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最嚴肅的哲學命題;自殺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相信在座各位經常這樣被追問過。我們都知道馮友蘭先生的一個莊子式的回答:哲學沒什麼用,但因其「無用」而有「大用」。此說彷彿已經成為這個問題的當然答案。我卻想說,這個回答雖然沒錯,也好聽,但很是消極,並不可取,差不多屬於搪塞之舉。你這樣去教導今天的學生,是一定會失敗的。學生會說:幫幫忙哦,我先要「小用」,再談「大用」,如何?這個回答的失敗之處在於:先承認哲學「無用」了,然後想著法子、甚至可以說採取了辯證法的「狡計」,才弄出個「無用之大用」。這樣真的會很被動。我以為,我們一開始就不能認定哲學無用——因為無論從策略上還是從實情上看,這都是不對的。哲學怎麼可能「無用」呢?
哲學在今天好歹也算一個「行業」了,總得有套相對穩定的、有力量的說法,努力表彰自己,形成自己的行業標識或口號,從而增強我們行業的自豪感,抵禦其他行業的侵犯。所以在今天南開大學哲學學科恢復重建五十周年慶典的美好日子裡,趁中國哲學界各路豪傑聚會的機會,我們要整出個說法來。為拋磚引玉,我先說幾條。
第一條:哲學教人不死,或者,哲學家不自殺,甚或,哲學教人不自殺。這是有統計學上的充分依據的。縱觀中外哲學史,還沒有發現自殺的哲學家。有人反駁說,哲學家尼采雖然沒「肉體自殺」,但可謂「精神自殺」了。我說錯,尼采哪裡自殺了?提倡求生意志的尼采是不可能自殺的。即便是發瘋,也不能全怪尼采,而只能怪讓他染上梅毒的女人,甚至要怪哥倫布——你沒事跑美洲去干嗎?去就去了,干嗎還帶個梅毒病毒回來?總之尼采沒自殺,只是發瘋了,瘋了也不死,還活了11年呢。還有人舉出哲學家阿爾都塞,但我認為也是誤解,此公也沒自殺,而是得了精神病,把他老婆給掐死了,自己沒自殺的。唯一的一位自殺的西方哲人,大概是當代法國的德勒茲,1995年70歲的德勒茲因不堪肺病折磨而跳樓自殺。但我以為,德勒茲一是因病痛折磨,二是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而是既做哲學又做電影的),所以才自殺的。故德勒茲也不構成反證。說到中國,有個叫王國維的自殺了,王氏算不算哲學家?這也是可以討論的,似乎他更多地是個文藝家,故也不構成對我們所謂「哲學教人不自殺」這個命題的否證。從歷史的經驗看,哲學家不自殺。再說了,我們也可以為此命題立下一道防線:若有小哲學家自殺(我承認這是有可能的),我們就說,那是哲學沒學好,反而證明學好哲學是多麼重要。
哲學教人好好活下去,哲學家不自殺,是因為哲學就是練習死亡,練著練著就不想死了,或者是把生與死看明白了,就覺得死不可怕,不死也行。天地生死,參悟透了,何所懼哉!所以從歷史上看,哲學本來就是很不錯的行業,做個哲學家蠻好。再從未來的角度看,因為人類諸文明宗教感的全面衰退,哲學越來越有「宗教替代品」的作用了。哲學這個「替代品」在好些方面還勝過了宗教。宗教有時候難免不太講理,而哲學是講道理的。人生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解釋,解開了才釋然。這時候哲學就大有用場了。
第二條:哲學讓人腦子清楚。我故意不說哲學是智慧學、哲學給人智慧之類的大話,我們要說得具體實在一點,是腦子清楚。用手一摸,人人都摸著一個腦袋,雖然大小不一,但總歸是具體實在的。你要說「智慧」、「境界」,就有點摸不著邊際。所以我們要說腦子清楚。那麼在這件事上,哲學幾乎就有大包大攬的作用了。或問:不也有糊塗的哲學嗎?比如經常有人把尼采、海德格爾、德里達之類的哲人叫做「糊塗蛋」。我承認他們的哲學是不太好懂,有的還乾脆不認為自己是哲學家。但就主體而言,他們是想把人世間本來糊塗的、甚至本來神秘的東西弄清楚,而不是蓄意要把人弄糊塗。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是在更大程度上讓人腦子清楚。
腦子要清楚,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事的基本前提,所謂通人情、明事理是也。腦子不清楚,嚴重的就是腦殘,或者精神病。精神病無非是心理的「理」沒理清楚,比如說同時做好多件事體,就容易理不清楚而致精神病。要理清楚,就需要哲學。這里順便要來說一說心理學。國內的心理學不知道在哪兒,有的放在教育學院,有的放在理學院,有的甚至放在工科裡面,實在是可怕得很,屬於腦子不清楚而做出來的學科設置。心理學應該而且必須放在哲學系,是屬於哲學專業的。我的說法是,哲學要通過心理學而服務民眾精神,讓民眾的腦子變得清楚些、變得堅強一些(就此而言,哲學應該是可以用來看病的),這才體現哲學的務實;另一方面,心理學得通過哲學而維持自身的高貴品質,而不是淪落為目前佔主導的英美式的實驗和統計心理學。
簡言之,哲學心理學的建設,是我們哲學學科的當務之急了。我們要重新把心理學這個地盤搶回來。心理和精神,哲學不管誰管?
