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社會心理學讀後感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社會心理學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18 06:29:49

A. 與心理學有關的書的讀後感至少200,每多100就再加5分,最多1000字!!

《心理學》讀後感
心理學是一門與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的科學,讀來獲益頗多,就心理學本質而言,它是一門幫助我們正確處理認知與行為、自身與環境、工作與人際關系等問題的實踐科學。
近來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書,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就是: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缺乏主動性,總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別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個人缺乏對生活的熱情和主動,就會被動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沒有目標,看不到前途,物質和精神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人的懶惰的本性就會被激發起來,就會處處「要我做」,如果在一個單位人人都處於這樣的狀態,開展一項工作就會變得很困難,個人和集體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製約。那麼,如何才能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呢?《心理學》這本書給我們開出了一劑溫良的治病葯方。
心理學在人的激勵方面分析的很詳細,就是如何激發個人的積極性,首先就是確定正確的目標。人活著要有理想,有奮斗目標,不然就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成功:簡單的說,就是目標加上進取心,有人安於現狀,只想維持現狀,採取「守」的態度,時間久了就會變陳消極的態度,失去積極的動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必須要設置向前看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時時努力超越現在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才能離成功更近一些。
心裡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類的基本需要可以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夠體現自我價值,變成了一種興趣的時候,人就會以工作為樂,而不是以工作為負擔,一旦工作變成了一種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要我做」也就順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讓自己時時擁有快樂的感覺,凡事不斤斤計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會感激,只要健康和活著,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賜,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應有的一切。
在現實社會和工作中,一個人滿足了基本需要以後,就要給自己定目標,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意義如何體現,怎樣讓自己的心情快樂和輕松,怎樣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挑戰和麻煩,在反思的過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轉化為「我要做」。

B. 現代社會心理學 時蓉華讀書筆記

上課專心聽講,自己做!

C. David G.Myers 著<心理學>讀後感

[David G.Myers 著<心理學>讀後感]

自從地球上出現了人類以來,我們就對自身產生了興趣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採取行動?我們不能肯定其它的動物是不是也如此關注自己,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對自身的思考讓人類更加與眾不同.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孔子、印度的佛陀都強調思想的力量和來源,心理學正是起源於這種對自身的關注和思考.全球各地各個時期的人們,為心理學的發展貢獻了力量,然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心理學誕生於德國萊比錫大學的一間實驗室,如果要全面了解現代心理學,我們就應當從西方世界的論述開始,近日,我有幸拜讀了當前縱覽心理學發展的最重要的書籍之一,戴維-邁爾斯所著的<心理學>.

這本書已經出到第七版,作為一心理學領域的最著名的導論性書籍之一,它使600多萬的讀者從中受益.作者還寫過一本<社會心理學>,再版了八次.美國心理學會前任主席,菲利普-津巴多說,戴維-邁爾斯的寫的教材無一例外都是暢銷書籍,因為他有著優雅雄辯的文辭.作者自已說,我希望以一種充滿熱情的、富有個性的方式來講述心理學,我的目標始終是,懷著對學生需求和興趣的敏感性,創作出反映科學發展最高水平的心理學導論.

這本書已經出到第七版,作為一心理學領域的最著名的導論性書籍之一,它使600多萬的讀者從中受益.作者還寫過一本<社會心理學>,再版了八次.美國心理學會前任主席,菲利普-津巴多說,戴維-邁爾斯的寫的教材無一例外都是暢銷書籍,因為他有著優雅雄辯的文辭.作者自已說,我希望以一種充滿熱情的、富有個性的方式來講述心理學,我的目標始終是,懷著對學生需求和興趣的敏感性,創作出反映科學發展最高水平的心理學導論.這本書語言生動,表達流暢,將歷史上重要的心理學事件和人物娓娓道來,體現了優雅而嚴謹的寫作風格.

<心理學>這本書從序幕心理學的故事開始,共有十九章,包括了對心理科學的批判性思考\\神經科學與行為\\行為的天性與教養\\人的發展\\感覺\\知覺\\意識狀態\\學習\\記憶\\思維和語言\\智力\\動機與工作\\情緒\\壓力與健康\\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心理學等內容.在結構上,本書在每一章都安排了復習和思考,利於讀者的自學,還提供了進一步學習的網路資源向導.這些為讀者全面了解書中的故事\\概念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在嬰兒面前直接隱藏二根手指中的一個,為什麼嬰兒會十分開心,總是充滿興趣?他們可以理解你的手指並沒有消失嗎?赤腳過火焰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嗎?感覺到聲音就按鍵和聽到聲音就按鍵在時間上為什麼有區別?這些生活中有趣的問題,可能有著出乎意料的答案.<心理學>這本書會為我們提供許多的思考和啟示.

