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毛萍寫的《哲學家的小木屋》的中心思想
這項思想
『貳』 庭院可以建小木屋嗎風水上有講究嗎
庭院可以建小木屋嗎,風水上有講究嗎?————古代建築在風水理論中,對哲學觀上的主次、輕重、從屬觀點理解和運用極其深刻。只要木屋不妨礙主建築,在從屬的位置,可以建造。處理合理,能體現「從輔主」的效果,更是古人心目中的好風水。風水上最忌主從不分,從欺主,從克主。
『叄』 哲學的派別及思想。急!
最好去看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這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 書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干二凈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目錄如下:
伊甸園 ……在某個時刻事物必然從無到有……
魔術師的禮帽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
神話 ……善與惡之間脆弱的平衡……
自然派哲學家 ……沒有一件事物可以來自空無……
德謨克里特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命運 ……算命者試圖預測某些事實上極不可測的事物……
蘇格拉底……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雅典……廢墟中升起了幾棟高樓……
柏拉圖……回歸靈魂世界的渴望……
少校的小木屋 ……鏡中女孩的雙眼眨了一眨……
亞理士多德……一位希望澄清我們觀念的嚴謹的邏輯學家……
希臘文化 ……一絲火花……
明信片 ……我對自己實施嚴格的檢查制度……
兩種文化 ……避免在真空中飄浮的唯一方式……
中世紀……對了一部分並不等於錯……
文藝復興……啊!藏在凡俗身軀里的神明子孫哪……
巴洛克時期 ……宛如夢中的事物……
笛卡爾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礫……
史賓諾莎 ……上帝不是一個傀儡戲師傅……
洛克 ……赤裸、空虛一如教師來到教室前的黑板……
休姆……將它付之一炬……
柏克萊……宛如燃燒的恆星旁一顆暈眩的行星……
柏客來 ……曾祖母曾向一名吉普賽人買的一面古老魔鏡……
啟蒙 ……從制針的技術到鑄造大炮的方法……
康德……頭上閃爍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規范……
浪漫主義……神秘之路通往內心……
黑格爾……可以站得住腳的就是有道理的……
祁克果……歐洲正邁向破產的地步……
馬克思……在歐洲游盪的幽靈……
達爾文……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艘小船……
佛洛伊德……他內心出現那股令人討厭的自大的沖動……
我們這個時代 ……人是註定要受自由之苦的……
花園宴會……一隻白色的烏鴉……
對位法 ……兩首或多首旋律齊響…… 那轟然一響 ……我們也是星塵……
『肆』 關於印度哲學家克里西 那木提的簡介及他的相關作品
克里希那穆提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印度一個婆羅門家庭的第八個孩子.s是二十世紀最卓越、最偉大的靈性導師,天生具足多樣神通。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為「中觀」與「禪」的導師,而印度教徒則承認他是徹悟的覺者。
十四歲時由"通神學會"領養。"通神學會"一直宣揚"世界導師(World teacher)"的再臨(東方的"彌勒下生"),並且認為他就是這個再來的"世師"。克氏的父親是當時通神學會的會員,通神學會是由俄國女子勃拉瓦茨基夫人和美利堅合眾國軍官奧爾科特在一八七五年共同創立的,其主旨在促成超越種族、性別、階級和膚色的兄弟友愛,鼓勵會員研究各類古老傳統如卡巴拉猶太秘教、諾斯弟教、印度教、佛教、藏密及神秘主義玄學體系。一八八二年,通神學會在印度阿迪亞爾成立總部。
生平
克氏童年時對學校的功課沒有多大興趣,他愛夢想,雖然時常看似迷糊而實則具有驚人的剖析力。由於體弱多病,克氏幾乎每天都在發高燒。不能上學讀書的日子裡,他就待在家裡拆東西,自己研究時鍾或其他機器的結構。學校里的老師完全無法理解這個孩子,都認為他智能不足,常毒打他、罰他站,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他。不管贊美或批評,他毫不在乎,沒有任何人的思想和觀念曾左右或影響過他。他曾這么形容自己:「就像有許多洞的容器,什麼東西進去,什麼東西就出來,沒有任何東西留下。」
