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界人大代表座談發言稿怎麼寫
各位代表、同志們: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的統一部署,以各代表小組為單位組織版市鄉人大代表進行集中培權訓,確保市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取得圓滿成功。下面,我結合市鄉人大換屆選舉工作要求,講三點意見,與各位代表共勉。
第一:增強學習意識,全面提高素質促履職
各位代表都是幾百、幾千名選民精挑細選出來的代言人。可以說是人中龍鳳,素質都很高,有些同志還是連選選任的代表。但是,形勢在變,任務在變,要求也在變,唯有加強學習,才能履行好代表的神聖職責。要把加強學習放在突出位置,作為搞好自身建設的重要舉措來抓。要積極學習人大業務知識,抓緊學習《憲法》、《代表法》、《組織法》、《監督法》等法律法規,熟練掌握人大業務知識,努力提高依法履行職責的能力
❷ 教育創強教師代表發言稿
強國必先強教,興粵必先興教;教育興則百業旺,教育強則後勁足。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眼光謀劃教育發展,以大手筆和大氣魄推進教育事業改革,探索出一條以教育支撐區域綠色崛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新路。2008年,梅州市提出創建「教育強市」的發展目標,先後投入了40多億元,成功創建了6個教育強縣(市、區)、85個教育強鎮(街道),成為全省同時期通過「教育強縣強鎮」驗收最多、推進速度最快的山區市,教育公平得到切實保障,群眾對教育滿意度明顯上升,成為梅州綠色崛起戰略中的新亮點。
第一圍龍:強調過程,黨政擘畫繪藍圖
「一把手負責帶頭創強,做好了再上去,沒完成的留下來繼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句話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以來,一直在校園櫥窗里作為上賓被禮待,讓教育界人士深感肩負重任,不敢鬆懈。然而,真正與其它各行各業比較,拿捏在地區領導手中,教育事業無疑是不佔優勢的: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因此,一些地區領導對教育的重視往往只能停留在各種公文上,要真正落到實處,恐怕得先發展經濟。在財政收入尷尬的欠發達地區,教育創強的任務就顯得更加艱巨了。
梅州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山區市,是起步較晚的欠發達地區,但教育在這里卻得到了真正重視。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在實施「全力加快綠色的經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梅州」戰略過程中,深刻認識到要在新一輪發展競爭中有所作為,就必須充分發揮崇文重教的後發優勢,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通過發揮教育的功能作用,為梅州實現「綠色崛起」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黨政牽頭,領導帶隊推動教育「創強」
無論是在政府機構還是企業,要把一件事做好,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得到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為了把教育「創強」工作落實,梅州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強」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創建教育強市辦公室。梅州市委書記朱澤君、市長譚君鐵、副市長李遠青等領導多次到「創強」縣(市、區)調研,深入學校指導工作。由市委書記親自帶隊和各部門負責人積極參與,梅州市教育「創強」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自2008年啟動「創強」後,成功創建了6個教育強縣(市、區)、85個教育強鎮(街道),成為同時期全省通過「教育強縣強鎮」驗收最多、推進速度最快的山區市,率先探索出一條山區市推動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道路。
有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牽頭,在梅州市各區縣,教育「創強」工作也得到了高度重視。以葉帥故鄉梅縣為例,在該縣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工作動員大會上,縣委書記要求各鎮(辦事處、高管會)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克服一切困難,確保按規劃完成創強任務。同時,縣委、縣政府還明確表示,將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對各鎮的創強工作予以全力支持。縣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創強」工作,時任縣委書記李遠青、時任縣長張文廣親自動員、部署和督查「創強」工作,經常到「創強」鎮督促檢查,現場辦公,協調解決「創強」工作和學校建設進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縣人大、縣政協多次組織專題調研,為解決「創強」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提供決策依據;分管創強工作的縣人大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劉新生和分管教育工作的副縣長李丹玲經常深入到各鎮、各學校調研、督查「創強」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梅縣各鎮營造了濃厚的「創強」氛圍,從2008年9月全面啟動教育「創強」工作,用了短短的兩年時間,至2010年12月,就成功創建成「廣東省教育強縣」,至2011年底,20個鎮級單位全部通過了「廣東省教育強鎮」的督導驗收,實現了全縣鄉鎮「創強」全覆蓋。
