯
那裡,實體就是「水」;在柏拉圖那裡,實體就是絕對理念;在中世紀,上帝成為實體
;在黑格爾那裡,絕對精神就是實體。從柏拉圖開始的實體主義是貫穿西方哲學整個發
展過程的根深蒂固的模式,深深地滲透到了整個西方哲學。西方哲學認為,整個世界可
以二重化為現象世界和本質世界,現象世界只是一個幻滅無常的虛假的表象世界,本質
世界才是最高的客體范疇,本質世界高於現象世界。哲學的任務就在於把這本質世界當
成是真實的實體世界加以追問。
在現代哲學中,海德格爾給實體主義的打擊最為有力。哲學是存在論,但問題不在
於哲學是否研究存在,而在於怎樣研究存在。盡管自巴門尼德以來,「存在」已經被確
認為最高的和最基本的哲學范疇,但「存在」從來不是作為「顯現」、「出場」,而是
當作「存在者」、「對象」。如亞里斯多德就把「存在之存在」作為「對象」進行把握
。因此,傳統哲學即使經常談論存在,但它只是把存在當作存在者(Seinde)來想像,始
終停留在形而下的水平上,始終不是超物理學而恰是廣義的物理學。不僅不曾觸及存在
問題本身,相反使存在問題的遺忘不斷加深。海德格爾說:「根據希臘人對存在的最初
解釋,逐漸形成了一個教條,它不僅宣稱追問存在的意義是多餘的,而且還認可了對這
個問題的耽擱。」(註: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3頁。)在
海德格爾看來,傳統哲學無論是把存在領會為理式還是絕對理念,都是把存在客觀化、
實在化,必然導致存在(Sein)的遺忘或存在問題的耽擱,並使哲學走向實體主義。而實
體主義從存在者出發並始終依存在者制訂方向、理解存在,實際上是以一種奇特的方式
完全把存在與存在者混同了。海德格爾把實體主義對存在的遺忘,歸緣於存在與存在者
之間區別的遺忘。於是,現代西方哲學超越實體主義的工作極大地被海德格爾所作的存
在和存在者的著名區分所彰顯。
存在與存在者之間有根本的差異,這一差異被海德格爾稱為「存在論差別」。海德
格爾強調,必須區分「存在的事實」和「存在論的存在」,必須超越存在者而達到存在
的深度。一切存在者都存在,但存在並不是從一切存在者那裡抽象出來的普遍本質,不
是什麼實體性的「東西」、「事實」,而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是存在者得以可能的條
件。哲學不研究「是什麼」而研究「何以是」。「是什麼」就是追問存在的屬性,是科
學要回答的;「何以是」就是追究存在如何「顯示」、「展示」,領悟存在的真理和意
義,才是哲學要回答的。實體主義混淆「何以是」與「是什麼」,必然使內在領悟變成
外在規定,使人們的思想遠離原初的軌道而走上一條難以回歸的歧路,從而忘卻人的存
在,成了「無根的本體論」。基於此,海德格爾把人的存在問題提升到哲學本體論的高
度,建立起「有根的本體論」,這個根就是作為此在(Dasein)的人。所謂實體世界乃是
由於人的此在而被揭示、照亮。此在是世界萬物展露自己的場所。海德格爾指出:在沒
有Dasein之前,就沒有真理;在Dasein不再存在之後,也將沒有什麼真理。這樣,海德
格爾便通過對「此在」這一特殊的「存在者」的現象學分析,把人們從實體主義的迷夢
中召喚醒來,從而點亮了那蔽而不明的存在之光,使存在的意義第一次在哲學史上被特
別作為問題提了出來,使存在之思占據了自己全部哲學的重心。
現代哲學不關心所謂實體世界本身的含義,只關心人自身的含義,努力在實體世界
之外發現生活世界或文化世界,出現了一種強大的「向生活世界回歸」的潮流。現象學
宗師胡塞爾在反省歐洲文明的現實處境時斷定,社會發展的價值危機來自歐洲文化危機
。正是歐洲思想文化領域中占據主流的實體主義遺忘了價值意義,扼殺了人文精神。他
認為要用生命意識來超越實體世界,把實體世界「懸擱起來」並「加上括弧」,讓「人
文世界」凸現,通過「回歸生活世界」來完成對實體主義的超越和對價值世界、意義世
界的佔有,挽救文化危機。狄爾泰的「生命哲學」、維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卡西
爾的「符號世界」就超越實體世界而言和胡塞爾的「生活世界」具有相同的意義。他們
都反對實體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學,認為生命才是哲學的唯一對象,生命的背
後沒有物自體也沒有理念實體。