這是一本受到許多專家和讀者推薦的書,當我閱讀它的時候,那些生硬\\抽象的心理學名詞和心理學實驗不再是那樣的陌生,表現出了生命的活力.也許心理學是世界上涉及面最廣的科學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它.哲學家羅素說:絕大多數人還沒來得及思考就死了;而實際上,他們根本就沒有思考過.,閱讀心理學書籍,了解我們自己身處的世界,了解我們的情緒和行為,不僅僅可以讓我們擺脫一些無端的困擾,也可以讓我們從中感受到自省的樂趣,David G.Myers 著讀後感,讀後感《David G.Myers 著讀後感》。

〔David G.Myers 著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D. 讀心理學書後的感想

哈,還有這東西?你多大,感想干什麼用的,800都寫不出來么,先用100寫心理學的概況,再200寫你看的書的概況,從前面簡介抄點,有序什麼的就最好了。然後,在用400寫1-2個書里邊的實例,最後再100談談你的收獲就完了。
像「埃里克森說過,心理學有個短暫的歷史卻有著漫長的過去」這句我至少在3本心理學的書里看過了,超級廢話。

E. 外星人對社會心理學的讀後感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制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等。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徵,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群體決策等。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並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

F. 詮釋社會,解讀社會-社會心理學的心得體會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如何認識他人、影響他人以及處理與他人關系的一門科學。它關注人們對他人的想法或者行為所產生的影響,並試圖通過社會影響這個視角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象。

G. 求一篇有關心理學方面書籍的讀後感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 (2008-05-06 01:50:11)
標簽:雜談 分類:本科作業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00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麼?」「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裡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裡,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對於初學者和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本書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系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能幫助你逐漸產生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學心理學的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類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裨益。

H. 求社會心理學導論威廉.麥獨孤讀後感2000字,非常急

這本書主要說的就是人類在社會當中所體會到的一些的事情,如果沒有認真的去好好,好好的體會這個世界的話,那麼我們就會在社會的大熔爐當中成為別人的一個番中餐,就相當於別人給吃掉,所以說,如果說你想要真正的學會社會心理學的話,那麼我們就要,我們要理解什麼是真正的社會,心理學,比如說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級與下級工作與生活,男人與女人,老公與的關系

