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分析教育社會學研究的解釋論學派的基本觀點
關於社會學的核心問題是什麼,社會學界一直沒有一個共識,未來也很難形成共識。
之所內以無法形成共容識,是因為社會學自誕生之初,即流派眾多。社會學古典三大家分別代表了三個不同的社會學研究路徑。隨後社會學理論的發展從宏觀到微觀均有涉及,且理論自身也有相互沖突的地方。各理論基於自身的架構,軍隊其研究的問題有各自的界定,因而無法形成統一的核心問題。
比較籠統的一種說法是,社會學的核心問題是個人與社會。這一觀點認為不論是塗爾干開創的實證主義,還是韋伯開創的反實證主義,都認為個人是社會的存在物,應當避免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馬克思的觀點)而不屬於此的如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及之後的交換論、互動論、常人方法論等,研究的也是個人的互動。這種說法勉強可以說得通,但其概括的過於寬泛,實質上依然無法框定社會學的核心問題。
② 塗爾乾的核心著作和社會學的思想觀點是什麼
塗爾乾的核心著作:
1、早期形式主義階段:《社會分工論》(1893年);
2、早期綜合階段:《社會學方法之規范》(1895年)、《自殺論》(1897年);
3、過渡階段:《個人的代表性及集體的代表性》(1899年)、《道德教育》(1902-1903年)、《道德事實之測定》(1907年);
4、新的總立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社會的思想觀點:
迪爾凱姆堅持社會唯實論和社會整體觀的目的是在個人與社會之間明確劃分一條界線,認為二者分屬兩個不同層次,受不同性質的規律支配,必須由不同學科分別對之進行研究。
在社會與個人關系問題上,迪爾凱姆堅持高於個人,社會決定個人,而不是相反,即高層次事物對低層次事物具有首要的決定性意義。
迪爾凱姆的社會觀是為他爭取社會學獨立邁出的第一步。由此出發,他為社會學規定了獨立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社會學研究不必也不能涉及個體層次,它只是把社會層次作為自己的研究領域。
(2)塗爾干教育社會學擴展閱讀:
杜爾凱姆分工論的認識:
杜爾凱姆認為,傳統力量統治的社會靠「機械的團結」來維系。特別是在文明程度較低的社會中,由於分工程度較低,同一團體的成員們採取同樣的謀生手段,保持同樣的習俗,信奉同一圖騰,這種共同性使他們意識到大家同屬一個集體,而不會離心。
這種團體基本上是從「相似性」中生成的社會,即所謂「同質」的社會。該團體的首要任務是使成員們尊重團體的信仰和各種傳統,即維護共同意識,維持一致性。
在近代社會中,由於社會分工的發展,人們在意識、信仰上的差異也日益增大。但是社會沒有瓦解,人們也沒有分離,這是因為古代維系團體的共同意識逐漸被分工製取代,社會分工使每個人在消費上依賴於其他人。
分工使社會像有機體一樣,每個成員都為社會整體服務,同時又不能脫離整體。分工就像社會的紐帶,故謂之「有機團結」。
迪爾凱姆認為,民族越進化,其成員間的差異越大。這種趨勢甚至反映在體質上。從大腦容量上看,同一種動物的腦量相互差別小,而人與人的腦量差別大。
就人類而言,土人與土人相比,其腦量較之文明人更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裝、思想)的內部差異也很顯著。因此,近代社會是差異的社會,又是有機團結的社會。
③ 迪爾凱姆寫的《教育與社會學》在哪可以看或者買 拜託了!
你好 同學 華東師范大學 就有這個專業的,可以考慮
④ 教育社會學有哪些經典著作(別把教育學著作全算)並附上作者、難易程度
多了去了,先推薦無本:
本尼迪克特,菊與刀(簡單)
韋伯,儒教與道教(較難)
塗爾干,道德教育(較難)
戴維·布萊克萊吉,當代教育社會學流派(易)
張人傑,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較難)
⑤ 《教育社會學》簡述社會化與教育的關系
按照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的角度看,教育的功能是社會化和選擇。這個思想源於塗爾干。
⑥ 用塗爾乾的社會團結理論來闡述當今社會兒童自主性差的問題
論文英文摘要塗爾干(EmileDurkheim)很關心教育問題,他在巴黎大學執教時,起初擔任的也是教育學教授,而不是社會學教授。塗爾干認為從實質上講,教育本身是一種社會現象,因此他的教育社會學理論也和他所有其他方面的理論一樣,滲透著人和社會的概念。而布迪厄(PierreBourdieu)同樣對教育傾注了巨大的精力,他的理論中被引用最多、最吸引人、影響最大的也是他的教育社會學思想。本文將分三部分來比較塗爾干與布迪厄的思想:第一章以導論的形式點出選題意義及文獻綜述,以及此文的創新之處。第二章是本文的重點,將具體從三個方面進行比較。首先是塗爾干與布迪厄關於教育的內涵的觀點比較,塗爾干傾向於認為教育是一種自由教育,是一種變革的積極的反思性力量;而布迪厄則認為教育是一種再生產,具有暴力性和隱蔽性;其次是塗爾干與布迪厄關於教育的功能的觀點比較,塗爾干認為教育能夠塑造人的靈魂,教育生產人,教育也有利於實現整合社會;而布迪厄則認為教育只是文化再生產、階級再生產和社會不平等合法化的工具;再次是塗爾干與布迪厄關於大學組織的觀點比較,塗爾干認為大學是理性和反思之所,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而布迪厄認為教育大學具有雙重專斷性,
⑦ 教育社會學對於不同學習者有何價值
中國古代學者很早便注意到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孔丘就提出過「庶、富、教」的理論,注意到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與教育的關系。《學記》所載「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也表述了當時對教育與社會政治關系的基本認識。