一九○九年,克氏十四歲那年,因為父親是通神會員的緣故,克氏和弟弟尼亞時常到阿迪亞爾總部附近的沙灘遊玩。當時,通神學會的負責人除了貝贊特夫人之外,還有一位名叫賴德拜特的人,有一天在總部附近的沙灘上,賴德拜特發現克氏的靈光極不尋常,沒有一絲一毫的自私色彩,而尼亞的靈光也很純凈,所以他和貝贊特夫人商量,打算將兩個男孩接到英國撫養,准備訓練克氏成為「世界導師」。在父親的欣然同意下,兩個男孩的命運就這樣被註定了。克氏和尼亞在勒琴斯夫人的悉心照顧下逐漸適應了英國上流社會的生活。雖然享受明星式的待遇,但克氏從未快樂過。他依舊是個害羞、體恤而又溫柔的大男孩,也依舊所有考試都不及格。他天生的空性使他無法像一般年輕人那樣憑著背誦和記憶來通過考試。最後,他好不容易進入倫敦大學和梭爾邦大學,結果還是不能完成學業。一戰爆發後,通神學會的會員越來越期盼世界導師能幫助這個世界,於是克氏的責任也更加沉重。他被嚴密地保護著,永遠有兩個人跟著他,連坐火車時,緊鄰的車廂都坐滿隨從。尼亞和哥哥截然不同,雖然他一直渴望能過上結婚生子的正常生活,但是他必須保護和照顧哥哥。尼亞的身體一向不好,後來染上肺結核,醫生建議他搬到美利堅合眾國加州聖巴巴拉山谷區的歐亥,兄弟倆在一間叫做「松舍」的小木屋暫住下來。
一九二二年八月,克氏突然進入「意識轉化」期。十七日至二十日從早到晚,他陷入既痛苦而又不可解的狀態,身體變得極度敏感。當時周遭人都不知所措。克氏的敏感度突然微細到連人們的負面意念都承受不住,有時陷入出神狀態,有時抱怨灰塵太多;有時冷熱交戰,有時又變得死寂。似乎有一股巨大能量順著他的脊柱快速往頭頂竄升,他感覺後頸和頭頂劇痛,又沒有任何辦法停止這過程,他只能承受這一切。二十日晚上,情況惡化到極點,別人建議他到外面一棵胡椒樹下靜坐,他照做了。不久,他感覺到自己的靈魂離開身體,飄浮到胡椒樹上。這時天空出現一顆明星,在交雜著狂喜而平靜的狀態下,克氏感受到佛陀的磁力。終於在奇特的生命歷程中初次嘗到真愛的滋味,從此以後,對自己要扮演的角色開始有了信心。而目擊那次轉化過程的其他三人也有了明顯改變。對於那三天發生的事,最接近的推測可能是「拙火」—印度文化所謂的人類先天潛能—在他體內升起了。這個大能具有改變身心的效果,當人的意識進化到某種程度,大能就會自動升起。「拙火」的過程非常危險,類似死後再生。克氏的過程一直持續到十一月份,而他的信心也愈加堅定。
一九二五年的十一月,克氏又面臨另一次巨大轉折。尼亞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而克氏當時必須離開加州到印度演說,他十分不情願地上了船。當船到達蘇伊士運河時,電報傳來尼亞的死訊。據說,克氏當時陷入極度傷痛中,他整個的信仰系統也面臨瓦解。夜晚時他嗚咽地叫著弟弟的名字,清醒時則沉默不語。十二天後,當抵達可倫坡時,克氏看來極為安詳,臉上煥發神采,完全看不出曾經歷過巨大的悲痛。之後他寫下這段話:「一股強烈的欲求,希望別人少受點苦,如果他們真必須承受這些苦,也希望他們能勇敢的承擔,不要留有太多傷疤。我曾哭泣過,但我不希望別人也哭泣,如果他們如此,我現在知道那代表什麼。」克氏長久以來一直在臣服中蟄伏的智慧,似乎在痛苦的那一剎那覺醒。
一九二九年的八月三日,克氏宣布解散專為他設立的「世界明星社」,退還所有信徒的捐款,他發誓即使一無所有也不成立任何組織。因為真理不在任何人為組織中,而純屬個人了悟,一旦落入組織,人心就開始僵化、定形、軟弱、殘缺。他的另一項驚人宣布是,他否定了所有過去的通靈經驗,認為一切心靈現象都是人類接受傳統暗示和過去習性的策動而投射的念相。從此,這位被選為「世界導師」的克里希那穆提,才真正開始光華四射。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面對世界的動亂、人類的自相殘殺,克氏感到刺骨的哀傷以及更為超然冷靜的深思,他開始探索真正的教誨,要用最簡單而直接的語言帶領人們進入那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於是他開始嘗試不同的禪定方法,對自己的意識和感官也做了無數實驗。也就在同時,他結交了赫胥黎、嘉寶、卓別林、亨利·米勒等人。米勒曾這樣形容過克氏:「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惟一能完全摒棄自我的人,能認識克里希那穆提比認識其他任何人都要光榮。」赫胥黎在瑞士聽完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講後,曾寫信給朋友說:「那是我聽過的最難忘的演講,就像佛陀現身那麼可信,他絕不容許人們有絲毫逃避和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還有不計其數的歐美知識份子,那些最為多疑的心智,都曾用極為誇張的贊美詞來形容和克氏相識的感受。