現代英美哲學和歐陸哲學盡管在哲學觀點上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但具有同樣的
超越實體主義的願望。實證主義、馬赫主義、邏輯實證主義是要求終結實體主義哲學的
「急先鋒」,它們幾乎把「拒斥形而上學」作為自己最響亮的哲學口號。孔德實證哲學
把人類思想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神話階段即虛構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即抽象階段;實證
階段即科學階段。他認為實證哲學才是人類智力達到的最高階段,形而上學只是從神學
過渡到實證哲學的一個中間環節。這就從理論上根本否定了傳統形而上學的地位和意義
。斯賓塞實證哲學也認為,哲學和科學一樣應該研究有限的東西,所謂終極原因、絕對
知識和抽象本質,不是哲學和科學研究的問題,也是哲學和科學無法回答的。馬赫主義
為了反對形而上學,提出「感覺要素論」,認為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的說法是一種
奇談怪論。其實,物體都不過是感覺要素的結合、復合。「因此對我們來說,世界並不
是由一些神秘的實體構成的,並不是這些神秘的實體與另外一種同樣神秘的實體『我』
的交互作用產生出唯一可以達到的『感覺』。」(註:《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上冊
,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33頁。)邏輯實證主義也表達了要求沖破實體主義的呼聲。
卡爾納普認為,傳統形而上學是非科學的,沒有實際內容,經不起邏輯分析,因此應該
從哲學中排除出去。把哲學中關於非科學的部分清除出去,剩下的就是唯一科學的邏輯
部分,這樣,一切哲學問題就成了科學的邏輯分析問題,哲學就成了科學邏輯。現代英
美哲學拒斥實體主義的一個關鍵之點在於,認為只有經驗事實才是最實在的東西,不存
在現象之外或超現象的東西,而實體主義追求的卻是超經驗的抽象本質。
傳統哲學以實體作為價值表格上的最高理想,而現代哲學對實體概念的質疑,顯然
是對傳統哲學價值根源的根本否定,表明現代哲學與傳統哲學勢不兩立。在現代哲學看
來,客觀存在的實體世界不過是傳統哲學家編造出來的神話。尼采指出,傳統哲學無疑
犯了幻影崇拜症,傳統哲學依靠邏輯建構起來的「最真實的」本質世界恰恰是「最大的
幻影」。所以,現代哲學提出了「哲學終結」的驚世之論。哲學的終結不是要埋葬哲學
,只是要走出實體主義的牢籠,終結傳統形而上學,而重新為哲學或形而上學奠基。哲
學終結在羅蒂那裡,只是意味阻止哲學走上實體哲學的大道;在海德格爾那裡,只是意
味「存在之思」的開始。現代哲學超越實體主義完全應該理解為是要重建哲學的輝煌。
二、超越理性主義
傳統哲學從本體論上的實體主義必然走向認識論上的理性主義。因為,理性至上的
理性主義主張正是實體主義達到超驗的實體的理論依據,對人類理性的最高信仰正是實
體主義的一個形而上學假設。現代哲學超越實體主義必然同時超越理性主義。超越實體
主義就是超越傳統哲學的本體論,而超越理性主義就是超越傳統哲學的認識論。
理性崇拜是希臘時代以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理性完全從無意識的原
始水準超拔出來,乃是希臘人的成就。」(註:巴雷特:《非理性的人》,上海譯文出
版社1992年版,第83頁。)文藝復興旨在復興希臘文化,反對信仰主義,走向了對理性
的強調。理性在構成科學知識中的強大功能和無限優越性,堅定了近代哲學的理性主義
信念。啟蒙思想家把理性樹立為最高權威,一切都得向理性看齊,在理性的審判台上接
受檢查,理性充當了解答一切問題的最終標尺和模式,取得了絕對統治地位。18世紀是
理性以自己的結論絕對正確、普遍適用自居的時代。不僅唯理論者笛卡爾在形而上學中
建造了一座高聳人雲的理性靈塔,而且經驗論者如洛克的理性色彩也十分濃重,以至克
羅齊說:「英國的洛克和法國的笛卡爾一樣,也是一個理性主義者。」(註:克羅齊:
《美學的歷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頁。)憑借理性認識能力,透過
變化不定的經驗現象,獲得普遍必然的關於最高的本體的知識體系——這構成傳統哲學
