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衷於儲備食物從心理學上講是為什麼
你的狀態確實有缺乏安全感的存在,你喜歡大袋的東西,可能是因為你的心裡很空,沒有足夠的感情和給予的安全感存在,所以,你會用大袋的東西來加以填充。心靈是需要滿足的,每個人滿足心裡的方式不同。有可能,你的方式就是購買食物。建議你多和朋友,家人溝通,多出門見識見識,體會生活,這樣子你就會感到心靈上的滿足,且克服類似於像這樣強迫症的感受
2. 對於食物上癮症狀的人應該用什麼心理學理論分析
成癮者的自我調節能力有缺陷;對於生活中的請客威脅缺乏警惕,如對葯癮的嚴重後果視而不見;當遇到困難時不善於冷靜處理看,擺脫困境;追尋人格發育史,發現未曾得到父母恰如其分的愛護,缺乏自尊心、責任感、理想和抱負,有過多的憤怒、仇恨、自暴自棄, 感覺不到世界的美好。
上癮的定義:對上癮事物很迷戀,迫切想得到或進行,以致干擾到其他正常活動順利進行,且對其他新事物失去興趣。
游戲並非進行過度才上癮,正相反,是因為不了解,而產生對神秘事物的渴望,比如畫面等。
據我個人經歷,小時候大人越是禁止我們玩游戲,想玩的心情就越強烈,而當大學時,有了個人電腦,想玩什麼都行的時候,反而覺得游戲沒趣,淺嘗則止,因為游戲其實很簡單,比如打怪升級。
而真正導致很多青少年長時間地投入游戲事業中的誘因,卻是社會心理,比如歸屬感(SNS)、成就感(玩游戲比現實生活簡單多了)等。
推理之後,個人覺得之所以會對特定事物上癮,是因為特定事物對上癮者有其特殊的意義,有點似弗洛伊德的「移情」概念,不是非得上癮,醉翁之意不在酒 。
當然,許多人上癮後缺乏理性思考,基本上本能驅動,很難與之交流,就跟吃了春葯一樣難以自拔,這類上癮的生理狀態 跟 嗑葯 無異,什麼大腦XX部位產生 類XX激素,激發或抑制X X 刺激的閾限提高或降低。
大腦對某種刺激會有兩個階段的反應。階段A:原始反應,如興奮。階段B:後續反應,興奮平息後的倦怠感。而在反復受到刺激後,階段A保持不變,但是階段B會提前開始,而且時間延長,強度也增強。你可以把階段A和階段B的反應看做兩條正負曲線,而它們的疊加就是整體反應。所以在A.B的共同作用下,反復刺激後產生的興奮感會迅速減退,而之後的負面感受會更持久更強烈。很多容易讓人「上癮」的東西跟黃賭毒一樣,都會對大腦產生刺激,激發一系列如上所述的反應,這些「癮」本質上確有共通性。
3. 把食物切成一塊塊滿滿吃的什麼心理學
光從這一個行為的描述,不能就此判斷對方的人格心理特徵是什麼。一般來說,粘液質和抑鬱質氣質類型的人都比較行事細密、注重細節,但抑鬱質的人更在意的是情緒感受,會營造更多氣氛,或者設計出許多個人創意等等,而粘液質的人更注重的是把事情本身能夠做得完滿。
當然,對於一些異常心理的現象,比較強迫症和強迫性人格障礙也會出現墨守陳規的表現,甚至精神分裂症也會有類似刻板行為的症狀。這一點需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4. 我是學食品的,想考心理學的研究生,有沒有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哥哥姐姐們給一點建議
就華東師范大學的心理學研究生就業狀況來看,屬於中等偏上類型。2012年5月4日的數據顯示華東師范大學35個實體院系中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已簽約率排在第13位。
但是,華師大的心理學院灰常難考,經常連自己學院畢業的本科生都考不上,很多是外校考過來的,錄取分數線非常高。
你是學食品的,那麼就需要結合自己所學專業於心理學專業掛鉤才能使錄取幾率增大。
5. 從色彩心理學層面出發哪種食物顏色可以抑制食慾,a藍色b黃色c橙色d紅色
從心理學角度藍色可以抑制食慾。因為成藍色的食物很少很少。而相對來說,呈黃色橙色紅色的食物非常多。能夠增發人的食慾,感。這是一個長期形成的。飲食習慣而引起的人的潛意識。
6. 一個人老是想吃東西從心理學上怎麼分析
胃排空的信息刺激飢餓中樞,就會產生想吃東西的需要,吃飽了,這個信息會刺激專飽食中樞,就會屬產生不再食物的感覺。這是人人相同的反應(包括糖尿病人)。你這里所說的應該是十分喜歡吃零食的現象。在心理學,這屬於一種習慣,喜歡吃零食的習慣──只要空閑起來,興奮能量就自然而然地進入這個習慣的區域,產生想吃零食的願望。如果得到零食,各個方面(如手的動作,嘴巴、舌頭、津液分泌等)都會自然而然地習慣性地配合起來,共同完成食零食的任務。這和有煙癮的人喜歡吸煙一樣,都是習慣。區別在於習慣任務的不同。
7. 飲食消費心理學電子書
這個應該在各個電子圖書館里有吧!比如超星、方正的等,不知道你所在的單位有沒有購買。到那裡面搜索下,應該有很多的!