六○年代反物質文明的巨浪開始沖擊歐美社會,當時有非常多的「花童」起初都極為崇拜克氏,期望他能帶領他們進入「立即的涅」。但隨後就失望了,因為克氏的教誨與他們的迷幻享樂主義和逃避世俗是互相違背的。但也有不少真正具備探索和洞悉能力的精英份子,包括研究量子力學的物理學者大衛·博姆,以及研究心理分析的專家學者,都開始密切注意克氏的教誨。也就在這個年代,他的教誨益發地透徹、清晰。他的言論和著作無法歸屬於哪種宗教,既非東方也非西方,而是屬於全世界。 這位慈悲與智慧化身的人類導師,窮其一生企圖帶領人們進入他所達到的境界,直到九十歲去世前都還在不停奔波。
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六日晚九點整,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思議的一生結束了。
他留下來的六十冊以上的著作,全是從空性流露的演講集和講話集,在歐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動他志業的基金會和學校。他們一直強調克氏教誨的重點:人人皆有能力靠自己進入自由的了悟領域,而所謂的真相、真理或道,都指向同一境界。 蕭伯納稱他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說:「他是我所見過最美的人類。」 亨利·米勒說:「和他相識是人生最光榮的事!」 赫胥黎則說:「他的演說是我所聽過最令人難忘的!就像佛陀現身說法一樣具有說服力。」 紀伯倫甚至這樣形容:「當他進入我的屋內時,我禁不住對自己說:『這絕對是菩薩無疑了!』」 J·克里希那穆提,這位被譽為歷史上旅行次數最多,晤面人數最多的世界導師,不喜歡被人們稱為「大師」。他雖然備受近代歐美知識分子的尊崇,然而真正體悟他教誨的人,至今寥寥無幾。「般若智慧」本就是最不容易契入的,不僅要身心得到均衡,又要有化繁為簡的直心和赤子心以及獨立自主的勇氣,才能不受人類數千年文明的污染,當下承擔那本來「面目」
他的教誨主旨
要從根本改變社會,必須先改變個人意識才可以。他一直強調自我覺察(覺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與民族制約的必要。他一直指陳" 開放"的極度重要,因為"腦里廣大的空間有著無可想像的能量"。這個廣大的空間,或許是他創造力的源泉,也是對這麽多人產生了如許沖擊的關鍵所在。
因此,佛學家肯定他是"中觀"的導師,印度教吠檀多學者認為他是徹底的"覺者",神智學者則認為他是道道地地的"禪"師。
克里西那木提全集 《重新認識你自己》 《人生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心靈自由之路》 《謀生之道》 《一生的學習》
『伍』 蘇菲為什麼認為有個哲學家住在少校的小木屋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喬斯坦.賈德寫的. 這本書記述了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回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答信,——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就這樣,蘇菲每天都會收到這種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走進哲學,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
『陸』 哲理小故事+感悟
成為湖泊
一個年老的印度大師對總是抱怨的弟子感到厭倦了。有一天,他派他的弟子去買鹽。弟子回來後,大師吩咐這個不快活的年輕人抓一把鹽放在一杯水中,然後喝了它。
「味道如何?」大師問。
「苦。」弟子吐了口吐沫。
大師又吩咐年輕人抓一把鹽放進附近的湖裡。弟子於是把鹽倒進湖裡,老者說:「再嘗嘗湖水。」
年輕人捧了一口湖水嘗了嘗。大師問道:「什麼味道?」
「很新鮮。」弟子答道。
「你嘗到鹹味了嗎?」大師問。
「沒有。」年輕人答道。
這時大師對弟子說道:「生命中的痛苦就象是鹽;不多,也不少。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這么多。但是,我們體驗到的痛苦卻取決於我們將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感悟:
所以,當你處於痛苦時,你只要開闊你的胸懷……
不要做一隻杯子,而要做一個湖泊。