第三條:哲學教人雄辯,或者,哲學教人好好說話。這一點恐怕用不著我羅嗦了,從上面講的哲學讓人腦子清楚,已經可以推出這一點了。我的普遍話不好,不能被認為是不會好好說話。但要把話說好,固然並非易事。我們知道,就西方來說,哲學在起源上就是從辯論開始的,所謂的「智者」是教人說話的,而且是一個收費項目。在我們這個時代,論辯的需要前所未有地高漲,人人都需要替自己主張,替自己辯護,要說服他人。這時候,我們卻發現沒有人教人說話,這簡直是要命。所以我認為,需要把哲學的原初的職能恢復起來。哲學能教人好好說話。天下道理多,哲學使人明理,而且能教人把理說清楚——這是多好的事!
總之,在宗教感日益趨弱而自殺者越來越多、心理壓力日增而精神病患者趨多、個體自由空間增加而越來越需要表態的時代里,哲學,一門教人不死、教人腦子清楚又教人雄辯的學問,無疑是既有「小用」又有「大用」的有用學科,甚至完全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成為最有用的一門學科。
⑵ 為啥哲學家不討人喜歡
因為哲學家都太深奧。
一個人或者本來就是或者永遠不是哲學家。
希臘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識專是有所屬不同的兩種東西,盡管有時候容易被混淆。
Herakleitos就說:「博學並不能使人智慧。否則它就已經使赫西阿德、畢達哥拉斯、克塞諾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
⑶ 一輩子都在痛苦憂愁中度過的哲學家有那幾位我知道的有叔本華、尼采、克爾凱郭爾、還有誰
1、這個問題的前提就是大謬的。要說「一輩子」都在痛苦憂愁中,這是不可能的,無論對於什麼樣的人。即便是你舉例出的那些人,也不是一輩子「都」在痛苦中,哪個人能沒有一點快樂呢?!當然,如果你以為他們或許長著一張苦瓜臉,或許喜歡抱怨和痛斥,這樣就是「痛苦」,那你就大謬了。
2、我相信你是沒看對關於那些哲學家的傳記(或許就沒看傳記,而是聽流言),所以才會以為他們「一輩子」都在痛苦中。我記得,羅素還批評叔本華,說他說一套,做一套:說什麼人生是充滿痛苦的,而在實際生活中叔本華可是極其享受物質的歡愉的。像叔本華那樣的哲學家,其所謂的「痛苦」(如果有的話),與哲學沒有本質的聯系,而只是其個人秉性中的非哲學成分的作用。什麼是「哲人」,它在本質上就是那些放達、恬靜、超越於痛苦與快樂之上的人。因而可以說,「一輩子都在痛苦中」(即便可能,更別說不可能)與「哲學家」這兩者之間就是排斥的。
3、至於什麼「哲學的痛苦」,要麼就是糊弄人的玩意,要麼就是無病呻吟。那些所謂的哲學家的痛苦,都是在人的意義上的,是個體化的痛苦。不要因為自己的弱智,無法領略哲學的真諦,就把這種痛苦歸於哲學,否則會是大謬。就像,不能因為一道數學題不會做,就把這種煩悶說成是「數學的痛苦」。數學(如果有人格的話)可不會痛苦,它甚至還會對人的痛苦不屑一顧。
⑷ 哲學家都會「死的很慘」么
哲學家和「瘋子」沒有什麼兩樣,如果要想陞官發財就別學習哲學。哲學家一般不被世人所理解但他們的思想會永遠長存給我們智慧。
⑸ 哲學家是最最痛苦的,那半吊子哲學家會怎樣呢
宗教也屬於哲學~是其中很精彩的一部份~~很多哲學家'後來的思想言論傾向了宗教~
宗教:(1)凈化人心~增長智慧~陪養正確的人生觀=>導致人際關系變和諧~家庭也和樂~工作上樂觀進取..自然會有好報應~(2)修煉上天堂~永遠離苦得樂~(真正的治本~無漏)..(3)一人得道~全家受益~他們可以成為你的眾生~全家人永遠在一起』(這是真孝)…
