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無視酷刑哲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無視酷刑哲學

發布時間: 2021-03-18 13:19:23

1. 哲學人生

我覺得有吧,人有一種毅力,堅持到底的毅力,一開始的酷刑堅持下去了,還怕後面的嗎?或許是我沒經歷過,但是如果抱著要麼一死的態度,或許能堅持吧

2. 哲學 你生來想要做的事就是你的意志,這是群體所共有的,在你理性不

自由意志是一種可能性,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人權,只要是人都有自由意志,任何人任何時候都無法剝奪。問題是,有的人並沒有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一種可能是受到法律道德倫理的約束,另一可能是受到威脅和脅迫,第三種可能是被利益所誘惑。
舉個例子:一個人被劫匪挾持,讓他做某種違背他個人意志的事情,這時候他有權利選擇不違背個人意志,誰也無法剝奪他的選擇,但是,如果他選擇個人的意志不服從劫匪,那麼他可能面臨酷刑或者死亡的威脅,他可能在這個利益面前選擇違背個人意志,服從劫匪,但這並不是說他就沒有其他任何選擇,也有人就選擇不違背個人意志而選擇死亡的,這種選擇任何時候都是你的人權,是你的自由意志。

3. 比較深的哲學,凡人勿進

跟我的想法類似.
你蠻有創意啊.
人類的行為圍繞著生存主題.
沖出地球是人類的渴望.
要避免內斗,只有把力量引向外.
資源不夠,就會引起爭奪,開發地球外的生存空間是理智的人類必然的選擇.
互相毀滅不如共同探索.

4. 疑罪從有體現的哲學觀點是什麼

疑罪從有,顧名思義,是指即使案件關鍵性事實(即影響定罪量刑的犯罪事實)存在疑問,司法機關仍然強行定罪量刑。在我國古代,大多數的疑罪案件都採取疑罪從赦或疑罪從贖的原則。如《尚書·大禹謨》記載:「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又說:「與其殺無辜,寧失不經」,意為對疑罪要從輕處理,與其放過壞人,也不能錯殺無辜的人。但司法實踐中卻是刑訊大盛,推崇「棍棒之下無勇夫」,疑罪從有大行其道。建國後,雖然我國比較重視人權保障,要求做到「提高警惕,肅清一切特務分子,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個好人」。但法律規定對此缺失,實踐中的做法也非常混亂,「文革」期間更是將捕風捉影式的疑罪從有原則發揮到極致。1979年刑事訴訟法對混亂的刑事訴訟做了明文規定,但仍未對類似疑案的處理作出明確規定,結果導致在最後定案時採取類似處理政治問題常有的那種寧左勿右的態度,對被告人作有罪認定,結果釀成錯案,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當然疑罪從有並非等同於錯案。因為疑罪本來就存在一定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實施了犯罪,但卻存在其他可能性。因此,疑罪的可能性結果有兩種,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確實實施了犯罪行為或者犯罪行為並非其實施。雖然從概率論上我們可以說,疑罪從有並非完全錯誤,也有50%的可能性。但我們反對疑罪從有的真正理由在於無罪推定,「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成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10無罪推定是一種可以被推翻的假定,如果控訴方的控訴沒有達到法律規定的證明標准,那麼無罪推定就應變為「無罪的判定」。所以,疑罪從有從根本上違反了無罪推定原則。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錯案中的「犯罪嫌疑人」都具有犯罪嫌疑,而且部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嫌疑還非常大。他們理應接受偵查機關的進一步偵查,確定其是否具有更大的犯罪嫌疑。

5. 哲學精神話題

你把敵人的酷刑理解為醫療事故了,

這是不正確的,

是對我們醫療衛生隊伍的污辱.

敵人比我們現行的黑醫生要黑得多,

這個是可以想像的,是可以證明的.

而黨員也比一般的患者要堅強,要有毅力,

所以,它們是能忍受的,是可以對抗的.

6. 地獄就是你自己,當你無視其他人時,那就是地獄.