I. 求一篇心理學名著的讀後感拜託各位大神

<烏合之眾>社會心理學著作(讀後感) 無意中看到這個書的介紹,感覺很有意思,就下了看(抱歉,懶的去書店買,應該買書來看的). 中文版的序言有20多頁,感覺翻譯者生怕讀者讀不出本書的現當代的指示意義,不斷的給暗示,其實他就想告訴我們,把這本書跟我們的歷史對比著看吧.尤其是那些為當局所不願意提及的那些歷史.對我而言,這本書給出了一個新的角度來解釋我們的歷史和現實.感覺自己離主流越來越遠了. 文中有好多經典性的結論和語言,可以用醍醐灌頂(一般很難用到)來形容,比如書中提到的福特的那句著名的「歷史全是一派胡言!」 待我讀完後整理在此. 這本書不但是社會學的名著,同時還是心理學、傳播學甚至金融學的參考書。可見是很值得一讀的。 簡介: 1895年首次出版的《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的中譯本名為《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作者是法國的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馮克利翻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出版。 ----------------------------------------------------5月18日添加 早飯的時候,一位喜歡讀書的同事問讀書的最快記錄是多少? 突然想起高中的時候看武俠的經歷,記得那個時候花了15塊前買一本印刷簡陋字跡微小的<鹿鼎記>(我看的第一本武俠小說,貌似也是最後一本),學校要開兩天的運動會,是那種人到心離的那種,記得之前還有一天的假期,就三天的時間把這本小說看完了.現在仍以之為傲(高中時候很少有值得吹噓的事情).但說到看書的享受,絕對不是平時以為的在一個陰雨天,舒服的靠在床頭抱書慢品,我試過,結局往往都是昏睡在床,直到頭疼難耐或者飢腸轆轆.看書最享受的時間也在高中,是在一位大腹便便的語文老師課上.老師年事已高,但由於學校擴張師資緊張,只能再度出山.年紀大了往往器官方面有所退化,尤其是眼力.老師遠視,為了監視課堂,上課很不情願地要帶著眼鏡.我個小所以坐在第一排,所以眼鏡老師就很難照顧的到.起先把小說雜志放在桌洞里看,後來發現此舉純屬多餘.放桌面上閱讀也不會妨礙老師講課,也更有利於我閱讀.我提前實踐語文的素質教育.想想我們的教育把語文課上成那樣,真是悲哀.除了小學認字階段有必要外,其餘東西都是多餘,尤其罄竹難書地是所謂教參的標准答案.一個藝術性的科目,怎麼會有一個標準的答案.這就跟讓你評價是阿嬌還是希爾頓漂亮? 標准答案是A,因為她代表了東方的內斂美.可我偏偏就喜歡希爾頓,老師說你這個觀點不對,你不選A就得不了分,就不能上大學,就永遠不可能有機會去見希爾頓了,好吧,為了希爾頓我努力讓自己覺得阿嬌有東方的含蓄美.撤遠了,回到勒老先生的書上來.一周的時間來看這本100多頁的小冊子書應該不算短了吧.希望都把核心的東西讀出來了. 感覺勒龐老先生給了我一個降妖的秘術,好多東西都可以拿他老人家的群體理論來量一量,嗨,別說有些還真能套上.理論研究最大的障礙就是先入為主地攜帶著自己的價值觀.文中序言中好像也有提到,這其實也是一個人性的客觀現實,無論你用多麼科學和邏輯的方法,都無法避免個人的影響,因為是人,本身在做這樣或那樣的論述求證.區別在於個人因素對研究影響的大小.勒龐老先生當然沒有今天我們的科學邏輯的研究方法支持(我特別討厭這中東西),但這不妨礙他寫的東西有價值. 1841年歐洲大陸的革命之火仍舊余煙裊裊,但經歷一場大體力的活動,社會再也折騰不動了.於是反思的聲音逐漸響起,人們紛紛疑惑那場夢魘似的革命真的發生過嗎? 為什麼會發生呢? 結果已經顯而易見,現在人們要做的就是總結經驗查找原因了. 這一年,古斯塔夫-勒龐出生.繼承了前輩托克維爾的對歐洲大陸批判的傳統,對比海峽對岸的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勒龐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重新分析了大革命時代人們的瘋狂.之所以有人將他跟馬基雅維利比,是因為他們都說出了一些可怕而有真實的東西.這本書以"群體"為基本的研究對象,結合法國社會自從1789大革命以來的一系列巨大社會波瀾,來一步步論證這個群體的"沖動,偏狹,簡單,暴力,低智,保守沒有反思能力以及受無意識支配",作者將我們一貫視為歷史和文明的真正創造者的廣大人民描述成了一個魔鬼的形象.這讓我想起來了自然界的螞蟻,他們在與大黃蜂的斗爭中一個個前赴後繼,後來者踏著先前者的屍體蜂擁向前,最終打敗了黃蜂.在這場戰斗中,那些死亡的螞蟻就處在一個"群體"里,他們靠無意識支配,完全放棄或者沒有個體意識,這也是為什麼勒龐又將"群體"當作文明的創造者的原因.人類的文明在這里就是螞蟻對黃蜂的勝利.所不同的是,上天給人以恩惠(或者懲罰),讓像勒龐這樣的單個人,具備了理性思考能力,開始解釋我們文明的真諦,而螞蟻們將永久性地重復著他們先輩的道路.在這一點上,人類目前也沒法超越,及時我們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前因後果.但正如人類學所揭示的,理性人的出現也只不過近二三百年的事情,相比與幾百萬年的歷史進化,可以忽略必記. 理性也許只屬於單個個體,一旦進入到一個群體里(當然群體是有個界定的,不是隨便幾個人聚集在一塊就是一個群體),再理性的個體都將被群體吞噬,變的只會用無意識來判斷指揮自己行動.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洗腦吧.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傳銷活動中的個人如此的冥頑不靈,缺乏最最基本的判斷能力.也解釋了以前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學教授執迷於FLG.大男子主義的勒龐說,群體就像女人寧願屈從堅強的男人,而不願意統治懦弱的男人,群體愛戴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懇求者.看來群體是天生媚骨,但仔細想想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臣服主義者,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最脆弱的一面,只不過群體表現的更為突出.相對個人,群體也許更需要一個上帝. 翻譯者的序言幾乎把勒龐的骨幹都講的很清楚了,甚至說的更明了,當然100多年後,事情相對來說更清楚明白了.所以光看前面的序言也就基本上算是閱讀完了這本書. 如果還有值得特別提出來的,就是勒龐關於英美教育和歐洲大陸教育的對比批判,一個半世紀過去,但聽起來還像是在說我們當下的中國一樣.一個人有限的六七十年來,要機會拿出16年左右的時間在課堂上啃那些"書本",然後獲得權威部門的一個證件,然後在步入工作的崗位後,重新開始完全陌生的學習.想想還真是挺大的人力浪費.家長花錢,孩子遭罪,社會需要承擔巨大的成本.真不知道這套教育體系怎麼發展起來的. 勒龐是這么說的: "教育既不會使人變得更道德,也不會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變他的本能,也不能改變他天生的熱情,而且有時——只要進行不良引導即可——害處遠大於好處。------它以根本錯誤的心理學觀點為基礎,認為智力是通過一心學好教科書來提高的。由於接受了這種觀點,人們便盡可能強化許多手冊中的知識。從小學直到離開大學,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他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從來派不上用常受教育對於他來說就是背書和服從。前公共教育部長朱勒·西蒙先生寫道:「學習課程,把一種語法或一篇綱要牢記在心,重復得好,模仿也出色——這實在是一種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項工作都是一種信仰行為,即默認教師不可能犯錯誤。這種教育的惟一結果,就是貶低自我,讓我們變得無能。」我們古典教育中的全部弊端,盡管它只能培養出心懷不滿和不適應自己生活狀況的人,但是向人灌輸大量膚淺的知識,不出差錯地背誦大量教科書,畢竟能夠提高智力水平。但是它真能提高這種水平嗎?不可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條件是判斷力,是經驗,是開拓精神和個性——這些素質都不是書本能夠帶來的."

J. 大學生心理健康讀後感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00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麼?」「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裡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裡,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對於初學者和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本書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系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能幫助你逐漸產生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學心理學的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類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