(共316個字)
走進星星的世界
朗布利奇:「兩個人同時向窗外觀望,一個看到的是泥土,另一個看到了星星。」
有一個美國年輕軍官接到調動命令,人事令上將他調派到一處接近沙漠邊緣的基地。他不想新婚的妻子跟著他離開都會生活前往受苦,但妻子為了證明夫妻同甘共苦的深情,執意陪同前去。
年輕軍官只好帶著妻子前往,並在駐地附近的印地安部落中幫妻子找了個木屋安頓。該地夏天酷熱難耐,風沙多且早晚溫差變化大,更糟的是部落中的印地安人都不懂英語,連日常的溝通交流都有問題。
過了幾個月,妻子實在是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於是寫了封信給她的母親,除了訴說生活的艱苦難熬外,信末還說她准備回繁華的都市生活。
她的母親回了封信跟她說:「有兩個囚犯,他們住同一間牢房,往同一個窗外看,一個看到的是泥巴,另一個則看到星星。」
妻子倒不是真的想離開丈夫回都市,原也只是發發牢騷罷了!接到母親的信件後,便對自己說:「好吧!我去把那星星找出來。」
從此後她改變了生活態度,積極的走進印地安人的生活里,學習他們的編織和燒陶,並迷上了印地安文化。她還認真的研讀許多關於星象天文的書籍,並運用沙漠地帶的天然優勢觀察星星,幾年後出版了幾本關於星星的研究書籍,成了星象天文方面的專家。
「走進星星的世界。」她常常在心底這樣跟自己說。
(故事400字)
感悟: 打敗自己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走進星星的世界,往往就能找到生命的依歸與生活的目標,請不要抱怨環境讓你無法一展長才,並努力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閃耀星星。
『柒』 「立於山頂,凌駕萬物而得游目騁懷之樂,蔽於雲霧濃厚,安於山谷,居住木屋」是什麼意思
1.「立於山頂,凌駕萬物而得游目騁懷之樂,蔽於雲霧濃厚;
安於山谷,居住木屋而知芳草花林之色,困於井口狹小。」
出自高三作文材料。表面意思——在山頂上居住,能夠凌駕萬物之上,讓人感到胸襟開闊的快樂。
2.【審題立意】
山頂和山谷代表了一高一低的人生境界。
「凌駕萬物而得游目騁懷」這一句展示了人生高處的非凡而開闊的視野,比如科學家、學者等學識淵博的一類人;「居住木屋而知芳草花林之色」這一句傳達的是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的真切實在的美好。
同時客觀認識到個人的局限性,每個人都可能受到所處位置與領悟水平的限制,也就是材料中的:「蔽於雲霧濃厚」即脫離實際或紛繁雜亂,「困於井口狹小」即知識狹窄或目光短淺。
但是這些都不是問題,人生而平等,不應以知識、能力、社會地位與價值為標准去貼標簽,社會需要多元化的發展。無論人生境界高地,都不必嘲諷或羨慕別人,理應發現並熱愛自己世界裡的閃光點。
因此,材料的深層含義是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世界觀,並且對此作了較為合情合理的回答。而有了世界觀,自然需要對應的方法論,這兩個是哲學研究的重要范疇。行文時,主體為闡述材料中的世界觀,升華部分可以辯證否定、創新突破、聯系發展等角度切入。
世界觀:無論人生境界高低、處境好壞,所聞所感都有其美好與局限性。不必艷羨他人通曉古今中外,紛繁中有雜亂,不必自卑於所見甚淺,踏實平淡也有韻味。
方法論:客觀地對待周遭的世界,不卑不亢,欣然笑對;好也罷,壞也罷,只是相對的,應該熱愛而不失理性地認真經營自己的世界。最重要的是保留美好的同時,嘗試努力突破自己的局限性,探索心的世界,以提高人生的可能性。
3.可從一下幾點著手:
(1)無論眼界高低,無論處境好壞,所聞所感都有其美好與局限性;
(2)不必艷羨他人通曉古今中外,紛繁之中有雜亂;
(3)不必自卑於所見甚淺,踏實平淡也有韻味;
(4)熱愛並理性客觀地對待自己所處的世界;
(5)正確對待順境與逆境;
『捌』 蘇菲為什麼認為有個哲學家住在少校的小木屋——《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喬斯坦.賈德寫的. 這本書記述了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回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信答,——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就這樣,蘇菲每天都會收到這種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走進哲學,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