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極拳各大流派的特點和區別是什麼
陳式太極拳的鍛煉原則和練法還要求:意、氣、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氣,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節貫穿。在推手中以纏繞粘隨為主,「縱放曲伸人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在粘貼纏繞過程中,運用:「棚、捋、擠、按」等法則,借力制動,舍己從人,聽勁懂勁,發勁制敵。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松自然,輕靈沉著兼而有之。姿勢開展,平正朴實,練法簡易,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正如楊澄甫所說:「太極拳是柔中寓剛,棉里藏針的藝術」。架勢有高、中、低之分。
吳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松自然,連續不斷,循規蹈矩,松靜自然,獨具靜態之妙。拳架雖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不顯拘束。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
武式太極拳既不同於陳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於楊式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動作簡潔緊湊,架勢雖小而不局促,動作舒緩平穩,出手不超過足尖,收 時不緊貼於身,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步法嚴格,分清虛實,小巧靈活,邁步時足尖先著地,然後再足跟著地徐徐 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蓋不得超過足尖,後腿不挺直高拔。拳勢講究起、承、開、合,動作連貫順遂,用內功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以「神宜 內斂」,「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動身隨,意動氣隨,意到氣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達到意、氣、形三者合一。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園活,敏捷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全趟練起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時以「開」、「合」相接,所以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❷ 太極拳 靜心
拳友你好:糾正一下.真正練太極是不用音樂的,否則時間長了對音樂有依賴性,音樂是表演用的.
首先你想練好拳找一個好的老師是第一重要的事,我曾經自己練了八年,找到老師才發覺白練了八年.不要相信會看書就會練拳!
你說的心靜體松其實不必太在意,只要你注意練拳時放鬆就可以了.一切自然一點.心靜主要是指不想其它事情,專注於身內各部位是否符合太極的要求,是否放鬆,而不是什麼也不想!
太多了,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
當然如果只是健身,只要天天堅持自然放鬆練習一樣有效果.
❸ 太極拳學的太極拳的哲學理論
1.《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疏:「太極謂回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答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裡麵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清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3.謂天宮,仙界。 三國魏阮籍 《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晉葛洪 《抱朴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簽》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❹ 太極拳的內涵是什麼
強身健體。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
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4)太極拳理學擴展閱讀:
創始起源
一種說法,太極拳創自陳王廷。陳卜善武藝,精拳械,曾設武學社於村中,始開陳氏世代習拳舞械之風。明朝末年,陳氏第九世陳王 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諸優秀拳種之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了一種新的內功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廣開傳拳之門,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後,陳氏太極拳逐步演變出全國有代表性的「楊、武、吳、孫」等諸大流派。
另一種說法,張三豐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豐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
張三豐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注重內功和陰陽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❺ 太極拳怎麼打掌握5個物理學原理
「力的三要素」在太極拳中的應用
力的三要素就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力的三要素決定力的作用效果。哪一要素發生變化,都會使力的作用結果發生改變。下面就這三要素加以說明:
(1)力的大小
太極拳把這種力叫「勁力」,是太極拳演練中的一種特殊的活力,這種活力就是「掤勁」。掤勁在太極拳演練中無所不在,所以太極拳稱為「掤勁拳」,太極拳就是由八門勁(掤勁、扌履 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構成。八門勁主要練的是掤勁,掤勁是一種綿軟不斷的「彈簧勁」,而這種彈性勁不是人身固有的勁,要練出這種「彈性勁」,必須摧毀自身舊有的僵勁,舊勁不去,新勁不生。
所以拳論說:「運動如百煉鋼,何堅不催」。掤勁生於彈性,彈性則生於身肢放長,並在行拳過程中做到「毋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而做到這些的前提,是神聚氣斂,才能加強掤勁的內在因素,才能做到連綿不斷、節節貫穿,從而提高勁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方向
在太極拳中就是運動的方向和方位。歷代太極拳大師在盤拳過程中十分注意方向和方位。在盤拳時不可橫抹、豎直,要走弧線,這是太極拳特性所決定的,如何將太極拳盤得圓活,走出弧線,並方位正確?太極拳先賢們都十分重視。太極拳講究「八門五步十三勢」。「八門」即北、東、西、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五步」為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十三勢是太極拳的方向方位。太極拳大師楊禹廷為使學生將太極拳盤圓活,更好地理解太極拳的方向方位,創編了「八門線」,並被公認為布局周密、照顧全面、合理利用空間最好的拳藝功法。
何謂「八方線」?八方線是將八角平面的八卦太極圖以圓線連接起來,畫成一個360°的圓形圖,練拳人所在的位置便是「八方線」的中心,一隻腳不動作為軸心,另一隻腳圍繞軸心畫一圓環,行拳時手腳不離八方線,這樣練拳就有章可循。盤拳的過程,是上下左右循弧線行拳修煉的過程,也是將拳走圓的過程。八方線是太極拳的重要拳法,遵循這一拳法,就可以登堂入室走進太極之門。天長日久,拳架規范,方位準確,練拳一日,技精一日。
(3)力的作用點
物理學中力的作用點不同,那麼力的作用效果也會不同。太極拳中把這個點叫「著力點」,也叫「勁力點」或「勁點」。這一點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會截然不同。在技擊中通過著力點的變化,按到對方的來力方向並且每個開合的落點都表現出「四正」「四隅」的勁別,這個勁力點要極堅剛,但作用時間卻很短,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而後又極其柔軟,這就是所說的「柔行氣,剛落點」。而且這一勁力點是通過纏絲勁發出去的,有了螺旋纏絲力就有了方向,在達到勁點的一剎間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同時這樣打出的勁點才有太極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