政策指導,目標明確營造重教氛圍
要真正落實「創強」工作,除了領導的重視和調研指導,還需要有明確具體的指導方案。梅州市委、市政府先後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工作的決定》《梅州市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工作實施方案》《梅州市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表彰獎勵方案》《關於減免在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期間學校建設各種規費的通知》等文件,明確目標和任務,提出具體的措施,以順利推進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工作。
在充分學習和理解市下發的相關文件的基礎上,各區縣紛紛根據自身情況,提出了具體的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創強」工作要求和實施方案。其中,豐順縣就把教育列入縣委、縣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把發展教育事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制訂並出台了《豐順縣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的決定》和《豐順縣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實施方案》兩個綱領性文件,使教育發展在時間上有序、空間上有位,提高了教育事業發展的前瞻性。縣政府把創建省教育強縣作為重點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奮斗目標,落實推進措施。
此外,為營造「人人知創強,人人為創強」的良好氛圍,梅州市還把宣傳工作作為關鍵性工作來抓,充分利用標語、橫幅、有線電視、網路、宣傳欄、板報等各種有效載體和媒介,多管齊下,擴大宣傳,形成全力推進教育「創強」工作的良好氛圍。通過各種可操作性強的指導方案和豐富到位的宣傳措施,梅州全市上下形成了「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責,師以從教為榮,民以支教為樂」的良好社會氛圍。
落實責任,各級各部門形成整體合力
誠然,如果以速度為標准衡量教育「創強」工作,梅州市自全面啟動教育創強工作至今已歷時五年了,這個速度與省內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並不出色。但正如梅州市教育局局長羅嘉文所言,「梅州市抓教育不是政績工程」,不求「速成」,而是把工作落實到位,讓教育真正惠及群眾。回顧近年來梅州市各區縣各學校因教育「創強」帶來的喜人變化,就能發現這五年非常充實和有意義,各級領導、各部門各司其責,把「創強」工作落實到位。
關於「落實到位」,據羅嘉文介紹,梅州市的第一條經驗是依靠黨的組織力量,由各級黨委牽頭,各級、各部門黨委書記帶隊,從市級、縣級到鎮級、村級都有相關班子在領導教育「創強」工作,「一把手負責帶頭創強,做好了再上去,沒完成的留下來繼續干」。豐順縣的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工作領導小組就是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分管教育的領導、教育局長、財政局長任副組長,各鎮黨委、政府和縣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組成。縣委、縣政府專門安排4位縣領導分別擔任教育強鎮督查組長,牽頭督導,分片負責,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各鎮、各中小學校督導教育「創強」工作。而梅縣則由縣長與各鎮(辦事處、高管會)鎮長(主任)立下了「軍令狀」,簽訂了《創建教育強鎮工作責任書》,明確了縣、鎮兩級政府在創強工作中的職責和任務。
第二條經驗,充分協調各職能部門,形成合力。創建教育強縣,離不開各職能部門的全力配合,豐順縣教育局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與財政、發改、住建、國土、衛生、消防等部門各盡其責,相互配合,對教育「創強」工作特事特辦,廣開綠燈。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為各鎮的創建工作提供優質服務,形成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
第三條經驗,「創強」人員深入一線落實工作。梅縣教育局領導班子職責、分工明確,經常深入到「創強」鎮,對學校建設、場室規劃、設備設施的配置、校園文化建設等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指導和督查。教育局各職能股室「室室有職責,人人有責任」,縣「創強辦」還建立了幹部蹲點「包鎮」工作制度,對各鎮的「創強」工作實行「包干責任制」。「創強辦」在一線為各鎮「創強」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並定期組織人員對各「創強」鎮的工作進行階段性檢查,形成了「創強」鎮之間、「包點」幹部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工作機制,確保了各鎮的「創強」工作順利推進。