ps:欠了債就得償還啊!..這樣的宇宙比較合理吧?!..(殺人放火』死後拍拍屁股'都不用償還?一了百了?…這是甚麼爛宇宙嘛?!~~不合理~可能性不高)…所以有六道輪回'(可以還業債)~~
⑹ 哲學家所談的並不是他自己怎樣生活,而是應當怎樣生活
成為哲學家,應該具備兩個條件,第一,關懷整個人類的命運,對宇宙人生的真諦懷有極大興趣;第二,能夠勤奮學習傳統哲學,有較穎悟的天賦. 做一名哲學家,未必需要多少錢財來做保證.看看歷史上的哲學家就可以了,他們有富翁,有平民,甚至還有奴隸. 哲學家的貢獻就像厚土大地,可以一代代地滋養人類的靈魂和思想.企業家的貢獻就像雨露,降在哪裡,就在哪裡解決當時的飢渴. 真正強烈的愛好,金錢和生活只能對它產生影響,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撼動.一個喜歡書法到痴迷的人,買不起筆墨紙張,撿根小木棍在土地上寫字也能有朝一日成為書法家,特別喜歡哲學的人,得到一本哲學書,就可以讀到、悟出比擁有一屋子書的人所得到的更深的道理. 繼續與樓主探討. 哲學家,嚴格說不是一種職業.樓主似乎試圖把哲學家當作一種職業,既可以得到無上的精神愉悅,又可以養家糊口孝悌忠義,這是不現實的.哲學家,可以是富翁,也可以是一貧如洗的,可以是給後世留下永遠的理論的,也可以是不為人知被埋沒的.不為人知卻有高深哲學修養的人,也是哲學家,不能因為他的哲學不為世人所知、不為統治階級理解和應用就否認他是哲學家.哲學是探討宇宙和人以及人類的真諦的一項事業,哲學家未必是以哲學來掙飯吃的,歷史上的老子不是哲學家嗎?他的職業是國家圖書館館長;莊子不是哲學家嗎?莊子當過漆園小吏.孔子不是哲學家嗎?孔子當過類似於國務院副總理一樣的官僚.哲學不是職業,以哲學為職業的,未必能成為哲學家.加上這個「家」字,就一定要有自己特出的成就才行. 其實,人的一生有很多富裕時間,不信你去看看,很多人在打麻將,很多人在鬥地主.他們百無聊賴,一定是覺得打麻將、鬥地主比研讀哲學書籍、思考哲學問題更有意思,也就說明他們對哲學興趣小於對打麻將鬥地主的興趣.人的興趣各個不同,有的還喜歡釣魚,有的喜歡古董,有的喜歡美食,有的孜孜不倦地追求美色,有的對財富情有獨鍾,富了想更富.如果一個人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又捨不得放棄任何一個,那麼到頭來無非是興趣廣泛,哪方面都不厲害.所謂有舍才有得,我既要孝敬父母,又要封妻蔭子,又要官運亨通,又要八面玲瓏,還對哲學念念不忘,這想法太多了.讀歷史讓人睿智,歷史上的那些大哲學家,他們的父母都因為沒人贍養凍餓而死了嗎?他們都因為成了哲學家而都沒有飯吃了嗎?他們懼怕過相當哲學家而又沒成功的後果嗎?想當哲學家,一個是要有對哲學本身的極大興趣,再一個是要有比較穎悟的心.至於怎麼才能當,最好是了解歷史.去詳細地了解一下古今中外那些大哲學家的生平吧!做一個哲學愛好者或許要容易多了,也可以輕松地照顧全面,如果想成「家」,就不那麼容易了,不管是哲學家,還是其他的什麼家,諸如藝術家、發明家等等,只要成了「家」,就意味著在這一方面已經超凡脫俗,達到極高境界,而要做出超常的成就,就一定需要有超常的付出,在某個領域成「家」並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得失心過重,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障礙.無怨無悔地付出,才是真正的興趣和愛,如果像做買賣一樣實現盤算好得失進退,那很難讓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成「家」.
