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教育心理學考試答案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教育心理學考試答案

發布時間: 2021-03-18 16:49:07

『壹』 教育心理學試題求答案

21211 14133 32312 12134 24332 32231

『貳』 教育心理學試題 求答案

1、所謂心理發展,是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基本特徵有:連續性與階段性,順序性與可持續性,不平衡性與差異性。

『叄』 求個教育心理學考試題要帶答案的

《教育心理學》 形成性考核冊作業 4 參考答案
一、簡答題(每題 5 分,共 35 分) P279
1 、什麼是品德?品德形成的心理實質是什麼?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指個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而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點,是穩定的道德行為需要與為滿足這種需要而掌握的穩定行為方式的統一體。
2 、皮亞傑和科(柯)爾伯格認為道德動機在道德品質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P286
認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亞傑和柯爾伯格。這一學派強調道德動機在道德品質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觀點為:第一,道德品質的發展與人的認知活動及其發展水平密切關聯;第二,道德品質的形成取決於道德動機、道德判斷和道德知識;第三,要根據認知活動及其發展規律去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

道德動機是道德品質的深層心理結構,它決定了道德品質的性質,也制約著道德行為方式的方向和水平,道德行為方式是道德品質的表層心理結構,是道德品質的外部表現,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一定的道德動機與一定的道德行為方式之間建立起比較穩固的聯系,這就是道德品質的形成。

3 、簡述皮亞傑關於兒童道德認識發展的規律。 P289
通過大量的研究,皮亞傑概括出一條兒童道德認識發展的總的規律:兒童道德認識的發展是由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過程。他律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只注意行為的客觀效果,不關心主觀動機,是受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的;自律指兒童根據自己的主觀價值標准進行道德判斷。認為年幼兒童的道德判斷是由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支配的,具有客觀的性質,是一種他律水平的道德;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道德認識也在不斷發展,道德判斷的標准開始逐步擺脫承認懲罰的影響,在評價某種行為的是非時,能依據自己掌握的道德標准對行為做出判斷,這種道德判斷具有有了主觀的性質,是一種自律水平的道德。兒童在五、六歲以前是屬於無規則的階段。這個階段兒童在游戲中沒有合作,也沒有規則,社會規則對他們沒有約束力,他們沒有必須怎樣做的認識。兒童在六歲到八、九歲期間處於他律的階段,這是兒童認為獨立於自身之外的規則是必須遵守的。這一階段兒童之所以表現出他律的行為,是因為:(
1 )兒童與他人的關系是一種權威與服從的關系,服從權威就是對的。( 2 )兒童的思維處於自我中心 , 只從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 , 不能明確地把自己與他人區分開
,
把成人說的混同於自己想的。八、九歲之後兒童過渡到自律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認識到規則不是絕對的,應該與他人相互尊重並合作,共同決定或修改規則。兒童之所以能從他律轉向自律,是因為:(
1 )這時兒童認識到與他人的關系是一種平等的關系。( 2
)兒童的思維已從自我中心脫離出來,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規則只是在維護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在道德認識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中,影響其發展的兩個因素是認知能力和社會關系。根據皮亞傑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標是使兒童達到自律,使他們認識到道德規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礎上制定的。

4 、教學設計由哪些基本問題組成 P309 第三段
答:
由三個基本問題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裡?」即教學目標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裡?」即包括學習者起始狀態的分析、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與教學媒介的選擇等;再次是「我怎麼判斷我已達到了那裡?」即教學評價與監控。

5 、什麼是能力傾向與教學的相互作用,它給教育的啟示有哪些?
P322 P324
答:
能力傾向與教學的相互作用是指學生的能力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教學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學生能力傾向的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啟示:第一,沒有適合所有學生的萬能的最佳教學法;第二,教師要注意了解學生的能力傾向上的個別差異,選擇最適合學生能力傾向特點的教學方法進行因材施教;第三,對於能力傾向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應對他們進行預先訓練,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等方面對他們加以指導,提供給他們必要的先備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能力傾向水平。

6 、教師工作都有哪些特點? P368
答:
( 1 ) 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工作的長期性和復雜性
( 2 ) 勞動的內容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多面性
( 3 ) 勞動的方式決定了教師工作具有個體性與集體性相結合的特點
( 4 ) 勞動的質量決定了教師工作的自覺性和創造性
( 5 ) 勞動的效果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延時性