第二圍龍:強力投入,眾志成城顯堅固
「鎮里最好的建築就是學校,最好的環境就是校園。」
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梅州市把教育作為重要內容,除了先後出台了創建教育強市工作的決定、實施方案、表彰獎勵方案以及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決定等政策文件,還特別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確保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逐年增長、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逐年增長、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要在財政收入捉襟見肘的欠發達地區實現這些「增長」,難度可想而知。那麼,梅州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資源的傾斜,給梅州教育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集腋成裘辦教育
基於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這一共識,2008年,梅州在全省山區市中率先系統提出整體推進創強工作,弘揚崇文重教傳統,舉全市之力,五年來先後投入40多億元創建教育強市。其中,梅州市政府共撥出本級財政1.05億元專項資金,獎勵通過「創強」驗收的縣(市、區)和鎮(街道),有力地激發了各級各部門的「創強」積極性;同時「創強」工作也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理解和支持,全市共收到「創強」捐資15.04億元,佔全市「創強」資金的40%。
據梅州市副市長李遠青介紹,該市「創強」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各級政府的財政撥款,二是社會各界的捐資。為確保對教育建設的資金投入,豐順縣明確落實各級籌資任務——縣政府負責50%,鎮級政府負責40%,學校負責10%,基本形成了以「財政擠一點、群眾籌一點、鄉賢助一點、華僑捐一點」的多元籌資機制。五年來全縣共籌集「創強」資金3.52億元,其中財政投入2.27億元,社會各界捐資達1.25億元,為創建教育強縣打下良好的基礎。「華僑之鄉」梅縣也通過走政府投入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捐資的多元化籌資渠道,從2008至2011年累計投入「創強」資金4.3億元。在積極發動華僑、「三胞」和社會賢達捐款的同時,梅縣財政優先保障教育經費投入,各鄉鎮壓縮一切開支,放緩其它項目建設,傾盡所能地把鎮級有限經費用於學校建設。
梅州市各級黨政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保障了「創強」工作的順利開展,而群眾對教育的支持也為「創強」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在資金募集過程中,社會各界支持「創強」工作的熱情高漲,紛紛慷慨解囊捐資助學,涌現了不少感人的事跡:豐順朱氏家族獨資1000多萬元建設留隍中心小學,從選址、設計、建設、資金投入全部由朱氏家族一手操辦,學校建成後無條件交給政府辦學,朱氏家族每年出資300多萬元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馮小華先生捐資1500萬元、譚偉龍先生捐資200萬元,為豐順中學招聘「211工程」大學師范類本科畢業生、碩士生充實到教師隊伍,並設立獎教獎學金;興寧市張堅力先生捐資2150多萬元建設永和中學新校區,改變家鄉教育的落後面貌;年近七旬的民間老中醫陳勝征先生騎著自行車把十多本存摺送到「創強」人員手中,把自己多年辛苦積蓄100萬元以其父母名義捐給興寧市福興中學,成立「文欽桂清獎教獎學基金」……
對此,經常到縣、鎮一線指導「創強」工作的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長賴厚芳深有感觸:「教育『創強』是切切實實的民心工程,只有辦教育才能有這么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黨政、群眾廣泛支持和資源投入,其它工程都不可能。」
資源傾斜惠學子
在教育投入上,梅州全市上下可謂凝心聚力。「創強」資金的一分一毫都承載著華僑、「三胞」、社會賢達和廣大群眾改善山區教育,給孩子良好學習環境的殷切心願,梅州各級「創強」人員壓力不小,對資金的使用可謂慎之又慎。雖說對教育事業的投入並不能立竿見影,但走訪各學校已能明顯感受到「創強」工作給梅州市教育帶來的變化,群眾對教育的支持已經可以看到成效了。
走訪鄉鎮學校之前,梅州市「創強辦」人員多次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鎮里最好的建築就是學校,最好的環境就是校園。」當時記者只是笑而不語。走訪豐順縣的八鄉山學校後,記者不得不同意這句話——沿著山路而上,可看到民舍零星分布在山林里,好不容易來到唯一的大片平地,佇立其中的幾棟大樓正是八鄉山學校,而旁邊不起眼的建築是鎮政府。八鄉山鎮是典型的山區小鎮,經濟基礎薄弱。鎮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到「創強」是造福鄉民的民心工程,比規劃提前三年創建教育強鎮,使這個只有一萬多人口的革命老區小鎮成為豐順的第三個教育強鎮。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其它鎮上。因此,省教育強鎮督導驗收組在驗收過程中,經常會發現一個現象:鎮政府辦公大樓很破舊,但學校卻都是全鎮最漂亮的建築。