⑺ 哲學家中有9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鬱,是這樣的嗎
不能復完全這么講,但是我可以制大膽的講,一個抑鬱的人是很容易走上哲學的道路的,因為真正偏執的人往往哲學造詣更深,哲學越是深入就會越痛苦,除非你在主觀上逃離哲學追求,否則,哲學問題一定會使人抑鬱,哲學問題很多是沒有答案的路徑可尋的,所以,敏感悲觀的人在哲學家中比較常見,一個人越是敏感悲觀,他的哲學造詣和思維就越貼近哲學,這只是一般意義而言,並不是全部,現在很多搞哲學的人往往都是表面文章,真的深入哲學的很少,我舉個例子,中國的哲學大師梁漱溟,這是最具有代表意義的,一生坎坷,頗具哲學特色,不僅不娶,還鬧著出家吃素,光是鬧著自殺就很多次,在一般人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但是這對於哲學家看來是很正常的,一個人越是鑽研哲學問題就越容易陷入困境和復雜中,尼采也瘋了,這些人在歷史上都是頂尖的,但是人生的起落足以說明一切,大風大浪出英烈,這是正常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心理素質往往會相對提升,哲學家抑鬱的可能也會減低很多,但是說抑鬱與哲學有沒有聯系,我說,對於某些人是有關系的,尤其是唯心主義的哲學家更是如此,我就是因為抑鬱才走近哲學的,哲學帶來的是無限的安慰和快樂感覺
⑻ 請大家談談【哲學家對死】的看法!
死亡是唯一完美的結局
⑼ 「無限者」是哪位哲學家的觀點,啥意思
請問樓上的:泰戈爾是哲學家嗎?
「無限者」是由古希臘的米利都學派的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來的。
與早期希臘經濟從原始氏族公社的控制下解脫出來相適應,早期希臘思想主要的任務也是要從原始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哲學要從宗教意識中擺脫出來,提倡一種樸素的科學精神,以促進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提高社會生產力。在這個總的思想趨勢下,早期希臘哲學是和自然科學、宇宙論問題分不開的,所以被稱作「自然哲學家」。
古代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在哲學基本問題上提出了「物質始基」說,正是與宗教迷信對立的產物。這樣一種現在看來過於幼稚的理論,在當時卻是需要極大勇氣的「異端邪說」。產生這種學說需要一定的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當人們的生活資料極其微薄、生活在飄搖不定的自然威脅中時,自然力量只能是一種異己的宗教的力量,原始人類的各種自然崇拜(如「水崇拜」、「巨石崇拜」等)就反映了這個階段的生產水平;只有在生產進一步發展,社會上出現了了小部分有閑階級,這部分人可以不直接去改造自然,而生活卻靠直接改造自然的人——奴隸來維持的時候,自然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從而哲學才能從宗教意識中脫穎而出。這樣,在古代希臘,最初的哲學學派出現在比較富庶的小亞細亞移民區,不是偶然的。希臘的東部移民區發展得較早,西部移民區發展得稍
晚。
米利都學派是古希臘哲學的初創階段,以泰利士、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為代表。他們是一批自然哲學家,對一些自然現象曾經作過極其樸素的科學觀察。他們對這些現象所作的解釋的具體內容雖然早已過時,但他們是古希臘思想史上第一批科學精神的提倡者。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他們對哲學的基本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從而在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開創地位。他們提出了歐洲哲學史上最早的一批哲學范疇,弄清他們所提出的基本哲學范疇的歷史內容,對理解古希臘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對古希臘哲學從伊奧尼亞學派經過畢達哥拉斯斯學派、赫拉克利特、愛利亞學派等一系列復雜的斗爭,向更高的哲學形態——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哲學的發展,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阿那克西曼德同泰利士一樣,力圖尋找一種統一的和不變的物質始基即本原。但他不滿泰利士水是本原的觀點,提出了「無限者」是世界本原的新命題。
阿那克西曼德本原論的重要意義在於,從此開始了運用「有限」與「無限」的范疇來處理萬物和它的本原的關系。阿那克西曼德的「無限者」不是指數量上的無限,而是指無定形、無規定或不生不滅。他力圖對宇宙萬物本原作出較泰利士更為一般的哲學概括。
阿那克西曼德的「無限者」不是指精神性的東西,也不是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而是指萬物彼此轉化的共同的物質基礎,因而具有明顯的唯物主義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