教育社會學作為一項專門學問是從近代西方開始的。美國於1883年出版社會學家L.F.沃德著《動態社會學》一書,內列 「教育與社會進步之關系」 專章。他認為人類有足夠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會力以達到社會進步的目的,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1899年出版社會學家、教育學家J.杜威著《學校與社會》一書。他認為,學校制度的改變深受社會進化歷程的影響,兒童學校生活應是自然、社會及個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費在於學校與社會實際脫節。法國於1922年出版社會學家┵.迪爾凱姆(舊譯杜爾干)著《教育與社會學》一書。根據他的觀點,為教育下的定義是:「教育是年長的一代給未能適應社會生活的年輕一代所施加的影響,其目的在於發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類品質,使其適應政治社會和具體環境對個人提出的要求。」他認為「教育就是系統地將年輕一代社會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從個體人轉化為社會人,通過這個過程把兒童與社會聯系起來。他還認為教育思想和課程是由更廣泛的社會秩序決定的,而社會的繼續生存又依賴教育這個基本因素。學術界一般認為迪爾凱姆是教育社會學的奠基人。
20世紀初,教育社會學進入擴展時期。在美國,曾任華盛頓大學校長的社會學家H.蘇扎洛於1907年正式開設教育社會學課。191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教育社會學系。1917年,出版W.R.史密斯著《教育社會學概論》,這是第一本講授教育社會學的教科書。1923年,美國正式成立教育社會學學會。1927 年, E.G.佩恩創辦《教育社會學雜志》。此後,這門學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發展更快,並以美國為中心,日益推廣到其他各國。
在中國,教育社會學發展較晚,1931年雷通群著《教育社會學》一書出版,曾列為大學叢書(教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和關於教育基本問題的探討,為中國教育社會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基礎。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需要根據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人口狀況,歷史文化傳統等特點,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社會學。
研究范圍
綜觀外國各派學者的觀點及研究情況,教育社會學研究的范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①社會結構與教育的關系。主要研究教育與經濟、政治的關系以及與文化的關系。重點是研究教育與經濟、政治制度交互影響問題和教育促進社會變化的可能性問題。
許多學者認為: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明顯地影響著經濟制度中的職業組合和人力結構,而這一變動也必然影響到教育。例如,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由於自動化生產的發展,對工程師與技工的需求劇增,非技術工人的需求銳減。這就影響到教育制度的變化,必須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以保持社會職業結構的平衡。
一些學者研究了社會階級結構對人格發展、學業成就、理想抱負的影響。他們認為: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態度,學生在學校參加活動的多少,中途輟學的可能性多大,理想抱負的高低,甚至學生的語言特點都與他們的社會階級背景密切相關。但是,從另一方面看,教育也可以反過來影響社會階層的變動,使一些人因受教育狀況不同而改變其社會地位。
一些學者認為,社會政治結構與教育有密切關系。教育的貧乏落後,往往是政治專制落後等弊端產生的原因之一。而教育的興旺發達,又常是政治開明,社會進步等等的促成因素之一。總之,有什麼樣的國家政治制度,往往也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
②社會化過程與教育的關系。社會化過程,即兒童逐步學得所處社會的行為規范的過程。在這一過程與教育關系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家庭、集體、學校的教育功能及其與社會的關系。一些學者認為,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第一個主要單位。經過家庭培養初步具備和形成的知識狀況、習慣行為、態度及其他人格(個性)特徵,都會影響其日後對社會的適應。家庭的經濟地位、子女數量、成員間關系等都影響兒童社會化的傾向。
一些學者認為,在集體里,特別在一個同輩集體里,由於各成員間沒有年齡、聲望、地位、成熟性的差別,不必勉強接受他人的觀念態度,有較多的心理自由,因而對兒童有極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在這里,可以自然地相互學習,獲得各種身心上的滿足,使不同家庭地位的兒童互相影響,獲得新的生活經驗,從而影響兒童的生活抱負、學習方式及人生態度。
⑧ 塗爾干與布迪厄幾種教育社會學觀點比較研究
論文英文摘要
塗爾干(Emile Durkheim)很關心教育問題,他在巴黎大學執教時,起初擔任的也是教育學教授,而不是社會學教授。塗爾干認為從實質上講,教育本身是一種社會現象,因此他的教育社會學理論也和他所有其他方面的理論一樣,滲透著人和社會的概念。而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同樣對教育傾注了巨大的精力,他的理論中被引用最多、最吸引人、影響最大的也是他的教育社會學思想。 本文將分三部分來比較塗爾干與布迪厄的思想:第一章以導論的形式點出選題意義及文獻綜述,以及此文的創新之處。 第二章是本文的重點,將具體從三個方面進行比較。首先是塗爾干與布迪厄關於教育的內涵的觀點比較,塗爾干傾向於認為教育是一種自由教育,是一種變革的積極的反思性力量;而布迪厄則認為教育是一種再生產,具有暴力性和隱蔽性;其次是塗爾干與布迪厄關於教育的功能的觀點比較,塗爾干認為教育能夠塑造人的靈魂,教育生產人,教育也有利於實現整合社會;而布迪厄則認為教育只是文化再生產、階級再生產和社會不平等合法化的工具;再次是塗爾干與布迪厄關於大學組織的觀點比較,塗爾干認為大學是理性和反思之所,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而布迪厄認為教育大學具有雙重專斷性,...
⑨ 塗爾乾的教育理論是什麼
E』mile塗爾干,埃米爾(1858-1917) 法國學院社會學的創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會研究方面最有影響的早期理論家。生於法國柀Ρ輩康囊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