西方一位現代哲學家講過一句話,自感覺挺有內涵:他人即是地獄

因為主要你還有這個人我是非不斷還存著個「他」人,凡夫習氣喜建立二元對立的心智模式不知一切法離相離想,以貪嗔痴慢的因緣作連接,顛倒心做主帥

想從何生。為自身耶。自心意耶。若從身生。身如草木瓦石。自性如是。離於造作。無所識知。因業所生。應當等觀同於外事。又如造立形像。非火非水。非刃非毒。非金剛等之所傷壞
以下摘自熱羅上師的傳記:

熱羅走到一個荊棘叢中,看到一群鸚鵡在地上覓食吃,鷂鷹從天而降,不聲不響地把一個個鸚鵡叼走。剩餘的鸚鵡,好像什麼也沒有覺察到,繼續木獃獃地覓食吃。熱羅想:世人像鸚鵡,死神像鷂鷹。死神把自己身旁的人一個個帶走,但人們好像若無其事,仍麻木地生活著。

又走到一條水勢兇猛的江邊,岸上有許多男男女女在急著過江,有些人坐著牛皮筏子,船夫劃著槳,平穩地過了江;有的人坐不上船,赤手空拳,鑽進水裡游泳過江,結果一個個被捲入波濤之中,葬生魚腹。從這里熱羅覺悟到:上師是船夫,佛法是船。如果沒有上師掌船引渡,就無法渡過這生老病死的江河。

又走到一個地方,看到一個獵人被強盜殺死並劫走獵物的情景。熱羅想:這獵人在捕殺獵物時,不會想到也會有人來殺他,真是善惡因果報應,分毫不差。

7. 廢除死刑與哲學之間的關系

不管是基督教還是猶太教,其對死亡的理解都是相似的,人間並不是最美好的,跟隨主去承受天國才是最好的歸宿,所以歐洲人要處決人不會讓人安詳的死,必須慘死,慘死的人是無法進入天國的。但當代法律條件下對酷刑又出現了集體抵制,導致西方人無法用足夠殘忍的方式處死囚犯,所以,讓囚犯被槍決或者注射死,等於送他們去了天國,這種情況與法律倫理相悖。所以與其送他們去天國,不如讓他們在人間繼續受苦,這是西方宗教思想導致的。

8. 十大哲學難題到底有沒有解

(一)電車難題(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拉拉桿嗎?

解讀:

電車難題最早是由哲學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來批判倫理哲學中的主要理論,特別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提出的觀點是,大部分道德決策都是根據「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則做出的。從一個功利主義者的觀點來看,明顯的選擇應該是拉拉桿,拯救五個人只殺死一個人。但是功利主義的批判者認為,一旦拉了拉桿,你就成為一個不道德行為的同謀——你要為另一條軌道上單獨的一個人的死負部分責任。然而,其他人認為,你身處這種狀況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為,你的不作為將會是同等的不道德。總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為,這就是重點所在。許多哲學家都用電車難題作為例子來表示現實生活中的狀況經常強迫一個人違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則,並且還存在著沒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況。
引用完畢。

Das曰:
人,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里的「行為」是什麼意思?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承認人具有自由意識——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礎。不承認自由意識存在,也就否認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個人殺人放火是由於童年的遭遇、社會的影響、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觀因素所決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決定性因素——我們就沒有權利依據任何法律對這個人進行懲罰。他殺人放火是由於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變的,懲罰這個人顯然是不合理的,懲罰他也於事無補、毫無用處。
人具有自由意識,可以做出自由選擇,並且他應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礎。
那麼,我們現在可以解釋「行為」是什麼意思:行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個唯一的選擇。
今天早晨你可以選擇吃包子,也可以選擇吃油條。結果你吃了包子,這是你的行為、你選擇的結果。問題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條,這並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選擇什麼也不吃,選擇餓肚子減肥。作為一個理性人,你應當預見到餓肚子減肥可能造成身體傷害,你選擇了餓肚子減肥這種行為,就應當為這種行為負責。
行為並不是行動,你什麼也不幹也是一種選擇,因而也是一種行為。
我們將這個思想實驗稍作修改,就可以看到什麼也不幹確實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為:
加入電車的前方幫著5個人,你拉動一下拉桿就能使將電車駛向岔道——而岔道上什麼也沒有,不會造成任何危害。這時候你動不動拉桿呢?如果你不拉,你什麼也不幹,眼睜睜看著五個人被軋死,這顯然是不道德行為——你本來有選擇的餘地,軋死五個人並不是唯一可能的結果,你只要舉手之勞就能挽救五個人的生命,但是你選擇了什麼也不幹,你就應當為你的行為負責任,即使法律不去懲罰你,你的行為最起碼也是不道德的。

現在我們可以理清這個悖論的條理了:
一、對於這一事件,你只有兩種選擇的可能性:動拉桿或者不動拉桿。你必須在這兩種行為中選擇一個,你能夠預料到不同的行為會有不同的後果:
二、你選擇「不動拉桿」這種行為,會造成五個人死亡;你選擇「動拉桿」這種行為,會造成一個人死亡。
這個悖論的關鍵在於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在兩種不道德的行為中選擇其一,因而是個難題——這是真正的腦袋被驢踢了。Das說那麼多年那麼多大牌高手腦袋都被驢踢了一遍,你可能有點不大相信,可事實就是這樣。事實上當你必須二者之中選擇其一的時候,這兩種行為絕對不可能都是不道德的。