8. 心理學上怎麼解釋認為什麼對美食那麼迷戀
心理學上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這樣幾個層次:
一,生理需要。這是人類最原始的、內最基本的需要。容這個需要中包括衣、食、住等需要。
二,安全需要。這個安全包括個人安全,社會安全,生活穩定等。
三,社會交往和歸屬需要。這里是指個人對愛、情感和歸屬的需要。
四,尊重的需要。這包括個人的自尊、自重和受別人尊重的需要。
五,求知,審美的需要。這里指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對和諧、美麗的追求。
六,自我實現的需要。個人的充分的揮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的願望和需要。
對美食的迷戀,顯然可以滿足生理需要,審美需要。同時,在社交應酬中享用美食,就能滿足社交需求。而人們在享受美食的時候,往往能感受到美好,祥和,這也滿足了安全需要,求知審美的需要。
9. 食物與心理學,你了解多少
口欲期,最初的愛
嬰兒最初的食物是母親的乳汁,我們最初得到母親的照顧,體驗到愛也是從吃奶開始的。母親的乳汁對於嬰兒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營養,通過吃奶、吸吮媽媽的乳頭,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口唇的刺激。
從心理學層面來講,嬰兒不玩游戲沒有其他娛樂的方式,口唇刺激便是嬰兒愉悅感的來源,也是他得到安全感的一種方式。這就是嬰幼兒在基本沒有行動能力時,處於的依賴母親或其他養育者生存的口欲期。「口」在這個時期是嬰幼兒的生活中心和興趣中心。吃奶是用口;飢餓或者不舒服的時候,用口哭叫;憤怒的時候,用口咬母親的乳頭;抓到東西都往嘴裡塞,這是他認識世界的惟一手段。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講,性不是成年人的專利,人從一出生,就會有這樣的需求,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滿足方式,0到1歲的孩子,口唇的刺激就起到了滿足性需求的替代作用。
餵奶這個階段,媽媽給嬰兒的接觸是充分的,也就是他得到的刺激是充分的,媽媽給他的愛和安全感也是充分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他的心理也比較健康。
反之如果在這個階段得到的安全感是不充分的,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莫名其妙地焦慮,會千方百計地去尋求一些安全感。有的人會出現焦慮症、強迫症。這樣的孩子在遇到一些挫折的時候,也容易被激發出退化行為來。
成年人的抽煙、酗酒、說話尖酸刻薄等攻擊行為都有可能是因為在嬰孩餵奶時期口唇刺激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
暴食症患者喜歡不停吃東西,特別是壓力比較大或情緒比較低落的時候,比如失戀、失業等,口欲期未能得到足夠刺激也是原因之一。在吃的過程中,實際上胃已經不需要了,但還是會不停地吃,其實是在尋求對口唇的刺激來代替情感上的安慰。
約會中的食物心理學
約會都離不開吃,約會吃飯一般都在比較溫馨的氛圍中,人在吃食物的時候,特別是好吃的食物時,口胃都得到了滿足,產生愉悅的感覺,警惕性就會放鬆,意識層次的判斷力會被屏蔽掉,特別容易被催眠,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對方的暗示,對對方產生好感。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巴奇開展過一個實驗,讓兩組受試者分別拿著熱飲和冷飲,對同一位陌生人做出性格評估。測試結果顯示,手握熱飲的受試者會認為陌生人的性格比較熱情,而拿著冷飲的受試者則認為陌生人性格冷淡。這是因為,我們最初吸吮的母乳是一種溫暖的食物,傳遞了母親的關愛。所以熱的食物給人一種關心、愛護、溫暖的感覺,是啟動了潛意識里「溫暖的食物等於愛」的認知,這是人沒有經過邏輯判斷,接受到的一種心理暗示。
我們常說,留住一個男人的心要先留住一個男人的胃,也是食物能啟動他在童年時原始的對愛的記憶。心理學上所說的「啟動」是指一種內隱記憶效應,由於之前受到某一刺激或者某一刺激物的影響而使得之後對同樣的刺激或刺激物產生回應的現象。所以,這時食物已經不是食物了,而是童年的一種記憶,是食物帶來的感覺,是最初的快樂和情感。
體驗愛,從吃一顆葡萄開始
我們平常怎麼吃東西呢?直接扔到嘴裡就吃了。但是也可以這樣吃,比如吃一顆葡萄:可以先看,先觀察一分鍾,它的色澤、它的形狀、它的光亮,去欣賞它,然後再伸出舌頭舔一下,感受一下這顆葡萄的輪廓帶來的愉悅感,舌尖上的感覺是什麼樣子的,咬一口讓汁出來,在你的口腔蔓延,體會從酸到甜的感覺。
如果你能花5分鍾去吃一顆葡萄,就能鍛煉你的感知能力,尤其是你的移情和反移情。從吃東西開始,學會細致地去品味食物,讓你的頭腦停下來,把你的感受調動起來。我們如果不能感受到白水的甘甜、食物的美味,很多食物就成了飽腹的東西,它填飽了你的胃,但你的舌頭、口腔沒有充分體驗到食物的精髓。
用你鍛煉而來的敏銳感官去細致感知世事萬物,去細致愛一個人,這就是食物教會我們卻被我們一再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