的理性主義主題。傳統哲學把人的本質看作是理性,人被包裹在一層堅實的知識硬殼之
中,僅被設想為一個認知主體,彷彿人的唯一使命就是認識世界,認識是第一性的,人
首先是認識著的人,然後才有意志、情感。
20世紀是一個全面反理性的世紀。如果說,存在主義彰顯了實體主義的紕漏,那麼
意志哲學則率先在現代宣告了理性主義的虛妄,開了非理性主義的先河。叔本華認為,
理性主義者把認識和意志的實際關系完全顛倒了,人是根據自己的欲求和意志來認識事
物的,先有欲求然後才去認識。他第一次大膽地說出了人的意志、慾望才構成人的本質
。他說:「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認識只是後來附加的,是作為意志現象的工具
而隸屬於意志現象的。因此,每一個人都是出於他的意志而是他,而他的性格也是最原
始的,因為欲求是他的本質的基地。」(註: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
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401頁。)尼采指出,知識不是人的最高目標,理性主義的知識論
必然消解掉人的生命意志,然而正是生命意志才是人的本質,正是超越理性之上的酒神
精神才是人性最深刻的表露。叔本華、尼採的出現,標志著理性主義危機的到來。
此後的現代哲學更為尖銳地向理性的合法性提出懷疑,認為理性本身不足以成為一
種哲學中通行無阻的硬通貨。理性的特點在於尋求包羅萬象的普遍圖式,並把個別的東
西歸於一般且從一般的規則推演出來。理性哲學認為,普遍性、同一性高於特殊性、多
樣性,並主張以普遍性壓制特殊性、以同一性犧牲多樣性。結果,活生生的人變成了概
念木乃伊,理性的普適性成了壓在西方人身上的沉重負擔,成了對人的獨特性的巨大威
脅。現代哲學家如拉康以「主人話語」揭露了這種哲學的壓迫性、專制性。基爾凱郭爾
針對黑格爾的普遍主義觀點,提出「特殊性高於普遍性」的論斷。薩特認為,絕對理性
吞噬了孤獨的個體,人成了「理性的狡計」的玩偶,理性的最大原罪在於敗壞人的本能
、情感。存在主義強調人不應該是絕對理性的環節,並直接探討了個人的存在及其本質
。霍克海默揭示了啟蒙理性的極權主義本質。阿多諾把啟蒙運動的理性稱為「同一性邏
輯」,認為哲學應從形式邏輯的同一性中解放出來。尼采寄希望於藝術挺身而出來捍衛
人的個性,抵抗邏輯對人生的壓迫。羅蒂質疑理性主義的統一觀念,構建了一個多元化
的無主導性的「後哲學文化」。埃倫費爾德呼籲理性應該加強與情感的合作,反對了「
人道主義的僭妄」。叔本華、尼采對理性主義的有力震撼引起的現代心靈的無盡共鳴,
標志情感的黎明時刻的到來和理性萬能時代的終結。
現代哲學宣告了理性的蒼白和破產,也宣告了理性萬能是18世紀沒有根據的臆造。
現代哲學指出,理性主義強調認知理性的功用效能,是一種工具理性。而工具理性作為
一種異化了的客觀力量,必然窒息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理性。工具理性的世界是物質的
世界,在那裡,生命世界,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沒有立足之地。理性主義把人的精神和
靈魂從哲學中驅趕了出來,使人類不能成為精神的主人,喪失自我生存的內在根基,淪
為無根的精神飄泊者。理性主義把人還原為沒有精神的客觀物質,人的世界變成了一個
完全由沒有生命的物質組成的冷冰冰的世界,失去生命的樂趣和自由而單面化。現代哲
學把人的價值和命運以十分尖銳的形式突現出來。面對人類的悲涼處境,法伊爾阿本德
說:「不頻頻棄置理性,就不會進步。」(註:法伊爾阿本德:《反對方法》,上海譯
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47頁。)基爾凱郭爾批評理性哲學是一種「無用的哲學」,它只
是抽象地談論世界的本原及其認識問題,根本忽視了人的存在這一基本前提,要求把哲
學的目光回轉到了人的生存、人的意義問題。海德格爾以「此在」取代笛卡爾的「我思
故我在」中的「我思」,認為Desein是最原初的、最根本的,是一切知識的根據。韋伯
把理性區分為用途合理性和價值合理性,反擊了啟蒙運動的用途合理性對自由民主與人
的生存的威脅。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工具理性滲透到社會的總體結構之中是造成單面文