只有一種選擇的時候,就等於沒有選擇,沒有選擇就沒有行為,沒有行為就沒有責任——也就無所謂道德不道德。
在這個悖論中如果沒有拉桿,你無法改變電車的方向,你對軋死五個人的結果根本就無能為力,無論你干什麼事兒對這一結果都沒有影響,這時候無論你干什麼,都等於什麼也不幹——你唯一的選擇就是什麼也不幹,你就等於沒有選擇、沒有行為,因而這這一事件中你也談不上什麼道德不道德。
當你只有兩種選擇(或者100種選擇,道理是一樣的),你除此之外就沒有選擇。假如這兩種選擇都是不道德的,這就等於說無論你怎樣選擇都是不道德的,就等於說這種不道德竟然不是由於你的自由選擇造成的,而是外界強加給你的。這顯然是胡說八道。根據我們前面的論證:如果一種行為是不道德的,那必然是由於你自由選擇造成的。當你無可選擇的時候,那根本就無所謂道德不道德。

這一悖論的答案可以揭曉了:
一、你只有兩種選擇、兩種可能的行為:動拉桿或者不動拉桿,這必然造成兩種不同的結果:一個人死亡或者五個人死亡。這兩種行為不可能都是不道德的。
二、你拉動拉桿,造成一個人死亡的結果,你不應當為此承擔道義上的責任,因為這個人的死亡,不是你的行為造成的。外界條件決定必然會有人死亡,要麼一個、要麼五個,至少要死一個人——這是必然的結果,這是你無法阻止的結果。
三、你不拉動拉桿,造成五個人死亡,你應當為此承擔道德的譴責。死亡五個人,不是必然的結果,而是你的行為造成的。外界條件決定必然會有人死亡,要麼一個、要麼五個,死一個是必然的,死五個不是必然的,現在真的死了五個,那是你的行為造成的。

在這里,我們把六個人的生命當成同等價值的抽象個體,這樣做可能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無價的、至高無上的,das沒有理由為了挽救那五個人的生命犧牲者一個人——das沒有剝奪這個人生命的權利,不管出於什麼高尚的理由。

Das這樣駁斥這種觀點:
你仍然將「不動拉桿」這種行為不當做一種行為看待,這是錯誤的。在前提條件下,這一個人與另外五個人一樣,面臨同樣的生命威脅。假如das沒有權力為了這五個人的生命犧牲這一個人,同樣,我也沒有權力為了這一個人的生命犧牲那五個人。即使這一個人生命的價值與那五個人是對等的,他們在我選擇時考慮的權重也應當相互抵消。既然每個人的生命價值都是至高無上的,那五個人的生命價值即使並不高於這一個人,至少也並不低於這一個人。既然沒有辦法比較每個人生命價值的大小,那麼我就不這樣考慮問題。這時候我將每一個單個的生命當做同等價值的抽象個體,並且認為5大於1,這就是唯一合理的選擇。

十個著名悖論的最終解答(二)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

引用:
認知論領域的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實驗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個農民擔心自己的獲獎的奶牛走丟了。這時送奶工到了農場,他告訴農民不要擔心,因為他看到那頭奶牛在附件的一塊空地上。雖然農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還是親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間的形狀並感到很滿意。過了一會,送奶工到那塊空地上再次確認。那頭奶牛確實在那,但它躲在樹林里,而且空地上還有一大張黑白相間的紙纏在樹上,很明顯,農民把這張紙錯當成自己的奶牛了。問題是出現了,雖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農民說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時是否正確?

解讀: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來批判主流上作為知識的定義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論,即當人們相信一件事時,它就成為了知識;這件事在事實上是真的,並且人們有可以驗證的理由相信它。在這個實驗中,農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證詞和他自己對於空地上的黑白相間物的觀察所證實。而且經過送奶工後來的證實,這件事也是真實的。盡管如此,農民並沒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兒,因為他認為奶牛在那兒的推導是建立在錯誤的前提上的。Gettier利用這個實驗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釋了將知識定義為JTB的理論需要修正。

引用完畢。

Das曰:
這其實就是蓋梯爾問題。蓋梯爾問題引起了長期大范圍的爭論,產生了無數個變種。蓋梯爾剛剛提出他的問題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但是很容易解決——只要對JTB理論進行小的補充完善就會萬事大吉。但是隨著討論的深入,所有補充完善JTB理論的企圖都被進一步變種的蓋梯爾問題擊潰,以至於有人懷疑真正完善的JTB理論是不是真的存在。
以下das給出自己的答案。這答案足以迎頭痛擊一切現有的蓋梯爾問題的攻擊——我希望,不要被進一步變種的蓋梯爾問題擊垮。如果本論壇能夠提出一個擊垮das的蓋梯爾式的思想實驗的反例,das將無比欣慰。

