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理學二元論的介紹
將地理學劃分為自然與人文(或經濟)地理學、區域與系統地理學的學術觀點。前者指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分離;後者指按表達的方法分為「區域地理」與「系統地理」兩類。根據地理學的傳統觀念,進行通論的、專題的一系列分支學科的集合,統稱系統地理學,以後逐漸改稱部門地理學,以對應於區域地理學。在部門地理學尚未充分發展時與區域地理學相對應的為普通地理學,原意為按專題對整個地球表面進行系統的探索,以區別並對應於將地球表面劃分成一個個區域加以綜合研究的區域地理學。就是地理學二元論。
『貳』 地理學的一元論二元論
一元論者認為:物質是世界唯一的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由物質派生出來的,這種哲學稱為唯物主義一元論;意識或感覺是世界唯一的本原,先有意識後有物質,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物質是由意識感覺出來的,這種哲學稱為唯心主義一元論。二元論者認為:物質和意識是世界的兩個本原,物質與意識並存,不存在派生與被派生、決定與被決定關系,這種哲學稱為二元論哲學。這種哲學好象與本人前面講過的理論有點兒字面上的吻合,實則不然。本人前面講過的是現階段地球上具有人類的情況下,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的相對關系,這個相對關系就是前面所說的對應關系。而它們之間的絕對關系又是怎樣的呢?它們之間的絕對關系是一種循環變換關系。相對關系是描述宇宙間某個階段、某個空間、某些數量物質變化的現象,絕對關系是描述整個宇宙空間、時間和全部數量物質變化的現象。
一元論的錯誤在於物質是世界的唯一本原,二元論的錯誤在於物質和意識是世界的兩個本原。所謂本原,就是甲變成乙,甲是乙的本原,如果乙再變成甲呢?誰是誰的本原?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可以變精神,精神也可以變物質,這樣循環了一圈,哪個是本原?一元論顯然不能自圓其說。二元論認為世界有兩個本原,兩個本原相互之間是如何變換的呢?地球上還沒有人的時候那個原在哪裡呢?二元論顯然更不能自圓其說。
『叄』 人文地理學的近代階段
李特爾用經驗法和比較法,研究世界各地區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關系。在他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和歷史的關系》(1822~1859,第2版)一書中,探討了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原因,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在他去世後,人地關系理論在各國有不同的發展。
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 1882年和 1891年出版的《人類地理學》一書中,論述了人類作為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和分布受到環境的嚴格限制。以後他的學生美國地理學者E.C.森普爾和E.亨廷頓等人更加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系統的環境決定論。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的地理學家P.維達爾-白蘭士不同意環境決定論的觀點,提出另一派人地關系論的觀點,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特殊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他的這一觀點在其學生J.白呂納1910年發表的《人地學原理》(曾譯《人文地理學》)一書中得到進一步發揮,白呂納認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無定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常隨時代而變化。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人的觀點對法國地理學影響很深,從而形成法國學派。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P.M.羅士培教授受法國學派的影響,1930年創用了「調節」一詞,創立「適應論」。他認為調節包含兩重含義,即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以及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羅士培認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之間雙向的相互關系,主要探討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美國地理學家H. H.巴羅斯1923年發表「人類生態學」一文,則提出生態調節論。他主張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態的觀點,在人地關系中人是中心論題,其他現象只是當它們涉及人及其對它們的反應時,才有必要說明。他還認為歷史學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地理學則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系。 德國學者O.施呂特爾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認為探討原始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以後美國地理學家C.O.索爾又提出,人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將它們改變為文化景觀。與此同時,另一美國學者D.S.惠特爾西提出「相繼佔用」學說,認為地理學不應研究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而是研究人類社會在一地佔用的歷史過程。他們都強調文化在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中的作用,形成有關人地關系的文化景觀論,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決定論」。它強調一個地區居民在其態度、目標或技術上如有任何重大改變,則需要重新估價自然資源基礎對於他們的意義。
在人文地理學發展過程中起過一定作用的還有地理學上的「二元論」。同洪堡主張地理學應在復雜性中理解統一性一樣,李特爾認為統一性正是地理學的特點。但是,德國的O.佩舍爾等人卻反對李特爾的人文方向,認為地理學只能是對地球表面形態的研究,人類活動則不在其研究范疇之內。從而產生了地理學的二元論。佩舍爾主張的二元論在西歐實際支持者人數並不多。
蘇聯地理學界從20世紀30年代起,批判了人文地理學,突出發展經濟地理學,實際上以經濟地理學代替了人文地理學。同時,蘇聯把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當做互不相關的兩門科學,理由是統治物質世界的規律和統治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是完全不同的,認為這兩門學科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實際上都不能合成為一門學科,經濟地理學是純粹的經濟學科,應當徹底摒棄地理觀點。