化、單面社會、單面人的思想根源,必須以價值合理性取用途合理性而代之。馬爾庫塞
寄希望於用「審美之維」取代「理性之維」來表達人性的嶄新層面,為新的感性的到來
開啟新的亮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為我們發現了一個更為廣大且更為根本的「
無意識」世界,從而動搖了理性主義的根基。在柏格森那裡,理性主義的批判和直覺主
義的申揚是同步的,柏格森是一個直言不諱的非理性主義者,他否認理性的絕對權威,
認為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綿延過程,只有直覺才享有進入這高貴的生命大廈的特權。
如果說實體主義導致了哲學的終結,那麼理性主義則導致了「主體性的黃昏」。現
代哲學中,主體概念受到了全面的批判。尼採的人生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都從各自的角度消解著主體,經過胡塞爾、薩特、龐蒂之後,主體觀
念便愈來愈失去統攝力量。福柯將尼採的「上帝之死」發展為「人之死」,並不是要否
定人的存在及其價值,而恰是要重振人的雄風,挽救人性的危機。「人之死」象徵理性
文化的腐朽和生命意志的創生。「人之死」只是否定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宣告至高無上
的、先驗的、超歷史的主體的死亡,讓認識第一的觀念退居後台,讓人成為活生生的新
感性的人。這就是羅蒂所說的:「藉助異常力量使我們脫離舊我,幫助我們成為新人。
」(註:羅蒂:《哲學和自然之鏡》,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315頁。)
三、超越科學主義
古希臘哲學和科學、哲學家和科學家是一體化的。恩格斯說過,最早的希臘哲學家
同時也是自然科學家。丹皮爾也說,在希臘人看來,哲學和科學是一個東西。自然科學
原則明顯地支配著希臘哲學及其所有分支,古希臘哲學乃是一種主客二分的對象性科學
思維方式的產物。近代是一個自然科學「不斷地獲得日益迅速的成功」(恩格斯語)的
時期。以數學為基礎的牛頓力學成了科學的典範和知識的榜樣。卡西爾指出:「在近代
的開端,知識的理想只是數學與數理自然科學,除了幾何學、數學分析、力學以外,幾
乎就沒有什麼能當得上『嚴格的科學』之稱。因此,對於哲學來說,文化世界如果是可
理解的、有自明性的話,似乎就必須以清晰的數學公式來表達。」(註:卡西爾:《人
文學的邏輯》,耶魯大學出版社1961年版,第4頁。)近代哲學讓自然科學方法佔據了思
維的中心,所有哲學問題都以自然科學的模式來加以解釋。近代哲學正是由撰寫了方法
論名著的培根(《新工具》)和笛卡爾(《方法談》)開啟的。這方法論表現為無條件
地承諾了這樣的結論:主體和客體屬於相互分裂的兩個世界。培根把科學主義方法比喻
為為在黑暗裡前行的人照亮道路的燈塔。近代理性派哲學更是迷戀於自然科學方法的無
所不能之中。在近代哲學看來,「對哲學的所有拯救都依賴於這一點,即:哲學把精密
科學作為方法楷模,首先把數學和數學的自然科學作為方法的楷模。」(註:胡塞爾:
《現象學的觀念》,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頁。)
超越實體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傳統哲學的客體概念的超越;超越理性主義在某種
程度上是對傳統哲學的主體概念的超越。傳統哲學的客體和主體概念共同的問題就在於
彼此都把對方當成了自己的對立面,傳統哲學的客體概念恰恰是把主體放在了自己的對
立面,而主體概念恰恰是把客體當成了自己的對立面,均走向了主體與客體的堅硬對立
。既然主體和客體概念已經被超越,那麼主客對立的科學主義思維方式接著被超越也就
是題中之義了。在現代哲學看來,古典的實體主義和近代的理性主義共同的方法論特徵
在於假設一個客體和人處於一種外在的對立之中。現代哲學超越科學主義不過是開辟的
和超越實體主義、超越理性主義完全相同的戰場,進一步清除掉所有傳統哲人加之於「
思」之上的邏輯性質和科學性質,回溯到思的源頭處。現代哲學超越傳統哲學就是超越
主客對立的思維方法。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就是方法的突破的歷史。維特根斯坦認為,