7 、簡述教師應具備哪些心理品質,及這些心理品質對教育、教學工作的作用。 P374
答:
( 1 ) 合作及民主的態度
( 2 ) 仁慈、體諒
( 3 ) 有忍耐心
( 4 ) 興趣廣泛
( 5 ) 和藹可親
( 6 ) 公正無私
( 7 ) 有幽默感
( 8 ) 言行穩定一致
( 9 ) 有興趣研究學生問題
( 10 ) 處事有伸縮性
( 11 ) 了解學生、給予鼓勵
( 12 ) 精通教學技術
作用: 1 、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
2 、會間接影響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
3 、是學生人格和心理發展的需要。

二、案例分析題( 10 分) P280
案例:
此案例可以從道德品質的形成上來分析。張明作為一個中學學生,身體健康,但喜歡打架,打完後知道不對,但改不了,說明從品德心理結構的四個要素,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上來說,他沒有達到統一。張明在對打架這個行為上,從道德認識上他能體會到打架不對,說明他能辨別行為的是非好壞善惡,但在道德情感上來說,他有所欠缺,沒有從心理上體驗到打架這個行為帶來厭惡感,相反可能他從打架上體會到了某種快感,導致他屢教不改,因此使得他知情意行不能統一。老師和家長可能也只是從道德認知上對張明進行批評教育,沒有從道德情感上予以感悟,因此雖然有所成效,但不能使張明改掉壞毛病。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道德品質由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構成,它們相互制約、相互聯系,但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居於核心地位。只有當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成為穩定的、經常推動個人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時,它們就構成了道德動機,從而形成人的穩定的道德行為方式。對張明的教育因從情感入手,使他從心理上體會到打架的不對,對打架的行為產生厭惡感。道德情感是個人道德行為的內部驅動力之一,當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成為經常推動個人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時,就成為道德動機,才能導致道德行為的產生。

三、論述題(前 5 題,每題 10 分;最後一題 5 分,共 55 分)
1 、試述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影響 P290
答:
道德判斷的發展分為三個水平,每一個水平內包含兩個階段,六個階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層次發展,氣層次不

『肆』 大一學前教育心理學期末考試題及答案專科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 試題
一、名詞解釋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1.個體心理發展 2.知覺
3.自傳體記憶 4.自我中心 5.社會性游戲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年齡特徵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2.---------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徵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
3.新生兒視覺調節機能較差,---------很難隨客體遠近的變化而變化。
4.8個月以後的嬰兒主要採用兩種方式開展交流活動,一種是----------,另一種是 ------------。
5.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水平分為------、----------、-----------
6.學前兒童的----------是學前兒童音樂表現能力、欣賞能力的基礎和前提。 7.隨著年齡的遞增,兒童的社會性游戲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從---------到平 行游戲,從平行游戲再到-------------- ,最後發展到------。
8.兒童的性別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和---------。 9.華生強調-----------對塑造兒童行為的決定性作用,進而發展為---------, 強調對____。
10.格塞爾認為,個體的發展取決於--------- ,而成熟的順序取決於------決定的時間表。
三、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簡述個體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2.簡述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趨勢。 3.簡述依戀的特徵。 四、論述題(16分)
試述母親對胎兒發育的影響及如何做好優生。 五、案例分析題(20分)
材料:她易於察覺別人不易察覺的事情。在實驗中,兩根鐵絲本應是等長的,但實際上有極細微的差異。先後參加實驗的10個同齡小朋友,只有她一人注意到這個差異。
她不喜歡說話,喜歡一個人玩。有時其他小朋友湊過來玩,她也不說話,只是厭煩地把他們推開,更不易與陌生人接觸。
她情緒不易外露,受到表揚時,也沒有什麼表示。在幼兒園里遇到不高興的事,可以毫無表情,但回家後對著媽媽哭。
她上課時很安靜,總是一個姿勢坐著。吃飯時,不管飯菜多麼好,從不見她大口吃。 午睡時,她總是把衣服一件件疊好放在椅子上。如果椅子稍歪一點,她要把它放正,還要看上幾眼,然後才躺下。起床時,穿衣動作也很慢。
根據材料描述請指出孩子的氣質類型,並談談如何根據此類氣質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