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得到辯護和證明的真信念。這就是原始的JTB。
Das認為:
一、 知識是真的信念。
二、這信念具有充分的理性基礎。(S具有充分的理性基礎是指:當且僅當P是人類公認的公理,Q是內部一致的有效的邏輯系統,以P為前提,通過Q,可以合理導出S。)
三、 知識的主體對其理性基礎有充分的了解。
四、 充分的程度與該知識的重要性相當。

十個著名悖論的最終解答(三)定時炸彈(The Ticking Time Bomb)
引用:
如果你關注近幾年的政治時事,或者看過動作電影,那麼你對於「定時炸彈」思想實驗肯定很熟悉。它要求你想像一個炸彈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並且爆炸的倒計時馬上就到零了。在羈押中有一個知情者,他知道炸彈的埋藏點。你是否會使用酷刑來獲取情報?

解讀:

與電車難題類似,定時炸彈情景也是強迫一個人從兩個不道德行徑中選擇的倫理問題。它一般被用作對那些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駁。它也被用作在極端形勢下法律——就像美國的嚴禁虐囚的法律——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歸功於像《24小時》的電視節目和各種政治辯論,定時炸彈情景已成為最常引用的思想實驗之一。今年早些時候,一份英國報紙提出了更為極端的看法。這份報紙提議說,如果那個恐怖分子對酷刑毫無反應,那麼當局者是否願意拷打他的妻子兒女來獲取情報。

引用完畢。

Das來講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故事:
一個朋友是相當一級的領導,一次他辦理一個綁架小女孩的案件,罪犯送來小女孩的手指勒索錢財——影視劇中常見的情節。不過下面的故事卻很不常見。罪犯約定了無論錢是不是到手都要撕票,罪犯A去取錢,如果罪犯A在22時不回來集合,其他罪犯就撕票潛逃。
朋友只好把A抓回來——讓他拿錢回去就等於害死了小女孩。問題是時間緊迫,A這小子是知道一點法律的,他認定說不說都是死刑,不如不說,說不定找不到證據,還能留條活路。所以審訊室里出現了奇怪的場景:審訊員手腳冰涼、頭頂冒汗,罪犯卻神態自若,從容以對,時不時地露出猙獰的奸笑。
時間在流逝,每一秒鍾都生死攸關。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朋友打法其他人離開,獨自負責審訊,並且聲明有其個人對結果負責。
朋友拎出一把菜刀,按住A的一個手指,微笑著說:「我只問你一遍:小女孩關在哪裡?」
A顯然對這種威脅不屑一顧:「我真的不知道你問什麼。」
咔嚓一聲,手起刀落,一根手指掉在地上。
在A的鬼嚎聲中,朋友按住他的另一根手指,仍然微笑著說:「我只問你一遍:小女孩關在哪裡?」
A這一次沒有回答。
咔嚓一聲,手起刀落,地上現在有了兩根手指。
沒有等到朋友按住他的第三根手指,A交代了小女孩關押的位置。
小女孩解救出來以後,朋友用一個塑料袋裝著菜刀和手指,到檢察院投案自首:「我刑訊逼供,我來投案自首。」

事情的發展更加富有戲劇性。朋友的行為顯然違法,顯然構成犯罪,但是檢察院就是不立案,說這行為有緊急避險的性質,最終定性還要研究,就是不給文字結論。公安局也不給他停職,說這是檢察院的事兒,檢察院沒有結論,我們不好說什麼。法院不聞不問,檢察院沒有起訴,我們根本不知道。就連無孔不入的律師也對這事兒隻字不提,甚至A自己都認為這是合理的,既然沒人提,他乾脆就不承認被人剁了手指,法庭上他說他因為幹了這事兒後悔,自己剁的。甚至恬不知恥地說是他主動交代小孩的關押地點,主動配合公安解救了小女孩,有重大立功表現,要求給條生路。

生路是沒有,A很快就斃了。朋友的行為成了我們酒後談論的英雄壯舉,朋友自己的話,是這個故事最好的注腳:「即使是法律,也不能蒙蔽我的良心。」

我們把「定時炸彈問題」做一些變形,讓我們的理性來為世界立法:

一、假設罪犯隱藏的不是一顆定時炸彈,而是一千顆原子彈,時間一到地球就玩完,只有剁他的手指頭才能阻止這一切,現在決定權交給你,你剁還是不剁?
即使完全從維護這個罪犯權利的角度考慮問題,完全不管全人類的生死,你不剁,他別說手指頭,連小命也要嗚呼,你剁了,他無非少幾個手指頭,小命至少保得住,你憑什麼不剁?為什麼不剁?
二、假設罪犯隱藏的不是一顆定時炸彈,而是一千顆原子彈,時間一到地球就玩完,全人類都玩完,只有這個罪犯有特異功能能夠倖免遇難。只有剁他的手指頭才能阻止這一切,現在決定權交給你,你剁還是不剁?
你不剁,你就成了他的同謀,das肯定剁了你沒商量。

三、假設罪犯隱藏的不是一顆定時炸彈,而是一千顆原子彈,時間一到地球就玩完,全人類都玩完,只有這個罪犯和其他20名地球人有特異功能能夠倖免遇難。只有剁他的手指頭才能阻止這一切,現在決定權交給你,你剁還是不剁?
這與(二)沒有任何本質區別。
四、假設罪犯隱藏的不是一顆定時炸彈,而是一百顆原子彈,時間一到地球就玩完一半,人類玩完一半,這個罪犯能夠倖免遇難。只有剁他的手指頭才能阻止這一切,現在決定權交給你,你剁還是不剁?
這與(二、三)沒有任何本質區別。
五、假設罪犯隱藏的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時間一到半個城市的人就玩完,只有剁他的手指頭才能阻止這一切,現在決定權交給你,你剁還是不剁?
這與(二、三、四)沒有任何本質區別。

最後一個假設,其實就是「定時炸彈問題」。

我們不反對羅爾斯,也很欣賞程序正義。我們自願遵守法律程序,我們對正當的程序表示真心的尊重,但是,指導我們行動的,永遠是心靈深處的道德法則!當程序正義或者其他任何正義與我們心靈深處的道德法則發生沖突時,我們毫不猶豫地捍衛道德的尊嚴;同時,一個理性的人不應當傷害程序的正義,我的朋友和蘇格拉底一起做出了表率:我不逃避、不隱瞞、不後悔、不改變,我自願接受程序的處罰。我用行動維護道德的尊嚴,同時甘願用一個人的苦難維護程序的尊嚴。

十個著名悖論的最終解答(四)愛因斯坦的光線(Einstein』s Light Beam)

引用:
愛因斯坦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是受啟於他16歲做的思想實驗。在他的自傳中,愛因斯坦回憶道他當時幻想在宇宙中追尋一道光線。他推理說,如果他能夠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那麼他應該能夠看到光線成為「在空間上不斷振盪但停滯不前的電磁場」。對於愛因斯坦,這個思想實驗證明了對於這個虛擬的觀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應該和一個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觀察者觀察到的一樣。
解讀:

事實上,沒人確切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科學家一直都在爭論一個如此簡單的思想實驗是如此幫助愛因斯坦完成到狹義相對論這如此巨大的飛躍的。在當時,這個實驗中的想法與現在已被拋棄的「以太」理論相違背。但他經過了好多年才證明了自己是正確的。

引用完畢。

Das曰:
愛因斯坦的夢想具有象徵性的意義。他不可能以光速去旅行,因為那需要無窮大的能量——宇宙中根本沒有這么多的能量。

假如愛因斯坦以光速旅行,他會看到什麼呢?
他什麼都看不見。因為這時候根本就沒有時間——時間不再流動。他的手錶、電子鍾、機械中一起停止運轉,不是因為出了故障,而是時間在這里靜止了。愛因斯坦的一根頭發變得比泰山重得多,我懷疑他的體力能否承受任何一根頭發。不過也不用過於擔心,一根頭發想壓死愛因斯坦也做不到——壓死他需要時間,但是這里沒有時間。我們站在地球上看著愛因斯坦以光速旅行一年,但是愛因斯坦卻沒有經歷這一年,開始和結束都在同一時刻,這中間時間絲毫沒有流動,絲毫沒有變化;這中間沒有發生任何事,沒有任何運動和變化,他當然也不曾在這期間「看見」任何東西。

9. 柏拉圖說哲學家是最不怕死的,為什麼

看的通透吧,學術界或歷史記載上,他是哲學家,他的生平經歷所表現的智慧給人的感覺遠超哲學家的這個稱呼吧,他有如行腳苦修的修道士…哲學,對這個稱謂不大了解,似乎介於宗教和科學之間吧!可又似乎又有這樣一類人存在並寫書立傳!
其他哲學家是否怕死不知,但柏拉圖根本無視死亡,此人心智的坦然超然讓人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