時代的病要通過改變人的生存方式來醫治,哲學的病要通過改變人的思維方式來醫治。
在現代哲學看來,以「科學之科學」自居的傳統哲學似乎一直就在做不該做的事,恰好
是偽科學。超越科學主義的現代哲學要求原則上使哲學和自然科學劃清界限,不再相信
自然科學對哲學的所謂優越性,處於一種全新的維度中,具有全新的出發點和方法。胡
塞爾說,在現代哲學這里,「根本談不上哲學在方法上要向精密科學看齊,根本談不上
哲學必須把精密科學的方法當作楷模,也根本談不上哲學應當根據一種原則上在所有科
學中同一的方法繼續進行在精密科學中所進行的工作,並且完成這些工作。我重申,哲
學處於一種相對於所有自然科學來說的新尺度中。」(註:胡塞爾:《現象學的觀念》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6頁。)
傳統哲學認為,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個現成的東西(人體)在另一個現成的東西(
世界)之中,人似乎獨立於世,世界似乎碰巧附加於人,彼此外在。主體怎麼能夠從他
的內在之中走出來進入一個外在的客體?這是科學主義面臨的深不可測的困境。於是,
海德格爾把主—客體式的「在之中」轉換為「此在和世界」的關系,這里不是一個現成
的東西在另一個現成的東西之中,而是人「融身」在世界之中,同世界萬物「打交道」
,對世界萬物有所作為。在海德格爾看來,主客式「在之中」不僅不同於「此在和世界
」的「在之中」,而且前者以後者為基礎,後者優先於前者。主客二分以主客不分為根
基,主客不分先於主客二分,沒有主客不分就沒有主客相分。「此在」就是這種主客不
分的最原始的生存狀態。對於「此在」,從科學的認識論上,我們既無抽象概念,也無
具體感覺;但就存在論上看,「此在」最根本、最直接,無可懷疑,且是一切科學認識
的根據。「此在」不是科學、知識意義抽象、概括、歸納的產物,相反,科學思維正是
「此在」這一原始意識的產物。主體之所以能與客體分化,正是因為人最初有一種「存
在」的意識。這種存在意識是一個概念、情感、感覺尚未分化的狀態,先於主體與客體
之分化、先於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之分化,是「前科學」、「前認識」、「前道德」的
。現代哲學超越主客二分的科學主義後就走到了在直接性瞬間把握自我與對象、主體的
我與客體的我的本源性關系之中。人作為萬物之一,要與自然發生物質性關系,這種關
系可以進行自然科學式的研究;人作為理智的動物,對自然作靜觀的研究,以概念的方
式「反映」自然。就前者看,人成了自然的奴隸,對自然作被動式的反應;就後者看,
人是自然的主人和立法者。但都不是最本源的。現象學要回到事情本身,回到主客體融
通無礙的本源性存在,表明世界不是我的對象,我與對象是同一的,人既不是自然的主
人也不是自然的奴隸。
現代哲學緊緊圍繞超越科學主義這個主題來運思,根本就不承認有什麼主體和客體
的對立,走向了主客不分的本源性情感體驗,確立起創建詩化哲學的新信念。詩化哲學
將哲學置於一個嶄新的維面,要求哲學從原則上與任何邏輯方法區別開來,而回歸到審
美體驗或藝術隱喻。詩是本源性的,本源性的詩不是主客分化後的科學式的、概念式的
,而是隱喻的、存在性的。詩人的眼睛解構了主客二分的邏輯,最能看到主客之間的相
通性,最能牢牢地保留起人與自然的原始關聯。超越科學主義之後,顯現在我們面前的
必定是一個主客不分的審美世界。過去哲學的最高任務就是在主體和客體之間搭上認識
之橋,根本就沒有考慮到還有一個超越主客二分的更高的人生境界,而現代哲學的最高
任務就在於去體驗這萬有相通,萬物一體的主客不分的本源狀態。這種狀態先於一切認
識和意志的展開方式,是一個情感、概念、感覺尚未分化的狀態,處於「前科學」、「
前認識」、「前道德」階段,既不是理論理性的對象也不是實踐理性的對象,它根本就
不是對象化了的東西或一個知識性的什麼,因為此時根本就沒有物我之分或主客之分。
傳統哲學的根本錯誤就在於以主客二分的科學主義方法來把握這本沒有分別的存在。
與現代哲學提出「哲學的終結」、「主體的死亡」相比,約翰·霍根發出的「科學
的終結」的警告同樣引人注目。然而,就像「哲學的終結」不是取消哲學,「主體的死
亡」不是打倒個人一樣,「科學的終結」無意摧毀科學本身,而是通過對傳統哲學的主
客二分的科學主義方法的批判,為一種主客不分的詩化哲學的到來作方法論的准備