除了重建山區學校,梅州市還通過多種形式優化資源,使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抓好校舍安全工程建設,至2011年7月底,全市中小學校D級危房全部停用並拆除;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近年來共撤並262所中小學,通過驗收標准化學校684所,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71.7%,排在全省山區市前列;推進義務教育標准化學校、鄉鎮中心幼兒園、村級幼兒園等省級教育民生實事建設項目工作,各建設項目的竣工率均達100%。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梅州市共新增校園面積129萬平方米,新增建築面積86萬平方米,新購置計算機3.06萬台、電教平台3116個,新增圖書416.5萬冊,新購教學儀器1.37億元。特別是已完成「創強」任務的鎮,完全小學以上學校均已建成標准化學校,呈現出「校舍新、設備全、標准高」的亮點。
第三圍龍:強勢公平,協調發展見和美
「創強不是讓你的孩子沒書讀,而是讓他們到更好的學校來。」
「教育均衡發展首先要保證受教育機會均等,要統籌兼顧並向農村傾斜,逐步消除城鄉差距。」
教育關乎「三民」——民生訴求、民眾素質、民族未來。梅州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作為構建和諧梅州的基礎工程之一,科學布局,精心謀劃,把城鄉一體化、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作為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考量內容,無疑是既有擔當重任的勇氣,更有破解難題的智慧。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梅州將緊緊圍繞以質圖強、均衡發展的目標,以建立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制度為基礎,以持續改善農村學校、城鎮薄弱學校辦學條件並提高管理水平為重點,加快教育均衡發展步伐,努力促進教育公平。
資源整合,城鄉教育一體化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建築如此,教育亦如此。夯實教育基礎,首先要合理安排、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努力縮小城鄉間、區域間、學校間的發展差距,確保區域教育的公平發展,實現教育整體均衡。此外,加大中小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力度,新建、擴建、遷建和改造學校一批。實施千所規范化學校建設工程,初步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2008年,梅州市大力實施千所規范化學校建設工程,至2012年,有規范化學校681所,比例達71.38%,其中梅江區、梅縣、蕉嶺縣、平遠縣等4個區、縣實現規范化學校全覆蓋。在實施規范化學校建設工程中,梅州市堅持「硬體從實、軟體從嚴」的原則,扎扎實實推進,實現了「強鎮無弱校」。 在硬體建設上,很多學校不但還清了學校建設的歷史「舊帳」,而且讓學校硬體得到適度超前發展。
城鄉教育差距是當前教育不公平的集中體現,農村學校普遍面臨「散、小、偏」問題,與城市學校不論是在辦學條件上還是在師資水平上均存在較大差距。為此,梅州市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按照「三集中」原則,對農村學校進行布局調整,將初中向中心鎮集中、完全小學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學資源向城郊結合部集中,科學配置教育資源。通過實施該項工程,全市農村學校總數減少了845所,其中初中減少36所,小學減少809所,從而通過資源整合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教育實力的農村學校。2011年全市平均每校規模為:小學243人/所,初中1386人/所,城鄉學校差距進一步縮小。為適應城鎮化深入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統籌考慮城鄉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化,充分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先建後撤,分類推進,群眾滿意」的原則,做到「四不撤」:規劃方案不合理不撤,操作程序不規范不撤,保障措施不到位不撤,群眾思想工作未做好不撤。把學校建在教師喜歡教、孩子們喜歡讀的地方,力爭農村義務教育布局調整工作在「好上學」和「上好學」中找到最佳平衡點,從而使這項工作得到穩妥有序推進。
羅嘉文告訴記者,梅州人歷來就有「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情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採取「向上爭一點、財政擠一點、鄉賢幫一點、學校湊一點」,多途徑籌措發展資金,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結合「校安」工程,以危房改造和布局調整為重點,將D級危房全部拆除,大力完善師生生活設施,大量增加寄宿制學校。積極採取延長公交線路、開通「兩定(定時定點)鄉村公交」、市區中小學生免費乘公交車、補助生活費、建設鄉鎮廉租房、落實「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等方法,解決布局調整後學生上學的實際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布局調整,從而使農村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為農村中小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