直到1960年,..阿努欽' class=link>..阿努欽批判了30年代以來蘇聯地理學界分裂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二元論,主張區域研究應謀求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之間的聯系和平衡,得到許多學者如..紹什金和..馬爾科夫等人的熱烈支持,開始在蘇聯逐步強調地理學的統一性(見蘇聯地理學史)。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同自然地理學一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成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等,都是在此階段形成並發展的。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各大學地理課有許多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許多學者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十分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H.C.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肆』 地理學要發展成為一門統一的學科如何解決長期存在的二元論之爭這一問
文學地理學,是以文學與地理環境之關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文學地理」這個概念,由近代學者梁啟超先生首次提出。
文學地理學研究的目標之一,就是建立一門與文學史學科雙峰並峙的文學地理學科。沒有文學地理這個二級學科的文學學科是一個不完整的學科。
『伍』 二元地理觀是什麼
將地理學劃分為自然與人文(或經濟)地理學、區域與系統地理學的學術觀點。前者指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分離;後者指按表達的方法分為「區域地理」與「系統地理」兩類。根據地理學的傳統觀念,進行通論的、專題的一系列分支學科的集合,統稱系統地理學,以後逐漸改稱部門地理學,以對應於區域地理學。在部門地理學尚未充分發展時與區域地理學相對應的為普通地理學,原意為按專題對整個地球表面進行系統的探索,以區別並對應於將地球表面劃分成一個個區域加以綜合研究的區域地理學。就是地理學二元論。
『陸』 阿努欽曾經提出過統一地理學的思想,倡導自然地理學與科學地理學的結合是對的嗎
它主張自然與人文(或經濟)地理學一體化的學術觀點,與地理學「二元論」觀點相對立。實質上涉及地理學性質、研究對象、科學體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學術論爭。
『柒』 地理學二元論的19世紀70年代以後
近代地理學發展到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部門地理學分支的蔓生和獨立性的增強,兩者始有實質性分野。此後在地理學中區域地理學與系統地理學之間的關系,如輕重主次等問題,一直為方法論上的爭議。哈特向稱之為(繼自然與人文的二元論之後的)「第二種二元論」,即將地理學按其研究和表達方法「劃分為兩半」的「區域和系統地理學的二元論」。
『捌』 闡述現代地理學中統一地理學(一元地理觀和多元方法論)思想
一元性與二元性
近代地理學自洪堡和李特爾謝世以來,地理學的統一與分裂一直是爭論焦點,地理學的一元性受到非議。洪堡主張地理學應在復雜性中去了解統一性;將人類作為自然統一體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在內。李特爾認為統一性正是地理學的特點。但以德國佩舍爾(O. Peschel)為首的一些人認為,地理學只能對地球表面形態進行研究,人類活動不屬其研究范疇。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和阿·彭克都認為地理學僅限於自然地理,而擯棄人文方向。西方一些學者一直致力於推動地理學的統一性。赫特納倡導統一地理學,認為區域是地理現象與社會經濟現象的具體相關結合;二者統一於區域研究中。哈特向指出地理學研究對象很少是純「自然的」或純「人文的」,分為「兩半」是有害的。麥金德認為:「地理學成功發展道路需要將它當作一門統一的科學」。1963年,美國以阿克曼(E.A. Aekerman)為首提出地理學革新建議,否定分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二元論。蘇聯從20~50年代,一些地理學者認為統一地理學已經過時,分裂為自然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1926年以康斯坦丁諾夫(O.A. Konstantinov)為代表的經濟學派指出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純粹的經濟學科,提出:「徹底拋棄地理觀點」。其觀點與巴朗斯基等領導的地理學派相對立。50年代末阿努欽(V.A. Anuchin)著《地理學理論問題》一書,指出地理學存在著與其它科學不同的「統一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論原則,既包括自然的,也是社會的。馬爾科夫(K.K. Markov)力主地理學的統一性,認為自然和人類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不僅要研究其相互作用,還要給予經濟評價。地理區應看作自然經濟綜合體。指出現在再強調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獨立性是時代的錯誤。在1980年蘇聯地理學代表大會上他指出:「統一地理學或簡稱地理學,就是現代地理學。」中國不少學者均主張地理學的統一性,主要論點仍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關繫上需要統一地理學。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的綜合性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能源、城市化等問題需要綜合探討解決,人為地劃分成「無人」的自然地理和「無自然」的人文地理學不僅缺乏科學依據,而且很難擔負上述任務。研究客體的統一性決定了地理學最終應是統一的。地理學分支科學的超前發展則是科學發展和科學整體發展的階段產物。目前地理學中分化的分支逐漸有接近、統一的傾向。
『玖』 時間地理學的概念
時間地理學
從時間角度研究現代地理過程的地理學分科。從時間尺度看,地理學分為3個時段:古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和時間地理學。時間地理學著重現代過程的地理研究。根據傳統觀念,一般認為地理學是從空間出發,哲學家康德(I.Kant)從二元論哲學思想出發的學科;將地理學定義為進行空間事物研究的科學,這一論點成為近代地理學思想的基本出發點。赫特納和哈特向認為地理學的研究著重於空間體系,因此是一種分布論學科。但在實際論述中他們也承認地理學是「時間一般作為背景」的領域。哈特向論述了地貌、氣候、現代文化要素研究中的時間與發生,指出地理學的主旨在於理解目前存在的世界。隨著地理學的發展,許多地理學家愈來愈認識脫離時間就無從進行空間研究,地理學必須深入考察地理環境中時間的性質和作用,必須從靜態走向動態。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歷史地理學家強調地理學的時間研究之後,一些地理學家出版了專著,研究了大城市結構、人口和工業、建築布局和配置,建立了時間空間模式,認為時間在所有的行為尺度中是一個基本組分,和空間一樣同屬於可利用的資源,近年來隨著時間學的發展,時間周期中的相位律、增縮律,在地理過程中,均有大量體現。時間差中的順時差理論、循序超越學說,已實際應用於預測預報。隨著系統論、耗散結構等理論引入現代地理學,地球表層或地理系統被認為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因此它在時間上是有序的,具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演化發展的歷史。其動態過程具有方向性。這樣現代物理學的時間觀念,才真正進入了地理學中,並與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相聯系。因此,在地理學中也提出了時間不可逆性,從總體上說,地理過程不能反演。這些現代時間地理學觀點對地理學基本理論的深化有重要意義。
http://rcs.wuchang-e.com/RESOURCE/CZ/CZDL/DLBL/DLTS0001/701_S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