⑶ 在哲學中所指的超越界是什麼

佛教哲學中有說到「超越界」
「超越界」是一個哲學意義上所追求的至極存在,以此詮釋宇宙之一切本質和現象,以此而論,所有的人的認知范疇、實踐范疇,以佛教唯識論而言,不會超出六識,最多是七識的閃躍式所發生的感知,即所謂的「靈感」,這些都不是「超越界」。「超越界」即是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超出了人作為生物的局限,達到與萬事萬物相互感應並進入最高關聯體系內的天人合一,此意義已超越了世間的一切,瑧致佛法勝義,與佛祖運用「梵」而有同一佳境。
這就是超越界。

傳說中只有一個人曾達到此境界,即印度的樹靜大師
靜樹大師生於中國北宋同時期的印度,是個讀書人,知識淵博,30餘歲投身於印度所羅門王教習武。靜樹大師一生跨躍了中國的宋、元兩代,一直活到明朝!晚年隻身一人登上珠峰;據靜樹大師後代的家人講,靜樹大師連續在珠峰上70~80年,一年下山一次,喝點水,以後再也沒下山,前後活了三百多歲。

⑷ 哲學如何實現它的超越性

你這個問題提得不是很貼切,哲學的本身就不是具有超越性的。

哲學來自於現實,來自於對現實的反思,

沒有現實,就沒有反思,就沒有哲學,

要超越現實的哲學,就不是哲學,而是神學.

⑸ 康德哲學中的超越是什麼意思

超越是超越於經驗,就是用經驗世界的認知手段(感性、知性)無法去認識的領域。

⑹ 從哲學角度考慮思維能夠超越什麼

思維有層次,高級思維超越低級思維,看到的更加深遠。
雪峰文集 心靈篇
人的思維階梯
雪峰

人與人本質的區別在於思維,我們說耶酥是神,就在於他的思維是神的思維,我們說釋迦牟尼是佛,原因在於他的思維是佛的思維,同理,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就在於他有聖人的思維,老子能寫出《道德經》,其原因在於他的聖賢思維,牛馬之所以是牛馬,關鍵是它們的思維未能達到人的思維,如果一隻狐狸能擁有人的思維,它就可以成為狐狸精,一棵松樹若具備佛的思維,它就可以成佛。

普通的一個人,若不改變常規的思維,那麼,即使他在人間活上一千年,他仍然是一位普通的人,但若他的思維變化了,他就可以朝著相應思維的存在發展,也就是說,人向動物學習,久而久之,他將會下降為動物,人若向聖賢學習,久而久之,就會上升為聖賢,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想辦法擁有物質,而是想辦法改變思維,因為一頭豬,即使擁有十個豬圈,山一樣的飼料,它畢竟仍是一頭豬,一個人,即使他擁有十幢別墅,銀行里存有億萬美圓,顛過來,倒過去,他畢竟還是一個人。

馬再威風,狗即使擁有十條母狗,老虎即使能霸佔三座山,一條魚即使佔有整個水庫,也沒有幾個人願意成為一匹馬、一條狗、一隻虎、一條魚,為什麼?因為動物不如人,同理,凡俗人即使財寶滿堂,妻妾成群,地位顯赫,神佛仙也決不會願意成為一個凡俗人,蒼蠅吃狗屎覺得非常香甜,但蜜蜂不屑一顧,鳳凰寧願死掉,也不願棲息在老鷹的崖巢中。

我們判斷一個人來自何方,去向何處,關鍵看他的思維狀態,他一生的思維若與動物差不多,那麼,完全可以斷定他死後,必然會投胎為動物,若他死時的思維狀態是聖人的思維,那麼,可以斷定,他去了高層生命空間。

生命禪院總說宇宙奧妙無窮,雪峰總說生命禪院院士前途光明,這絕非胡說八道,無稽之談,幾位院士信我,我當然會適時地給大家透露一點宇宙奧妙,這思維的問題就是奧妙之一,請院士們一定高度重視。

思維具有階梯性,我把人的思維分成八個階梯,請院士們逐梯而上。

1、物質思維 2、形象思維 3、聯想思維 4、迷幻思維 5、心像思維 6、太極思維 7、無相思維 8、渾沌思維。

思維的最高境界是渾沌思維,這是普通人無法想像的思維,可以說這是神的思維,釋迦牟尼到達的境界是無相思維,老子達到的境界是太極思維,穆罕默德達到的思維是心像思維,諸葛亮等達到的思維是迷幻思維,愛因斯坦等達到的思維是聯想思維,象貝多芬這樣的藝術家達到的境界是形象思維,普通大眾的思維是物質思維。有些預言家、巫婆、法師、星象學家、算命大師、奇人異士等擁有迷幻思維。

我對院士們的要求是屏棄前四種思維,直接進入心像思維,心像思維這個詞最初來源於天河草,希望他將來給我們予以說明。我擁有的思維是渾沌思維,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類的起源、上帝的來歷、特徵,三十六維空間等,是我在處於渾沌思維狀態下的結果。

心像思維我在修煉篇中有所涉及,願天河草不吝賜教。

我曾表揚太極草有太極思維,但那隻是太極草的一點靈性火花,是海洋一滴,希望太極草專攻太極思維,先把《道德經》吃透,就可以逐步明白,有疑問時我會引導。

無相思維是佛的思維,可以這么說,達到了無相思維的境界,就可以成佛了,這是毫無疑問的,願佛山草吃透《金剛經》,其他院士可以交叉進行,不明白時,放心提出,我們交流。

願生命禪院院士們最終都能達到無相思維境界,這是去仙島群島洲的唯一途徑。

⑺ 如何理解西方哲學的超越性

它描述兩件事物之間的關系,如神與世界、動物和植物、認知者與被認知者等,其中一樣超過另一樣,或外在於另一樣。它也暗示在這兩事物之間是不連貫的、或有斷層的。雖然如此,卻有方法可以從一樣到達另一樣,而這過渡或者是在實體上,或者是在認識上。超越性是內在性的相反(後者強調留在裡面,或居於上面),不過其實二者也是互相補充的。舉個例子來說:天主是超越的,他位於世界之上,是最高的存有物,也是終極的原因;然而他也是內在的,因為透過參與和因果關系,他也在世界之內。

⑻ 為什麼哲學是對常識的超越

哲學源於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人們都知道要吃喝拉撒,
但馬克思由此得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就是對常識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